第一篇:围绕中心找准载体强化措施重在落实-黔西县帮扶创建“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材料报送(范文模版)
围绕中心找准载体强化措施重在落实
强力推进“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继续开展
为积极配合“创先争优”、“四帮四促”和“双创双争”创建活动的开展,黔西县把深入开展帮扶创建“远程教育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与加强县乡两级换届选举宣传、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学用成果转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大规模培训等有关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的资源优势,找准载体、强化措施、重在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
一是发挥优势,加强对县乡换届的舆论引导。一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在政策宣传、教育培训、信息公开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干部群众在各站点集中学习收看了《乡镇党委换届工作讲座》、《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动漫宣传片等视频节目,全县3280多人(次)收看学习了专题片,累计时长20小时以上,营造了浓厚的换届氛围。二是在黔西党建网开设了县乡换届工作专栏,宣传中央、省、地换届政策和“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换届纪律规定,公开换届工作的相关程序、选举流程,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全方位服务县乡换届工作,使基层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换届纪律,熟练掌握乡镇换届方针政策程序,提高了换届工作水平,推动换届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是加强点播管理,每期“视频课堂”开播前,充分利用黔西党建网、远程教育QQ群、“组工通”短信等方式通知各终端站点负责人,确保党员干部群众及时收看。
二是助推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一是帮助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围绕提高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科学管理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加强教育培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二是培养造就一大批掌握先进适用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具有创业致富本领的适用人才和新型农民,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有知识、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三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是学用转化,助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开展“远教+合作社+基地+农户”、“五学”模式、“六个一”工程的远程教育学用转化模式,积极整合涉农部门资源,在林泉镇韦寨村和洪水乡解放村建立县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基地,着力打造“观摩、实践、休闲”三位一体的远程教育实训基地,帮助党员群众转化远程教育学习成果,推进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据统计,黔西县借助远程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28479人,年增收1.65亿元;带动新增项目875个,农民增收6234.5万元;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2120万元;增加种植养殖、产品加工业等方面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民增收4544万元;减少和避免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经济损失1550万元。
四是整合资源,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实用技术培训。黔西县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职业技术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党校等场所,对农村党员和群众开展大规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富余劳动力培训和农民技能培训,为党员群众提供发展的技术保障。在实施“一人一专长”、“一户一技能”工作中,各乡镇通过深入调查,全面掌握对拟定培训成员对技能需求的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了解,有针对性建立起“一人一专长”、“一户一技能”需求档案卡,协调扶贫办、农业、水利、司法等部门的资源力量,整合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资源,将农村种、养、加工、农村经纪、民族旅游、民族传统工艺等实用人才集中起来,采取集中培训、开展学用交流、现场指导、开办培训班等形式,开展“一帮一”、“一带多”的结对帮扶,向农民传授经验,给农民出点子,帮助农民起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民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用有所成。通过轮训,引导广大党员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并掌握1-2门种植、养殖、加工等致富技能,或具备商贸、服务行业等1项以上发展经营的特长。全县已举办“辣椒加工工”、“肉食加工工”等急需工种培训班31期、2000多人次。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县共组织培训党员、群众16500多人,1395名群众就近就地实现再就业。(黔西县远程办王军)
2011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