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拼音教学效率[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拼音教学效率
作者:李春凤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3期
拼音是学习汉字的工具,这一点早就取得了社会共识。从2001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我们现在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一年级上册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但对于刚刚踏进小学校门的孩子们来讲,那些形象的具体的东西容易被孩子们接受而学习拼音符号是抽象枯燥的,学生不感兴趣,很难让孩子记忆。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否则,拼音将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对于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趣味化、形象化,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的学习环境,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以此提高拼音教学的效率。
一、创编儿歌帮助学习字母
第二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齐贤中学徐美群
摘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提高生物学教学中的趣味性,不仅顺应生物学科的本身特点,而且也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是与教学规律相吻合的,与启发式教学思想相一致的。
本文对上海市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用)的知识内容,运用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统计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运用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则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使学生乐于获得知识、技能和不断探索,发现客观规律的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它带有情绪色彩。在这种情绪下,大脑皮层位于兴奋状态,可提高学习效率,产生好的效果。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化性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而合适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值得我们生物教师去探求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对象1、1、1上海市初中《生物》教材上、下册(七年级用)1、1、2上海市奉贤县齐贤中学99学初一(1)班56名学生,初一(2)班52名学生。
实验前,对已学过自然学科中生物知识及人体卫生知识的两个班学生进行基础测试。结果基本相同(见表一)。可以认为是生物学成绩起点相同的两个平行班。
学生原有的生物学知识(表一)
运用教学科学研究等组实验法,从1999年9月至2000年6月进行为时一学年的实验。把齐贤中学初一(1)班作实验班,教学中采用各种旨在提高学习兴趣的措施,把初一(2)班作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在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末分别进行测验,再运用统计学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法,检查实验生,学生对生物课学习情况。
2、教学实验结果
两班第一学期期终考试情况(表二)
两班第二学期期终考试情况(表三)
其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3、分析讨论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取得效果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从改进教学方法着手,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见表三)。
4、1利用心理效应,促进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心理、行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对方施加某种心理作用或影响,都会产生相应于该种心理特征的效果或反应,这就是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学生的心理效应,因势利导,采用符合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绪论作为教材的开始,对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生物教材的绪论主要通过提出并解答三个问题:1)什么是生物学?2)为什么要学生物知识?3)怎样学习生物学知识?讲述生物学与人类关系,生物课与学习方法。其核心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为今后学好生物学知识做好思想准备。为此,我在实验班教学时,通过介绍我国拥有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同时指出,还有许多动植物有待开发和利用,使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和学习生物学的关系:通过介绍我国科技工干作者在生物学领域中的突出成就,激发他们爱国热情和自豪感,也指出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不失时机地列举发生在自己身边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如周围享用的科技成果,环境污染等,使同学们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质量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留下一个“生物学必须要学,还要学好”的第一印象。
兴趣是学习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逐步形成的。兴趣可使大脑皮层兴奋,思维活跃,提高观察力和记忆力。
生物学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与提高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可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动机,增加学习主动性,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对实验有很高的兴趣,尤其是初中生,但他们认识较低,常带有“猎奇”心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应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努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主体作用,使学生对生物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技能要先易后难,先局部后连贯,较复杂的要分段、分步进行,化繁为简,如学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在讲解了其构造、性能后,对取镜——安放——对光——调焦——观察五大步骤的操作要点细讲解,关键处特别强调。对光做到“三转”,调焦要遵循“先下后上,先粗后细”的原则,使学生在视觉空间上形成正确的映象,然后,在掌握所有的局部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练习,经过多次反复,学生逐步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也体验到成功使用显微镜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实验技能的目的。
3、2利用竞赛法,成绩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竞争机制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若把它应用于生物教学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采用小组间相互提问的方式进行识记和激发识记兴趣,这项活动学生思维活跃,效果显著。出题比赛让学生自编习题,并进行评比,以求训练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思维能力。竞争意识是竞赛法教学的主要依据,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竞赛法正好为他们提供一个机会,即使是以往不愿显示自己的同学,竞赛时往往也会有出色的表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3、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指出:任何人都有探求知识的需要,对学生来说,这种需要,就是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学生的这种需要越强烈,学习动机就越强,越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反之,学习动机就弱。为了调动学生的这种需要,我在实验班尽量的创设些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设性思维的过程。3、3、1课题引入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提出预习要求,让学生搜集与新课涉及的知识点相关疑问和感兴趣话题,然后,教师就根据学生提出的相关疑问或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然后,教师就根据学生提出的相关疑问或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同时,教师提出有关启发性问题或用直观材料设疑引入新课,例如,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一节提问:秋季道路边的悬铃木何处叶最迟落下?又如在“细菌”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细菌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在“叶的蒸腾作
用”教学时,提问:水为什么能向高处流?“遗传和变异”教学中问:父母全是双眼皮,女儿为何是单眼皮?等等。
另外,运用成语、俗语等提一些使学生觉得新奇而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如用“鹬蚌之争,鱼翁得利”这个成语问学生鹬蚌为什么会相持不下来引出课题。同时,一个章节的引言也可以在上节课结束时讲,这样,下堂课的导言就成了上堂课的结束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如此一来,不但能激发学习动机,还能诱导学生去预习教材。3、3、2实物媒体
实验表明:教学过程中使用实物,标本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及许多比较深奥的生物学知识,若是通过具体的标本或实物来揭示,对增进学生的感性体验,化解难点等方面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时,课前布臵学生准备花的标本,课上教师放大镜、显微镜、刀片等必需的观察器材分发他们,启发他们对照教材,认识花的各个结构,尤其是雌蕊和雄蕊的结构:在学习“动物的个体发育”时把“蛙的个体发育”的各个阶段的标本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亲眼见识见识,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这样通过一系列具体而直观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也显著。
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相适应,初中《生物》教材增编了“看一看”“想一想”,用于观察的材料很多,准备需要充分。为此,我充分利用农村中学取材方便的优势,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发动学生自带有关实物或活体标本,让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式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根系”一节教学时,课上仔细观察,白带的根系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列表比较两种根系,这样,学生把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牢固的掌握了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区别。
3、4满足情感的需要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其年龄、个性、家庭背景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决定于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情商因素,事实研究表明:人的智力
活动受情商的控制,智商成功因素的占20%,而情商占80%。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差异不大,导致学习成绩出现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情商因素的差异。
情是人的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一种好恶的倾向。良好的师生感情是进行教学双边活动的前提,这种情况在中学低年级尤为明显,许多学生因为生物教师信任他,关心他,感情好而对生物发生了兴趣。因此,我对实验班的学生尽量的多接触,尤其是差生,从多方面关心、爱护,凭借自己的情感去熏陶、感化、塑造学生,使学生在爱学、乐学中逐渐掌握生物学知识。
4、结论
兴趣是个好的老师,只有在学生的学习愿望驱驶下,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时,教学任务才能得到顺利完成,也就是说在主本意识强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洪如林编著《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
2、邵瑞珍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3、王煜峰 雷雳《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4、种焱注重提高生物教学中的趣味性《生物学教学》1999年第2期
第三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内容提要: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本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点论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阐述要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五、利用课外延伸,发展学习兴趣。总之,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正文: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应以兴趣为基础,并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 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浓厚的兴趣对学习的推动力是任何强制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它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在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困难的要求,学生本身是问题情境的一个成分,不能由教师把问题情境“转交给”学生,而是需要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己认清、发现解决问题的障碍,产生想要排除障碍的欲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如图)我先出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三角形,学生就说是直角三角形,再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钝角,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最后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学生很“自然”地说是锐角三角形。我揭去盖着的纸,一看,不对了,还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刚才看到一个直角,或者一个钝角就可以断定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却不能断定是锐角三角形?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产生了探究的心理。于是,引导学生观察三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发现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因此只看到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不能断定它是锐角三角形。”一个疑问解决了。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锐角,为什么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我又提出了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一次使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我进一步指出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也就是两个内角和要小于180°。这就引发了三角形内角和问题,通过试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法国的教育思想家拉伯雷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将教学组织成为轻松、愉快及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往往容易使学生疲劳,丧失信心,学习兴趣都被压抑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动脑、动手、动眼,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例如教学“平均数”,首先要让学生建立“平均数”概念,但“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数值,学生不易理解。我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12根小棒,分成三堆放在桌子上,每堆根数分别为3、7、2,再要求学生把根数不相等的三堆小棒,设法移动一下,使每堆小棒的根数相等。这时学生都个个跃跃欲试,或是从第二堆7根小棒中拿出2根放到第三堆里,再拿出1根放到第一堆,得出每堆4根;或是先把三堆小棒合起来,在平均分成三堆等等。通过操作,使学生领悟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几个不相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等办法,使他们变成相等的数,为建立“平均数”概念积累感性材料。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一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形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尽情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
例如教学“利息”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三个任务:
1、到附近的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所调查一下存款的利率和国债的利率;
2、询问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所的叔叔阿姨存款利息和国债利息之间的差别;
3、做一次尝试:用自己的压岁钱、零用钱存一次款,并了解有关储蓄的信息。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
再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导入时,提出:“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之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比大约是1∶7……”知道这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绕你的拳头一周,就知道是否适合你穿;公安人员从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由此引入课题。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例如教学“笔算除法,商多位数”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的比赛:比赛内容是四道除法笔算题,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比赛,完成最快的小组加10分,第二名加8分,如此类推,分别是加6分,加4分,然后同桌互相批改,每一位全对的同学能为小组争得5分,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这样比赛不仅要比速度,而且要比正确率,全班同学都很积极参与。
又如在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导入时,我出示两组题,男、女生各算一组,比赛哪组同学既对又快?
第一组(男声做)第二组(女生做)
268-25-75 286-(25+75)
726-56-144 726-(56+144)
945-248-252 945-(248+252)
这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不过在动笔计算的过程中,女生做得很快,男同学都很慢。部分先做完的男生很不服气地开始找原因;女同学的题目计算起来简便,括号里的两个数相加得和是整百数,一个数减去整百数当然比较方便。此时,女生也承认自己做的题比较简单。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组前后对应的两题虽然算法不一样,但结果却相同,中间可用“=”相连,我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大胆猜测:这里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课题由此引出。利用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情境之中。
五、利用课外延伸,发展学习兴趣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学生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内的学习,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密切配合、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讲完“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我布置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味精,一袋食盐,一袋大米,一条鱼,一个鸡蛋,一个西瓜,一台电脑。学生通过实际的调查,能够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还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再如,讲完“圆的周长”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给学校的圆形花坛围上篱笆,请你算一算,得需要多长的篱笆?”学生课后要去找工具测量,才能完成这个作业。这样的作业,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感到新鲜,愿意去做,学习兴趣得到了发展。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因。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资料:
《数学课程标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P247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P96-97、《小学数学教学研究》P203
第四篇: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06年7月号中旬刊○教学研究2006年7月号中旬刊○教学研究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艾大林
(遵义县龙坪中学,兴趣是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师经常思考和谈论的话题。但是,在目前我们 的英语教学中却普遍存在一个
“费时较多、收效较低
”的问题, 许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因缘,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没有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 极性。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是学生感性趣 的东西 ,他们就会认真且投入地学习,而且学而不忘,教学效
果十分明显。那么 ,如何激发并保持良好的英语学习兴趣,使
之成为他们学习的根本动力,让英语学习成为一件乐事
?笔者
认为关键在教师 ,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活动是
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过渡阶段,教师必须遵循学生 心理发展规律 ,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学习 ,改进教 学方法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 ,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构 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重要。首先,教
师具备爱心、责任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应尊重 学生 ,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对学生应多给予表扬和鼓励,善
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对每一位学生都应负责,尤其是
“学困
生”,应多找他们谈心,以端正学习态度,并针对他们学习新知 识的困难,对症下药,及时补缺补差 ,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本领 ,而在于关心、鼓励、唤醒、鼓舞。”其次,知晓学生心理特
点,构建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亲师性
”较
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 趣并分外重视 ,肯定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学习这门课程,因此
成绩卓著。反之 ,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 ,他
们就不愿学或是根本不学这位老师的课程。为此,教师一方面
要善于打造自己 ,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和形象
;而另一方面, 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
怒哀乐 ,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
即使是批评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诚挚的爱和帮助。这样,你在学
生心目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 朋友。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能兴
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灵活教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感觉乏味。即使是一个好 方法 ,经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保持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
教学内容的不同 ,机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
教师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追求。笔者数年来在教学过程中,试
尝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教唱歌曲法。通过教唱一首动听的英文歌曲来引入课 文。如在教数字时先教唱一首数字歌,让优美的旋律来吸引 贵州遵义
563129)
学生。
2.歌诀法。为了加强学生记忆,把一组并无内在联系的单
词,利用幽默、谐音等组成歌诀。如在名词变复数教学中,以-o 结尾的单词 ,变复数时多数加
-s少数加
-es,可是怎样才能记
住呢 ?我采用了一句话来教学 ,即(,):黑人
(Negro)英雄
(hero)吃 西红柿
(tomato)和土豆
(potato),真有意思
(-es),言简意赅,却
达到了记忆的目的。再如 ,在教授基数词转化为序数词时,我
教学生记住口诀
:一、二、三特殊记,四起加
-th,八减
t,九减
-e,ve要用
f替,去y变ie;几十几,要注意 ,首为基数尾为序。由此同
学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些语法特点,而且还能深刻记忆。
3.归纳法。引导学生善于与母语对比,进行归纳,例如在
汉语中关于打的短语不少 ,而在英语中的表达又是怎样的呢
? 打篮球
:playbasketball打电话
:makephonecalls 打电报
:senddatelegram打手势
:makeagesture 打报告
:writeareprort打照面
:meetfacetoface 打交道
:havedealingswith打猎
:gohunting 打招呼
:sayhello打鱼
:catchfish等等。
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可取的方法,如:模拟对
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 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事 实证明 ,灵活的教法会把教材用活,用的机会多,学生学得就 有兴趣 ,效果必然好。
三、创设英语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最不利的条件就是缺少用英语交际 的情景。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在
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创设英语学习情景。我在长期的教 学过程中采用听、说领先的方法,凭借挂图、卡片、简笔画、幻
灯、身体语言等来教授新单词、新句型,并竭力创设课文内容 相关情景 ,让学生了解所学的语言知识在什么场合下使用, 然后再创设多种类似的情景,让学生学会使用学过的语言知 识。如在教授
There be句型时 ,教师可以预先绘制一幅图画, 然后组织一段听力练习材料让学生们听,并在听的同时要求
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画出来 ,从图画来判别学生听懂的程度, 最后教师拿出自己的图画作为样本,以此来进行矫正,这样 一来 ,不仅活跃了课堂 ,还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感官和思想,使
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
Therebe结构句型。实践证 明,通过创设英语教学情景,运用活泼多样的操作形式,使学
生在既紧张又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了本来是枯燥乏味的语言 训练 ,使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
提高教学效果。
四、丰富英语学习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语言有很强的实践性 ,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 灵活运用 ,不断地运用也是复习巩固,拓宽知识的最佳手 段 ,并且在使用中学习 ,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途径。创造性阅读。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教学
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如果能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交流合作 ,充分把握课文中
习,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与合作的情感因素,围绕学生读的这个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 交流的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获得可持续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在阅读中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发展的学习动力。和句子的意思,在阅读中多咀嚼、体会,就能读出自己的真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那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实感受 ,就能使学生与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能使
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
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悟的能力。
117
2006年7月号中旬刊○教学研究2006年7月号中旬刊○教学研究 关于
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
黄皖毅
(广州市花都区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程序设计
本身枯燥、难懂这个问题,找一条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一直
是广大计算机教师颇感兴趣的课题。本文总结几年来
vb程序
设计教学的实际经验,并进行深刻的反思,重新对
VB程序设
计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整合改革知识体系
程序设计是一种构造性的技术,在日常的VB程序设计教 学过程中 ,怎样开展这种构造性的又具有创造力活动的教学 呢?如何解决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这个问题,找一条比较
新颖的教学方式 ,一直是广大计算机教师颇感兴趣的课题。笔
者经过这几年在实际教学中的不断摸索总结出一些方法或者 说经验 ,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学习资源整合 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应是随着社会的需求而变化,要具有 实践性 ,学生的技能更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我们所使用 的VB教材存在同样的问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 ,对教材的要求也已不再仅仅局限 于学科的知识 ,更重要是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主动去探索,对于
VB这门编程学科来说,中职的学生培养 目标 ,侧重于编程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的编程习惯,开发学生利
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 能力。学习资源的整合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服务和帮助。针 对VB编程的特点 ,将教材上的知识以实例的形式予以整合形
成实例库。实例库主要是以知识点为一条主线按难度对教材 上的实例或针对教材知识点所做实例进行分类,同时从其它 的参考资料上获得更多相关的实例加入以丰富资源。
本着以教材为本,扩充教学资源 ,依据中职的专业特点,通
过建立一个以
VB为专题的编程学习网站来创设一个让学生
自我学习的环境。这样专题学习网站通过网络学习环境,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学习
者自己选择信息资料 ,自己收集、分析并应用知识,去解决实
际问题。那么,针对 VB的专题学习网站则相应整合了与
VB编
程相关的丰富的学习资源 ,目的是提高网络探究性教学活动 的有效性
;为学生提供动态的、协作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
;让师生可以记录探究性学习活动痕迹,为探究性学习活动的
实施和评价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同时
VB的专题网站按一 定的教学策略收集与
VB相关的多媒体的学习内容,提供与
VB 相关的本地资源和相关链接上传下载和信息检索功能。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 俗话说
: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打破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 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
基础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遵循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 原则 ,通过观看、模仿、理解、总结、提高五个阶段进行教学。让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常的VB教学 ,像大多数教授程序设计的课本一样,一
开始介绍诸如算法、流程图的画法、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 事件等等一系列的在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
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最后介绍
VB语言基础、分支结构、循
环结构和数组。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考察,这样安排无可非
议,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考量 ,我认为把一些难懂的、晦涩的
抽象的东西放在开始来学习有两点弊端
:(1)学生在毫无知识 背景的前提下 ,要完全理解这些概念比较困难
;(2)容易伤害
同学们学习编程的积极性。受到一些语言知识书籍从介绍一 个小实例开始来引入的启发,我决定对学生开始不讲基本概 念,而是和我一起做 ,在做中由同学们自己在直观上先去体悟 这些概念 ,然后在时机成熟时再和同学们一起归纳总结。所以 在组织开始的教学时 ,我采用了自然过渡、类比等方法,和同
学们首先一起探讨
VB软件的打开、程序的建立和保存、软件 界面等方面的知识 ,由同学们自己探索着找出
VB操作和以前
所学软件的异同点。由于同学们已经学过
Word应用软件,对这
些相似的操作已非常熟悉 ,所以操作起来得心应手。然后,我
给出一个求任意两个整数的加法实例,让同学们和我一起做。在操作的过程当中 ,教师不用讲解每件事的含义,同学们通过
完成任务很自然地就会体会出什么是对象,什么是对象的属 性和方法 ,如何在界面内添加对象、设置事件等等。在此基础 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同学归纳总结一下,一切都迎刃而解。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和重视同学们的知识结构 体系的建立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相反 ,最终同学们能否在头脑
中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对于其本身能否对所学的内容有比较 深刻的理解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学科
结构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外部手段强加给他们的,还是在同学
们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三、实例教学,问题引动
在教学上 ,采用以实例作为知识的载体,追踪学生的兴趣 和问题 ,由实例去操纵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注意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加
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有一些概念之间的差别和程序的设计 步骤如果只通过教师讲述,同学们在字面上可以接受,但在
理解深度上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果能设计出一 系列问题 ,让同学们在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体 验 ,情况将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构造算法 的能力。这里 ,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
:先思考
——
—后编程
;循
序渐进、逐步过渡。例如 ,为了让同学切身感受整型变量、单
精度变量、双精度变量所能保存数据范围的不同,我为同学
学习效果。
1.开展
Englishcorner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英语角里,学生 能获得独立运用英语知识的机会,使内在的语言潜力得以充 分的挖掘和发展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英语的能力。
2.课前的
Dailyreport或时段
Freetalk既能展示学生的才华, 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信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竞赛活动 ,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进取 心和荣誉感 ,如在记忆单词时,可以举行
“记时赛
”,在规定时间
内看学生记忆单词的数量
这样,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就会特别, 118 的认真 ,记忆效果也会非常的好。诸如此类,我们还可以举行 英语知识抢答赛,英语书写比赛,猜英语谜语比赛,英语朗读、背诵比赛 ,传悄悄话竞赛等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参 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 ,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想在有限的时
间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应该因时、因地、因人,采用 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真正让
“兴趣
”成为引
导学生走向成功的另一位老师。
第五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讲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牛清霞
[内容]
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心愿。然而,大多数教师面对的现实却并非如此。1987年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北京市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而不感兴趣的程度由城区、近郊区、远郊区递减,见下表:
调查与别的学对语文感对语文不
科相比兴趣的感兴趣的单位人数最喜欢%人数%人数%
语文的东城区4387918%19544%24356%朝阳区5045912%18236%32264%平谷县3067023%16955%13745%房山县37910929%24164%13836%全市合计162731719%78748%84052%
结果显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的人中有52%的人认为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
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实质上就是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激发出学习兴趣,结果如古人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显然,教学目的也就难以达到。
众所周知,兴趣是重要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语)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整个学习过程概括为“注意、等待、探究、行动”并指出:“都是和兴趣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为了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着重指出:“教学的艺术,最初应把一个主题分析为若干组成部分,教师在那个时候在心理上却不要不知道整个锁链中间联结的地方。”(转引自《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逊)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也曾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那么,什么是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情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
兴趣又分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它容易使学生满足,却难以持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它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间接兴趣是因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它理念性强,靠意志的力量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同困难做斗争的精神和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吸引力差,容易疲劳。
这两种兴趣是可以转移的,当一个人觉得他现在或将来需要某种知识或技能时,他就会把兴趣转移到这方面来,这是间接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这种知识的了解日益深透,对这种技能日趋熟练,这时,他的兴趣不仅仅是因为需要,而且是因为这种知识或技能的本身,这又是直接兴趣。从质变、宏观的角度看,这种转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和积累,而从量变、微观的角度看,这种转化又时时刻刻在发生,每一次直接兴趣的效果都为间接兴趣的产生增添了有益成分,而间接兴趣的任何收获都是促成直接兴趣的有利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堂课45分钟,每一分钟教师都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不过有时是直接兴趣,有时是间接兴趣。
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操心的问题上,这时需要教师激发学习的直接兴趣,讲个故事、设个悬念、或提个问题。总之,应象于漪老师说的“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如京剧中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然而,由于直接兴趣难以持久,只是短期效果好,所以,当教学进入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产生间接兴趣,要靠他们的意志努力去掌握这些内容,但间接兴趣吸引力差,容易疲劳,尤其对中学生来说,间接兴趣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心理学言,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
5—7分钟就会有所松驰),所以,间接兴趣后,教师可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趣味性的谈话使之转入直接兴趣,这样,学生的大脑便可松驰下来……下课之前,学生的注意最易涣散,所以,也要激发间接兴趣,复习一下课上的内容或布置一下课后的作业。
总之,“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闪光点,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于漪语)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准确把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转化的规律,二者互相交叉,灵活运用,使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上所讲解的材料,对材料加以分析的事实的处理方法中。”可见,激发兴趣的方法有两个,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意味着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精细地揣摩,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课文的智育、德育和美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反对自由主义》时,筛选出四项有效知识,指导学生自学,展开讨论,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强化认知实践活动。
1.要求评价作者毛泽东。(提高学习此文的重要性认识)
2.掌握“泰然处之”、“行若无事”、“漠然置之”、“襟怀坦白”,(先让学生大声读注解,并规定时间记牢,然后展开辨析,造句活动)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个讨论以速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竞赛式的归类,最后作画龙点睛的板书
4.结合课文分析,写《反对铺张浪费》作文,要求当堂完成作文提纲。
这个教学设计别出心裁,风格独特,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但如没有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细致钻研就不会有这样的教学设计。
激发兴趣的第二个方法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
根据一般的观察和调查,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文学习兴趣呈现塔型模式,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其学习年级成反相关。二是在各类书籍中,最喜欢文艺作品,不太喜欢自然科技和社会科学书籍,在常用文体中,最喜欢记叙文,不太喜欢说明文和议论文,在文艺作品中,最喜欢小说以及散文,不太喜欢诗歌和剧本,在影视种类中,最喜欢故事片和动画片,不太喜欢科技片、新闻片和戏曲片。
针对第一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形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则更倾向于抽象思维,那么体现在教学上就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针对大多数同学小时就看过这个故事的特点,采用了课本表演来理解深化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由于男生观察粗线条不仔细,描写能力差,因此他设计的题目为《卖火柴的小男孩》集体创作,各组由一男同学表演,允许合理想象,适当增添情节突出中心,然后大组评议,谁演得好,哪些地方演得好。为什么……结果这堂课生动极了,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培养了观察能力,描写的手法得到落实。个别同学还加上了社会环境:添加一贵族夫人身着雍荣华贵的长皮大衣,牵着小狗,还喂狗香肠,以衬托卖火柴孩子的饥饿寒冷、可怜,揭示社会的黑暗。
从这个教例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教者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把这种教学方法拿到高中课堂,效果可能就会不尽如人意了,针对年级稍大点的学生,魏书生的教学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课上引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讲大脑的工作原理,增强有意注意的方法、记忆的窍门,观察的方法,讲什么是理解力,什么是想象力,学生非常愿意听这些关于大脑的知识,讲了之后让学生复述,引导学生写《大脑的最佳状态》、《四谈注意力》等文章。
针对第二个特点,魏书生老师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从说明文的角度看《立体几何》的一些章节,分析“十字相乘法”这节数学教材的层次结构,让学生写《十字相乘法》、《谈浮力》、《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异同》等文章,学生看到各学科知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既学了语文,又加深了对其他学科的认识。于是,产生了双倍的兴趣。另外,对学生喜欢的好文章,便将有关报刊最新发表的通讯报道、报告文学拿到课堂上讨论,如《追求》、《当惊世界殊》、《当代青年》等报告文学激发学生思想感情和兴趣。
捷克大教育家夸前纽斯说过:“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我想,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科的特点,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能正确地运用它,那么透彻、迅捷、愉快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也不再是一句空话了。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有趣”不是离开教材灵机一动式的随心所欲,不是插科打浑式的逗趣,它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激励手段,运用它的动机,不单只是使人兴奋,使人快乐,更主要的是启发思维,活跃思考,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