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汉语第六课教案 阿依夏木.吾优普
少数民族高中汉语第六课《挑山工》教案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30个词语,能运用常见的学习方法理解词语。结合情景运用重点词语:拘束、耽误、朴素、随、轻快、壮丽、敞开、拴、健美、碰、一个劲儿、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2.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下列句型的运用:
(1)我们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形/动+怎么就怎么
(2)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像仙人一样,是腾云....
驾雾赶上来的。
(3)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跑到我们前头了? ...
怎么反而······
(4)我原先哪里知道这件事,还不是你们后来告诉我的吗?哪......里······还不是
(5)别看我们走得慢,走长了你们就不一定能赶上我们了。别..
看······
3.课文的表述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写作和真实交际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挑山工认准目标,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我们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从挑山工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内在的美,含蓄的美。
1.尽可能的查找关于挑山工的资料,便于理解课文。
2.观察我们身边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劳动中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美。
二、学法引导
(一)学习重点
1.重点词语(略)
2.句型(略)
3.课文内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获得对挑山工的全面的认识。
(二)难点
1.怎样让学生揣摩挑山工的话语中含有的意思。
2.怎样让学生体会挑山工的生活和胸襟。
3.怎样向普通的劳动者学习,学习什么。
(三)解决办法
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意思。
2.采用小组讨论法,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三、教具准备
折尺、关于挑山工的投影片、画。
四、师生、生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自学生词语和新句型,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3.有感情朗读课文,生动地讲述挑山工的故事或者表演挑山工的故事。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检查词语预习
(1)老师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
任务:学习掌握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要求:以自学和小组学习为主,把不懂的词语挑出来,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二)交流预习
1.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汇报。汇报以下内容:
①词语的读音,正确的朗读词语表;
②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掌握学习方法;
③词语的使用,能正确造句、表达思想
④交流学习方法,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
⑤还有哪些词语没有弄懂或不会用?
2.对疑难词语进行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小组内解决。可以用下列练习来测试学生预习的情况。
(1)读生字,学词语。
从“褂”字的意思,联想它的偏旁。
从“腾”字的右下偏旁的“马”字联想它的意思——万马奔腾。比较“泰”和“奏”、“甩”和“用”两组字有什么区别。
(2)辨字组词,加深记忆。奏(演奏)泰(泰山)诚(诚实)城(城市)甩(甩动)朴(朴素)
(3)理解词意。
①从汉字的组合及其意义来分析词义:
健谈敞开攀谈极顶游人轻轻快饱览壮丽
腾云驾雾意味深长心悦诚服不解之谜
②从汉字的结构分析词义:壁碰
③从已经学过的词对比学习新词意:
光——仅、只现——露、表现拴——捆、拘束——受约束、流连——留恋、舍不得离去
④联系已学过的形容词重叠法理解下列词语:光溜溜、沉甸甸
(4)词语运用,模仿造句或提供情景造句。
(三)大班汇报。
1.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小组学习的情况:哪些词语学会了,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或不会用;基本的学习方法。
2.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疑难词语。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很不自然。
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朴素:不浓艳,不华丽。
意味深长:意思和情趣值得慢慢体会。
心悦诚服:悦,愉快。诚,真心。从心眼里佩服。
憨厚:憨,朴实。厚,老实、厚道。
腾云驾雾、一个劲儿等在理解课文中理解。
(四)疑难词语的强化训练
回到小组中,每个学生再模仿造句运用。
(五)小结本课的学习,评讲各组的学习,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熟读词语
2.用重点词语写一段话,或者连续造句。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一)(一)老师布置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课文第一、二段的要求: 任务:①读懂每一句话,理解两段话的主要意思和表述层次。②掌握运用新的句型。
③熟练地朗读课文。
(二)阅读课文
1.小组阅读。可以是每个小组都读第一段,比赛看那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好。也可以是几个小组读第一段,其他的小组读第二段。要求读懂每一个句子,了解每一段说明的意思和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学生轻声阅读或默读本段,边读边想挑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
B.小组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走折尺形路线一是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
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C.小组齐声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A.学生轻声阅读或默读本段,边读边想挑山工为什么总是跑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B.小组交流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
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腾云驾雾”指什么?
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C.小组齐声朗读第二段。
2.全班交流。
(1)各小组汇报课文阅读的情况,提出疑难问题。
(2)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疑难问题。
问题1:什么是折尺形走路法,书上是怎样表述的? 问题2:书上是怎样提出问题的?
问题3:前两段有什么关系?
3.小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第一、二段。
(2)简写各段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