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论文变电站防雷接地技术探究

时间:2019-05-13 03:5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论文变电站防雷接地技术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论文变电站防雷接地技术探究》。

第一篇: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论文变电站防雷接地技术探究

先进制造技术导论作业

题目:变电站防雷接地技术探究

作者: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号:

时间:2013-06-

21变电站防雷接地技术探究

(贵州省贵阳市 贵州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 550025)

**

Substation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 techniques to explore

(Guiyang, Gui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550025)**

摘要: 变电站的防雷接地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变电站防雷与接地的种类,针对各个类型的防雷与接地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 防雷 接地 直击雷防护 避雷器 回路接地Abstract:Substation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system, as well as the production of human life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bstation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 type, for each type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 proposed appropriate prot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power system.Key word:LightingGroundLighting protectionLightning arresterGround Loop1 前言 起,并向雷云方向发起的。变电站是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如果2.2变电站遭受雷击来源 变电站发生雷击事故,将造成大面积的停变电站遭受的雷击是下行雷,主要来自电,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不便,这就两个方面:一是雷直击在变电站的电气设备

[2]

要求防雷措施必须十分可靠。由于接地装置上;二是架空线路的感应雷过电压和直击的一些问题会引起主设备的损坏,变电站一雷过电压形成的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变电站。度停止运行,给电网的稳定运行造成了很大因此,直击雷和雷电波对变电站进线及变压的麻烦,因此变电站的接地措施必须要高度器的破坏的防护十分重要。的重视起来。变电站的接地系统是保护电力2.3 防雷措施 系统的正常运行,保障设备及人身安全的措(1)变电站的直击雷防护。装设避雷针

[3]

施之一。是直击雷防护的主要措施,避雷针是保护 电气设备、建筑物不受直接雷击的雷电接受2 变电站的防雷保护 器。它将雷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并安全导入

[4]

2.1雷电的形成地中,从而保护了附近绝缘水平比它低的【1】

雷电放电是带电荷的雷云引起的放设备免遭雷击。电现象,在某种大气和大地条件下,潮湿的装设避雷针时对于35kV变电站必须装热气流进入大气层冷凝而形成雷云,大气层有独立的避雷针,并满足不发生反击的要中的雷云底部大多数带负电,它在地面上感求;对于110kV及以上的变电站,由于此类应出大量的正电荷,这样,雷云和大地之间电压等级配电装置的绝缘水平较高,可以将就形成了强大的电场,随着雷云的发展和运避雷针直接装设在配电装置的架构上,因动,当空间电场强度超过大气游离放电的临此,雷击避雷针所产生的高电位不会造成电界电场强度时,就会发生雷云之间或雷云对气设备的反击事故。

[5]

地的放电,形成雷电。按其发展方向可分为(2)变电站对侵入波的防护。变电站下行雷和上行雷。下行雷是在雷云产生并向对侵入波防护的主要措施是在其进线上装

[6]

大地发展的,上行雷是接地物体顶部激发 设阀型避雷器。阀型避雷器的基本元件为

火花间隙和非线性电阻,目前,FS系列阀型

避雷器为火花间隙[7[和非线性电阻[8],其主要用来保护小容量的配电装置SFZ系列阀型避雷器,主要用来保护中等及大容量变电站的电气设备;FCZ1系列磁吹阀型避雷器,主要用来保护变电站的高压电气设备。

(3)变电站的进线防护。对变电站进线实施防雷保护,其目的就是限制流经避雷器的雷电电流幅值和雷电波的陡度[9]

。当线路上出现过电压时,将有行波沿导线向变电站运动,其幅值为线路绝缘的50%冲击闪络电压[10],线路的冲击耐压比变电站设备的冲击耐压要高很多。因此,在接近变电站的进线上加装避雷线是防雷的主要措施。如果没架设避雷线,当接近变电站的进线上遭受雷击时,流经避雷器的雷电电流幅值可超过5kA,且其陡度也会超过允许值,势必会对线路造成破坏。

(4)变压器的防护。变压器的基本保护措施是接近变压器安装避雷器,这样可以防止线路侵入的雷电波损坏绝缘。

装设避雷器时,要尽量接近变压器,并

尽量减少连线的长度,以便减少雷电电流

【11】

在连接线上的压降【12】

。同时,避雷器的接线应与变压器的金属外壳及低压侧中性点连接在一起,这样,当侵入波使避雷器动作时,作用在高压侧主绝缘上的电压就只剩下

避雷器的残压【13】

了(不包括接地电阻上的电压压降),就减少了雷电对变压器破坏的机会。

(5)变电站的防雷接地。变电站防雷保护满足要求以后,还要根据安全和工作接地的要求敷设一个统一的接地网,然后避雷针和避雷器下面增加接地体以满足防雷的要求,或者在防雷装置下敷设单独的接地体。变电站接地保护3.1接地的概述

接地就是将电力或建筑电气装置、设施

中某些导电【14】部分,经接地线【15】

接至接

地极【16】

。接地根据工作内容划分为以下几种:1.工作接地工作接地是为系统正常工作而设置的接地。如为了降低电力设备的绝缘水平,在及以上电力系统中采用中性点

接地的运行方式,在两线一地的双极高压直

流输电中也需将其中性点接地。除主设备的接地外,在微电子电路中,根据电路性质不同,还有各种不同的工作接地比如直流地、交流地、数字地、模拟地、信号地、功率地、电源地等。2.防雷接地【17】

为了避免雷电的危害,避雷针、避雷线和避雷器等防雷设备都必须配以相应的接地装置以便将雷电

流引入大地。3.安全接地【18】

为了保证人

身的安全,将电气设备外壳【19】

设置的接地。任何接地极都存在着接地电阻,正因为如此,当有电流流过接地体时,在接地电阻上的压降将引起接地极电位的升高电流在地中扩散时,地面会出现电位梯度。3.2变电站的接地原则

变电站接地网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尽量采用建筑物地基的钢筋和自然金属接

地物统一连接地来作为接地网【20】;

2.尽量以自然接地物为基础,辅以人工接地体补充,外形尽可能采用闭合环形;

3.应采用统一接地网,用一点接地的方式接地。

3.3变电站接地方式

目前,变电站的接地方式有许多种,比如单点的接地、多点的接地和混合类型的接地等。单点的接地还分为串联单点的接地及并联单点的接地。一般来讲,单点的接地常常用于简单线路,、以及频率较低(f<2MHz)的电子线路【21】

。而当涉及到高频(f>20MHz)的电路时,我们应该采用多点的接地或者多

层板【22】的方式。(1)保护的接地

防雷接地是受到雷电袭击(直击、感应或线路引入)时, 为防止造成损害的接地系统.常有信号(弱电)防雷地和电源(强电)防雷地之分, 区分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要求接地电阻不同, 而且在工程实践中信号防雷地常附在信号独立地上, 和电源

防雷地【23】

分开建设.机壳安全接地是将系统中平时不带电的金属部分(机柜外壳, 操作台外壳等)与地之间形成良好的导电连接, 以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原因是系统的供电是强电供电(380、220、或110V), 通常情况下机壳等是不带电的, 当故障发

生(如主机电源故障或其它故障)造成电源的供电火线【24】

与外壳等导电金属部件短路时, 这些金属部件或外壳就形成了带电体.如果没有很好的接地, 那么这带电体和地

之间就有很高的电位差【25】

.如果人不小心

触到这些带电体【26】, 那么就会通过人身形成通路, 产生危险.因此, 必须将金属外壳和地之间作很好的连接, 使机壳和地等电位.此外, 保护接地还可以防止静电的积聚.(2)工作的接地

工作接地的目的是使变电站电网和其中的仪器都能够可靠地运行并且保证系统

量测和控制信息精度【27】

而设置的接地方法.它又分成机器的逻辑地【28】、信号的回路接地、屏蔽的接地。机器的逻辑地, 同时也称

为主机的电源地[29], 它是控制中心内部逻辑的电平正端, 即+ 6V 等低压电源的电流输出地.信号的回路接地, 比如各个变送器的负端要同时接地, 开关量的信号负端接

地等方式.屏蔽的接地(包括模拟信号【30】

中屏蔽层面的接地).除了上述几种工作的接地外, 在很多系统运行场情况下容易发生混乱的还有一种特殊供电系统地, 即交流电源工作地.它也是电力系统内为了正常

运行所需要设的接地(比如中性点【31】的接地).4 结束语

根据防雷设计【32】

整体的性能、结构的性能、层次的性能和整个变电站所处的环境、变电站地基的土质条件和设备性能的用途,分别采取了相应的雷电的保护措施。对于处在不同区域的电力设备,系统将采取等电位的连接及安装新型的电源防雷装置和浪涌电压的保护等方法,从而保证处在不同层次的电力设备可以达到良好的防雷能力。接地时的防雷技术,伴随着大型变电站需求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更加合理有效的办法则是使用现代的建筑基础钢筋作为地级。防雷技术是一个传统的话题,在防雷的技术领域,目前还存在着许多可供探索的新课题,比如雷云的起电机理目前还不清楚,雷电流的定量感性研究也十分薄弱,防

雷的设备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 冯建元.冯全福 高山发射台防雷研究与实践[J]-电视技术2011(14)

[2] 施围, 郭洁.电力系统过电压计算[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8.[3] 电管局, 包建强.500kV 线路直击雷典型事故调查研究[J].高电压技术, 1997, 23(2): 73.[4] GB1094_3—2003,电力变压器 第三部分:绝缘水平、绝缘试验和外绝缘空气问隙[S]

[5] 刘渝根, 刘纬, and 陈先禄.“500kV 变电站雷电侵入波研究 [J].” 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23.3(2000): 17-19.[6] 程学启, 杨春雷, 咸日常, 等.线路避雷器在输电线路防雷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 1999, 32(8): 66-67.[7] 何孟兵, 王清玲, 贺臣, 等.旋转电弧对火花间隙开关电极烧蚀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4, 16(11): 1468-1472.[8] 李世振.“非线性电阻灭磁的动态过程及其定量分析.” 东方电机 3(1996): 61-65.[9] 王巨丰, 齐冲, 车诒颖, & 范李莉.(2007).雷电流最大陡度及幅值.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7(3).[10] 孙才新, 舒立春, 蒋兴良, 等.高海拔, 污秽, 覆冰环境下超高压线路绝缘子交直流放电 特性闪络电压校正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 22(11).[11] 石光其, 方厚辉.雷电电流数学模型的仿真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 006.[12] 刘想平, 张兆顺, 刘翔鹗, 等.水平井筒内与渗流耦合的流动压降计算模型[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0, 22(2): 36-39.[13] 高吉增, 杨玉磊, 崔学深.感应电动机失电残压的研究及其对重合过程的影响[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9.[14] 王利祥, 王佛松.导电聚合物——聚苯胺的研究进展——Ⅱ.电子现象, 导电机理, 性质和应用[J].应用化学, 1990, 7(6): 1-8.[15] 吴国跃, 谭进, 王军.变电站设备接地

线导通检查[J].高电压技术, 2002, 28(5): 53-54.[16] 王明新, 张强.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电流对交流电网的影响分析[J].电网技术, 2005, 29(3): 9-14.[17] 潘家利, 侯安, 李敏.等电位连接网络在信息系统防雷接地工程中的应用[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 29(3): 51-53.[18] 张爱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接地技术[J].山西电子技术, 2003, 5: 011.[19] 崔学莹.矿用本安型电气设备外壳防护性能的提高[J].煤矿自动化, 1998(2): 66-67.[20] 张波, 崔翔, 赵志斌, 等.大型变电站接地网的频域分析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 22(9): 59-63.[21] 陈其纯.电子线路[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2] 佟景伟, 谢马岳, 沈珉, 等.复合材料多层板边缘效应起因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01, 34(2).[23] 潘家利.建筑物防雷设计方法探讨[J].广西气象, 2003, 24(2): 38-40.[24] 谈恩民, 邵根富, 陈尚松.火线(IEEE-1394)用于虚拟仪器的研究[J].电测与仪表, 2000, 2: 011.[25] 吴茂林, 崔翔.变电站地电位差对屏蔽电缆的电磁干扰分析[J].高电压技术, 2005, 31(3): 53-55.[26] 方年安.带电作业安全技术[J].东北电力技术, 1994, 7: 51-59.[27] 黄金杰, 李士勇, 左兴权.一种 TS 型粗糙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 2004, 16(3): 480-484.[28] 陈传波, 涂岩.HC01 单片机中断逻辑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991(12): 32-36.[29]孙方, 颜国正, 王文兴.MultiMediaCard 及其与单片机接口[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 用, 2004, 6: 44-46.[30] 殷健.工业控制系统中模拟信号的传输[J].工矿自动化, 2005, 2: 54-55.[31] 林卓宏, 田军利.高层智能大厦雷击机理及防雷设计 [J].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8,29(1): 69-71.作者简介: ** 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本科生 主要从事于发电变电输电的学习联系方式: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550025 手机:187

第二篇:防雷接地技术总结

总结

1、施工参考资料

主要规范、图集、设计说明和施工说明

2、施工前准备工作

从加工场地、材料验收、人员交底等考虑

3、施工中

从现场实际情况结合施工工艺、规范要求等,能判定施工缺陷、设计缺陷。并有自己的想法,怎么样才能做好

4、隐蔽后......一、参考图集资料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3、《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

4、《防雷与接地安装》(02D501-1~4)

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11)

6、《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7、防雷接地施工图纸

8、《等电位连接安装》(GB02D501-2)

9、《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GB99D501-1)

10、《电气竖井设备安装》(GB04D701-1)

11、《接地装置安装》(GB03D501-4)

二、进场材料验收标准

1、圆钢检验标准

2、扁钢检验标准

3.热镀锌与冷镀锌

1.电(冷)镀锌外表比较光滑、明亮,采用彩色钝化工艺的电镀层也黄绿色为主色,呈七彩。采用白色钝化工艺的电镀层呈青白色或白色呈绿光,白色钝化工艺的镀层与阳光呈 一定角度下略显七彩。在复杂工件的角棱部位容易产生“电烧”而成灰暗,该部位锌层较厚。在阴角部位易形成电流死角而产生欠电流灰暗区,该区域锌层较薄。工件整体无锌瘤、结块等现象。2.热镀锌外观较电镀锌稍微粗糙,呈银白色,外观容易产生工艺水纹和少许滴瘤,尤其是在工件的一端较为明显。但热镀锌的锌层比电镀锌厚几十倍,防腐蚀性能 是电镀锌的几十倍。

热镀锌圆钢

冷镀锌圆钢

三、总体施工方案

本工程防雷及接地工程包括:外部防雷、内部防雷、防侧击雷、防触电电压和跨步电压、等电位联结。

四、主要施工工艺及方法 4.1 外部防雷 4.1.1 接闪器:

本工程按二类防雷设防。

(1)混凝土屋面:采用Φ12热镀锌圆钢在建筑物的屋角、屋脊、屋檐及儿女墙上敷设作防雷接闪器,支架高150mm,间隔1000mm。接闪带设于外墙外表面或屋檐垂直面上。并在屋面采用-40*4热镀锌扁钢暗敷设不大于10*10m/8*12m避雷网格。(2)金属屋面(根据建筑提资:铝板厚3mm,无绝缘被覆层):利用金属板作接闪器,板间连接可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等。(3)屋面上所有金属设备与金属构件与避雷带可靠连接。

4.1.2 引下线

利用建筑物外围四周间隔不大于18m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内部不少于二根Φ主筋作防雷引下线。利用建筑物结构基础作自然接地极,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构建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或成网状的钢筋,其箍筋与钢筋、钢筋与钢筋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螺丝、对焊或搭焊连接。单根钢筋、圆钢或外引预埋连接板、线与构建内钢筋应焊接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构件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靠外墙防雷引下线距室外埋深0.8m处,由相应钢筋上焊出一根Φ12的热镀锌钢筋伸向距外墙皮1500mm处,防雷测试点距地500mm安装。桩基础的防雷引下线

利用桩基中的竖向钢筋作为引下线,与筏板基础的钢筋连接形成接地体。与上部的引下线电气连接形成防雷网。焊接需要电焊,双面焊6倍所焊钢筋直径的焊缝长度,单面则是12倍.防雷引下线的跨接 1.板筋梁筋的纵向跨接

利用底板钢筋网作接地连接线时,接地跨接应采用不小于Φ12的热镀锌圆钢,焊缝饱满并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不得有夹渣,咬肉、裂纹、虚焊、气孔等缺陷,焊接处的药皮要敲净

2.柱筋的竖向跨接

利用柱主筋作防雷引下线时,当主筋采用螺纹连接时,螺纹连接的两端应作跨接处理。

4.2 内部防雷

4.2.1 将建筑物内钢构架和钢筋混凝土内的钢筋相互连接。

4.2.2 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线、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和金属物的顶端和低端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

4.3.3 接地装置的焊接用采用搭接焊,搭接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扁钢与扁钢搭接为扁钢宽度的2倍,不小于三面施焊.(2)圆钢与圆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3)圆钢与扁钢搭接为圆钢直径的6倍, 双面施焊.(4)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紧贴扁钢外侧两面,或紧贴3/4钢管表面,上下两侧施焊。

(5)除埋设在混凝土中的焊接接头外,焊缝处要有防腐措施。

4.3.4 柴油发电机房的工作阶段、变压器中性点工作阶段、防雷接地、垫圈设备保护接地,电梯控制系统的功能接地、计算机功能接地、等电位联结接地及其他电子设备的功能接地合用同一接地体,即利用建筑基础桩基及承台内主筋作接地极,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4.3 防侧击雷(1)每层设均压环,并与引下线可靠焊接。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力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100mm时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不大于30m),交叉净距小于100mm的其交叉处亦应跨接。

(2)金属门窗、玻璃幕墙接地端子采用钢质螺栓连接型预埋接地端子板。土建施工时,施工方应根据建筑窗框形式,按上述标准图集负责备料预埋,预埋件应与圈梁或混凝土柱内主筋可靠连接。连接导体采用Φ10镀锌圆钢或-25*4镀锌扁钢,在窗框定位后、墙面装饰层施工前进行敷设。大于100m2明框幕墙框架隔距不大于10*10m或12*8m,同时框架材料满足接闪器材料要求。4.4 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

4.4.1 除建筑物外墙柱或剪力墙钢筋作为引下线外,建筑物内的柱或剪力墙钢筋也应作为引下线,且在每层与楼板钢筋连接成整体,形成防雷等电位,以确保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降低到安全值以下。

4.4.2 在建筑物内的柱或剪力墙引出钢筋就近与防雷网格(扁钢)焊接。4.5 等电位连接

(1)本工程设总等电位联结(MEB),为防间接接触电击和由接地故障引起的爆炸及火灾危险。正常情况下建筑物内不带电金属设备均需与等电位联结线可靠连接。电信间、通信机房、消控中心、计算机机房、控制室等处设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机房等电位连接线采用S型星型结构。

(2)电气竖井及电梯井内接地干线采用-40*4热镀锌扁钢通长敷设。各垂直接地干线底端与MEB连接,每层距地300mm设接地端子。电缆桥架或线槽及其支架应不少于两处与接地(Pe)干线相连接。桥架间(或线槽间)连接板两端不少于两个有防松螺母或防松垫圈的连接固定螺栓。

(3)不允许使用蛇皮管、保护管的金属网作接地线及保护线。

五、质量检验标准

5.1避雷引下线和变配电室接地干线敷设 5.1.1主控项目

(1)暗敷在建筑物抹灰层内的引下线应有卡钉分段固定;明敷的引下线应平直、无急弯,与支架焊接处,油漆防腐,且无遗漏。

(2)变压器室、高低压开关室内的接地干线应有不少于2处与接地装置引出干线连接。

(3)当利用金属构件、金属管道做接地线时,应在构件或管道与接地干线间焊接金属跨接线。5.1.2一般项目

(1)钢制接地线的焊接连接应符合GB50303-2002第24.2.1条的规定,材料采用及最小允许规格、尺寸应符合GB50303-2002第24.2.2条的规定。

(2)明敷接地引下线及室内接地干线的支持件间距应均匀,水平直线部分0.5~1.5m:垂直直线部分1.5~3m;弯曲部分0.3~0.5m。

(3)接地线在穿越墙壁、楼板和地坪处应加套钢管或其他坚固的保护套管,钢套管应与接地线做电气连通。

(4)变配电室内明敷接地干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便于检查,敷设位置不妨碍设备的拆卸与检修。

2、当沿建筑物墙壁水平敷设时,距地面高度250~300mm~与建筑物墙壁间的间隙10~15mm~

3、当接地线跨越建筑物变形缝时,设补偿装置:

4、接地线表面沿长度方向,每段为15~1OOmm,分别涂以黄色和绿色相间的条纹:

5、变压器室、高压配电室的接地干线上应设置不少于2个供临时接地用的接线柱或接地螺栓。

6、当电缆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时,电缆头的接地线应通过零序电流互感器后接地;由电缆头至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一段电缆金属护层和接地线应对地绝缘。

7、配电间隔和静止补偿装置的栅栏门及变配电室金属门铰链处的接地连接,应采用编织铜线。变配电室的避雷器应用最短的接地线与接地干线连接。

8、设计要求接地的幕墙金属框架和建筑物的金属门窗,应就近与接地干线连接可靠,连接处不同金属间应有防电化腐蚀措施。5.2接闪器安装 5.2.1主控项目

建筑物顶部的避雷针、避雷带等必须与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体连成一个整体的电气通路,且与避雷引下线连接可靠。4.2.2一般项目

(1)避雷针、避雷带应位置正确,焊接固定的焊缝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备帽等防松零件齐全,焊接部分补刷的防腐油漆完整。

(2)避雷带应平正顺直,固定点支持件间距均匀、固定可靠,每个支持件应能承受大于49N(5kg)的垂直拉力。当设计无要求时,支持件间距符合GB50303-2002第25.2.2条的规定。

六、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接地体:

6.1.1 接地体埋深或间隔距离不够。按设计要求执行。

6.1.2 焊接面不够,药皮处理不干净,防腐处理不好,焊接面按质量要求进行纠正,将药皮敲净,做好防腐处理

6.1.3 利用基础、梁柱钢筋搭接面积不够,应严格按质量要求去做。6.2 支架安装:

6.2.1 支架松动,混凝土支座不稳固。将支架松动的原因找出来,然后固定牢靠;混凝土支座放平稳。

6.2.2 支架间距(或预埋铁件)间距不均匀,直线段不直,超出允许偏差。重新修改好间距,将直线段校正平直,不得出出允许编差。

6.2.3 焊口有夹渣、咬肉、裂纹、气孔等缺陷现象。重新补焊,不允许出现上述缺陷。

6.2.4 焊接处药皮处理不干净,漏刷防锈漆。应将焊接处药皮处理干净,补刷防锈漆。

6.3 防雷引下线暗(明)敷设

6.3.1 焊接面不免,焊口有夹渣、咬肉、裂纹、气孔及药皮处理不干净等现象。应按规范要求修补更改。

6.3.2 漏刷防锈漆,应及时被刷。6.3.3 主筋错位,应及时纠正。

6.3.4 引下线不垂直,超出允许偏差。引下线应横平竖直。超差应及时纠正。6.4 避雷网敷设

6.4.1 焊接面不免,焊口有夹渣、咬肉、裂纹、气孔及药皮处理不干净等现象。应按规范要求修补更改。

6.4.2 防锈漆不均匀或有漏刷处,应刷均匀,漏刷处补好。

6.4.3 避雷线不平直、超出允许偏差,调整后应横平竖直,不得超出允许偏差。6.4.4 卡子螺丝松动,应及时将螺丝拧紧。6.4.5 变形缝处未做补偿处理,应补做。6.5 避雷带与均压环 6.5.1 焊接面不够,焊口有夹渣、咬肉、裂纹、气孔等,应按规范要求修补更好。6.5.2 钢门窗、铁栏杆接地引线遗漏,应及时补上。6.5.3 圈梁的接头未焊,应进行补焊。6.6 接地干线安装

6.6.1 扁钢不平直,应重新进行调整。6.6.2 接地端子漏垫弹簧垫,应及时补齐。

七、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1、使用电焊机时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规程进行操作;操作人员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岗位培训,获得电焊工作证后方能进行电焊工作。

2、电焊机必须使用三相电,接好地线,防止漏电,确保电源接线正确。

3、多台电焊机集中使用时,应分接在三相电源线路上,使三相负载平衡;多台电焊机的接地装置应分别由接地处引接,不得串联。

4、移动电焊机时,不能拖动电线进行移动,应该先把电源切掉,把电焊机放到指定的位置后,再接通电源使用。

5、在室外工作时,一定要注意防雨,电焊机工作时要保证通风散热。

6、交流弧焊机一次电源线长度应不大于5米,电焊机二次线电缆长度应不大于30米。

7、电焊机应放在防雨和通风良好的地方,焊接现场不准堆放易燃、易爆物品,使用电焊机必须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

8、焊接预热工件时,应有石棉布或挡板等隔热措施。

第三篇: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 科学技术师范学院

班 级:09级机电教育班 姓 名: 丰云

学 号:200940914106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先进制造技术 课程名称: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浅谈先进制造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AMT是在传统制造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也是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益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当前的金融危机也许还会催生新的先进制造制造技术,特别在生产管理技术方面。

先进制造技术不是一般单指加工过程的工艺方法,而是横跨多个学科、包含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用户服务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所有相关技术,涉及到设计、工艺、加工自动化、管理以及特种加工等多个领域,并逐步融合与集成。可基本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先进的工程设计技术;

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三、制造自动化技术;

四、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制造哲理与生产模式;

五、发展。

一、先进的工程设计技术

先进的工程设计技术包括众多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包括CAD、CAE、CAPP、CAT、PDM、模块化设计、DFX、优化设计、三次设计与健壮设计、创新设计、反向工程、协同产品商务、虚拟现实技术、虚拟样机技术、并行工程等。

(1)产品(投放市场的产品和制造产品的工艺装备(夹具、刀具、量检具等))设计现代化。

以CAD为基础(造型,工程分析计算、自动绘图并提供产品数字化信息等),全面应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如虚拟设计、优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有限元分析,动态设计、人机工程设计、美学设计、绿色设计等等;

(2)先进的工艺规程设计技术与生产技术准备手段。

在信息集成环境下,采用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即CAPP,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三坐标测量机等各种计算机自动控制设备设备的计算机辅助工作程序设计即CAM等。

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1)高效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包括精密、超精密磨削、车削,细微加工技术,纳米加工技术。超高速切削。精密加工一般指加工精度在10~0.1μm(相当于IT5级精度和IT5级以上精度),表面粗糙度Ra值在0.1μm以下的加工方法,如金刚车、金刚镗、研磨、珩磨、超精研、砂带磨、镜面磨削和冷压加工等。用于精密机床、精密测量仪器等制造业中的关键零件加工,如精密丝杠、精密齿轮、精密蜗轮、精密导轨、精密滚动轴承等,在当前制造工业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超精密加工是指被加工零件的尺寸公差为0.1~0.01μm数量级,表面粗糙度Ra值为0.001μm数量级的加工方法。

此外,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 一般都是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加工。(2)精密成型制造技术,包括高效、精密、洁净铸造、锻造、冲压、焊接及热处理与表面处理技术。

(3)现代特种加工技术,包括高能束流(主要是激光束、以及电子束、离子束等)加工,电解加工与电火花(成型与线切割)加工、超声波加工、高压水加工等。电火花加工(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EDM)电火花加工 electric spark machining)是指在一定介质中,通过工具电极和工件电极之间脉冲放电的电蚀作用对工件进行的加工。能对任何导电材料加工而不受被加工材料强度和硬度的限制。可分为电火花成型加工(EDM)和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electrical discharge wire – cutting--EDW)两大类。一般都采用CNC控制。

(4)快速成型制造(RPM).快速成形技术是在计算机控制下,基于离散堆积原理采用不同方法堆积材料最终完成零件的成型与制造的技术。从成型角度看,零件可视为“点” 或“面” 的叠加而成。从CAD电子模型中离散得到点、面的几何信息,再与成型工艺参数信息结合,控制材料有规律、精确地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地堆积零件。

(5)先进制造工艺发展趋势

1)采用模拟技术,优化工艺设计; 2)成形精度向近无余量方向发展; 3)成形质量向近无“缺陷”方向发展; 4)机械加工向超精密、超高速方向发展;

5)采用新型能源及复合加工,解决新型材料的加工和表面改性难题; 6)采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工艺过程的优化控制; 7)采用清洁能源及原材料,实现清洁生产;

8)加工与设计之间的界限逐渐谈化,并趋向集成及一体化;

9)工艺技术与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紧密结合,先进制造生产模式获得不断发展。

三、制造自动化技术

一句话:计算机控制自动化技术

(1)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数控加工技术是为了实现机床控制自动化要求而发展的。它是指用代码化的数字、字母及符号表示加工要求、零件尺寸及其参数、加工步骤等,通过控制介质,输入到控制装置,经过微机进行处理与计算,发出各种控制信号与数据,使机床各部件自动协调运动,实现自动加工的技术。采用数控加工技术的机床,称为数控机床。数控加工的主要特点是:加工的零件精度高;生产效率高;特别适合加工形状复杂的轮廓表面;有利于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对操作者(不含编程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相对较低;初始投资大、加工成本高。此外,数控机床是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控加工技术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加大了维修工作的难度,需要配备素质较高的维修人员和维修设备。

(2)工业机器人(用于物流与加工)及物流设备;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的智能型自动化设备,是应用计算机进行控制的替代人进行工作的高度自动化系统。最近,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用的机器人的定义是:“一种可以反复编程的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机”。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工业机器人可以自动按不同轨迹、不同运动方式完成规定动作和各种任务。机器人和机械手的主要区别是:机械手是没有自主能力,不可重复编程,只能完成定位点不变的简单的重复动作;机器人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可重复编程,能完成任意定位的复杂运动。

(3)柔性制造系统(FMC,FMS,FML):包括加工设备(CNC机床)、检测设备、物料输送(工业机器人、自动交换托盘(APC)、自动输送台车(RGV、AGV)等)

和储存设备(立体仓库等);数柔性制造系统(FMS)是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新型自动化生产设备,它是为填补占机械制造中70%的中小批量生产自动化而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包括若干台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或其他直接参加产品零部件生产的自动化设备),用一套自动物料(包括工件和刀具)搬运系统连接起来,由分布式多级计算机系统进行综合管理与控制,以适应柔性的高效率零件加工(或零部件生产)。所谓柔性的零件加工是指能够同时地和交替地加工不同的但是同系统的零件。柔性制造系统的适用范围很广,它主要解决了单件小批生产的自动化和中大批多品种的自动化加工。它把高柔性、高质量、高效率结合和统一起来,在当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4)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和工厂自动化(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由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以及柔性制造系统FMS(还可能有其他生产单元)组成。CIMS是产品生产过程的各子系统的完美集成,即把工程设计、生产制造、市场分析和其他支持功能合理地通过计算机网络有机地集合成一个整体,以实现生产的柔性化、优化、自动化和集成化,达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而灵活生产的目的。

四、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制造哲理与生产模式

包括先进制造生产模式、集成管理技术和生产组织方法等。以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为核心,研究和应用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和技术。包括成组技术、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与JIT、敏捷制造、并行工程、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制造、智能制造、网络化制造、绿色制造、生物制造、可重构制造、MRP、MRPII、ERP、SCM、CRM、计算机辅助后勤支援(Computer Aided Logistic Support,CALS)、电子商务、知识管理。

五、发展

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设计技术不断现代化

产品设计是制造业的灵魂。现代设计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是:(1)设计手段的计算机化 在实现了计算机计算、绘图的基础上,当前突出反映在数值仿真或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以及现代产品建模理论的发展上,并且向智能化设计方向发展。

(2)新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不断出现(3)向全寿命周期设计发展

(4)设计过程由单纯考虑技术因素转向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 设计不只是单纯追求某项性能指标的先进和高低、而是注意考虑市场、价格、安全、美学、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成形及改进制造技术向精密、精确、少能耗、无污染方向发展

成形制造技术是铸造、塑性加工、连接、粉末冶金等单元技术的总称。

4、加工制造技术向着超精密、超高速以及发展新一代制造装备的方向发展

5、工艺由技艺发展为工程科学,工艺模拟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工艺设计由经验判断走向定量分析,加工工艺由技艺发展为工程科学。

6、专业、学科间的界限逐渐淡化、消失

7、绿色制造将成为21世纪制造业的重要特征

日趋严格的环境与资源的约束,使绿色制造业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将是21世纪制造业的重要特征,与此相应,绿色制造技术也将获得快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1)绿色产品设计技术 使产品在生命周期符合环保、人类健康、能耗低、资源利用率高的要求。

(2)绿色制造技术 在整个制造过程,使得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绿色制造技术主要包含了绿色资源、绿色生产过程和绿色产品三方面的内容。

(3)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再制造 例如,汽车等产品的拆卸和回收技术,以及生态工厂的循环式制造技术。它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工厂--致力于产品设计和材料处理、加工及装配等阶段,恢复系统工厂--主要对产品(材料使用)生命周期结束时的材料处理循环。

8、虚拟现实技术在制造业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主要包括虚拟制造技术和虚拟企业两个部分。

9、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艺技术紧密结合,先进制造生产模式获得不断发展,造业在经历了少品种小批量--少品种大批量、--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过渡后,70年代、80年代开始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进行制造的柔性生产的模式,并逐步向智能制造技术(IMT)和智能制造系统(IMS)的方向发展。精益生产(LP)、灵捷制造(AM)等先进制造模式相继出现,预计21世纪初,先进制造模式必将获得不断发展。

第四篇: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技术

课程名称

先进制造技术 学生姓名 学

专业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7/10/20

目录

一、概述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三、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核心技术难题

四、人工智能技术的评价与认识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一、概述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ique,缩写AMT,具体地说,就是指集机械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所产生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的总称。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制造系统等。

先进制造技术不是一般单指加工过程的工艺方法,而是横跨多个学科、包含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用户服务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所有相关技术,涉及到设计、工艺、加工自动化、管理以及特种加工等多个领域,并逐步融合与集成。而先进制造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技术群:(1)主体技术群:是制造技术的核心,它包括两个基本部分:有关产品设计技术和工艺技术。

(2)支撑技术群:a.信息技术:接口和通信、数据库技术、集成框架、软件工程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决策支持系统。b.标准和框架:数据标准、产品定义标准、工艺标准、检验标准、接口框架。c.机床和工具技术。d.传感器和控制技术:单机加工单元和过程的控制、执行机构、传感器和传感器组合、生产作业计划。e.其它;(3)制造技术基础设施.要素包括了车间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各种先进生产技术和方案方面的培训和教育等。

先进制造技术是在传统制造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也是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益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先进制造技术不是一般单指加工过程的工艺方法,而是横跨多个学科、包含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用户服务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所有相关技术,涉及到设计、工艺、加工自动化、管理以及特种加工等多个领域,并逐步融合与集成。先进制造技术是当今国际间科技竞争的焦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简介

人工智能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但随着1941年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技术已最终可以创造出机器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在它还不长的历史中,人工智能的发展比预想的要慢,但一直在前进,从40年前出现至今,已经出现了许多AI程序,并且它们也影响到了其它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IBM公司“深蓝”电脑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更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完美表现。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算起,50多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学。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如果希望做出一台能够思考的机器,那就必须知道什么是思考,更进一步讲就是什么是智慧。什么样的机器才是智慧的呢?科学家已经作出了汽车,火车,飞机,收音机等等,它们模仿我们身体器官的功能,但是能不能模仿人类大脑的功能呢?到目前为止,我们也仅仅知道这个装在我们天灵盖里面的东西是由数十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器官,我们对这个东西知之甚少,模仿它或许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了。

当计算机出现后,人类开始真正有了一个可以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在以后的岁月中,无数科学家为这个目标努力着。如今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几个科学家的专利了,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学的计算机系都有人在研究这门学科,学习计算机的大学生也必须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如今计算机似乎已经变得十分聪明了。例如,1997年5月,IBM公司研制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KASPAROV)。大家或许不会注意到,在一些地方计算机帮助人进行其它原来只属于人类的工作,计算机以它的高速和准确为人类发挥着它的作用。人工智能始终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学科,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其它计算机软件都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的进展而得以存在。

著名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另一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这些说法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即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实际应用,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还有航天应用等。学科范畴:人工智能是一门边沿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涉及学科:哲学和认知科学,数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不定性论,仿生学,研究范畴: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表现,智能搜索,推理,规划,机器学习,知识获取,组合调度问题,感知问题,模式识别,逻辑程序设计,软计算,不精确和不确定的管理,人工生命,神经网络,复杂系统,遗传算法 人类思维方式

应用领域: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机器人工厂,安全问题。目前人工智能还在研究中,但有学者认为让计算机拥有智商是很危险的,它可能会反抗人类。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人工智能将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可以说几乎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人工智能与思维科学的关系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人工智能是处于思维科学的技术应用层次,是它的一个应用分支。从思维观点看,人工智能不仅限于逻辑思维,要考虑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才能促进人工智能的突破性的发展,数学常被认为是多种学科的基础科学,数学也进入语言、思维领域,人工智能学科也必须借用数学工具,数学不仅在标准逻辑、模糊科学等范围发挥作用,数学进入人工智能学科,它们将互相促进而更快地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的发展与趋势

人工智能学习的发展历史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除了计算机科学以外,人工智能还涉及信息论、控制论、自动化、仿生学、生物学、心理学、数理逻辑、语言学、医学和哲学等多门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中国经济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骄人业绩,综合国力和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中国正成为“世界工厂”,承接全世界制造业的转移。据相关资料表明,世界上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先进制造技术是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其竞争能力最终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的市场

占有率上。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竞争日趋激烈,因而我国非常重视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先进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40%左右。尤其,中国近几年来房地产业的崛起,带动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等一批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而这些企业的发展的同时又带动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然而虽然我们在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绩,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 / 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

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使用。

产品结构方面: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赶超型发展战略,加之中国劳动力丰富而资金相对短缺,致使机械制造业的科技开发明显滞后。虽然中国机械制造业的产品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比较少。比如数控机床和精密机床的可靠性差、质量问题严重,轴承、液压件、密封件等基础件产品水平低、品种少、满足度低、质量不稳定。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表现在:

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

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

绿色化: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精密化:现代高新技术产品需要高精度制造,社会的发展对机械产品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决定了发展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是机械制造未来的一个重点 智能化:智能制造是指综合利用各个学科、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解决和处理制造系统中的各种问题。系统能领会设计人员的意图,能够检测失误,回答问题,提出建议方案等。

快速化:快速化是指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对生产的快速重组。它要求生产模式有高度的柔性与高度敏捷性。快速化能强有力地推动着制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它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动力”。

集成化:现代制造业的方向并不只是计算机的集成,信息的集成,而是人、技术、组织的整体集成,包括功能集成、组织集成、信息集成、过程集成、知识集成和企业间的集成。

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外的发展与趋势

智能是一种知识与思维的合成,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于人工智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提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综合来看人工智能是相对人的智能而言的。其本质是对人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人的智能的物化。是研究、开发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经过信息采集、处理和反馈三个核心环节,综合表现出智能感知、精确性计算、智能反馈控制,即感知、思考、行动三个层层递进的特征。

智能感知:智能的产生首先需要收集到足够多的结构化数据去表述场景,因此智能感知是实现人工智能的第一步。智能感知技术的目的是使计算机能 “听”、会“看”,目前相应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均已经初步成熟,开始商业化尝试。智能处理:产生智能的第二步是使计算机具备足够的计算能力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行为对分析收集来的数据信息做出判断,即对感知的信息进行自我学习、信息检索、逻

辑判断、决策,并产生相应反映。具体的研究领域包括知识表达、自动推理、机器学习等,与精确性计算及编程技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等密切相关,是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远期目标,目前该领域研究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其中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目前热度最高,科研成果最密集的领域。

智能反馈:智能反馈控制将前期处理和判断的结果转译为肢体运动和媒介信息传输给人机交互界面或外部设备,实现人机、机物的信息交流和物理互动。智能反馈控制是人工智能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其表达能力展现了系统整体的智能水平。智能反馈控制领域与机械技术、控制技术和感知技术密切相关,整体表现为机器人学,目前机械技术受制于材料学发展缓慢,控制技术受益于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积累相对成熟。在学术界,实现人工智能有三种路线,一是基于逻辑方法进行功能模拟的符号主义路线,代表领域有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二是基于统计方法的仿生模拟的连接主义路线,代表领域有机器学习和人脑仿生,三是行为主义,希望从进化的角度出发,基于智能控制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拟人的智能控制行为。

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自人工智能诞生至今,各国都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的科研投入,其中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公共投资的方式牵引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2013财年美国政府将22亿美元的国家预算投入到了先进制造业,投入方向之一便是“国家机器人计划”。

在技术方向上,美国将机器人技术列为警惕技术,主攻军用机器人技术,欧洲主攻服务和医疗机器人技术,日本主攻仿人和娱乐机器人。

现阶段的技术突破的重点一是云机器人技术,二是人脑仿生计算技术。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均将云机器人作为机器人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之一。伴随着宽带网络设施的普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机器人技术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和机器人量产化目标实现,机器人通过网络获得数据或者进行处理将成为可能。目前国外相关研究的方向包括:建立开放系统机器人架构(包括通用的硬件与软件平台)、网络互联机器人系统平台、机器人网络平台的算法和图像处理系统开发、云机器人相关网络基础设施的研究等。

由于深度学习的成功,学术界进一步沿着连接主义的路线提升计算机对人脑的模拟程度。人脑仿生计算技术的发展,将使电脑可以模仿人类大脑的运算并能够实现学习和记忆,同时可以触类旁通并实现对知识的创造,这种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将会让电脑拥有自我学习和创造的能力,与人类大脑的功能几无二致。在2013年初的国情咨文中,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提到为人脑绘图的计划,宣布投入30亿美元在10年内绘制出“人类大脑图谱”,以了解人脑的运行机理。欧盟委员会也在2013年初宣布,石墨烯和人脑工程两大科技入选“未来新兴旗舰技术项目”,并为此设立专项研发计划,每项计划将在未来10年内分别获得10亿欧元的经费。美国IBM公司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仿生芯片,利用这些芯片,人类可以实现电脑模仿人脑的运算过程,预计最快到2019年可完全模拟出人类大脑。智能更面向实用。另外,由于Hopfield 多层神经网络模型的提出,使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与应用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工智能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既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此吸引人,那就一定具有相当多的发展方向啦,那么未来它的发展趋势会是如何呢?我们不妨可以设想一下: 在计算机网络如此发达的社会中,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实现语言技术与人类生活的联系,虽然目前关于语言的研究尚未突破语义障碍,现在还看不出在解决自然语言中含糊暧昧的成份方面可能会取得多大的进展,也很难想象在近期内能实现对任意输入均可产生高质量译文的机器翻译系统或非常理想的篇章理解系统,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些有一定限制的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随着语言技术产品市场的不断壮大,语言技术也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建立与理解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下一个十年人工智能研究应着重于对未必能符号化、信息未必完全的复杂的自适应系统的研究,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理解与建立这样的系统。建立这样的系统需要发展一些新的理论与技术。首先必须发展能理解与处理上下文的技术,使所建立的系统能在不同的上下文情境下合理地处理各类问题;其次应发展多路学习机制,使系统能从复杂的变化的环境中同时学到多种技能(如机器人足球运动员就需要有这样的功能);另外还应探讨系统的可自动进化机制,使系统能从简单的被动式的系统逐步进化为复杂的具有自适应能力的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还可以在机器学习的研究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许多新的学习方法相继问世并获得了成功的应用,如增强学习算法、reinforcement learning等。也应看到,现有的方法处理在线学习方面尚不够有效,寻求一种新的方法,以解决移动机器人、自主agent、智能信息存取等研究中的在线学习问题是研究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信不久会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

还有,在最受人关注的机器人领域里,人工智能蕴含着十分强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现在已经实现了机器人与人的对话交流等强大的功能,但相信在未来,人们一定会挖掘出人工智能更多更强大的功能来运用到机器人中去,让机器人更好的未人们服务!最后,在控制领域内,虽然已经实现了远程操控技术,但并不普及,相信在未来,我们可以更轻松自如的利用人工智能来实现对家用电器等的远程控制的普及,让每一个房子都装有这样的系统,那么在主人回家之前就可以设定好最符合主人生活习惯的环境,让辛苦劳累了一天的主人能够更好的享受到家的温馨!

人工智能诞生50多年来,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人工智能的人工智能的研究一旦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会对信息时代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不管是在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人工智能”都是新时代的宠儿,注定未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不可小觑的贡献!我们共同希望“人工智能”的明天更美好!

三、人工智能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核心技术难题

人工智能是一种外向型的学科,它不但要求研究它的人懂得人工智能的知识,而且要求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及哲学和生物学基础,只有这样才可能让一台什么也不知道的机器模拟人的思维。

因为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它总的来说是面向应用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专家系统,有人在工作,它就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因为人工智能的最根本目的还是要模拟人类的思维。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机器智能、智能机器。

机器智能:例如,用计算机打印常用的报表,进行一些常规的文字处理,都是程序化的操作,谈不上有智能。但是,用计算机给人看病,进行病理诊断和药物处方,或者,用计算机给机器看病,进行故障诊断和维修处理,就需要计算机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学科领域中有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是“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简称代写论文ES。就是用计算机去模拟、延伸和扩展专家的智能。基于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求解专业性问题的、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如:医疗诊断专家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等。

智能机器:“智能机器”(Intelligent Machine),简称IM,研究如何设计和制造具有更高智能水平的机器,特别是设计和制造更聪明的计算机。现在的计算机,虽然经历了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几代的发展,在工艺和性能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原理上,还没有重大的突破。通常,人们用计算机,不仅要告诉计算机:做什么?,而且还必须详细地、正确地告诉计算机:如何做?。也就是说,人们要根据工作任务的需求,以适当的计算机语言,进行相应的软件设计,编制面向该任务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并且,正确地操作计算机,装入、启动该应用程序,才能用计算机完成该项工作任务。这里,计算机实质上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执行人们编制的应用程序指令的“电子奴仆”,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即不懂得:为什么?。因而,只不过是一个低智能的、不聪明的“电脑”。那么,如何设计和制造高智能的、聪明的“电脑”呢?这正是人工智能另一方面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任务。

目前人工智能主要研究内容是:分布式人工智能与多智能主体系统、人工思维模型、知识系统(包括专家系统、知识库系统和智能决策系统)、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有噪声的数据中挖掘出对我们有用的知识)、遗传与演化计算(通过对生物遗传与进化理论的模拟,揭示出人的智能进化规律)、人工生命(通过构造简单的人工生命系统并观察其行为,探讨初级智能的奥秘)、人工智能应用(如:模糊控制、智能大厦、智能人机接口、智能机器人等)等等。

未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人工智能理论、机器学习模型和理论、不精确知识表示及其推理、常识知识及其推理、人工思维模型,智能人机接口、多智能主体系统、知识发现与知识获取、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人工智能是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目前能够用来研究人工智能的主要物质手段以及能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就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人工智能理论进入21世纪,正酝酿着新的突破,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将能够创造出更多更高级的智能“制品”,并使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超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人工智能的近期研究目标在于建造智能计算机,用以代替人类从事脑力劳动,即使现有的计算机更聪明更有用。正是根据这一近期研究目标,我们才把人工智能理解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还有它的远期研究目标,即探究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基本原理,研究用自动机(automata)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这个长期目标远远超出计算机科学的范畴,几乎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在重新阐述我们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哲学家、科学家和人工智能学家有机会努力解决知识的模糊性以及消除知识的不一致性。这种努力的结果,可能导致知识的某些改善,以便能够比较容易地推断出令人感兴趣的新的真理。人工智能研究尚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宏观与微观隔离:一方面是哲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所研究的智能层次太高、太抽象;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逻辑符号、神经网络和行为主义所研究的智能层次太低。这两方面之间相距太远,中间还有许多层次未予研究,无法把宏观与微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和相互渗透。全局与局部割裂:人类智能是脑系统的整体效应,有着丰富的层次和多个侧面。但是,符号主义只抓住人脑的抽象思维特性;连接主义只模仿人的形象思维特性;行为主义则着眼于人类智能行为特性及其进化过程。它们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必须从多层次、多因素、多维和全局观点来研究智能,才能克服上述局限性。3 理论和实际脱节 大脑的实际工作,在宏观上我们已知道得不少;但是智能的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复杂得难以理出清晰的头绪。在微观上,我们对大脑的工作机制却知之甚少,似是而非,使我们难以找出规律。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各种人工智能理论,只是部分人的主观猜想,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智能”就算相当成功了。

上述存在问题和其它问题说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要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人工智能研究面临的困难要比我们估计的重大得多,人工智能研究的任务要比我们讨论过的艰巨得多。同时也说明,要从根本上了解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解决面临的难题,完成人工智能的研究任务,需要寻找和建立更新的人工智能框架和理论体系,打下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我们至少需要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进行多学科联合协作研究,才可能基本上解开”智能”之谜,使人工智能理论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人工智能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识别过程,外界输入的信息向概念逻辑信息转译,将动态静态图像、声音、语音、文字、触觉、味觉等信息转化为形式化(大脑中的信息存储形式)的概念逻辑信息。

二、智能运算过程,输入信息刺激自我学习、信息检索、逻辑判断、决策,并产生相应反应。

三、控制过程,将需要输出的反应转译为肢体运动和媒介信息。实用机器人在第三个方面做得比较多,而识别和智能运算是很弱的,尤其是概念知识的存储形式、逻辑判断和决策这些方面更是鲜有成果,这正是人工智能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四、人工智能技术的评价与认识

人工智能是一门包括计算机科学、控制学、信系论、语言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数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可以归纳为“机器智能、智能机器”,它体现在思维、感知、行为三个层次,而它要模拟眼神、扩展人的智能,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机器思维和思维机器、机器感知和感知机器、机器行为和行为机器三个层次。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离全面推广应用还有很大距离,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且需要许多学科的研究专家共同创作。人工智能(AI)是机器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将是21世纪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面貌。这些年来,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科学、逻辑学等领域已取得重大成就,但离真正的人类智能还相差甚远。

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机器智能和智能机器的新型的、综合性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边缘学科,它研究怎样让计算机或智能机器(包括硬件和软件)模仿、延伸和扩展人脑从事推理、规划、计算、思考、学习等思维活动,解决迄今为止需要人类专家才能处理好的复杂问题。

人工智能远期目标是要制造智能机器,使现有的计算机更聪明,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人工智能的近期目标是实现机器智能,即先部分地或某种程度地实现机器的智能,从而使现有的计算机更灵活、更好用和更有用,成为人类的智能化信息处理工具。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向大型分布式人工智能、大型分布式多专家协同系统、广义知识表达、综合知识库、并行推理、多种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大型分布式人工智能开发环境和分布式环境下的多智能体协同系统等方向发展。尽管如此,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仍处于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其理论、方法和技术都不太成熟,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比较肤浅。这些还都有待于人工智能工作者的长期探索。

五、结论

先进制造技术当今国际间科技竞争的焦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的越来越紧密,先进制造制造技术必然会朝着全球化、系统化、集成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精密化、智能化、快速化的趋势发展。

人工智能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在需要使用数学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的学科,AI带来的帮助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AI反过来有助于人类最终认识自身智能的形成。

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专家系统更深入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宏观效益。AI也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网络工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劳务就业问题。由于AI在科技和工程中的应用,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技术工作和脑力劳动,会造成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AI也为人类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模式。现有的游戏将逐步发展为更高智能的交互式文化娱乐手段,今天,游戏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已经深入到各大游戏制造商的开发中。

伴随着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不得不讨论是人工智能本身就是超前研究,需要用未来的眼光开展现代的科研,因此很可能触及伦理底线。作为科学研究可能涉及到的敏感问题,需要针对可能产生的冲突及早预防,而不是等到问题矛盾到了不可解决的时候才去想办法化解。

人工智能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由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共同研究,形成交叉学科智能科学。脑科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行为水平研究自然智能机理,建立脑模型,揭示人脑的本质。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等人脑心智活动过程的科学。人工智能研究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机器智能。智能科学不仅要进行功能仿真,而且要从机理上研究,探索智能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

人工智能的研究一旦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会对信息时代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发展到今天,一方面是高度分化,学科在不断细分,新学科、新领域不断产生;另一方面是学科的高度融合,更多地呈现交叉和综合的趋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大学科交叉的这种普遍趋势,在人工智能学科方面表现尤其突出。由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共同研究智能的本质和机理,形成交叉学科智能科学。学科交叉将催生更多的研究成果,对于人工智能学科整体而言,要有所突破,需要多个学科合作协同,在交叉学科研究中实现创新。

六、参考文献 [1]《人工智能简史》孙兴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 [2]蔡自兴 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 [3]王万森

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第五篇: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论文

——人工神经网络

摘要:人工神经网络是对人脑功能的某些程度的反映,具有自适应和自学习的能力,可通过对模式 样本的自学习,从中获取特征,并能将学习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图像、文字等识别中。本文对人工神经网络做了简要的概述,重点讲述了两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BP神经网络和Hopfield神经网络。对BP神经网络作了详细的介绍,重点在于三层BP网络的学习。Hopfield神经网络应用非常广泛,本文用Hopfield 神经网络进行英文字母识别。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三层BP网络,Hopfield神经网络,模式识别

Study on Simulation Analytical Method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School of Engineering, HLJ August First Land Reclamation University, Daqing 163319)Abstract: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s to the brain function, some degree of reflect with adaptive and self-learning ability, but through the study of pattern samples from, obtain characteristics, and can be applied to study the knowledge obtained recognition of images and text.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did briefly, focused on the two kinds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neural network model: BP neural network and Hopfield neural networks.On BP neurl network is analyzed in detail, the emphasis is on three layers of BP neural network learning.Hopfield neural network is us extensively, this article with the Hopfield neural network for English letters recognition.Key word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he BP neural network, and the third floor Hopfield

neural network BP network, pattern recognition

1引言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种领域,而它的预测功能也在不断被人挖掘着。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旨在模仿人脑结构及其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现代计算机构成单元的速度是人脑中神经元速度的几百万倍,对于那些特征明确,推理或运算规则清楚地可编程问题,可以高速有效地求解,在数值运算和逻辑运算方面的精确与高速极大地拓展了人脑的能力,从而在信息处理和控制决策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先进手段。但由于现有计算机是按照冯·诺依曼原理,基于程序存取进行工作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结构模式与运行机制仍然没有跳出传统的逻辑运算规则,因而在很多方面的功能还远不能达到认得智能水平。随着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这方面的问题日趋尖锐,促使科学和技术专家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出路。当人们的思想转向研究大自然造就的精妙的人脑结构模式和信息处理机制时,推动了脑科学的深入发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和闹模型的研究。随着对生物闹的深入了解,人工神经网络获得长足发展。在经历了漫长的初创期和低潮期后,人工神经网络终于以其不容忽视的潜力与活力进入了发展高潮。这么多年来,它的结构与功能逐步改善,运行机制渐趋成熟,应用领域日益扩大,在解决各行各业的难题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可以进行预测事物的发展,节省了实际要求证结果所需的研究时间。

2我国人工神经网络现状

随着人工神经网络的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的复苏,国内也逐步掀起了研究热潮,1989年10月和11月分别在北京和广州召开了神经网络及其应用讨论会和第一届全国型号处理——神经网络学术会议;1990年2月由国内八个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人工智能学会、自动化学会、通信学会、物理学会、生物物理学会和心理学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中国神经网络首届学术会议”,这次大会以“八学会联盟,探只能奥秘为主题,收到了300多篇学术论文”,开创了中国人工神经网络及神经计算机方面科学研究的新纪元,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学术界和工程界在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术论文、应用成果和研究人员逐年增加。在国际上,1987年,在美国加洲召开第一届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此后每年召开两次国际联合神经网络大会(UCNN),不久,改学会创办了刊物Journal Neural Networks,另有十几种国际著名的神经网络学术刊物相继问世。至此,神经网络理论研究在国际学术领域获得了其应有的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上百种的神经网络模型被提出。这么多年来,它的结构与功能逐步改善,运行机制渐趋成熟,应用领域日益扩大,在解决各行各业的难题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正是由于人工神经网络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在理论、模型、算法、应用和时限等方面都还有很多空白点需要努力探索、研究、开拓和开发。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组织大量的科学和技术专家对人工神经网络的广泛问题立项研究。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拟程序和专用芯片的不断推出、论文的大量发表以及各种应用的报道可以看到,在这个领域里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形成。

3人工神经网络现状的分析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新兴学科,因此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1)受到脑科学研究的限制:由于生理实验的困难性,因此目前人类对思维和记忆机制的认识还很肤浅,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2)还没有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

(3)还带有浓厚的策略和经验色彩;

(4)与传统技术的接口不成熟。

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发展。

我相信只要能客服这些局限性,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将不可限量。

4结论

在理论上.RBF网络和BP网络一样能以任意精度逼近任何非线性函数。但由于它们使用的激励函数不同,其逼近性能也不相同。Poggio和Girosi已经证明,RBF网络是连续函数的最佳逼近,而BP网络不是。BP网络使用的Sigmoid函数具有全局特性,它在输入值的很大范围内每个节点都对输出值产生影响,并且激励函数在输入值的很大范围内相互重叠,因而相互影响,因此BP网络训练过程很长。此外,由于BP算法的固有特性,BP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的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并且BP网络隐层节点数目的确定依赖于经验和试凑,很难得到最优网络。采用局部激励函数的RBF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上述缺点,RBF不仅有良好的泛化能力,而且对于每个输入值,只有很少几个节点具有非零激励值,因此只需很少部分节点及权值改变。学习速度可以比通常的BP算法提高上千倍,容易适应新数据,其隐层节点的数目也在训练过程中确定,并且其收敛性也较BP网络易于保证,因此可以得到最优解[10] [11]。

从上面所示的结果来看,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的不同:

(1)由于学习速率是固定的,因此BP网络的训练过程较长,当需要处理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的时间很长。而RBF网络的建网过程即是训练过程此外,训练时间较少.精度也比较高。

(2)在处理同一问题时,通常情况BP网络所需的神经元个数比RBF网络要少。

(3)BP网络的输出和初始的权值有关,而RBF网络的输出与初始的权值无关。

(4)RBP网络隐含层的层数和单元数的选择要凭借经验反复验证,因此网络的冗余性比较大。RBF隐层节点的数目也在训练过程中确定。但是要确定径向基函数的分布密度。

人工神经网络近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为解决大复杂度问题提供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有效的简单方法。可以通过神经网络对事物进行预测从而用简单的方法完成复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隽.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其仿真实例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2] 边肇祺,张学工.模式识别.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3] 徐丽娜.神经网络控制.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3

[4]朱大奇.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现状及其展望.江南大学学报,2004

[5]董军,胡上序.混沌神经网络研究发展和展望.信息与控制,1997

[6]韩力群.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马锐.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8]胡守仁,余少波,戴葵.神经网络导论.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9]胡金滨,唐旭清.人工神经网络的BP算法及其应用.信息技术,2004

[10]宋桂荣.改进BP算法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1

下载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论文变电站防雷接地技术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论文变电站防雷接地技术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大全]

    先 进 制 造 技 术 论 文 新材料成形加工技术新材料成形加工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论—新材料成形加工技术 机械学院级班 姓名: 学号: 摘要:材料加工工程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占有重要......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先进制造论文 院系:周口科技机械工程 姓名:曹军科 班级:数控日 先进制造技术4班时间:2010年月2512先进制造技术 材料加工工程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范文]

    激 光 加 工 技 术 姓名:姜周 班级:电信1002班 学号:20101186069 序言 激光英文全名為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于1960年面世,是一......

    08060403-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CAD/CAM 在冲模设计与制造的应用 CAD/CAM in di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applications 班级:08营 学号: 08060403 姓名:陈军 【摘要】 本文论述了模具行业的概况及其近年......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题目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题目 1.现代制造技术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基于实际应用)。 2.反求工程对发展现代设计制造的意义、特点和影响-以我国目前制造业发展为例。 3.利用......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 作者:王玉石 湖北文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工业工程1311班 学号2013123106 摘要:介绍了智能制造提出的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人工智能与IMT、IM的关系,IMS和C......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n

    现代机械工程的前沿科学 不同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将产生新的科学聚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从而形成前沿科学。前沿科学也就是已解决的和未......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推荐阅读)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学院:xxx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 目录 概述 3 一、先进的工程设计技术 3 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3 三、制造自动化技术(又可说成计算机控制自动化技术) 4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