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副产品(火腿)收购加工协议
农副产品(火腿)收购加工
协议
甲方:宣威市宣拓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了保质保量,按照本企业要求收购加工出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一致,特订立此协议。
一、时间、收购地点、农产品品种、计划收购加工数量
本公司乡村设立鲜、原腿收购加工点,收购加工鲜、原腿根据意向,决定由负责该点的鲜、原腿收购和加工工作。
二、质量和价格
1、收购质量
为了保证火腿腌制质量,乙方必须做到:
①收购腌制场地必须清洁、卫生,堆放火腿时必须作到离地离墙; ②必须收购宣威境内的本地鲜、原腿;
③收购鲜腿选料,要求腿杆细、肥膘薄、肌肉饱满、无损伤、新鲜、色泽正常;
④对鲜腿修割、整理,要做到毛光、血净、腿形符合规格标准。
2、收购价格
对符合标准的鲜、原腿进行收购,要与售主(农户)按照随行就市、依质论价的原则进行谈价,价格合理,进行收购操作。
3、腌制加工
待收购的鲜腿冷凉确定后,按照宣威火腿腌制加工工艺流程进行腌制加工,用盐要适量。
4、加工用盐
加工用盐,必须使用盐业公司供应的、一平浪生产的、相关部门指定的火腿加工行业用盐。
三、收购资金拨付
为了不影响鲜、原腿收购加工工作,尽可能多地收购鲜、原腿、结合企业实际,鲜、原腿收购资金原则上由宣威市宣拓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筹集,根据鲜、原腿收购数量进度进行拨付给乙方,业务由本公司分管鲜、原腿收购加工领导办理,但为了不影响鲜、原腿收购加工工作,尽可能多地收购鲜腿、结合企业实际,在企业资金因故不能到位时,小额部分资金应通过协调,由收购点负责人筹集,待春节后小年以前,火腿调运结束,和加工费一起结算。清明节前付清,清明节前不能付清的,企业按欠款金额的1%月计算利息给乙方。
四、收购业务办理
在收购过程中,乙方收购人员必须序时、顺序、完整地填制农产品收购明细表,并且手续完备。甲方管理人员要随时检查。不准弄虚作假。
五、调运
由甲方收购管理人员负责对该收购点的腌腿组织到火腿腌制点验收调运该点火腿,乙方必须很好地配合。
六、费用的承担
1、甲方按乙方收购腌制的火腿,调运时过磅数量每吨1000.00元支付收购加工费给乙方。
2、损耗,损耗率5%以内由甲方承担,超过部分按该点收购平均价格计算,由乙方承担。
3、加工用盐,按收购鲜腿重量7%以内由甲方承担,超过部分由乙方承担。
4、次品,按件数算,2%以内由甲方承担,超过部分以收购平均价格计算,由乙方承担。
5、调运环节,上车费由乙方承担,运费及下车费由甲方承担。
七、鲜腿收购加工点的资金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由乙方负责,出了问题,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
八、希望甲乙双方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克服一切困难,搞好今冬明春的鲜腿收购加工工作。
九、未尽事宜,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通过甲乙双方在协商解决。
十、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
负责人(签字):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第二篇:农副产品收购自查报告
关于开具农副产品收购发票进项税额抵扣自查情况的报告 ×××××税务分局:
我公司是一家从事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业务的纳税人,200×年12月1日被县局批准为一般纳税人,建立健全收购发票领、用、存、销制度和相关账簿,实行专人管理。并定期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收购发票领、用、存、销等情况。并对购进的各类农产品分种类、品名、数量、金额等设立了农业产品收购日记账和相应的月台账、明细账,保证了财务核算的准确、真实。现将自查情况作如下说明:
1、公司200×年11月底原材料账面余额1658625.01 元,其中××484238公斤,金额936963.59元,××30644公斤,金额76975.07元,××69050公斤,金额126589.65元,××92219公斤,金额179918.75元,××5954公斤,金
额23686.00元,××17244公斤,金额27851.15元,其它材料
286640.80元。库存商品账面余额775026.01元,其中××239505公斤,金额559256.84元,其它杂粮215769.17元。
2、截止20××年3月底留抵税额为282573.28元,其主要原因是元月至三月份大量收购××,尚未销售,再加之于其它产品处于销售淡季,销售收入少,造成留底税额过大.3、按三月底库存账面余额测算:原材料2851227.00元,库存商品777501.19元,合计3628728.19元,再不增值,直接销
售,销项税额为417464.31元,与留抵税额的差额为134891.03元,企业将会交纳134891.03元税金.4、截止三月底已实现销售收入5210967.09元,加上经测算要实现的收入3628728.19元,共计收入8859916.28元,按测算要交纳的税金134891.03元计算,企业的税负在1.53%以上.5、如企业的库存按加工增值20%计算,库存一经销售将实现收入4354473.83元,销项税额为500957.17元,企业将交纳218383.89元税金.税负在2.47%.综上所述:
1、我公司不存在虚开农副产品收购发票抵扣税款的行为。运用投入产出方法,经自查收购的农副产品数量、种类及其产成品与实际库存账面数相符,真正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
2、不存在购进非农副产品而开具农副产品收购发票抵扣税款的行为;
3、由于收购的农产品品种繁多,涉及全县二十多个乡镇,要每个农户来公司交粮或者公司上门收购也不现实,公司凭着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精神,也不存在少进多开、低进高开,擅自提高购进价格或增加购进数量,我们在大部分乡镇设立了公司的收购点和销售点,虽然存在向小商小贩手中收购农产品的现象,但如实提供了其身份证明。
4、由于收购发票使用量大,面额小,手工开具工作量
大,加之于业务水平有限,也有不按规定开具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的现象发生;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管理,严格按发票使用管理规定执行。
5、不存在收购数量与生产、销售数量不配比的现象,虽然目前账面反映留抵数额较大,是受销售限制,导致收入过底所致,一经实现收入,税负不会偏低。
二00×年××月××日 公司(盖章)
第三篇:农副产品加工行业调查报告
农副产品加工行业调查报告
按照县委领导指示,我们对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会运行情况和企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走访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会基本情况
12月初,商会推荐4个会员企业参加了****农产品交易会,展示了我县特色农产品,达成合作意向10多份。
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从走访情况看,20xx年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整体运行平稳,大都呈现产销两旺势头,较大规模企业都有新项目新产品上马。
1、面粉加工国家级龙头企业天香面业一枝独秀,其他企业规模较小(有许多小型加工厂没有参加商会),基本是保证周边群众日常需求;天香在深加工上推出了新品。
2、调味料企业形势大好,基本上满负荷生产,税收均有两位数增幅;品正计划向集聚区搬迁,用地已落实;立达的新产品冷冻营养面市场拓展较慢。
3、怀药企业中伟康、建国、永坤、北方等4家较大规模企业都积极上新项目,开发新产品,较好地发挥了龙头带动效应。
4、方便食品企业中天虹食品开发了方便烩面、糊涂面等新产品,并开始主攻本县市场;典洋作为私房小厨的一个生产车间,产品大都外销,有计划在周边旅游景点开展直销网络,也有扩大规模的意愿;哥润、嘉辉等新办企业稳步发展;粉业、锅巴等企业能维持运转;
5、生物科技企业中纤源和曙光在蛋白粉的基础上,开发了丝状产品,市场较广,势头不错;
6、肉制品企业中亿腾自投产以来,产销两旺,计划实施大规模标准化基地建设;
7、保和堂制药比较稳定,今年新上的中药饮片已通过认证,并扩建了车间,购置了先进设备,计划批量生产;
8、一般饮品企业市场空间较小,有喜有悲;怀药企业的饮品销售也不太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县多数食品企业属于小微企业,而且牌子不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比较弱势;
2、四个怀药企业和保和堂都正在和计划上中药饮片项目,虽有利于产品升级,但难免加大内耗;
3、怀药企业开发了上百个(有的说200多个)系列产品,貌似百花齐放,实则混乱不堪,没有拳头品牌,销售渠道不畅;
4、怀药和制药企业为了确保药材品质,都自行承租或流转土地进行种植,极大地增加了经营成本;
5、新上食品企业如果不能实现与知名企业对接合作,不可能快速发展壮大;
6、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多数食品企业呈现常年招工现象。
四、企业的意见建议
1、希望政府抓住两不三新的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资金;
2、建议政府对新上项目予以引导,杜绝一哄而上,要重点帮助怀药企业找准合作抱团的切入点,比如在中药饮片上,几个较大企业,你做山药,我做地黄,他做菊花,既让客户在**可以采购所有道地药材,也减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引导企业在药字上下功夫,全力推出精深加工产品(保健品);
4、规范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建立真正的公司+合作社模式,既能彰显龙头带动作用,又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5、引导怀药企业和新上的食品企业与知名企业对接,通过贴牌代工占领市场或扩大份额;
6、希望县里的职业教育能与企业需求对接起来。
第四篇:收购协议
卖方:_________
买方:_________
担保人:_________
买方为於_________注册成立之公司,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卖方为一家同系附属公司及一家联营公司为本集团两家联营公司_________公司及_________公司之合营伙伴。除本公布所披露者外,据董事作出一切合理查询后所深知,得悉及确信卖方、担保人、_________及_________,连同(倘适用)彼等各自之最终实益拥有人及彼等各自之联系人士,均为独立於本集团及本公司关连人士之第三方。
一、将予收购资产
根据收购协议之条款及条件,买方将收购_________已发行股本合共_________%。将由_________收购之销售股份相当於_________已发行股本之_________%。_________现有已发行股本馀下_________%由_________拥有。_________则投资於中国合营企业。
二、代价
_________就销售股份应付之代价将为_________元。代价将全数以现金支付,其中_________%订金(“订金”)将由_________于签订收购协议后一个营业日内支付,余额_________%于完成时向卖方支付。代价乃经参考卖方至今於_________所产生投资成本厘定。代价及收购协议之条款及条件乃经订约各方按公平基准磋商厘定。
三、先决条件
收购协议须待下列条件达成后,方告完成:
a.买方及担保人订立股东协议(“股东协议”),并於完成时生效;
b.买方完成法定及财务尽职审查,且各买方合理信纳(i)_________之业务、资产、财务状况及前景所有方面;及(ii)_________各成员公司之业务,资产及财务状况於收购协议日期至完成期间并无重大逆转;
c.买方合理信纳收购协议所载全部保证於完成日期仍属真确及准确;
d.买方就订立及履行收购协议之条款取得联交所根据上市规则或任何监管机构可能规定之任何类别一切必需同意,批准或其他许可(或视情况而定,有关豁免);
e.卖方向买方交付披露函件。
倘任何先决条件未能於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或收购协议各方协定押後之其他日期(“截止日期”)或之前达成或获豁免,收购协议将告终止,并再无效力,而订金连同按年利率3厘计算之利息将於终止协议後_________个营业日内退还买方,自此协议双方根据收购协议再无任何责任(除有关保密,成本及相关事宜之条文外)。不论上文所述,倘任何买方选择不完成收购协议,其他买方有权(但无责任)根据收购协议条款完成协议。
四、完成待上述先决条件达成或获豁免(视情况而定)後,收购协议将於截止日期後第_________个营业日或之前完成。
五、贷款协议
於签订收购协议之同时,_________与_________订立贷款协议,据此,_________同意向_________提供_________元贷款,按年利率3厘计息。完成时,贷款将转换为_________结欠_________之股东贷款。_________将以其届时作为_________股东之身分豁免_________偿付贷款应计之利息。倘收购协议未能完成,_________将根据收购协议之条款向买方偿还贷款连同於收购协议终止日期贷款应计之利息。根据上市规则第13.13条,贷款构成向一家实体提供超逾本公司市值_________%之贷款。
六、有关_________之资料
_________。
根据上市规则,收购构成本公司之须予披露交易,而根据上市规则第13.13条,贷款构成向一家实体提供超逾本公司市值8%之贷款。因此,收购及贷款须遵守上市规则项下披露定。载有收购进一步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之通函将尽快寄交股东,以供参考。
七、上市规则之影响
八、释义
於本公布内,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以下词汇具有下列涵义:
“收购”指_________根据收购协议之条款及条件向卖方收购销售股份。
“收购协议”指买方,卖方及担保人所订立日期为二零零五年一月七日之买卖协议。
“_________指_________,於萨_________”_________注册成立之公司,为本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
“联系人士”指具上市规则所赋予涵义。
“董事会”指董事会。
“营业日”指香港银行开放营业之日子(星期六除外)。
“本公司”指蚬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於香港注册成立之有限公司,其股份於联交所上市。
“完成”指完成买卖销售股份。
“完成日期”指截止日期後第三个营业日。
“关连人士”指具上市规则所赋予涵义。
“代价”指销售股份之代价_________元,根据收购协议须由_________支付。
“董事”指本公司董事。
“本集团”指本公司及其附属公司。
“香港”指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上市规则”指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
“贷款”指_________根据贷款协议向_________提供之_________元贷款。
“贷款协议”指_________与_________就贷款所订立日期为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之协议。
“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_________公司,由_________及一名独立第三方拥有之中外合作合营企业。
“买方”指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之统称。
“_________”指_________,於_________注册成立之公司。
“销售股份”指将由_________根据收购协议收购之_________股本中_________股每股面值_________港元股份。
“股份”指本公司每股面值_________元之普通股。
“股东”指股份持有人。
“联交所”指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卖方”指_________,於香港注册成立之公司。
“担保人”指_________。
“_________”指_________,於_________注册成立之公司。
“_________”指_________公司,於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在香港注册成立之有限公司,其全部已发行股本於收购前由卖方及_________分别拥有_________%及_________%。
“_________”指_________及中国合营企业。
“港元”指香港法定货币港元
“人民币”指中国法定货币人民币
“%”指百分比。
就本公布而言,人民币兑港元乃按1.00港元兑人民币1.06元之汇率换算。
卖方(盖章):_________担保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买方(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第五篇:协议收购
4股东发出公开要约,以在一定期间内以特定价格收购他们所持的该公司全部或部分股份,以获得在该公司中的控股地位。
协议收购与要约收购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笔者认为,其相同点主要表现为:(1)都是股权收购且都属于上市公司收购的具体方式。(2)收购人采用这两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导致持有目标公司股份30%以上后,若继续进行收购会导致强制性要约收购的适用。(3)无论是发出公开收购要约还是达成收购协议,都是在证券交易所之外。要约收购与协议收购的区别在于:(1)针对的对象不同。要约收购针对目标公司的全体股东,协议收购针对目标公司的个别股东,即通常是控股股东。(2)收购的价格不同。要约收购的价格由要约人(即收购人)单方决定,一般要高于股票的市场价格;协议收购的价格由收购人与目标公司控股股东(即协议收购的股份转让人)协商决定。(3)收购态度不同。协议收购是收购者与目标公司的控股股东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订立股权转让合同来实现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因此,协议收购一般来说表现为善意的,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持配合的态度;而要约收购收购对象是全体股东的股份,不需要征得管理层的同意,多属敌意收购,会导致管理层对收购的坚决抵制,并采取各种反收购措施。(4)收购对象的股权结构不同。协议收购方大多选择股权集中、存在控股股东的目标公司,以较少的协议收购次数、较低的成本获得控制权;而要约收购则多选择股权分散的目标公司。(5)二者适用的法律规则有别。协议收购,双方在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友好协商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主要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则;而要约收购一般直接适用《证券法》,各国证券立法中也都把要约收购作为规制的重点。12为提供了一个新案例”从而大受推崇。而自1997年至2000年8月,是上市公司收购活动的频繁进行时期,收购事件层出不穷,协议收购成为控股权转让的主要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1998年12月,我国共发生协议收购4400余起。2000年8月至2002年6月,我国暂停国有股向非国有协议转让的审核,这期间的协议转让案例自然也就比较少。2002年6月23日后,国有股协议转让工作再度恢复,新一轮的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又呈风起云涌之势。
二、我国协议收购的立法概况
我国最早关于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系统规定是1993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章和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第五
章,前者的主要内容是禁止自然人对上市公司控股和收购;持股比例达5%以上的股东,每 增加或减少2%时的报告义务;股东持股达30%后的大股东的强制性全面要约收购义务;要约收购的具体规则等。该条例没有规定协议收购制度。后者主要规定了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应具备的内容。其后,1998年12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旧《证券法》,即2005年12月27日修改前的《证券法》)第78条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取要约收购或者协议收购的方式。”该条文肯定了协议收购的合法地位,是我国立法的一大进步。但它与1994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简称旧《公司法》,即2005年修改前的公司法)的第144条相冲突,该条规定:“股东转让其股份,必须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而协议收购是由收购人在交易场所以外与目标公司的股东私下协商,达成股权转让协议,从而完成收购行为的。而根据旧《公司法》第144条规定,在证券交易场所之外的任何转让股份行为均是不允许的,这显然排除了协议收购的合法性。这导致了旧《证券法》与旧《公司法》这两部法律的冲突。针对协议收购,旧《证券法》仅有短短的两条规定。②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9月28日颁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该《办法》除确认了要约收购与协议收购方式的合法性外,又新增了通过证券交易所的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笔者称之为“公开市场购买”)。该办法针对协议收购也有不少创新之处,譬如,明确规定了协议收购也可以适用于挂牌交易的股票(即流通股),这样就突破了以往协议收购只适用于非流通性的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思维定势;规定了协议收购人持有目标公司30%股份后若继续进行收购的,要适用强制性要约收购制度(除非获得中国证监会的豁免)等。其实,该办法允许协
议收购流通股的规定是与旧《证券法》相违背的,旧证券法第32条规定:“经依法核准的上1
市交易股票、公司债券及其它证券,应当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第33条第一款规定:“证 券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应当采用公开的集中竞价的交易方式”。根据该规定,上市公司流通股的转让只能采用在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的方式,排除了协议转让流通股的合法性。2005年10月27日修订后的《证券法》(以下简称新《证券法》)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新证券法第40条规定:“证券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应当采用公开的集中交易方式或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它方式”,根据该规定,协议收购方式显然是“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它方式”,这样,协议收购上市公司流通股就有了合法依据。2005年12月27日修订后的新《公司法》也默认了协议收购的合法性。①新《证券法》只有短短的四条专门针对协议收购作了规定,但是,要约收购的某些规则对协议收购也应当是适用的。我国目前调整协议收购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股份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上市公司收购管
理办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管理办法》、《股 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 司非流通股股份转让业务办理规则》、《关于加强对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协议转让活动规范管理 的通知》等等。
第三章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基本原则及法律程序.....................14
第一节协议收购的基本原则.......................14
一、目标公司股东平等待遇原则......................14
二、信息充分披露原则........................15
三、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原则.......................16
第二节协议收购的法律程序.......................16
一、协议收购非流通股的程序...................16
二、协议收购流通股的特殊程序......................24
第二节信息披露制度
一、披露义务方
披露义务方,又称披露义务主体,是指在协议收购中哪些人负有信息披露义务。在美国,判例先是确立了“知情人”规则,即凡是知悉内幕信息的人都负有披露义务;后来又确立了“公开或戒绝”(discloseorabstainrule)规则,即知情人应公开其知悉的内幕信息,否则禁止利用该信息进行交易。在这个规则中,知情人所承担的是一种不真正义务,即如果他遵从“戒绝”则不负披露义务;然而,对某些知情人而言,他们所承担的是一种无条件的真正的披露义务。具体到协议收购,本人认为承担这种真正披露义务的主体应包括:协议收购的持股一方、上市公司、收购方。其中负主要披露义务的是持股方,这是因为:
1、在我国,协议收购的标的主要是在各上市公司处于控股地位的国家股和法人股。一般而言,控股股东基于“资本多数决”规则而对公司享有全面的控股利益,这是中小般东所不享有的。因此法律常常规定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负有注意和忠实义务并以此作为控股利益的对价。就协议收购而言,披露有关信息以便中小股东知悉是控股股东履行此种义务的最起码的要求:另外,协议收购是个别交易人之间的行为,法律似没有充分理由责令协议收购人负有与要约收购人一样的义务。
2、国家股、法人股不上市流通,却能给证券市场带来巨大震荡,流通股东(通常以中小股东居多)自然非常关心非流通股的动向,若法律不能保证流通股东从正常渠道获得非流通股的信息,将不利于市场公平交易理念的形成,同时也有悖于中小股东的信赖利益。
3、协议收购对国家股、法人股而言是其价值变现的契机,根据“享有利益者承担义务”的理念,被收购的持股者承担披露义务也是其应尽的法律义务。
二、大股东的持股报告义务
大量持股往往是收购的前兆,如果某个公司的股东持有公司股票达到特定比例,就有可能进一步谋取公司控股权。《证券法》就要求其向公司及社会公众公开披露其持股情况,其目的是为潜
在的目标公司的股东及公司管理部门建立早期的预警机制,向他们发出警告,使其对可能发生的公司收购活动提高警觉避免做出不明智的投资决策。有关权益披露的规定使得收购人难以在公开其收购意向之前秘密积累目标公司股份,从而保护了证券市场上缺乏经验和信息的中小股东。美国《威廉姆斯法》13D条款规定:当一个人取得一家公司发行在外的股权证券5%以上的受益所有权时,必须在持股达到5%后10日内向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填报表格13D,并须分送发行人和该种股权证券挂牌交易的交易所。13D表格要求披露的主要内容是:
1、所购股票或股权证券的名称、种类,该股票发行人的名称及主要管理机构所在地;
2、申报人的身份及背景资料,包括其职业、国籍、犯罪记录以及违反证券法规的记录使用的购股资金或其他对价的数量及来源,如果需要贷款,应提供贷款人的名单;
3、购股的目的:包括对公司的未来经营发展计划,尤其是有无将公司兼并、重组或解体的计划;
4、该申报人持有公司股票的总数,以及过去60天内为买卖股份而订立的合同协议所达成的默契
关系等。《威廉姆斯法》的目的是促进充分披露,使面临收购的股东能够作出有根据的决定。因此《威廉姆斯法》被大多数美国法院认为是一部“披露法”。5:英国1989年《公司法》规定:任何人在持有股份公司有投票权的股份权益超过3%时,或降至3%以下,或者在其持股超过3%情形下任何l%以上的增减,必须在两个工作日内作出披露。香港规定比例为10%,持有人必须在取得或处理日期的下一个交易日上午9点之前作出披露,澳大利亚统一公司法规定披露比例为5%,披露日期为5日。法国股东持有披露的义务,如披露事项的多少,随股东持股比例不同而变化。划分为5%、10%、20%、50%、66.6%几个层次,披露日期为15日。我国99年《证券法》第79条第1款规定: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己发行的股份的5%时,应当在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在上述规定的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5礴我国采取的披露比例与美国相同,但所不同的是我国的披露期限仅为3日并且在报告前的期限内,不得再继续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而美国则在报告前”胡滨《试论L市公司收购的基本原则》,《现代法学》,1999年(2)542006年新《证券法》在第86条第l款作了相应的规定,只是增加J’“一致行动人”原则,对该内容将在下文详细论述的10日期限内仍可继续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我国对于大量持股比例及期限的规定,可以说是在借鉴了各国的做法并总结了我国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制度选择,与我国现阶段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是基本相符的。当然,这并不否认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制度会作相应的调整。55我国99年《证券法》第80条(新《证券法》第87条)规定大股东持股报告的内容包括:
1、持股人的名称、住所;
2、所持有的股票的名称、数量;
3、持股达到法定比例或者持股增减变化达到法定比例的日期。如果说信息披露旨在保护目标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那么仅仅披露这些信息是不够的,应作进一步的细化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此进行了完善。为了配合《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实施,证监会发布了5个配套信息披露规章并从2002年12月1日开始实施。这五个规章详细规定了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报告书、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要约收购报告书、被收购公司董事会报告书和豁免要约收购申请文件需要披露的内容以及格式准则。这批配套文件的出台,将最大限度防止并购重组中“隐藏在细节里的魔鬼”产生,规范和完善了上市公司收购、股东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收购已经开始建设完整的法规体系从2002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这一系列新规章,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需要披露的信息,有利于中小股东理性判断重组并购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三、大股东持股变动报告义务
大股东持股达到法定界限,其持股量的变化无疑会对投资者的判断产生影响,因此同样需要履行披露义务。法律通常会设置“台阶规则”,即任何人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持有一个上市公司总股份达到5%时,无论其是否具有收购的意图,均需暂停购买且依法定要求公开其持股情
况。此后每增加或减少持有一定比例时,均需暂停买卖该公司的股票,且需依法定要求公开其持股变化情况。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己发行的股份的30%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依法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收购要约的期限届满,收购人如果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的股份数达到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的75%以上的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就应该在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收购要约的期限届满,收购人如果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的股份数达到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的90%以上的,其余仍持有被收购公司股份的股东,有权向收购人以收购要约的同等条件出售其股票,收购人应当无条件的受让。英国和澳大利亚都规定,超过3%界限后,持股数量变化1%时必须在两个工作日内披露。而美国的规定则比较灵活,大股东在填写了13D表格第4项备案后,任何持股的重大变化(包括在达到披露界限上的持股数量l%的增减或收购股权的意图由纯粹投资转向对股权的控制等实质性变化)都必须立刻补充申报,但对何为“立刻”未明确规定。
四、我国对协议收购中大股东披露信息规定的不足
99年《证券法》第79条(新《证券法》第86条)规定了大股东的持股披露义务,第80条(新《证券法》第87条)对报告和公告的内容作了规定,从中可以看出政府鼓励收购之意图。但现行法规中仍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如99年《证券法》第80条虽对大量持股及增减变化披露的内容作了规定,但披露信息的内容尚不充分,最重要的是欠缺大股东大量持股目的之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中小股东抉择是否出售自己的股份尤为重要。如《证券法》未对一致行动共同持股的信息披露作出规定,而我国首例上市公司收购案一“宝延**”,就是宝安公司与其两家关联公司采取一致行动,从而损害了广大延中公司中小股民利益的事件。5,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新《证券法》对书面报告的内容并没有作出修改,披露信息的内容应该说依然不够充分,但其86条将收购主体界定为:“投资者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从而对“一致行56新《证券法》相应的97条修改为:“收购期限届满,被收购公司股权分布不符合少市条件的,该公司的股票应当由证券交易所依法中止上市交易;其余仍持有被收购公司股票的股东,有权向收购人以收购要约的同等条件出售其股票,收购人应当收购。”5,1993年9月30日到10月4卜l,延中实业(股票代码600601)被深圳宝安集团收购,最终深圳宝安集团持有延中实业19.8%的股份,实现控股.这是我国证券市场_l二发生的第一起二级市场收购。被业界认为是我国证券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收购的开端人”首次作了规定,应该说是信息披露制度的一大进步,令人欣喜,关于该制度,下节论述。第三节关于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
一、披露事项
(一)建议披露事项发行人一旦有重大披露事项发生,就须公告,而“重大事项”是指被一个理性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认为是重要的并加以考虑的事项。58建议通过修改《证券法》或者通过证监会颁布相关法规,作如下规定:“通过协议收购上市公司的,被收购上市公司在董事会批准收购计划意向后,股东大会正式通过前,必须向证监会报送协议收购报告书备案,同时与收购方共同向公众公开披露下列事项:
1、收购人的名称、住所、股东情况;
2、被收购的上市公司名称;
3、收购人关于收购的决定,收购目的与收购后发展方向;
4、收购股份数额及价格;
5、收购所需资金额及资金来源;
6、收购双方上一财务报表;
7、收购方对收购后下一公司盈利状况的预测。”前文已述,新《证券法》已经颁布、实施,遗憾的是,对于协议收购中的信息披露未作改变,笔者在遗憾的同时也希望证监会能够颁布相关法规,细化相关披露事项。
(二)建立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制度
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是一项公司法上的制度,内容为当被公司收购对公司营运有重大影响时,反对被收购的股东在收购决议前,以书面通知公司其反对被收购的意见,并与股东会上投反对票者,得请求公司以当时公平的价格,购买其持有的股份。该制度的法理理由在于,当公司控股股东出于自己利益做出同意收购或其它对公司经营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决定时,处于少数地位的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往往无法得到保护,因此,如果中小股东认为该类交易对他们有重大
不良影响时可以有权要求公司购买其所持的股份,从而保护自身的利益,平衡大股东和中小股
(三)完善民事赔偿制度及建立诉讼机制
在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新《证券法》不仅在第213条、214条规定协议收购中相应的行政、刑事责任,更在214条规定:“收购人或者收购人的控股股东,利用上市公司收购,损害被收购公司及其股东的合法权益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并处以十万元以上六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给被收购公司及其股东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从而首次在《证券法》中明确规定了协议收购中的民事赔偿责任,这也在协议收购中的民事赔偿制度上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尽管在受案范围的确定、程序、因果关系、举证责任等方面都尚待有进一步的规定,但是它毕竟为中小股东寻求司法救济提供了一个可能。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信息披露制度,那么,中小股东根据上市公司在协议收购过程中的披露的虚假信息做出的投资决定,其损失则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要求得到补偿。需要说明的是,在协议收购过程中发布虚假信息的主体,往往既包括上市公司与收购方合谋欺骗市场的情况,也包括上市公司在轻信收购方的情况下发出了虚假的信息。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在中国的盛行,是一个明显带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在协议收购中,信息披露不实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因为收购方与被收购股东、上市公司都有隐瞒协议内容及进展的动因。65也许直到国有股权流通问题的彻底解决后,国的收购制度刁‘可能真正完全的与西方股市中的收购制度具有制度环境上的可比性。“6
二、建立一致行动人制度
前文已述,本文写作于新公证券法》颁布、实施之前,因而分析及相关的立法建议也写于新《证券法》颁布之前。新《证券法》颁布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令人瞩目的改变就是在第86条及其他相应的条款在“投资者”后面加入了“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从而明确规定了一致行动人。尽管该规定尚过于原则,未能明确行动方式.行动主体的范围,也未在立法中明确对共同行为的证明,但这样的规定仍然具有里程碑式的的意义。是指现时可在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行使的所有投票权,无论该等投票权是否由该公司的股本所赋予。该8类人为:①一个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②公司和它任何一个董事;⑧一个公司和它的退休基金、公积金及雇员持股计划;④基金经理人和他所经营的或有知情权的投资的所专业顾问(经纪人等),以及顾问控制人等与该客户;⑥目标公司董事或准目问或其他事的近亲有人;,⑤一个财务顾标邵d莆事(包括董粤相关受托人以及近亲、相关受托人控制的公司;⑦合伙人;⑧任何人与J七近亲、相关信托和山〕〔本人、近亲、相关信托所控制的公司
第2章协议收购出现的原因
1经济原因: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第一,上市公司流通股本偏小,要约收购难以进行。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过来的,国有股法人占有很大比例,而且不能流通,向社会公众发行的流通股所占比例很少。2一般来讲,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收购通过买入流通股获得控股权的数量微乎其微,而协议转让由于具有收购范围大和实施障碍小的优点,成为目前最具实际意义的获取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方式。据统计,在中国的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950多家都是由国家股和国有法人控股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不仅数量大,而且从整个股本结构看,在近5900亿总股本中,有3800亿是非流通股,在非流通股当中,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有3000多亿。就是说,从股份公司的数量看,它占到了80%,从股本的结构看非流通股占了2/3,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占到了总股本的50%以上,3这就使得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无法通过要约收购方式,从股票二级市场上获得一个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因而投资者买卖股票的目的经常是通过短线炒作获取股票买卖的差价,而不是战略性的投资收购。
第二,股权结果不合理造成经营者权力膨胀,极易阻挠要约收购的开展。“在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往往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许多上市公司收购也是政府推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结果。这是因为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形成了大量不可流通的、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国有股份,构成了不太合理的股权结构。作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政府拥有对控制权转让的当然发言权。4我国大多数上市公
司的经营者都是由非流通股的国家股和法人股股东委派的,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同时也兼任其控股母公司的董事长。由于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权还没有实现人格化,所有者缺位,股东“用脚投票”监督和第2章协议收购出现的原因积累的机制还不够健全,股东大会不可能对经营者形成硬约束。5加上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过小,即使公司业绩较差,流通股的股东纷纷抛售持股,致使公司股票的价格下跌,经营者也不必担心自己经管的上市公司会在二级市场被收购,小股东的“用脚投票”机制也不可能对经营者产生压力。大股东和小股东的监督不到位,极易使经营者权力膨胀,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其结果是对危及经营者利益的任何行动,都会导致经营者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动用公司力量加以阻挠,客观上造成任何敌意收购都会遭到应邀者以目标公司之名义和财力进行反对。因而,为减少交易费用,避免目标公司经营者不必要的阻挠,收购人往往寻求以善意的方式与目标公司控股股东直接谈判,在不损害经营者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协议收购。2
2政治原因:不规范的政府行为
我国目前尚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政企职能还未完全分开,政府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介入较深。例如1996年,上海市政府做出了以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为龙头,带动全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在政府的推动下,仅10月一个月就有8家上海本地上市公司发生了并购事件,当年524家上市公司中,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达60多起,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巧%。1997年众城实业、联合实业、钢运股份的重组也是上海市政府推进上市公司重组政策的体现。6曾经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股市作为政策安排的产物,历来被要求按国家意志发挥功能和作用。在实现国家意志过程中,中央政府逐渐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目标与手段相互适应的强有力的行政干预体系。”7一方面,政府往往作为公共政策的供给者,通过制订有关公共政策来对上市公司的收购活动施加影响;另一方面,我国有关社会保障体制并未完全健全,企业还负责本应由政府提供的职工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因而,政府又往往以社会福利保障和社会秩序稳定为藉口,干预公司收购活动。
3实际情况:要约收购面临诸多障碍
首先,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集中,普遍存在绝对控股股东,在这种情况下,要约收购是很难进行的。其次,上市公司价值高估,要约收购成本过大。我国股票市场规模太小,又人为地把股份划为流通股、非流通股,使得市场上供求失衡,造成股价居高不下,上市公司的价值被严重高估,对收购方缺乏吸引力。在目前,可能的收购对象是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份,而这部分高估的股价加上一定比例的收购溢价,收购方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收购的目的在于创造新增价值,如果收购成本太高,成本收益倒置,理性的收购便不会发生。再次,投融资体制对要约收购形成制约。要约收购的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交易和收购之后的整合,都需要商业银行的支持。国外普遍采用的换股、融资收购等在我国很难推行,国家对企业发行债券控制又很严,公司唯有采用现金和借贷收购。日而现金收购成本很高,我国公司普遍现金不足,因此现金收购很难进行,另外,借贷收购又受限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同时《公司法》对公司对外投资的限制也制约了要约收购的发生。最后,上市公司股权割裂,导致同股不同价,要约收购难出价。从现实看,协议收购仍是获取公司控制权的最佳选择,是上市公司收购的主流方式,原因在于它的成本远低于要约收购的成本。协议收购的成本很低,谁又会去发起要约收购呢?如果控股股东不愿转让控制权,协议不成,通过发起收购要约来夺取,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而且要冒失败的风险。即使最终收购成功,万一获得的股权超过75%,还得面临下市的危险,这是收购方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尽管要约收购是“阳光收购”,更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但是,它的发生和盛行需待市场条件的齐备,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协议收购仍然是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