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察院刑事搜查扣押决定权赋予法院还是
刑事搜查扣押决定权赋予法院还是检察院
甲方:
刑事搜查扣押由检察院监督和制约
作为追诉一方的检察官很难中立、公允地行使着明显有利于追诉犯罪的权力。将搜查扣押的决定权交由法官行使明显比检察官更中立、更有利于防止搜查扣押权力的滥用
牟军
关于搜查扣押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有学者提议像西方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那样,由法院对搜查扣押措施进行司法审查和授权。但我认为在我国引入这一做法存在很多问题,即如何阻断法官与审前程序的联系、如何保证法官审查的中立性、法官审查方式如何设计、如何保证法官审查的实际效果以及控制司法成本等问题。比如,若把权力交给法院、由法院签发搜查令和扣押令,那么,由于搜查令、扣押令最终是由法院批准,到了审判阶段,同一法院很难将搜查扣押的审查批准者和最后的判决者截然分开,这也存在一个“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
由于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制约已经有现行的、明确的法律依据,需要调整的只是监督的方式问题,我认为应在保持现有司法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由检察院进行监督和制约。
我整体的观点是:一是在现有搜查扣押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而不是推倒重来:二是在我国整个司法和社会政治背景之下进行适度改革,需要关照现行司法体制、社会心理、司法者惯性和政治评价等的可接受度;三是注重对搜查扣押技术性程序性问题的解决。
在外部的制约和控制方面,我们可借鉴大陆法国家的做法,检察官对包括搜查扣押在内的侦查活动的法律监督可以由以一种外部的监督转变为一种程序性的制约与控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引导侦查、检警协作的有效机制。
目前,搜查扣押的制约和控制主要来自内部,即侦查机关负责人审批,办案人员执行。该制度在实践中并未发挥很好的作用,但其本身没有问题,而是需完善和进一步落实。我认为,搜查扣押内部的行政审批程序需从申请、审查和表决以及上级机关的第二次审查等环节中加以完善,同时对于各类责任者明确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搜查扣押适用的实体性条件方面,可规定有以下两个条件的才可以采取强制搜查扣押措施:一是接受搜查扣押的相对人存在犯罪嫌疑或者在某场所存在犯罪证据。相对人的犯罪嫌疑需要有一定证据认定外,还需案件已进入立案侦查阶段;二是无法通过其他手段或途径有效控制嫌疑人或获取该证据。关于扣押的对象和范围,实践中的做法是,凡是有利于查明犯罪事实的资料都可作为扣押的对象。因而对扣押物应有以下限制:一是与犯罪有关的物品;二是属于犯罪嫌疑人本人的物品。对于第三人取得的赃款赃物如果属于非善意取得可以扣押和追缴。
在无证搜查扣押制度方面,关键要建立无证搜查扣押制度的完整体系,并适当放宽适用条件。比如,对于紧急搜查扣押要设置紧迫性、必要性等条件;确立同意搜查扣押制度属于非强制性搜查扣押,其在我国的运用具有现实性,我国该项制度的建立应注意侦查人员的告知义务。
搜查扣押程序的完善需要下功夫。比如搜查扣押的对象和范围必须明确。属于有证搜查扣押的,应严格按该证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实施。此外,关于搜查扣押的时间,应根据我国案发率高和案件情况复杂多样的特点,可以考虑搜查证的使用期限与侦查期限一致的规定,但禁止重复使用;搜查的具体时间应以白天为宜,夜间搜查是例外。
关于对盘查问题的认识。盘查措施属于一种公安机关运用的行政强制措施,这种措施适用的条件和门槛较低,运用方便、快捷且成本低。与刑事侦查有关的盘查措施普遍运用于案件的初查中,如针对出租房的检查、持有型犯罪或例行巡逻检查中适用较多。这一措施与搜查等强制措施存在一定冲突,但也有一定的互补作用。解决盘查措施在侦查中运用的法律问题应注意几点:一是在案件初查或作为发现犯罪线索的治安管理中运用并不存在相应的法理困扰,而是需要在行政法规中进一步规范该措施的适用条件和程序;
二是允许盘查措施在侦查中的一定运用。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侦查活动中可有条件地与搜查交替或配合运用。如非案件承办人的公安、检察人员及其他人员在案发地或偶遇嫌疑人可进行临时性盘查。三是对盘查获取的证据在司法程序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办理交接手续或重新制作等方式处理。
最后我要说的是,包括搜查扣押制度改革在内的司法改革,必须要结合中国实际才可行。侦查程序中的搜查扣押制度如何改革和完善是近期学界和司法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在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方该项制度已有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需要对我国具体的情况进行冷静地观察和思考。
乙方:
刑事搜查扣押决定权赋予法院
包括搜查扣押制度的改革在内的司法改革,必须要结合中国实际才可行。由于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制约已有现行的法律依据,需要调整的只是监督方式的问题,我认为应在保持现有司法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由检察院进行监督和制约
向燕
我认为应当以法官审查的方式改造我国刑事搜查扣押制度。
事实上,对在我国建立法官主导的司法审查制度的担忧不外乎如下几点:首先,大多数法官并不熟悉侦查实践,仅凭一纸申请书签发搜查令状,如此司法审查程序是否会流于形式。
根据美国司法实践,大多数搜查扣押令状都获得了治安法官批准,因而其令状签发程序也曾被美国学者批评为“橡皮图章”。值得注意的是,司法审查程序筛选功能的发挥也体现在申请程序阶段。强制的申请程序督促侦查人员重新审视搜查扣押的理由、必要性,使大量不具备实质要件的搜查扣押在更早的申请程序中流产。因此,搜查令状签发率较高并不意味着低效能的司法审查,反而可能是司法审查的威慑幅射到令状申请程序的产物。要使司法审查的威慑作用获得有效发挥,首先应当设计严格、详尽的申请表格,要求侦查人员悉数填写。法官对搜查扣押令状的驳回,也应当作为侦查、检察人员业务考核的参考,以此敦促他们审慎启动申请程序。
其次,就是如何阻断法官与审前程序的联系,即如何解决法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由法官签发搜查令状后,如果事后发现证据不足或犯罪嫌疑人确属无罪,势必影响到他对被搜查人作出无罪判决。根据国家赔偿法第16条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法官基于个人趋利避害的本性,的确很难对自己签发令状的被搜查人作出有悖于自己前见的判断。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逮捕的司法审查程序中。因此,在制度设计时可将审前法官与审判法官分离,并修正错误扣押的国家赔偿标准。只要法官签发令状符合搜查扣押的程序标准,法官行为就不应受到追究。
可见,诸如此类的担心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制度安排获得解决。如果用动态的发展眼光看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我国法官的素质和观念已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且,如果承认对于逮捕羁押问题可以引入司法审查制度的话,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法官不能就搜查扣押问题发挥自己“公民宪法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的制约功能。
美国教授凯普罗认为,由法官作为第三方力量对刑事搜查扣押权进行审查,有三方面优点:第一,检察官、警察“是一个具有偏向性的事实裁判者”,因此,他们往往会在追诉犯罪的强烈动机驱使下更倾向于采取搜查扣押措施。相比较而言,法官则会更中立一些,判断也会更客观一些。第二,避免出现以搜查扣押结果反过来论证搜查扣押自身正当性的“反向操作”。侦查机关发动搜查扣押必须具有相应的正当理由,而且,这种正当理论应当存在于发动搜查扣押之前而不是存在于搜查扣押之后。“很显然,这里的判断标准只能是:在搜查以前执法官员知道什么,而不是在搜查之后,他们声称他们知道什么”。但是,如果缺乏第三方的事前审查,将无法杜绝以结果反过来论证自己行为正当性的时序错乱。第三,通过在警察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引入第三方力量,还具有以下特别作用:法官可以根据比例原则驳回那些合法但明显不合理的警察请求;可以减少相对人进行激烈反抗的诱因等。
除了上述域外经验外,我支持引入法官审查制度还有本土理由:刑事搜查扣押制度的改革理应与逮捕羁押制度的改革保持同步。在我国此次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学界普遍认为,对于有关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应当引入法官审查制度,即审查批准逮捕、羁押的权力应当交由法院来行使。很显然,尽管刑事搜查扣押与逮捕涉及到的具体权利有所不同,它们所涉及的权利却都是公民宪法的基本权利,因此,理应予以同等的法律保护。
第二篇: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处理刑事犯罪案件的一般流程
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处理刑事犯罪案件的一般流程
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般刑事案件大致要经过3个阶段,即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和审判阶段(人民法院)。
立案:
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人民检察院管辖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为:
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包括故意伤害案(轻伤)、重婚案、遗弃案、妨害通信自由案、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属于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以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其他轻微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除人民检察院管辖和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其他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管辖。
侦查:
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可以刑事拘留。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24小时以内进行讯问。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受委托的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关的案件情况。
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
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审查起诉: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
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
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自受理自诉案件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
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审判:
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除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
辩护律师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可以同在押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开庭审理时,辩护律师为被告人辩护。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一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有刑事诉讼法第163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一个月。
法庭审理后,人民法院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听取其他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对事实清楚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
(二)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
(三)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第二审的判决、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都是终审的判决、裁定。被告人不能上诉
律师在刑事案件中的作用与流程
侦查阶段(公安)、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审判阶段(法院)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均可聘请律师,可以由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自己聘请,也可有家属代为聘请,三个阶段可分别聘请,也可一并聘请。
一.侦查阶段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
1.接受委托与侦查机关联系会见犯罪嫌疑人,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
2.为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
3.代理申诉和控告。
二.在审查起诉阶段担任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
1.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有关材料。
2.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
3.调查和收集案件有关材料。
4.提出辩护或代理意见。
三.在审判阶段担任公诉案件一审、二审辩护人
1.审查管辖
2.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材料
3.会见被告人
4.调查和收集证据
5.出庭辩护
四.在审判阶段担任公诉案件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
1.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材料
2.调查和收集证据
3.出庭参加诉讼
五.担任自讼案件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六.担任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1.担任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诉讼代理人
2.担任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诉讼代理人
七.担任申诉案件的代理人
1.受已生效判决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委托,指派律师代为申诉。
2.接受被不起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委托、指派律师代为申诉。
3.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作出不立案或撤消案件的决定后,接受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委托、指派律师代为申诉或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