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2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2012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有关专业计划由省发改委另行组织下达。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按照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按照“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的思路,着力推进“三大国家战略”、“四大建设”、“五大统筹”,切实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2012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5%;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均为85%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1%;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减少25%,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3%;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各地、各部门在今年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实施“三大国家战略”
积极创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围绕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发展格局,强化各市县合作联动,共促示范区建设迈出更大步伐。扎实推进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加强沿海港口资源整合,创新宁波—舟山港管理体制,健全沿海基础设施和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集疏运网络,完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国家战略物资储运基地。扎实推进现代海洋产业发展,优化杭州湾、台州湾、三门湾、瓯江口等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服务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扎实推进重要海岛高效集约开发,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努力培育形成一批特色岛屿。
推进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建设。立足舟山特色优势,高标准编制新区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国际物流岛,争取设立舟山保税港区,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大宗商品中转储运加工交易中心,推动舟山港域向综合物流型转变。着力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吸引一批重大项目落户,积极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加快培育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群岛型花园城市,完善海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人口和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休闲度假基地,加强历史遗存、生态景观保护与修复,切实提高海岛居民生活质量。
加快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围绕提升义乌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地位,推进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紧扣关键环节积极探索。着眼于构筑发展平台,继续打造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办好义博会等重要展会,加快“义乌港”和航空口岸建设,大力发展义乌商贸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着眼于创新贸易方式,健全监管服务机制,争取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物流中心,探索建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和跨关区快速通关模式,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着眼于提升市场层次,加强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完善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和小商品质量标准体系,促进实体市场与网络市场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义乌市场辐射带动效应。
二、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完善补贴机制,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切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作制度创新,着力提高单产水平。深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万亩,建成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30个。大力兴修农田水利,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新增旱涝保收面积52万亩。推进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着力发展设施农业。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做大做强种子种苗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经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抓,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结合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抓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培育工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力争在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重点突破。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制定实施“五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做久。加强中小微企业扶持,引导向“专、精、特、优”发展,形成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大力提升块状经济,深化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开展工业大县转型升级试点,抓好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建筑业。加强政策导向和依法监管,坚决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空间。
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强化目标责任制,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高端服务业,统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推动金融、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成为支柱产业。深化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促进旅游业提升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加快商品市场转型升级。加强电子商务产业扶持,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深化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构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和特色产业基地,抓好服务业重大项目,积极培育重点企业和行业品牌。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放宽市场准入。完善财税、投融资、用地、用海等政策措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着力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
推动有效投资增长。深入实施“三个千亿”工程,2012年计划完成投资2160亿元,其中千亿基础网络工程1200亿元、千亿惠民安康工程704亿元、千亿产业提升工程256亿元。加强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注重产业布局统筹和项目准入管理,高标准构建产业投资发展平台。综合运用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企业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投资,积极面向省外浙商、世界500强、央企和其他优势企业招商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在建、续建项目。围绕健全综合交通网,力争杭甬、宁杭客运专线和杭长高速二期、杭州萧山机场二期等工程建成,抓好杭长客运专线、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绍嘉通道、钱江通道、杭新景高速公路等项目实施,加大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龙浦高速公路、京杭运河等项目推进力度。围绕健全能源保障网,抓好苍南电厂、皖电东送特高压、甬台温输气管道等项目实施,抢建一批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金丽温输气管道、台州第二电厂、华能长兴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围绕健全水利设施网,实
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基本建成浙东引水萧山枢纽、永嘉楠溪江供水等工程,抓好舟山大陆引水二期、钱塘江和瓯江治理、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钦寸水库等项目实施,加快千岛湖引水工程前期研究。围绕健全高速信息网,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促进“三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宽带和IP骨干网扩容工程。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施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积极鼓励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加强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降低物流成本,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和农村连锁超市便利店建设,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切实改善城乡消费环境。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围绕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出口企业引导和服务,用好出口退税、信用保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政策,培育提升重点出口基地,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出口结构升级。创新口岸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大通关”建设,健全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机制。以扩大进口促产业转型,鼓励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进口。围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和引资机制,办好重要招商展会,推动引进外资结构优化。围绕拓展境外投资,支持企业跨国收购,“走出去”设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经贸合作区。围绕深化国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接轨上海,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互动发展,加强与资源富集省份战略合作,做好援藏援疆援青等对口支援工作。推进与港澳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
四、切实加强自主创新和节约环保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增强科技对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紧扣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加大科技投入,设立创新强省专项资金,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和巩固产学研联盟,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努力突破共性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产业化水平。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争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发展创新载体、基地和成果交易平台,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积极鼓励发明创造,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表彰对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节约环保和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建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管理机制,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严格新上项目能效和环保标准。加强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节能。实施“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探索建设用地投入产出考核机制,加快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落实水资源开发、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推进节水示范工程。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加强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行清洁生产,抓好杭州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狠抓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专项行动,健全水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五、努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发展都市区和城市群,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增强省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城市群培育,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努力形成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体系,加快
综合交通枢纽和快速干道、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彰显城市个性特色。大力培育中心镇和小城市,把中心镇和小城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完成省级中心镇总体规划修编,实施“两百双千”工程,深化行政管理、投融资、公共服务等体制改革,促进中心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积极培育现代新型小城市,带动周边乡镇组团式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围绕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生态家园,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以中心村培育为龙头,推进村庄整治、农村联网公路、电气化和农民饮水安全等工程,健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山区经济转型发展。优化山区开发格局,制定实施山区发展规划,扎实推进湖州“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衢州“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丽水“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培育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完善海陆联动发展机制,拓展浙江经济发展腹地。推动山区人口内聚外迁,积极建设“小县大城”,稳步推进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群众异地搬迁。增强山区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改善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强协作园区建设,创建浙商回归产业园。加快建设生态特色产业基地,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绿色低碳制造业,积极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产业。完善扶持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主要流域源头地区生态保护。
六、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认真贯彻国家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政策,落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意见,切实降低民营资本准入门槛,破除影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完善扶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实体经济投入。健全民营企业服务机构和浙商联络组织体系,推动省外浙商回乡创业,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集聚。落实完善减负惠企政策措施,强化对小微企业服务。深化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引导企业加快制度、科技、管理创新和商务模式创新。发挥中心城市综合优势,打造浙商总部经济基地,培育跨省跨国集团。支持浙商营销网络建设,构建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同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增强国有经济发展活力。
加快金融创新发展。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创建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丽水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金融集聚区、金融特色城市和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培育“浙商”系列总部金融机构,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改革发展,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稳步发展小型社区类金融机构。积极争取信贷投放增量,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提高小微企业贷款比例,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多渠道推动企业上市,加快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整合构建全省产权和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加强民间融资监督管理。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为主要抓手,深化国家发改委改革联系点工作,鼓励各市围绕试点主题积极探索,为全省改革提供借鉴。稳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实行转变发展方式综合评价制度。推进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做好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工作,加快城乡规划、户籍和农村社区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探索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推进居民生活用电、用水阶梯式价格改革。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加强对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就业援助,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就业问题。探索促进农民普遍增收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和养老保险待遇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工资支付保证金等制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范分配秩序,强化税收调节,促进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低保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政策,确保低收入居民日常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影响。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养老等社会保险扩面,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深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房地产调控政策,健全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完善以公共租赁房为重点的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
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和“十大计划”,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产业“122”工程。加快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以加强农村教育为重点,优化中小学布局和师资配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建立校车制度,强化安全管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强化县乡村医疗资源统筹配置,完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机制。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稳定物价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完善价格调控措施,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切实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矛盾纠纷调解和权益保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健全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政策。抓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第二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山西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山西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各大型企业:
我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根据工作进度分别下达,请各有关单位按此安排工作。
2010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省“两会”精神,结合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2010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导向性指标: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这些指标是导向性的,也是可以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调整的。
约束性指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2%和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各项安全生产指标严格控制在国家核定的控制目标之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为贯彻落实以上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各项预期目标,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扎实推进以下工作:
一、优化投资结构,继续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进一步加强投资宏观调控。引导各类资本更多地向民生工程、重要基础设施、特色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社会事业薄弱领域倾斜,严格限制“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政府投资安排继续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向转产转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环境治理重大项目倾斜,向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倾斜,向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倾斜。
千方百计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铁路项目投资500亿元,确保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加快大同—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运城—三门峡、和顺—邢台等铁路项目,力争石太客运专线太原站以南及新建太原南站建成投入运营。公路项目投资550亿元,在抓好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基础上,再新开工建设长治—临汾、山阴—平鲁等1000公里高速公路,力争年底前16条线路全线或部分路段建成通车,新增里程1000公里,总里程达到3000公里,实现“十一五”目标;同时,改造1000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0公里。机场项目投资14亿元,完成太原、大同、运城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吕梁机场建设,积极推进五台山机场、临汾机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
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200亿元,着力抓好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以及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24万套、1370万平方米。水利项目投资105亿元,着力推进21个在建应急水源工程;加快推进引黄北干工程建设,确保2011年国庆前朔州、大同用上黄河水。省城十大建筑项目投资40亿元,确保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山西体育中心、省图书馆、省科技馆年底前竣工,所有工程2011年秋季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产业项目投资2000多亿元,推进平朔矿区东露天煤矿年产2000万吨、同煤集团同忻矿井年产1000万吨等一批大型煤炭项目建设以及兼并重组煤矿技术改造;推进古交电厂二期2×60万千瓦、轩岗电厂2×60万千瓦等一批大型电源点项目建设;推进国投晋城热电厂2×30万千瓦、国电长治热电厂2×30万千瓦、大唐国际临汾河西热电厂2×30万千瓦等一批城市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推进冶金、焦化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一批风电、秸杆发电、煤层气燃气发电项目和电网项目建设;推进装备、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文化旅游、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领域示范带动强的项目建设。全年新增电力装机700万千瓦,其中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70万千瓦以上,全省电力总装机达到4700万千瓦以上。
引导促进产业投资,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落实鼓励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特别是从煤、焦等行业资源整合重组中退出的民间资本投向公路、铁路、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用事业、社会事业薄弱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搭建民营企业、民间资本转型转产项目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着力推进一批条件成熟的企业上市,推进发行一批重点企业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确保全年资本市场融资超过300亿元,力争500亿元。加强银企合作,争取金融机构更多份额的信贷支持。
进一步规范投资管理。按照《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流程图》(晋政办发(2008)36号)和投资项目“四制”管理规定,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把好项目准入关,规范项目建设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加强重点工程建设管理,继续坚持并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切实做好项目服务,强化考核督查,确保重点工程规范有序推进。进一步管好用好政府投资,加强对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省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督查,所有项目100%按期开工建设,100%落实配套资金,督查发现的问题100%整改到位。
二、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千方百计做好“三农”工作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以煤补农、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措施,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耕地保护,推进土地流转,推广农业科技,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晋中、大同、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抓好项目对接和落实,在核心示范区项目建设上取得较大进展。启动粮食增产工程,着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流通体系以及农产品质
检等支持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鼓励规模养殖,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着力扶持农产品加工“513”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启动20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扶贫力度,促进扶贫开发由整村推进向集中连片区域性开发转变。着力帮扶农民工就业,扶持农村工业、中小企业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继续加大“两高”、产能过剩行业淘汰落后力度,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全年淘汰小钢铁100万吨、小焦化500万吨、小水泥100万吨、小火电100万千瓦。切实把好用地、环评、节能、信贷等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两高”、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
继续扎实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启动实施焦化、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资源整合重组。巩固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已取得的成果,着力推进资源整合保留矿井复工复产,加快技术改造,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产业素质,确保煤炭经济健康运行和煤炭产量较快增长。鼓励大型煤炭企业间的联合重组以及煤炭企业与电力、焦化、冶金、煤化工等下游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加快建设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精心打造全国性煤炭综合交易平台。启动实施焦化、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整合重组工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快推进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消费品工业以及新能源等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煤机成套设备、铁路装备、重型载重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等;现代煤化工要重点培育发展多元新型化肥、煤制油、乙炔精细化工、甲醇深加工等;新型材料工业要重点发展新型建材、高端耐火材料、纳米材料、陶瓷、铝镁合金、钕铁硼磁性材料等;消费品工业要出台特殊扶持政策,整合优势资源,吸引民间投资,大力推进食品医药纺织、不锈钢制成品、轻工机械工业加快发展,逐步扭转轻工业比例持续萎缩、消费品过度依赖省外的被动局面;新能源产业要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产业积极有序发展。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坚决抑制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
加快发展服务业。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加快实施服务业“1+10”重点工程,着力推进一批服务业项目建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以繁荣文化产业、提升旅游产业、健全现代物流体系为重点,促进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等文化
产业,打造一流文艺创作、出版、演出品牌;完善规划布局,着力打造一流旅游景区景点和精品线路。重点加快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及关公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三晋综合物流网络”建设。引导促进居民服务业加快发展。
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把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重点,作为扩大内需、开辟发展空间、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精心布局,突出特色,积极推进。要着力强化城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完善交通、绿化、水电气热供应、污染物处理、教育、文体、卫生、医疗等环境条件,着力推进建设一批经济发展、生态良好、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宜居型小城镇,带动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要加快推进11个区域中心城市的特色城市化步伐。致力转型发展,突出特色功能定位,全面提升各城市的特色产业品位、特色人文品位、特色生态品位和特色区域品位,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实现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着力支持太原市率先发展,加快推进太原、榆次的“同城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太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要着力推进大运高速公路、干线铁路沿线城镇带建设。继续抓好大运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城镇带建设;抓住大西铁路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建设提供的加速城镇化发展契机,布局和实施沿线区域的城镇化建设方案。要稳步推动进城农民逐步融入城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条件,积极吸纳有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子女上学、医疗、住房、社保等问题。
四、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继续实施重大节能工程。突出围绕六大高耗能行业强化工业节能监管,围绕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建筑、公共机构、居民生活、市政服务、照明等领域强化社会节能监管,实施节能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太原、大同等市新建建筑节能试点。
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突出抓好重点城市的大气环境治理,加快城中村燃煤锅炉改造,加大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抓好燃煤电厂脱硫项目建设;加快28个新建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改造,确保119个县(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并正常运行。继续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2+10”重点工程。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重点推进干流堤防加固、调蓄工程清淤、人工湿地、坝顶道路和沿岸绿化工程建设,继续强化沿线污染治理,完成近期任务,实现干流常年复流和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太原西山地区综合治理工程重点推进污染企业搬迁、关停、淘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其他10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
继续实施造林绿化工程。致力生态兴省,不断提升造林绿化规模和质量,实施好碳汇造林项目,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确保全年完成营造林400万亩。加快实施“四气”产业一体化工程。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适度竞争、安全高效、加快推进的方针,完善相关规划,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瓦斯抽采利用区、天然气煤层气干支线以及城市输配管网和加气站建设。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国家批复的《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化工、建材、农业等产业为突出重点,加快建立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加快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太钢集团、西山煤电、同煤塔山、潞安集团、焦煤古交电厂等先进企业和示范园区的成功经验,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全省循环经济统计考核体系。
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环保工作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统计监测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各项环保工作措施和奖罚制度,不断巩固环境持续好转势头。
积极引导低碳经济发展。抓紧建立低碳经济引导促进机制,出台相关规划,明确减排中长期目标和推进落实措施,着力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引导低碳消费。
五、努力营造软硬环境,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努力扩大就业;着力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完善刺激消费政策。继续落实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家电以旧换新、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等政策,规范建立旧汽车旧家电回收拆解利用体系,继续出台刺激消费政策措施,努力扩大消费。着力培育消费热点。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和农村信息化步伐,促进“三网”融合;扩大文化、旅游、健身、培训、养老等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网上购物等新型消费。
增加居民“即期消费”。把扩大消费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教育体制、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相关改革取得突破,缓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加快建设物流体系。推进区域性大型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三十”农产品市场工程、“新网工程”、“放心粮油工程”,加快农村商业配送网络体系、城市社区商业网络体系建设,拓展省际间物流合作。
保障城乡消费品市场供应。做好省内消费品产供销和省外消费品组织供应,确保城乡市场供求基本平
衡、价格基本稳定
第三篇:2010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10〕13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0年浙江省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2010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有关专业计划由省发改委另行组织下达。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关键一年。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按照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抓统筹惠民生保稳定,加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和培育,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好基础。
2010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以上;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1.8%左右;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
——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各地、各部门在今年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按照着力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大企业大产业。
稳定优化一产。围绕农产品保障供给和农民增收两大任务,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切实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一批带动力大、服务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实施农业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加快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产品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主攻调整二产。加快推动工业调整转型,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实施计划,继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扩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试点覆盖面,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支持生产加工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拓展,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推进工作,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特别是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提升扩展三产。努力做大服务业总量,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编制实施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专项规划,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主要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旅游、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主要面向生活的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着重培育100家左右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中心城市、经济强县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支持服务业经营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二、着力扩大内需和稳定拓展外需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努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加快实施以“三个千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2010完成计划投资1780亿元,其中千亿基础网络工程计划1163亿元,千亿惠民安康工程计划386亿元,千亿产业提升工程计划231亿元。加快以“七线两枢纽”为重点的铁路项目和一批公路、航道、机场项目建设,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推进核电等电源项目和电网建设,力争新开工建设电力装机350万千瓦。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严格工程质量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完善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浙商回归创业发展。
推动消费较快增长。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动企业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继续推进汽车和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促进旅游、文化、教育培训、家政等服务消费。完善城乡消费设施和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农村商业便利连锁店和商品配送中心建设,扩大“农超对接”范围,鼓励发展消费信贷,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
大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推动企业加快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和专业市场等平台拓展市场,鼓励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和产品展示,吸引境外采购商到浙江设立采购中心。加快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建设,健全大通关体系,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和保单融资规模,完善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并购境外企业和知名品牌、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和经贸合作区,支持工程建设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先进技术和装备进口,增加紧缺资源性商品进口和储备。
三、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
切实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省科研创新基地建设,新建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及试验基地、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切实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创新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节能技术推广等10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推进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组织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抓好一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大项目。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扎实开展国家级标准化项目试点工作,综合运用技术标准、质量监管、品牌培育等措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制定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强省级重点创新团队建设,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和节能环保。深入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加快生态省和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和集约节约利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我省实体经济的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产业投资,拓展企业上市等融资渠道,努力争取中央国债投资、企业债券发行额度。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产业,扩大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强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集约利用,深化耕地保护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动市县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抓好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和百万造地保障工程,完善低丘缓坡、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规划和利用机制,积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扩大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大力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严格执行重点耗能行业能耗限额标准,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改造和建筑节能,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推广力度,深入推动节水、节材等工作。继续深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加强水环境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努力改善八大水系、平原河网水质和大气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开展各类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森林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启动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和100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工业循环经济“733”工程,建设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循环农业示范区。
四、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抓紧做好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编制工作,争取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宁波—舟山港在稳定发展集装箱业务的同时,重点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成我国重要的枢纽港,大力推进全省港口航运联盟建设,积极发展江海联运和内河航运,加快建设港航强省。积极发展海洋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布局和提升石化、船舶、钢铁、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海洋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水产品加工等产业,推进标准渔港建设。
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选择一批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导向明确、建设空间条件较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重要区块,纳入省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重点培育。加大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工作力度,加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杭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监管区建设。
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以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为重点,推进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规划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生活环境。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和发展,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积极推进规划、社保、户籍等相关制度改革。结合实施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工程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大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步伐,有序推进高山村搬迁、自然村撤并、空心村改造和特色村保护工作,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金融支持力度,着力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交通、水利、电网和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支持欠发达地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发展特色制造业、来料加工业、休闲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深入开展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和结对帮扶工作,促进产业转移、劳务对接和异地开发。积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库区和海岛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主动服务和对接上海世博会,实施“环沪护城河”工程,做好上海世博会相关安保工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扩大与港澳台的合作交流。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全面完成青川地震灾后援建任务。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信贷、社保补贴等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机制,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劳动者灵活就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把免费创业培训对象扩大到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城镇失业人员、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退伍军人培训,加强农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和见习基地建设,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申报登记、入户调查、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等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积极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省内转移和跨省转移,研究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推动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探索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办法。认真做好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医疗救助即时结报,继续做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全面落实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各级政府保障性住房保障责任,推动各地制定实施保障性住房规划和计划,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和支持教育。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工作,做好各类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村村通”、“村村响”的入户率,深入开展“种文化”、“送文化”活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事业。
六、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全面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安排重点任务,在各设区市及义乌市全面启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11个方面的试点,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
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建设用地退出等机制。积极推进宅基地换住房、生产生活用房相分离等改革试点。建立阶梯式水价和水权交易制度,推进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改革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稳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24个县(市、区)的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推动村级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造建设。加快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开展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制度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探索公立医院改革。
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四减少”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推进强镇扩权改革,制定出台加快中心镇培育的政策意见。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健全行政效能和行政监督机制。
二○一○年二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2010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10〕13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0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浙政发〔2010〕13号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关键一年。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按照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抓统筹惠民生保稳定,加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和培育,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好基础。
2010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以上;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1.8%左右;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
——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
按照上述要求和目标,各地、各部门在今年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扎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按照着力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大企业大产业。
稳定优化一产。围绕农产品保障供给和农民增收两大任务,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切实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一批带动力大、服务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实施农业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加快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产品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主攻调整二产。加快推动工业调整转型,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制定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实施计划,继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扩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试点覆盖面,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支持生产加工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拓展,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推进工作,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特别是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提升扩展三产。努力做大服务业总量,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编制实施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专项规划,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主要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旅游、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主要面向生活的服务业。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着重培育100家左右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中心城市、经济强县服务业加快发展。着力
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支持服务业经营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二、着力扩大内需和稳定拓展外需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努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加快实施以“三个千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2010完成计划投资1780亿元,其中千亿基础网络工程计划1163亿元,千亿惠民安康工程计划386亿元,千亿产业提升工程计划231亿元。加快以“七线两枢纽”为重点的铁路项目和一批公路、航道、机场项目建设,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推进核电等电源项目和电网建设,力争新开工建设电力装机350万千瓦。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严格工程质量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完善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浙商回归创业发展。
推动消费较快增长。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动企业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继续推进汽车和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促进旅游、文化、教育培训、家政等服务消费。完善城乡消费设施和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农村商业便利连锁店和商品配送中心建设,扩大“农超对接”范围,鼓励发展消费信贷,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
大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推动企业加快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和专业市场等平台拓展市场,鼓励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和产品展示,吸引境外采购商到浙江设立采购中心。加快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建设,健全大通关体系,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和保单融资规模,完善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并购境外企业和知名品牌、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和经贸合作区,支持工程建设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先进技术和装备进口,增加紧缺资源性商品进口和储备。
三、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
切实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省科研创新基地建设,新建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及试验基地、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切实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创新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节能技术推广等10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推进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组织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抓好一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大项目。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扎实开展国家级标准化项目试点工作,综合运用技术标准、质量监管、品牌培育等措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制定实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强省级重点创新团队建设,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和节能环保。深入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加快生态省和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和集约节约利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我省实体经济的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产业投资,拓展企业上市等融资渠道,努力争取中央国债投资、企业债券发行额度。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产业,扩大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强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集约利用,深化耕地保护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动市县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抓好节约集约用地六大工程和百万造地保障工程,完善低丘缓坡、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规划和利用机制,积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扩大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大力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严格执行重点耗能行业能耗限额标准,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改造和建筑节能,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推广力度,深入推动节水、节材等工作。继续深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加强水环境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努力改善八大水系、平原河网水质和大气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深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开展各类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森林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启动25个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和100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工业循环经济“733”工程,建设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循环农业示范区。
四、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抓紧做好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编制工作,争取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宁波—舟山港在稳定发展集装箱业务的同时,重点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成我国重要的枢纽港,大力推进全省港口航运联盟建设,积极发展江海联运和内河航运,加快建设港航强省。积极发展海洋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布局和提升石化、船舶、钢铁、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扶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海洋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水产品加工等产业,推进标准渔港建设。
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选择一批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导向明确、建设空间条件较好、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重要区块,纳入省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重点培育。加大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工作力度,加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杭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监管区建设。
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以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为重点,推进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规划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生活环境。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和发展,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积极推进规划、社保、户籍等相关制度改革。结合实施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工程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大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步伐,有序推进高山村搬迁、自然村撤并、空心村改造和特色村保护工作,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金融支持力度,着力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交通、水利、电网和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支持欠发达地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发展特色制造业、来料加工业、休闲旅游业和高效生态农业。深入开展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和结对帮扶工作,促进产业转移、劳务对接和异地开发。积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库区和海岛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主动服务和对接上海世博会,实施“环沪护城河”工程,做好上海世博会相关安保工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扩大与港澳台的合作交流。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全面完成青川地震灾后援建任务。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信贷、社保补贴等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的机制,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劳动者灵活就业。推进创业
带动就业,把免费创业培训对象扩大到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城镇失业人员、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退伍军人培训,加强农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和见习基地建设,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申报登记、入户调查、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等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积极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省内转移和跨省转移,研究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推动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探索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办法。认真做好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医疗救助即时结报,继续做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全面落实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各级政府保障性住房保障责任,推动各地制定实施保障性住房规划和计划,完善城镇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和支持教育。加强公共医疗卫生工作,做好各类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村村通”、“村村响”的入户率,深入开展“种文化”、“送文化”活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事业。
六、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全面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安排重点任务,在各设区市及义乌市全面启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11个方面的试点,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
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工业用地分阶段出让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建设用地退出等机制。积极推进宅基地换住房、生产生活用房相分离等改革试点。建立阶梯式水价和水权交易制度,推进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改革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稳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推进24个县(市、区)的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试点,推动村级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造建设。加快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开展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制度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探索公立医院改革。
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四减少”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推进强镇扩权改革,制定出台加快中心镇培育的政策意见。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健全行政效能和行政监督机制。
附件:2010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二○一○年二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人民政府 文件 中国人民
解 放 军浙江省军区
浙政发〔2010〕43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军区 关于表彰2009年冬季征兵工作 先进单位和个人的通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军分区(警备区、预备役师)、县(市、区)人武部、预备役团,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2009年冬季征兵工作,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中央军委冬季征兵命令,积极适应征兵工作改革,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宣传发动,坚持规范征兵、廉洁征兵、创新征兵,兵员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圆满完成了新兵征集任务,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为树立典型、鼓励先进,促进全省征兵工作-1-
健康发展,决定对下列27个单位和38名个人予以通报表彰。
一、先进单位(27个)
1、先进市:杭州市、宁波市
2、先进县(市、区):杭州市江干区,淳安县;宁波市鄞州区、北仑区,奉化市;温州市龙湾区,瑞安市,泰顺县;绍兴市越城区,绍兴县;嘉善县,海盐县;湖州市吴兴区,长兴县;金华市金东区,永康市,磐安县;江山市,龙游县;嵊泗县;台州市黄岩区,临海市,仙居县;丽水市莲都区,遂昌县。
二、先进个人(38个)
陈宁杭州市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
倪荣杭州市拱墅区卫生局局长
林建军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杨街道人武部部长 徐献星临安市人武部军事科参谋
陈新建德市人武部部长
何学军宁波军分区后勤部部长
邹育平宁波市镇海区人武部政委
郭磊余姚市公安局副局长
黄胜利宁波市卫生局医政处主任科员
徐春成温州市鹿城区江滨街道人武部部长 李建新乐清市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
李先锋平阳县卫生局副局长
黄传朴苍南县龙港镇人武部部长
洪昌飞绍兴军分区后勤部部长
陆云斌上虞市卫生局副局长
屠季祥嵊州市公安局治安大队教导员 陆灿明嘉善县人武部副部长兼军事科长 陆龙根平湖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徐志远海宁市公安局副局长
朱克勤湖州市卫生局医政科教处副处长 陆凤江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夏学方德清县人武部副部长
万文东阳市人武部部长
陈家进浦江县中医院医务科主任
邹卫星武义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 韩军衢州市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
赵建新衢州市衢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徐羿常山县人武部部长
应明舟山市定海区人武部副部长
刘永艺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 林文华台州军分区司令部参谋
陈祥荣台州市椒江区区长
闵民航温岭市人武部军事科参谋
吴晓峰三门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叶建宏青田县公安局鹤城镇派出所所长
黄樟生松阳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
李文彬缙云县新建镇人民武装部部长 侯明强浙江省军区司令部动员处副处长 希望上述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谦虚谨慎,再接再厉,进一步搞好征兵工作,向部队输送更多的优质兵员。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征兵工作者要向他们学习,积极做好我省征兵工作,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浙 江 省 人 民 政 府
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七日
主题词:军事 征兵 表彰 通报
抄送:民政部,总参谋部,南京军区,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
委会、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0年9月2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