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题报告2
实验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题报告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必须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思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人才,而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一个方面,它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二、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标准不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行为,但很多教师对提问的类型、方式、对象、节奏等缺乏良好的思考与设计,随意性大,大大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还要强调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当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时,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 1
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而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培养,致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或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因此我校申请此课题,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能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课标课堂教学论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基于此,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学习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
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避免“假提问”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的阻碍作用。
(三)“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一)使我校的数学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及应遵循的原则,更新教育观念。
(二)通过对教学课例的分析研究,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
(三)在教学反思中,优化课堂提问,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实践研究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
(一)提问的难易度、深度、广度、效度的研究。
(二)把握课堂时机的技巧研究
(三)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的策略研究。
(四)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1、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课堂内教师有效提问实况做进一步的了解、分析(前测)。
2、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定期交流、总结。
3、注意收集整理资料,学校建立课题档案,各研究成员建立班级档案和学生发展档案。
(三)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
2、参与教师写出总结报告。
3、整理研究资料,物化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4、交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七、研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措施
1、组织各年级数学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各年级组数学教师可以在每星期三下午进行集体教研活动,为我们进行此次校本教研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2、以课例为载体,用观察研究法来进行《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实验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法:
(1)掌握问的方法。
(2)把握问的时机
(3)重视答问评价。
2、研究的方法:以观察研究总结法为主,每一个年级组采取磨课作为手段,最后拿出较为理想的推荐课,借助于课堂教学现场录像技术,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师提问特点,评价得失,以促进各年级教师专业发展。
3、对每一节课的评价包括:
(1).课前分析。
在上课前,任课教师对教材及学生进行分析。
(2).课堂中的提问分析。
从四个方面对提问进行分析:
a、对全班学生分水平答问机会统计并分析。在这一部分中,对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到的所有学生进行分类,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三类,然后统计出各类学生发言的百分比,并进行分析。b、教师提问技术和水平分析。我们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分成无关、管理、认记、理解、推理、创造这样六个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成无关、无答、机械、认记、理解、创造等六个层次进行分析。如一节课新课15分钟,教师一共提了35个
问题,平均每分钟超过两个问题,在这35个问题中,属于理解、推理、创造性的问题又少,这说明教师的问题从总体上说思维含量不够。c、对问答的方式进行统计和分析。如是一问一答还是一问齐答,是先提问题再叫学生还是先叫学生再提出问题,对每种提问的方式进行统计并分析。从这组数据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探索程度。d、对理答的方式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是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还是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还是对学生的回答鼓励或称赞、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还是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指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每种理答的方式进行统计并分析。
(3).课后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两个内容:一是调查学生对这一节课的感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是用问卷的形式对听课的教师进行书面调查,了解听课教师对这节课的看法并进行分析。
(4).课后教师进行反思。执教的老师在上课以后,根据本节课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通过多种角度的分析,评价一节课的得失,以提高教师的提问技巧,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
八、课题研究组
课题领导小组:程培香、荣增前、周峰、韩玉英
课题研究执行组长:林琳副组长:赵元梅、吴海英
课题组成员:刘静、温海霞、殷海梅、贺晓媛、陈孝琳
第二篇: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新华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制定本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如下: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张扬个性,展露才华,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4、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提高英语和特长发展的主要活动。要勇于实践、积极思考,要做到手脑口并用,边思边练,增强学习效果,鼓励教师与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5、个性化原则:要适应不同层次教师、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对教师的培训要因人而异;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借助其在兴趣、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心理优势,鼓励其不断创造、不断提高,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
6、校内外结合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学习在学校、家庭和社区活动中都起重要的作用。必须走校内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提高校本课程的学习效益。
7、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和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特长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选课方法 学生选课分以下几步走: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四、课程实施方法
校本课程实施原则: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实施,学校监督检查,教师总结反馈。
1、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各门课程的选课人数等,以便于规划实施校本课程。
2、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统一制定课时计划,对任课教师、教学场地等规划设计。
3、任课教师根椐课时计划,自已组织学生,联系场地、器材等,实施课程。
4、任课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对自已的教学反馈总结,以利于今后的校本课程教学。
五、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应采用以下形式:
1、课堂活动式: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学习。
2、课外活动式: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等。
3、体验式:通过学生的制作、调查等方式进行等;
六、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周一课时,在课程表中体现。
七、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学内容:《行为养成教育》、《杂技文化》、《经典诵读》、《抖空竹》等。
八、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1)学生选择的人数。教师要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记载、有考勤评价记录。(2)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教师应妥善保存学生作业、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3)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四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
2、学生评价:(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加油”作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
九、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裸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教师。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十、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教材必不可少,在现有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需要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进行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配套措施
1、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邀请市、县教研中心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十二、运作机制
1、管理网络: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办公室主任、总务主任、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2、运作流程:制订计划→动员→“自选”→编组→完成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小结→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活动教学→小结
第三篇:校本课程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一)选题背景
1、新课程改革指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对学校的课程权力作出如下规定:“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2、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为办学理念,旨在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各自的智能优势,以突出学生各自潜在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成功中找到自信。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该理念,我们不仅加强了对国家规定的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而且准备开设选修课,希望建立主导课程和选修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
3、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面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初等教育只有不断调整其教育结构,更新其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同时,这种快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怎样做才能不“落伍”?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综合上述情况,我校决定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考虑个人特长、兴趣和爱好的情况下,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
第三,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
第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课题界定与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一)课题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校本教材的开发策略研究这个课题,我认为应该从这样的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点,应该看成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需要。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比如说,这个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是“打乒乓球”,但学校没有开设这一课,他的这方面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培养、发挥和展示,久而久之,其特长便被扼杀了。由此可见,必须从培养个性化卓越人才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把统一要求与个性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认真处理好提高整体素质教育与个性特长发展的关系。而校本教材在这样背景下的应运而生,不能不说充分显示了它的历史必然性。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
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建构起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体系。
研究采取由下至上的思路和行动研究的方式,也即是先研究解决实践的问题,指导校本课程的实施;再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稳定的校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远程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途径的研究;
2、小学校本教材的编写研究;
3、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
4、优质资源培育方法研究;
5、小学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整合途径研究;
6、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成途径研究。
四、课题组的组织
组长:
子课题负责人:
组员:
(三)人员分工
此课题主持人陈军益校长全面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协调并指导各研究小组的研究工作,在陈校长的统筹下,该课题的研究分3个研究小组,分别对子课题开展研究。
五、研究计划
2007年10月——2009年1月
1、对蕴含在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行调查,挖掘出可用的教育资源,并采用开设选修课与组织学生进入工厂以及社会进行参观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实施。
2、成立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和教材审查组,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各子课题组同时展开相关研究,并检测效果:1.每两个月对该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2.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
教学效果的进行检测;3.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检测;4.通过对学生知识面的调查来对课程进行检测。
具体的设想是: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学校评估小组的评估,筛选出学生感兴趣和利于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教学资源,把这些教学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较为固定的选修课资源供学生选修。
2009年1月—2009年10月,《家校结合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课题的结果进行全面总结,撰写出论文、结题报告,开发出校本课程。
六、课题管理
1.课题组在灞桥区教研室指导下工作
2.本研究在总课题下设子课题,各子课题下设专题组。总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对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的攻关,并统筹协调各子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检查督促研究进度和研究效果。各子课题组组长负责组织实施,落实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林一钢.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上海教育科研.2002,9.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走近新课程——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通识部分:新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6.俞晓东.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与反思.教育探索,2005.4.
第四篇:校本课程2
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题目: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 年级: 2012级特殊教育 姓名 学号: 王 静 1203050540052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课程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以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者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我校根据党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结合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二、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2、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交流性。
3、校本课程通常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
进一步实验和验证校本课程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本着“塑造完美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促进文化校园的建造。努力和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强化学校特色。
对于学生来说,使学生了解、热爱我国灿烂的文化,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的名称、内容,并进行合理的安排,探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为全面开设校本课程积累经验。彻底改变教师“应试”教育的旧观念,培养全面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创造一种更适合学生需要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拥有熔铸在书法、古诗、美文中的前人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设计、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撰写论文的水平,争取在各级论文大赛上获奖,争取发表高质量论文和有特色案例。
四、教学原则
(1)强调主体性,突出个性化。尊重学生的意愿,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是开设这门课程的出发点,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2)重视可行性,力求多样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的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设计教学情境。除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引导学生将口语知识,技能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
(3)加强针对性,注重兴趣化。校本课程如果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能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想上的积极性,课程生存就面临危机。只有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校本课程才有开发价值。
五、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文章与人生的关系。
2、在搜集查找诗歌、文章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诗歌、文章学习法。
3、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经历听读诗歌、文章的学习中,学会讲诗歌、文章、品诗歌、文章、写诗歌、文章
六、课时安排
各年级每周一至周五各有一节校本课程,一、二年级为书法入门,三、四年级为唐诗鉴赏,五、六年级为养成教育,可对课时进行弹性安排。
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针对学生的经验背景、知识基础,结合实际进行一定的指导。
(2)有针对性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3)注重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4)允许学生在成果获得上的层次差异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做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价条件。
(3)学生成果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第五篇:柳林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总结[模版]
柳林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总结
本学期,根据期初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校本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学校,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教师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2、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我们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因此,在确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及内容时,印制了教师、学生、家长调查表,了解学生和家长的要求,根据调查结果,确定了阅读与写作校本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实施内容及要求:
(1)确定校本课程结构。我们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立学校校本课程。① 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意愿,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
② 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③ 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办学特色目标,师资和设施条件等。
具体作法
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设节,不占用及挪用校本课程的时间,保证开足课时。
2、校本课程科任教师应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尽心尽力搞好校本课程的教育工作。
3、教研组按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开发校本课程规律,努力提高校本课程科任教师的理论与 教学水平,在搞好教研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下大力气创建一支素质高、信心足、热心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队伍。
4、搞好校本课程的评估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搞好评估工作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一环。
5、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制度,使课程开发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做出成效。
6、在实施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总结中不断开拓、提高、更新。一是校本课 程教研组每期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前段取得的成绩,改进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二是科任教师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教学中的失误,充实、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每期末,无论是教研组,还是教师个人,都要认真收集好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7、遵循校本课程开发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的原则,在开发校本课程活动中,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社会 调查,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及社区团体的意见,结合学校本身的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改进充实与完善校本课程内容,使我校校本课程内容真正开发成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
回顾这一学期的校本课程工作,我们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1、提高了学生的文学写作水平,学生对小小说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和写作小小说的能力。
2、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
3、让学生在乐学、勤学中积累知识,开发潜能,培养灵活性,做到阅读与写作双效合一。
总之,在这个学期的工作当中,有收获也有不足。经典诵读作为一个新开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困难。但我会不断探索、研究,并大胆创新,使这一课程更加完善,在下学期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