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我县农业特色产业恢复发展

时间:2019-05-13 04:3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我县农业特色产业恢复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我县农业特色产业恢复发展》。

第一篇: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我县农业特色产业恢复发展

我县是“5.12”地震极重灾区,灾后支农重建项目多、重建资金量大,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监管压力大。为此,我县财政部门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了灾后重建支农资金监管工作的顺利推进,加快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年以来,我县灾后重建支农中央资金共计投入63,000万元,创历史新高、全面覆盖我县所以乡镇、使我县农业产业由过去的粗犷、分散、经营,快速迈进集团化现代化农业产业、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升级换代。促进了灾后农业特色产业恢复发展。

一、突出重点,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特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恢复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抓园区、建基地、做特色、促加工、创品牌”,大力发展茶叶、山珍食用菌、核桃、油橄榄、畜牧、水产六大农业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根据县上部署,县财政将不断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二、统筹整合,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

(一)融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投入力度。一是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加大中央重建基金、援建资金、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打捆使用。二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园区和示范片的土地整理、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政府投资或补助。三是支持生产设施建设。良种繁育设施、“五带五园”的种植大棚和养殖网箱、畜禽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户的标准化圈舍等生产设施建设,给予资金补助。四是支持良种种苗引进。“五带五园”建设所需茶叶、油橄榄、核桃、大湖鱼苗等种苗,实行政府投资和政府采购。畜牧和水产良繁场引进的种畜禽、种鱼,给予资金补助。五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支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转化和认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恢复重建,鲜活农产品冷链和配送系统建设,实行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龙头企业贷款,纳入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支持对象。六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重建,实行政府投资。七是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围绕项目资金整合、支持重点、支持方式,进一步优化项目安排。抓好责任落实、要素保障、指导监督、效益发挥,加快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实施进度,强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

(二)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多元资金投入。财政资金的有限性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可能全部靠财政投入,改变目前单一的、直接的、无偿的财政支农投资方式,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财政补助、财政贴息、投资参股、以奖代补、贷款担保等灵活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各种经济从事农业投资建设,大力促进资金的多元投入,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效果。如,建立了板桥食用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灾后重建支农中央资金投入870万元,引进业主、农户投入4507万元,年产值5525万元,年利润2318万元,项目区农户人均增收3244元;又如,财政投入1320万元,引导四川唯鸿食品有限公司自主投入6501万元建立了三锅山珍示范园,年可实现香菇干品3000吨以上 ,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利润2433万元。

三、严格程序,切实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一是严格项目评审。对以财政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概(预)算等进行财政投资评审,及时出具评审结论。,送审项目29件,送审额达32,828万元,审定额为30,879万元,审减额为1,949万元,审减率达到16.52%,有效地节约了财政资金。二是严格账户管理。即专户储存、专账核算。,新开设专户6个,新建独立核算专账(账户)4个,所有灾后重建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严格按投资项目单独建账,实行专账核算,切实做到事实清楚,票据合规,依据充分,核算及时,账务健全。三是严格招标采购。对供应物资实行政府采购,严格按采购政策采购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种苗等农业生产资料,最大限度节约财政资金。

四、完善创新,全力保障支农资金及时拨付。实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直接支付给提供商品或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减少了资金运行的中间环节,确保了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和专款专用,针对我县灾后重建支农资金补助内项目较多的情况,财政部门积极参与项目的编制评审中、全县明确统一重建支农项目补助标准,即补助资金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改革以往财政支农补助项目按项目实施进度支付的方式,采取项目建设完成验收合格后一次性全额支付补助资金,极大促进项目业主自主投入热情、杜绝项目业主等、靠、要思想,极大推进了我县支农重建项目建设进度。五是公开透明,加强支农资金使用跟踪问效机制。一是实行“两公开”,确保资金公开透明。公开资金拨付程序和资金拨付情况。资金拨付实行周报制,定期向有关方面公布拨付情省检查组和县领导报送预算执行情况,确保了资金拨付的公开透明。二是对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跟踪管理。“全程监督”,进

一步完善财政、审计、纪检三位一体的财政支农资金的专项督查机制,实行违纪问题责任登记制度。通过“分片分责包干监管”的办法对灾后重建资金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定《青川县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办法(试行)》,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使用考评机制,设立科学、合理、规范、操作性强的考评

程序和量化指标体系,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方案的科学性、预算的合理性、财务管理状况,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考评,实行绩效考核精细化,形成促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优化的长效机制。定期综合评定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和效率。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

第二篇:着力发展设施农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doc

着力发展设施农业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陇西县新农村建设探索(郭维东)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及传统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城乡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严重滞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起点上,提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决定从今年开始利用四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新一轮新农村试点建设,陇西县被列为11个试点县之一。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陇西县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设施农业势在必行。一是具备发展的先决条件。陇西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主导产业是农业,渭河沿川一带土地较为肥沃,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拥有沼液和沼渣等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同时,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销售,这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设施农业自身优势明显。①抗灾避险优势明显;陇西县大部分地区仍然是靠天吃饭,对于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缺乏有效的防范和抵御措施,极易造成农业的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日光节能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的供水可以自由调节、有框架支 撑、塑料覆盖,对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有较强的抵抗力。②增产增收效益明显;渭河沿川一带人多地少,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充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1个标准日光节能温室产值相当于25亩大田玉米,1个标准塑料大棚产值相当于10亩大田玉米,一个三口之家种植一个标准日光节能温室,人均纯收入可达到4000元以上,这将大大提高农业单产,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近几年来,我县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较快,在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尤其,在文峰镇安家门、三十铺一带,日光节能温室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发展设施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积极转变思想观念,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经营理念着力推广全面发展设施农业。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县上要专门成立设施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的设施农业建设工作。各试点乡镇要成立以乡党政正职为组长的设施农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责成党政主要副职为负责人,牵头组织协调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县农口部门要制定技术人员包试点乡镇、试点村制度,确保技术服务到位,责任到人。

二是多方筹措资金,提供物质保障。发展设施农业离不 开政策和资金支持,虽然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补助,但与当地群众的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远远不能满足设施农业向规模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争取进一步加大新农村专项补助的基础上,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对发展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设施农业发展基金来构建政府的长期投入机制。同时,政府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群众帮助贷款。要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把争取国家支持、农民投资、社会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三是坚持统一规划,力求做到集中。各试点乡镇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深入农户,了解群众意愿,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规划,根据不同地域条件,选择有水源,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群众有积极性的区域,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力求做到集中连片,以重点片带建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设施农业建设。集中连片发展设施农业可以节约土地和建设资金,便于水、电、路的配套,便于统一进行技术服务和指导,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是合理调整土地,确保整体推进。根据种植的需要,设施农业建设用地必须集中连片,但由于个别农户因资金、缺乏劳动力等原因,在规划区域内不愿意发展设施农业,这就需要村委会,协会组织出面协调,如果农户在规划范围内 有承包地且自愿建日光温室的可直接在自己的承包土地上建设,建时自己土地多点或少点,村委会、协会帮助协调解决。如果在规划范围内,承包土地户不愿建设的,村委会出面以合理的价格进行承包,同时,对于承包回的土地,村委会对在规划范围内没有承包土地的却乐意种植的农户以原价再进行发包。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规模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土地问题。

五是强化科技培训,提升管理水平。现在我们已掌握了初步的管理种植技术,但由于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都比较低,这种现状显然不能适应规模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要求,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大胆引进人才,聘请外地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通过培训班、参观学习等形式大力培养人才,努力把农民培养成管理能手、技术能手;要积极引导群众中的能人通过培训,实地指导让更多的群众掌握设施农业管理技术。

六是健全中介组织,提供优质服务。发展设施农业需要搞好生产资料的配送、良种的提供、病虫害的防控、农业信息、法律服务等各各方面的服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由合作组织负责引进技术、推广品种、提供信息、销售产品,走种植、贮藏、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路子,用现代化的组织方式减少过多的中间环节,提高农民的收入。

第三篇:关于要求设立区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资金和“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资金的请示

关于要求设立区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资金和“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资金的请示

关于要求设立区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资金和“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资金的请示

区人民政府:

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和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是推进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一大具体实际行动。市委、市政府要求全面推进这两项工作,设立专项资金,并已列入2007市对区的“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为保证我区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和 “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要求设立区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资金250万元和“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资金150万元。特此请示,请批复。

附件一:区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资金和“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资金概算表。

附件二:《关于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的通知(送审稿)》

附件三:《关于推进“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送审稿)》

区委区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2007年8月20日

附件一: 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资金和 “农家乐”休闲产业发展资金概算表

(一)、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资金概算(250万元)

1.农业特色产业强镇强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160万元 主要用于省、市、区特色产业强镇强村的以奖代补。2.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建设项目补助:50万元

主要用于全区农业特色产业提升水平、宣传推介、开拓市场等方面项目支出。

3.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规划编制:15万元 4.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经费:15万元

5.区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建设的其他支出:10万元

(二)、“农家乐”休闲产业发展资金概算: 150万元

1、“农家乐”休闲产业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 主要用于省、市、区“农家乐”特色村(点)及星级经营户的以奖代补。

2、全区“农家乐”休闲产业项目补助:20万元

主要用于“农家乐”休闲产业精品培育,提档升级改造,风情小镇建设重点项目补助。

3、全区“农家乐”休闲产业规划编制:10万元

4、全区“农家乐”休闲产业整体宣传推介经费:10万元

5、“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经费:10万元

附件

二、黄岩区委办公室

黄岩区政府办公室

关于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的 通

知(送审稿)

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区级机关各单位:

为夯实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工程的通知》(台市委办发[2007]35号)和区委、区政府《关于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黄区委〔2007〕2号)文件精神,就我区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的重要性

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就是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原则,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引导农民推进区域规模经营,不断做大做精做强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搭建高效生态农业深化发展的新平台,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等领域。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一大具体实际行动,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都要深化认识,切实承担责任。

二、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以提高农业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

(一)目标任务:争取到2010年培育8个产业强镇(乡、街道)、40个产业强村。其中2007年全区培育2个产业强镇(乡、街道)、10个产业强村。

(二)基本要求:

以特色优势最大化为目标,系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明确重点发展产业,大力培育各类专业村、专业户,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搞好连片开发,推进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形成连片镇村基地的发展格局。具体要求是:

1、在产业发展上,有特色产业基础,基层组织和群众生产积极性高,生产规模较大,区域种植、养殖集中。

2、在主体培育上,科技培训广泛开展,生产经营者科技意识强,一批重点户、示范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能力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的“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走出路子。

3、在生产生活设施上,与大的基础设施规划相配套,特色主导产业示范基地、农田水利、水产标准养殖塘、林区作业道路、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体系等基础设施比较健全。与“百千”工程结合,镇村路网合理布局、卫生洁化、河道净化,镇容村貌整洁。

4、在科技应用上,特色产业良种普及率高;适用新技术、新农机得到普遍推广;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健全,主要动植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农业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完善,实现无公害生产。

5、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宽带通村率高于全区、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手段之一;实现“农民信箱”村村通,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买卖信息对接等方面的功能。

6、在质量品牌上,农产品质量上乘,竞争力强;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农产品实行分等分级、包装上市,商品率较高。

7、在工作成效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明显,对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强。

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农工贸一体化的龙型经济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特色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要深入实施种子种苗种畜禽工程,加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科研与攻关,大力开发我区各地丰富的名特优新农产品资源,形成经济强项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其形成规模,形成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

(二)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结合“十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以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等为重点,对特色产业强镇强村的农民进行整体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

(三)加强特色产业品牌建设。要按照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中推行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达到无公害、绿色标准。要积极引导鼓励合作社、企业参加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申报,并通过广告宣传、申报名牌名品、参加展销会、举办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加强当地特色农产品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培植龙头加工企业,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创响品牌。同时,要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治体系,提高对危险性病虫害和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

(四)全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着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与广大农户建立紧密联合体,大力发展合同种养和订单生产,确保基地农产品产得出、销得掉。要鼓励建立健全合同收购、二次分配、参股分红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机制。要积极发展各类农村经济中介服务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基地农产品销售渠道。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建设较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包括沟渠路、机电灌溉、农业机械、设施大棚、生产加工等配套设施装备,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加强面上特色产业发展配套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大“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等工程配套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好特色产业镇村在道路、人畜饮水、电网、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推进农村水、电、路和信息化建设。

五、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小组。区委、区政府成立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协调小组,由区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农办、区财政局、区农业局、区林特局、区科技局、区水利局、区旅游局、区工商分局、区质监分局、区西部扶贫委、区供销社、区农村信用联社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办。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办事处)要抓好具体组织和实施,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二)科学编制规划。各乡镇街道要按照本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确定分强镇强村建设计划。农口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建立全区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确定一批各种类型的强镇强村联系点,拿出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帮助各联系点制订好详细的实施计划,总结和树立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典型乡镇和典型村。

(三)加强服务与指导。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各地工作进展情况的调研、督促和指导;要积极创新农业服务方式,大力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服务联合体建设,增强其在流通、金融、农资供应中的服务功能。

(四)强化扶持力度。区级财政安排250万元(待定)资金扶持农业特色产业“三强”工程建设,重点用于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品牌培育、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等方面。对经考核被认定为省、市、区级农业特色产业强镇的乡镇(街道)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对经考核被认定为省、市、区级农业特色产业强村的行政村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7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同时,区里对强镇强村建设在土地指标上给予优先考虑。各部门要整合现有人力、资金、项目等各种要素和资源,向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倾斜。要积极鼓励社会投入,不断增强工程实施的合力。

(五)严格考核验收。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列入区委、区政府对乡镇街道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各乡镇街道也要强化目标管理,层层抓好落实。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验收工作由区“三强”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对符合条件的强镇强村,由区授予“农业特色产业(×××产业名称)强镇、强村”称号,给予命名并上报市验收命名,给予以奖代补资金。

附件三:

黄岩区委办公室 黄岩区政府办公室

关于推进“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送审稿)

为加快推进我区“农家乐”、“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浙政办发〔2007〕1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台市委办〔2006〕10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的重要意义

“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是近年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风情小镇”是指具有自然景观独特、人文资源丰富、乡村气息浓厚等特色,适宜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能够为广大市民提供调节生活节奏、寄托闲情逸致、提高生活质量的村镇或农村社区。大力发展“农家乐”、“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产业,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农业生态和文化功能,发挥农业在生态保障、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开阔农民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 “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户自营的“农家乐”为重点,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森林、水库等休闲旅游项目,把我区的“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做大做强。通过对现有特色村镇和历史文化名镇的改造,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风情小镇”,丰富城镇类型,促进民族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利用,打造乡村休闲产业新亮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争取到2011年全区培育一批在浙东乃至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农家乐”特色村(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观光示范基地、森林公园,建成 1~ 2 个“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旅游景点;形成“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产业带,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提供3000人就业岗位,综合收入1.25亿元,并带动全区乡村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三、发展 “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的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必须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合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开发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同时,兼顾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促进全区“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安全发展、规范经营的原则。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落实责任制,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业主、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加强对“农家乐”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引导,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特色村(点),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全区“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4、坚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农家乐”特色村;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农家乐”特色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小规模“农家乐”的发展。

四、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的措施

1、科学制定规划。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我区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耕地”的要求,编制“农家乐” 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规划。“农家乐” 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重点乡镇,可根据区 “农家乐” 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本乡镇的实施计划。

2、增加财政投入。区财政安排150万元(待定)的“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家乐”和“风情小镇”建设重点项目的补助、“农家乐”特色村(点)和星级经营户的以奖代补、从业人员培训、特色村(点)整体宣传推介以及协调小组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经费等。对经考核被认定为省、市、区级“农家乐”特色村(点)的单位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7万元以奖代补资金。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经考核认定为“农家乐”星级经营户的:一星级补0.5万元;二星级补1万元(一星、二星为区级认定);三星级补1.5万元(市级认定);四星级补2万元;五星级补3万元(四星、五星为省级认定)。各级特色村(点)和星级经营户的以奖代补不重复计奖。

3、合理开发资源。引导各乡镇从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产业特色、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实际出发,按照三次产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山区、平原丰富的土特产资源、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大力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商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

4、规范经营管理。制定完善“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相关地方标准和运行规则,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农家乐”休闲产业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农家乐”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旅游服务中心等组织,规范竞争行为,促进“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良性发展。

5、加大扶持力度。西部扶贫项目、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项目、生态建设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要向“农家乐”和“风情小镇”发展区域倾斜。文化特色镇村、农村综合服务社、农村社区卫生网点建设等要向“农家乐”和“风情小镇”发展区域相对集中和延伸,逐步完善“农家乐”、“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产业的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有关部门要优化服务,开通“绿色通道”,在证照办理、费用收取等方面给予支持。税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支农税收优惠政策,对月营业额在5000元以下的“农家乐”经营户免征营业税。金融机构要积极为“农家乐”经营单位提供信贷支持,帮助解决“农家乐”、“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支持。积极鼓励工商资本和社会民资参与投资“农家乐”和“风情小镇”项目建设。各乡镇街道也要出台支持发展“农家乐”、“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产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农户利用家庭现有房屋设施开办家庭经营的“农家乐”,要加大扶持力度。

6、强化人员培训。有关部门和所在地乡、镇、街道要定期组织开展对“农家乐”经营户和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农家乐”从业人员必须接受开展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家乐”的服务质量、规范化运作水平和文化品位。“农家乐”的有关培训,纳入“十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体系,培训费用由农民培训专项资金予以补助。

7、加强组织领导。区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农办、旅游等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负责协调解决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列入“风情小镇”建设的乡、镇、街道和“农家乐”发展重点乡、镇、街道也要建立相应机构,明确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落实1至2名工作人员。

8、加强宣传推介。有关部门要积极策划“农家乐”和“风情小镇”主题形象,创建“农家乐”、“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产业品牌。创新宣传促销活动方式和方法,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恳谈会、精品线路推荐及“农民信箱”等各种宣传手段,加强形象设计包装、宣传和推介工作。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农家乐”和“风情小镇”的宣传报道,开设专题宣传栏目,不断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共同营造全社会支持“农家乐”、“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氛围,促进我区“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主题词:新农村 经费

请示2007年8月21日印发抄 送:区财政局

黄岩区委区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第四篇: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业园区及孵化器建设与服务提升项目分项资金园区公共服务平台资助操作规程

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业园区及孵化器建设与服务提升项目分项资金园区公共服务平台资助操作规程

一、资助内容

本分项资金资助对象是南山区范围内经科技主管部门审核认定的专业园区及孵化器管理机构,该项资金主要用于提升园区的创业服务能力而建设各类信息化、展示、研发、交流、产业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行资金补贴。

二、资助额度及方式

给予产业园区及孵化器管理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资金补贴,不超过平台总建设费用的50%,项目资助总额不超过100万。

本项资助属于审核类,采取无偿资助的方式,实行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现场考察、政府决策、社会公示的原则。

三、申请条件

(一)注册地在南山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产业园区及孵化器管理机构;

(二)所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场地必须位于园区内部,对园区整体科技服务能力有提升作用;

(三)所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对园区内企业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具有一定公益性质;

(四)申报单位至少配备两名或以上专业人员从事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并制定详尽的管理办法及服务流程;

(五)多个单位联合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应当签订联合建设协议书,并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关系。

四、申请材料

(一)登录南山科技信息网,下载并填写《园区公共服务平台资助申请表》;

(二)《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方案》,包括建设内容、服务团队、服务流程、收费标准、资金分配等方面;

(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投入证明,包括资金预算、发票复印件;

(四)园区内企业使用情况反馈表(新建设园区无入驻企业,提供说明文件);

(五)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登记证书复印件(验原件);

(六)税务登记证复印件(验原件)(非事业单位提供);

(七)上一的财务审计报告或通过审查的事业单位财务决算报表(注册未满一年的可提供验资报告)复印件;

(八)联合建设的项目,提交合作协议复印件。以上材料一式一份,A4纸正反面打印/复印,非空白页(含封面)需连续编写页码,装订成册(胶装)。

五、审核程序

提交申请资金——项目审核——组织专家评审——资金领导小组审定——区科技局拨付资助经费。

六、审批时限 每年一次,成批处理。

在下达计划通知发文1个月内,受资助单位按照有关通知向区创业中心提交正规收据和账户证明(开户银行、户名和账号)。

七、附则

本规程由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新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我县农业特色产业恢复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我县农业特色产业恢复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