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進行新一輪農村改革
如何進行新一輪農村改革
我們做了十年的實驗才發現,在完全不牽涉所有權的條件下,農村土地自發流轉實際上是大量發生的。比如,農民要出去做買賣或打工,土地總是要轉給別人的。如果土地不能給他帶來收益,甚至可能帶來負收益的話他當然就撂荒了,那也是一種使用權的暫時放棄。而土地所有權的流動則是另一方面的情況,其中一個根本問題是,在國家壟斷
一級市場條件下,土地所有者社區集體和使用者農民都不能享有農地向非農地轉化過程中幾何級數的增值收益,反而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國家按農地計算支付的土地價格補償其實不值多少錢,日常發生在農村的土地流轉僅僅只是農業內部轉移(實際大量發生的是這種轉移)產生不了多少收益。
因此,我們需要認真清理以往的政策思路,當然,現在沒有討論條件不清理也行,但要有點新思路。當前應該怎麼辦?我認為:
第一,政府放開那些仍然有贏利條件的涉農領域,比如說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的儲運、銷售、加工,農業金融、保險等,允許農民組織起來的合作組織進入這些可以通過規模經營產生收益的領域。因為純粹的農業領域已經沒有效益可言,調整農業內部結構1985年農民就調了,那是農民自己的事。有些地方政府強令農民種多少萬畝草莓什麼的,到時都買不動,爛在那是非常麻煩的事。所以調整農業結構的事不能再那樣去折騰了,最好的辦法是把那些涉農部門控制的贏利領域讓給農民。如果在農村政策安排上能夠做到放開壟斷,讓農民組織合作社進入來形成一點規模效益,反哺農業,至少目前還能夠保住農業破不了產。無論是農業金融、保險還是加工、購銷,這幾塊在沒有引入國際競爭的時候應該還是有利可圖的。
第二,免除一切農業稅。為什麼呢?因為沒有稅基。因為土地主要是農民生存保障資料,沒有任何國家對社會保障徵稅。搞稅費改革的設想,應該是很技術性的,但客觀上仍然有不可行的問題,因為沒有任何政府能夠面對9億農民按他的實際生產經行銷售去徵稅,交易成本太高。我們做過這樣的實驗,徵了4萬多塊錢的稅,花了3.9萬多塊錢,根本沒有效益。不要這樣搞,乾脆放掉農業稅不過3、4百億。歷代的封建統治者當農村走不下去的時候也都是免賦稅的,我們現在的稅費改革按照農民實際收入測算下來實際上比以往的“什一稅”高50%,如果按現金收入計算超過30%,這麼高比例在中西部怎麼能推行得了呢?所以只能免稅。比如,為了確保近農村穩定,實行3年免稅行不行?或者在中西部農村實行免稅。
以上兩條是東亞小農社會普遍採取的政策。無論日本、韓國,還是我國台灣省,只要在小農經濟條件下,這都是普遍採取的政策。
第三,如果免稅,龐大的縣鄉政府怎麼開支?我們說同時要配套基層管理體制改革。鄉政府現在不是六套班子“七所八站”嗎?按目前的發展趨勢和所謂改革,似乎是要把他們改成“七局八局”。應該把鄉政府改成鄉公所,鄉公所只是一個上情下達的機構。
配套的改革,一是各村落實自治法,村自治組織直接對縣。各鄉鎮範圍內的各村選出代表聯合組成合作社理事會直接行使職權,控制鄉一級信用社、供銷社、糧站、農機站等涉農部門,決定其服務和收費。這就把2/3的鄉級開支變成了合作社組織開支,它也就沒有收費權了,收費取決於人家需不需要服務。二是鎮改建為自治政府,其自治權和村民自治的權利是相等的,鎮不得剝奪有自治權的村。這就打掉了城鎮化過程中伸向農民的手。
第四,國家在繼續維持土地壟斷徵佔的條件下,原則上土地壟斷徵佔所產生的批租收益定向用於無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把這塊土地轉讓產生的增值收益作為土地基金上市,產生的收益用於支付無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這塊是個大頭,如果按每年1000萬畝的徵佔幅度算,大體可以支付無地農民或者赤貧人口所需要的社會保障。
這樣算下來,可以向農民減幾百億的稅,減掉1000萬左右的農民所承擔的基層政府人員或基層公職人員的開支,每年可增加數以千億計的無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基金。如果按這幾個大政策走下來,就可能相對緩解現在農村的困境。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五,國家支農資金不要投到部門,不能讓部門把國家投資作為獲得部門收益的資金。要作為股權投入到農民合作起來建立的加工、流通、金融、保險等組織,國家佔有股權,但一定期限內不分享收益,收益可以作為積累反復投進去。以加快農村規模經濟主體跨越資本原始積累階段。
此外還應該考慮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按照一定比例,比如國家股權收益的60%用於農村社會事業,如農村婦女、教育、醫療等。要用法律規定國家投入的股權所產生的收益,用於農村社會事業,另外一部分用於這些合作事業的積累。
五大政策,五管齊下,才有可能綜合治理解決現在農村問題,只有這樣走才有可能解決小農經濟條件之下,農業不可持續、農村沒法發展、農民過於貧困的問題。否則,長治久安維持不了幾年了。20世
紀農村發生過兩次大的高利貸狂潮,一次是國民黨晚期,一次是90年代。1997年我們曾經建議過,假如按現在銀行商業化改制的趨勢發展下去,必然導致商業金融退出農村,必然導致農村高利貸重新佔領農村信用市場。結果從1997年開始,確實大量發生了農村高利貸。我去年的調查40多個村,15個省,民間借貸的發生頻率是95%,高利息借貸發生的頻率是8
5%。農民高利借貸中33·8%是生活性借貸,因為他必須消費;另外29%是應付壟斷性消費,是必須支付給教育、醫療等部門的壟斷性消費;只有11%用於農業生產。現在大家的呼籲和各地方的反映很強烈,所以真的需要有一個綜合治理的政策解決三農問題。
第二篇:2018年新高考改革政策解读(一)
2018年新高考改革政策解读
(一)写在前面:2018年被称为高考改革元年,新的高考政策陆续出台,和以往相比,新高考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录取模式、成绩等级划分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具体的高考政策是怎样的呢?因为政策原文实在太长,里面很多官面话,所以我们就特意把改革政策原文里的重点进行了整理,重要的地方用红线标出来一一为大家进行解读。另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政策是湖北省教育厅2016年出台的版本,而我们的正式改革是从2018届新高一新生开始的,目前还没有看到更新的政策出台,所以我们就先以2016版的为依据做解读,以后有了新政策出台,我们还会及为大家进行解读。多年来,呼吁高考改革的呼声一直都存在,但要知道,高考是一件事关千千万考生、家庭、国家根本的大事,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远远比经济、政治的改革要深远的,经济改革可能会影响一代人、两代人,不好了可以及时修正,但教育的影响可以延续数十年、数代人的。
这个改革的原因就不多说了,主要是因为现行的考试制度已经出现了各种问题,其实任何制度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高考制度最主要的问题是它太老了,和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已经有些接不上了,所以改革的目的是想让它跟上时代的发展。
其实高考改革从2014年就已经开始试点,而湖北省是确定从2018年全面实行的。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的选择权,建立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在这点上,我们是向欧美国家看齐的,未来高中学生的学业选择可以有两条最基本的道路:一是参加高考,读大学,未来向专业知识方向发展;二是参加职业考试,读职业学校,未来向专业技能方向发展。为什么要这么搞?因为自从大学扩招后我国现在的大学生太多了,扩招后,进入大学的门槛降低了,考取大学的成本降低了,于是相应的很多大学生对于上大学的珍惜度也降低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满大街都是那些怀揣着大学文凭,但专业知识啥也没学到,毕业后啥也不会干,自己又觉得自己很厉害的“多余的知识分子”。我们需要的是有专业技能的毕业生,读大学,就好好往专业知识方向发展,读职业学校,就好好学好专业技能。好的专业技能的稀缺程度及难考程度其实是和好的大学专业的稀缺度及难考程度是一样的。所以不想成为那些“多余的知识分子”,不管是读大学还是读职业学校,高中时期的学习都是一道门槛。
一不小心吐了太多的“金语亮言”,回归正题。上面这张图是湖北出台的高考改革政策中我们截取的重要部分。梳理下重点:
1、新高考考试实行“3+3”模式,即语文、数学、英语是全国统一考试,所有学生都要考。另外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科目里面选择3门作为选考科目。6门科目的成绩算入高考总分。
2、不分文理科,语文外三门全国用同一张试卷,卷面难度、分值全国都一样。
3、英语可以考两次,取最高成绩作为高考成绩。但是,但是,但是,说三遍,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湖北很可能是会组织两场英语考试,但你学生只能参加其中一次去考试,也就是其实学生是没有两次考试的机会的。
4、英语科目,如果学生未来想就读英语专业的大学专业的话,那么就还必须另外再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口语考试,考试成绩不算入英语总分,但会作为大学录取时的参考依据。
5、关于选考科目。虽说学生可以任意从物化生政史地6门里任选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真的可以任性的选,因为很多大学会对选考科目有要求的,举个例子,学生想报考清华大学的自动化专业,但是清华的这个专业它要求你学生的选考科目里面必须要有物理这门科目才可以报考的,如果你选的是政治历史地理的话,那你就无法报考它这个专业的。而事实上,大多数的高校的绝大多数专业都对学生的选考科目有要求的,只有少部分高校专业对选考科目无要求,那你如果想读这些无要求的专业的话,你就可以任意选择选考科目了。
6、大学录取的成绩依据。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主要依据两个成绩和一个参考成绩。第一个依据就是学生参加高考时所考出的成绩,第二个依据是学生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的成绩,一个参考是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
7、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指的是全省在高二时统一组织的考试。考试科目是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9门。注意,这个是学业水平考试,也就是你考过了,就代表你具有了高中学业水平了,你就能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了,它不是我们的高考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不算做高考的成绩,但会作为高校录取时的重要依据,比如清华物理系今年在湖北录取10个人,结果报考的有11个人,这11个人里最后两个的高考总分是一样的,那么清华就会去看他们两人的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如果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一样,那他就会去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了。这就是我们说的“两依据,一参考”。
这张图主要讲的是选考科目。我们梳理下重点:
1、选考科目的范围是物化生政史地,前面已经讲过。
2、选考科目的考试次数和时间。选考的科目未来湖北省也会组织两场考试,一次是在高三上学期的12月,一次是在高考的6月,和英语一样。同样的,考生只能选择其中一次去考。和英语不同的是,我们选考科目有3门,考生可以利用这两场考试来把3门考完。举个例子,考生选考的是物理化学和历史。那么他可以在第一次考试的时候就把这3门全考完,剩下的时间只要复习语数外三门就可以了;或者他在第一次考试的时候觉得物理太难,复习得还不够,那他就可以在第一次只考历史和化学,但是他在6月份的时候就要考物理语文数学英语,当然如果他前面已经把英语考了,那他就可以只复习物理语文和数学了。
3、选考科目能不能更改。很名确,不能。考生在第一参加选考科目考试的时候选的科目,后面是不能更改的。比如某个考生他在12月的时候参加第一次选考科目考试,他考了物理化学和历史,考完后他觉得物理太难了,就想那我能不能在6月份的时候我再选择一门政治作为我的选考科目呢?答案是不能。考生第一次参加选考科目考试时选择的科目,后面是不能更改的。一共只能选3门。
这两张图说的是选考科目的成绩计算方式,也比较复杂。我来一一阐释。
1、选考科目的成绩计算方式是按照等级赋分的。也就是说未来你的选考的科目在算高考分数时,不是按照你的卷面的分数来计算的,而是把你的卷面分放在全省里面进行排名,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成21个等级,你在哪一个等级里面,那你对应的高考分数就是多少分。也就是说选考科目,考生的卷面分数不等于高考的分数,而是按等级给分数的。举个例子,一个学生他选了物理,卷面分他考了95分,而他这个分数在全省物理成绩里面按比例是划分在第四个等级的,那么对照上面那个等级赋分表,他的高考物理成绩就是91分,而不是卷面分95分了。同样的,另一个考生,他也选了物理,然后他觉得物理太难,就交了白卷,那他的物理卷面分应该是0分,但是他这个0分在全省物理考生分数里面只占1%,那他就会被划分到最后一个等级21级里面,按照等级赋分,那他的高考物理分数应该是40分,而不是0分了。现在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新高考给我们学生带来的影响。
1、文理不分科,语数外难度一样,但因为大学在专业上对选考科目有要求,而且绝大多数高校专业要求选考物化生,所以实际上还是对文理做了分科,只不过在语数外三门上不做要求。
2、英语和选考科目的考试时间的选择更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来灵活选择考试时间,从而更合理的分配复习备考时间。以前是一考定终生,未来可能是两选定终身,即选科目和选考试时间。
3、新高考里面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如何选择选考科目。一是你未来报考的高校,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选考科目要求,当然我们也不用急,对于选考科目有要求的专业,高校会提前向社会公布的,学生需要提前确立好未来想报考的专业,提前规划告高中学习。第二个是,学生还得参考全省其它考生的选考科目情况,避开高手集中的区域,因为如果高手太过集中,注定要有高手成为炮灰的,这个对于那些在某个科目特别突出也就是偏科特别严重的考生来说是特别危险的,未来你将很难通过擅长的科目来拉分。
4、语文和数学成为拉分的最重要的两门科目。按照等级赋分,学生不好利用选考科目来拉开分数差距,而英语又可以选择两次考试,也不好拉开差距,所以剩下能很好拉开分数差距的只剩下语文和数学了,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语文和数学成为决定高考生死的科目了。
5、未来的中高考考试,语文是定生死,决胜负的科目,这是大势所趋(绝对不是因为金老师是语文老师),还认为语文是无关重要的,还在忽视语文的考生们,从现在起你们要好好学语文了。后面我再详细解说为什么语文已经成为现行考试里最重要的一门科目。关于如何选科,我明天会继续为大家做解读,请关注后续内容!(注:图文内容来自新东方武汉学校,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若想获取更多更详细的信息,了解更多的中高考考试政策,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第三篇:三新一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试题汇编
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要点: 是(D)A.前言部分 B.内容部分 C.评价部分 D.课程目标部分
8、下面不是教学大纲弊端的是(D)
A.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 B.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C.不利于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D.教学以掌握技能为目的
9、与自主性学习类似的说法是(B)
A.被动学习B.主动学习C.机械学习D.他主性学习
10、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C)
A.激发学习动机 B.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C.要便于家长课后辅导 D.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索问题
11、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便构成教材管理的(B)
A.范围 B.范围和性质 C.性质 D.范围或性质
12、关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表述是(B)A.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 B.客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
13、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的课程是(C)A.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校本课程
14、学生档案袋最具代表和教育意义的类型是(B)A.展示型 B.理想型 C.评价型 D.课堂型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内涵的是(D)A.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 B.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C.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D.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础性课程的是(D)
A.语文 B.数学 C.政治 D.体操
17、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A)
A.内容 B.手段 C.方法 D.程序 18、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的文件是(A)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教师培训》 C.《学校质量》 D.《今日之教师》
19、下列说法不符和新课程对教师定位的是(D)
A.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C.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D.教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20、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是指(A)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D.教师培训
二、多选题(5题 10分)
2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取原则是(ABCD)A.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与学生的经验联系 B.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C.鼓励动手,重视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 D.注重综合,注意各科知识相联系 E.便于考试得高分
22、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包括(ABE)
A.国家 B.地方 C.农村 D.城市 E.学校
23、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ABCDE)
A.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 B.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 C.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D.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 E.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的标准
24、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有(ABC)
A.自主 B.探究 C.合作 D.默写 E.死记
25、“以校为本” 教研制度的具体实施包括(BCDE)
A.为实践者的知识保密 B.收集资料和理清情境 C.形成行动策略 D.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 E.寻找研究的起点
三、判断改错题(4题 24分)
26、课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
27、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包括倡导学生的学习由自主学习转向他主学习。(错)
改为: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包括倡导学生的学习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8、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对)
29、学校和家长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错)
改为:学校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
四、简答题(3题 30分)
30、简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p5-6)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1、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p73-75)或:怎样认识学生是影响课程标准编制的重要理论基础?
(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4)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32、简述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p158-159)
(1)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2)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化评价(3)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景性(4)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五、论述题(16分)
33、我国对教材管理政策做了哪些改革?(p148-152)
针对教材管理制度,我国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改革编审制度
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对教材编写的资格和条件、教材编写的立项和核准、教材的初审与试验、教材的审定作出明确规定。
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特别是适合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
2、改革教材出版发行制度
教材出版和发行将采取公开竞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规范的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机制。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实现教材出版发行渠道的多元化。
3、加强对教辅材料的管理
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提出禁止将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编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
4、降低教材价格
5、教材版本多样化
6、国家规定印刷质量标准
7、贫困地区将免费使用教科书
模拟试题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四川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选(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B)1
A、《学记》 B、唐朝 C、宋朝 D、清末
2、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D)20
A、实现“三个面向”
B、实践“三个代表”
C、促进国家发展
D、推行素质教育
3、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C)38
A、综合课程
B、显形课程
C、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4、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B)101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自主学习
D、学校学习
5、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
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A)62
A、课程标准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课程宗旨
6、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B)67
A、操作性目标
B、体验性目标
C、过程性目标
D、知识性目标
7、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D)131
A、学科性质
B、教学的组织形式
C、教材设计的类型
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
8、“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B)85
A、实用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9、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A)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0、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A)98
A、教育自身地需求
B、国家大力的倡导
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
D、教师的自觉行动
11、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把握-明究-解决的教材,叫做(A)129
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
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
1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B)100
A、发展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合作性学习
13、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D)157
A、目标取向
B、方法取向
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
14、我国,五、论述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4、结合教学实际及你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分析当前新课程改革应该要实现的培养目标。
答: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些培养目标都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这一培养目标也是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基础教育担负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因此课程改革应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中心。
35、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有哪几个基本途径?
答: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有: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现实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
3、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须剧本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4、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模拟试题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四川2007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C)
A.赫尔巴特
B.亚里士多德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的(D)
A.内容要充实
B.方法要现代
C.对象要明确
D.结构要合理
3.“课程标准应有准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 到的学习能力来加以描述”。这句话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B)
A.可评估性
B.可理解性
C.可完成性
D.可伸缩性
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A)
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
B.把该讲的知识讲深讲透
C.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
D.真正实行启发式的教学
5.不由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来提出相应的目标。这样的课 程目标叫做(B)
A.行为目标
B.展开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验证性目标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实验颁发于(C)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一直开设到(B)
A.小学六年级
B.初中三年级
C.高中二年级
D.高中毕业
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 堂并逐渐风行于欧美的时间,则是在(B)
A.50年代初
B.70年代初
C.80年代初
D.90年代初
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计
划――习得―― 练习”的教材,叫做(D)
A.生活教材
B.知性教材
C.表达教材
D.技术教材
10.学习方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D)
A.学习目标
B.学习方法
C.学习计划
D.学习倾向性
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D)
A.知识中心式教材
B.社会中心式教材
C.生活中心式教材
D.人本中心式教材
12.在校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D.申请获得的教育科研项目
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其时间是在20世纪的(A)
A.4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D.70年代
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 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D)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B)
A.校本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学科课程
16.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经历着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此时,他正处教 师专业发展的(B)
A.虚拟关注期
B.求生关注期
C.任务关注期
D.自我更新关注期
17.校本课程开发程序 它是针对传统的纸笔测验而出现的,相对于传统的测验方式,表现性评价需要学生自己创造出问 题的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展示自己的答案,而不是从规定好的选项中选择出自 己的答案。
28.课程内容
答: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9.课程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起什么作用?
答: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0.“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方面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
答: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
2、学会观察与发现,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鉴别、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交往,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分享经验与信息。
5、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勤于钻研的积极科学态度。
6、形成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的现代人文意识。
31.本次新课程改革所使用的新教材具有怎样的内容特征?
答:
1、完全面向全体学生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当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
3、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
4、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5、新教材为教学开创自由的空间
6、新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32.为什么说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深刻变化?
答:
1、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
2、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
3、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
4、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
5、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3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校本研究”,为此需要我们为它提供哪些保障?
答:
1、树立以校为本开展教学研究的思想
2、在学校内部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决策机制
3、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发展团队的合作精神
4、专业人员的支持
5、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
6、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五.论述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4.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答: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为了便于操作,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应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来表述。学校制定的学习目标应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两个方面。对于学科学习目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体目标为例,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来展示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学会学习的技能、扩充并整合知识及沟通技能、思考和推理技能、合作技能及个人与社会责任等方面。
二.设计评价工具。大多数情况下,评价工具通常是以评价表的形式出现的。不仅要反映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表,还要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表。
三.对反映学习情况的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这是全面评价学生的关键任务之一。
(1)搜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化考试、水平测
试、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表现的观察、调查和访谈等。
(2)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以形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报告,客观地描述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要注意分析尽可能全面,要明确学生的成就、优势及不足,分析的结果要简洁明了、清楚。
四.制定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的报告,需要确定改进学生学习的要点,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术语表述出来,并清楚描述对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期望。
35.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哪些方面的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如何开发这些课程资源。
答: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的课程资源有:
一.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二.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也可以按资源开发的途径:
一.开发有限设施我多种功能。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
二.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用具、器材。
三.利用各地的自然状况、风土人情。如利用空气,可进行有氧运动,利用水,可以开展游泳运动,利用山地,可以开展登山运动,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教学的天然“实验室”。
四.借助发达的信息载体。
模拟试题
(五)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
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
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答:(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
(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
(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8。理解“教育与生活”(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
(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
(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
(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14。教师的关注:
(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
(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
(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第四篇:“新三项制度”改革 “兵器航母”的一泓碧水
“新三项制度”改革 “兵器航母”的一泓碧水
摸清“家底”定新规
记者:据我所知,1999年集团组建之初,遇到了很多困难,如历史包袱沉重、企业亏损面广、员工人数多、人才结构不合理等,但经过七年的努力,集团扭转了这一局面,而且初步具备了国际化大公司和高科技兵器工业的发展雏形。您亲身经历了集团公司成长的发展历程,您认为促使集团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樊友山:这也是我们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一定意义上,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更为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企业能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对于企业来讲,要想获得成功,依赖的因素很多,如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企业的战略定位、企业的研发能力、人才的素质能力等等。但归根结底,能使上述因素发挥作用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我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角度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实现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
记者: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改革面临的环境应该是复杂的,要想彻底颠覆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脱胎换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您给我们谈谈当时集团公司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
樊友山: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集团公司组建后,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变化的加快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对象和内容都发生了许多质的变化,比如:人力资源配置已经由计划安排行政指派,转向市场化选聘和双向选择;企业的员工管理已经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人力资源使用,已经由凭资历、凭年龄转向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这些变化依靠传统的人事管理难以应对和解决。即使采取“急救式”的改革措施,也只能解决暂时的矛盾和点线上的问题,无法产生整体效应。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人事工作那套做法,是很难留住人才的,所以,创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基于企业的现状以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集团公司提出了“新三项制度”改革。即以新型用人制度改革应对选人问题,以新型考评制度改革解决用人问题,以新型分配激励制度改革解决人才动力问题,通过这三项改革解决了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现在看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新”在科学人才观
记者: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挑战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出相应调整,实现战略转型。您提到的集团公司“新三项制度”改革究竟“新”在哪里?
樊友山:“新三项制度”改革主要是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提出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这一传统的三项制度改革而言的。与传统的三项制度相比,“新三项制度”改革首先突破了“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而且它体现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的科学的人才观。同时,人才的考评、使用和激励又涵盖了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竞争、择优等市场化、企业化的特点。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新三项制度” 改革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樊友山:“新三项制度”改革具体包括考评制度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和激励制度改革,这三方面内容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
考评制度改革是基础。考评制度是准确识别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激励人才的前提。改革考评制度,就是要健全和完善适应不同企业发展阶段和各类员工岗位责任与贡献特点,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企业发展绩效与员工岗位工作绩效相衔接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类人才树立正确业绩观,并始终保持一流的工作态度和事业追求。
用人制度改革是核心。改革用人制度就是要不断优化人才配比结构,进一步推行新型选人用人方式,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灵活用工制度,实现人力资源能力与事业发展需要之间余缺自如调剂。
激励制度改革是动力。激励的目的是要充分挖掘人才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创业的积极性,要准确把握各类人才的需求特点,整合各类激励手段,以岗位价值为导向,责任、风险和工作业绩相统一,着重加大对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的激励力度,使核心人才的收入待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实现分配激励由提高全员平均收入水平向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转变。
畅通人才发展渠道
记者:为什么说用人制度改革是“新三项制度”改革的核心?它有没有完成最初期待的目标?
樊友山:用人制度改革是“新三项制度”改革的核心,它的目标是“人适其岗、岗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完成这个目标,我们着重做了两件事:一是畅通人才发展渠道,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二是建立以竞争、择优为导向的市场化人才选聘机制,变员工的“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近年来,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围绕高科技兵器重大基础技术创新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以及高新技术民品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按照集团公司重点发展的领域、分领域、子领域三个层次,打破过去传统的人员工种分类办法,将全系统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专门技能三支人才队伍全部划分到近六十个领域、五百余个分领域、一千三百余个子领域之中。这一人才分类体系,不仅对分析预测未来竞争和重点发展领域的人力资源状况、合理确定重点领域人员配比结构有指导作用,而且为逐步建立起全系统人力资源预算配置调控管理体系、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记者:那么,兵器工业集团是如何畅通各类人才发展渠道的?
樊友山:我们主要是通过对人才进行分类管理,实施“两个带头人”制度和“首席专家”制度来畅通人才发展渠道的。
长期以来,兵器工业系统也存在着“干而优则仕”、“技而优则仕”的现象,许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都愿意“走仕途、谋官位”,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人才队伍的协调、健康发展。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2003年以来,我们在全系统启动实施了集团公司和成员单位两级“科技带头人”和“关键技能带头人”评聘制度。我们的带头人是岗位,而不是荣誉。被评为带头人的人员不仅享受较高的岗位津贴、政治待遇,而且在事业上也有优先发展的机会,比如我们重点研制项目的总设计师、设计师就优先从科技带头人中产生。
2005年,为解决顶级科技人才发展问题,培养职业型科技领军人才,我们又建立了“中国兵器首席专家制度”。首席专家制度的实施为科技人才的进一步发展确立了职业生涯方向,而且较好地稳定了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应该说,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人才的通道问题,为三类人才的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记者:看来,畅通人才发展渠道确实要通过积极引导来实现。那么,要建立市场化的人才选聘方式,兵器工业集团在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选聘和管理上有哪些具体做法?
樊友山:人才如何选用是用人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大力精干员工队伍的同时,积极打破传统用人方式,探索建立适合兵器工业发展需要的“3+X”选人用人新机制和“骨干类+支撑类”员工管理新模式。
所谓的“3+X”就是刚才谈到的三支队伍的三个层级人员的选用方式,它是从创新人才分类选聘方式和分类管理方式入手推进新型的选聘机制。“3+X”中的“3”是针对三支队伍中三个层级人员的三种选用方式,即:对初级人员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中级人员实行竞争上岗与公开招聘相结合、对高级人员逐步实现职业生涯设计与市场化配置相结合。“X”主要是指对于紧缺的特殊人才采取广泛的项目合作、人才租赁、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等一系列方式。
“骨干类+支撑类”是指根据人才岗位分类和集团公司事业发展需求将员工分为骨干类员工和支撑类员工。对骨干类员工,主要是通过建立事业平台、给予优厚薪酬待遇、定期培训等方式,建立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管理模式;对支撑类员工,则是通过推行岗位合同管理、强化劳动定额管理等方式,建立起根据任务总量决定用人总量的市场化用人模式。
“多元立体”考评机制
记者:集团公司在推行“新三项制度”改革中是如何解决人才考评这一问题的?
樊友山:俗语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组织成员要摆正其在组织中的位置,并做好本职工作,需要明白自己在岗位上的职责、职权、利益是什么,他们更希望自己的业绩与职位晋升和奖惩等实际利益得到组织的准确评价。在考评方面,我们主要是以推进企业分类考评和领导人员考核评价为突破口,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建立多元立体的考评机制。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分类考评。针对成员单位基础条件和发展状况,我们将成员单位分为解困型、调整型、发展型和良性发展型,并且依据不同类型,分别制定各个单位的评价指标,并且把指标分类分解到领导班子任期目标中。
二是坚持岗位量化考核。为了调整和改变过去通常在领导人员考评中存在的“有了成绩大家分,有了问题说不清”、“定性评价千篇一律,定量评价标准不一”的状况,全面考评不同类型、不同岗位领导人员的品德、知识、能力和角色贡献,我们将各类领导人员岗位分为出资人代表、企业高管人员、事业单位管理者、党群管理者等四大岗位序列、三十四类岗位,按照岗位特点建立领导人员思想素质、职业素养、履职能力和工作业绩四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规定了共性要求,履职能力规定了共性要求和特性标准,工作业绩依据岗位职责要求提出了个性化工作目标。
三是强调对考评结果的使用。一方面将考评结果直接同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薪酬挂钩,另一方面,把考评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领导人员职务升迁的依据。按照规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个人的薪酬收入基数根据成员单位整体绩效考核结果确定,个人最终收入根据岗位量化考核结果进行兑现。同时,还规定,在成员单位领导班子第一个任期内,本单位所处发展类型各项指标得到优化,业绩比较明显的领导班子及成员,经考核合格者可连任;所处发展类型各项指标改善不大,业绩一般的领导班子及成员,予以谈话提醒或谈话诫勉;所处发展类型主要指标下滑,业绩不佳的领导班子及成员,将视考核情况进行调整或免职。
“多位一体”激励机制
记者:“新三项制度”改革中,在激励制度改革方面都有哪些做法呢?
樊友山:薪酬激励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企业如果能够真正发挥好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可以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的。从集团公司组建开始,我们就一直提倡“凭能力居位、靠业绩取酬”的激励文化。
首先,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建立“双挂钩”的基本分配模式。按照岗位差别,对三支队伍分为四类性质的群体,分别建立和实施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分配模式。对经营管理人员,主要推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模式;对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推行岗位工资+项目奖励的分配模式;对专门技能人员,主要推行岗位工资+技能工资或岗位工资+计件(计时)工资的分配模式;对市场营销人员,主要推行岗位工资+销售货款回收提成的分配模式。
其次,对核心管理团队强化风险意识,实施经营管理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直接关系企业的经营发展和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我们坚持将经营管理者每年绩效工资的40%连同任期开始时一次性交纳的风险抵押金一并存入个人专门账户,待任期结束后,根据其个人每主要经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予以返还或扣减,通过分配制度强化了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另外,我们将成员单位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监事会主席、总会计师等主要领导人员的薪酬全部纳入集团公司统一考核、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实现了收入透明。
再次,实行“多位一体”薪酬激励机制。所谓的“多位一体”,一是把单位的经营业绩、团队贡献与个人能力业绩结合起来;二是按市场化需求完善薪酬体系,建立多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增强薪酬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将人才的即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工资激励与股权激励、年金激励、保障激励相结合,充分体现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
记者:在薪酬激励机制方面,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些典型的事例?
樊友山:例如,集团公司在加大对骨干人才个人奖励的同时,设立了民品规模化经营突出贡献奖、科技创新优秀团队奖和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等,重点表彰和奖励为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突出成就的项目团队和个人。2005年集团公司一次性拿出六百余万元,对14个科技创新项目团队和158名个人进行了表彰。其中,国家某重点项目总工程师获得集团公司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一次性奖励20万元。
对承担国家重点型号项目研制的科技人员,建立了项目津贴、科技成果产业化收益提成和技术要素、科技创新成果参与分配的制度,其中,拿出不低于科研成果产业化收益的20%,用于奖励科研成果的主要研制人员;对二十多家主导和优势民品企业骨干人才试行了持股激励制度。
本栏编辑/洪彬
第五篇: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测试题(一)-新人教版选修一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教版)综合测试题(一)(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1.5分,30题,共45分)1.梭伦为打破贵族政权的垄断所采取的措施是()①规定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②创立五百人议事会 ③创立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④取消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2.中国古代最早改变卿世禄制的是()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 C.吴起改革 D.商鞅变法
3.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 B.“废沟洫” C.“尽地力” D.“为田开阡陌封疆”
4.预示着分封制下封国采邑制废除的是()A.设立县制 B.废除井田制
C.实行按军功授爵 D.推行什伍连坐制
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大大加快了各民族人民融合进程的是()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6.下面改革中影响最大最彻底的是()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8.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宋加强中央集权所致 B.北方民族的南侵
C.对四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 D.财政人不敷出
9.北宋中期,很多废弃的水利工程得以修复,大量的荒地辟成良田。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A.推行青苗法 B.实行募役法 C.颁行农田水利法 D.推行免役法
10.下列改革中含有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11.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1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A.周王室衰微 B.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 D.争霸战争的需要
13.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A.民族的融合 B.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中心南移’
14.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 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 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 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
15.下列改革属于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改革的是()A.管仲改革 B.魏文侯改革 C.商鞅变法 D.王安石变法
16.德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天主教会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 B.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政治主张 C.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试验 D.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压榨
17.以下活动与加尔文有关的是()①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简
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③提出建立民族教会的主张 ④创立的加尔文宗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有()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③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④促进了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⑨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9.彼得一世改革之所以不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它()A.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没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
C.仅仅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D.没有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20.在俄国历史上,对外战争与国内的改革往往有一定的联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外战争的失败是俄国在国内实行改革的根本原因 B.对外战争失败后,俄国国内改革受到外来势力的干预 C.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社会发出要求变革的呼声
D.日俄战争的失败再次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促使沙皇政府实行地方自治改革
21.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 制约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 国王 C.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2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前,埃及存在着土耳其、英国和马木路克三股外来势力 B.日本倒幕派联合外来势力推翻了幕府统治
C.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形势下展开的
D.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 治维新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23.下列关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政府开放的政策下,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B.在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事业获得很大发展 C.日本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
D.这一时期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24.维新思想发展过程中明显体现出中西思想结合的是()A.严复 B.郑观应 C.康有为 D.王韬
25.下列现代民主生活的原则在雅典古代民主改革中已经出现萌芽的有()①以法律保障人身自由 ②反对出身和财产的不平等③比例代表选举法 ④议员选举机会均等,任期制⑤人民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6.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A.平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差 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 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 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
2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圉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29.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工业发展的重点是()A.民族工业 B.官办工业 C.纺织工业 D.军事工业
30.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埃及开始建立第一家纺
织厂是在()A.1815年 B.1809年
C.1816年 D.19世纪30年代
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3分,33题12,34题 16分,共55分)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心。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4分)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4分)(2)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6分)3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3分)33.根据《历史重大改革回眸》相关内容,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改革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三,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第四,改革是落后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请根据以上四个方面,各举一例并进行简要说明。(12分)34.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根据相关知识和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改革中,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6分)(2)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是如何进行社会风俗变革的?如何评价其变革?(i0分)
参考答案及解题指导
一、选择题 1.B 2.B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这是对传统世卿世禄制的改变。
3.A“相地而衰征”实际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要注意“开始瓦解”的含义。4.A县制是政治体制,其所取代的是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5.D 6.C 7.D秦国人实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加强了人们的防范心理。
8.A北宋所实行的加强中央集权举措,虽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但因其矫枉过正而使这些政策的负面影响加大。9.C 10.A在中国古代,主要有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形式。商鞅变法中规定废井田,这标志着土地国有制的废除,而其他的变革并不涉及土地所有制的问题。
11.C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从价值观方面考虑,应为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12.C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改革就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3.B 14.D 15.D 16.A 17.A加尔文创立的加尔文宗的教义更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很快传播。18.A 19.D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彼得一世改革没有达到这一目的,并且改革与革命的形式不同。ZO.C 21.C 19世纪末,日本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是带有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并非完全封建性的。
22.B 23.C 24.C 25.D 26.B 27.C 28.A维新运动中,梁肩超的主要活动是强调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9.D 30.C
二、非选择题
31.(1)马丁·路德国和加尔文者主张信仰得救,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2.(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是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实践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点拨:主要从目的、背景、内容、性质和影响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主要从变法的过程以及影响等方面得出。33.第一方面:欧洲宗教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第二方面: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国力不断壮大,取得了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第三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
第四方面:埃及穆罕默德国·阿里改革,一度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概括和理解能力。题干出示了近现代史改革的主要类型和作用。通过对近现代史重大改革作用的概况,再对应题目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回答时,主要从改革的性质、作用等方面思考。
34.(1)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这些改革措施,革除了鲜卑族陋习,适应了统治需要。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2)彼得一世改革,强行推广西欧生活风俗,改用西方的
服装,并强行剪掉胡须,还推行西方的社交风俗。这些做法有利于学习西方,革除了俄国人的陋习,但其推行又是野蛮的、带有强制性的,有绝对化的倾向。明治维新,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方面学习西方。这些做法改造了日本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开化,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但是,日本在推行西化的同时,却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如和服、茶道等民族习俗。
点拨:风俗习惯是指各国各民族在加史发展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本民族心理、志趣、信仰等的反映。风俗习惯有两面性,其变化是社会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中的西化,都是有倡导新风俗、革除陈规陋习的积极作用。但是,要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追求时尚的问题,要把移风易俗和盲目追求时尚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