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2010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作的通知
关于2010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单位、各部门:
2010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工作现已开始,广西医学会负责全区的推荐工作,全区共有三个上报名额,我校拟进行上报项目推荐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项目要求:
1、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评选内容、标准,按照《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和《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推荐项目应整体完成实施两年以上,即2008年6月30日前完成项目。医学科普作品应是2000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出版发行的作品。
2、成果已取得科技成果登记号。
3、连续两年参加评审未予授奖的项目,如再次推荐须隔一年。
二、上报材料要求:
1、书面推荐书1套(含推荐书主件及科技成果登记证明、科学技术评价证明、应用证明、获得的科技奖励证书复印件、获得的发明专利证书及权利要求书复印件、查新咨询报告书(查新可暂不提供,等获得广西医学会推荐后再查)、论文被收录和被他人引用情况检索、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行业审批文件、实验动物合格证、其他证明等,推荐书用A4纸双面打印,附件材料用A4纸双面复印,推荐书表格及附件材料装订成一册);
2、书面项目摘要(中、英文)各一式1份;
3、科普类项目还需附1套科普作品。
三、项目推荐程序:
各单位、各部门统一将申报项目《推荐书》及《项目摘要》(中、英文)纸质材料和科普作品各一份于2010年2月25日上午上交学院科技处,并将推荐书相关电子文档及项目摘要发送到邮箱:kjccgk@163.com。由科技处进行上报广西医学会。经广西医学会评审,获得推荐后,再索要用户名及密码,按要进行填报。
四、相关通知及附件请到中华医学会网址:http:///最新公告中下载。
五、联系电话:内线5518外线:3137535、2161008联系人:覃振林
广西中医学院科技处
2009年2月1日
第二篇: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
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
(试
行)
(2001年3月24日中华医学会第22届理事会第5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奖励
第三章 推荐、评审和授予 第四章 罚则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奖励在医学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充分调动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及《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中华医学会设立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是全国医药卫生行业科学技术奖,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进步、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等奖励内容。
第三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第四条
中华医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负责日常工作。
第五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二章 奖 励
第六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自然科学类授予在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获得重要发现的科技工作者和单位。
第七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技术发明类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研制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医学技术发明的发明者。
第八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科学技术进步类授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在疾病防治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单位。
第九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类授予对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第十条
卫生部、中华医学会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的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三章 推荐、评审和授予
第十一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接受以下单位和科学家推荐:
(一)高等学校;
(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卫生厅(局)所属医疗、科研、预防机构等;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医学会负责汇总和报送工作。
第十二条
推荐单位和科学家限额择优推荐中华医学科技奖,并对推荐的项目负责。推荐时,应按规定填写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三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做出认定科学技术成果的结论,评定奖励等级。
第十四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由中华医学会确认并由会长颁发证书、奖金。
第十五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每年评审一次,授奖一次。
第四章 罚 则
第十六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发现、发明或者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华医学科技奖的,由中华医学会撤销其奖励,追回奖金和证书。
第十七条
推荐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或协助他人骗取中华医学科技奖的,由中华医学会通报批评或者取消其推荐资格。
第十八条
参与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发现后根据情节给予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条例自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施行。第二十条
本条例由中华医学会负责解释。
第三篇: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
附件1
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
(2001年3月24日中华医学会第22届理事会第5次常务理事会议第一次审议通过,2007年11月24日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第6次会议第二次审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奖励
第三章 推荐、评审和授奖 第四章 罚则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奖励在医学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充分调动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及《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中华医学会设立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是全国医药卫生行业科学技术奖,包括医学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普及、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等奖励内容。
第三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第四条 中华医学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负责日常工作。
第五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二章 奖 励
第六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授予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药学、中医中药学等领域,为防治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如下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单位:
(一)在医学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获得重要发现;
(二)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研制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医学技术发明;
(三)完成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医学 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
第七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授予对创作优秀医学科学技术普及作品作出直接创造性贡献的完成人和单位。
第八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授予对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外国组织。
第三章 推荐、评审和授奖
第九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接受如下单位或科学家推荐:
(一)高等学校;
(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卫生厅(局)所属医疗、科研、预防机构等;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十条 推荐单位和科学家限额择优推荐中华医学科技奖,并对推荐的项目负责。推荐时,应按规定填写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医学会负责汇总和报送工作。
第十二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评定奖励等级。
第十三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卫生管理奖、医学科普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不分等级,每年评审一次,授奖一次。
第十四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由中华医学会确认并颁发证书、奖金。
第十五条 中华医学会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项目中,择优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四章 罚 则
第十六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发现、发明或其他科学技术成果,或者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华医学科技奖,由中华医学会撤销其奖励,追回奖金和证书。
第十七条 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或者协助他人骗取中华医学科技奖,由中华医学会通报批评或取消其推荐资格。
第十八条 参与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发现后根据情节给予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条例自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实施细则
附件2 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实施细则
(2001年3月24日中华医学会第22届理事会第5次常务理事会议第一次审议通过,2007年11月24日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第6次会议第二次审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四章 推荐 第五章 评审
第六章 异议及其处理 第七章 授奖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中华医学科技奖工作,保证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评审质量,根据《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以下称奖励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各项活动。
第三条
中华医学会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团结协作、联合攻关,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医学科学技术高峰,促进医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医学科技成果为人民健康服务,加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四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干涉。
第五条
中华医学会在中国境内享有依法开展医学科学技术奖励活动和在公开出版物、媒体上如实宣传报道及编辑、整理、印制汇编、光盘的权利,未经中华医学会授权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展任何涉及中华医学科技奖的宣传活动。
第六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授予科技工作者和单位的荣誉,授奖不决定科学技术成果的权属。
获奖项目不得以中华医学科技奖的名义作产品广告。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从事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或者单位不得作为获奖者。
第七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负责日常工作。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 《奖励条例》第六条(一)所称“重要发现”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现或尚未阐明;
(二)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三)得到国内外医学界公认。其中“前人尚未发现或尚未阐明”,是指该项自然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学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是指该发现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要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得到国内外医学界公认”,是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两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尤其是重要学术刊物以及学术专著所正面引用或者应用。
第九条 在医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完成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授奖等级根据科学发现程度、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被他人认可的情况、主要论文和专业著作的影响以及对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的进展,学术上属国际领先,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学术上属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在科学上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上属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影响,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条 《奖励条例》第六条
(二)所称“产品”包括各种 医疗仪器、设备、器械、工具、零部件以及新药品、生物新品种;“工艺”包括医疗卫生领域的各种技术方法等;材料包括用各种技术方法获得的新物质等;“系统”是指产品、工艺和材料的技术综合。
奖励范围不包括仅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技巧又不可被他人重复实现的技术。
第十一条 《奖励条例》第六条
(二)所称“重要医学技术发明”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
(二)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三)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其中“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其技术思路、技术原理或者技术方法上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是指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实施应用两年以上,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第十二条 在医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完成医学技术发明项目的授奖等级根据新颖性与创造性、技术先进性、成熟完备性与转化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和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属国内外首创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属国内首创,但尚未公开的重要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比较新颖,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比较大的经 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三条 《奖励条例》第六条
(三)所称“完成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医学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技术创新性突出:在医学科学研究和预防、诊断、治疗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本学科领域、行业的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技术难度较大,解决了本学科领域、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本学科领域、行业的领先水平;
(二)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所开发的项目经过两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推动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显著:项目的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能力,提高了本学科领域、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对促进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十四条 在医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完成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项目的授奖等级根据创新程度、技术难度及水平、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推广应用程度、已获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重要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作用,或在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大意义,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意义,或在行业较大范围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意义,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创新,有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接近国内领先水平,成果有转化,创造了经济效益,对 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意义,或在行业内应用,取得了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意义,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十五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提出总体学术思想、研究方案;发现与阐明重要科学现象、特性和规律,创立科学理论和学说;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解决关键性学术疑难问题或者实验技术难点;对重要基础数据的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等。
(二)是重要医学技术发明的部分或者全部创造性技术内容的独立完成人。
(三)提出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并指导工作;直接参与项目研究并在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中做出重大贡献;在直接参与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或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实施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第十六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成果的研究过程中,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并提供技术、经费或设备等条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二)在项目研究、研制、开发、投产、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
第十七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申报(卫生管理专业项目除外)。
第十八条 《奖励条例》第六条
(三)所称“医学科学技术普及作品”(以下称医学科普作品)是指以普及医学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国民医学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目的的公开出版发行的科学普及出版物。包括医学科普图书、科普电子出版物、科普音像制品(指以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为载体的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普出版物)。
科普论文、科普报纸和期刊、外国语言文字撰写的科普作品、国民学历教育的教材、实用技术的培训教材、科幻类作品及科普翻译类作品暂不列入奖励范围。
第十九条 《奖励条例》第六条
(三)所称“优秀医学科学技术普及作品”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属于科普原创作品。该作品所表达的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国内外还没有其他科普作品将其作为主要表达对象进行创作;或者国内外虽有科普作品对其进行了创作,但采用了与已有科普作品不同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创作。
(二)属于科普编著作品。该作品对其他科普图书、电子出版物等科普载体中的相关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进行创造性的编著,形成独立体系。
第二十条 医学科普作品的授奖不分等级,根据创新性、创作编辑难度、社会效益、普及程度及示范作用等方面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创新性突出:在保证科学技术被准确、完整转述的基础上,在选题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有重要创新,使科学技术经过科普创作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可读性强,从而使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易于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科普图书的成品质量应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合格品标准;科普电子出版物的成品质量应达到同类产品中的合格品水平。
科普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
(二)社会效益显著:科普作品已公开出版发行两年以上,或者其内容还被其他传播方式(如电影、电视传媒等)所采用,其普及面和阅读范围在国内同类科普作品中处于领先水平,使科普作品介绍的科学技术知识等内容被广泛认识和接受,促进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对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直接或者间接的重要作用,由此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对科普作品创作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通过在选题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后续科普作品创作,推动了我国医学科普作品创作事业的发展。
第二十一条 医学科普作品的主要完成人和单位应对优秀医学科普作品的创作作出直接创造性的贡献。
第二十二条 《奖励条例》第八条所称“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是指在双边或者多边国际科技合作中对我国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人员或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管理等组织。
第二十三条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的授奖不分等级,根据合作 情况、科技贡献及国内外影响等方面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在与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对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二)在向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医学科学技术,提出重要科技发展建议与对策、培养科技人才或者管理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推进了中国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并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
(三)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组织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并对中国的医学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二十四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由有关主管部门领导、中华医学会领导、著名专家和中华医学会有关人员组成,设名誉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执行副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和副秘书长。
第二十五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负责对中华医学科技奖进行管理和指导,主要职责是:
(一)确定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评审规则;
(二)负责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评审工作;
(三)对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进行处理;
(四)为完善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研究解决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工作中出现的其他重大问题。
第二十六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实行聘任制,每届任期3-5年。
第二十七条 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负责评审、奖励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中华医学会的决议;
(二)负责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材料的形式审查、初审、公示、终审、奖励与发布等组织工作;
(三)宣传优秀医学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
(四)负责科研管理人员有关科技奖励管理的培训工作等。
第四章 推 荐
第二十八条
《奖励条例》第九条所列推荐单位的推荐工作,由其科研管理部门负责。
第二十九条 各推荐单位根据中华医学会当年的通知要求进行限额择优推荐,并按要求提供材料。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可3人以上(含3人)共同推荐一项本学科领域或所熟悉专业的项目。推荐时,每名院士须独立写出对所推荐项目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意见。
第三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城市医学会负责汇总和报送工作。
第三十一条 获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奖和相当等级科技奖励的项目可以推荐中华医学科技奖。
已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项目不得推荐中华医学科技奖。当年同时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和中华医学科技奖的项目,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为建议授奖项目后,自动终止该项目在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评审程序。
第三十二条 凡涉及国防、国家安全领域的保密项目不得推荐中华医学科技奖。
第三十三条 未能通过评审的项目,在此后的研究工作又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并符合奖励条例及本细则有关规定的,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推荐。
连续两年参加评审未予授奖的项目,如再次推荐须隔一年。第三十四条 推荐时应填写《中华医学科技奖推荐书》,按要求提供有关材料,并制作电子版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推荐书及有关材料应当完整、真实、可靠。
第三十五条 推荐中华医学科技奖的项目除符合上述条款所列的条件之外,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全面完成科研合同、计划和任务书的各项要求,技术资料完整准确;
(二)重大研究项目原则上应在全面完成后一次推荐;
(三)没有知识产权以及有关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方面的争议,推荐项目的原始技术资料应由所在单位档案部门归档;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取得有关许可证,且直接关系到人身和社会安全、公共利益的项目,如食品、药品、基因工程技术和产品等,必须要取得主管机关批准。
(五)反映推荐项目主要科学技术内容的论文必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正式发表。由中外学者共同合作完成的论著,中国学者应当为主要研究者,且不存在知识产权权属的争议。
(六)应用性技术成果必须经过实际验证并具备推广条件或已推广应用。仪器、器械、设备等研究项目,应取得国家批准和可以生产的证书及完成市场准入并形成批量生产规模,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技术标准项目应正式颁布并实施两年以上;
(八)医学科学技术项目应经过由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查新检索,并由其出具查新咨询报告书;
(九)推荐医学科普作品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及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准确、及时反映当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在出版上应当符合国家《出版管理条例》及《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所规定的相关要求。
第三十六条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推荐本奖励:
(一)未阐明医学意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品种、变种株;
(二)不符合伦理原则的;
(三)凡存在知识产权以及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方面争议的,在争议未解决前的;
(四)原始材料不真实或不完整的;
(五)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三十七条 推荐单位、推荐人对推荐项目的评审专家如有回避要求的,可在推荐时填写回避专家申请表,并提出理由。每个项目所提出的回避专家人数不得超过2人。
第五章 评 审
第三十八条 评审程序
(一)形式审查:由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负责对推荐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可以不提交评审。
(二)初审:对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按专业提交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进行初审。
(三)公示:初审结果媒体公示30日。
(四)终审: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对初审通过的和已经解决异议的项目进行终审。
初审和终审采取会议评审的方式,评审表决采取书面投票方式。
第三十九条 推荐项目负责人和第一完成单位可以在中华医学科技奖终审前的任何阶段提出退出评审的请求,并按要求分别提供书面申请材料和公函。进入终审程序后,不得提出退出评审的请求。终审确定获奖等级后,不得提出撤出请求。
第四十条 中华医学会对评审结果进行确认。
第四十一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实行回避制度。被推荐为中华医学科技奖的主要完成人不得作为评审专家参加当年的评审工作,同一法人单位的评审委员不参加本单位同专业项目的评审。
第四十二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完成人或单位所完成项目的技术内容及评审情况严格保密。
第六章 异议及其处理
第四十三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接受社会监督,评审工作实行异议制度。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中华医学科技奖主要完成人或单位及其项目持有异议的,可在初审结果公示之日起30日内以真实身份书面提出,逾期且无正当理由的,不予受理。
第四十四条 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提供异议材料,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
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和电话;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单位法人要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
第四十五条 异议分为实质性异议和非实质性异议。凡涉及获奖主要完成人和单位所完成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填写不实所提的异议为实质性异议;对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排序的异议,为非实质性异议。
推荐单位、推荐专家、完成人和完成单位对评审结果的意见,不属于异议范围。
第四十六条 实质性异议由有关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协助处理。涉及异议的任何一方,应当积极配合,不得推诿和延误。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接到异议通知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核 实异议材料,并如期做出书面答复。必要时,科技评审部可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查或采取其它解决方式。
第四十七条 非实质性异议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负责协调,提出处理意见报科技评审部审核。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专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提出调查、核实报告的不予进入终审。
第四十八条 科技评审部向终审会议报告异议核实情况。对投诉者给予保护。
第七章 授
奖
第四十九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项目对单项授奖人数和授奖单位实行限额,一等奖人数不超过15人,单位数不超过10个;二等奖人数不超过10人,单位数不超过7个;三等奖人数不超过8人,单位数不超过5个。
卫生管理奖每年授奖不超过2项,不分等级,每项人数不超过8人,单位数不超过5个。
医学科普奖每年授奖不超过2项,不分等级,每项人数不超过8人,单位数不超过5个。
国际科技合作奖每年授奖名额不超过1名,授予荣誉,不发奖金。
第五十条 中华医学科技奖由中华医学会确认、发布并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以当年中华医学会奖励决定为准。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细则》自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第五篇: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docx - 中华医学会
附件2 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
一等奖7项
201101070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防治技术及推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王宁利、林顺潮、赵家良、王涛、王冰松、李思珍、王雪乔、梁远波、张铭志、孙霞、王怀洲、李树宁、黄瑶、李德姣、牟大鹏
201101130 乳腺癌早期诊断及微创治疗关键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姜军、糜漫天、骆成玉、杨新华、朱俊东、季晓昕、范林军、张毅、陈莉、杨齐、张帆、王斌、周艳、唐鹏、齐晓伟
201101124 提高骨盆环肿瘤外科疗效的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天津市天津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蔡郑东、胡永成、李书林、于永春、华莹奇、李国东、李健、李全、孙伟、纪方
201101076 异种(猪)皮肤替代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启东市人民医院、启东市东方医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柴家科、冯祥生、杨红明、潘银根、梁黎明、孙天骏、刘强、陈晓东、马忠锋、孙强、宋慧锋、京萨、冯瑞、谭家驹、盛志勇 201101166 一种新现高致病性细菌的发现及其毒力进化和防控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唐家琪、高福、胡福泉、王长军、潘秀珍、冯友军、李明、王忠灿、郑峰、王晶、张强敏、操敏 201101170 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的发生机制与临床研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南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南京脑科医院 张志珺、李凌江、汪凯、袁勇贵、柏峰、滕皋军、闫福岭、马宁、朱春燕、任庆国、王少华、程怀东、宇辉、张晓斌、张正生
20110118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的特点及分子特征研究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王良兴、余方友、韩立中、刘庆中、倪语星、黄晓颖、张雪青、姚丹、陈坚、刘媚娜
二等奖25项
201102134 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 任红、张大志、胡怀东、胡鹏、唐开福、陈敏、许红梅、彭明利、张定凤、李用国
201102297 尿石病因诊断技术和防治体系的创建与应用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蓝莫德(天津)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北京索迪医疗器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孙西钊、叶章群、那彦群、邓耀良、李炯明、杜振贡、陈志强、王少刚、葛卫红、周越 20110217
3肺癌外科综合诊治新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 江苏省肿瘤医院 许林、张勤、蒋峰、尹荣、黄新恩、高长明、陈森清、黄建峰、任斌辉、路平
201102249
脑功能性疾病的磁共振影像学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清华大学 龚启勇、陈楚侨、罗跃嘉、陈华富、张岱、贺永、周东、应葵、黄晓琦、朱朝喆
20110200
3国人颅内动脉狭窄现状与支架成形术的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姜卫剑、黄家星、杜彬、戴建平、高峰、王浩中、梁慧康、董可辉、金旻、徐晓彤
20110211
4复杂性尿道疾病治疗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徐月敏、撒应龙、傅强、张炯、俞建军、谢弘、宋鲁杰、胡晓勇、李超、冯超
20110210
4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的基础与临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陈生弟、周嘉伟、赵保路、王刚、刘军、汪锡金、尹延青、潘静、刘卫国、张新化
201102026 降压联合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预防国人卒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安徽省生物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霍勇、李建平、徐希平、孙宁玲、张宝娓、张岩、蒋捷、陈光亮、邢厚恂、王滨燕 201102168
胃癌铂类及紫杉类药物个体化治疗的临床转化性研究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刘宝瑞、魏嘉、钱晓萍、王立峰、邹征云、谢丽、禹立霞、王婷婷
201102046
中国吸烟流行病学、健康危害与干预措施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 王辰、杨功焕、林大庆、翁心植、徐永健、肖丹、杨杰、刘先胜、庞宝森、万霞
201102016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北京大学 朱卫国、赵颖、王海英、杨洋、于宇、廖文娟、冯京南、王丽娜
201102179
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和药物干预新靶点的研究 徐州医学院 张光毅、关秋华、侯筱宇、裴冬生、刘永、李冲、尹晓慧、齐素华、李婷、胡书群
201102177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绍良、韩雅玲、王海昌、张俊杰、叶飞、郭文怡、李毅、田乃亮、林松、刘志忠
201102019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早期预警与干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黄晓军、赵翔宇、刘代红、常英军、许兰平、王昱、刘开彦、张晓辉、陈欢、韩伟 20110202
5妊娠期糖尿病母儿的诊治策略及其推广应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杨慧霞、郭晓蕙、孙伟杰、魏玉梅、马京梅、高雪莲、董悦、时春艳、吴红花、赵怿
201102137
喉癌手术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王斌全、皇甫辉、温树信、解军、张春明、张海利、田俊、张岩波、程艳
201102098
一种抗多脏器纤维化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推广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现代中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刘平、刘成海、卞化石、胡义扬、徐列明、潘一峰
20110206
5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及其大小血管并发症的20年随访研究 中日友好医院、大庆油田总医院 李光伟、王金平、杨文英、胡英华、潘孝仁、姜亚云、巩秋红、黎辉、安雅莉、张波 20110210
3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新华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戴力扬、王向阳、蒋雷生、徐华梓、池永龙、蒋盛旦
201102037 调强放疗的优化设计及简化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戴建荣、胡逸民、李晔雄、王绿化、张永谦、崔伟杰、高黎、徐英杰、马攀、杨瑞杰
20110201
3艾滋病影像学与病理基础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李宏军、李宁、向海平、包东武、方家选、刘荣志、陈德喜、张彤、李宏艳 20110217
1选择性脑低温新技术及其对脑缺血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成惠林、吴伟、张丽华、史继新、张庆荣、印红霞、戴嵬、黄仁强 20110226
2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中国 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雨生、张鹏、王海燕、胡丹、惠延年、侯慧媛、杨秀梅、朱洁、赵炜、窦国睿
20110220
5小儿膀胱功能障碍及其尿动力学研究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文建国、李真珍、文建军、王亚仑、薛瑞、芦山、王志敏、王庆伟、张瑞莉、邢璐
201102316
心肌重构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李培峰、王建勋、王昆、谭薇琦、蔺志强、焦建琴、王红霞、吕道远、周露玙、丁素玲
三等奖48项
201103099
慢性脊柱病病理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 王拥军、施杞、周泉、梁倩倩、卞琴、李晨光、唐德志、周重建 201103088
中国男性生殖资源数据库与精液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研究 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贵州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技术指导所、黑龙江省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研究中心、河北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 张树成、贺斌、程捷、王介东、钟春琍、刘来发、谢丹尼、赵邦荣 201103078
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无创诊断的临床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九医院 李州利、蔡明、陈莉萍、赵豫波、金海龙、韦星、孙曙、梁涛
201103018
酒精毒性机理和干预的基础研究 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李勇、许雅君、刘烈刚、王琳琳、姚平、梁建辉、郝丽萍、李丽
20110316
4癌风险生物标志物及风险通路识别的生物信息融合系列方法研究 哈尔滨医科大学 李霞、郭政、饶绍奇、宫滨生、李春权、陈丽娜、姜伟
201103118
成年脑内神经元新生促进损伤脑修复及其机制研究 复旦大学 孙凤艳、邱梅红、王永权、杨善争、候尚伟、张玲妹、黄娅林、王继江
201103069
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实验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清华大学 徐群渊、崔福斋、王颖、王秀梅、候少平、田维明、魏岳腾、任永娟
20110303
3药物复杂体系多组分及功能分子结构表征的质谱分析新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再帕尔阿不力孜、贺玖明、张瑞萍、石建功、乔晋萍、阿布拉江克依木、项赟、庾石山 201103036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评价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杜冠华、刘艾林、张天泰、王月华、张莉、方莲花、陈若芸、秦海林 201103020 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陈红、任景怡、乔正国、邢燕、李帮清、武蓓 201103206 自体单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心衰及糖尿病动脉闭塞症临床研究 河南省人民医院 高传玉、赵志刚、戴国友、徐予、王子超、邢非、马林业、石宗华
201103133 肿瘤耐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金先庆、徐酉华、罗庆、付劲蓉、郭春宝、郭玉霞、赵利华、郑改焕 20110317
4分子标志指导下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及预后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束永前、殷咏梅、顾艳宏、郭人花、高雯、刘凌翔、沈华、王榕生
20110330
4肺癌化疗和靶向治疗疗效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研究 北京肿瘤医院 王洁、赵军、白桦、安同彤、吴梅娜、杨鹭、段建春、王志杰
20110320
3非小细胞肺癌解剖功能影像引导精确放疗技术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东南大学 李宝生、舒华忠、王中堂、于金明、王立英、李洪升、尹勇、孙洪福
20110321
1超声新技术评价心血管力学特征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谢明星、王新房、王静、吕清、卢晓芳、李玲、杨亚利、贺林
2011032
54超声心脏电生理学与生物力学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 尹立雪、蔡力、郑昌琼、李春梅、邓燕、左明良、李德玉、汪天富 201103113 糖尿病血糖监测新技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贾伟平、李红、周健、包玉倩、马晓静、胡承、李青、李鸣
201103175 2型糖尿病新的分子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技术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大学 朱大龙、毕艳、高千、胡云、童国玉、沈山梅、荆亚莉、孟然
201103021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分子机制及早期诊断和免疫治疗研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 栗占国、穆荣、李茹、苏茵、张卓莉、赵文明、赵金霞、李霞、贾园、安媛 20110310
1肝纤维化防治新靶点与非创伤性诊断及干预措施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曾民德、贾继东、李定国、姚光弼、茅益民、陆伦根、尤红、范建高
201103187
临床分离细菌的菌株库建立与利用 安徽医科大学 李家斌、叶英、熊自忠、程君、王珩、赵嘉芸、刘丽萍、张震 201103246
疑难牙髓根尖周疾病诊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黄定明、周学东、叶玲、李继遥、尹仕海、谭红、吴红崑、苏勤
201103149
重大神经疾病防治新靶点、机制与策略的对比研究 大连医科大学 赵杰、孙长凯、李韶、张万琴、吴雪飞、刘晶、殷盛明、于胜波 201103176
缺血性脑损伤机制及其对治疗决策影响的研究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徐运、陈玲、秦新月、罗勇、张梅娟、张卓、管得宁、王中原 20110318
2进展期胃癌的围手术期分期及其临床意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吴育连、陈力、陈健、郑毅雄、吴峥嵘、韩晞、周凡、施小宇
20110321
3肝胆胰外科几种手术技术的创新与临床应用系列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陈孝平、周伟平、张必翔、刘允怡、罗鸿萍、黄志勇、张志伟、陈义发
2011032
51防治成人活体肝脏移植小肝综合征的临床系列研究及应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陈哲宇、严律南、王文涛、杨家印、徐明清、吴泓、魏永刚、李波
201103126
腹腔镜微创治疗肾癌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郑军华、许青、李泉林、刘彦君、彭波、沈毅君、许云飞、王光春
20110326
3前列腺癌靶向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郝晓柯、王禾、袁建林、武国军、岳乔红、宦怡、邵晨、秦卫军 201103169
微创右腋下直小切口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王东进、周庆、王强、张杰、李庆国、武忠、潘俊、骆璇
20110301
2腔镜外科治疗先天性畸形新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 首都儿科研究所、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 李龙、李索林、汤绍涛、黄柳明、刁美、刘树立、张金山、徐伟立 201103043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新学说的临床实践和评价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郎景和、冷金花、戴毅、沙桂华、刘海元、张羽、谭先杰、李雷
20110311
1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复旦大学 附属妇产科医院 万小平、徐丛剑、严沁、席晓薇、丰有吉、酆豫增、李双弟、王炎秋
201103190 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在大型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中应用价值研究 福建省立医院 林才经、陈锋、魏真、戴木森、张旭鸣、林羽
20110307
5颅内复杂动脉瘤外科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许百男、孙正辉、李生、姜金利、武琛、李宝民、佟怀宇、余新光 201103106
周围淋巴循环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刘宁飞、张涤生、李圣利、曹卫刚、蒋朝华、胡学庆、周剑国、路青
201103320
康复医学中运动治疗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励建安、江钟立、王彤、许光旭、陆晓、单春雷、王红星、张丽霞
20110309
3严重眼外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颜华、李凤玲、于金国、崔靖、韩金栋、王鑫、张琳琳、李军
20110312
2内耳干细胞及毛细胞再生的基础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李华伟、王正敏、迟放鲁、王德辉、戴春富、王云峰、刘少峰、韩朝
201103146
发音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外科干预与嗓音学研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王丽萍、李国栋、白伟良、杨式麟、张玉富、李君、赵玉红、杨扬
201103219
翼腭窝及其邻近结构肿瘤治疗系列新术式的创立及临床应用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翦新春、孙坚、郑家伟、季彤、蒋灿华、叶为民、郭峰、李军
201103180
缺氧和细胞衰老在紫外线诱导的皮肤光老化以及皮肤癌发生中的作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毕志刚、纪超、夏济平、陈斌、孙蔚凌、苏忠兰、蒋沁、康健 201103125 病毒因素与遗传因素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曹广文、殷建华、张宏伟、谢佳新、谭晓洁、常文军、张琪、王国萍
201103318
膀胱癌遗传易感性及其机制研究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省人民医院、南通市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宜兴市肿瘤医院 张正东、殷长军、王美林、强福林、吴冬梅、王顶贤、秦超、仝娜
2011030
31辐射事故生物剂量快速估算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商业大学 樊飞跃、刘强、王彦、杜利清、佘义、赵辉、曹嘉、王宏
201103238
广东凉茶“泻火”作用机理与质量标准的研究及应用推广 暨南大学、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姚新生、何蓉蓉、郑荣波、黄晓丹、栗原博、施少斌、宝丽、戴毅
20110331
3珍珠口疮冲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屏山制药厂 阮时宝、吴符火、林元桐、余祖燕、苑述刚、陈学习
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
201104100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系 蒋家琪
卫生管理奖2项
20110521
4中国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绩效评价与改进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张亮、冯占春、熊巨洋、张治国、张翔、姚岚、张太明 20110529
2深圳市急诊流行病学调研与急救管理改进 深圳市急救中心 江捍平、梁实、贾清旺、张福林
医学科普奖2项
2011068
3中小学生正确用药科普知识教育与青少年药物滥用预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徐翔、许东航、楼洪刚、江矫英、翁源红、姚迪翡、鲁兖、刘洁
2011062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系列(十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万德森、曾益新、杨秉辉、潘志忠、张宗卫、孔令亨、汤钊猷、沈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