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背—讲—练”型与提取型教学法 周长森
dxfang2006的博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背—讲—练”型与提取型教学法 周长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背—讲—练”型与提取型教学法》 周长森
《“背—讲—练”型与提取型教学法》
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牢记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原则,但这个原则真正去实践,则很是艰难的。这个“材”字首先就难明,知材不同远远不够,尚需知材之质料,材之差异及差异之因果的逻辑系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知乃是一个知的系统,不是知之皮毛或二三点。其次,这个“教”也难,这个“教”是设计的方案,随便一个方案是很好端上餐桌的,但这个不叫设计,科学高效的方案是很需要智慧与经验的,这个方案是价值万金的。在面对学生时候,我们常常感到方案难觅,感到方案需要不断的调适,即使再好的方案都如一架钢琴,在调试后才能弹奏出美丽的音来。再次,这个“施”难,因为“施教”之施,乃是高度互动的行为过程,生动丰富的互动中的产物,若没有运筹帷幄之才识,真的让人应接不暇,手足无措。施,必有施的技艺与境界。
对于不同的学生,我是不愿意走寻常的按部就班的,因为我的个性属于说好听是创造性说不好听则是不耐寂寞的那种,我遇到事情,总是想找捷径,找良方,否则就寝食难安。这注定了我的今生辛劳命,也促使我的不懈的努力,试图接近教育殿堂里的佛之真身。我对这两类学生,便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法:一类是了无任何的基础的学生,而且课余不做巩固性学习,一类是知识的自主学习甚是自觉,故而知识不但掌握,而且全局观的整合也是很有基础的。我简称第一类为A类,后面的一类为B类,以便下面的表达。
对于A类,我采取“背—讲—练”的方法。课堂上先背个二十分钟,以便学生建立感性的基础。然后针对背诵的内容进行讲解,讲解的过程中其实是促发学生再现和整合,这等于背诵的东西有效重复了一次,趁热打铁,激活背诵的东西使其强化。练习阶段则是检验背诵掌握的效果,使学生建立背诵的意义,并获得肯定的鼓励。这个方法,实是洋思与杜郎口,或者是江苏南通地区的启东,这些当堂问题堂内解决的思路的影响的,教学反思《“背—讲—练”型与提取型教学法 周长森》。它对于基础薄弱、习惯淡漠的学生很是有价值的。使用这个方法后,进度加快的同时,学生建立了知识的感觉、习题的感觉,学习的信心也获得提升,可以说很是实在。
对于B类,我采取的是高强度的提取方法,即以任何一个知识为原点发散开去,可以对教材5本书甚至7本书的提取。这个提取的要求是快速、准确、深刻,否则被视为不合格。这种提取需要学生的成就感为心理基础的,需要教师的幽默手段进行调节的,学生在这种高效与愉悦中建立了一种提取的课程文化,于是提取的方法如鱼得水,人欢马叫,甚是一派好风光。这种提取型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建立了知识的高速度的充满智慧惊喜的整合,他们受这种惊喜的鼓舞,在课下也是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自我的学习,自学的能力和心理认同很是被肯定的。他们在这种氛围中逐渐成为被称为“优质”学生,较早地实现知识、人、思维、试题的高度合一,这是一种学林高手的境界,学习成为一种智慧的享受,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学习成长状态。
那么对于非A非B的学生呢?我在近来对这种分类学很感兴趣,兴趣之一则是分类好了,并找到针对性的类别性的教学,于是具有了“因材施教”的那份成就感。当教师的快乐似乎来自于忘我。我因此不断寻找和设计一些教学的新方案,包括非A非B的其他类型。我决计写一个在因材施教的主题下的类别教学的系列。这个AB团的文章,算是第一个吧。
第二篇:各类课型教学法与教案设计
各类课型教学法与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四个方面): 教学目标(目的)与要求:
“目标”是笼统的,如:能正确地辩音辩调,扩大词汇量,掌握新的表达方式,加强口头和笔头成段表达的技能训练。
“要求”是具体的,如:学习多少个词语,掌握多少个语法点,能运用某种句式 进行会话。
* 可以将目标与要求合在一起写,所用的动词是:
学习、掌握、了解、理解、拼读、区别、分辨、使用、运用、表达-----教学重点:
要抓语言项目:语音、词汇、语法;功能、意念
主要是动词、形容词、虚词,句型、句式(名词不太重要)。教学方法(包括辅助教学手段)
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并体现在教学环节的活动中。例如:
直接法:直接用汉语说明:用词典上的定义,用学生已学的旧词解释------直观法:教具、动作、表情、多媒体课件-----情景法:设计情景、利用实地情景------其他:模仿、重复、替换、对比;提问、启发、引导、归纳、演绎------4.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时间分配):
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以教学过程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为基础。一般语言课的教学有五个主要环节:
* 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课→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 各环节所占的时间比重、内容与方式(以100分钟为例): 1.组织教学:2分钟~5分钟
点名、问候、用轻松的话题活跃气氛、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2.复习检查:10分钟~15分钟
检查与巩固:听写、快速问答、复述、讲解作业中的问题------3.讲练新课:70分钟~80分钟(讲:三分之一,练:三分之二)强调精讲多练,注重运用,师生互动;板书设计,情景操练---4.新课小结:2分钟~5分钟 归纳总结新的语言点----5.布置作业:2分钟~5分钟 造句、作文、复述、预习----“讲练新课”:涉及到生词、语法、课文。
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和理解新的语言知识,并进行初步的技能操练。要求精讲多练,学生进行模仿、重复等机械性操练,侧重掌握语言的结构形式。其次:由机械性操练转入有意义的练习,进行巩固和运用练习。二.主要课型:
主要是三门课:阅读课、听力课、口语课。* 综合课(精读),区别于单项技能训练的阅读(泛读)课、会话课、听力课、写作课。* 要求和已知条件: 设计某类课型的教案; 学习对象的汉语水平(比如:刚刚学完语音阶段;具有HSK初等C级水平; 已学习了一个学期;或学习了多少学时。)
3.课时的时间长度(比如:课时为100分钟)
4.具体的要求:* 根据课文,确定教学目的与要求、确定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环节。
* 从课文中挑出五个需讲解、练习的语言点;选其中三个,设计教案。
* 设计不少于三种的听力练习,或口语练习。这就需要了解和掌握以下四点:
各种课型的特点:阅读课、听力课、口语课(一般是初等阶段的课程)2.HSK等级与学习时间的关系:
HSK初等分三级:A是5级、B是4级、C是3级(学过800学时,2个学期)。HSK中等分三级:A是8级、B是7级、C是6级(学过1500学时以上)。* 1学期20周,1周20学时,1学期一共是400学时。* 1学时:40分钟、45分钟、50分钟。
3.学习时间与掌握语言的情况(语音、词汇量、语法项目、交际功能项目)一个学期:400学时,词汇量1000~1500,掌握初等阶段的基本语法点。一年:
800学时,词汇量2500~3000,达到HSK3级。
* 注意:具有HSK初等C级水平,一般是学过800学时(一年)的学生。在能力认定考试中,教案设计的学习对象一般不可能是这类学生。在辅导书上的有些教案设计中,给出的学习对象:具有HSK初等 C级水平,但课文的内容远远低于这个水平。
* 要把重点放在初级阶段的课程上,并要熟悉此阶段中学习的内容、重点、以及出现的先后顺序。比如:综合课分语音、语法、短文三个阶段。
语音阶段的顺序:声母---单韵母---复韵母;四声---轻声---半三声 语法阶段的顺序:结果补语→可能补语→把字句 * 参考:《HSK初、中等词汇、语法大纲》,主要是甲、乙两级。《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主要是一年级 《外国留学生长期进修教学大纲》,主要是初等阶段。4.需要讲解与训练的重点,以及练习的形式:
要找出现次数多的(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交际功能),其往往是教学重点。并且,要熟悉词汇、语法出现的先后顺序(与复习旧课、讲解新出知识都有关),还要掌握讲解和操练的方法、技巧。
附:练习形式: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造句、改错、完成对话题、完成句子题; 设计情景,进行操练。
初级汉语语言项目(400学时)一.第一阶段
(1)基本语序:主语+谓语+宾语:我学习汉语。/ 我很忙。(2)“是”字句
(一):我是学生,我不是老师。(3)“是”字句
(二):这本书是我的。/ 这本书是新的。(4)“有”字句:我有汉语书,没有英语书。(5)形容词谓语句:我很忙,他不忙。
(6)动词谓语句:我学习汉语,不学习英语。
(7)名词谓语句:我北京人,他不是北京人。/ 现在八点十分,不是九点十分。(8)主谓谓语句:我身体很好。/ 他学习很努力。
(9)双宾语动词谓语句:老师教我们汉语。/ 我问老师一个问题。(10)用“吗”的疑问句:你是学生吗?/ 你忙吗?(11)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不能用“吗”):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12)正反疑问句:1。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去不去商店?/ 你忙不忙?
2.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词典?/ 你有词典没有?(13)用“还是”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14)用“几”和“多少”的疑问句:你有几本书?/ 这本书多少钱?(15)用“------,好吗?”提问:我们去商店,好吗?(16)定语:1.的+名词:这是我的书,那是王老师的书。(领属关系)2.不用“的”:这是中文书。/ 他是汉语老师。(说明性质)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亲属或单位)
3.数量词、指示代词作定语:他有一个中国朋友。/ 这本词典很好。/(17)状语:1.副词作状语:我常去商店。2.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我们努力(地)学习汉语。3.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 我要多听多说。4.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我在他那儿看电视。/ 我从美国来。/ 我跟他一起去商店。/
(18)表示存在的“在”、“有”、“是”:
1.人 / 事物+在+处所:他在学校。/ 我的本子在老师那儿。
2.处所+有+人 / 事物:教室里有三个人。/ 教室前边有一个图书馆。3.处所+是+人 / 事物:教室里是留学生。/ 教室前边是一个图书馆(19)程度补语:动词+得 / 不 + 形容词
1.动词后没有宾语:他学汉语,他学得很好。你学得好不好? 2.动词后有宾语的三种形式:他学汉语学得很好。(重复动词)汉语他学得很好。(宾语提前)他汉语学得很好。(宾语提前)
(20)称数法:1。十进法
2。钱的计算(21)年、月、日、星期、时的顺序
(22)能愿动词:想、要;会、能、可以;应该、必须
(23)方位词:上、下、里、外、前、后、左、右、东、西、南、北(边、面)(24)量词:个、本、张、把、件、节、口、篇、位、些、公里; 元(块)、角(毛)、分;点(钟)、刻、分
(25)连词:和、跟、或者、还是----// 介词:在、从、跟、给、往、向、对 二.第二阶段
(1)动态助词“了”:动词+了(表示动作完成):
1.昨天我去了书店,他没有去书店。(过去:动作已经完成)2.明天我吃了早饭去书店。(将来:动作1完成后将会出现动作2)3.每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平时:动作1完成后出现动作2)(2)语气助词“了”
(一):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事情已经发生):
1.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2.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3)语气助词“了”
(二):名词 / 形容词 / 句子+了(表示变化):
1.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2.他现在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4)表示很快会发生:“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 1.要下雨了。/ 新年快到了。/ 汽车快要开了。2.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国了。(“快要”前不能用时间词语)(5)动态助词“了”+ 数量词 + 语气助词“了”(可能继续,或不再继续): 1.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我还要学一年。
2.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现在不学了。// 我已经写了回信了。(6)动态助词“着”:动词+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1.外边下着雨,刮着风。(动作的持续)2.教室里的窗开着,门关着。(状态的持续)(7)动态助词“过”:动词+过(表示过去的经历):
我去过日本,没有去过美国。/ 你去过北京没有?(正反问)(8)表示动作的进行:“在、正、呢、在---呢、正(在)---呢、---着---呢”: 他在看书(呢)。/ 他正看书呢。/ 他看书呢。/ 外边(在/正)下着雨(呢)。(9)连动句(有两个以上的动词): 昨天他去书店买了一本书。(“了”在最后一个动词的后面)
(10)兼语句:第一个动词是表示要求、命令的“请、让、叫”等:
A请 / 让 / 叫 B + 动词
我请他来。/ 老师让学生写作文。/ 爸爸叫儿子去买东西。动词:懂、见、完、到、开、上、给、在、成(11)结果补语: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1.这篇课文我看懂了,那篇课文我没看懂。(动词)
2.这个字我写对了,那个字我没写对。(形容词)(12)简单趋向补语:
由一个趋向动词充当:上、下、进、出、回、过、起、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
1.宾语是处所词语:动词+处所词语+来 /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刚才他进图书馆去了。2.宾语是事物词语,有两种形式: * 表示完成:动词+来 / 去+事物词语。昨天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 表示将来或要求:动词+事物词语+来 / 去。
明天去他家,我会带礼物去。// 客人已经来了,你快倒茶来!
(13)复合趋向补语: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1.处所宾语应该在“来/去”前:他走回家去了。
2.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一般有两种形式: 他拿出来(了)一本书。//
他拿出(了)一本书来。3.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他拿出书来(了)。
4.表示将来或要求:明天他会买回(一斤)米来。// 你拿出书来!(14)可能补语(表示能力或可能):动词+得/不+结果补语 / 趋向补语:
1.这本书我看得懂 // 这个字我看不清楚 // 这个包放得下10本书吗?
2.他们明天回得来,我们明天回不来。你病了,不能出去。(禁止)
// 我知道,但是不能说出来。比较< 外边在下大雨,我没有伞,出不去。// 我知道,但是说不出来。(15)时量补语:动词+时量补语(动作持续多长时间): 1.持续性动词有三种形式:我学汉语学了一年。(重复动词)我学了一年(的)汉语。(动词+时间+宾语)汉语≒我学了一年。(宾语提前)
2.非持续性动词的形式:他离开中国一年了。(动词+宾语+时间)3.宾语是人称代词的形式:我等他等了十分钟。/ 我等了他十分钟。4.副词或能愿动词在重复的动词前:我学汉语只(要)学一年。(16)动量补语:动词+动量词“次、遍、下---”:
1.动词+动量词+事物宾语:我看了一次电影。/ 他看了一遍课文。2.动词+人称代词宾语+动量词:昨天,我找了他三次。
(17)用“比”字句表示比较:
1.A比B+形容词:我比他高。/ 我不比他高。
2.A比B更 / 还+形容词 / 心理、认知类动词(喜欢、觉得、认识---): 我很高,他比我更 / 还高。
我喜欢锻炼,他比我更 / 还喜欢锻炼。
3.A比B+形容词+数量 // 一点/一些 // 得多/多了: 我比他高五公分 //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
4.A比B早 / 晚 // 多 / 少+动词+数量: 我比他早来五分钟。/ 我比他多学了三篇课文。
5.A比B+动词+程度补语,有两种形式: 我比他来得早(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我来得比他早(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18)用“A跟B(不)一样+(形容词)”表示比较:我跟他(不)一样高。(19)用“A有(没有)B这么/那么+形容词”表示比较: 他有我这么高。/ 我没有他(那么)高。(20)“把”字句:
1.形式:主语+把+宾语(受事)+动词+其他成分
2.语义(致使):说明移动、变化、产生的结果 例:我关了门——我把门关了。
3.动词+“了”、“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宾语”等,不能用可能补语。我把门关了。/ 我把作业做完了。/ 你把箱子拿上来。/ 你把这本书给他。
4.宾语一般是确指的、双方都知道的:你把这本书(*一本书)给他。
5.能愿动词 / 否定词 / 时间副词在“把”的前边: 我要(没)(已经)把这本书给他。
6.动词后有结果补语“在、到、给、成、作”,一般要用“把”字句: 我把汽车停在学校门口。/ 我把汽车停到学校门口。/ 我把书还给老师。我把这本英文书翻译成中文。/ 王老师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
(21)被动句:
1.“被”字句:主语(受事)+被 / 让 / 叫 +宾语(施事)+动词+其他成分 我的词典被(他)借走了。(有时施事可以不出现)我的词典被人借走了。(有时用“人”,表示不易或无法说明的施事者)2.意义上的被动句(无标志): 信写好了。// 练习做完了。(22)存现句:处所+动词+名词
1.表示存在:墙上有(挂着)一幅画。
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
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23)结构助词“的”
(二)作定语:动词 / 动词词组 / 主谓词组+的+名词: 这是我买的书。/ 看电影的人很多。/ 这是我们学习的教室。(24)结构助词“地”:
1.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一般要用“地”:他高兴地说:“小王要来北京了。” 2.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一般不用“地”:你快走!3.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们很认真地学习。
(25)“是---的”
(一):
强调已经发生的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他是昨天来的。/ 他是从北京来的。/ 他是坐飞机来的。(26)动词重叠:
1.形式:单音节:AA
双音节:ABAB
2.语义:短时、尝试、反复、轻松
3.还没有发生,单音节动词之间可用“一”:这个问题,我要想
(一)想。4.已经发生,单 / 双音节动词之间要用“了”:这个问题,我昨天想了想。
5.双音节动词之间不能用“一”:这个问题,我们要研究(*一)研究。
6.表示“正在”的意思,动词不能重叠:他正在听(*听听)音乐。
(27)形容词重叠:
1.单音节:AA
// 双音节:ABAB 2.双音节形容词重叠作状语,后边常用“地”:你应该认认真真地学习。3.单音节形容词重叠作状语,“地”可有可无:你慢慢(地)说。4.重叠的形容词前不能用“很”:他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很干干净净)。5.单 /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作定语,或单独作谓语,后边要用“的”:
一双大大的眼睛 / 一本干干净净的书 / 他的脸红红的 /他们都高高兴兴的。(28)名词重叠:我年年都来中国。// 家家都有电视机。
(29)量词重叠:个个学生都很努力。// 他次次都骑自行车来。(30)数量词重叠: 1.ABAB(表示方式):老师把生词一个一个写在黑板上。2.一BB(表示很多):一辆辆汽车开过去。
(31)指示代词“每”:
1.常用“每---都---”的说法:我每天都锻炼。
2.“每”+量词+名词(人、家、年、月、日、天等除外):每个学校 / 每张纸
(32)序数:第一 / 第二次 / 第十课 / 第六教学大楼
(33)概数:
1.相邻的数目:我有三、四本词典。
2.用“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他有几十本词典。
3.用“多”表示不确定的零数:数词后是“0”:---多+量词:三十多斤 数词是“1~9”:---量词+多:三斤多
(34)分数和百分数:二分之一
// 百分之八十
(35)倍数:三的五倍是十五
// 十五是三的五倍(一倍、两倍)(36)“就”和“才”的区别:
1.“就”表示早、快:学校八点钟上课,他七点半就来了。
2.“才”表示晚、慢:学校八点钟上课,他八点半才来。
(37)“又”和“再”的区别:
1.表示“过去”重复用“又”:他前天来了,昨天又来了。
2,表示“将来”重复用“再”:今天我来了,明天我要再来。(还要来)
3.表示“有规律”地重复:明天又是星期天了。// 明天他又要来。
(38)副词“就”强调正是如此:
A:你是王华吗?B:我就是。//
A:你住在哪儿?B:我就住在这个宾馆。(39)“有一点儿”和“一点儿”的区别: 1.有一点儿+形容词(有“不如意”的意思):这本书很好,可是有一点儿贵。2.有一点儿+动词:他们想去公园,我也有一点儿想去。3.动词+一点儿(宾语):明天我要去商店买一点儿东西。4.形容词+一点儿(比较):昨天20度,今天冷一点儿。
(40)一A比一A + 形容词/动词: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 他一次比一次说得好。
(41)“从---起”和“从---到---”,表示时间或地点:
1.从今天起,我们学习第十课。// 从下一站起,还有两站就是上海图书馆。
2.从六月到八月是夏天。// 从这儿到那儿很远。(42)越---越---:
1.同一个主语:风越刮越大。
2.主语不同:老师越说,我越不明白。(43)越来越---:
1.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
2.我越来越喜欢音乐了。(心理、认知类动词)
(44)一---就---(第一个动作发生后,第二个动作马上发生): 1.同一个主语:我一下课就回家。2.主语不同:老师一说,我就明白了。(45)除了---以外:
1.表示加合:他除了学汉语以外,还学英语。/ 除了他以外,我们也去过北京。2.表示排除:除了他以外,我们都去过北京。
(46)量词:包、杯、倍、遍、层、场、次、袋、度、封、辆、米、亩、匹、片、瓶、圈、台、条、下(儿)、只、种、座(47)复句: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一---就---
如果---就--不但---而且---三.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 1.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选择
要找重点和难点。这样,既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又为多操练挤出了时间。方法是:了解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汉外对比分析,找出容易混淆的、比较复杂的。
2.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用什么方式引出新语言点?怎样让学生理解?如何检查学生是否明白、会用?词语部分和语法部分如何衔接?用演绎法,还是用归纳法、类比法?新语言点放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去训练?怎样以旧带新?各环节如何过渡? 四.课型特点与教案(初级阶段): 综合课(精读课)
教学任务:学习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汉字); 言语技能: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分三个阶段:语音→语法→短文。* 语音阶段大约2~3周,1~15课。
* 语法阶段(对话形式居多)约10~15周,但与短文阶段的界限并不很清楚。
(一)语音阶段的重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
1.语音方面:声母、韵母、声调、变调、轻声、儿化韵。强调正确拼读和辨音辩调。(1).难发、易混的声母:b、p;d、t;g、k;j、q、x、f h z、c、s、zh、ch、sh、r(2).难发、易混的韵母:单韵母o、e、u、ǖ、复韵母ai—ei、ao—ou、前后鼻音(3).声调(四声)、变调(音节连读的变调;
一、不的变调)(4).轻声(辨别词义或区别词性的:东西、买卖)儿化(辨别词义或区别词性的:画和画儿、头和头儿)学习的先后顺序:(1)声母、韵母
声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er 单韵母: a o e i u ü
复韵母:an en in ua uo
ang eng ing uai uei uan uen uang
ia ie
iao iou ian iang iong(2)声调
四声------轻声------音节连读变调:
二声+二声,二声+三声 // 半三声:三声+一、二、四声、轻声,三声+三声 2.词语方面:实词
3.语法方面:句法:主要是最简单的单句,如主谓句、疑问句------词法:量词、方位词、能愿动词
(二)语法阶段的重点
1.语言知识方面:
* 语音还要抓,突出训练语调、语气(态度、意图或感情)、重音(辨别意义)。
* 语法主要学习基本语法,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词类:能愿动词(想、要、会、能、可以、应该------)量词(个、本、张、把、篇、座------)副词(就、才、又、再---)
连词(和、跟、或者、还是----)
介词(在、从、跟、给、往、向、对----)助词(的、得、地------)↗情态补语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程度补语、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时量补语、动量补语),及其语序。
句子的分类:动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 特殊句型:是字句、有字句、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是---的”句、比较句、把字句、被动句。
提问的方法:用语气助词“吗”提问、用语气助词“吧”提问、用语气助词“呢”提问、用疑问代词提问、用“肯定形式+吗”提问、用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相叠提问(正反问)、用“是---还是---”提问(选择问)。
动作的态(完成态、变化态、持续态、进行态、经历态)2.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方面: 用掌握的语言技能(词语、句型),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侧重培养听说
能力,以及初步的交际能力。学习在会话中谈打算、计划、时间、钱数、购物、看病、节日、天气、问路、问方向------
(三)短文阶段的重点
1.语言知识方面:
* 语音:能正确地变音变调,掌握语流音变,发音准确、语调语气基本正确。朗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60~170个字左右。
* 语法:巩固基本语法,学习基本句式的引申用法(如“起来”的引申用法、疑问代词的引申用法)
* 词语(虚词):副词:倒、难道、简直、何必----连词:无论、尽管、既然、连---也---、由于------2.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方面 听:语速每分钟160~180个字
说:成段表达,满足日常生活和一般社交活动。语速每分钟130~140个字
结果补语:听懂、学完、记住;看清楚
情态补语:说得很好、写得很清楚、听得入迷、长得相当漂亮、忙得----程度补语:得+副词“极了、不得了、要死、要命、不行------” 得+动词“冷死了、坏透了、气坏了、今天冷多了------” 综合课语音阶段教案(“您好”,零起点学生,课时为100分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模仿练习单个声母、韵母、词语、句子,在语流中纠音正调;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复韵母、鼻韵母的发音特点,以及轻声、三声连读的读法。3.能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运用所学的词语、句式进行问答、对话。二.教学重点:
1.复韵母:ao
ai ;ian ie(难发、易混)2.鼻韵母:in— ing(难发、易混)3.轻声:xièxie 4.三声连读nǐhǎo(变调)三.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2分钟):点名,问候。
(二)复习检查(14分钟):
1.巩固已学过的声母、韵母、声韵拼合。教师板书,学生快速认读。
2.检查前一天所学语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复习前一天所学课文,进行简单的问答或对话。
(三)学习新课(80分钟)
1.展示新课语音:
(1)教师板书并领读单个声母(j、q、x)、复韵母、鼻韵母---,学生跟读。板书:1.复韵母:ao
ai ;ian ie 2.鼻韵母:in— ing 3.轻声:xièxie 4.三声连读(变调):nǐhǎo(2)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帮助纠音。(3)声、韵、调拼读,在语流中进行练习。
板书:bao bai bian bie-----// 跑步、发音、英语、铁路、家庭、列车------(4)辩音辩调:针对某些声母、韵母或某个声调,用对比法让学生分辨。板书:bao---pao
由于、爷爷、奶奶-----(5)听写学习的新课语音。
2.认读新字、生词: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和个别读生词------纠正发音------
3.学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分角色读)------纠正发音-------(2)手势法讲解轻声的读法----补充练习(如:爸爸、我们、朋友----)
(3)图示法讲解三声连读的读法------补充练习(如:老板、可以、语法----)板书图示:nǐ+hǎo→níhǎo(4)利用课堂语境设计情景,用课文中的短句进行会话操练。
* 请进,请坐,请喝茶;谢谢,谢谢;不客气。
(四)本课小结(2分钟):见板书上的重点,并再领读三遍。
(五)布置作业(大约2分钟):写拼音、写汉字,熟读课文。
综合课语法阶段教案(“时间表达法”,刚学完语音阶段的学生,课时为100分钟)
一.教学目标:学习19个生词,掌握时间表示法,了解时间词的句法功能及句式中的句重音,并能运用表示时间的句式进行会话。
二.教学重点:时间的表示法、时间词的句法功能与位置。三.教学方法:运用图片、钟表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四.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复习旧课(12分钟):
1.用指定词语结合图片内容会话(如:说“日期”)。2.快速问答前一课学习的内容。(如:今天是几月几号?今天是星期几?)
(三)学习新课(80分钟):
1.学习生词:按设计的板书顺序听写生词---师生共同改错---领读和跟读。板书(1)例:1。现在4。刻
7。起床
------
2.点
5。半
8。早饭
3.分
6。差
9。上课 2.扩展词组练习:教师领读,学生跟说。板书(2)例:早饭----吃早饭----早上吃早饭 3.学习课文: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分角色读----做替换练习4.讲解新语法点:说明时间表示法、时间词的句法功能、句重音。板书(3):* 名词谓语句:主语+名词谓语: 现在八点。
* 时间词作状语:时间词+动词: 八点上课。(时间词作状语不能在句末)
* 句重音:问:现在几点了?答:现在八点了。(句重音在数字上)5.进行操练:
例:教师把时针拨到两点,问“现在几点了?”让学生回答。例:利用课堂语境,按照实际时间进行问答。
例:教师写出时间与活动,让学生互相回答(如:你早上几点起床?): 板书:早上
6:00 起床
6:30 吃早饭 上午
8:00 上课
11:45 下课 中午 下午 晚上
(四)本课小结(3分钟):见板书,并进一步强调时间词的位置。
(五)布置作业(3分钟):说说一天的活动。
第三篇: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法比较
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法比较 及对目前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任务型教学和“3P”教学法都属于交际教学法的分支,其教学步骤却是完全相反的两个过程,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各有其优点和不足。研究其联系与区别、优点与缺点以及我们如何去应对目前的英语教学改革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3P”教学法
英语教学
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课程的实施,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所以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便进入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由于“3P”教学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也已有十多年的历程。所以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比较和反思,以期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法概述
1、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是20世纪80年代由勃雷泊(Prabhu,1987)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在此基础上,纽南(Nunan,1989)对交际任务设计模式的研究以及威莉斯(Willis, 1996)对任务型学习框架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任务型教学的内涵。随后,人们提出了交互假设、交际效度理论、任务型学习的方法论与社会文化观。这些研究丰富了任务型学习的理论,使任务型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在对于任务的定义上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但综观各个学者对于任务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任务必须涉及情景、目标、活动、结果、意义、评价六个部分的内容。首先,任务型教学倡导真实的语言情景的创设,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下产生真实的交际需要;其次,任务要有一定的目标,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实际的交际问题;再次,任何任务都必须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它是在同伴之间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的;第四,任何任务的最终都要形成一定的产品,即结果,以检测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效果;第五,任何任务都必须有意义,否则就是对语言的机械训练;最后,对于结果的评价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对学生劳动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激励。
威莉斯的任务型学习框架分为三个阶段: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任务的类型分为六种:列举型(listing)、排序与分类(ordering and sorting)、比较型(comparing)、问题解决型(problem solving)、交流个人经历型(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和创造型(creative tasks)。
2、“3P”教学法
“3P”教学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即CLT)模式下的产物。“3P”教学法把语言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演示(presentation)→ 操练(practice)→ 成果(production)。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呈现和操练让学生掌握,然后再让学生在控制或半控制之下进行假设交际,从而达到语言的输出,形成学习成果。在“3P”教学法中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是建立在知识层面上的,而并非是真实的生活交际需要。所以它是一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知识单向传递的过程,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其真正的学习需要。
二、任务型教学法与“3P”教学法的关系
任务型教学法和“3P”教学法一样都属于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分支。Howatt(1984)把交际法分为“弱版(weak versions)”和“强版(strong versions)”两大派。弱版交际法以著名的3P课程(PPP lesson)为代表,强版交际法则形成了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代表的TBL课程。
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学习步骤分为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和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三个部分,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3P”教学法的演示(presentation)→ 操练(practice)→ 成果(production)刚好是个相反的过程。在常规的“3p”教学模式中,任务通常体现为production中的综合运用式练习,用来巩固所学的语法结构、语言功能或词汇。而在任务型教学的模式中,学生通常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待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动中使用的语言上,并对学生使用的语言进行纠正和调整。
三、任务型教学与“3P”教学法的优劣比较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无论有多大的优势和魅力都不可避免地带来某种缺陷和不足。任务型教学法和“3P”教学法同样如此。
(一)任务型教学的优缺点分析
1、任务型教学的优点
(1)任务型教学注重真实场景下的、以明确目标为导向的语言交际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真实、实用和有意义的语言。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时是带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的,所以整个课堂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过程。
(2)它提倡以教师教学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主宰,而是以组织者、引导者、顾问或者同伴的身份出现,学生的学习也成为一种满足需要、发展兴趣、提高能力的过程。
(3)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探究、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
2、任务型教学的缺点
在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中,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中大班额的条件下,任务型教学便明显地显示出其不足之处。
(1)课堂效率低,难以保证大班额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任务型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虽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课堂进度进行调控,但由于目前班级的实际情况(大多数班级人数在50左右,农村学校甚至更多)课堂所设计的任务或项目一般都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往往教师采取的做法是要么缩短任务完成的时间,要么把部分任务放到课后去完成,这样就造成课堂任务完成的质量难以保证,甚至任务的执行也成为形式和走过场。
(2)课堂的组织和任务的设计与实施过分依赖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故在目前很难保证大面积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在笔者对本校七年级运用《Go for it》教材的调查中发 现绝大多数教师对于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模式把握的并不是很理想。有的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课本上的教学步骤,造成学生词汇、语法、句式等基础知识严重缺乏,影响其今后的进一步学习;而有的教师则还是沿袭传统的3P教学,强化词汇和语言的输入,把教材上的活动任务作为练习和补充,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是扎实了,但又严重脱离了任务型教学的初衷,把原本要还给学生的课堂又变成了以教师为主的练兵场了。所以在教研室组织的中期调研测试中不合格的学生甚至超过了20%,造成两极分化在起始阶段就大面积出现。
(3)课堂中学生的个体活动难以有效监督和控制,反馈效率低。任务型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把课堂活动任务化,让学生在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中习得语言知识。而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师布置了任务并分好小组进行时却往往发现部分学生在交流中并没有使用目的语,而是运用母语进行,虽然反复强调,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毕竟初始阶段的学生用目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有限,同时也对于学习英语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他们为了能尽快完成任务而在交流中一遇到困难就立即使用母语进行也就并不奇怪了。同时由于任务的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对于学生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也就相对较慢,造成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很难把握。
(二)“3P”教学法的优缺点分析
1、“3P”教学法的优点
(1)强调以结构—功能—交际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大了语言的输入输出量,大大提高了课堂目标语言的操练频率。在运用“3P”教学法教学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引入和展现要学习的主要语言形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操练(机械操练、模仿练习、表演等),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提供相应的准交际情景,让学生在有效的控制之下完成教师预设的交际任务,达到语言运用和输出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是老师提供的材料,语言的结构、功能以及运用都是老师提供的,学生的任务就是把他们记住并灵活运用到交际场景中去,整个过程语言的复现率是比较高的,所以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2)教学以演示(presentation)→ 操练(practice)→ 成果(production)为基本步骤,教师便于组织和控制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运用“3P”教学法时课堂的基本结构就是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所以对于课堂的组织和控制是比较容易的,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的预想之中的;同时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也很便捷,有利于教师随时根究学生掌握的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和进度,因此整个课堂是井井有条,教学效果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3)强调语言结构的分析和词汇、句式、语法的学习,大大提高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3P”教学法是在结构主义教学法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交际教学法,它也重视语言的结构特征的分析,对于词汇、句式和语法的传授同样被强调,它是一种要求语言准确无误的交际法教学。所以长期运用该教学法教学,学生的语言准确性相对是比较高的。
2、“3P”教学法的缺点
“3P”教学法的缺点也正是由它的优点所造成的。
(1)强调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忽视了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造成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儿童的语言习得是靠在真实语境下的实践体验而进行的,片面的语言结构分析和假 设的交际情景并不能激发他们真正的语言学习兴趣和参与的动机。也正如Willis 所说的“上课时,也许方方面面都是成功的,„„但等到真正需要使用的场合出现时,他们却都不会用。” 所以往往教师感到上课该讲的都讲了,该让学生练习的也都练习了,而在真正的交际场合下或在课后作业中错误还是大量存在。
(2)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教学效果低下。在“3P”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完成的,教师的教学也往往是建立在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上的,所以对于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没有重视,忽视了学习中学生的地位,从而也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是学生按部就班学习老师传授的内容,不去考虑其他与本节课无关的东西,求知欲与创造性被抑制;另一种是对教师所教内容不感兴趣,少参与或不参与课堂语言活动,形成后进生。
(3)课堂缺乏真正的交际性。现实的交际充满不可预测性,说话人不可能预期对方会说什么,也无法预先准备如何应答。而在3P课程中,前两个阶段都是受控制的,第三阶段似乎是学生自由发挥,但事实上,学习者很可能会把精力集中在前两个阶段所操练过的语言形式上。“如果学生的主要目标不是通过语言的使用来吸收外来知识,而是向教师证明他们对目标语言的掌握程度。那么,很难令人相信,这种课堂活动是真正交际性的。”(Willis)
四、对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法,学生的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永远都是重中之重。外语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新理论和新方法也层出不穷,应该说每种教学法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我们中小学教师毕竟不是搞理论研究,我们要运用拿来主义,把那些适合自己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方法都为我所用。对于任务型教学法和“3P”教学法我们不应该彻底否定任何一个,而要综合他们的优点,避免其不足和缺憾,让他们真正为我们的外语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2、根据不同的课型多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常教常新,这才是永葆教学活力和生命力的秘诀。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相同的课型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学。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用多了学生都会失去新鲜感而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多变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永远对英语课感兴趣,永远对教师的教学感兴趣,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永葆活力和生命力。
4、重视课堂设计,培养设计意识,力争把每节课当做公开课那样去精心设计。一节的好坏和成败关键在于设计,为什么我们的公开课或评比课往往让人满意,而平常的课堂就不是那样了?关键在于我们用在课堂设计上的时间是不同的。精心准备一节公开课要花多少时间我们都清楚,而一节平常的课又能用去多少时间呢?当然因人而异,但决对不会用很长的时间。所以如果我们把每节课都能当作公开课去准备,那毋庸质疑我们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一定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英语新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 2002
2、《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 程可拉 刘津开2004
3、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
4、《从交际法到任务型教学法》 程寅
第四篇: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为我们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二语教学的崭新视角,同时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的地位不仅没有消解,而且在表面的隐退之后地位更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法中角色不断转换,以更高的驾驭能力引导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语言。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教师;角色转换
Abstract
Task –based teaching method not only provides a brand new perspective for teaching the second languag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PPP method teaching method , but also challenges for the teacher’s role in classes.the teacher’s role never degrades with this method ,but even more transparent because of the teacher’s higher creation and mastering.一、任务型教学法概述
随着教育改革,任务型教学法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经过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发展,于九十年代渐趋成熟。在心理学,语言学以及社会学方面都有着成熟可靠的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教学的核心,强调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层次的不同,教师要设计不同的任务来促进人的发展,把语言运用理念通过任务活动带到教学课堂上来。根据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者习得语言与语言学习的参与程度有密切联系,所以要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语言活动中积极主动的交流,更加关注语言意义,用自己已掌握的或正在学习的语言知识或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习得第二语言。根据社会建构理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经验,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重视学习过程,强调人的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中。这些理论基础使任务型教学法在第二语言教学法中地位日益突出,受到许多任务教学法倡导者的亲睐。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其实是交际教学法的一种延伸,关于任务的定义,不同的学者都有不同侧面的理解,但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语言来完成活动,来做事情。把第二语言习得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语言表达设计成一个个任务活动,带到课堂上来,使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交际。这个过程是“学会”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要用语言做事情”的教学理念和“做中学”。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任务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分为任务前,任务环,任务后三个不同阶段,要遵守任务真实而有意义,难度要适中,任务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提倡学生用目的语完成任务,具有可操作性,任务紧密结合生活背景这几个原则。不同的语言项目要有不同的任务模式。任务型教学法十分适用于分析法教学大纲,可以把目标语成块的,不加分割,不加更改地呈现在第二语言学习者面前。这样学习者在语言输入中感应和理解语言规则,通过不断接受第二语言输入,可以对目标语言的认识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任务型教学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以及能力水平设计任务,把学生至于相对比较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生谈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自己生活经历相接近的话题,自己又有能力驾驭,这样课堂语言任务完成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必然很高,会乐意主动与同学对话交流,一起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语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灵活的运用,要把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整个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语言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适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但是任务型教学法具体实施起来还受到教材、教学大纲、课堂时间、教师能力与惯常的教学模式制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任务型教学法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并没有消解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与作用,因为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的发挥以及其局限性的抑制都需要教师来调控,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法中不再是一味地呈现现有知识,要求学生跟后模仿与操练,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教学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在任务型教学法的每个环节注意自身角色的不断转换才能更好地确保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在任务型教学法课堂下,有更多的语言收获并形成相应的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旦能积极主动参与语言学习并从中取得收获,拥有一定的成就感,就会喜爱老师,尊敬老师,相比传统模式下枯燥得呈现第二语言知识,让学生机械地操练更受学生欢迎,教师应用第二语言教学法于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表面隐退自己,不断转换角色,发挥作用。但实际上,学生更愿听取教师的指导性话语,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二、实施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在教学理念上,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很大的不同,是随着教学教法不断改革应运而生的,但是在考试大纲指导下,在传统3P教学法影响下,要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习理解这种教学法,才能谈得上去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在任务型教学法三个阶段中的积极运用语言去完成任务,习得语言。所以,教师要从学习者、分析设计者、引导者、监控者、总结示范者等方面不断进行角色转换。
(一)学习者
随着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第二语言教学者对语言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传统的教学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语言学习的需求了。所以,第二语言教学老师要积极主动学习任务型教学法。理解传统3P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的不同,并在课堂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自己言行转变。任务型教学与传统的3P教学模式的比较:
3P教学模式是呈现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表达production(1)在任务型教学的阶段中,学生都在完成任务。而在3P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偶尔穿插一两个任务。
(2)3P教学模式是先呈现语言项目,然后让学生操练,最后让学生用该语言项目进行表达。三个步骤没有侧重,同等重要。而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取消了呈现,淡化了操练,重点突出了表达。
(3)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步骤似乎是把3P教学模式倒过来,即学生先表达,然后学习语言难点。且3P教学模式中的各项活动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故属于练习;而任务型教学模式更注重意义,信息的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形式。(4)3P教学模式相对“安全,可靠”,因为它安全地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师的权威及主导作用,而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有充分的活动和表达自由。
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对比学习两种教学法的不同之处,从而更透彻地理解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法,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教学法指导下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不同之处,别人是如何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从中获得启示,再根据自己的情况才能做好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储备工作。例如: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教师对于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课堂处理往往是在学生第一遍感性地阅读之后,教师提几个问题之后,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新词汇,新的语法点,教师一面呈现在课堂上,学生一面记笔记,随后教师找些习题让学生练习,然后让学生课下复习操练,第二节课上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表达,教材上对话,课文占很大比重,篇幅很长,图片等视觉刺激内容很少,练习主要是一些填空题,单词释义题,语法专项训练题等,整个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带领,学生亦步亦趋,学生主动积极性发挥较少,因为教材上所选内容与整天坐在课堂中学习的学生较远,语言知识点的安排是根据知识体系自身的难易度,而不是学生平时生活中的经历或语言需要。比如在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英语教材中,单元课题有cultural relics , wildlife protection 等都不是学生要用第二语言完成事情的语言项目,后面的练习有
1、find the word or express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meanings from the text.2、complete the passage with the words below 这类练习是纯为学词汇而做练习,对于语言交际技能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但在New horizons in English 教材中单元课题有Likes and dislikes;at work ,at play;always ,sometimes and never;every day at 4:00;just asking等话题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中对话,单词,短语,句型的呈现都是围绕学生在本单元交际的话题需要。而练习也是通过图片的视觉刺激让学生role play ,say the right thing ,on your own 这些任务目标,让学生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达。而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新思路初级速成商务汉语》的内容编排也是根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生活经历以及实际需要,其中的汉语功能项目编排,循序渐进,提高了学习者从事与商务有关的社会活动的能力,满足了不同汉语水平的人商务汉语学习的需求。通过对第二语言教学法理念的对比理解,结合具体的教材并去亲身听课,从理论到实践全身心感受一下任务型教学法,这样教师才对任务型教学法有更深的认知理解,才能做好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准备工作。在此时,教师承担扮演的是学习者的角色,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学习才能掌握任务型教学法。
(二)分析设计者
教师在学习掌握任务型教学法之后,还不能急于草率设计任务,因为任务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完成任务的主体,即学生的知识背景,语言兴趣,生活经历,班级规模大小,如何分组,组内学生的个性怎样,平时哪些学生更情愿在一起合作交流,哪些学生更加内向,如何去消除他们的焦虑。对于任务型教学法要采用的教材,是选一本还是与其他教材结合使用,在设计任务时所要侧重的技能是什么,具体语言项目之间如何衔接,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语言表达,在设计某些语言知识时,要不要把和这些语言知识点相关的文化因素考虑进来,如何实现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结合,让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够学会第二语言的表达习惯。比如,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和朋友同学聊到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设计一个有关Likes and dislikes的话题,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需要,但是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在谈论时可能会用到哪些词汇,他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词汇知识,这就要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会涉及到哪些活动,比如study ,swim ,watching TV ,play football ,sing ,ect.那么教师在设计时就应分析并把这些可能涉及到的词汇设计到任务之中,让学生在需要表达的刺激下自然而然学会新词汇而不是通过机械操练记会的。在教汉语做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认识人民币时,教师需考虑到学习者在中国的生活需要及其知识背景,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中文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零、两、百)的认读,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买卖交易时,是否能够听懂这些数字,能够清晰明确交易金额。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是不同的,有些可能已经会了,有些可能不会,有些听力可能很好,有些可能还不行,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完成所设计任务之前,是否应该做一些这些方面的专项训练,这些都是需要分析考虑的。关于教材也需要教师分析,任何一本根据任务型教学理论进行设计的完美教材,在具体运用中都会有不足。因为学生,课堂环境这些教学要素是活的,所以教师在利用任务型教学法编写的教材时,也要分析其中的合理可操作的部分以及不适合的部分。至于班级规模状况,教师不能不分析,因为任务型教学法是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来,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语言潜能,但是如果班级规模过大,教师只能和个别积极的学生互动交流,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样的任务型教学只是流于形式而已,所以在任务型教学课堂,教师要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分组进行,每组内部成员的个性要互补,用积极的带动个性内向的,并鼓励他们敢于去用语言做事情。此外,在教学第二语言知识时必然会涉及到一定的文化知识,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也必须要考虑到如何让第二语言习得者带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一般应该放在任务前,教师引导的过程之中介绍文化因素,从而在任务环阶段让学生把文化要素转换到运用语言的具体行为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为真实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师到课堂上实施任务型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当分析设计者的角色,要有宏观把握教学全局,微观上,考虑到课堂上每个教学细节,这样才能保证任务型教学法三个阶段成功顺利实行。
(三)引导者
任务型教学法有规范的教学框架,在任务前阶段,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主题和任务,但不能过于死板的陈述,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这一阶段要培养好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要去完成任务的欲望,要不断引导学生在课堂环境下进入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介绍出主题,交代清楚任务。比如在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表达介绍自己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时,教师在任务前阶段可以带一块钟表和日历到班级来,看到具体的实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兴趣更大,然后教师走到学生中间把日历和钟表拿给学生观察,让他们初步感知认识一下日历和钟表上的数字,学生自然会看到日历上的汉字,好奇心会使他们询问这些汉字的意思,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并展示一些p p t图片,让学生看到年,月,日,星期的区别,根据图片显示一些人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所做的不同事情。此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已经产生了想要表达自己日常生活的愿望,教师可以介绍主题,交代学生分组,互相交流平时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又如,在教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如何运用英语去宾馆预订房间,运用英语去完成这一任务之前,教师可以先用p pt展示一下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许多美丽的旅游景点,周围的饮食居住情况等等。激起学生外出旅游的愿望,此时教师就要再次引导学生,外出旅游需要哪些准备工作,从而引出实现预订住宿房间。让学生分组,在Reserving a room in advance 里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有些作为游客,有些作为宾馆接待员等。任务前阶段是准备阶段,教师在该阶段担任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下放松自己,并对教师引导交代的语言实践任务充满兴趣,主动去准备实施活动。(四)监控者
任务前阶段为任务环阶段创设了有利条件,在任务环阶段,第二语言学习者,要在教师的辅助下,自己主动用语言完成各项任务,教师根据各个小组内成员完成任务的状况,要对自己语言输出是偏向于书面语言还是口语,是相对正式还是很随意,对于学生在完成活动过程中,是否有语言错误,要不要纠错,何时纠正错误,学生运用第二语言的流利性如何,此外,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交际教学,教师还要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注意到学生谈话的技巧,说话时用了怎样的交际策略,是否善于用会话常用语。例如:要求学生合作完成inquiring other’s need 这一任务,课堂上可以通过pair work 的形式,教师放手让学生两两之间对话,学生A: Do you want my lemonade ? 学生B: yes.学生A: Okay, here you are.学生B:(shake his hand)
学生A: What’s the matter ? Don’t you want to drink it ? 学生B: No 教师在课堂上听到有一组学生这样来对话完成inquiring other’s need 这一任务,对于学生B的回答只有yes和No,十分简短,语言输出少,教师在监控过程中要有意识,但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对话,让学生在完成他们自己设计的一次话轮之后,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告诉学生,when others offer you something ,if you don’t need it ,you should give negative answers but also say “thank you politely 所以学生B 的回答应该分别是 yes ,thank you 和 no ,thank you.这样更完整,更礼貌,更接近英语使用者的用语习惯。整个监控过程中,教师适宜用目标语,这样才能构筑一个第二语言环境,同时也加强了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入。
在要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完成“去飞机场”这一任务时,学生A:(装扮路人)学生B(要去飞机场的人)学生B:你好!我能麻烦你件事吗? 学生A:什么事情?
学生B:去这个地方的路怎么走?(这时,学生B在纸上画了一个飞机,学生A很快明白了询问者的意思)
学生A: 你可以做5路公交车,直接到飞机场。学生B:谢谢!
两个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但可以知道学生B不知道“飞机场”这个词汇,但他在交际过程中使用了一定的交际策略,顺利完成任务。教师作为监控者要肯定学生这种灵活机制地处理方法。但也要找适当机会让学生在运用语言做事过程中发现自己欠缺的语言知识点。在任务环阶段,教师要做好监控,控制自己的语言输出,监控好学生在用语言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各个细节方面。
(五)总结示范者
在完成任务环之后,课堂进入任务后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对任务环阶段涉及到的语言形式以明确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做适当练习,加以巩固。任务型教学法,这种隐性语言教学法能锻炼培养学生一定的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但有时候第二语言学习者需要明确的语言呈现,这样则更易于语言项目的学习,需要语言模式清晰而明确的呈现方式。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对做好总结示范工作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例如,学生在任务环阶段学会了用时间日期表达自己在什么时间做过什么事情,能表达说明一件事情在什么时间发生的。教师要把现在、今天、昨天、明天、时候、几点、什么、你、我、他等任务环中涉及到的词汇,还有人称代词+时间词+事件(我十一点睡觉)这样的表达句型清晰地列出来。还有一些短语的区别,比如“几点”和“什么时候”的细微差别。此外,教师在该阶段还要基于在任务环阶段的监控情况,总结一下同学们任务的完成情况,多给学生积极地鼓励与肯定,营造一种功成圆满的课堂氛围,对于完成任务过程中犯了语言错误的同学,告诉他们正确的表达方式,并让学生学会自我解嘲,不要因为一次两次的表达失误而焦虑畏惧。
任务型教学法体现了第二语言教学从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与运用的变革趋势。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法中不断进行角色转换,发挥不同作用,从而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习得第二语言起到了更好的辅助作用,让学生在做事情中快乐并富有成就感地习得第二语言,轻松的课堂环境,有意思的语言活动,民主的老师这些都为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第二语言打好了基础。学生在课堂上成功习得自己想要学习的二语知识并能成功的表达,这需要教师发挥好作用,在任务教学过程中不断转换角色,同时学生在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上有很大收获,有能体会语言学习的快乐,当然也会喜欢实施任务教学法的老师了
无论从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角度还是从整个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都举足轻重。教师以课堂上少说话,少操控,上占有时间的隐退方式从而更好地把握监控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教师以其更高的驾驭能力,使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地位更突出,作用更大。
参考文献:[1]Howatt, A.P.R.(1984).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2]姜凌 比较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PPP 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差异 人文社会科学专辑2011年第37卷
[3]袁帅 论任务型英语教学法与教师的角色 [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 年第10 期
[4] Scott Thornbury How to Teach English.Longman press.
第五篇: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对比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2012-2013上期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
外语教学心理学 考核方式: 考查
学院:
外国语学院 任课教师: 张翼 学生:屈丽
班级:2010级四班 学号:201005146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对比研究
摘要:多年来, 英语教学一直以“语法翻译法”“3P教学法”代表传统教学法, 其中语法翻译法是英语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任务型教学法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强调通过任务来实现对语言的意识和感知, 它不仅发展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技能, 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传统教学法 英语教学
一、引言:
近几年,很多英语教师对任务型教学越来越感兴趣,并逐渐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性的运用,同时也有很多老师在进行任务性语言教学时,不断地将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它们各自的优点,并尽可能地在运用这些方法教学时将其优点放大,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二、正文:
要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首先我们就要清楚什么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什么是传统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由Prabhu提出来的, 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一般它有六项基本原则,即:
(一)目标。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
(二)内容。任务的这一要素可简单地表达为“做什么”。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赋予它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需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活动。
(三)程序。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括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
(四)输入材料。所谓输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输入材料可以是语言的,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产品使用说明等。
(五)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任务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任务设计中,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务更顺利有效地进行。
(六)情景。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的语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任务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意识。
任务的这六个基本要素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任务的本质。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它本身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但通过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思维、决策,为他们提供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和用目的语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语言学习摆脱单纯的语言项目练习,而成为有语境的、有意义的、有交际目的的语言实践。
当提到传统语言教学法,我们知道一般就有“语法翻译法” 和“3P教学法”,其中:
1、语法翻译教学法
语法翻译法是英语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从时间上看, 它已被使用几千年了, 十分注重语言知识的教学。英语语法翻译法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向学生传授词汇和语法规则, 翻译是基本的手段, 在翻译过程中, 使用母语与英语。语法翻译法强调机械记忆, 通过让学生背诵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来学习课文、学习英语。此法尤其强调语法功能, 但是所学的文章常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这种教法下, 单调的填空、造句练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练习方式, 学生凭借记忆答题, 不需要做更多的思考。语法翻译法易教易学, 对语言知识的传授有条理,有系统性。2、3P教学法
3P教学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即CLT)模式下的产物。“3P”教学法把语言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演示(presentation)→ 操练(practice)→ 成果(production)。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呈现和操练让学生掌握,然后再让学生在控制或半控制之下进行假设交际,从而达到语言的输出,形成学习成果。在“3P”教学法中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是建立在知识层面上的,而并非是真实的生活交际需要。所以它是一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知识单向传递的过程,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其真正的学习需要。
通过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存在着以下的明显差异与联系:(1)首先从教学目的看: 语法翻译法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知识, 如语音、词汇、语法等, 关注学生的读、写技能。3P教学法强调语言结构的分析和词汇、句式、语法的学习,它是一种要求语言准确无误的交际法教学,它也是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任务型教学法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强调通过任务来实现对语言的意识和感知。它不仅发展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技能,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协商合作能力、思考应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为未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2)在课堂情景方面: 语法翻译法经常是没有情景的语言学习, 导致课堂语言学习和使用抽象化, 师生面对的是干瘪的教科书, 枯燥的语言文字, 书本知识与生活真实情境脱节, 因此学生很难把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的情景中去, 难以学以致用。在3P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给学生引入和展现要学习的主要语言形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操练(机械操练、模仿练习、表演等),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提供相应的准交际情景,让学生在有效的控制之下完成教师预设的交际任务,达到语言运用和输出的目的。而任务型教学法强调情景的真实性, 情景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能力水平来设置情景, 布置任务, 鼓励学生根据真实的情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讲述真实的生活经历,传递真实的信息, 使各种语言技能在交际中灵活而综合地得到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把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历相联系, 并使学生明确设置情景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主动参与各种 “任务”活动, 这样就很容易把课堂中的语言操练迁移到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 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在师生课堂活动方面: 语法翻译法是由教师先讲授词汇、语法规则, 然后学生进行机械性的操练, 教师的活动较为突出;3P教学法以演示(presentation)→ 操练(practice)→
成果(production)为基本步骤,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操练(机械操练、模仿练习、表演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是老师提供的材料,语言的结构、功能以及运用都是老师提供的,学生的任务就是把他们记住并灵活运用到交际场景中去,整个过程语言的复现率是比较高的,所以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任务型教学法是由学生先执行任务, 任务结束后, 才由教师进行归纳性的总结, 课堂上学生们的活动较为突出。语法翻译法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 教师统治课堂, 造成教师向学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而任务型教学法却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核心, 体现他们的生活经验, 反映他们的认知水平, 学生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他们是“任务”的执行者, 是活动过程中的演员,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质变。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势之处,所以老师在进行外语教学时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同时, 学生的语言能力只能在大量实践中培养,教师应精心安排教学, 尽量利用所有机会为学生创建语言环境, 同时要了解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最大限度地提高外语水平。
参考文献:
1、Williams, M1& R1Burden1(1997)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2、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3、《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 程可拉 刘津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