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公布(节选)不提GDP指标主攻调结构(模版)
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公布 不提GDP指标主攻调结构指导“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昨日全文发布。接近2万字的篇幅中,只字未提未来5年GDP的具体指标,与5年前“十一五”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对比。明确提出,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财税改革
房地产税又添变数
●行政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亮点
●收入分配
初次分配也要强调效率公平
●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支柱化”再提速
指导“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昨日全文发布。
十二五规划建议不提GDP指标主攻调结
接近2万字的篇幅中,只字未提未来5年GDP的具体指标,与5年前“十一五”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对比。
《建议》明确提出,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消费位列“三驾马车”之首
如何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议》提出,将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仔细对比5年前的《建议》即可发现,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首次被提到了第一的位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驾马车”顺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济结构的调整,除了“三驾马车”的调整,也要靠科技创新。
官方酝酿一年有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建议》数次提及。
《建议》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
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而“服务业大发展”则被定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建议》提出,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并将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
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的清洁发展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
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不过,这份纲领性文件并未给出具体下降指标。
关注民生
“十二五”是中国提出的要在2020年(即“十三五”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
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被《建议》认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
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为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等,在《建议》设
置的“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被提到了最为靠前的位置。
在周一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部署今年第四季度工作时也明确
提出,当前将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并加强对重要商品供求价格信息发布工作,有效引导
社会预期。
“十二五”要求维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可谓与当前经济一脉相承。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也是今后5年中国的主要目标之一。
《建议》称,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
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建议》还提出,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
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对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建议》强调改革是一大亮点,在改革问题上态度非常明确,且对于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领域直点其名,和以
往的表述有所区别。
《建议》摘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
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
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解读:收入分配改革的宗旨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不仅如此,调整收入分配已经融入到多
项改革的内涵当中。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建议》进一步提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
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
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
高。
在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看来,在收入分配改革未来五年的推进过程中,“普遍”、“较快”、“同步”、“明显”这八个字体现了“十二五”期间调整收入分配
关系的关键点。
“„普遍‟体现了居民收入增加的面要广,尤其让低收入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公平的原则;而„较快‟则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在纵向比较方面要更加快。”苏海南说,“两
个同步更是第一次提出,这就意味着未来经济增长10%,居民收入也要相应增长10%,这
是一个很大的改变。而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则更是抓住了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
题,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当中,收入分配改革已经融入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的调
整、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以及农村建设等重要领域的规划和工作安排之中,这样的写法同样是具有新意的。体现了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全局高度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决心。”苏海南说。
近期,围绕改革路径选择的讨论和争议连日来再度成为学术界的聚焦话题。焦点主要集
中在两点:一是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孰为重;二是调低和限高孰为重。
五中全会对此的定调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建议》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
康发展。
解读: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建议》强调要加强城镇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户条
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
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
益保护问题。
此前北京频频发生道路堵塞,如何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引人关注。
《意见》要求,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
扩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
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新兴产业“支柱化”再提速
《建议》摘要:对于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
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将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
效益。
解读: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到202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其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建议》的定调预示着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是重要的一员。
如果要达到中国已经定下的气候减排目标,以及极富进取心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积极
发展水电和核电成为最便捷的道路。
《建议》提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按照国家能源局此前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水电利用规模可能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会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提高1.5个百分点。中国已经提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个目
标,必须加快水电和核电的建设。目前,西南地区是我国水电最为丰富而将在未来集中开发的地区,而核电的规划布局方面,中国已经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区加
快发展核电,稳步推进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省份内陆核电项目,一条“东中部核
电带”即将形成。
这将是一个伟大的时期。从2011到2015年,中国将步入“十二五”阶段;2012年,中国
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大”。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在全球金融危机余烟未散的背景下,从世
界各地投来的交织着期望和担心的目光中,中国正经历着一次新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文
化转型。
昨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10月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通览《建议》全文,信息非
常丰富,意义极其远大。
《建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也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这种对改革的强调,引人关注。而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历史重任在“十二五”
期间汇集在一起,则需要加快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以更大的决心
和勇气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正是深入推进改革。
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但离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一定距离。
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言,市场经济并非保证经济昌盛和人民幸福的充分条件,许多国家陷
入了坏的市场经济,或者权力支配市场的经济。中国必须走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而法治是规制权力的唯一正途。
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在矛盾的积累、暴露过程中逐步改革。但到了今天,有些问题可能没有太多回旋的时间和余地,又涉及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下更
大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的实质在于利益格局的重构,必然会遇到利益集团的阻挠。更重要的是,正如诺贝
尔奖得主斯蒂格勒的“俘获理论”所告诫的,立法者和管制机构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殊利益集团“俘获”立法者和管制者,使政府提供有利于他们的管制。
在我国当前的改革中,由于规则的制定者与一些被改革的对象之间存在很大的重叠与交
叉,更使得改革需要“灵魂深处的革命”。例如,收入分配改革、央企改革、证券市场的改
革、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改革等,之所以难以突破,症结就在于此。
《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作者奥尔森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采取集体行动的目标几乎无
一例外的都是争取重新分配财富,而不是为了增加总的产出——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分利集
团‟。”因此,各利益集团都会为了利益而展开分利竞争,通过各种活动影响政府决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集团的活跃存在将成为常态,而且制度越不健全、寻租空间越
大,利益集团就越趋于活跃。与上世纪80年代的双轨制相比,中国如今的寻租活动在方法
上更为隐蔽、在规模上更为惊人。例如,一些利益集团通过PE腐败,在公司上市前快速入
股,利用关系帮助企业上市,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惊人的无风险利润。
另一个寻租的热点领域是房地产。最近被股东方公开举报的某市一中心城区房地产项目
中,约400户业主中,50余户曾获得一成以上的购房折扣,其中22名买家所获折扣高达
三至五成,折扣金额数十万至百万元不等,其中多数是政府官员。这揭开的只是冰山一角。
改革的另一障碍在于改革的成本和风险在当期,而主要收益则在远期。这种收益与成本的跨期分配,往往是导致改革不作为的主要负向激励。
“十二五”改革攻坚不仅关乎中国未来5年的发展,更对中国未来10年、20年乃至30
年都有着深远影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5年。因此,下一阶段的改革攻坚,关系到
中国未来的前途。眼下,我们已经看准了改革的方向,看到了改革的迫切性。但是利益集团的强大阻力、决策的周期化,都决定了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建议公布 未来五年攻坚调结构
“十二五”规划建议公布 未来五年攻
坚调结构
许可新 孙书博 汪时锋 孟斯硕 编者按:
外界期许已久的“十二五”规划昨天终现端倪。当天,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于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建议》共分十二个部分,开篇即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样的定调彰显了未来五年攻坚调结构促转型的决心。
“十二五”不提GDP指标 主攻“调结构” “十二五”规划建议昨日全文公布 ●财税改革 房地产税又添变数 ●行政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亮点 ●收入分配
初次分配也要强调效率公平●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支柱化”再提速
指导“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昨日全文发布。接近2万字的篇幅中,只字未提未来5年GDP的具体指标,与5年前“十一五”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对比。
《建议》明确提出,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消费位列“三驾马车”之首
如何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议》提出,将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仔细对比5年前的《建议》即可发现,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首次被提到了第一的位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驾马车”顺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济结构的调整,除了“三驾马车”的调整,也要靠科技创新。官方酝酿一年有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建议》数次提及。《建议》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而“服务业大发展”则被定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议》提出,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并将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的清洁发展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不过,这份纲领性文件并未给出具体下降指标。关注民生
“十二五”是中国提出的要在2020年(即“十三五”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被《建议》认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为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等,在《建议》设置的“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被提到了最为靠前的位置。
在周一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部署今年第四季度工作时也明确提出,当前将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并加强对重要商品供求价格信息发布工作,有效引导社会预期。
“十二五”要求维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可谓与当前经济一脉相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也是今后5年中国的主要目标之一。《建议》称,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建议》还提出,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对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建议》强调改革是一大亮点,在改革问题上态度非常明确,且对于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领域直点其名,和以往的表述有所区别。
初次分配也要强调效率公平
《建议》摘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解读:收入分配改革的宗旨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不仅如此,调整收入分配已经融入到多项改革的内涵当中。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建议》进一步提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在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看来,在收入分配改革未来五年的推进过程中,“普遍”、“较快”、“同步”、“明显”这八个字体现了“十二五”期间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关键点。
“‘普遍’体现了居民收入增加的面要广,尤其让低收入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公平的原则;而‘较快’则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在纵向比较方面要更加快。”苏海南说,“两个同步更是第一次提出,这就意味着未来经济增长10%,居民收入也要相应增长10%,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而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则更是抓住了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当中,收入分配改革已经融入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以及农村建设等重要领域的规划和工作安排之中,这样的写法同样是具有新意的。体现了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全局高度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决心。”苏海南说。
近期,围绕改革路径选择的讨论和争议连日来再度成为学术界的聚焦话题。焦点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孰为重;二是调低和限高孰为重。
五中全会对此的定调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新兴产业“支柱化”再提速
《建议》摘要:对于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将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解读: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其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建议》的定调预示着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是重要的一员。
如果要达到中国已经定下的气候减排目标,以及极富进取心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积极发展水电和核电成为最便捷的道路。
《建议》提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按照国家能源局此前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水电利用规模可能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会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提高1.5个百分点。
中国已经提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个目标,必须加快水电和核电的建设。目前,西南地区是我国水电最为丰富而将在未来集中开发的地区,而核电的规划布局方面,中国已经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区加快发展核电,稳步推进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省份内陆核电项目,一条“东中部核电带”即将形成。
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
《建议》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解读: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建议》强调要加强城镇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
此前北京频频发生道路堵塞,如何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引人关注。《意见》要求,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房产税又添变数 《建议》摘要: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解读:“十二五”期间,改革工作仍任重道远,多项新的改革议题被明确提出,其中环境保护税位列其中,中央和地方的财税资源有望得到重新分配。按照此前参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专家接受采访时透露的信息,所谓环境税,是一个税系,而非单独的某一税种,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征税首要目的不是增加财政收入,而是着眼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
针对目前亟待完善的中央和地方分税体制,解决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的状况,《建议》提出,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在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来源大头上,《建议》提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同时,为了补充政府公共支出的来源,《建议》提出,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同时,为能进一步放开国有经济领域,鼓励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建议》提出,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值得关注的是,在楼市“二次调控”之际,市场关于房产税的推出又现浓厚预期。
《建议》中的提法是: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由此,似乎已箭在弦上的房产税前景又添变数。
国内市场规模欲攀世界前列
《建议》摘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解读:“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再次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成为中国下一个五年规划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在“三驾马车”中,消费排在第一。
事实上,“扩大内需”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另一方面也是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建议》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在这样的目标下,“扩大内需”更有了熨平经济波动、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的内涵。
“过去强调的都是‘增长’,以供给的思维来发展经济;但现在强调的是‘内需’,以需求的思维发展经济。”经济学家樊纲近日表示。
他认为,居民消费需求主要从实现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来着手,而投资需求,宜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近日的表态展示了国内市场的前景。
他在视察第108届广交会时表示:“相信经过几年时间,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结构会有很大的改变和提升,内外贸市场会连成一体。我认为,未来中国的国内市场会明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内市场。”
经济社会发展 促就业放优先位置
《建议》摘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解读:人保部给出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31万人。尽管已经超额完成全年900万人的目标,但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这依然是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中的一个突出点。《建议》中明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特别提到,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未来五年将是攻坚扩内需的五年,怎样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地消费投资?除了完善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工作外,增加就业岗位也是一大要务。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是《建议》明确强调的。
《建议》要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提法同样值得关注。
在当前西方施压人民币升值,频挥保护主义大棒的背景下,中国外贸未来几个月的表现如何,沿海广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订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就曾强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主管部门在就业和经济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的目标之下,会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来保证就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调整之间的平衡。
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亮点
《建议》摘要: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解读:随着近两年来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一些地方政府同老百姓之间的信任度、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
2004年3月,国务院制定并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就是要求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在今年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这表明我国政府对依法行政的约束机制越来越完善,对政府提高公信力越加重视。
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相关内容中,《建议》明确,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有专家指出,实现政策、决策和各项举措的公开公正,是提高政府工作公信力的关键所在。
伟大时代的改革
这将是一个伟大的时期。从2011到2015年,中国将步入“十二五”阶段;201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大”。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在全球金融危机余烟未散的背景下,从世界各地投来的交织着期望和担心的目光中,中国正经历着一次新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
昨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10月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通览《建议》全文,信息非常丰富,意义极其远大。
《建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也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这种对改革的强调,引人关注。而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历史重任在“十二五”期间汇集在一起,则需要加快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正是深入推进改革。
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但离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一定距离。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言,市场经济并非保证经济昌盛和人民幸福的充分条件,许多国家陷入了坏的市场经济,或者权力支配市场的经济。中国必须走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而法治是规制权力的唯一正途。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在矛盾的积累、暴露过程中逐步改革。但到了今天,有些问题可能没有太多回旋的时间和余地,又涉及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下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改革的实质在于利益格局的重构,必然会遇到利益集团的阻挠。更重要的是,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勒的“俘获理论”所告诫的,立法者和管制机构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殊利益集团“俘获”立法者和管制者,使政府提供有利于他们的管制。
在我国当前的改革中,由于规则的制定者与一些被改革的对象之间存在很大的重叠与交叉,更使得改革需要“灵魂深处的革命”。例如,收入分配改革、央企改革、证券市场的改革、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改革等,之所以难以突破,症结就在于此。
《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作者奥尔森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采取集体行动的目标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争取重新分配财富,而不是为了增加总的产出——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分利集团’。”因此,各利益集团都会为了利益而展开分利竞争,通过各种活动影响政府决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集团的活跃存在将成为常态,而且制度越不健全、寻租空间越大,利益集团就越趋于活跃。与上世纪80年代的双轨制相比,中国如今的寻租活动在方法上更为隐蔽、在规模上更为惊人。例如,一些利益集团通过PE腐败,在公司上市前快速入股,利用关系帮助企业上市,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惊人的无风险利润。
另一个寻租的热点领域是房地产。最近被股东方公开举报的某市一中心城区房地产项目中,约400户业主中,50余户曾获得一成以上的购房折扣,其中22名买家所获折扣高达三至五成,折扣金额数十万至百万元不等,其中多数是政府官员。这揭开的只是冰山一角。
改革的另一障碍在于改革的成本和风险在当期,而主要收益则在远期。这种收益与成本的跨期分配,往往是导致改革不作为的主要负向激励。“十二五”改革攻坚不仅关乎中国未来5年的发展,更对中国未来10年、20年乃至30年都有着深远影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5年。因此,下一阶段的改革攻坚,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眼下,我们已经看准了改革的方向,看到了改革的迫切性。但是利益集团的强大阻力、决策的周期化,都决定了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第三篇: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将公布 主攻新药方向明朗
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将公布 主攻新药方向明朗 发布时间: 2011-6-24 9:23:00来源: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作者: 宦璐
相关行业: 医疗健康
生物医药作为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我国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
记者日前获悉,由国家发改委主导起草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近期有望出台。到2015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规模,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产值达到2000亿元。
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生物产业大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十二五”规划起草小组组长王昌林介绍说,未来五年,生物医药的发展将主要强调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等创新型药物品种。“力争到2015年,百强新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销售总收入的50%,到2020年,5家企业进入世界医药百强。”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力争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突破。王昌林说,生物医药产业保持20%的增速没什么问题,核心的问题是怎么做强,我们已经是医药产业的大国了。现在如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新药、加快重大技术的产业化以及尽快提升我国生物医药国际化的水平,是未来的重点。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政策处邱宏伟处长称,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增长迅速并初具规模,但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近年在国际市场上排名前十位的生物技术产品中,没有我国的产品。我国每年取得的约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平均转化率仅为20%,实现产业化不到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而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更是不足8%。
而“规划”拟定了宏大目标:“十二五”期间,获得新药临床批件等各类批件200个以上,新药证书、兽药证书、医疗器械证书等各类证书100个以上。据透露,有关部门还拟定了与“规划”配套的“重大新药创制政策”,明确重点扶持方向,包括重大新药创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疫苗与抗体产品研究开发、体外诊断重大产品开发、数字化医疗以及生物医用材料。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近日这样描绘“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的总体目标:“新药更多、大药更大、平台国际化、突破关键技术、培育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