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的儿童成长故事

时间:2019-05-13 05:3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视角的儿童成长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视角的儿童成长故事》。

第一篇:心理学视角的儿童成长故事

心理学视角的儿童成长故事

“嘉顿苏尔发展心理学工作室”著有国内第一套心理学视角的儿童成长故事丛书,该丛书依据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方面分为6个主题,每个主题又由构成该主题主要内容的9个故事组成,丛书特点为:

一.所有故事均具有典型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意义。

…在强化儿童故事本应具备的生动、奇趣、幻想和童真的前提下,所有情节都围绕着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重要环节而精心设计,故事中的所有事件都不是孤立的二. 以最浅显的方式,讲述最深奥的道理。

……用儿童故事这种最浅显的方式,把一些让许多成人都很难理解和操作的概念和哲理,如自我接纳、对自己情绪负责、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关注当下、寻找内心的快乐等,让小小的孩童也能明白和领悟……

三. 以儿童的视角讲述故事,真实而细腻地描写儿童的心理过程。不仅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充满了奇特和想象,而且,故事的基本结构和细致入微的情感、心理描写却完全体现了儿童的思维方式,再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征、问题和冲突,它们是那么地真实和亲切,似乎在故事中的每一个主人公身上,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和周围伙伴的影子……

四. 帮助父母走入孩子的内心。

……父母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尤其是通过专家的点拨,终于能重新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孩子的视角,充分地体会和理解孩子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

五. 生动而系统的情境化案例教学。

……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学一堆空洞的理论,或受几个生动的育儿故事的启发,就能立刻在生活中应用自如的,理论联系实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六. 藉由故事和专家的指导,提供了父母自我成长的契机

……在故事中,专家通过对父母错误行为的分析,揭示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学的意义,不仅帮助父母了解什么行为是错误的,而且开始思考自身成长的问题,了解是什么样的成长经历和环境造成了这样的行为,由此成为父母自我成长的契机

…… 丛书的六个主题及其相关故事介绍

主题一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9个故事22个关键点)主题二:帮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9个故事20个关键点)主题三: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9个故事24个关键点和问题)主题四:建立爱的连接(9个故事27个关键点)

主题五:改变孩子的思维和行为习惯(9个故事21个关键点)主题六:帮助孩子面对生活中的难题(9个故事24个关键点)

第二篇:心理学故事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实例】

1、有效利用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2、反例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臵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臵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3、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XXXXX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4、安泰效应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5、暗示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较XXXXX更易于接受暗示。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等语言为孩子打气,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比如:

领:我很棒!(XX)众:你很棒!(XX)领:你也行!(XXX)众:我也行!(XXX)动作暗示——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低段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思想内涵更不容易把握,这时候动作暗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能用肢体动作暗示学生,使学生更快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表现音乐情绪方面,教师可以用左右轻轻摆动身体来表示轻柔舒展的音乐,用小幅度的点头来表示欢快活泼的音乐。

表情暗示——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有许多的表演环节,包括唱歌表演、律动表演、乐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体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等。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表情暗示的作用。当学生在表演时,教师如果是微笑的注视着他们,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们能看到老师眼里的肯定和赞许。而在对学生音准的训练过程中,可运用柯达伊手势的动作暗示,让学生对抽象的音高有比较直观的理解。有一个班在学习歌曲《可爱的羊群》的第三句“水草丰盛羊儿壮”时,总是把最后一个音“5”漏掉。所以当唱到这几小节时我就用手势作出旋律高低的走向,到了最后一个音“5”时,我的手向上一带,学生的自然的就唱到位了,几遍之后便能完全掌握。

自我暗示——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暗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体验中更好的发挥自主性。有的学生每当遇上听辨练习就会有“惨了!惨了!”“好难啊!”等自我暗示,在学习上维持着焦虑状态,从而干扰正常水平发挥。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严重阻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想着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

另外教师的课堂展示也是一个客观实在的态度暗示,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精神状态以及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投入程度上。

6、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XXXXX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8、巴霖效应

源自於马戏团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巴霖效应”多少解释了为什麽有些星座或生肖书刊能够”准确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词句,其实根本属”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适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换言之,那些词句的适用范围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说了等於没说。例如:水瓶座理性而爱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爱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远没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爱心吗?我们不去否定星座存在的价值,毕竟它存有统计的基础在。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聪明人,不去迷信星座,我又得告诉你,你又错了!知道什麽叫做”天醉人亦醉”吗?既然身旁有超过半数的人相信星座,你又何苦试着去推翻那根植於心的观念(实际上也不太可能)?如果一对情侣在星座学中是不甚相配的,即使两人都不迷信,但他们的心理必然会承受一股不小的压力,在往後交往的时间中,若有了冲突磨擦,心中既存的那种”原来真的不合适”的预设就会被强迫成立,最终难逃分手命运!

9、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10、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11、贝尔纳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纳勤奋刻苦,同时又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他毕生研究晶体学或生物化学,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路——为他人去做一架云梯,把一个个富有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科学的高峰,这一举动被科学家们称为“贝尔纳效应”。作为班主任,不一定有贝尔纳的天赋,也不一定是某学科的专家学者,但与学生相比,总在一些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班主任只要认真地把自己的优势加以发挥和利用,就能逐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更快地进步,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12、贝勃规律

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即“贝勃规律”。实验表明,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100甚至200万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贝勃规律”经常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

13、比马龙效应

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

14、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心理解析: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15、边际效应

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3K月薪的人增加1K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6K月薪增加1K大的,可能和6K月薪的人增加2K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1K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2K,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1K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2K,第三次需要3K......,或者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想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研究经济学其实也很有意思,只是对很多人来说,与IT这个行业不可完全兼得。

16、边际效益递减效应

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

最明显的诠释,就是非线性函数,例如二次曲线。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给你一个可爱多,你高兴的乱跳以为赚了,接下来是第二个……可是一直给你,你会觉得开始恶心了。这有两个原因:一,你吃饱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腻了,刺激受够了。你希望有个机会表白自己“老大,给个哈根啊好啊?”所谓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刚来了要混个脸熟,所以拼尽全力在所不辞。日子一久,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会这样解释:神秘莫测的心理学和社会学。

如果我们建立一个映射,使得各种效用是可比的(比如,我们定义跑得快比跑得稳好,这并非没有意义,赛车界就是个例子),那么在一个时间序列上,投入和产出(以及累积投入和累计产出)就可以作为模型。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见,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两个特点:一,t=0比t->无穷时候的产出大的多(这是序列函数的像)。二,t->T和t->T+1在T->无穷时候的变化不大(这是像的一阶倒数)。前者说明总体趋势递减,后者说明递减速度趋缓。

我们可以想想,边际效用递减式一个无处不在的规律,你想过四级,于是找了本宝书,从A背起,不错,一会儿就背完呢(当然,本来A就不太多,我就是这种人),然后是B,然后是……Bpart2,然后是Bpart21/2...级数的概念有了应用。当然你可以选择从Z开始背回头(当然,我也是这种人)。可见,投入和产出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投入了就要求有产出,所以边际效益递减的逆仍然适用。我们可以拓展到离开效用这个概念。让我们看一个实际中的问题:昨天打扫房间卫生,发现刚刚擦过的桌子一层灰又上去了,和旁边的一个小支架看上去没什么区别。实际上,后者上次被美容的时候我还没在南京……一个东西从干净到涨很快,可是从脏到很脏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阿,指望考古队?(尽管也有评价的因素)大家还可以想到很多很多,比如,人文一点,“失去的才是真”。

我们如何利用这个规律呢?经济学的解释是资源的最优配臵。因为投入的太多使得最终的收益摊的太薄。再好的东西也有个限度。理工科的更加清楚,所谓的各种高级操作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吃力不讨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更高深的是当然一些数学上的游戏。然而我觉得,这个现象的起源绝对是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进步和发展。想想,如果边际效益递增,我们还需要创新吗?我们还需要坚持吗?同志们,可爱多足够了,不,凉水就行!魅力这个词,永远的就失去了意义。

17、波纹效应

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行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作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这时教师的影响力往往下降或消失不见,因为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发展、心理品质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而恶劣的影响。

18、布里丹毛驴效应

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19、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1.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2.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3.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心理解析: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XXXXX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20、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这个理论的前提为人们的财富及可支配收入会随着股价上升而增加。因此,人们更愿意消费21蔡格尼克效应蔡格尼克命被试去做20件指定的工作,半数工作允许完成,半数工作则中途加以阻止,不予完成。被试共32人。实验结果发现示完成工作的回忆要优于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如以RC代表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要所得的件数,RU代表示完成工作所得的件数,P为两种回忆件数的比例,即RU/RC,用以在数量上表明哪一种工作易于回忆。若是P等于1,则两种工作的回忆量一样;若是P大于1,则示完成的工作易于回忆;若是P小于1,则已完成的工作易于回忆。实验的结果P从0。8至3。5不等,平均为1。9,即RU的回忆量差不多等于RC的两倍。为什么未完成的回忆量优于已完成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未完成的工作引起情绪上的震动所致。但若把工作用三种方式处理:一种是允许完成,一种是中途加以阻止不予完成。结果表明,中途阻止后再给予完成的工作的回忆量却优于上述两者,这就不是中途阻止产生的情绪只能用心理的紧张系统是否得到解除来加以说明。已完成工作所引起的心理紧张系统还没有得到解除,因而回忆量较多。中途加以阻止的未完成的工作不仅易于回忆,并且在做了其他工作之后

22、长尾效应

长尾效应的根本就是要强调“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也就是要赚很少的钱,但是要赚很多人的钱.要将市场细分到很细很小的时候,然后就会发现这些细小市场的累计会带来明显的长尾的效应.以图书为例:Barnes&Noble的平均上架书目为13万种。而Amazon有超过一半的销售量都来自于在它排行榜上位于13万名开外的图书。如果以Amazon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的话,这就意味着那些不在一般书店里出售的图书要比那些摆在书店书架上的图书形成的市场更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摆脱资源稀缺的限制,潜在的图书市场将至少是目前的两倍大。曾在音乐行业担任过顾问的风险投资家KevinLaws是这样总结这一现象的:“最大的财富孕育自最小的销售。

23、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24、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XXXXX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25超限效应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这个效应启示我们,在批评或表扬学生时,应掌握一个”度“。”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26、成败效应

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是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的。他的研究是,学习材料为几套难度不等的问题,由学生们自由地选择地解决。他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了一类中一个问题之后,便不愿意再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而挑较为复杂的艰难的问题,藉以探索新的解决方法,而感到兴趣更浓。这就是显示学生的兴趣,不仅是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在另一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因此,教师应帮助能力强的学生将目标逐渐提高,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将目标适当放低,以便适合其能力和经验。

27、重叠效应: 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识记的东西是相类似的,对于保存来说是不利的。这是因为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同性质的东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柯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可见,我们在学习汉字、外文单词以及其他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相类似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如果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有一些材料是很熟的,这样可能会产生同化作用,把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

28、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可它们却睡得甜乎乎的。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管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认为: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特别要提醒的是,领导者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还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

29、从众效应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这种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这一效应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其次,要抓好班团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基本队伍的建设,组成坚强的堡垒,要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止产生从众效应的负作用。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从众也就是我们日常俗语中所说的“随大流”。促使一个人在合作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多种,一般认为主要有:小组里有较优势的学生存在;个性特质如智力的低、胆小、顾虑多、意志不坚定、自信心差、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者等;小组人数的规模等因素。毋庸质疑,从众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合理的小组环境可以促进或潜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组成员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同时,应该指出,在不合理的小组环境里,由于从众效应表现为趋向学习结论一致,而不一定是学习结论正确;部分学生容易与自信或学习优秀的小组成员的观点、思维方法形成一致,而忽视自己地观点、思维方法正确与否,小组合作的结果可能是以虚假的多数形成错误的小组结论。可见,从众效应容易压制正确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组成员的独创精神;合作学习有时有弱化独立思考的趋势,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个体感,使人“人云亦云”。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众效应,我们反对的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效应。首先,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其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组群体的压力,建立鼓励所有成员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不同意见的规则,再次,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样化,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

30、淬火效应

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长期受表扬头脑有些发热的学生,不妨设臵一点小小的障碍,施以“挫折教育”,几经锻炼,其心理会更趋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对于麻烦事或者已经激化的矛盾,不妨采用“冷处理”,放一段时间,思考得会更周全,办法会更稳妥。

第三篇:故事是伴随着儿童成长的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

在对英语学习语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枯燥单调的。而故事是伴随着儿童成长的,它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有着很大的作用。各年龄段的学生都对故事非常感兴趣,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同时也蕴含着一定语言知识,故事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也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特点。因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生动幽默、通俗易懂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教学不仅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因此,故事教学对外语教学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谈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用故事来呈现新单词和新句型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生词呈现形式是“实物呈现”和“图片呈现”。这些直白的生词呈现方法,比较单调机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仅仅停留于单词之中。而通过故事教学法来呈现新的单词,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去体会新的单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 我在教“What colour is it?”这一课时。我把7种颜色用在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7种物体身上,并把它们串成一个既贴近生活又有趣的故事。一上课。教师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这时。教室里有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拿出了一张画着棕色猴子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说它便是故事的主人公——monkey, a brown monkey出于对故事的好奇。学生很快就学会了“brown'’这一生词。接着,我继续讲故事:“The brown monkey is a fruit seller,Do you know what he sells?”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激活了。有的用中文说:“苹果、梨、西瓜”,有的用英文说“apple、banana”。等等。我一边肯定学生的回答:“Yes, he sells apples, bananas and watermelons”,一边拿出了苹果、香蕉和西瓜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自然地引出了red apple、yellow banana、green watermelon。这样,学生学起red、green、yellow这3种颜色也格外地轻松。随着小偷(white fox)、警察(black cat)和警车(blue car)的一一出现,学生一方面被故事的发展所吸引,一方面又急于想知道这些他们在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的颜色该如何用英语表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由于故事的吸引而记住了其中出现的7个事物以及它们的颜色,使得原本枯燥又容易混淆的7个颜色的单词具体清晰了起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故事来呈现新句型

把句子放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教学,学生会学得轻松。如:我在教学句型“My name's...”。首先,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鸭子的叫声(Quack,Quack„),并让学生猜测Listen!What’s this?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答It’s a duck.接着,讲述一个关于小鸭duck和他的新朋友的故事。多媒体呈现一只可爱的卡通鸭,一扇关闭的大门,随着咚咚的敲门声,一个新朋友即将出现,学生们猜测A Cow? A Pig? A Horse?一只胖胖的卡通猪边招手,边向小朋友们打招呼:“Hello,My name is Pig.”紧接着,Cow,Horse也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复现句型“Hello,My name is...”在对重点句型有初步感知后,我又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来学习此句型。一只刚出生的鸭宝宝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pig,cow,horse,重点句型“Hello,My name is...”不断复现,最终,小鸭找到了mummy duck。学生们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句型。把句子放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也深刻地记住了句子的含义,并且能在其他情境自如地运用了。

三、通过故事来巩固单词和句型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完生词和新句型后通常要进行一定的巩固练习。传统的巩固练习比较关注学生对单词和句型的掌握和记忆,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忽视了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故事教学法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具有很强的重复性,使得学生学过的东西得以巩固和记忆。例如,在学习故事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生动的图片课件引导学生一起复述故事,整体呈现语言学习内容,学生有目的地听看故事动画,在电脑中出现了一幅漂亮的画面,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和理解所学习的语言内容,将单词和句型融在故事中进行教学, 在讲故事中复述单词与句型,使学生对单词的初步感知上升到另一个台阶。另外学生还可以编一些小故事,或是描述身边的事或物品,达到真正地理解、运用单词和句型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巩固重点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时,便利用和改编了本单元Story time 中的故事,Zip 邀请她的好朋友们到饭店吃饭: Waiter(W): Welcome!W: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Dog: I’d like some beef and noodles..W: Beef and noodles.What would you like? Cat: I’d like some fish and rice.W: Fish and rice.What would you like? Pig: I’d like 2 hamburgers and some chicken.W: 2 hamburgers and some chicken.What would you like? Rabbit: I’d like some vegetables and noodles.W: Everything’s ready.(等小动物们都吃完了)W: Here’s your bill.(正当Zip看着账单发愁的时候,一只小鸟飞来把账单给叼走了)W:You„„!!在这个故事中,What would you like? 这一句型重复出现,旨在巩固这一句型。有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使学生在故事的情节中明白这一句型应用的语境,在实践的演练中真正掌握了这一交际用语。

四、通过故事来教学阅读

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而故事阅读教学就能提供多方面的语言训练活动。学生为了获知故事内容,他们会集中精力去捕捉故事的大意和细节,会尽力去推断和猜测,这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根据语境猜词的能力。另外阅读之后再把他讲出来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改写阅读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只要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就能让学生得到充分和全面的训练。学生阅读故事还有利于其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世界,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理解一些简单的道理。

五、利用故事学语法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要学的是一门外来语言,由于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儿童接触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很难自然地习得英语。正因为如此,适当地给儿童英语学习者讲解语法知识是完全必要的,语法的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儿童更为准确地表达内心思想,而目有利于他们发展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因此,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以儿童喜爱的方式帮助他们感知、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是作为英语教学者必须思考的。

下面以教授一般疑问句”

Is that a...?”以及肯定、否定回答”No,it isn't.It's a...”为例,来具体谈谈故事教学法在教授语法时的应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lucy和Tonny去动物园玩,一路上看见了许多动物,从没到过动物园的lucy 重复提问句型:“Is that a...”,Tonny 回答。最后,lucy看见一只老虎,一边走一边问:”Is that a cat? "并走近和老虎握手,lucy大惊:“No.it isn't.It's a tiger!Help!在本课教学中,故事将一个本来单调的语法结构变得生动而有趣,避免了机械式的操练,而且具有开放性。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了更有效的扩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六、利用故事学习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真正习得某种语言,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涉及到了许多有关英美国家文化的内容。下面,仅以Happy Halloween 一课的教学设计说明故事教学法在学习文化意识方面的应用。教师根据外国孩子过万圣节的风俗习惯,创编了如下故事: On the Halloween Eve.,Mary and Tom came to Mr Smith’s house.There was a pumpkin lantern in their hand.They knocked at the door,and asked,”Trick or Treat!”They got some sweets and gifts.Then ,they went to Mrs White’s house and asked”Trick or Treat!”But Mrs White didn’t give them any gifts,so they colour the white cat black.幽默诙谐的故事让学生们在笑声中了解了万圣节的由来、风俗习惯,而后教师又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表演故事,孩子们各个兴高采烈,积极参与。综上所述,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英语的意识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具有情景真实、便于组织和实施等一系列的优点。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多运用故事教学法,充分体现“用中学,学中用,学以致用”的新型教学理念。

第四篇:基于儿童视角的文言文教学

浙江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莫国夫

最近,因工作原因,笔者对文言文教学做了一些随机的调查、访谈,发现70%以上的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读背背,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能写出关键文言字词的意思。同时,在课堂观察中发现:读诵全文、串讲意思、概括主题基本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简单、机械的教学方式甚至还被冠之以“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等冠冕堂皇的标签。而80%以上被调查的孩子则认为文言文难懂、没味道、不想学,最好没有这个学习任务。

不管是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还是课外的文言文课程拓展,“意趣”被风干、“意象”被无视、“要求”被拔高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些教师和家长甚至简单地让小学生去背诵初中的古文,还美其名曰“初小衔接”。这恐怕与一些专家鼓吹的“对于经典,先背下来再说”这种简单化的、暴力式的教育口号不无关系。试问经历了这样无趣、无味的文言文学习的小学生,谁愿意长大后还津津有味地反刍内化这些“沉重的经典”?恐怕重现脑海的都是那些面目可憎的文字和惨淡无聊的学习经历了吧。

儿童是教育的原点和终点。文言文教学同样必需基于儿童,基于现实的、丰富的儿童生活。唯有如此,文言文教学才能担当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使命。

一、以“游戏心态”让课堂多一些轻松愉悦

荷兰的哲学家胡伊青加说:人具有游戏的本质,人是“游戏的人”。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最高的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由此,我设想,真正好的教学应是具有游戏的本质的:它不是教师或是学生单方面“支配”教学的过程,而是师生双方共同为教学本身所吸引、迷惑,从中感受学习乐趣的过程。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审美的基本方式是游戏。

笔者的一位学员在执教《活见鬼》(北师大版)中的“在以足撩之,偶不相值,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一句,进行这样的设计:

1.哪位同学愿意扮演这个撑伞者来表演这一连串动作? 2.教师随机插问:

你能告诉我你当时在想些什么吗? “以足撩之”时你在想—— “奋力挤之桥下”时你在想—— “趋”时在想——

3.把这种感受放进去,你来读读这句话。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教学形式,轻松好玩,容易使人体验深刻。《活见鬼》这个文本充满了荒诞和喜剧的意味,此处语言更是情节紧凑、形象鲜明。通过角色游戏,孩子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句的意思,感受人物害怕的心理,从而为揭示文本的主旨蓄势。此可谓轻轻松松学古文的一个范例。

笔者在执教的《杨氏之子》时,也因为运用了角色表演的教学策略,而使课堂增色不少。师:我来当孔君平,请你来当杨氏之子,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当时的情景。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1:(犹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像杨氏子说的话吗?你忘了什么是“应声答”。(师生再次分角色对答)师:谁还想来试试? 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2:(脱口而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不错,但是老师觉得你好像缺了点什么。其他同学帮助他,提点建议。生3:回答时应该自信一点、机灵一点。

生4:可以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再说,要有点淘气可爱的样子。(师生再次合作)

师:我想加点难度,来考察一下你这位杨氏之子的聪慧。师:这是你家的水果。

生6: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师:“此是君家果。” 生6:“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从杨氏子的回答中,你们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教师一会儿用文言句式问,一会儿用白话问;学生则随机应变,活学活用。这样的角色模拟,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慧,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正如一位教师听课后所写:在一问一答中,在一古一今间,激发了孩子们的言语智慧,也“玩”出了语文的情趣,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竟是一件如此有意思的事,哪怕是看似“一本正经”、“望而生畏”的古诗文。

再如,大声读、读准、读熟,是学习古文的基本策略。但有些教师简单地采取教学生画出停顿记号、再按节奏读的方法,结果学生读得小心翼翼,把一篇文章读得支离破碎。文言文大多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对音韵的感受优于成人。朗读教学不妨多一些游戏元素。比如,范读,教师不妨玩一下穿越,模仿古人来范读,让学生模仿跟读,重现古时教学的经典场景。相信经历这样的教学,他们会像喜欢唱歌、读诗一样喜欢读文言文。

基于这样的常识,教师还可以采用更多“好玩”的教学策略。比如,让学生穿越时空,学做古人来仿写一下文言文,就是一件十分有趣好玩的事情。朱文君老师的课例在这方面有很成功的经验。“仿写文言,就像模仿唱歌、模仿绘画一样„„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关于文言的条条框框约束,全凭着对语言的直觉来写,以游戏的心态来写,文字反而显得浑然天成,没有雕琢之气。”(朱文君语)

一位动物学家将动物所有行为分为两类:接近与回避。我们接近快乐的事,回避带来痛苦与不愉快的事。愉快像胶水,能粘住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朝喜欢的方向走。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把书本、教师与愉悦画上等号。如果一个孩子很少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那他只能感受到无趣,接下去的反应就是“回避”。我想这就是“常识”。

二、以连接想象让文本多一些故事元素 成尚荣先生说:“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我想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以人教版为例,四篇文言文全是故事(除了《杨氏之子》外,另外三篇为《学弈》、《两小儿辩日》、《伯牙绝弦》),而一些课外的文言文教材,更是大量选自《世说新语》、《山海经》等的文言故事。怎样让文言文多一些故事元素,真正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呢?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师:这个“杨氏之子”究竟是谁呢?三国时候,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杨修,有人猜测,杨氏之子写的可能就是杨修的故事。那么,我们暂且把杨氏之子就假定为是杨修吧,这样称呼起来比较方便。这篇短文只有53个字,但是含义却很丰富。

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来补充得丰满一些。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简练,根据这句话,请你想象一下杨氏小儿长什么模样。注意,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第一排同学写就扩写这句话。师:“孔君平谒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注意:是谁,去干什么,主人不在,是哪个人把小儿叫出来的。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动作和对话。请第二排同学来写。师:“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肯定不是的。往下肯定还有好多话呢!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把杨修的聪慧表现出来。请第三排同学写这一段!„„

生1:梁国有一户人家,他家有个孩子叫杨修。虽然才九岁,但是非常聪明。胖乎乎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嘴唇很薄,能说会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聪明有教养的孩子。

生2:一日(师:我最欣赏“一日”,他不用“有一天”,用“一日”,有文言味道。),杨氏的好友孔君平前来拜访,家人为其开了门,并告知杨氏不在(师:应该是杨老爷不在。),他的儿子杨修在书房读书。孔君平想与杨修见面,看看多日不见,小杨修又学了些什么。管家告诉杨修孔君平来了,杨修赶忙出来迎接,并亲自为其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

生3:孔君平看着果子,一眼看到了杨梅。他左思右想。该怎样考考杨修呢?哟!杨梅,杨修,你是杨它也是杨。这杨梅是你家的水果吧!(掌声。师:杨梅,杨修,联系起来了!多有意思呀!)杨修眼睛一转,灵机一动:“孔叔叔,我可从没听说过,这有‘孔’字的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孔君平摸着杨修的头说:“杨修你这个小机灵鬼儿啊!”杨修说:“嘿嘿!孔叔叔过奖了!”孔君平笑着说:“哈哈哈!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掌声。)师:你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啊!„„

师:大家看看,三段话联起来是不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故事新编。

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文言文教学中的儿童立场,就是把儿童当主体,把儿童是否喜欢文言文当作评判教学的核心尺度。儿童天生喜欢听故事。于老师深谙其理,他带领着孩子把仅有53个字的《杨氏之子》,通过连接想象、扩展新编,变成一个精彩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新编”,学生乐意写,更乐意演。儿童自己本身就充满着故事。读着这样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做一个有故事素养的教师,我们要多向于永正老师先生学习。

三、以方法渗透让学习多一些学理规律

怎样把看似难懂的文言文教明白、教简单、教有趣,是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朱文君老师在《一人性缓》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一人性缓。”)师:(先读此句)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性子很慢。

师:句子里没有“慢”字,你怎么弄出个“慢”字来? 生:句子里有个“缓”字。缓就是慢。

师:聪明,由“缓”想到“缓慢”,就明白了意思。那么,句子里只有一个“性”,你弄出个“性子”,也是这个方法? 生:对。师:很好。“一个人性子很缓慢”是我们现在的话,而古时候的人则说:“一人性缓。”不过,我们也能读懂。因为我们刚才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词语? 生:组词。

师:对,你叫什么名字呀? 生:杨天赐。

师:好,这种组词法,咱就命名为“杨天赐组词法”。

可以看出:此处朱老师的教学节奏放得很慢。在拉家常般的教学行进中,朱老师引导着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文言的表达方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朱老师顺势总结理解文言的基本方法——“组词法”,并以学生名字来命名,可说是贴近了初识文言的孩子的认知规律。再如,一位名师在带领学生感受了《杨氏之子》中杨氏子的聪明机智后,是这样教学的: 再次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生:“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

师:很好,你能看注释来理解古文。记住这是学习古文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师:那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学生沉默。)(课件出示:《辞海》中“惠”的其中三层意思:1.仁慈;2.柔顺;3.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

师:仁慈、柔顺合起来就是说有礼貌、有教养,说话做事得体。你们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杨氏子有礼貌、有教养? 这个案例,教师不仅向学生传递了“看注释”这一常用的学习方法,更妙的是作者找到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的“文眼”,那就是“惠”。“聪惠”即聪明,这层意思一览无余。但教师却凭着自己扎实的文言功底,超越教材,向学生呈现了《辞海》中“惠”的三层意思。由此,我们才蓦然发现一个“惠”字,竟然暗合了文本的叙述方式,竟然暗合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这就是学理,这就是规律。我们的文言教学,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发现,需要多一些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境界。

从上述两个教学片断来看,看似遍布荆棘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不妨追本溯源,根据文本特点择其要寻找一些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路径和方法。如此,文言文的教学一样可以清简自然、朴实高效。

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情,应当是教育的常识,但毫无疑问,这远没有成为大家的共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童年的文言文教学必须要基于儿童视角,唯有此,孩子才能在与古汉语的最初相遇中拥有一份喜悦、产生一份敬意。

第五篇:心理学成长报告

心理成长报告

【摘要】:回首这二十几年来的经历,及心理的成长故事,对我来说应该是件幸福的事情。因为这二十几年来的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我都走过来了,而且每次的经历都赋予了我不一样的另一个开始。回忆点滴,嘴角上扬,我会心地笑了!我也相信了每段经历总会有她的意义与价值!成长路上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加油……

【关键词】:成长心理经历意义

正文:

我想从我出生开始,不管我是美还是丑,是胖还是瘦,甚至健康与否,生命都赋予我存在的意义!当老师布置了这项作业开始,我就在回想,在回忆,回忆我这二十多年来的心理成长,回忆自己这些年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好多的人,好多的事,好多的变故,好多的故事……这么多好多编织着我二十多年来的心理成长的故事。那就从我开始上学说起吧!

一、在幼儿园的日子里,我的记忆是无知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说要去幼儿园本是很开心的事,可我不一样,我害怕极了,妈妈被我弄得没有办法,记忆最深的便是妈妈动手打了我,叔叔们都骂妈妈,“这么小的孩子懂得什么,为什么要动手呢”?我只是委屈的待着哭着,可是我看见妈妈眼里泛着泪水,那时的我也不懂,为什么妈妈打了人,自己还哭呢?那时的幼儿园老师也不喜欢我,因为老师只是喜欢长得漂亮的孩子吧!我的相貌平平,难怪老师没有把我放心上过!同学们回忆起幼儿园的日子都说是最好混的,他们都有过小红花,小红旗,还有奖状,可是在我的记忆里我从来都没有过这些奖品!回想那时的玩伴,如今不知在哪里了,甚至名字也不清楚了,我想那时的玩伴一定有一起抢过零食吃吧!嘿嘿、、、我到底是这么样过完幼儿园的呢?或许是小的原因,我已经记不得什么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我真的是什么都不懂得,我连自己的情绪都已经想不起了!

二、在小学里我知道了,学习好可以拿奖状

小学才有了所谓的学习跟成绩。说来也奇怪,上了小学后,我就喜欢上了学习。爸妈不识字,对我的学习也是爱莫能助,我只能靠着自己的努力,每次的考试成绩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让我心里有了喜悦,觉得自己得到了肯定。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拿到了区“三好生”的奖状!第一次拿着奖状回到家,爸爸妈妈都好开心的样子,那样子比我很高兴!在我的心理认定了有了奖状,爸爸妈妈会开心,自己心里有成就感!所以在小学里,我一直都很努力学习,六年来我争取到了每一年都拿奖状!那六年里,我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里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是在家人的羽翼下长大,没有吃过苦,就这样被保护着过了六年!

三、初中我一样努力学习,可我太过注重得与失,却也收获了友情

初中我就是学校的寄宿生,更是一名寄读生!初一开始我离开了父母,学会一个人生活,没有了爸爸妈妈的保护。我是个安静的女生,心想着离开了父母我更要努力的学习。初一的班主任看我乖巧,让我负责管理班级的报纸!半学期里我的学习态度与工作态度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我做好自己的本分,做好老师交代给我的任务。在往后的初中学习中我从一个报刊管理员到语文课代表,到学习委员,我对自己的学习跟班里工作从不敢懈怠!三年来我依旧每年都拿到奖状,没有辜负父母!自己也认为自己做的不错。也不曾因为自己是一名寄读生而有过自卑!可是直到初中要升高中时的报送名额,仅仅因为我是一名寄读生而取消了!从没有过的无助充斥着我所有的思想,想着这三年来我的努力是不是都白费了!很是难过!太过的注重所谓的得与失,以至于最后的中考失利我只能考进福州的一所三类校。

初中三年还有一件让我觉得很幸运的事,就是遇见了那些舍友!跟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我生病了他们彻夜陪着我,那日子我如今依旧的想念!记得我那时胃很不好,上课没有时间去医务室,我的一位舍友把药送到了我的教室,看到桌子上的药,我当场落下了眼泪!真的很感动!认识这些舍友是我一生的财富!让我懂得了友情是这般的珍贵,我珍惜我的朋友,无论你们在何方,我都会想念你们!

初中阶段,我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心理上很是不成熟,以至于才会有那个悲剧的中考成绩!

四、高中生活,遇事不逃避。

我放弃了去复读的机会,想着“既来之则安之”!我调整好了自己心态,即使在三类学校,只要我肯努力。一定会有所成就的!抱着这样的心态说服了自己!可是高中的三年,才是我心理大幅度变化的开始!高中的学习不是我努力就可以的,高中的生活我一个人租房子住,更需要自己的监督!或许是我性格的原因,老师都很疼爱我,对我照顾有加!在高中我连任班长,可无形中我的压力渐渐增加!学习成绩再也不是班级的佼佼者,高中学生的心理不再是初中时候那样的简单,我不懂得如何处理同学们之间的争吵,如何做好同学与班主任之间的工作,维护同学,我就欺骗了老师;向着老师,就像是出卖了同学!自己就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样纠结的心理,让我害怕面对班级,对学业的上进心也渐渐的消退!我向班主任提出辞去班长职务,可是班主任拒绝了!她说:“人面对挫折的时候不是逃避,而是要想办法解决,如果我今天同意你的辞职,以后你遇到问题就躲开,是不是老师我看错了你呢?而且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的很好。”老师的这番话语让很是惭愧,我觉得自己愧对老师的栽培,觉得自己应该利用这样的机会好好的培养自己做好一个班委的能力。可以算的上一

个挑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事事以同学为先,多为他们考虑,也做好了与班主任的沟通。在这期间,我真的感觉到了同学们对我的友好,还有肯定!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也一样会尊重你!毕业后,他们对我的祝福中,我知道了,当初我们的决定没有错!这三年里,我懂得了人不能自私的只想自己,更多的时候,多为别人想想,也算是为自己着想,这样或许更容易达到双赢的局面!我感谢你班主任,谢谢她不曾放弃过我,也谢谢全班的同学们对我的支持!

如果说高中三年的遗憾莫过于我高考没有考进本科线,那时候面临着课改,在大家的观念中,绝对不可能去复读!这时候的我不会再那么的在乎得失,开始坦然的面对自己,选择去北京念自考,爸爸听说了自考是没有含金量的,再加上从小学开始我的成绩就不差,比我还不甘心,希望我去复读!那时的我开始很爱面子了,不想重复的失败,断然拒绝了爸爸的要求。可是最后我依旧没有办法过自己内心这一关,我不能不管爸妈的感受,我不能只为自己活,我必须要考虑父母的感受!为自己更为了父母,在上火车前我退掉了火车票,选择留下来去复读!

因为课改,我要用一年的时间来读三年的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那一年里我放下所有的负担,一心扑在学业上,真的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我考上了大学,这一年让我懂得了要坚强要加油!

五、大学生涯,感恩每次的经历。

大学时代的到来给我的生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其实从小的时候起我就有一种对大学的向往。自从进入大学以后,我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是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在高中时期,我是全力以赴的考学,目的就是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现在走进了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要在这里求学四年,所以我的内心自然有了自己的归宿,值得提到的是这里并不是我求学的终点。

进入大学后我经历恋爱,恋爱是我之前从不敢去想的,为了学业。爱情让人觉得很美好,让人更加懂得如何去照顾疼惜一个人,也懂得了如何去分享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甜蜜的日子可以让人忘记所有的不愉快!但同时也经历了失恋,失恋是痛苦的,失去的痛只有当事人自己明白,甚至有了悔与恨。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我心中更多的是曾经的那份美好,感恩曾经有过的美好。即使失去了,我也会偶尔想起曾经我们一起的感动!谢谢让我的心理又有了一次成长。明白了爱不一定要拥有,放手与祝福也是一种感情!得得失失要乐天!经历朋友的变迁,让我知道了要善待自己身边的每个人!如果要感恩请及时,不要留给自己后悔的机会!我还参加了青年志愿者的活动,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服务社会,快乐自己!让有限的生命,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大一大二的时光已经过去,那些日子里我记得大一刚来就参加了班级干部选拔以及其他活动的面试,虽然有成有败,但是我锻炼了自己。大二的生活刚刚开始我就感受到了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偶尔我会选择周末出去做兼职挣一点生活费,但是那并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我认为真正抓紧的应该是多看些书。这些书应包括各类自己喜欢的。大三的一个学期又快过去了。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不管自己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雨,都应该学会坚强,学会面对!

故事写到这应该停下来了。虽然写的不是很具体,但是这是我真的感受。也许前面的内容只是纯粹的叙述,但是那是我真实的故事。

一个人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要等到他过完他的一生方可知晓。况且我认为我的人生才真正刚刚开始。所以我从有生命起就在这大千世界生存,我的成长历程便只是很普通的很普通的积累。从天真到日趋成熟,我学到了很多。爱心教会我怎样拥有太阳的光芒温暖别人;感恩教会了我勿忘那些帮助过我的人;自信教会了我怎样奋斗;自尊教会了我怎样做人。这些都是宝物,会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指导我向前进。

下载心理学视角的儿童成长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视角的儿童成长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儿童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 来源:中国儿童文学网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出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

    儿童故事大全

    儿童故事大全 一、儿童故事大全之大灰狼的隐形帽 大灰狼妈妈有三个儿子。 当大哥的小灰狼,长了个大大的黑鼻子,模样有点儿丑。 当二哥的小灰狼,长了一对小小的小耳朵,模样也有......

    关于儿童故事

    民间故事:是一种流传于民间,具有一定传奇性和幻想成分的题材广泛的叙事性口头文学形式。——乌兹别克民间故事《阿凡提的故事》 改编故事:以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依据而改编的......

    儿童故事

    滚南瓜 春天,猫妈妈和小猫在地里种了许多南瓜籽。 秋天,南瓜丰收了。猫妈妈抱着大南瓜,小猫抱着小南瓜,一起往家里走去。 可是,南瓜太重了,他们没走几步,就累得直喘气,只好放下南瓜,......

    儿童故事大全

    趣味口语 儿童故事大全 三只小猪盖房子 猪妈妈有三个孩子,老大叫呼呼,老二叫噜噜,还有一个老三叫嘟嘟。 有一天,猪妈妈对小猪说:“现在,你们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一些本领。你们各自去......

    儿童故事大全下载

    儿童故事大全下载 孩子天天嚷着要听故事,我在“哪吒看书”里为宝妈们整理了一些儿童故事大全名称,宝妈们可以给宝宝去下载故事啦! 《西游记》 1、 悟空出世 2、 如意金箍棒 3......

    儿童故事下载

    儿童故事下载 哪吒看书最近更新了很多儿童故事,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各位宝妈们有用。 【部分书籍列表】 1、世界童话:丑小鸭、皇帝的新衣、豌豆公主、豆荚里的五粒豆、吹魔笛的......

    儿童故事

    项目四儿童故事 一、 儿童故事阅读指导 (一) 把握作品的叙事结构 儿童故事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多注意引导学生洞悉作者创作思路,在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