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后记记什么?
前几日翻阅教师教案,看到有些教师认真而执著地写着自己的“教学后记”――一种短小的教学反思,教学后记记什么?。大概主要是上完课后自己的“真心话”,情真意切的让人心潮澎湃。今日在特级教师家园博客寻得一篇文章,共享之。
教学后记记什么?
特级教师刘慧
一、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所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都会产生一些能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作法,如巧妙新颖的引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将这些记录下来都是教后记,目的是为了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后记也可以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下来。如没有成功的演示实验、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步骤繁琐的解题过程、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教后记要对形成败笔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既要找出客观原因,更要正视主观原因,要使这些教学后记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并在以后的教学时改进和纠正。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偶得”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行为,更不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突然而逝,如不及时利用教后记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就会转瞬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就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造成很大的遗憾。
四、记教学的智慧火花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教学反思《教学后记记什么?》。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有时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补充完善教学。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和鼓励,做到教学相长。
五、记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上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或问卷的形式,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教师若对难点吃不透、对重点找不准就容易以面代点。突破课堂难点,主要应对课堂中学生反应强烈的部分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及时查漏补缺,对症下药,及时搬掉“拦路虎”,及时予以补救。
六、记“再教后记”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每教完一篇课文后,总会写一写下次再教时应如何做,因此她的课教得炉火纯青,常教常新。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老师的好做法,在教完每一节课后,应坐下去,沉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一堂课的得与失,根据这节课的体会以及通过多种渠道反馈的教学信息,写一写“再教后记”,考虑一下今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比这堂课上得更精彩。这样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境界。
特级教师刘慧
一、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所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都会产生一些能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作法,如巧妙新颖的引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将这些记录下来都是教后记,目的是为了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后记也可以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下来。如没有成功的演示实验、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步骤繁琐的解题过程、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教后记要对形成败笔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既要找出客观原因,更要正视主观原因,要使这些教学后记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并在以后的教学时改进和纠正。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偶得”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行为,更不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突然而逝,如不及时利用教后记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就会转瞬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就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造成很大的遗憾。
四、记教学的智慧火花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有时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补充完善教学。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和鼓励,做到教学相长。
五、记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上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或问卷的形式,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教师若对难点吃不透、对重点找不准就容易以面代点。突破课堂难点,主要应对课堂中学生反应强烈的部分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及时查漏补缺,对症下药,及时搬掉“拦路虎”,及时予以补救。
六、记“再教后记”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每教完一篇课文后,总会写一写下次再教时应如何做,因此她的课教得炉火纯青,常教常新。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老师的好做法,在教完每一节课后,应坐下去,沉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一堂课的得与失,根据这节课的体会以及通过多种渠道反馈的教学信息,写一写“再教后记”,考虑一下今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比这堂课上得更精彩。这样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境界。
第二篇:“教学后记” 记什么
曾经有位学者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写教学后记则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能力是否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学后记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心得与体会、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效应等记录下来,作为教案的有效补充。那么,教学后记究竟该记些什么呢?
1.记录成功的教学经验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堂课可能是比较成功的。这时,我们就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具体包括:自己是如何构思设计的,如何做课前准备的,选择和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而选用的典型例句,以及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等一一记录下来,定会从理性上有所收获。
2.记录失败的教训 失败的课人人都有,问题是该如何面对失败。如果失败后,能定下心来,认真冷静地寻找失败的根源,向有经验的教师虚心请教,你一定能发现原因。虽然这是“失败的记录”,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如在教5的乘法口诀时,自己认为效果不错,但在学生作业中几次出现了像“五一得五”这样的口诀,虽然再三提醒但还是有学生错。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缺乏应用口诀和写口诀这一环。如果在写乘法算式时,直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在给这两道乘法算式编口诀,就强调这两个算式都应用这同一句口诀,学生可能错误会少些。此外,写得太少,有些孩子口诀里汉字数字相混淆。
3.记录学生的学习困惑 学生在课堂中遇到的困惑往往就是一节课的难点,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了困惑,也就突破了难点。如小学二年级数学在教“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当堂课通过动手操作,画图学生理解,掌握的不错,可是后来再和“几与几相加”放在一块时,同学就分不清了,不知什么时候用乘法列式,什么时候列加法算式。此时我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不够。于是在教学后记中我作了如下总结:讲授知识时要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要改进教法,如果当堂课就让学生多比较,通过动手摆一摆“3个5相加”和“3与5相加”此类的题,学生就不会出现后面的错误了。
4.记录瞬间的灵感 在课堂教学中,饱满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往往会让教师“灵光一闪”,想到一个绝妙的教学方法,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后认真记下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对开展今后的教学,开发学生潜能,都是非常宝贵的。
总之,教学后记是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再认识,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思考,既可以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也能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三篇:《木偶探海记》教学后记
《木偶探海记》教学后记
《木偶探海记》一课我进行了两轮教学,通过前后测不断改进教学环节并进行了教学效果对比。这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在新《课标》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原则,表现在以下教学环节:通过访谈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运用“变易”理论发挥联想与想象扩展细节;变换寓意补充情节,培养发散思维,提高课堂学习实效性。
首先,课前通过访谈,发现学生读、写寓言均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不能从寓言故事中找到或者提炼出寓意。第二,对寓言体裁是用虚构的故事表现道理不甚明晰,很多学生所说的寓言并不是虚构的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成语典故,有的则是记叙生活中的小事。第三,故事与寓意不能紧密结合,细节描写更是不知所云,没有为表现寓意服务。由此,确定了寓言诗的教学目标:、了解 寓言是通过虚构故事表达道理的一种文学体裁。2、体会人物形象,感悟寓言寓意,明确寓意与故事的关系。3、运用变易理论根据寓意增补心理、语言描写。4、构思寓言。
教学目标体现了关注学生、尤其关注差异性学习的内容。此外,访谈对象涵盖好、中、差学生,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特点。教学目标一、二两点针对学困生,三、四点力图使中等生通过思维训练达到,使优等生打开思路,构思、行文更完善。教学目标还是随着学生课堂学习状况不断调整的,第一次课结束后,通过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后访谈以及后测(作业)发现,学生在细节描写上还是略显苍白,第二次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调整为运用变易理论根据寓意增补个性化的心理、神态描写,并根据调整后的教学目标重新设计教学环节。这种关注学生学习状况,与学生学情紧密结合的教学设计能够使教学的实效性有所提高。
其次,以课堂学习理论为支撑,针对学习重点把握寓 意与故事内容的关系,运用“变易”理论 发挥联想与想象扩展细节,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思维并写作。针对学习重点把握寓 意与故事内容的关系,运用“变易”理论,教学环节如下:创设多角度思维的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体现在对老蚌、螃蟹、石子进行心理活动的扩展写作环节。寓意一定,而由三人的生活环境、习性特点以及木偶的性格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变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然而值得反思的是,第一次课在这一环节是有欠缺的,没有对环境、习性的变易进行必要的铺垫,导致学生在写作三人的心理活动时,只是写出木偶形象的各个方面,而很少加入各自的个性特点,只有个别学生结合环境写出个性化心理。第二次课针对课堂学习状况作了调整,首先,导入前播放海底世界视频时提示学生用语言描绘画面,为结合环境扩展心理描写铺垫;其次,在扩展写作前给出示范,学生大多比上次课能够打开思路,写出有个性化特点的语句:
螃蟹举起大锤咚咚地敲,木偶啊,木偶!不知怎么跟你说才好!海就像一个五彩世界,我们在里面嬉戏玩闹,对海的深度是了如指掌,你太自以为是了!——韩苗
连沉默的石子也又蹦又跳,我天天与大海相伴,生活在大海最深处,抬头一望进入视线的全是鱼儿、海藻、珊瑚 难道我还没你了解大海吗? 木偶你太自以为是了,做什么事要思考过后方下结论!——叶莉莉
连沉默的石子也又蹦又跳,我以鱼为伴,以珊瑚为家,我常常在深涧里游玩,怎么能不知道海底的深浅呢? 唉!你固执己见,怎能测量大海的深浅呢?——葛颂阳
第三,变换寓意补充情节,培养发散思维,提高课堂学习实效性。教学环节为:学生观看一段企鹅哥哥和企鹅弟弟的视频,故事讲述的是企鹅弟弟从冰面上走过来,企鹅哥哥一伸腿,把企鹅弟弟拌倒了!冰面很薄,企鹅弟弟一下就砸破冰面,掉进了水里。请学生补充故事情节,分别表现“开玩笑要把握分寸”、“人与人之间应该宽容相待”、“人贵在自我反省”的寓意。学生能够补充出“冬天的河水很冷,企鹅弟弟在水里扑腾了几下,差点淹死”、“企鹅弟弟从水里爬出来,一点责备哥哥的意思都没有”、“企鹅哥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兄弟感情,内心充满深深的愧疚”„„
学生能够根据既定寓意发挥想象补充情节,或增加形象。尽管在细节描写上还有待丰富,但学生基本能够通过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补充符合寓意的情节,达到预设目标。
在这一想象思维训练环节中,做到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给出寓意补充故事情节,学生积极性很高,能够为一个寓意想到若干情节,尽管有不符合寓意的情节,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补充的情节得出自己的寓意,仍然给予肯定。这个环节对于思维的拓展是有益的,不仅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更能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激发出不同的想法,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发展。
这一课设计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的突破,到教学环节中运用“变易”理论扩展、补充情节,均体现了关注学生的原则。在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联想想象、充满自信,学生创作的寓言中到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前后测比较发现,学生作文的情节完整与合理两个维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分别上升 25 和 12 个百分点。通过《木偶探海记》一课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为教学带来的益处,学生创作积极性高涨,在老师指导下结成小组课下交流创作心得,并定期组织阅读活动,对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无裨益。同时,受眼界、能力所限,在教学实践中,自身的不足也得以彰显,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改进。以上是《木偶探海记》课后的一点思考,学无止境,教学也如此,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积累、改善、提高。
张 蕾
【返回参考资料列表】
第四篇:教学后记(推荐)
《花钟》教学后记
《花钟》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并例举了牵牛花等九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最后扩展讲植物学家根据这一原理修建了“花钟”。它和后面的《蜜蜂》《玩出了名堂》等课文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突出本单元“细心观察”这个专题,旨在激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这篇课文用语言优美,思路清晰,所以在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读、指名读、默读、齐读、配乐读等等,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发现,读中体会,让学生感受到花朵的美丽,花钟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当然,我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我担心教学任务没法按时完成,所以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比较少,学生只是围着我的思路在转,回答问题单一缺乏主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意纠正这点。
朋兴乡星光小学 :王丹
第五篇:教学后记
“课内比教学”活动——教学后记
线条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他直接简便的表现出所要描绘对象的形象。本课以《线》绘画为造型手段,引导学生造型元素和造型组织原理进行创造表现。
在设计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线有长度,密度与厚度的区别,再欣赏教材图例:浩瀚的沙漠留下了一条条蜿蜒的线,由疏密伸向远方、碧绿的梯田裹上了一层层排列的曲线,时而互相环绕,时而相互伸展;无数冲天散落的烟花为寂静的黑影画上明亮的光线;凝聚的线向四周分散、倾泻···自然界得美丽图形和纹理千变万化,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学生欣赏完图片后,对线条有而来深刻的感知,在接下来的听看赏环节学生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发现线的秘密,为后面的创作提供的深入的素材。在师示范时,引导学生发现表现的多种方法及注意的地方,并大胆尝试制作的乐趣。学生作业时以描绘秋天的秋叶为切入点,重点如何装饰秋叶。学生在动手创作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闪光点。美术课中不在于学生画得像不像,也不在于跟老师画得一摸一样。关键在于创新、大胆,学生作业不要受老师范作的约束和限制,老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打开思维,要有独到之处。
课堂上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落实的,也能大胆描绘出线条的特点,教师则引导学生发现线条的特点,如改变长短、粗细、弧度、排列方式等就能变出许多不一样的线,充分发现秘密所在。本节课重点是认识和发现线条的特点,学生能大胆运用表现不同的线条,不需要拔高,对一些线条的专用词汇不用灌输于学生,让学生用最直接最生活化得方式去感受乐趣所在。
本节课的对话流程是这样展开的:
1、导入。(绘画小游戏)
2、发现身边的线条。(从生活中展开)
3、从大自然中找寻线条。(线条也来自于大自然)
4、通过音乐感知线条的特点。(多角度的感受线条)
5、欣赏线条灵动的一面。
6、通过大师作品了解线条的巧妙运用。
7、师示范表现作品,学生发现方法。
8、学生创作作品。
9、课堂讲评,对本课知识有一个归纳及小结。
10、思维拓展,认识线条的另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