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念改革开放发30周年征文》卷首语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卷首语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已被克服,面貌焕然一新的中国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日新月异的变迁,是栉风沐雨后的蝶变。祖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丰硕成果举世瞩目,专家们可以用一系列数据来证明,而老百姓更是可以通过自身物质条件的改变、思想精神的解放和自由获得鲜明比照。而这一切,又都可以凝结在文学这部风俗画卷般的史册当中。作为改革开放受益人的当代大学生,正试图用自己的笔记载历史的沧桑巨变。,在举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校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比赛。我们大学生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作为这次活动的承办方,试图为大家打造一个展示才情、抒发心灵感受的舞台。希望同学们能够总结改革以来党和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科学性,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发展思路,提高自身的实证分析能力和理论修养。
值得欣慰的是,通过这次的参选征文,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对于改革开放30年的思考具有了一定的层次和水平,不仅仅局限于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还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有的调查研究了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显示了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普及和现代化,而对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关注更是深入,正在农村推行当中的基层民主选举,会同三十年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一样,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起到不可替代的试验、探索、创新的作用。
我们认为,这些文章的笔法也许还显稚嫩,但在其中蕴含的与变革同步、与时代同步、关注民生甘苦与需要的内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并再现了这又一波次仍然在进行当中的伟大的改革实践。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也正是在改革中成长,关注国家关注社会。随着他们思想内容的丰富、理论层次的提高,必将能够为我国的建设事业提出更好地思路。
让我们以实证的精神,文学的名义,从这字里行间,感受改革的强劲脉搏!
第二篇:社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社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红花五月回忆三十年
今年2008年,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伟大号召已经整30周年。
30年前,那时应记得在广东深圳这个无名小渔村,发展建设到如今,已变成一座现代化工业、商业、旅游、服务等为一体化的大都市。当时,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过
程中,在南方沿海的海滩上——一个小渔村地区“画了一个圈”,还记得“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上画了一个圈”这句动人的歌词吗?这充分证明我党领导人,认清当时世界的有利形势,抓牢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在与香港对岸的有利地区,作出了这一英明的决断。
从此,深圳这座城市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变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急先锋和排头兵。其发展速度可称为腾飞。其腾飞之快,曾被美国舆论称之为“一夜崛起一座城”。以深圳为榜样,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如珠海、厦门、汕头,同时作为经济特区,几乎同时开发,但与香港隔海相望的深圳市发展最快!从此,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潮,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全国人民有目共睹的。说到苏州地区,本人生活在苏州,家乡的变化当然身临其境。大家知道,苏州地区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一直处在省内南京、无锡、徐州等城市之后。当时的市委市政府的各位领导就紧跟三中全会这股东风,相当有见识地借鉴友好邻邦——新加坡共和国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羡慕得到新加坡各界的全力支持。市委决定,先开辟苏州古城以东的大片地区为“工业开发区”,大胆引进外资,并制定了引进外交的新政策,又大量引进国内外各路建设人才。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的开发建设,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苏州古城以东的一座现代化子城——“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开始了改革开放新纪元。至今,我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包括工业、农业、商业、旅游、教育、文化、卫生等)一跃成为全国地级市之首。我们生活、工作在苏州。不管是老苏州人,新苏州人都深受欢欣鼓舞,信心倍增,干劲十足,共同为苏州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着。
再说卫生战线上的医务单位。市一院是在原来的教会医院——博习医院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又是苏州医院附属医院的双重身份。原来的市二院、市三院变成市立医院北区,市四院变成市立医院东区,其病床数在三十年前,市二院当时只有设220张左右。三家医院总的病床只有600—700张左右的床位。而现在仅市立医院东部就增加到860张左右的床位。三家医院的总病床数已增加到近2000张左右。原来缺失的市传染医院、市精神病院也在这个时期先后成立,也已成为市级医院。近几年卫生战线上的发展,也同工业建设一样,引进外资成立了好几家颇具规模的私立医院。如:九龙医院、圣爱医院、同济医院等,共同为工业园区、城西开发区的人民群众服务。各区还有各区的医院,各社区也成立了各自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这样形成了一个全市的卫生医疗网。还有原来的“市卫生防疫站”,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市疾病防控中心”,本人前两年前去参观过,其建筑规模之大,从硬件到软件,都无法与三十年前同日而语,都达到当代及较前时期内对疾病防治和控制的较高要求。
全市的卫生医务人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勤奋工作,做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再加上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对各医院的病床数不断增加,现代化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务人员的医技不断提高,都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再看看,全市人民的生活环境先后得到改善,市政府化了很大精力,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对古城区背街小巷、民居大院都进行较为彻底维修和改造,再加上绿化、美化环境,居民大院内的大小空地都绿化成一个个小花园,小巷两边都种植了各种花花草草,再摆放各种形状的假山石和石条凳。马路两边的空地也做上了各色各样的园林小品,大家感到好象住在花园之中一样,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再说到提倡和谐社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上上下下各方面,都要提倡和谐的气氛,整个社会要和谐,每个社会细胞—家庭同样要和谐。笔者自认为我的家庭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细胞。我妻子就是我打着灯笼才找到的,我下肢残疾,她却从来没有看不起我,还在生活中处处照顾我,这就是我一生的幸福所在,同时也是她精神高尚之处。如今我们夫妻共同走过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双方互谅互让,从来不吵架,即使对家庭中的困难有了不如意的地方也共同克服。我们的女儿因患有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瘫很严重。从小放在单位托儿所,现在女儿一天到晚坐在小车里,等大家下班后一起照顾服侍她,贤惠的妻子就做“思想工作”开导我,我们对社会上的困难人群也要伸出援助之手,家庭开支方面只要够用就可以了。不要忘记我们都是从艰苦困难中一天一天过来的。我们的一生虽然有曲折,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感到蛮幸福,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感觉生活越来越好、关怀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和谐。
第三篇:农电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30年过去,小水电连成了大电网
一条小溪,一座小瀑布,拦成河坝后靠着一根大小不同的铸铁管,推动着10千瓦、或20千瓦、50千瓦……等装机容量不等的小水电,供应着每一座小水电附近的自然村落的农民用电。
傍晚时分,一位卷着裤管下田的农民提早收工了,沿着溪流、沿着依山而建的水渠,沿着陡峭的山路,这位刚才还在田野上
耕作的农民走近了瀑布下游的一座砖瓦房。
这位农电工赶到时,砖瓦房的木门外已经等候了几位挑着稻子来到这里准备碾米的农民。
当农电工用钥匙打开木门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台蜗牛式的水轮机,水轮机外露的皮带轮上紧紧抠着三条三角皮带,水轮机的南侧是一台由水轮机带动的碾米机,北侧是一台由水轮机带动的发电机。虽然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色将逐渐暗下来,可是农电工顾不上给村民发电供电,因为,他面临着的第一个任务是必须先用这个水轮机给几位走了2公里路前来碾米的村民碾米。
戴上手套,农电工先把套在水轮机与发电机之间的皮带卸下来,继而又用另一套皮带套在水轮机与碾米机之间。
当碾米的农民在碾米机的漏斗上装上稻谷后,农电工小心翼翼地逐渐打开一个比脸盆略小的水闸,水轮机便开始飞速地旋转起来,当把几担摆在眼前的稻谷都碾成大米时,农电工借着油柴火篓,关紧水轮机的闸门,卸下了水轮机与碾米机之间的皮带,继而又给水轮机与发电机之间套上皮带。
当农电工再次小心翼翼地逐渐打开那个方向盘式的水闸轮时,机房里开始有了电灯,机房里的小小配电盘上仪表指针在逐步变化,经过一阵观察,农电工合上了送电开关。昏暗的山村里,家家户户亮起了灯光。
由于那时的小水电大多“自给自足”,只为本村安装使用,遇到丰水期,夜里的灯光可能突然变亮,一连烧掉几家农户的白炽灯灯泡;遇到枯水期,灯火忽明忽暗,甚至经常半夜停电。
这是1978年以前,永安市一个小山村的供电写照。
如今,在永安市再也看不到这样“自给自足”,只供本村使用的电力供应状况了。取而代之的是农村小水电与当地永安供电公司等2家县级供电企业的大电网。村民们再也不用挑着稻谷赶1至2公里山路到水电站去碾米了,也不再经常经常半夜停电。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番“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带来的新气象。
新农村电气化创造新时代农村的新生活
如今,走近永安供电公司所辖供电区域的新农村,我们看到的是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整洁平坦的水泥村道。电力高压线路在延绵起伏的山岗上与日月同辉;绿色的田野上,新农村电力正在时时处处为农电灌溉,为乡村企业创造财富。蓝天白云下,“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正在演绎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据了解,2007年,永安供电公司自筹资金3000万元,完成了10kv曹远开关站升压改造为35kv变电站及配套线路改造、35kv西洋变电站扩建、技改安装工程、35kv安罗线改造t接至光岩变、10kv龙柯线主干线及分支线改造、10kv西蚌线改造、10kv槐梧线主干线改造、10kv西炼线(吉山至大炼段)改造及其它10kv配网改造。2008年,永安供电公司又自筹资金3500万元,用于35kv金银湖变技改、35kv槐南变2#主变扩建及保护、综自改造、大炼~洪田变35kv线路开断并改接入110kv洪田变、35kv石泉变综合自动化技改、35kv湖沙线技改及公司10kv配网改造。
今年30岁的吴启南是永安市洪田镇上石村的林农,前些年他来到洪田村先后办起了三家竹、木加工厂。刚到洪田村办起第一个加工厂时,由于吴启南的工厂选址距离问题,当时的加工厂只好和居民生活用电混在一起,供电半径达250米,电压不稳,一年仅线损就达七、八千元。由于电压低且不稳定,一年要烧掉四、五台小电机,2007年5月,永安供电公司急客户之所急,投资50多万元,三次对变压器增容,总容量达675千伏安,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分开,吴启南2家竹木加工厂因此有了可靠的电力保障。今年1月,他又兼并了一家木材加工厂,享受专变供电。吴启南告诉笔者:“我的3家企业年产值总量只有500多万元,厂里没有配备专职电工,洪田供电所随叫随到,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农村电气化是我们林农增收的助力器”。
在永安供电公司的供电区域的贡川镇、西洋镇2个集镇以及新发冲村、攀龙村、龙大村、集凤村、大坂村、葛州村、新街村、西坑村、旧街村、福庄村、下街村、岭头村、清水池村、埔头村、井垄村等农村电气化村,笔者看到农民不仅可以在家里碾米,空调、微波炉、电磁炉等走近了寻常百姓家。贡川镇农民老陈告诉笔者:“过去,我们这里的线路没有改造之前,我们这里的电压不是很稳,在用电高峰期,微波路、电磁炉不太好用;现在电压很稳,空调、微波炉、电磁炉都能正常使用,感谢农村电气化造福我们乡村百姓”。
第四篇:党校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了我国30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背景。今天中国的改革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我们必须面对新要求,研究新课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一定要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革命意义
对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邓小平曾一语中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至今,这依然是对改革开放最经典的论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对改革开放再一次作了根本性的政治定位: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改革开放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改革开放是促进和推动人们思维方式深刻转变的革命,改革开放是加速提升中国社会总体文明发展水平的革命,改革开放是立足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定要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十条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总书记近期发表的署名文章,都强调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十个结合”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30年的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牢牢记取、深刻理解、坚持运用、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改革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思路,并对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作出了总体部署,其中以下五个方面相当重要:
一是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按照十七大的目标,要在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使十几亿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这意味着要运用更少的资源来生产比过去多得多的产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推进国内资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这既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规范收入分配体制的前提,也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村改革经历了三大步,第一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通过全面免除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目前正处于第三步,需要推进以改革农村上层建筑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三是更加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使我国同世界的生产和消费紧密融合。目前,我国对外经济部门的就业已超过1亿人,我国已开始大量使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我们的许多产品直接依赖于国际市场。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各种机遇发展自己,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与改革之初相比,我国的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新格局。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会利益整合和协调机制,社会管理方式还相当落后,不少方面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建设和谐社会,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五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要加快政府转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制定改革总体方案,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各项制度逐步
完善起来。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经济日报)
新合作化使农机化获革命性发展
□王鸿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机化经历了高—低—高的发展过程。前一个“高”,反映在广大农民和农业机械生产、使用、管理及科研领域对“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呼声和热情高,笔者曾经在军垦农场务农十年,并且有六年的时间使用农业机械从事耕作,亲身体验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亲眼目睹周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缺“机”而导致生产艰辛、生活艰难的情状。而这后一个“高”恰恰是由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催生的,这后一个“高”不仅体现在农业机械数量的提高,更重要的,一是体现在农业机械使用形式的质变,由完全集体所有发展到允许农民个人购买,又由农民个人购买、个人使用发展到形成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地使用农业机械。二是农业机械概念的外延的扩大,由耕种收割发展到耕种收割、运输、农副产品加工、以及林牧副渔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正如邓小平同志1980年指出的,广义的农业机械化,不限于耕种收割的机械化。三是农机市场的对外开放,一大批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进入了我国农村,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起点。
1978年以后,诞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同时,耕地小地块经营也限制了农机的使用和农机化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头十年,即使是大型国营农场农机化的进程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
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而农业机械是承载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道路,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而实践证明,单个的、小地块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可能充分利用当代新科技装备农业,不可能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农业也无异于空谈。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有组织化的生产。而中国广大农民对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人民公社”式的“一大二公”、剥夺个人物权的“公有制”组织形态依然心有余悸。发展农业组织化绝对不能再走“人民公社”式的路子。中国农民是伟大的社会阶层。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不断探索现代农业的新路子。大约20年前,我国河北保定等地区的农民就开始酝酿和发展了一批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农机协会。虽然这种“协会”在带领农民向组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探索作用,但是并不具有“法人资格”,往往成立得快也消亡得快。但是广大农民一直在探索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组织,全国各地出现的“农机银行”“股田制”“农机互助组”“农机合作社”等,是农民艰辛的探索的见证。
20世纪末,笔者在相隔二十年后再一次踏上东北大平原时,尤其在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意外地发现,一些地方并没有像人们传说的耕地分割得像“棋盘格”、农民牵着犁杖走的现象;恰恰相反,在全镇8200公顷耕地上看到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的玉米地,大型拖拉机正牵引着中耕机在除草……只是再没有看到当年夏锄时人们挥汗如雨、手握锄头除草的情景。
当时全国农产品价格下“浮”、甚至处于“滞销”状态,而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却有增无减。此前,当地也曾发生过粮食滞销和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但当地农民在党委和政府引导下,走“以农机化为先导、以规模种植为突破口、以大流通为载体”的发展路子,这个镇的长山村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机股份合作社”,并逐渐在全镇各个行政村推广。这种“农机股份合作社”具有“现代企业”的形态。农机股份合作社把除个人所有的集体农机具和库房进行资产评估后(123.5万元),按地
7、人3的比例折股到农户(每股300元,折合4117个股份),农民自愿入社。农机股份合作社把合作社社员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规模经营,全程进行机械化作业,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又突破了土地家庭承包的形成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的局限。农机股份合作社机械作业对社员农户只收取作业成本费,农产品归农户;对外作业收入则按股分配红利。全镇8200公顷耕地没有一块地撂荒,当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080元,比上年净增1580元。
2006年,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农业专业合作法》,无疑是对弓棚镇以及全国广大农民在新时期农业生产尤其推广和促进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创造的肯定和保护。弓棚农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促进了土地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土地实现了规模作业,既解除了无农机户的后顾之忧,又充分发挥了现有集体和个人所拥有农机的使用效率,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百公顷玉米全程生产成本仅48万元,亩作业成本低于全省43.27元,全镇机械化作业4000多公顷每年就可节约成本500万元。公斤粮成本仅0.27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24元,百公顷粮食纯利润24.6万元。弓棚农机股份合作社成立后还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为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可能。笔者2000年底再次到弓棚镇时了解到,弓棚全镇11个行政村,村村有农机作业队,共拥有52台大型拖拉机、21台大型收获机,513台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975台套,固定资产已经达到1200多万元。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合作社成为促进当地各业发展的“龙头”。全镇2.1万劳动力,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3000人左右,只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13%从事粮食生产,87%的劳动力转移到了二、三产业上,催生了畜牧业合作社的诞生。全镇千头以上的养猪场2个,规模养殖户2600户,500头以上的养猪户有27户,养鸡户1200户,日产蛋量1万多公斤。畜禽养殖促进粮食年“过腹转化”5万吨,每年还要外购粮食3万吨,消解了当时粮食降价的不利因素。畜牧业的发展又促使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向着工业和以畜产品销售、运输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镇的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牧业占到50%,农业只占9%,多种经营占18%,乡企民营占23%。第二、三产业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弓棚全镇的社会总产值中种粮收入只占了三成,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小城镇建设也有了相对充足的资金,城区改造、道路建设、市场规划以及文教卫生发展等城市化拉动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当时国务院一位领导视察弓棚镇时,盛赞这里出现的与其他地方迥然不同的“新五怪”现象:农业大镇,近九成的农民不种地;产粮大镇,年产粮8万吨不够用,每年还要外购3万吨;粮价下跌,农民收入逐年递增;生猪大镇,生猪不够卖,每年还要外购30万头;销售领域收入比生产领域高,卖猪收入比养猪收入高。
实现了这一步,弓棚镇的农机股份合作社的作用功不可没。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首当其功!
弓棚镇曾是吉林省国家级农业综合改革的试点镇。而弓棚镇10年前成立“农机股份合作社”无疑具有革命性和里程碑的作用,为使处于低谷的我国农机化得以有一个新的发展发挥了探索者的作用。如今,全国各地各类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已经遍布农村大地,全国农机化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革命性的发展阶段,至2003年,我国农村各类机械总动力已经超过了6亿千瓦。弓棚镇“农机股份合作化”促使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多业并举的局面,起码给人以三点启示。一是农业生产必须拥有智能化的生产工具,这是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突出标志。当前在我国农村,先进的农业机械就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放弃了发展农业机
械化,就是背离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也就无从落实。二是发展农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产业组织。农民、农业要走出孤立、封闭的小农经济状态,必须有与市场化发展相一致的专业分工明确、社会化协作广泛的社会合作组织,与农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经济组织同样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求,是实现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直至“三农”问题全部解决的必由之路。包括农机股份合作社在内的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利用率和解决无序化及扩大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农业生产必须借助先进的生产机械和经济组织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通过经济组织用市场规律合理调节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生产纳入市场化的轨道。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组织化、市场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农民增收的迫切要求,实现了这“三化”,才能说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可喜的是,中央于2006年及时地出台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保护了农民的首创精神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在我国农村,各种农业生产和经营合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我国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此文获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