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何勇在江苏考察并出席全国深化政务公开经验交流会强调
何勇在江苏考察并出席全国深化政务公开经验交流会强调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重要决策部署 不断深化新形势下的政务公开工作
11月17日至2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在江苏南京考察并出席了18日召开的全国深化政务公开经验交流会。他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中央重要决策部署,不断深化新形势下的政务公开工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何勇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狠抓政务公开任务的落实,政务公开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政务公开载体更加丰富,政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政务公开的深入推行,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促进了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推动了政府自身建设。
何勇强调,深化政务公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要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政务公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深化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
何勇要求,要突出工作重点,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对中央出台的关于农村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公开力度,扎实做好基层政务公开工作。要认真做好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措施实施过程中的政务公开工作,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穿于投资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过程。要认真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理重大事故事件的政务公开工作,充分发挥政务公开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要把政务公开摆在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与各项治本抓源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同步推进,不断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
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马文作会议总结,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领会何勇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借鉴会议交流的经验,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维护群众利益与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注重发挥政务公开的综合效应,不断增强政务公开工作实效,推动政务公开工作取得新进展。
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会上致辞。他在介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江苏省委坚持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反腐倡廉建设,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党风廉政建设推动科学发展。按照党中央和中央纪委的要求,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把中央方针政策和反腐倡廉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工作中,立足教育、着眼防范,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在加强干部廉洁自律、严肃查处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同时,坚持教育在先、约束在先、监督在先。省委把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作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举措,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公开重点,创新公开形式,加强制度建设,以公开促公正、促廉洁。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全省政务公开工作水平,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提供有力保证。
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罗志军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国务院副秘书长汪永清主持会议。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前后,何勇在梁保华、罗志军等陪同下,就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江苏进行了调研。在南京市建委,他现场观看了南京市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系统演示,充分肯定了南京市推进电子政务,将行政权力以及权力行使的各个环节固化上网,实现所有行政事项办理全上网、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化网上运行、电子监察监控覆盖全部行政事项的做法。在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何勇与正在这里查询职岗信息、办理劳动合同备案和各类社会保险的市民群众、窗口工作人员亲切交谈,对南京市劳动保障部门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和网络技术优势,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表示满意。在省工商局,何勇参观了注册大厅,并观看了全省工商系统政务网的演示,希望江苏省各级各部门继续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和服务发展的水平。
南京市南苑街道国泰民安社区是一个有着5000多户居民的老社区,近年来社区廉政文化建设搞得有声有色。19日下午,何勇来到社区,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社区的居务公开栏和廉政文化宣传栏,亲切看望“博爱之家”救助超市、党员服务站的社区工作者,鼓励大家进一步搞好社区党的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为构建和谐社区作出新贡献。
调研期间,何勇专程来到江苏省纪委,看望慰问纪检监察干部并与大家进行座谈。在听取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冯敏刚的汇报后,何勇指出,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贯高度重视,实施了坚强有力的领导。省纪委、省监察厅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态度是认真的,措施是有力的,创造了很多新鲜经验。全省纪检监察系统高度重视查办案件工作,注重利用所查处案件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迅速制定实施办法并开展了大规模干部培训。此外,江苏在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基层纪检监察工作体制、推进纪检监察资源重组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些做法和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纪检监察工作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何勇要求江苏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责;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抓好《工作规划》的落实,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树立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他希望江苏纪检监察干部倍加珍惜省委、省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把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陪同考察和出席会议的领导还有: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屈万祥,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克志,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南京市市长蒋宏坤等。(
第二篇:在全国深化政务公开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何勇
在全国深化政务公开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何 勇
(2008年11月18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党全国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交流推行政务公开的做法和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务公开工作。刚才,江苏省、福建省、国家工商总局、上海市浦东新区、河北省邯郸市和湖北省财政厅的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深化政务公开的做法和经验,讲得都很好,值得各地区各部门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推行政务公开的成功经验
政务公开是伴随我国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的一项重要制度。20世纪80年代末,按照中央的要求,我国一些地方开展了政务公开试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国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各地区各部门在全面推行乡镇政务公开的同时,积极探索县(市)、市(地)、省级机关的政务公开及相关制度建设。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对政务公开工作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2003年7月,经中央批准,成立由中央纪委、国务院办公厅、中央组织部、全国总工会、民政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务院信息办等9个单位有关负责同志组成的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2004年3月,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把政府信息公开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2005年1月,党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将政务公开纳入反腐倡廉的总体部署。200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明确和完善了推行政务公开的重要方针政策,为提升新时期政务公开工作的整体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4月,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标志着我国政务公开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狠抓政务公开任务的落实,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行政体系的各个层级和相关组织不同程度地推行了政务公开,政务公开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依法行政逐步成为政府的自觉行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政务公开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政务公开载体更加丰富,电子政务积极推行,行政服务中心普遍建立,政府网站和政府热线电话在大多数地区已经开通;政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力推进的局面基本形成。政务公开的深入推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促进了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推动了政府自身建设。在长期实践中,各地区各部门深化了对政务公开工作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坚持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原则。必须把政务公开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去谋划,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开展,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统一,从制度和政策上营造公平的市场条件和稳定的投资环境,促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落实。
——坚持扩大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政务公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政府的工作,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监督,更好地发挥政务公开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稳步实施,与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目标相一致。政务公开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相适应,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务公开的综合效应;既保证政务公开依法实施,为强化监督制约打好基础,又通过解决在公开中发现的问题,为权力阳光运行提供保障;既有长远规划,在战略上作出总体部署,又有近期目标,在战术上分步实施,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工作。
——坚持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是确保政务公开持续推进的重要条件。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细化公开内容,明确公开时限,反对避实就虚。按照面向群众、方便群众的要求,因地制宜,创新公开形式,规范公开载体。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的基本制度和配套制度,使政务公开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坚持政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工作的整体合力。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政府办公厅(室)组织协调、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各级党委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职能作用和积极性。各级政府切实承担起主抓责任,政府办公厅(室)抓好组织协调,推动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检查,督促各项任务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政务公开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扎实、制度不落实等问题;由于政务不公开、信息不透明,使一些本来能够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化、复杂化,甚至激化为群体性事件,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此,在今后工作中要认真加以解决。
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化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 政务公开是政府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在推进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要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政务公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深化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
(一)深化政务公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包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各方面体制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比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有的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等等。推行政务公开,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转变,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政府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活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二)深化政务公开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前提。这些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民主实践中,积极拓宽民主渠道,扩大了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比如,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广泛征询意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等等。这些实现人民民主的新形式,已逐渐成为政务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公众参与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动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行政务公开,有利于让人民群众更主动、更有效、更方便地参与政府的工作,实现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三)深化政务公开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社会和谐稳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但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国内外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多。前一段时间,在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激化造成的。有的事件在处理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公开透明、报道不及时准确,引发群众猜疑,增加了工作难度。而在今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决定整个抗震救灾行动在第一时间公开、全过程公开、对国内外公开,及时公开地震灾情、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极大地凝聚了民族精神,凝聚了全球华人的力量。在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等重大事件中,我们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国际舆论,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事实证明,政府工作公开透明,就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促进问题的妥善解决,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深化政务公开是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务公开的实质,是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的权力。在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中,中央明确提出“廉洁救灾”和“廉洁办奥运”的目标。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我们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公开抗震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效防止了腐败问题的发生。坚持开放办奥运,奥运资金物资和工程运作实行公开招标投标、公开采购、公开拍卖,有效防止了“暗箱操作”、幕后交易等问题的发生。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涉及大量投资项目和资金。推行政务公开,促进行政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科学实施投资项目,管好用好资金,对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廉政勤政建设、推动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切实抓好当前政务公开的重点工作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以及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都对政务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大对权力监督制约的力度,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要求,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水平。
(一)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政务公开的关键措施。目前,河北、江苏、福建等地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创造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做法。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推广这些好的经验,抓好巩固、深化和提高,逐步拓展工作的范围和领域。一是要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要求,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清理审核行政职权,依法合理确定本单位的人员编制、机构设臵、职责范围和行政权限,并明确职权来源和依据,理顺部门职能分工,编制职权目录,及时向社会公布。各级行政机关要对自身职权主动进行清理规范,纪检监察机关要配合编制、法制等部门,做好相应的审核把关工作。二是要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完善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的责任制度、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的听证和公示制度,提高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的科学性。三是要按照透明运行的要求,绘制每一项行政权力运行程序的流程图,明确并公开行使条件、承办岗位、办理时限、监督制约环节、相对人的权利、投诉举报等内容,统一工作标准,固化行政程序,规范行政权力的自由裁量。四是要按照便民利民的要求,坚持传统方式与新型方式并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积极探索提高行政效率、规范权力运行、方便群众知情、便于群众监督的公开载体,努力扩大覆盖面、增强时效性、提高影响力。条件具备的地方,要积极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建设。这是政府全面履行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要通过拓展服务领域、优化工作流程、改善软硬件环境,将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建设成为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电子政务、信息发布、行政投诉受理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二)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政务公开的基本行政法规。《条例》施行以来,在国务院办公厅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下,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政府信息公开有了一个良好开局。对于《条例》的施行,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温家宝总理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此为契机,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温家宝总理的指示非常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在下一步工作中,一是要处理好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凡是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都应如实公开。同时要严格公开前的保密审查,凡属国家秘密或者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二是要处理好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的关系。主动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深入推进的重要基础。主动公开做得好,就能有效减少依申请公开的数量,节省行政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坚持把主动公开作为一项常态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载体,进一步规范信息制作流程,在信息形成过程中就明确是否应当公开。同时要认真受理和答复人民群众要求公开政府信息的申请,依法满足社会个体的合理需求。三是要处理好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的关系。重点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内部审查、协调发布、考核评价等制度,保证及时主动公开。同时要加强专门机关监督,重视社会舆论监督,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纪检监察机关要同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建立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认真受理群众举报,依法查处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四是要处理好抓机关与带系统的关系。在抓好本部门本单位信息公开的同时,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信息公开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做到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中央国家机关要充分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既不断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公开方式方法,又切实承担起推进整个系统信息公开工作的责任。实行垂直管理的中央单位,要研究制定本系统本行业统一的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文本,加强对驻地方分支机构的指导和督查,建立健全与地方政府的工作衔接机制,确保《条例》全面、正确、有效施行。
(三)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做好基层政务公开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决定》提出,要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对市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更加自觉地把市县政务公开、乡镇政务公开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保障农村改革发展顺利进行。一是要着眼于维护农村改革发展大局,加大中央出台的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政策措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大安排的公开力度。二是要着眼于维护农村基层群众的物质利益,加大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措施,以及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集体资产资源处臵、征地补偿、涉农补贴、扶贫救灾资金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项的公开力度。三是要着眼于维护农村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加大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和涉农法律法规的公开力度。四是要着眼于提高便民利民的服务水平,加大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电信等公共企业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力度。有关公共企业事业单位要结合农村基层实际,建立和完善基层站所的办事公开制度,编制办事公开目录,抓好办事公开载体建设,推行办事全程代理制,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努力把基层政务公开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认真做好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措施实施过程中的政务公开工作。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汇总,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建设,今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拟安排1.18万亿元,带动社会总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今年四季度中央增加安排投资1000亿元,预计可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4000亿元。温家宝总理在11月10日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强调,要加强投资项目和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政务公开工作要及时跟进,把公开透明的要求贯穿于投资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过程。重大项目决策前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除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外,凡是政府投资的项目,要向社会公示。设立咨询、举报电话,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主动公开项目资金的种类、数量和使用等情况,主动接受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保证资金管好用好,切实发挥效益。
(五)认真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和解决重大事故事件的政务公开工作。今年以来,因民生问题、利益问题、环境问题等引起的社会矛盾多样多发,有的甚至造成群体性事件;一些地方发生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社会稳定带来冲击,也对政务公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落实中央关于政务公开的决策部署,严格规范行政行为,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切实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坚决避免因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激化社会矛盾。要大力畅通群众表达诉求、反映意见、解决问题的法定渠道,采取“公开听证会商”、“信访民主评议”、“邀请群众参与”等方式,公开办理过程、公开处理结果,提高处理问题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对于一些重大事故事件,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要求,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布事实真相,全面客观地介绍事件进展情况、政府举措和公众防范措施,防止因信息发布不及时、舆论引导不得力造成负面影响,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
四、深化政务公开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政务公开是政治性、政策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项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深化改革、健全制度,严格责任、强化督查,推动政务公开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一)进一步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当前政务公开正在逐步深入,工作难度大,加强组织领导尤为关键。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政务公开摆在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臵,纳入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各级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政务公开工作要经常过问、主动部署,分管领导要亲自抓督促、抓协调。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措施。要把政务公开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政务公开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发挥政务公开在预防腐败中的重要作用。从近些年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看,权力运行缺乏透明度,人民群众难以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监督,是产生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等治本抓源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预防腐败的综合效果。要把政务公开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管理创新和电子政务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政务公开载体的便民和社会服务功能。要把对外公开与对内公开紧密结合起来,在继续深化对外公开的同时,逐步加大内部公开力度,围绕干部选拔使用、学习培训、机关内部预决算、政府采购、基建工程、资产状况等干部职工关注的问题,采取适当形式予以公开,维护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
(三)进一步强化政务公开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保障功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推进,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都要倾听民意、集中民智、依靠民力,做到公开透明用权、干干净净做事。要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重点,依法及时地公开,引导和保护好群众参与政务公开的积极性。要广泛推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等措施,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出效率。对通过公开发现的问题和案件,要用纠风、惩处的手段坚决纠正、严肃处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建设。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各个环节的工作。对经过实践检验确属比较成熟的做法和经验,要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及时转化为法规制度。要把政务公开的要求融入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强化对决策和执行等环节的公开和监督,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公开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同志们,政务公开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政务公开工作的新局面,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何勇在全国政务工作经验会议讲话2010.6
在全国深化政务公开
推进政务服务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O年6月29日)
何勇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深化政务公开,总结各地政务服务建设经验,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天津市、四川省、江西省、呼和浩特市、苏州市、大连市、登封市等单位就加强政务服务建设作了大会发言,北京市、吉林省等单位提供了书面材料。这些做法和经验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借鉴。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国政务服务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探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管理创新的新途径。20世纪80年代末,为使群众了解政府工作,加强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一些地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政务公开试点。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90年代中后期,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创建了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对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办理。.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政务服务建设的发展。
总的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大力改革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国务院对行政审批项目开展了五轮清理审核,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2183项,占总数的6O.6%。2009年,各省(区、市)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925项、下放行政审批等管理事项2116项。二是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发展迅速。据统计,31个省(区、市)共设立政务(行政)服务中心2842个,其中,省级中心10个,市(地)级356个,县(市)级2476个。2009年,受理行政审批事项1.66亿余件,按时办结率95.2%。三是政务服务载体日渐多样。各地区以政务(行政)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不断拓宽政务服务渠道,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政府网站、服务热线、电子政务、电子监察发展态势良好,在线办事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实体和虚拟大厅相互促进。同时,政务服务逐步向农村、社区延伸,服务功能下沉。全国有24849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占总数的57.5%。四是政务公开制度更加完善。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等为基本规范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全方位推行,政务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
实践证明,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进一步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规范了行政行为,强化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有力地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各地区各部门勇于创新,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政务服务建设最重要的原则。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相适应,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协调,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办事效率,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坚持转变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将政府管理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解决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上,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政务服务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转变施政方式和工作作风,促进依法行政,消除一些地方和部门长期以来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现象,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监督政府,更多地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
——坚持统筹推进,提升政务服务的综合效应。加强政务服务建设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政府机关的各个层级、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必须坚持将政务服务建设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发挥综合效应。
一一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政务服务的活力。政务服务建设涉及政府部门职能权力的定位与调整,涉及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的更新与变革,需要对现有权力格局及运行机制进行完善,不断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改进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变革。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政务服务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政务公开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推进缓慢;少数地方和部门审批事项过多,改革不到位,向政务(行政)服务中心授权不够充分;政务服务建设体系还不完备,政务(行政)服务中心运行缺乏统一规范;政务(行政)服务中心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突出工作重点,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政务服务建设不断深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政务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加强以政务(行政)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在优化市场经济环境上取得新突破,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上取得新成效。
(一)继续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加强政务服务建设的核心内容。2001年9月国务院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精心组织,大胆实践,行政审批项目大幅削减,行政审批行为日益规范,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和部门审批事项过多过滥、程序繁琐、责权脱节、监管不力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重权力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管现象仍然存在。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管理制度,精简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有利于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政府工作人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也有利于减少权力滥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下一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继续清理现有审批事项。对不符合政企、政事、政府和中介组织分开原则,通过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的事项,通过加强监管可以达到管理目的的事项,多个部门或环节重复交叉审批增加行政成本和管理相对人负担的事项等,坚决取消,切实做到“应减必减”。
二是要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审批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办事透明度低,程序繁琐,时限过长,工作效率低下,不能为基层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等现象,要通过加强审批流程管理、创新审批运行机制、健全审批实施制度等,推动行政审批事项的规范运转。
三是要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力行使的监控。对行政审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是当前滋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权力行使的监督体系,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控机制,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力行使的监控,防止行政审批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四是要加强改革探索。从了解的情况看,很多地区和部门在审批制度管理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有的将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内设机构并整建制向服务中心集中,有的探索审管分离的模式,等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条件成熟的地区,要继续推进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特别是已建立政务(行政)服务中心的地区,要严格实行“审批职能集中、审批事项集中、审批人员集中”。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审批职能部门与进驻中心窗口、中心与窗口的关系。
(二)巩固和深化政务公开。公开透明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目标。深化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有利于人民群众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促进政务服务建设。从现实情况看,各级政府掌握着大量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这些信息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这些信息进行公开,能够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及时了解和掌握,作出正确判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开就是服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要大力推进决策公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民智,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失误。.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机制,逐步推进决策过程公开。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实行预公开制度,广泛听取意见,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意见征集、采纳情况。要进一步落实和规范听证制度,坚决防止走过场、搞形式主义等不良现象。
二是要着力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和程序化。各类行政程序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法律意识、程序意识,严格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对违反行政程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要按照权力的取得要有据、配置要科学、运行要公开、行使要依法、监督要到位的要求,把公开透明要求融入权力运行的全过程,保证公开内容真实可信、过程有据可查、结果公平公正。要继续加大清权确权力度,对行政职权的底数实行动态管理。要逐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的监控,积极探索完善政府部门内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三是要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落实。《条例》的贯彻实施,对于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贯彻执行《条例》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始终抓紧抓好。各级监察机关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条例》赋予的职责,研究制定贯彻执行《条例》的监督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制度,保障《条例》顺利施行。
(三)加强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管理。政务(行政)服务中心是地方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政务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各地普遍反映,政务(行政)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在规范行政审批、提升服务效率、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显示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规范、随意性较大、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同步等问题。进一步发挥政务(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政务(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指示,国家预防腐败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对中心机构职能、管理制度、运行模式、人员配备、服务内容等都作了规定。这个文件已提交这次会议讨论,希望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把这个文件修改好,报中央同意后下发。
二是要加强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制度建设。要完善并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考核评议制、追究问责制等制度,确保中心办理的各项工作在制度规范内运行。要加强中心各项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加强中心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管理、监督、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中心工作运转有序、管理规范、公开透明、高效廉洁。
三是要完善政务(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要在对审批事项全面清理的基础上,扩大进驻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事项的范围并充分授权,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逐步探索加强各级政务(行政)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做到上下联动、有效衔接。对建立全国统一的政务服务网络平台进行论证,重点整合省级、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政务(行政)服务中心现有网站。
三、采取有效措施,把政务服务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政务服务建设是加强政府建设、推进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动政务服务建设深入开展。
第一,要高度重视政务服务建设。加强政务服务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制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抓好政务服务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尤为重要。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政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把政务服务工作推向深入。
第二,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政务服务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加强政务服务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机制,狠抓落实。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公开、电子政务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各级政务公开工作领导机构,要进一步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把政务公开作为推进政务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强对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政策指导。要针对政务服务建设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部位、重点环节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坚决纠正;对问题严重的,要按照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密切协作,形成政务服务建设的合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加强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稳步推进。既要重视推进中心建设,坚持应进必进,避免体外循环,又不能脱离实际,搞“一刀切”,尤其不能贪大求全,盲目扩建中心办公场所,搞“花架子”。
第三,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电子政务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的有效手段。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管理和组织,及时把政府决策程序、服务程序、办事方法、结果等向社会公开,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作用,搞好政府信息公开。要完善网上办事功能,积极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审批和网上监管等方式,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要进一步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搞好统筹规划,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第四,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对政务服务建设的做法各有不同。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还会不断出现,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要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边发展,对工作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找出规律,加强工作指导;对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这次会议,就总结推广了一些地方的做法和经验,对这些经验,还要继续加以完善,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加强理论探索,特别是加强对政务(行政)服务中心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的研究,并运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同志们,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建设,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抓好政务服务各项工作,为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何勇在全国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 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8月24日)
何
勇
同志们:
这次全国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会议,主要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战略部署,回顾总结近年来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刚才,山东、上海、浙江、广西等地领导同志以及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风汽车公司、江苏东渡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负责人作了很好的发言,下午我们还要到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观摩学习。这些好做法好经验,对于我们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我国企业和职工群众民主实践的重要创举。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1997年1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发动党员关心和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制度。1998年,全国厂务公开协调小组成立,组织协调全国厂务公开工作。2001年10月修订的《工会法》提出,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2002年6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深入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明确了厂务公开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实现形式和领导体制。2005年10月修订的《公司法》,对公司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设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作了明确规定。2007年6月公布的《劳动合同法》,对企事业单位建立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作了具体规定。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这些要求和规定,为我们做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础,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扎实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职责明确、共同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厂务公开协调领导机构坚持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指导企业广泛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引导职工为企业改革发展献计策、献技术、献力量,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推动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国有企业加强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领导人员工作,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重要活动臵于职工群众民主监督之下,增强了决策透明度和职工参与度,加强了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坚持把改制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职工安臵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确保了改制工作顺利进行。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劳动规章,依法规范经营管理行为,维护了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公司制企业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融入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体制之中,积极发挥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作用,重大决策充分反映职工意见和建议,确保企业健康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最初侧重关注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向企业经营决策的重大问题、专业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拓展,覆盖面不断扩大,厂务公开和职代会建制率稳步提高。截至2010年9月,全国已建工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厂务公开制度的有211.3万家,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有224.9万家,已建工会的公司制企业建立职工董事制度的有8.14万家,建立职工监事制度的有8.08万家。实践证明,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对于提高企业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对于实现职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密切党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对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加强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律性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职工群众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广大职工办企业,不断扩大职工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切实保障职工群众民主权利。四是必须坚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把推进企业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作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在防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五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职能作用。六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不断提高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科学化水平,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些党政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公司制企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建制率还不高;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立法相对滞后,运行还不够规范;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一些基础理论及现实问题的研究有待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认真研究和解决。
二、深刻认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习近平同志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要求和广大职工民主意识增强的新形势,以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为方向,丰富职工民主参与形式,畅通职工民主参与渠道,努力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建设”。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建功立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市场竞争国际化、产权结构多元化、治理结构规范化、劳动关系契约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企业是主战场,广大职工是主力军。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在凝聚人心、树立信心、群策群力、攻坚克难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加强形势教育,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活动,引导职工群众切实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既是经济民主、管理民主的内在要求,也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一些企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多与企业领导人员民主意识不强,搞“家长制”、“一言堂”,违规决策、滥用职权有关。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有利于扩大职工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对企业领导人员实行民主监督,对于坚持和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大力推进,积极适应职工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素质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保障职工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切实提高企业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当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会经常性地大量地表现出来,劳动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一些因劳动关系矛盾激化而引发的集体上访、停工等职工群体性事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就有可能诱发社会冲突,造成不良影响。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挥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润滑剂”和“稳定阀”作用,作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健全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职工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着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减少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实现企业与职工群众、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在加强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党组织坚持反腐倡廉方针,坚持从严治党与依法治企相结合,着力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抓好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企业效能监察、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等工作,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企业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少数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廉洁从业有关规定,甚至贪污贿赂、失职渎职,走上了违纪违法道路。这些问题的发生,大都与权力运行不公开、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有关。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防止暗箱操作、权力滥用的“防火墙”。我们要把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作为推进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逐步完善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企业内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和廉洁风险防控机制,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新形势新任务为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把它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谋划、部署和推进,准确把握新形势,主动适应新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好的精神状态、更大的工作热情,深入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深入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不断提高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解放思想,不断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理论创新。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这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切实加强理论研究,为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比如,山东省连续3年开展理论研讨征文评选活动,共征集论文600余篇,形成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理论研讨成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积极探索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一是要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从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际出发,从解决企业改革发展和职工利益实现中遇到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出发,加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形成规律性认识,作出理论概括,指导面上工作。二是要继承和发扬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成果。要运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理论,深入阐述实行厂务公开是职工实行民主管理的具体体现,是依靠职工办企业的重要形式;运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深入阐述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借鉴生产要素理论,深入阐述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健全资本、管理、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实现劳资共建、共享、共赢的客观要求。三是要结合新的社会实践丰富理论内容。要深入研究企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将企业民主管理融入市场化企业管理制度之中,推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深入研究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原理,完善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理层执行的公开透明、决策民主、监督制约机制,与职工代表大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探寻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企业与职工和谐共赢的内在联系。
(二)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出台了31个有关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地方性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了60多个规范性文件。这些法规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我们要认真总结这些年来制度建设的经验,积极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切实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一是要着力推进制度化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宪法明确规定、具有中国特色、深为企业和职工群众认可的企业民主管理基本制度,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在所有企事业单位中大力推行。同时,要适应新的实践,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和职工群众创造的有益做法和新鲜经验,将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在推进制度化建设过程中,既要使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各种制度有效衔接,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又要使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有效对接,使之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着力推进规范化建设。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不仅要有政策、法规、制度等原则性规定,还要有可行的操作办法和考核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原则性要求多,具体实施细则少,缺乏执行标准、程序规定和监督检查机制,很难真正发挥作用。今年,全国厂务公开协调小组在全国开展创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活动,是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一个很好载体。各地要根据创建活动要求,结合实际,制订具体方案,细化创建标准,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创建活动成为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抓手。三是要着力推进法制化建设。从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看,制定一部系统的企业民主管理法律或法规很有必要。我们要认真总结这些年来各地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立法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争取早日出台全国统一的企业民主管理专项法律或法规,为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三)勇于实践,不断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创新。这些年来,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成效,很重要的一点是积极适应企业改革发展,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工作创新。比如,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融入企业管理制度之中,形成了源头防腐、权力制衡、公开决策、机制监督的运行模式。东风汽车公司积极探索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在中外合资企业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以员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形成“会晤、通报、协商、沟通”四项制度。江苏东渡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对企业大事、难事、要事全方位公开,让职工时刻感受到企业发展的脉搏,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些好做法好经验,我们要认真总结和借鉴。当前,我国企业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拓展工作领域。针对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公司制成为企业重要组织形式的新情况,在继续加大公有制企业工作力度的同时,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覆盖面,提高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和公司制企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建制率。针对农民工群体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一些企业使用劳务派遣方式用工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的民主权利。比如,上海市职代会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对用工企业吸纳劳务派遣工参与民主管理作出明确规定,推动职代会制度向劳务派遣工延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要丰富工作内容。要进一步落实职工代表大会职权,企业重大决策必须通过厂务公开听取职工意见,并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未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的不应实施;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向职工公开,既未公开又未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的有关决定视为无效;经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对大多数职工不拥护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其上级管理部门应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要关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和职务消费等热点问题,围绕企业改革发展难点问题,进一步拓展公开内容,由注重企业一般性经营管理活动向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延伸,由维护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向保障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精神文化需求、实现职工全面发展延伸,由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能力向监督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情况、加强党风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延伸,实现企业重大决策问题、生产经营管理重要问题、涉及企业职工切身利益问题、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密切相关问题全方位、全过程公开,不断提高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我们要认真落实这两个文件,通过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形式,将改革的政策、目的和意义向职工群众讲清楚,取得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改革顺利进行。三是要创新工作方式。要在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集中的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力推行区域(行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对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的有效覆盖。比如,浙江在职工不足50人的企业探索建立区域性、行业性民主管理制度,为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开展民主管理提供了借鉴。我们要把职工代表大会作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主要载体,同时发挥好职工民主管理委员会、民主议事会、民主协商会、劳资恳谈会等形式的公开作用,利用好厂务公开栏、厂情发布会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把该公开的内容及时、准确地向职工群众公开。四是要完善工作机制。要完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细化考核评价标准,及时跟进检查和通报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要完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激励机制,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情况作为评选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重要内容。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民主管理程序和厂务公开有关规定导致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有关企业领导人员的责任。
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深入开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厂务公开协调领导机构要加强工作指导,探索工作规律,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创新发展。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大力推广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为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断取得深化创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新成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举行 李长春出席并讲话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举行 李长春出席并讲话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1月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会议并讲话。
他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着力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实现稳中求进营造良好的氛围,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李长春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跨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李长春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极好机遇。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机遇,全面认识和积极应对挑战,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要深入推进理论武装工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新举措新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舆论支持;以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切实加强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不断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努力提升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水平,更好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和文化环境;加大各级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可靠保障。
李长春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刘云山主持会议,刘延东、陈奎元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