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要求——从政府职能建设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要求——从政府职能建设到基本公共
服务体系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就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发表讲话,就政府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发表了系统性意见。自党的十六大后开创政治局集体学习传统以来,这是政治局首次以政府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作为专题学习的内容,也是胡锦涛总书记首次就政府工作发表系统的讲话。
政府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明显进展
政府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领域,政府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包含的一系列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和方针,只有转化成为政府政策,融入政务流程,体现到公务员行为中,才能真正将执政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好。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央做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政府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一系列改革政府自身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了明显进展,主要包括:
(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突出社会转型期的公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现实诉求。所谓“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十六字方针,其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上述“三公共一公众”的内容,鲜明地展示了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的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2)推动政府法治建设。2004年4月,国务院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2005年2月,国务院对《国务院工作规则》进行了修订;2005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的要求约束和监督政府行为,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
(3)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3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全方位清理、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五年来,国务院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692项。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通过使行政审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4)加强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建设。完善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
(5)多种方式和渠道推动政务信息公开。推动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与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舆论的监督相结合,塑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2007年4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通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和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及时公布政务信息。地方政府和各部委按照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政务消息或回应社会质询。
(6)推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纳入民生问题解决的渠道。在继续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的同时,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在解决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取得新进展。
(7)建立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体系,健全了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吸取非典危机管理的经验教训,2005年8月,我国先后建立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体系》,形成了从国家总体预案到专项预案,从国家部门预案到地方预案的预案体系。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就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进行部署,各级政府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今年年初的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斗争,是对我国初步建立的应急预案体系的一次实战检验,也对近年来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提出紧迫的新要求。政府建设和改革的三大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表现出三方面成效:一是政府工作重心开始转变。以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重心,以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为标准,实现政府由计划管制型到服务型的转变。二是政府工作机制与民生难题的对接更加密切。政府财政增加了社会发展事业的投入,政府加强了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改革的调研,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阶层对民生领域的体制改革的各种意见得以掌握,深化民生改革的意愿进一步加强。三是政府法治化、透明化建设框架初步建立,政府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政府行为约束机制初显端倪,政府与社会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新关系初步建立。
可以说,五年来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管理的服务型理念、政府管理的公共性理念、政府与民众合作管理的社会治理理念逐步融入各级政府官员的头脑,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的态势日渐清晰。五年来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心的政府改革,在执政文化层面,为形成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奠定了广泛的思想理论和社会舆论基础。由中央政府推动、蕴涵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诸方面基础工作的政府行政文化的这种观念启蒙,对进一步深化政府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构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 包含三个层次:(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设步骤要把握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价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实现。应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协调处理好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保障和供给水平、政府财政能力三者间关系。(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通过公共财政、社会组织、企业与家庭的合作,发挥和体现财政资金的公益性价值,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
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逐步转入新阶段。政府建设提速应表现在公共服务职能的理性认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践构建互动和协同推进上。若仅仅停留于政府职能的自我宣示和自我清理这类基础性工作,缺乏包含公共服务体制、公共服务方式、公共设施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类体制性、实体性建设,服务型政府仍然难以达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要求。
在十七届二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草案)》和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讲话,必将对新一届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动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实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目标,产生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第二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中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二是优化结构,推进体制创新;三是完善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主要围绕这三方面展开和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转变政府职能是贯穿这一过程的重要课题。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作用、功能的转换与发展变化。包括管理职权、职责的改变(对哪些事务负有行政管理权责,管什么,管多宽,管到什么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转变等。十六大报告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机构需按这个总要求转变职能。
政府职能的转变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一个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的政府,不仅会加重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成本,而且导致效率低下,远远适应不了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经济想要加速发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建设廉洁政府,就要充分认识政府在反腐败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搞好自身的廉政建设,真正树立起廉洁行政的形象。要在制约行政权力上下工夫,建立起有效的廉政制约机制。在公务员收入相对不高,而又面临市场经济种种利益诱惑、物价频频升高的情况下,要从制度和配套措施上形成保障公务员廉洁行政的机制。同时,必须保证每一个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广泛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特别是来自人民群众的舆论和批评监督。建设高效政府,首要的就是精简机构,建设精干的强有力的政府系统,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人才脱颖而出;要下放权力,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既要加强宏观调控,维护中央的权威,又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建设高效政府的另一方面就是杜绝官僚作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还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强化市场监督职能。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管还十分薄弱,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垄断严重,加上执法不严,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甚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致使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突出表现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偷税、逃税、骗税、走私等,建筑领域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严重。为此,必须建立现代市场监管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新秩序。首先,要加快有关市场规范的法律法规建设,比如尽快出台反垄断法,采取法律手段打破行政垄断,防止企业相互勾结,形成价格联盟,损害消费者利益;其次,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从严治政,采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打击各种违法乱纪、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再次,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与政府维持公平市场秩序密切相关,在实施政企分开改革的同时,要建立独立的监管委员会,将政府决策职能与监管职能分开,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三、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责之一是宏观调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越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管得过多过细。特别是不合理、低效率的项目审批制度,已成为影响我国投资环境、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严重问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势在必行,只有摆脱了大量微观审批事项的政府,才能够研究超前性、深层次的战略性重大问题,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加快审批制度的改革,一要搞好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核和处理工作,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和审批范围;二要缩短审批环节和审批周期;三要公开审批标准,规范审批程序;四要明确审批责任,健全监督机制,对审批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五要改革审批部门普遍存在着的重审批、轻监管,重权力、轻责任现象。
四、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实现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微观管理,指政府站在出资者立场上,依靠行政命令、参与企业治理结构或直接介入市场的方式,对微观经济主体实施的一种直接管理,主要指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对公有制企业的直接管理活动。宏观调控,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作所进行的“控制”或“调节”,它是政府通过调整其所掌握的某些经济变量(如财政支出、货币供给),来影响市场经济中各种变量的取值,从而影响私人经济部门行为的政策过程。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政府垄断一切,宏观、微观一把抓的弊病暴露得更加充分。今后,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更多地运用间接调控手段,以更灵活多样、更讲究效益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凡是企业和个人能够做好的事情,政府就不插手,凡是市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尽力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即使在“市场失灵”领域,也要考虑是否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发挥作用是否有效,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只有在不仅需要而且能够做好时,政府才进行干预。
五、切实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就要做到严格依法行政。根据世贸组织要求,政府要保证法律法规在全国的统一实施,有比较完善的依法行政体制,政府行政过程应当是透明的、可预见的、公开的。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严格依法行政,由权力行政转向规则行政,从随意裁决转向依法办事。其次,要公开。透明度原则是世贸组织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的一个基本方法。各级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决策公开、过程公开。再次,要推行管理信息化。尽快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加强政府各级机关及各级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也有利于政府与内外商人之间的联系和方便商人们办事,使行政管理更准确、快捷地实现互动。
六、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是要确立服务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当好人民公仆。新形势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为企业发展和各类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企业及人民群众干事创业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通过不断完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机构改革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与政府职能转变同步进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行政机构改革,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一个努力的目标,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它。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领域要同国际接轨,要按国际惯例办事,政府行使其职能(尤其是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必须相应地不断做出新的调整。我们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目标,循序渐进,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要求政府从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
服务型政府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内涵
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政府的管理理念决定着政府的行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各级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政务活动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明确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应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三是形成有效制度安排。没有制度保证,“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政府服务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机制、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四是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政府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做“精明的导航员”、“公正的裁判员”和“忠实的服务员”。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服务型政府具有的六个特征
一是民主责任。民主是服务型政府的前提。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公民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社会管理,表达自己的愿望。民主政治与民主行政在本质上必然是对社会和公众尽职尽责。责任政府,要求政府在提供服务时必须对服务对象负责。二是法治信用。法治是现代行政的基本手段、发展趋向和根本标志,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因而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法治的实质是秩序,政府既是秩序的建立者,也是秩序的遵守者。权力意味着责任,法治意味着信用。一个法治政府必然是一个信用政府,必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三是有限开放。现代政府是一个权力有限的政府。政府不是“划桨者”,而是“掌舵者”,它的主要职能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从一定意义上说,“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对公民开放,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只有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来保障人民参与政府决策、有效监督政府行为,才是真正开放的政府。四是协调精干。协调,就是要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与所属部门之间政令畅通,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整个行政体系目标统一、合理分权、运转有序。精干,就是要求政府职能界定科学清晰,机构设置合理精干、分工明确、职权责统一。服务型政府应当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廉价政府”,即机构规模小、行政官员少、运行成本低。五是公正透明。公平、正义和平等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行政的价值取向。政府公共性的根本体现,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型政府应当是“阳光政府”,根据公众的需要提供政务信息,落实公民的知情权,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监督权,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六是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必须高效行政、廉洁从政。高效,就是要求政府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管理效益好。廉洁,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杜绝腐败现象,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
三、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是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马克思本人就提出“公仆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实现人民主权的工具,其一切活动都围绕为人民服务而进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对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国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国家政务职能的组织,必须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为己任,才能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三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当今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更大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政府必须履行各项承诺,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从以行政审批、指令计划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手段中解脱出来,建立起新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体系。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公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满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需要的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五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中间层级政府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冗余。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政府应当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六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受传统行政体制的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行政审批程序烦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办事缺乏透明度,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要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改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树立人民政府良好形象。
四、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的审批事项。二是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三是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基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资助体制,提高政府资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行政质量,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途径。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第三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高立国
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撤并乡镇已结束,农民群众与政府的距离逐步扩大、办事难的现象随着出现。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地方组织的研究课题。六合镇党委、政府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紧紧围绕“三农”这个重中之重,组织开展了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调研,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一、群众心目中的政府
通过调研,农民群众需要一个亲民、爱民、安民、富民的政府,能够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帮助群众发家致富。
1、希望政府畅通致富信息渠道,帮助群众发家致富。
2、政府应建立长远规划,制定出好的思路和政策,引导群众早日富裕起来。
3、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如农资、农贷问题。
4、要端正工作态度,树立群众观念,切实把群众的事视为大事。
5、镇政府要体察民情,经常深入到村组,了解农民的实际困难,各项工作要到村、到组、到户。
6、应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解决群众办事找不到人的现象,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
7、各职能部门应加强支农服务,要扭转只收钱不服务的现象,不断提高农业中的科技含量。个别权力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
8、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走支部+协会的路子,发展经济带头人,帮助和引导农民围绕市场种田、调整结构赚钱,探索适应本村的经济新增长点。
9、建立畜牧防疫体系,保障畜牧业安全,切实维护百姓的利益。
二、搭建各种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府
六合镇党委、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体现党员先进性,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多办利民之事,多行为民之举,多思富民之策,努力构建亲民、爱民、安民、富民的人民政府。
1、谋划好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制定出符合本镇的发展思路和措施,谋划好十一五规划。
2、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目前,政府的职能已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其主要职能变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从中也可以看出,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已弱化,服务成为主要的职能。所以地方政府更应该从以前的管理思维、工作方式、服务观念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三农”、为民办实事上来,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各职能部门也要从收费解型单位向服务型单位转变,改变以往收费的时间多、服务时间少的现象。
3、建立先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党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模范作用逐步发挥、基层组织的凝聚增强、服务意识明显强烈。我们要以开展学习关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服务三农为方向,全面加强党员队伍教育。要保持教育的经常化、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出现流于形式,应付了事的现象。要建立教育机制,作为考评的一项内容来落实。
4、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民富镇强目标。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理清思路,制定和完善结构调整规划,落实好结构调整的各项措施,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解决卖难和价格波动大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好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着力发展白瓜籽、马铃薯、葵花等订单。二是大力发展柞蚕业,使蚕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三是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奶牛业,实行舍饲养殖、科学饲养。四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突出发展白鹅产业。五是实行退耕还林,发展林果业。
5、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撤乡并镇,给群众办事增加了难度,到政府办事不是找不到人,就是因为办事程序繁琐而影响了办事效率,当天办不成事的现象增多。为此应采取相应的办法加以解决。一是业务人员实行坐班制,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保证群众来了有人接待。二是简化办事程序,由原来的领导签批,变为事后领导审查,三是实行村干部代办制,对那些不需要本人亲自办理,有固定补助的事项,由村干部代办,既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方便了群众。四是开通电话,实行电话问询电话解答。五是公开办事程序,方便群众带全手续,确保当日办结。六是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重点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吃拿卡要”等问题。
6、切实为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力量之源和根本归宿,自觉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只有维护好群众的利益让群众得到实惠,群众才能积极地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才能拥护党的领导。作者单位:阿荣旗六合镇政府
第四篇:1、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性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科学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下,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政府职能发挥上。据目前社会效果和事实状况双方取证,政府职能的发挥仍然与人民期望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性政府,是当前乃至以后长期必须加速推进的一项政府工作。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迫切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在职能发挥上,主要的问题出现在: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大量存在,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而政府该管的事却没有管住、管好;权力与利益挂钩,乱收费、乱罚款屡禁不止;行政体制办事手续繁琐、效率低下。
究其原因,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使政府及公务员掌握了几乎全部社会资源的分配权的同时,也已经习惯了以管制者而不是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因此,在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任重而道远。
“管理就是服务,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性政府”。首先是做好政府职能定位,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不断创新中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应民之所呼,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其次,政府要转变观念,把管理的理念转变为服务的理念,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服务意识。从公共利益出发,强调“公共的、公用的、公众的”,而不是部门利益为上。
第三,坚持政务公开,打造透明政府。这是服务型政府内在的要求。“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同时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推行电子政府,加强政府公务人员民主施政、阳光施政的执政理念;加大公务人员考核和问责力度,让公众参与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与个人奖惩、工资、晋升、去留挂钩,建立常态化公务员退出机制。政府官员自身要摆正心态,坦然接受批评,认真总结,寻找自身原因,多作自我批评,摆正位置,树立起服务大众的工作态度。
此外,坚持政府权力归位,抑制部门权力扩张;提高政府法制化程度;完善公民安全监督的保障制度;拓宽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构建政府服务平台等,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举之措、应行之法。
总而言之,放弃政府本位意识,树立公民本位思想,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速构建服务型政府,寓管理于服务。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淡佳喜2011年7月20日
第五篇: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途径
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途径
陶学荣黄元龙
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政府在市场化背景下必须实现治理模式的根本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服务型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它强调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以多元参与为服务形式,以合作协调为服务基础,以满足公共需求为服务导向。
1、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迫使我国政府必须转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国际竞争加剧,西方各国为了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本国政府效率,掀起了政府再造的热潮。原来以官僚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理论正逐渐被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取代。“公共管理归根到底是服务的性质,政府或公务员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并实现其公共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哪个国家政府服务意识强、服务成本低、服务方式好、服务效率高,就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2、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正面临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然要求有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我国过去实行的是管制型政府模式,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表现为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致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严重扭曲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其管理目的是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够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市场“游戏规则”并加以监管,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从过去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确实把政府职能集中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3、中国加入WTO,也呼吁政府必须尽快转变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WTO的一整套规则主要是用来约束政府的,或者是通过政府来约束企业的。因此,入世后最大的挑战是对政府的挑战,政府必须尽快从原来的生产者角色中退出来,还权于市场、社会和企业。按照WTO规则并恪守我国政府所作的承诺,全面清理现行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其他政府措施,努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行政环境。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的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和法制化。
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对创建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各地方相应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实行一战式办公,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完善行政问责制等,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1、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我国行政管理思想深深植根于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意识之中,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拥有无限权力,“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极其普遍,官本位思想严重,把公共行政当作是直接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忽视了其服务性作用和导向性作用。政府和公务员行为缺乏制约与监督,从而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公共权力寻租、行政决策缺乏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现象的产生,甚至成为腐败的根源,与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2、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政府服务意识淡薄,“管”字当头,认为管理就是控制,控制就是审批,一些政府部门仍习惯于审批盖章、决策处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没有成为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为社会提供真正服务。在管理方式上,仍习惯使用直线手段、行政手段,不擅长使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管理中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还没有根除,“该管的无人管,不该管的多头管”,对部门利益有利的大家争着管,不利的大家互相推诿扯皮。
3、支撑服务型政府的制度构件不够完善 支撑服务型政府的第一个制度构件是法治政府。宪政就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它要求政府的活动必须限定在法定的范围内,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强调依法行政。第二个制度构件是民主政府。民说不是政府慷慨的恩赐,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所固有的权力。第三个制度构件是责任政府。它意味着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自己决策和行为的后果要承担应有的责任。第四个制度构件是阳光政府。政府的职能、权力、政府以及办事程序如同鱼缸里的鱼,是透明的、公开的,公民拥有足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公务员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服务型政府的最终建成,需要一支观念新、本领硬、作风实的公务员队伍。目前,公务员队伍的现有素质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有的公务员作风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有的专走“上层路线”,“不怕群众意见大,就怕领导印象差”;有的把国家、人民给予的权力当成特权,以权谋私,独断专行,吃、拿、卡、要,对自己或小集团有利的事大开绿灯,对自己没利的就推诿或置若罔闻,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行为上腐化堕落等。这些行为都给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途径
服务型政府突出“以民为本”、“以社会为本”,它彻底摈弃了“官本位”、“政府本位”、“以政府权力为本位”的观念,确立了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主动满足公众的需求。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对于解决我国社会严重失衡,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树立良好公信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树立“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服务理念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就必须从理念上破除“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思想,强化以民为本、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要下大力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服务伦理教育,培养公务员自律能力、主动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和公仆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意识转变,力求作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其次是强调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保障公民权利,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保障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要加强和完善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加快行政程序立法,规范行政权力,增加政府行为过程的透明度,使行政过程发生在法律和人民的密切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服务
型政府建设,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管理就是服务”,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小政府、大服务”、廉洁高效、运作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规制,扩大公民和社会的参与程度,向地方实行更多地分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的优势,增强各级政府的回应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审批项目和程序过多过杂,甚至乱收费、乱罚款、同市场经济要求以及WTO规则是背道而驰的,而且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次《行政许可法》的出台,要求政府必须规范审批行为,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废止或取消,对于非政府审批不可的要规范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这将大大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
3、推进政务公开,实行阳光行政
我国政府过去把公共事务的处理和信息的公开往往看作是内部秘密。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结果造成政府部门和行政人员滥用职权,行政执行随意性强且缺乏监督。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化,是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离开了知情权,公民参与国家事务就是一句空话。政务公开是实现决策民主和依法行的必然要求,它包括办事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适用法规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目前,要抓紧建立政府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凡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政策听证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衽开放式管理,接受社会监督,为建立“阳光政府”、廉洁透明政府提供制度保证。
4、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即电子化政府)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政务的推行有利于促进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政府层级,简化办事流程,实现“大社会,小政府”的格局,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此外它还可以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提高政府的反映能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实现开放政府。中央提出,我们的政府要由传统的政府向电子政府转变,真正建立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理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全新的人民政府体系。
5、改进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尽快废止以GDP为取向的业绩评价体系,纠正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整合现行考核办法,建立社会性评价机制,确立多重必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管理(MBO)、全面质量管理(TQM)等手段进行绩效管理,吸纳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参与评议和考核,对公共服务型政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奖优罚劣,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建立科学的行政问责制。阿克顿勋爵曾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必须使政府权力始终处于公民的监督与控制之下。责任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之一,它强调政府对其履行的义务承担责任并不得拥有其义务范围之外的权力,对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失职的必须追究相关政府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的责任。建设一个负责的、讲诚信的、有公信力的政府,以公民需求为导向,为民负责,多办实事,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6、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
公共财政是保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有效进行公共服务,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风险危机、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安排。当前国有资产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各国籍此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我国财政资金过多投资国有企业、基础领域和竞争必行业,而在解决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公共事业方面投入过少。因此要下决心改革这种投资型财政体制,并通过逐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和现代金融制度。政府要逐步从竞争性行业抽身出来,把公共资源的力量转到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上来。要改变对现存国有企业的投资软约束,避免国家直接向竞争性领域进行增量投资,消除金融业的行政垄断,增强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进入各类基础领域。
7、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公共管理改革的一大趋势是公共部门向市场化发展,即将公共活动转入私人部门的趋势,它通过各种民营化包括合同外包的形式发生。随着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市场经济的主体应当是企业,政府不应再充当市场经济的主体力量,而应积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来解决政府从市场的退出通道。社会中介组织主要是指市场经济中沟通政府与经济主体,在二者中起联接作用的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工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是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社会中介组织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官办色彩浓厚,发展不平衡,过滥与过少现象并存,行为不规范等。因此政府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为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社会中介的综合管理和社会监督,完善其法制化建设,保证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协调发展。———以建设有限有效政府为目标,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政府的目标应从主要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政府职能从以经济管理为主转向经济社会的全面管理,政府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制度保障,要组织和保障公共物品的生产。政府的职能应主要限定在制定规则和监督规则的执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优化公共秩序等公共领域。———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法定化。深圳市提出的“九个法定化”是通向有限与有效政府的有效措施,特别是职能、机构和编制法定化、行政程序法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应当下大力气加以推进和落实。政府职能必须通过法律程序予以确定,政府机构的设立、撤销或合并以及人员编制的增减,须由人大经法定程序审批。政府职能的行使须接受立法机关和社会监督,政府权力和规模超出法定界限时立法机关应及时予以纠正。———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市委三届八次会议提出,要“在重视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把财力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和提供优良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同时,要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资助体制,提高政府资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与社会效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机制。———加快培育社会组织。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打破传统体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建立“大社会”管理体制。应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改组成社会组织;消除社会组织发育的体制障碍,实现现有社会组织从行政化、权力化向市场化、民间化、社会化转变。研究制定关于社会组织的法律规范,建立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督和评估制度,形成社会各界参与和监督、高度透明的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严密规范的监督体系。以决策和执行等环节作为权力监督的重点,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按照效率和权力制约原则,科学配置党政部门的权力,调整部门职能分工,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完善权力之间的监督制约关系,建立有效制衡的权力结构。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绩效审计,切实把党内监督、人大政协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各界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