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5:5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第一篇:《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

有效教学着眼于解决教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存在的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不高问题。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行为科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美国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率问题,即怎样的教学是有效的、低效的或无效的,同时它是针对这样一种论调——教学是艺术,而教学结果是不可测的因而也就无从知道什么是效益。因此,它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策略或观念。

有效教学策略的“有效”主要是指学生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真正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采用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有效教学策略的三个阶段:

1、教学的准备

2、教学的实施

3、教学评价。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书面计划即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教学方案形成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认识与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学准备的结果就是教学方案,即通常所说的教案。对教案的管理本身其实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0分钟的课堂效益做准备的。

二、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是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率。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

三、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这种定义仅仅是出于分析的需要,实际上评价行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而不只是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

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和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

教师课堂行为的评价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要谨慎把握学生评价达的信度与效度。学校采用学生评教师制度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和民主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有利于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改善学生在校学习时的心理环境。

有效教学策略的终极目的在于教学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由于每一位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不同,作者特别青睐于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教学行为,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第二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第三实验小学 闫宁宁

长期以来,在一线教学工作的我们总是忙碌地奔走在教室和学生之间,深埋在作业堆中抬不起头,虽也学习借鉴许多杂志上的先进理念,但终不能沉下心来细细思考。近期,我自学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品味其独到的视角,对现状深刻的剖析引领我反思其深遂的思想,然而反思的过程却又带给我许多痛苦和无奈,现实与理想目标的差距犹如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运用这些新理念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受益。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本书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文笔简洁流畅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它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问题,还为我们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

本书强调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教学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石,也是学生成长中有

益的助力。新课程的实施,必定带来新的师生关系的变化,所以,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也就成了我们实行新课程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在人格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尊严。学生是未成熟者,在教育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显示其主动性,不能等学生先“尊师”了然后才“爱生”。

对于教师来说应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辱骂、冷落、羞辱、嘲笑学生,尤其要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其次,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再次,尊重学生还应欣赏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师爱应广泛地公平地洒向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爱生”了,生自然也就“尊师”了。

(二)积极对话 教学相长

对话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它与权威式的“告诉”或“灌输”不一样,它是主体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参与者们批判性地讨论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可以层出不穷,知识也就不断得到丰富。我们低年级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年幼的个体,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综合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

音,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学会听到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回答,特别要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而不能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其次,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这一角色和以往简单的单纯的“告诉”、“传授”不同,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加入学生队伍,与他们一块探索,一起成长,不要以为他们年龄还小,就不敢去放手,从而剥夺了孩子们述说自己思想和主张的权利,抹杀了孩子们无时无刻都有可能迸发出的思想的火花。教师与学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三)交流沟通 加深了解

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点、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课上要多些微笑和多些鼓励,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而不听你的讲课、不看你的面孔,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或者因为老师讲得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下要多些关心和谈话,我们教授的低年级孩子心理上还远不够成熟,独立思考的能力

也相对较差,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周边农村,部分孩子课堂之外长期居住托管,我们教师平时更应和孩子们多聊一些关于他们的生活、兴趣以及其他功课的学习等各方面的话题,像朋友般听孩子诉说,面对面交谈,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

另外,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少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总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具有充分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低年级教师最是深有感触,孩子们的自制能力差,大部分孩子的有效注意力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充分备好课的情况下,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时无刻不处在课堂内外环境、学生甚至自身生理反应的各种刺激之下,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避免不良的情绪感染。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始终保持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教师也要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满足学

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分析比较,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科学、通俗流畅、简明扼要、生动形象、表达清晰、音量适中、语速适中、富有节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联系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作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课的失败。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有效调控课堂。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第三篇: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 王小锋

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本书分析了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情形并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这学年在教学中对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现就“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教的的有效”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如何整体落实三维目标,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

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二、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

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

(二)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第四篇:《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读后感

师生共构——互为主客体

暑期学校布臵任务必须学习《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上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在工读协会开会要求的内容上,这次终于有幸读到这本由美国坦普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希尔伯曼执笔的风靡之作。读完之后让人耳目一新,津津乐道,最终我想出了“师生共构”这样字眼的读后感。

本书从三大板块描述101中有效教学策略:一是如何一开始就让学生们变得积极;二是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是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牢记心中(难以忘记)。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缺乏的并不是知识,也不是责任心、爱心等,而是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积极学习所倡导的理念,所研究与推行的方法,能产生有效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因为,传统的课堂我们很负责任,40分钟每一分钟都在为学生讲述各种各样的理论知识,唯恐自己知道的学生不知道,结果“满堂灌”导致学生课堂积极性慢慢消失,甚至出现厌学想象?可我们多有责任心啊,怎么会出现这种效果?我们也开始反思自己,随着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我们如梦似醒般的惊醒,原来我们太爱学生,总想把自己知道的尽快的告诉他们,让他们往脑袋里面硬塞,结果课堂教学适得其反。

下来听听希尔伯曼教授的警世名言:“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听过和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一点。对于我听过,看过并问过的问题或与人讨论过的东西,我会开始理解。对于我听过,看过,讨论过和做过的东西,我会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对于我教过另外一个人的东西,我会掌握。”——这一句不仅对于改善课堂效果行之有效,而且为我以后生活工作学习更是醍醐灌顶。

希尔伯曼教师的话已经暗示我们改革课堂教学的势在必行,因此,课堂中我们应该将以往的老师神圣的角色或者身份放下,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完全活跃起来,必要的时候主客体互变,师生共构愉悦有效的教学课堂,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成为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份子。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已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让学生自主探索中的规律、性质的联系。” 在传统学习方式中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学习

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法窒息人的思维和智能、压抑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就要转变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认识活动体现出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吸引他们去钻研,去探讨。自然而然,学生自学的能力增强了,从而也能增强课堂效率。

教师——太阳底下神圣的职业,随着教学改革的愈演愈烈,我们也感觉肩膀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要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方法、新的理念。要通过多学习,多读书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要在各种教学方式中,引领学生积极的、快乐、合作、持久的学习。《积极学习》一书的作者美国坦普尔大学希尔伯曼教授以专长研究教育心理学而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前瞻性。同时也看出西方学术人士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

课堂就像战场,能不能战胜对方,关键在于如何调动战士的作战积极性?记得小学老师教的成语“望梅止渴”,也许站在人性角度不够合理,可是现在想想用在课堂又有啥不妥呢?想要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不是三言两语之事,必须靠我们不断学习、实践、总结,长期坚持用前瞻性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踏实有序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一节课堂都充满笑声,让每一个孩子成就栋梁之才。

教师:卢立

2012.8.12

第五篇: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良好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教学策略

摘要: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是:层次分明的概念网络结构;一定的问题解决策略的观念。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熟悉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注意整体性教学。

关键词: 数学 认知结构;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动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并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造就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满足后继的学习需要,最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呢?这是值得广大的数学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去探讨的问题。

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在学习者头脑里的反映,它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在数学方面的观念系统。这些观念可能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基本观念(言语信息或表象信息),它是学习者通过学习一些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之后形成的;二是数学具体方法的观念,它是学习者在运用基本观念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三是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观念。

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三个特征:一是可利用性,即在学习者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起同化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二是可辨别性,即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的相关观念是可辨别的;三是稳定性,即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观念是清晰和稳定的。

从数学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考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包括: 足够多的观念,现代研究表明,在某个领域内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必须具备上万个知识组块,没有这些专门的知识,专家就不能解决该领域内的技术问题。在许多专门领域,如工程学、计算机程序、社会科学、阅读理解、物理、数学和医疗诊断等,将“专家”和“新手”作比较,都证明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决于个人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的多少及其组织结构。绝大多数IMO选手,除了具备一定的数学天赋之外,他们必需系统接受过各种专题知识的训练。在各种专家的辅导下,他们的认知结构中积累了丰富的专门知识,与新手相比,专家解决自己领域内的问题时较为出色,在不熟悉的领域,专家通常并不比新手好,因为他在那一领域内的观念不够多。

足够多的观念仅仅是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头脑中的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甚至问题解决者已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所需的全部知识,但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例如,有的问题解决者在解决一个问题时,百思而不得其解。但经旁人一指点,即刻恍然大悟。这说明他的认知结构中已具备了解决这个问题所必需的概念、性质和定理等知识。一些新教师经常觉得自己备课十分认真,课也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对知识的提问反应也不错,可一到自己作业和考试就不行。也就是说,恍然大悟的问题解决者与不能独立作业(尤其是非模仿的作业)的学生,他们失败的原因不是缺乏所需的具体知识观念,而是缺乏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只要条件信息一出现,活动就会自动产生。这里所说的活动不仅是外显的行为反应,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运算。例如,如果学生一识别出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他就能作出反应: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之和,那么,我们就说该学生已习得了这个产生式。假如被试是在被主试问到什么是勾股定理的情形下复述出勾股定理,我们不能肯定被试已习得这个产生式,因为他可能仅仅是从长时记忆中检索出勾股定理的言语信息,并没有学会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学生是否习得产生式,关键是看他在问题情境中识别出条件信息后能否作出活动。尚未习得勾股定理产生式的学生当然不能解决与勾股定理相关的问题,尽管他脑中贮存有勾股定理的言语观念。“条件→活动”式的产生式对解决一些简单的由已知到结论的问题有效,但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则不然。因为,有许多产生式的条件信息是完全一样的,换句话说,由问题情境中的同一条件信息可以引发许多活动。这样,如果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好几个产生式,而每一个产生式的条件信息又可以引发几个活动,那么,问题解决者将面对几何级数般增长的解题思路而不知如何选择。因此,除了“条件→活动”这样的正向产生式之外,问题解决者的认知结构中还应该具备逆向产生式。逆向产生式是以“要„,就要„”的形式表示的规则。其含义是,在当前情境之下,要使目标得以实现,就要具备什么条件。例如,在不同的图形背景下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逆向产生式可能有:“要AB=AC,就要∠B=∠C”、“ 要AB=CD,就要ΔABC≌ΔCDA”、“ 要AB=CD,就要弧AB=弧CD”、“ 要AB=CD,就要AB=EF= CD”、“ 要AB=CD,就要AB∶EF=CD∶EF”等等。除了正向产生式和逆向产生式之外,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中还应该有一些与正向产生式的数学模式对应的变形产生式。所谓变形产生式是这样一种双反应产生式,即:学习者事先已习得某一产生式C→A,只要一出现与产生式C→A相关的信息,学习者立刻检索出与产生式C→A对应的数学模式,然后根据目标信息对这一数学模式进行变形。例如,某学习者习得了有关匀速运动的产生式“知道速度和时间→路程=速度×时间”,他还可以得出变形产生式“出现速度、时间、路程这些部分信息 → 检索出数学模式:路程=速度×时间 → 变形”。

解决问题的思路探索过程实质上由一连串的产生式构成。在问题解决者具备相关稳定的产生式的前提下,如何从问题情境中识别出相关信息并与众多的产生式中的条件信息相匹配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除了具备足够多的观念和稳定而又灵活的产生式之外,要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学习者还必须对所习得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一个个的知识组块,并对这些知识组块再进行组织、分类和概括,使之形成一个有层次有条理的知识网络结构,这样,就可以提高信息的检索效率。

某一问题领域内的专家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所以比新手强,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专家的认知结构中有着比新手多得多的问题解决策略的观念。因此,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必须包括一定的问题解决策略的观念。如化陌生为熟悉的观念、化繁为简的观念、特殊与一般的互化的观念、正难则反的观念、顺推与逆推之结合的观念、动静之转化的观念等等。这种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长期的学习、反思和总结。

建构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 熟悉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表明,要使学生有效地接纳新知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 必须具备适当的观念。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师首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这样才能知道选择教什么和怎样教。例如,在进行二次函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作业、测验、个别谈话等方式去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相关的观念,比如他们是如何理解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是否真正领悟了函数的本质,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得如何,等等,当教师对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了全面而又细致的认识之后,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那些缺少的观念,明晰那些模糊的观念,强化其稳定性。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之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他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要使学习者具有这种“心向”,教师就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条件:让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到什么或将要具备什么能力。这是使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最好“诱惑”。例如,对于初中数学中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第一节课“平方差公式,教师可以这样来创设问题情境: 师:在一次智力抢答竞赛中,主持人提供了两道题: 852-842=? 542-462=? 主持人的话音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刷地站起来抢答说:“第一题等于169,第二题等于800。”其速度之快,简直给人以不假思索之感。同学们,你知道他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

师:学了今天的平方差公式,就可以揭开这个谜底。

如此来创设问题情境,就使学生产生了“我也要成为他那样的快速抢答者”的渴望。

能造成认知冲突。这样就可以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如此创设问题情境:如图1所示,在草原上有A、B、C三个村庄。现在要为它们设置一个物质供应站P,使得P到A、B、C的距离都相等。那么P应该设在哪里呢? 然后教师用三条橡皮筋一端系在一起作为

P点,另一端分别固定在A、B、C三点。教师一边移动点P一边问:“PA、PB、PC的长度相等吗?” 通过几次尝试之后,使学生体会到,单靠观察是不准确的,用测量的方法也不可行。最后,教师再指出:“只要我们掌握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知识,这个问题易如反掌。”这时,学生已产生了问题,如何准确地确定点P的位置呢?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进入新知识的建构学习。

问题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产实际这些角度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相关的观念来理解问题,也才有可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为了使学生理解数轴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线珠模型”(即一条线上穿着一串小珠子,每一颗珠子的位置对应着一个数)或“水平放置的温度计模型”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难度是适宜的。提出问题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成功率。问题过难,学生没法入手,望而却步;问题太容易,学生学不到新东西,他们没有兴趣。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把习得的内容迁移到新情境中去。知识越具体,应用的范围越狭窄,只能用于非常具体的情境,也容易遗忘;概括性越高,其应用的范围就越广,随时可用于任何情境中的类似问题,也有利于保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般性的原理,它有高度的概括性,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就必须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思想方法层次上的数学观念。例如,象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这一类基本方法;象实验、观察、猜想、类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分类、归纳、演绎这一类思维方法;以及象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化陌生为熟悉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互化的思想、正难则反的思想、顺推与逆推之结合的思想、动静之转化的思想这一类高层次的思想观念。注意整体性教学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层次分明的观念网络结构是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 特征之一。因此,要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师就必须注意整体性教学。整体性教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注意知识组块的教学,孤立的知识教学不可能建立起层次分明和联系紧密的观念系统。因此,新知识的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应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观念系统中进行整体考虑,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知识相联系,并把这些有联系的知识点重新组织为一个大的知识组块。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又有利于知识的检索与应用。如果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那么这些孤立的知识是难以保持和应用的。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公式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最后概括为新的知识组快,那么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就得到优化。在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中,集中且联系各个知识点的“组快”练习比分散、孤立的练习效果要好。实施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教学,数学知识结构是由一些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完备的系统性。整体由部分构成,要把握整体,就要先揭示整体的结构和掌握部分。因此,教学应首先从整体到部分。在中学数学中,整体主要表现为一个小单元、一小节、一章和一门学科,部分则是一些具体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就将要学习的整体知识中一些关键和重要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接着从这一整体知识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用途等方面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概述,使学生对这一知识单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逐个学习每一部分的内容。

仅仅掌握部分是不够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将分散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提炼为网络结构,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良好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教学策略

秦皇岛市15中

李彦茹

下载《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上个星期我们听了关于肖川教授的演讲报告, 我的感触很是深刻,现将心得体会做一小结。 一、谈理解。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冯金香 祁县王村中学 -1-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祁县王村中学 冯金香 面对当前信息化社会,语文教育需要的不是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没有实际能力的书呆子。......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怎样提高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水平显......

    有效教学策略5篇范文

    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对我启发很大,同时给我的教学起到了理论上的指导,影响最深的是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化复杂为简单。以下是我的感想和反思。 提高学习效......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例如,在讲授“乘方运算”内容时,我先拿出一张纸,把它对折又对折,反复几次,然后问学......

    有效教学策略[精选五篇]

    集体备课材料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有效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它的价值取向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愿望,它期望教学有成效;有效教学也是指引教师教学,评价教师教学......

    如何有效运用教学策略

    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激发有效课堂教学 2011-01-05 16:39:52 什么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