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工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事迹报告
走近每一位优秀人物,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竟是如此平凡,而你又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他们的平凡。
--题记
百里江湖,碧波粼粼;千米长堤,绿烟渺渺。美丽的××蕴藏着勃勃生机,也养育出了无数优秀儿女。
××,这位邮城人家喻户晓的××××化工有限公司化肥厂的一名普通员工,24年来,本着对电学的热爱和对企业的深情,刻苦钻研技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青春与热血,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人民的骄傲。*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因为高超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格,他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1994年被××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7年被江苏省总工会授予“省立功奖章获得者”,199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又被××市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精湛的技术,使他在电力王国中遨游
“电器土专家”这一称号,××是授之无愧的。
说他是“土专家”,只因他是位普通的企业员工,文化水平也不算高,然而,就是这位普通的员工,24年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服务于企业,保证了企业多年来生产用电无事故和电器设备长期的安全运作。
其实,××心里明白,自己只有高中文化,要想炼就一身过硬的技术,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因此,他对电学书籍表现出一种异常的痴迷,只要出差,总忘不了到书店去转一转,遇到好书,他会如获至宝,有时苦于囊中羞涩,就只好站在书店里阅完后才出来,为此,他当然吃了不少“冷面”、遭了不少“白眼”,但过后又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他不但自己持之以恒地学习技术,还带着大家一起学,经常利用工余时间,找资料、编讲义、绘电路图片等分给大家。为了使大家能更好地掌握技术,还不定期地举办电工业务培训班,从电机、变压器到半导体可控硅,把自己掌握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传授。
在××所带过的徒弟眼中,他简直就是电学能人,不但懂电学理论知识,更会用于实践,也会自己发明创造。1995年初,××公司新产品pvc粒料设备安装时,有一台主要设备图纸只在关键部位标了几个空框,一旦该部位发生故障,没有相应的处理办法,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防患于未然,××一有空就仔细检查设备,对着实物和图纸认真研究,经常忘了吃饭时间,终于利用设备的用途和原理,为所有打空框的部位绘上的详细的电路标识。1996年,该设备果然发生了故障,因为对××补绘网的图纸没有多大把握,大家一筹莫展。××果断地按照自己补绘的图纸,判断出故障点,及时更换了一只电子元件,很快就排除了故障。
1996年6月,为公司聚氨酯车间和化肥堆场深井供电的地下电缆发生短路接地故障,使生产面临停电威胁。紧急情况下,××勇敢上阵,而排除故障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探定地下电缆的故障点,然而,当时公司还没有任何探测工具,凭着对全公司地下电缆电线的了解和深厚的理论知识,××琢磨出了几套测定方法,几经网筛选,终于研究出一套新的测定方法,并自制了一个土探测仪,几番周折后,故障点找到了,两根电缆迅速地修复了,供电告捷,他却累得瘫在了地上。
××不但为企业解决疑难问题不遗余力,对外单位的求援也是尽心尽力。1996年,××水泥厂一台磨球机因电机无法启动造成内部结块,而停产待修。时值水泥销售旺季,该厂领导十分着急,请了几个单位的电工都未能解决问题,最后慕名找到了××,他很乐意地接受了,连续三个晚上蹲在磨球机旁排查线路,回到家后更是废寝忘食,查资料、画图线,忙得不亦乐乎。终于帮助该厂改进了原电机电路,并成功地为其设计了一套助启装置。该厂领导非常感激,要重金酬谢。××却这样回答道:“我是来帮忙的,不是来挣钱的,至多只能收一点劳务费,其他的钱我不能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力技术有了迅猛发展,公司电器设备也在不断更新。××的担子也更重了,钻研的范围也更大了,但在电力领域仍然表现出较深的造诣。1998年,公司新上马一项dl-苯丙氨酸工程,该工程电气部份由××负责设计,一个日本进口的变频器成为工程的关键,一旦调试不成功,整个生产流水线就不能运行。而这个变频器完全是电脑控制设备,运用的是全新的集成电路技术,好在早年电脑刚流行时,他就买来相关书籍,独自揣摩,掌握了有关电脑线路的外围理论,只是一直未能用上。由于有理论基础,这项工程中,大家认为最难啃的“骨头”,他只花了两个晚上就解决了问题。
强烈的责任心,使他赢得了由衷的赞叹
公司上下,没有人佩服××的,不仅因为他有过硬的技术,更因为他有一颗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第二篇: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致辞
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致辞
青春誓言
我们是五月的鲜花,绽放在巴南激情的土地上。
我们是早晨的太阳,映照在母亲奔腾的河流上。
我们深深知道: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
我们更懂得:巴南终将选择那些选择巴南的人。
面对鲜艳的团旗我们庄严宣誓:我们是巴南青春的儿女,劳动创造美丽的人生,奋斗成就人生的理想。城市蝶变、经济腾飞、时代步伐。
我们誓做“江南新城”的建设者、“工业化进程”助推者、“国际化进程”开拓者。
为“一城、一极、一区”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三篇: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法院系统先进事迹
**同志,女,196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毕业,法律硕士学位,现任**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她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追求公正和效率为目标,秉公执法。先后九十余次被评为市、区先进个人标兵、市行业女状元、省法院系统优秀审判员标兵,并荣立三等功二次、二等功、一等功各一次。1998年被最高人民法
院授予“全国优秀女法官”荣誉称号,1999年12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模范”;200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01年被中共**市委、**省委、最高人民法院授予“新时期的好法官”荣誉称号,同年被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03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先进工作者。2006年11月被**市评为十五期间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多次受到党和领导人的接见,2002年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
一、甘当公仆,公而忘私,让人民满意
**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追求,她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她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实行“三个优先”:对外地当事人优先;对老人、妇女和儿童优先;对残疾人优先。一贯坚持“四个一样”:对群众和领导一样热情;对小案件和大案件一样认真审理;对不相识和相识的当事人一样看待;对不讲理的和讲理的一样耐心。
96年10月,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从千里之外的山东来到乘风法庭,诉讼其养子给付赡养费。老人患有心脏病和全身麻木症,走路极不方便,而且又不知道被告的工作单位及详细住址。**接案后,**像女儿对长辈一样热情接待,亲切询问,关怀备至。待安排好老人后,**便四处奔走,通过有关部门多方查找,很快将被告人传唤到庭,她用真诚和公正,仅一个小时就调解解决了此案。事后,她又为老人买好了车票,亲自送他踏上返乡的火车。多年来,**就是以这种春风雨露般的精神,以对法律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温暖着颗颗寒冷的心。
在法庭工作时,**家住在**区,单程三十多公里,每天要横跨三个区跑通勤。但十四年中,**从未因此耽误过工作。白天忙不完,她就晚上接着干。这些年来, **不知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日。
一次**加班加点审案后,辗转回到**已是晚上九点多了,她忙到托儿所去接儿子,但托儿所早已人走灯灭。她急忙四处打听,直到很晚了, **才找到孩子,她的泪水也禁不住流了出来。可一迈进法院,一见到当事人那一双双企盼的目光,她又无一例外地推掉了心中暗自许下的诺言。为了众多当事人的利益,她付出了很多艰辛和牺牲。
二、秉公执法,廉洁自律,让人民信赖
多年来,**办每一起案件都能正确地使用党和人民赋予的审判权。**在执法中,对普通人“不唯情”,对领导“不唯上”。在审理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中,被告还没有到庭应诉,就托**原单位的老领导出面说情。**把法庭设在案发地依法当庭审结了此案。从那以后,那位老领导便断绝了与她的一切联系。多年来,**始终用手中的权利为人民服务,而没有把它作为获取一己私利的筹码。在审理邓某与刘某债务纠纷一案时,原告曾几十次向被告索款,均未果。**经过耐心工作使被告偿还了全部欠款。结案后,胜诉方拿着一枚价值千元的金戒指送给**,**当即回绝了。原告感激地说:“人们都说办案得先送礼,我的案子已经审结了,只是表示感谢你也不收,你这个标兵,我算服了”。
**的事迹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披露后,一些人慕名找到她,指名要她来审理案件。2001年,《人民法院报》等中央级新闻单位记者来我市采访,在出租车上,当司机得知记者们是来采访**时,都执意不收费用。
和千千万万普通法官一样,**安于清贫的生活, 她的家再也普通不过了,没有一样高档电器,2000年搬到让区法院住宅楼的新家时,房子装修用的都是最便宜的材料,就连窗帘都是她自己缝制的。她追求的是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使一个个当事人走出困境,使一个个家庭迎来笑声,使一个个企业重焕生机。**,这位在铁人精神哺育和鼓舞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时期铁人,用自己的青春和赤诚之心捍卫了法律的尊严。
**就是这样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她所热爱的审判事业,献给了无数身处困境的人民群众,以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地忘我工作,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本色,在人民群众的心中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民法官的赞歌。
三、刻苦钻研,讲理公正,让人民放心
非法律专科毕业调入法院的**,在多年的审判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学习,先后攻读了法律专科、本科。**擅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去,她积极进行审判方式改革,改主动纠问式为诉辩
第四篇: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入迷是成功的基础。一个对事业入迷的人,必然是一个勤奋的人,肯于吃苦的人。
在**公司,就有一个入迷事业、痴迷地下的人。他就是共产党员、高级技师张**。工作27年来,他多次被评为公司双文明先进个人,1998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管理局劳动模范,1999年荣获中石化岗位技术能手的称号,2002年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在张书同眼里,入迷地下世界,生命才活得更有意义、更有滋味。
一、“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知识贫乏”。仅从张书同的笔记本,就可以看出他的学习是永无止境。
熟悉张**的人都知道,在他上衣口袋里总是装着一个笔记本,记得是什么呢?原来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历年来各类探井、开发井的资料和数据。有的井是他参与施工的,他记录下来;有的井是别人施工的,他想方设法借来资料和数据,也记录下来。张**的笔记本,也可以说是他个人学习的“数据库”,是他个人学习的轨迹。一有时间,他就打开笔记本进行思考,反复琢磨这一口井为什么有油,那一口井为什么没油,对试油没有结果的井总是爱打个问号,想探个究竟。有一次,局油藏工程处的一位同志随口问张**草84井的基本情况,张**一口气说出该井10个基本数据,那位同志很惊讶,说:“没想到你对5年前完钻的井况还知道得这么全面。”至今,他的笔记本上还在不断新增着各类井的井况。笔记本的故事是张**勤奋学习的最好见证。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么爱学习的他,原先只是初中毕业的普通工人。张书同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进行过专业深造,干地质这个行业可谓“先天不足”。但他在学习上常以勤自勉,以钻自慰,相信苦学就能出成果,更能弥补“先天不足”。在张**办公室里,存放着有关石油行业、地质专业的理论书籍近百本。对每一本书,张书同都花费了相当的时间,结合专业工作实际去研读。张**深有感触地说:“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工作27年来,他苦学了27年。自学的知识包括钻井地质、石油地质、油藏工程、钻井工程、井控、测井、录井、HSE等20门学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平时学习中,张**既搞好理论学习,又注重理论思考。这几年,他把很多井有代表性的岩心样和砂样,加上标识,装进塑料袋,存放在家里。一有时间,他就摊开样品铺在桌子上,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反复研究和琢磨,发现新的问题。书本、笔记本、地质样品,都是他学习研究的好工具,帮助他一起走入地下迷宫。勤奋学习使张**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多次在公司技术比赛中摘到桂冠。
二、如果说,苦学是张**的学习信条;那么,破难是张**的工作准则。在他看来,地下虽是一个迷宫,既然走进去,就要走出来。
胜利油田地质层位复杂,构造类型多样,有地质大观园之称;油气层分布零散,如一个摔碎了的盘子,规律难循,又有地下迷宫之称。而工人出身的张**在研究地下迷宫、破解地下难题方面颇有一套,先后捧回局级以上优秀成果15个,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在油田勘探开发系统很有名气。
张**1975年参加工作,一年的学徒期,他三个月就出徒,半年独立顶岗,不到四年时间就担任了地质技术员、地质组组长,1989年被油田聘为首批工人技师。期间,他以汗水做代价,以压力为动力,用智慧去描绘,在成材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86年孤东会战时,他给自己订了三个目标:一是层位卡准率100%;二是资料优良率100%;三是不该打的进尺一米不多打,该打的进尺一米不少打。在当时,这三个目标谁也不敢轻易做出承诺,因为会战场面大、速度快,稍不留神就可能打过目的层或油层。然而,张**凭借着强烈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在他参与施工的每一口井上都实现了这三个目标。特别是以资料优良率100%,在孤东赢得了良好口碑,获得了“孤东会战先进生产者”的荣誉称号。
孤东会战结束后,张**愈发成熟自信。他认为:“地下虽是一个迷宫,既然走进去,就要走出来”。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认识,张**在每一次会战中都能出色完成工作任务。1996年在胜利油田第一个蒸汽实验区草20块开发会战中,张**带队会战。当时,该区块地下地质情况复杂,钻井施工难度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井漏并污染油层。面对风险性很大的施工难题,张**丝毫没有畏缩,反而更坚定了他破难的信心。为保证油层不被污染,张**又一次“走进了”地下迷宫,分析了大量的区域资料,制订了一套防油藏污染的技术方案。在会战4个月里,他卡准了59口井的潜山界面和完钻层位,提前85天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工程节约钻井进尺650多米,主动建议加深11口井,取得了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所施工的井没有发生一口井漏,保护了油气层,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现河采油厂、钻井公司的好评,他也由此获得了草桥地区“**专家”的称号。
某一件事干多了,便可能熟中生巧;经验积累多了,解决问题就迎刃而解。作为生产技术决策者,张**遇到的技术难题很多、责任很重,但他依靠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破解了一道道难题。近年来,油田勘探对象转变为隐蔽式、复杂式油气藏,对**技术人员发现油气层、卡取取心层位增加了相当的难度和风险性。围绕勘探难题,张**制订了系列应对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针对潜山油气藏,他制订了“停、循、定”的技术措施,口口井卡准潜山界面,打掉了潜山地层这只“拦路虎”。针对隐蔽式、复杂式油气藏,他在每口井施工前广泛搜集区域资料,对该区地下地质特征做到心中有数;制订详细的技术措施,对关键深度(如取心层位、油气显示层位、靶点等)提前预测,进行实钻对比,确保生产技术决策准确无误。2001年施工的马来西亚云鼎公司桩古14-D1井,是口斜井,周围钻探有易发生井漏的历史教训。因此,甲方要求在进入潜山地层两米内卡准界面。张**在施工关键期间,上井10天,昼夜盯卡,发现了正钻靶点和实钻靶点不符,立即采用起钻降斜、加密录井等特殊技术措施,卡准了界面,赢得了甲方的高度赞扬。张**在技术决策上精益求精、精雕细刻,使他工作27年来,施工的千口井上无一差错。
三、别人不敢想的,张**敢于想;别人做不到的,张**却做到了。他打破前人思维定势,演绎着创新的轨迹。
在浩瀚的地质海洋里,张**搏击了近30年,获得了许多地质研究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正是基于丰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张**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想、敢于做,在创新中提升了工作价值和生命价值。老井复查是张**技术创新的一个亮点。1983年完钻的草13-97井,当时由于显示不好,焊完井口一直未试油作业,在别人看来是—口没有希望的井,而他却不以为然,对该井无油“耿耿于怀”,当时他的想法是:如果一下子提出草13断块片麻岩出油似乎难以让人置信,但不提出来,一口出油井就会长期被判“死刑”。为了以理服人,证实自己观点是正确的,他翻阅大量的资料,统计了近百口井的油层数据,用放大镜在一条条测井曲线上寻找疑点,反复验证、仔细对比、认真推敲,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草13—97井有油。并向上级大胆提出草13—97井片麻岩含油的建议,同时送交了详细的论证材料及施工意见书,被有关业务部门采纳,初步测试后,获工业油流3.6立方米/日。1996年至1997年,张**利用业余时间,复查了百余口老井,对4口老井提出了施工建议,使死井复活,增加了新的地质储量。
矢志奋为,笃行不渝。在地质研究的迷宫里,张**敢于打破前人定势思维,纵横驰骋,走自己的路。他依靠数十年打探井的经验,深思熟虑后,蒙发了奇想:能否将系统工程原理引入地质工作领域,使得地质解释符合率更高,油气层判断更准确,地下构造情况更清楚。别人知道这个想法后,有说他是异想天开,有说这是天方夜谭。但不干,固然遇不着失败,也绝对遇不着成功。他敢想敢做,走上了创新之路。两个月就完成了该课题论证立项,一年就见到成果。他使用系统工程原理解决了草桥地区油层污染问题,对5口井提出不下筛管的建议,主动建议加深18口井,均见到油气层,在1997年,张**的《系统工程原理在草20块钻井地质工作中的运用》课题获局企业管理优秀成果二等奖。之后,他的《关于对草13-97井前震旦系地层试油建议》课题也获局企业管理优秀成果二等奖;《系统工程原理在地质录井生产中的应用》获局企业管理优秀成果三等奖。
学习创新永无止境,张**面对新的知识和技术,像小学生一样谦虚肯学。近年来,公司先后引进和生产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的综合**仪,生产方式由单一的地质**逐渐转变为综合**,综合录井技术日益重要,成为录井技术的主导。张**面对新形势,积极转变观念,努力学习综合录井技术,使地质知识和综合录井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自身工作能力提高。用学习地质知识的精神开始摸索国际先进的综合录井技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请教年轻人,请教行家里手,用心去记,反复理解。尽管年纪很大、一时记住的知识容易忘掉,但他学习劲头很足,学习一个小小参数不厌其烦,让周围的同事和领导肃然起敬。凭着这股钻劲,张**现已能用综合录井仪的全烃、曲线、压力、扭矩等几十种参数,判断油气显示和地质层位,似如虎添翼。张**所在的**二分公司,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了80%,他们对年近五十的张**师傅格外敬重,对张**师傅苦学钻研、执着创新的精神十分佩服。
学习,创新;再学习,再创新。
第五篇: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入迷是成功的基础。一个对事业入迷的人,必然是一个勤奋的人,肯于吃苦的人。在**公司,就有一个入迷事业、痴迷地下的人。他就是共产党员、高级技师张**。工作27年来,他多次被评为公司双文明先进个人,1998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管理局劳动模范,1999年荣获中石化岗位技术能手的称号,2002年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在张书同眼里,入迷地下世界,生命才活得更有意义、更有滋味。
一、“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知识贫乏”。仅从张书同的笔记本,就可以看出他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熟悉张**的人都知道,在他上衣口袋里总是装着一个笔记本,记得是什么呢?原来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历年来各类探井、开发井的资料和数据。有的井是他参与施工的,他记录下来;有的井是别人施工的,他想方设法借来资料和数据,也记录下来。张**的笔记本,也可以说是他个人学习的“数据库”,是他个人学习的轨迹。一有时间,他就打开笔记本进行思考,反复琢磨这一口井为什么有油,那一口井为什么没油,对试油没有结果的井总是爱打个问号,想探个究竟。有一次,局油藏工程处的一位同志随口问张**草84井的基本情况,张**一口气说出该井10个基本数据,那位同志很惊讶,说:“没想到你对5年前完钻的井况还知道得这么全面。”至今,他的笔记本上还在不断新增着各类井的井况。笔记本的故事是张**勤奋学习的最好见证。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么爱学习的他,原先只是初中毕业的普通工人。张书同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进行过专业深造,干地质这个行业可谓“先天不足”。但他在学习上常以勤自勉,以钻自慰,相信苦学就能出成果,更能弥补“先天不足”。在张**办公室里,存放着有关石油行业、地质专业的理论书籍近百本。对每一本书,张书同都花费了相当的时间,结合专业工作实际去研读。张**深有感触地说:“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工作27年来,他苦学了27年。自学的知识包括钻井地质、石油地质、油藏工程、钻井工程、井控、测井、录井、HSE等20门学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平时学习中,张**既搞好理论学习,又注重理论思考。这几年,他把很多井有代表性的岩心样和砂样,加上标识,装进塑料袋,存放在家里。一有时间,他就摊开样品铺在桌子上,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反复研究和琢磨,发现新的问题。书本、笔记本、地质样品,都是他学习研究的好工具,帮助他一起走入地下迷宫。勤奋学习使张**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多次在公司技术比赛中摘到桂冠。
二、如果说,苦学是张**的学习信条;那么,破难是张**的工作准则。在他看来,地下虽是一个迷宫,既然走进去,就要走出来。胜利油田地质层位复杂,构造类型多样,有地质大观园之称;油气层分布零散,如一个摔碎了的盘子,规律难循,又有地下迷宫之称。而工人出身的张**在研究地下迷宫、破解地下难题方面颇有一套,先后捧回局级以上优秀成果15个,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在油田勘探开发系统很有名气。张**1975年参加工作,一年的学徒期,他三个月就出徒,半年独立顶岗,不到四年时间就担任了地质技术员、地质组组长,1989年被油田聘为首批工人技师。期间,他以汗水做代价,以压力为动力,用智慧去描绘,在成材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86年孤东会战时,他给自己订了三个目标:一是层位卡准率100%;二是资料优良率100%;三是不该打的进尺一米不多打,该打的进尺一米不少打。在当时,这三个目标谁也不敢轻易做出承诺,因为会战场面大、速度快,稍不留神就可能打过目的层或油层。然而,张**凭借着强烈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在他参与施工的每一口井上都实现了这三个目标。特别是以资料优良率100%,在孤东赢得了良好口碑,获得了“孤东会战先进生产者”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