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政法委欲提升形象:由神秘走向开放
中央政法委欲提升形象:由神秘走向开放
2013年07月14日 04:32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由神秘走向开放 政法委欲提升形象
中央政法委的转变,涉及社会管理职能向社会治安职能的转变,也涉及从神秘走向公开和开放。
学者认为,这些变化,与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的治国理政思路有关。去年底,孟建柱任职中央政法委书记后,人们普遍在猜想,政法委的职能会不会转变,会怎么转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法委的工作内容很少在媒体上曝光。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大多并不太了解政法委究竟是如何履行职能的。
据新华社报道,在1月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孟建柱指出要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最大限度地增加舆论的“正能量”,要着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
在今年4月的全国政法宣传工作会议上,孟建柱再次要求政法机关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生态环境和公众参与方式的深刻变化,全面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以开放自信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期待和关切。
孟建柱强调,要积极推进司法公开、实行阳光司法,依法公开信息、主动接受监督,以正确的方式传播真实的信息,减少信息传播中的误解。
政法界人士普遍认为,这种通过主动公开信息,提升自身形象的改革策略,和孟建柱任公安部部长时的经验不无关系。
2009年3月,时任公安部部长的孟建柱在《求是》杂志上发文,指出公安机关要树立现代传播理念着力提高与社会公众沟通能力,及时发布信息,公开事实真相,建立健全重大涉警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同媒体的联系沟通。
2011年、2012年,公安部还多次在全国的治安、交管等系统举办警营开放日活动,邀请民众参观。地方公安机关的“开放日”活动甚至开展得更早。2012年10月公安部制定下发《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要求公安机关应及时向社会公开涉及公共利益、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案件调查进展和处理结果。公安部组织的一些多省公安厅联动打击的重大案件,比如电信诈骗、拐卖儿童等案件,不但有效地对犯罪分子进行了打击,也为公安部树立了非常正面的社会形象。中央政法委内部人士介绍,中央政法委正在考虑要不要走到前台向社会介绍一些工作,甚至举办一些开放日的活动,“早比晚好,主动比被动好。”这名官员说,孟建柱的自信也在鼓舞着他们。
很多政法界人士对孟建柱的评价是开放和自信。孟建柱在中国法学会上,曾很谦虚地邀请与会专家对政法工作多提意见。
孟建柱希望媒体能够多了解中央政法委,以使报道更加深刻可读。5月31日晚,在苏州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工作会议间隙,孟建柱专门抽出时间与60多名记者召开见面会,并逐一与记者握手沟通。
见面会上,孟建柱很坦诚地介绍了中央政法委的一些工作,并介绍了中央政法委秘书长、副秘书长。他表示,现在是新媒体时代,政法工作需要跟各界沟通,不会沟通就是不称职的政法干部。(采写:南都记者王殿学、实习生林鹭茜、张婧)
第二篇:地理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
剖析地理新课程的开放性
作者:孔德林 地址:内蒙古根河市第二中学 邮编:022363 电话:*** 电子邮箱:kongdelinxs@163.com QQ号:891002975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地理教学越来越呈现出开放特点。主要表现为:地理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充分接触各种媒体,广泛获取信息;学习场所打破了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自然,在实践当中开发潜力、培养综合素质;地理教学的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地理,既能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又能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地理知识和培养更多的地理技能。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最终会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迎来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开放 新课改
地理新课程改革使新时代地理教学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其中重要的体现就是突破了地理教学的封闭状态,呈现开放态势。这种教学模式的变化主要基于两种理念:一是对教育资源有了更新的认识,地理教育资源不仅是几本教科书,还包括更多的存在于各种媒体中的信息以及社会和自然界中丰富多彩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二是新课程更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改变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体验、重知识和智力轻品质、情感和价值观的倾向。地理新课程的开放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新课程允许学生接触各种媒体。诸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例如:学习“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观看“神州飞船载人飞行”、“嫦蛾一号探月”、“美国凤凰号探测器登陆火星”等视频节目;学习“大气环境”知识时,可以每天坚持收看“天气预报”电视节目,指导学生将每天预报的本地区气温和降水数据记录下来,绘制成“年气温和降水变化图”,通过分析可以加深了解本地区的气候特点。东南沿海地区的学生可多关注每年的“台风预报”实况;北方地区的学生可多关注每年的寒潮、沙尘暴等灾害天气预报;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学生可多关注每年的洪涝灾害预报。近几年来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迅速,它是能处理大量空间资料的数字化虚拟世界系统,人们只要在缩小的世界模型中简单点选就可以跨越时空遨游其间。学生在网络世界能够搜集大量的资料,关于“地外生命”、“恐龙灭绝”、“水稻土的形状和成因”、“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照片”„„
现代媒体信息数量巨大,而且大多形象直观,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最新知识,而且有助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广泛接触媒体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传统教育禁止学生接触各种媒体,采取封闭式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或者迷恋某些节目和游戏耽误学习。但是“封闭式教学”实际上是与时代发展背道而驰的。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知识更新速度快。这些信息应当及时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知识的更新。“封闭式教学”也违背了学生正常的认知规律,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应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接触各种媒体,同时为了克服负面影响要做好对媒体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如:有计划地在规定的时间内收看对学习有益的电视节目,关闭非法网站和不良游戏等。
二.学习场所突破了课堂这一狭小空间的限制。新课程增加了大量的课题探究式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绝大多数是在课堂之外完成的。教室外的校园场地、图书馆、阅览室、小区、工矿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田间地头、野外等场所均可以成为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基地。这些教育资源要比教材鲜活而丰富多彩。例如参观学校附近的耕地,比较其与“大棚农业”条件的差异;去野外采集岩石标本;在岩石裸露处,对褶皱进行观察;对家乡的河流进行考察,了解关于“水文水系特点”、“污染状况”、“经济价值”等情况;对家乡的工厂进行调查,了解关于“区位特点”、“发展条件”、“生产流程、“污 染状况”等情况;对家乡的人口进行调查,了解关于“人口结构”、“人口问题”等情况;对家乡的城市进行调查,了解关于“区位因素”、“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城市化特点”、“环境状况”等情况;对家乡的农业进行调查,了解关于“土壤类型”、“耕地类型”、“耕作制度”、“区位条件”、“农业产值”、“农产品类型”、“生产特点”、“环境问题”等情况。这样的学习方式应比课堂学习更具优势。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都被激发出来,感性的地理事物更容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些活动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活动中彼此之间能够建立深厚的友谊,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顽强的意志又得到了锻炼。对家乡的深切的认识使学生由衷地产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和献身家乡建设的愿望。
传统教学十分注重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多在教室里度过。禁止学生在学习期间走出教室,更不能出校门。这样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担心学生的安全,走出教室“自由度”增大,难以控制,会带来很多不安全隐患。比如搞社会调查,社会很复杂,学生可能会沾染社会不良风气或遭受某种侵害;在野外考察中会由于复杂的地形和灾害天气,危险性很大。二是担心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封闭教学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保障了学生的安全,但同时失去了更多的教育机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相反学生在接触社会和自然当中,不仅补充和运用了课堂所学,还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消除危险,同时也能培养坚强的性格、顽强的毅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至于担心浪费学习时间,其实是担心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时间被挤占,影响 “试卷”考试成绩的提高。课堂教学时间过多有利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却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突破课堂空间首先应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减少书面作业的数量(以习题的形式)增加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课外实践的机会。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日本学生的作业时间和上课时间在世界所有调查国中是倒数的。但是其科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排名世界前列。加拿大很多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校门,甚至没有校牌,学校与社区浑然一体。学生的家庭作业也很少,而周末和节假日不留作业,很多作业是做各类课题项目,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还自己去找有关专家或教授请教,或联系大学、公司、医院,许多学生是以自己为这些单位做义工,来换取实践经验和设备使用权。英国教育当局开展了“工业实习周”活动,在实习周中,学生走出教室,到工厂进行生产实习,扮演生产者的角色,实习结束后,由工厂和学校共同鉴定实习成绩。这一课程的开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只,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获得就业前的心理准备都有较大的帮助。
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并非是盲目的。需要在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协调组织进行。要建设各种“硬件”和“软件”。从“硬件”来看,校内应建立各种活动基地,如天文和气象观测站、地理园、地理网络化专用教室等;校外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活动场所,如:气象台、博物馆、科技馆、科研单位、主题公园、展览观、天文馆等等,另一方面应积极开辟更多的新的活动基地。如社区服务基地、野外考察基地。通过这些基地可以使学生直接而深入接触社会和自然。从“软件”来看,学校应成立学生课外实践的组织部门:由校领导和教师组成,校外可成立地理实践活动的服务部门,有教师、专家、政府部门某些人员等组成。当然这些软硬件的建立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加拿蒙特利尔,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中心,还有许多原奥运场馆,都向学生免费开放;负责接送学生的黄色大巴车,可以在大街小巷畅行无阻。
第三.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即与广阔的生活相结合,生活成了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既可以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当中,又要从生活中获取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从风云雨雪 到山川江海,从工农业生产到商业旅游等,如:扑克牌、姓氏和名字、农谚、风俗、方言、人的体貌特征、服饰、膳食结构地、.民居、出行等都蕴藏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从地理视角加以解释。生活中学生还可以学习运用或形成一些地理技能,如判断风向和风力,看云识天气,辨别方向,利用环境或选择合适的路线进行休闲活动,通过阅读地图确定所在的位置、方向、地形、快速寻找目标,根据自然和社会条件选择合适的居住地等等。新课程正在逐渐改变传统教育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地理学科开放性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地理教学最终会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迎来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主编:陈澄、樊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3次印刷。2.《透视日本课程改革带来学力下降的论争》,作者:付宜红。刊登于《人民教育》2005年第5期。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作者:钟启泉、姜美玲。刊登于《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4.《加拿大归来话教育》,作者:江兴代。刊登于《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年第6期。5.《实施高中新课程前沿论坛》,郑强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5月北京第1版。6.《英国中学课程改革新进展》http://www.xiexiebang.com/ybcz/Article_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