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疗救助政策目标原则及特点(小编推荐)
医疗救助政策目标原则及特点
许鹏飞
一、目标
《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指出,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目标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筑牢医疗保障底线,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稳定,管理运行规范,救助效果明显,能够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医疗救助制度。
二、原则
我国医疗救助的总体原则是坚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坚持统筹协调,搞好医疗救助政策与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政策;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救,公开便捷,发挥医疗救助的救急救难作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
三、特点
1、我国的医疗救助政策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为贫困群体中因疾病致使生活陷入困境的人提供救助,帮助其恢复健康,缓解疾病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体现政府对公民生命健康权的保护。
2、我国医疗救助政策立身于以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就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政策,筑牢医疗保障底线为目标。因此它具有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价值。
3、我国医疗救助政策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并且具有严格的监管、检查、监督和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的制度。
4、我国医疗救助政策坚持福利性原则和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的原则。医疗救助水平既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又要尽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问题,确保政策的平稳运行。医疗救助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完善医疗救助政策。
5、我国医疗救助政策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体系,两者在制度上较为相似,但在救助对象、救助服务等方面有很大不同。
6、我国医疗救助政策在狠多方面还不完善,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漏洞。比如从救助内容、救助方式以及救助标准分析政策上存在的障碍性因素。
(1)救助内容:以住院救助为主,兼顾门诊救助,往往使一些常见病得不到救助,影响了医疗救助制度功能的发挥。
(2)救助方式:目前多数医疗救助对象都是在医疗费用发生之后报销,如果救助对象患病前筹集不到足够的医药费,只能放弃就医。救助方式比较被动。
(3)救助标准:受起付线和封顶线的限制,报销金额过低、自付部分过高将贫困救助对象排斥于医疗救助的大门之外,使救助对象无法利用救助资金获得必要的医疗资源。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总量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呈现出中、西、东由高到低排列的状态。医疗救助制度实施水平不尽相同,制度的公平性受损。
7、我国医疗救助政策的国际性和社会性。从目前各种文献来看,对医疗救助(Medical Financial Assistance,简称MFA)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疗救助不仅指一个国家对本国国民的医疗救助,也指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国际医疗救助,不仅包括贫困医疗救助,还包括灾难医疗救助,不仅指政府指导的医疗救助,还包括社会组织及个人的慈善医疗救助,是对所有医疗帮助和支持行为的总称:狭义的医疗救助则仅仅指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
8、我国医疗救助政策从其本质来看是一项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陛和正外部性。
医疗救助政策既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由政府实施的旨在提高贫困人口医疗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进而改善人民生命健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强调的是人权平等,其价值取向为了最大程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保障基本人权,促进社会公平。
第二篇:大病医疗救助政策
大病医疗救助政策
一、什么是城乡困难居民大病医疗救助?
答:城乡困难居民大病医疗救助,是对患有重大疾病并造成医疗和家庭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给予限额资金救助,享受医疗优惠政策;对特殊困难群体(包括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镇特困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给予医前救助,并资助其分别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什么条件能够申请大病医疗救助?
答:凡具有本市常住户口,患有指定病种,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城乡居民,均可申请大病医疗救助: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或持有《德州市特困职工证》的特困职工及其家庭成员;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对象)、五保对象;
(三)按照有关规定报销、减免、补助有关医疗费用后,个人实际承担的本住院医疗费用超过家庭年收入的居民。
三、什么条件不属于大病医疗救助承担范围? 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大病医疗救助承担范围:
(一)未经定点医院批准,在非定点医院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
(二)在河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规定的诊疗项目目录、药品目录、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以外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不能提供定点医院的诊断病历、诊断证明、住院凭证,以及应提供而不提供有关医疗费用报销、减免、补助凭证的;
(四)隔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
(五)门诊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
(六)因赌博、吸毒、酗酒、打架斗殴、自杀自残、交通肇事、医疗事故等不属于本办法规定救助范围发生的医疗费用;
(七)因不可抗拒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大范围急、危、病人抢救治疗及疫情和大规模传染病所导致的医疗费用;
(八)市、县(市、区)政府确定的其他不予救助的情形。
四、城乡困难居民大病医疗救助都有哪些申请和审批程序?
答:城乡困难居民大病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为:
(一)救助对象向户籍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下列有关材料:1.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农村五保供养证》、《德州市城乡困难居民大病医疗救助证》;3.定点医院对规定救助病种的诊断病历、住院凭证、住院医疗费凭证、医疗费优惠减免凭证;4.有关医疗保险机构报销凭证;5.有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帮困资助情况证明材料。
(二)村(居)民委员会接到申请后,应对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申请人家庭收入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核实意见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
(三)经村(居)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后,由村(居)民代表会议提出民主评议意见,并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在村(居)务公开栏内予以公示,公示期不少于3日;
(四)对公示无异议的,由村(居)民委员会提出初审意见,并将其他材料一并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
(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村(居)民委员会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和其他材料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
(六)县(市、区)民政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填写批准意见和救助金额,发放由市民政局、卫生局统一印制的《德州市城乡困难居民大病医疗救助证》,并送同级财政部门复核;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及时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大病医疗救助金由县(市、区)民政部门直接发放到救助对象,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财政集中支付发放。
第三篇:医疗救助形势政策
我国城乡医疗救助的形式与政策
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形成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疗救助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大问题。2002年以来历年的《社会蓝皮书中》关于“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调查表明医疗救助中存在的问题一直对社会保障影响巨大。同时“医疗制度改革”的社会关注率基本上是名列前六位的。医疗救助问题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关注率主要是因为他对城乡居民家庭生活的影响巨大,特别是城乡贫困家庭。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低收入国家每年有2%~7%的人口因病致贫。而在中国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要素占30%~60%,个别地区占70%。正因如此,在1999年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实施之后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以帮助城乡贫困居民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医疗救助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医疗救助制度从出现到现在,作为一项建设中的全国性制度,已与城市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2007年出台的“医改”新方案相配合,为解决城乡贫困人口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当前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实施现状
1、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按现行政策设计,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已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但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城市医疗救助的方式主要是:对救助对象看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互助帮困给予的补贴后,须由个人负担的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或政策规定的特殊病种的医疗费用,再按一定比例或确定金额再给予一定的补助。
2、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农村医疗救助的救助对象主要包括:农村五保户、贫困户家庭成员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具体条件由地方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农村医疗救助的方式主要是: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资助医疗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使之能够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对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在未开展合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对患大病个人负担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生活的,给予医疗救助。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医/
5疗救助对象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对等的医疗救助标准,对于特殊困难人员可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4、目前城乡医疗救助的主要救助方式有以下几种:
政府行为主要包括现金救助、医疗减免和临时救助。
医疗机构行为以相当于甚至低于成本价,为贫困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社会行为主要是以“奉献爱心”和“互助互济”为号召,依靠社会力量以扩大医疗救助可用的社会资源。
三、现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完善问题
(1)起付线的设计使大部分贫困救助对象不能得益现在的制度设计,大多采用了“起付线”的救助门坎,这将大部分贫困救助对象挡于医疗救助的大门之外
(2)封顶线的限制使贫困救助对象得益甚微即使贫困救助对象迈过了起付线的门坎,后面还有一个封顶线的限制,所以救助标准就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
(3)特殊病种的限定使救助范围大大缩小大病救助往往还划出一个“病种”范围,将可以得到救助的疾病限制在几种到十几种,患病如果患的是没有列入规定范围的病种就得不到救助。
(4)申请手续和行政程序过于纷繁复杂医疗救助的实施涉及诸多政府职能部门,还有医疗服务机构和农村自治组织,协调难度大,运行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高。
(5)指定定点医院使救助对象毫无选择余地贫困救助对象只能在政府指定的定点医院就医和住院才能获得救助,很不方便。而且指定医院的医疗费用一般比其他医院偏高。
总而言之,以上种种限制,实际上使贫困救助对象可以选择的余地小到了极点,既不利于缓解贫困救助对象医疗费用方面的困难,也不利于医疗机构提供价廉质优的服务。
2、资助农村救助对象“参合”没有达到保障的目的新农合的现行模式对欠发达地区同样是有问题的。因为每人每年缴费10元,一个四口之家就是40元,如果还要考虑老人,还会超过这个数。这样的筹资水平对贫困救助对象肯定是有困难的。他们的收入本来就是由政府财政加以保证的,但这个保证中并没有包括看病吃药的钱。同时,因为民政部门掌握的有限的医疗救助资金,相当一部分作为“参合”的缴费支付给“新农合”了,这就限制了医疗救助本身的支付水平。
3、医疗救助经费使用出现了严重的畸形
一方面,医疗救助资金不足严重制肘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
另一方面,困救助对象个人层面看投入太少只能稍稍缓解患病的贫困救助对象的就医困难。
四、对于医疗救助制度发展的改善政策
针对以上这些现状,未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去年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
1、明确思想、原则、目标。
进一步明确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创新机制,加强管理,改进服务,坚定基本原则:坚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坚持统筹协调,搞好医疗救助制度与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救,公开便捷,;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
明确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筑牢医疗保障底线。
2、健全制度,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一)合理确定救助范围。
(二)实行多种方式救助。
(三)完善救助服务内容。
(四)合理制定补助方案。
3、简化程序,充分发挥医疗救助的便民救急作用
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卫生等部门,鼓励和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医疗救助费用的办法,民政部门可结合实际提供必要的预付资金。
救助对象因治疗需要转诊至非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的,应当由定点医疗机构出具转诊证明,由救助对象报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备案。此外,各地要探索属于救助对象的流动就业人员异地就医的申报、审批和结算办法,方便困难群众就医。
各地在简化医疗救助操作程序的同时,要规范工作流程,完善服务管理,并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工作的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将医疗救助对象姓名、救助标准、救助金额等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做到政策公开、资金公开、保障对象公开。
4、加强配合,做好医疗救助与相关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
各地在制定医疗救助制度实施方案时,要结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统筹协调,更好地发挥各项制度的整体效能。加强医疗救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经办管理方面的衔接,改进各项制度的结算办法,探索实行“一站式”管理服务,逐步实现不同医疗保障制度间人员信息、就医信息和医疗费用信息的共享,提高管理服务效率,方便困难群众。
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基金的管理
1多渠道筹集资金。要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地方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要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投入,进一步扩大医疗救助基金规模。
2严格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县级财政部门要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设立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办理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拨付。
6、加强协议监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
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定点医疗机构原则上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定的范围内选择。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和基本药物目录、诊疗目录的使用,鼓励并引导定点医疗机构优先、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适宜诊疗技术,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民政部门要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与义务,并严格履行。对不按规定目录用药、诊疗以及提供医疗服务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不予结算。
7、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配合,确保医疗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直接关系困难群众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各地民政、财政、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高度重视,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分别选择2-3个医疗救助工作示范点,示范点的选择要根据各地工作基础、领导重视程度、财政状况确定。
省级民政、财政、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抓好督促落实。工作进展中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上级有关部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善,一定会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一定会越来越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8、小结
任何一项政策都是一步步完善的,相信经过人民的监督政府的不断尝试,不断修缮,一定会是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制度更加健全,程序更加简洁,监管更加严密。使人民受到实在利益,城乡贫困问题缓解,社会更加和谐!
五、参考文献
中国政府网.cn
新华网
《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
第四篇: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宣传
致全县广大城乡困难群众朋友们的一封信5070打五张蓝底白字
全县城乡困难群众朋友们:
你们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是省、市、县实施的33项民生工程之一。为了方便广大城乡困难群众朋友们对这项民生工程的了解,现将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的有关政策告知如下:
一、救助对象和病种 :
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不再设病种限制。城乡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的主要病种是:恶性肿瘤、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脑中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急性心肌梗塞、需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治疗的心脏大血管疾病、精神分裂症、艾滋病、晚期血吸虫病、重症慢性病等。
二、救助办法和标准:
资助五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农合,代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参合资金;对农村低保对象代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部分参合资金。资助城市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参加城镇医保,代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参保资金;对城市低保对象中的大病人员,按每人100元标准代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部分参保资金。
城乡低保对象、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新农合、城镇医保报销补偿以及实施医疗救助时一律不设起付线。
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住院治疗的,按新农合、城镇医保报销补偿后剩余部分的20%给予救助,每人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6000元。
农村散居五保户、城市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住院治疗的,按规定报销补偿后剩余部分的50%给予救助,每人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8000元。
敬老院五保户住院治疗的,按规定报销补偿后剩余部分给予全额救助。
城乡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医疗费用在新农合、城镇医保报销补偿后,个人承担部分仍然超过5万元的,纳入重点救助范围。
三、救助办理程序
1、实行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管理服务。城乡低保对象、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凭身份证、就诊证、(低保证、五保证、医疗证),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中医肛肠病医院,香泉人民医院,沈巷、姥桥、西埠、乌江、石杨、功桥镇中心卫生院,善厚、历阳、白桥镇卫生院,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埠镇腰埠卫生院等15家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新农合、城镇医保报销补偿和医疗救助同步进行,实行出院、结算、救助三同时。
2、继续开展以往的传统医疗救助。城乡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和在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城乡低保对象、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申请医疗救助须持相关证明材料,到所在地镇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诊断病历和新农合、城镇医保报销补偿结算单或发票;镇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县民政局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县财政局在3个工作日内将救助资金打入指定账户,实行社会化发放。特殊情况的,及时办理。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书面说明理由并通知申请人。
欢迎广大城乡困难群众朋友们对此项民生工程进行监督,监督电话:5312461。
和县民政局宣
二○一一年四月
第五篇:城乡医疗救助政策解读
城乡医疗救助政策解读
城乡医疗救助政策解读
2007年06月14日
市民政局
一、目前我市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总体情况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民政部的部署和要求,2004年8月,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在全市启动了医疗救助制度建制工作。2005年,各区县政府分别出台了农村医疗救助办法,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2005年6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在12个区县试点建立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2006年,为加快完善三峡库区社会救助各项制度,促进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市政府发出《通知》,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区县由12个扩大到24个。同年,又在11个区县开展了城乡医疗救助改革试点工作。今年5月,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渝府发〔2007〕75号),明确了扩大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覆盖面、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经过近3年的努力,全市城乡医疗救助建制工作有序推进,制度框架初步建立,救助效果日益显现。截至2006年底,全市已资助40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5万人实施了城乡医疗救助。
二、城乡医疗救助对象及内容
城乡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救助对象覆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不含1—6级残疾军人)和其它特殊困难群众。
城乡医疗救助采取日常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和临时医疗救助三种方式。
(一)日常医疗救助
日常医疗救助采取事前救助,在农村要首先资助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中的“三无”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重残人员、需长期维持院外治疗的重病人员和80岁以上老人,由区县(自治县)民政部门每年核发一定限额的《医疗救助证(卡)》,主要用于门诊和购药。限额内产生的费用由医疗机构或定点药店垫付,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定期与其结算。
(二)大病医疗救助
大病医疗救助不设起助线(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除外),不限定病种,实行住院治疗及时审定、及时救助的事前或事中救助。
在农村,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其治疗费用在一定限额内的,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的报销比例报销后,自付部分给予全额救助;治疗费用超过一定限额后,超过部分除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报销外,再对救助对象按一定比例给予救助,但救助总额不得超过规定的年救助标准。
在城市,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其治疗费用在一定限额内的给予全额救助,治疗费用超过上述规定限额后,再对救助对象按一定比例给予救助;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达到一定数额的,再给予一次性定额救助。以上救助均不得超过规定的年救助标准。
(三)临时医疗救助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以外的其它低收入家庭成员,因大病医疗费用过高,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视情况给予一定数额的临时医疗救助。
三、城乡医疗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
对日常医疗救助的人员,只要本人申请,且符合救助范围和条件的,由民政部门登记造册后将一定限额的医疗救助卡直接发放到人。对大病医疗救助,采取事前或事中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医疗费用的办法,实行即时审定,及时救助。救助对象持有效的低保证、五保证等相关证件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对一经诊断需住院治疗的,可直接在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填写医疗救助申请表,由医疗救助服务机构通知乡镇(街道)民政办。乡镇(街道)民政办在1个工作日内核实后报区县民政部门;区县民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确定救助金额后,1个工作日内向乡镇(街道)民政办和收治医院发出医疗救助通知书;医疗服务机构在救助限额内垫付治疗,民政部门每季度与医疗救助服务机构进行结算。临时医疗救助由本人直接向乡镇(街道)民政办提出申请,符合救助条件的,由乡镇(街道)民政办报经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审批。属于救助限额内的费用,由定点医院垫付,乡镇(街道)民政办每月与定点医院结算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