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读后感
一本小书给我的知识
读《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有感
《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作者俞可平,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本论述当代新政治分析方法的专著,全书共六章,分别介绍了六种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新政治分析方法,它们分别是政治系统分析、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政治沟通分析、政治决策分析、政治精英分析和政治团体分析。作者分别考察了这些新分析方法兴起的过程与原因,评述了这些新政治分析方法的概念框架和基本原理,并集中分析了这些新方法各自的主要特征、方法的得与失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评估。
这些政治分析的新方法萌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发展与盛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当代西方政治科学中的主要分析方法。任何政治分析方法的兴起都是实际政治的必然要求,这些新政治分析方法也不例外,首先,代议民主制在当代发达国家中的相对稳固要求政治分析重心的转移;其次,当代的政治制度日益复杂和精致必然使得政治分析更加复杂和精致;最后,国际领域中的巨大变化也促使政治分析方法的更新。另外,统治阶级的支持也是政治分析方法兴起的又一条件。
本书介绍的第一种分析方法是政治系统分析方法,从狭义上说它包括一般政治系统分析、政治输入-输出分析,但从广义上它还包括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政治系统分析是一种新颖的政治研究方法,它从全新的角度考察政治现象。它把政治政治互动行为当作政治分析起点,把政治系统的生存当作分析的核心内容,它的做大优点就是它有助于人们从整体出发去认识复杂的政治现象,其最明显的缺点,就是这种分析的空洞性和实质上的保守倾向。
本书第二章介绍了政治结构功能分析,在广义上它也是政治系统分析的一种形式。结构功能分析与政治输入-输出分析是政治系统分析的两种不同形式,但是它们分析的重点和角度不同,因而又有重大区别。政治结构功能方法把政治结构当作政治分析的起点,把政治系统的功能当作是分析的重点。这种方法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也缺乏严密的逻辑,但是它开辟了一条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进行政治分析的新途径,有助于进行综合性的政治研究。
第三章介绍了政治沟通分析,在当代的政治研究中有两种极不相同的政治沟通分析方法,但是这里介绍的主要是运用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原理对政治系统输送、获取、存贮和处理新的过程进行解释的研究方法,这一意义上得政治沟通分析。政治沟通分析方法是再60年代末、70年代中才发展起来的,无论从其产生的时间来看还是从其内容来说,它都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方法。政治沟通分析把政治信息当作政治分析的起点,把政治沟通当作政治分析的核心。政治沟通分析揭示了政治系统的信息运行机制,它有助于科学的决策。但这种分析过于形式化和片面
化,对政治现实的解释能力极其有限。
政治决策分析方法,是从政治学角度进行的决策分析。政治决策分析与前面几种分析方法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政策决策方法把政治决策当作政治分析的起点;其次,政治决策分析把决策过程当作政治分析的核心内容;最后,政治决策分析方法注重现实。政治决策分析从政治决策出发去分析政治系统,并且着重分析了决策过程,从而使其在当代政治分析中别具特色。尽管这种方法尚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并且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但是,它对于理解复杂的决策过程和对于决策的科学化,对于建立决策科学,无疑都是有所裨益的。
政治精英分析,它从19世纪中叶后就已经形成一种政治分析方法,属于传统政治方法的范畴。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后,一些政治学家运用心理学、人类学的成果对政治精英进行了重先分析,从而确立了当代的或行为主义的政治精英分析方法。当代的行为主义政治精英分析是从传统的精英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不过,当代行为主义政治精英分析有自己的显著特征。政治精英分析方法把政治杰出人物或政治领袖当作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着重分析了政治统治行为,它开辟了一条微观政治研究的途径,有助于深刻认识政治领袖在政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政治系统的运行机制。但是,这种分析的思想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既夸大了政治精英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也歪曲了精英与一般群众的相互关系。
最后一种是政治团体分析,顾名思义,该方法是对政治团体的分析。对政治政治团体的分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此后,它一直是传统政治学家和行为主义政治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但是,政治团体分析作为一种政治研究方法,它是行为主义的产物。政治团体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区域性的政治研究方法。因为它的根本特征就是把政治利益团体当作政治分析的基本单元,把利益团体的互动当作政治分析的基本内容,而只有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利益团体才对政治生活发生重大影响,所以,对于研究和认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现状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但是对于非西方国家的政治研究来说这种分析方法的意义及其有限。
《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为我们介绍了六种政治分析新方法,它们各自有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本书时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虽然不是全部弄懂了这些方法,有时也不理解书中的一些数字和图形的表达意思,但是它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从宏观的角度知道政治学研究的很多方法。
第二篇:业务分析方法论整理
业务分析要点:
一、搜集资料
业务分析的突出特点就是用数据说话,摆情况要有数字根据,要用数据作定量分析,提建议措施最好要有数据佐证。有无丰富而准确的资料作基础,这是撰写业务分析的关键。
二、了解需求
要清楚材料报告的对象的需求和重点关注的内容,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的业务分析,内容很多,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业务分析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做好业务分析的前提是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想要了解的信息”。
三、确立观点
对收集的大量资料,经过分析研究,再通过判断推理,提炼当期业务经营变化的特点,并对观点和材料进行反复的思考。
四、确定分析框架和思路
做业务分析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思路。业务分析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存在问题—工作建议。
“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
“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
“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工作建议”部分,是针对问题综述中反映的问题,提出应对办法和解决对策。
五、结合业务
业务分析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做业务分析时,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数据并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汇总。每一个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做出来的业务分析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以数据为对象的业务分析不免就数据论数据,分析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六、主要分析原则和方法
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业务分析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业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业务分析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不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同样少不了交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的分析中,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数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数据,也可能是多个数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业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数据敏感性的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七、其它问题
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业务分析发挥“导航器”作用; 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公司最终面对地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命运;
勿轻意下结论。分析人员在报告中的所有结论性词语对报告阅读者的影响相当之大,如果业务人员在分析中草率地下结论,很可能形成误导;
分析报告的行文要尽可能流畅、通顺、简明、精练,避免口语化、冗长化。
常用方法:
一、发现问题
1、是否异常: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排名分析
2、是否存在短板:短板分析
3、是否存在隐患:预测分析
二、寻求答案
1、为什么:原因分析、关联分析、相关性分析
2、有哪些:构成分析、二八分析、对比分析、分群分析
3、在哪儿:地区分布分析、轨迹分析
4、何时:时序分析、峰谷分析
5、如何:ROI 分析、可行性分析
三、基础方法
1、演绎归纳法
2、相关联系法
3、纵横对比法
4、因素排除法
5、层层剖析法
6、沙里淘金法
第三篇:《改革方法论》读后感
《改革方法论》读后感
方山发电厂杨峰山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我省从去年开始大力推进煤炭、钢铁和电力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我们煤炭系统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焦煤集团和两级公司也制订了契约化管理等很多好的制度和办法以应对煤炭市场的变化。前几天读了《改革方法论》这本书介绍海南农垦集团改革的历程。海垦,拥有海南1/4土地和1/8人口(19万名离退休职工,21万名在职职工,65万名非职工居民)的政府企业,尽然用短短四年的时间,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小社会”就能脱胎换骨成为多家现代企业,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在内的现代农垦集团。政企分开、社企分开,民生问题的解决等等一桩桩、一件件无不震撼人心,发人深省。
下面是我对海垦改革的一些小感受。
一、改革归根到底是利益重新分配。
任何改革都不得不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权益,改革的成功与否,看能否平衡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否则会遇到多方面的阻力,甚至寸步难行。从本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有几点:
一、改革领导者的英明决断,采取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和逐步推进改革的战略。借力大环境,全力快速通过“沼泽地”。
二、抓住主要矛盾,始终将实行“政企分开和海南橡胶上市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并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
三、非常注重民生问题的额解决。解决了老百姓的用水、道路和住房等多年遗留的问题,民心稳定了,改革的大环境也才能生成。
四、改革者在处理利益问题的英明。
1、做一个“不粘锅”的领导者。
2、“改革者需要情商,大改革需要大情商”,“方向是刚的,方法是可以柔的”,改革者们坚持理性改革者的“夫子之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蛇形”策略,在迂回中找到平衡点,在曲折中找到前行的路径
3、对干部队伍,从解放思想入手,分阶段、有步骤培训,逐步形成改革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做实事。
二、改革中,领导者的个人品德和魅力作用。
从海垦局改革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企业管理人员许多优秀的品德和个人魅力。改革者应该是一个更有阳刚之气的,再度把勇敢视为荣誉的时代急需大批做好准备的敢于任事的人,他们沉默、孤独、果决、不求闻达、坚持到底的人,改革正需要这样的任事群体。
正如王一新在个人采访中总结来几点:
1、不能自私,老想着自己;、2要能受委屈、能担当;
3、相信无论将来干什么,都不应该浪费人生,会珍惜每一个做事的舞台,尽量表演精彩。
我们更应该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地锻炼自己,做一个敢担当,能担当,会担当的企业管理人员。
三、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
思想决定方向,有正确的方向才会走得更远。
这句话中的“思想”更应该理解为理想和正确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走的更远,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完美,精彩。相比我们煤炭企业与2007年的海垦集团,企业生产基础扎实,已经迈出转型步伐,各种专业人才,优秀的管理者比比皆是,优势很多但也有不足。
海垦改革团队的领导者王一新,现任山西省副省长,国资委主任。王副省长对山西国企改革的发展非常重视,就如何持续推进山西国企改革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进行了调研。王一新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发表的重要讲话,既是山西国企改革的誓师词,也是改革的动员令,更是改革的方法论。改革是一条出路,不改革是一条死路,必须改、马上改、坚定改。
做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要把抓改革和发展相结合,要把抓改革和抓安全生产相结合,要把抓改革和从严治党相结结合。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检验改革成效;坚持以改革促管理提升,以安全生产绩效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坚持以改革精神抓党建,以党建优势促改革,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使全体职工在改革中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切实为实现集团公司“32620”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第四篇:西方读后感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13210221 牟妍雪 旅游管理
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
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
欧洲人的生活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绝对不能够超越。12 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除最后一项外,都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的。可以说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的宗教仪式所包容,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约之下。各种习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几乎所有习俗都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许多节日都与宗教有关,如仲夏节是为纪念施洗者约翰、冬至日是纪念圣女露西亚、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万圣节是为纪念所有死去的圣徒、情人节是纪念圣瓦伦丁神父等等。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教会和宗教相关,即使是演剧也都演圣经中的故事。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与西欧不同,它较好地保存了古代文化,一直延续着罗马庄严的礼仪和专制政治制度,其皇权高于教权,其教会也不受制于罗马。然而与西方的教会一样,欧洲东方的基督教在精神方面影响和感化了整个斯拉夫世界,使他们的全部生活也在基
督教的规范之内。其节日习俗、生活习俗也与教会密切相关。
总之,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可以说,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就是基督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础,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中世纪西欧形成基督教文化的原因,或者说,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原因很简单,中世纪初期日耳曼人上自国王,下至平民,都是文盲。他们文化上的这种原始状态,使其不可能一下子消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各项成果。较高文化在蛮族中的普及与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当时有文化的人只有基督教士,这就造成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文化垄断地位。应该注意的是,西欧文化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已经衰落,基督教文化的形成,是其衰落的结果,而不
是其衰落的原因。
在中世纪最初的几百年间,基督教士是西欧古典文化的唯一继承者。在修道院的高墙内,在昏暗的灯光下,只有基督教士还在钻研着古典文化的各项成果。毕达哥拉斯的数学著作,欧几里德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都有赖于他们而得以保存。可以说,正是他们“保存了学问的灯光长明不熄”.这时的历史著作《哥特史》、《法兰克人史》、《伦巴德人史》,都为基督教士所作。日耳曼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可是记载他们历史的,却是基督教士。进入中世纪,西方进入了基督教广泛传播的时代,当时,基督教的史学思想影响广泛。它打破了从前以世界作为背景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格局,开始致力于构筑所有人所有民族都包罗的在上帝目的下规划的世界通史。在此基础上,圣•奥古斯丁创立了他的世界史理论。在其所著《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认为天下地下具有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这两座城原为一体,因为人类有罪,才分开成为两种城,人类历史终极目标就是到达上帝之城。在种观念支配下,历史的过程不再是人类的目的,而是上帝的目的的实践。在奥古斯丁看来,人类是一个整体,整个为类朝着上帝规定的目标行进,所有民族无一例外地都加入这一行进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历史已不再是世界背景的记述,而是历史探索的中心所在。中世纪的基督教编年史家致力于把奥古斯丁的两城学说付诸构筑世界历史的实践。奥古斯丁的弟子奥罗修斯所著的《反世俗的历史》,记述了自创世迄于公元410年的世界历史。在世界史编纂史上,基督教史家创造一种统一的纪年法--基督教纪年方法。另
外中世纪编年史家在具体叙述世界历史时,普遍采用亚述-波斯-希腊-罗马四大帝国的分
期法,以后的神对罗马帝国被视为罗马帝国的继续。
中世纪的史学被基督教思想体系和价值观牢牢控制着。史学家几乎全都是受过教育的又有时间来实现其雄心勃勃的虔诚的僧侣。他们总是将自己关在修道院的小屋里以置身度外的冷眼用编年体的形式记述着世俗世界发生的各个大的政治事件,却有如此的热情来揭示上帝对人类历史的主宰和支配力量,仿佛在讥笑世人竟然如此看不穿神的安排。在这充满着神秘主义、经院哲学、僧侣理想的基督教神学史观的指导下,中世纪的史学充满了神迹、轻信和荒谬。但这也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代表作品:格里哥利主教的《法兰克人史》、意大利的僧侣保罗的《伦巴第人史》、西班牙的主教伊斯多尔的《西哥特、汪达尔、苏维汇诸王的历史》、英国僧侣比德的《英国教会史》以及德意志的本尼狄克僧侣兰伯特的编年史。公元五、六世纪的西欧,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新兴的封建主阶级迫切希望找到一条经济上的解脱之道,以恢复和发展经济,并进而实现封建秩序的稳定。而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 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总之,基督教在西欧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在促进西欧封建化进程中,继承、传播了古典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以及转变西欧社会风气,促进了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此外,在这一时期,罗马教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一些地区的传教工作,扩大了罗马教会的力
量,为形成罗马基督教的西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高三政治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高三政治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XX: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XX: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XX: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因果联系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XX: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XX: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4、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XX: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XX:坚持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
6、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
方XX: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②要坚持适度原则
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④要重视量的积累
⑤学会优化结构
7、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XX: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三)矛盾的观点
8、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XX: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9、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XX: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XX: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
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11、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XX: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2、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XX: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
方XX: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课、第八课)
14、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XX: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15、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XX: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16、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方XX: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人生观、价值观(第六、七、八课)
1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18、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方XX: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9、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方XX: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2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2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2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方XX: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为祖国繁荣、民族振兴中,不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23、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促进作用
①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②崇高的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③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XX: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同人类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2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XX: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相信群众 ②依靠群众
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2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辨证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方XX: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理想源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理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艰苦奋斗。
方法论:要树立崇高理想,又不能脱离实现;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反对:反对心无大志、眼高手低、脱离实际。
运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两个务必”。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