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 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观<< 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儿童的敏感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而万家之谈我更欣赏孙瑞雪园长的观点,那就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受生命力的引导,在每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会对环境中一个特定的事物,集中他所有的热情和注意力投入到这个事情上,并且反复进行,这个时间甚至会持续几个月。
也许听到这儿,家长会联想到许多关于孩子的相关细节,也许曾经你的孩子一直舔手指舔个不停,也许你的孩子曾有一段时间执拗到让你近乎疯狂,也许曾有一时他喋喋不休地问你他来自哪里,也许有一阶段他会默默地拿起画笔在纸上信手涂鸦,甚至也许他曾经说过类似于“如果我不结婚我会孤独”的话,没错,这些就是儿童的敏感期。根据孙园长的理论,儿童敏感期分为五个阶段:0-2岁半:视觉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的敏感期以及走的敏感期;2岁半-3岁:自我形成敏感期,执拗;这时候的小孩儿秩序感会很强,你的习惯性动作可能早已呈现在他的脑海里,他可能会因为你某一天没有按日常顺序脱下你的外套而啼哭不已。3-4岁:出生(我从哪里来);4-5岁:音乐绘画;5-6岁:符号,文字,规则,数学逻辑,婚姻。拿婚姻敏感期来讲,你会惊奇地发现,在幼儿园
里这个阶段的小孩儿,男生和女生在一起更容易和睦相处,一同到院子里玩时,拿凳子的总是男孩儿,拿零食的总是女孩儿,他们在一起时往往画面和谐。当然,既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有敏感期的存在,作为家长或者是监护人就应该对它予以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儿童0-6岁时,我们应该遵循自然方法则,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爱。爱是儿童生存的背景和动力,同时也是儿童得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所以要爱他并让他感受到,与此同时自由也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因素,对于如何操作自由和爱,恐怕又令无数家长迷茫了,孙园长给各位家长提供了“快餐”,那就是把“爱和自由”缩小到“有规则的爱和自由“,把爱和自由交给孩子,然后建构规则,因此此时的自由再也不是纵容,而是在一定规则下的自由:(1)不可以有粗俗,粗野的行为(2)不可以打扰别人(3)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别人使用了要学会静心等待。(4)拿完东西要归位(5)做错事情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别人给自己道歉。一天,有一个小男孩儿在公园里的板凳上坐着玩儿球,球掉了他就去捡,回来时他发现一个女人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于是很淡定地说:“阿姨,这个座位是我的,请你还给我好吗?”很明显这个小男孩儿已经在无形中运用了这个规则。
帮助孩子建构自我,然后引领他逐步认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应该向孩子渗透“你不可以伤害到环境,你不可以伤害到别人,你不可以伤害到自己”的原则,自然这些仅用语言表达是不足以起到所预期的效果的,必须加以行为引导,比如当你的小孩儿在成人交谈中来**窜时,无疑他已经对环境造成伤害,这时你就应该把他带走,久而久之他就会知道他不能伤害环境伤害别人。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一刻起,他们就已然成为祖国的花朵,我们理应浇灌呵护他们,关注儿童敏感期,促进其成长,这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责任。
第二篇:《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其实家中早就有孙瑞雪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那次是作为家长的身份读的,读过之后我认为自己开始真正爱儿子了。这次学校提供了一次重读的机会,作为教师再次读竟然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感触颇多,记录下来。该书收录了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并针对每个不同案例作了详细的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清楚地了解,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而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孩子,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儿童也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陪她度过了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
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今天重新读完这本书,从一个家长的角度也还还是从一个老师的角度出发,我建议老师们要学习和了解一下每个年龄段儿童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考核。让我们每一个教师清楚的了解每个年龄段儿童所表现的敏感期的具体内容,以便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这本书会让我更爱我的孩子,我也会把我的爱传递给我遇到的每个孩子。我呼吁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说爱孩子,要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吧: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观察孩子,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多关注并捕捉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让我们的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篇:《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如何对待孩子的占有欲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而多数书中那种条条大道理更是让我觉得枯燥和乏味,但是当幼儿园发孙瑞雪老师的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给我们学习时,是封面上这句简单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吃手、扔东西、钻洞洞、“打人”、说“不”、执拗......孩子的每个行为都在学习——内在驱动的对于外界环境和生命本身的学习!你是帮助了他?还是遏制了他?
是的,做为一名老师我到底是帮助了孩子还是遏制了孩子,我真的非常想知道。于是我带着好奇心打开了这本书。没想到我读了没几页这本书就吸引了我,以前也稍稍读过一些书,看过后总觉得书中说的都是一些空话,只是泛泛的进行了一些要如何做,如何计划等等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很不同了,书中采用了许多孩子敏感期的具体实例以及照片进行了分析,展现了0~6岁儿童敏感期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教育的对策。我仔细的阅读了这本书。读后既有了认识上的提升,又有实践的指导。作为一名现阶段带小班的老师我特别注意了本书的第四章 3岁~4岁的孩子藏、占有欲——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对这一小节,我觉得我真的是深有体会。
因为我现在所带的小二班,的确有几个宝宝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例如:有一次轩轩小朋友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奶奶给他带来一袋豆奶,打开盖子喝完以后,我就跟以前一样请他把袋子扔到垃圾桶里,我看着轩轩来到了垃圾桶边上扔了袋子但是却把盖子紧紧的攥在手里,看见我看着他马上就把小盖子藏到了自己的口袋里了。我当时觉得非常奇怪以及担心他把盖子放到嘴巴里不小心会吞下去。就叫轩轩过来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小盖子藏在口袋里呢?”轩轩马上天真的回答说:“这是我的奶奶给我买的,我要把它带回家!”当时的我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以及站在自己成人的角度思考还是请轩轩把豆奶盖子扔掉了。虽然轩轩没哭没闹但是轩轩是带着及其委屈和不情愿的表情扔掉了他的盖子的。读了孙瑞雪老师这本书书后我深刻的知道了我遏制了孩子成长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要是现在的我绝对不会这样做了,我会先给他暂时保管着,等放学了再让他带走。
再例如:我们班的孙逸婷小朋友是一个非常活波能干的小女孩经常会带着自己的东西来和小朋友之间一起分享因而其他小朋友都特别喜欢和她玩。而她呢,就特别喜欢跟琳娜小朋友一起玩,要是有其他小朋友坐在她旁边她就会来跟老师说:“老师,琳娜是我的好朋友,婷婷要跟她坐一起。”要是不同意她,要么就是对我们撒娇、要么就是撅起小嘴生气。那时候我和我的搭班老师总是觉得婷婷什么都好但是怎么就那么自私呢,当然现在我知道了孩子的占有欲,实际上是孩子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心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自私自利”,说成是思想品德有问题。
当然还有个别孩子会吵着要别人的东西,有些爸爸妈妈会觉得自己的孩子那么不争气,其实,孩子要别人的东西和有没有出息没有必然的联系,小孩要别人的东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同样的东西也总是觉得别人的好。这主要是孩子缺乏知识经验而好奇心又特别强所致,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知识范围扩大,这种现象就消失了。但是父母决不能因此而放任自流,等待孩子的自然过度和消失,而是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处理办法。放任自流和管得过严都会使孩子形成对别人所有物的占有欲,看见别人有什么东西部想据为己有,那是一种危险的人格特征,甚至会导致犯罪。因此我们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结合孙瑞雪老师书中的例子以及我自身周边的例子,让我知道了这是多数孩子必经的阶段。孩子到了3-4岁左右,就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而不知道还有“你”、有“他”、有别人,因而导致了独占行为的发生。这与“自私自利”有着本质区别。
因此,当我们成人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责骂孩子自私,而应给予说服教育和指导。而不要刻意的去压制。就要像孙瑞雪老师书中所说的一样,儿童拥有某一物,是为了获得某物背后的意义。如果获得太难,儿童就忘记了获得物背后的东西,而把注意力放在了获得物本身上,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占有了,占有就成为一种心理障碍了。蒙台梭利将这称为“儿童的歧变”。
同时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成人可让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吃的东西要分给别人吃,玩的东西要和别人一起玩。孩子在交往、玩耍时,爸爸妈妈最好让他和较大的孩子在一起,这样,不仅较大的孩子可以适当带领、照顾他,而且可以制止孩子的“独占”、“掠夺”行为,因为大一点的孩子有一定的自卫能力,而小一点的孩子则往往能服从较大的孩子。
总之,孩子的“占有欲”是孩子成长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以我为中心”的意识逐渐淡薄,这种“占有欲”会逐渐地减少或消失。当然,对于那些“占有欲”特别强的孩子,父母、老师应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给以适当的惩罚,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成人要注意自身的言行,给孩子起表率作用。而且要多给幼儿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更要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我非常感谢幼儿园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有幸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精彩的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如何正确的去爱那些我遇到的孩子,让我知道了我到底是帮助了孩子还是遏制了孩子,让我知道了我该怎样去正确的对待每个孩子不同的敏感期,让我知道了我们必须要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黄磊鸿
第四篇: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范文]
《捕捉儿童敏感期》 读 后 感 读书人:沈蓉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并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例作了详细的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清楚地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及孩子顺利通过各个敏感期的关键所在,从而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而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孩子,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 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读完书我发现,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园共育,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第五篇: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专题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未看此书之前,其实仅对口腔敏感期有模糊的记忆,儿子出生时,买了本郑玉巧的《育儿经》婴儿卷,里面有提到婴儿咿呀学语阶段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口腔敏感期,由此了解到婴儿初步是用嘴的抓咬来探究世界,当儿子抓着手上的玩具左啃右咬,满脸口水时,并未像其他人那样粗暴干涉。一晃眼儿子已经5岁,因为长期交由公婆在老家代养,错过他好多好多敏感期,确是一件憾事。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本由资深幼儿专家孙瑞雪编着,里面有蒙氏学校老师记录的200个儿童的语言行为,这本书的每篇都独立存在,每篇结尾都有孙老师的精彩点评,让读者阅读能有针对性,同时又印象深刻。
书中提到的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如果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我从头到尾的好好看了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所感悟。对其中一篇尤为深刻:恒恒打了大哥哥,大哥哥并没有还手并及时原谅他。孙老师点评道:正常儿童有两个优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还手不记恨,这不是教育出来的道德品德,而是生命成长之后的正常状态,好像一个过来的生命,转身在看身后走来的生命而自然产生的全然的理解,所以让生命自然地成长,是最高的道德。想起儿子以前和小他两岁的小朋友发生争执,被扇过耳光,当时我在旁边看着有急有气,只怪他性格太懦弱,长大后如何立足社会,看了此书才理解了儿子当时所为,这大概是儿童世界自然而然的宽容。
我园现行的“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无疑对孩子的个体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老师们在观察跟踪幼儿的发展时,一般是根据幼儿的前测和平时观察的表象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情况,并围绕幼儿的弱势项制定跟踪的教育方案。读完此书后,我认为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幼儿年龄段所表现出的敏感期上分析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找到幼儿的“症结”所在,标本兼治效果可能会更好。比如我现在班上的孩子大多3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孩子有物权意识,追求完美,执拗,爱模仿,懂得语言的力量。如他们会分清你的我的,如果被侵占我的东西会马上抢回,由于不会使用过多的语言,抓咬这类过激的行为往往会成为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首选。老师如果学习并了解到这一年龄阶段幼儿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就会更好得开展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