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电大附中123全全教学行动计划进展汇报0

时间:2019-05-13 05:5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太原电大附中123全全教学行动计划进展汇报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太原电大附中123全全教学行动计划进展汇报0》。

第一篇:太原电大附中123全全教学行动计划进展汇报0

太原电大附中123全全教学行动计划进展汇报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关键年。我市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23全全教科研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也一年了。一年来,我校认真学习了相关理论,制定了本校123全全教学行动计划方案,按照方案进行了教学行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回顾;

(一)召开学科组长会议,组织学科组长学习《关于下发太原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23全全教科研行动计划”的通知》,领会通知要义和精神。

(二)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布置我校实施123全全教科研行动计划。

(三)加强常规管理,提高质量

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因此细化教学常规,为提高质量提供保障。

1、完善制度

落实教学常规,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首先需要制度的制约。认真学习《太原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当然制度不是我们管理的最终目标,只有将其融入到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行为中,才算是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加以落实。

2、落实常规

课程改革重在课堂,难在课程,关键在教师。教师教学离不开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等长项工作。只有有效抓好这些长项工作,才能使教学有序开展,在求实中提升质量。我校开展基于学校的教师业务大过关活动,以校中层以上牵头,进行听课评课、检查教学设计、学生作业批改等形式对学校每一位教师的备课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全面指导督促。

(四)两次赴清徐二中参观学习。全体教师研讨清徐二中教学方法对自己本学科教学的启示,写体会,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进行交流,进一步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五)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我校学情和清徐二中教学启示,在教学中进行运用.教学中贯彻目标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中学,在学习中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具体做法:学案导学——目标引领——交流合作——展示反馈——目标达成学案导学以“导”和“学”为重点环节。教师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根据教

学内容与学生的学情,制定出课堂教学中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独立思考,或借助其它学习工具,完成预习学案基本的学习任务。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及时提取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与困惑,特别是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尽量独立完成,辅之以“拉一下、扶一把”。

交流探讨是教师围绕目标有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督促学习困难生和学习习惯差的同学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其它同学资源补充,获得更多知识。

展示反馈主要是通过小组汇报、个人发言、社会调查等形式各自(组)的收获、体验与理解,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答案,实现教学目标。

目标达成主要通过教师依据目标,用问题引导、或情景设置等方式引导学生真正落实学习目标,并将学习内容向纵横方向扩展,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巩固知识,在运用中形成能力,在实践中提升素养

(六)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蹲点包学科,对所有学科教师业务基本大过关进行督导。在教学设计的检查过程中,逐渐形成预习引领,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意识更加深入到教学中,常常想学生所想,对于学生课堂中可能遇到的疑惑尽量思考到引导的思路。2011——2011年学年度第一学期,各备课组教师交回各组教师的学案人均10篇,为以后的教学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

(七)聚焦有效课堂,提高实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实效的课堂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把力量放在课内,保证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

1.通过备课组长、中层以上、校级领导三级检查;教师座谈;学生座谈;备课交流;学生问卷等方式,对我校基于课标的备课、上课、作业设置与批改、学困生辅导、考试、校本教研等教学活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研、备课指导等形式了解教学常规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积极应对。使教学行动目标明确,教师有的放矢。

2.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教学活动,推进有效课堂教学。

教导处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推进有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渠道。开展了如下课型的研讨:同课异构课;单元课型课;亮点展示课;学科整合课。

(八)召开课改推进会,推动课改向深度发展

课改不只是口头上观念的转变,更是教学实际中的运用。2010年末我校召开全校范围的课改推进会,倡导以科学民主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基础上,借鉴学习研究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清徐二中、江苏溧阳中学等课堂教学与管理的经验,深入研究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改进课堂教学设计,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亚学习状态”,以及边缘生和后进学生,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彰显“生命课堂和真实课堂”,使学生愿学、会学和乐学,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通过123全全教学行动计划的行动,教师的教学观发生率转变。课时教学,教师明确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以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教学任务、学情分析为依据,树立“对象是学生、具体可检测”的规范,力争做到不降低、也不拔高课标要求。做到教材分析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学生主体。教学后记真情实感比以往加重了,针对课堂上实际生成的教学事件个案的思考多了。

在行动中也感到某些问题比较突出:例如单元、章节的课时教学不少教师上成习题课,做题对题;另外个别教师对学案认识不清;达标检测训练设计盲目性较强。在接下来的教学行动中要进一步真正落实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使基于课标的备课、上课质量和观课、议课水平明显提高,课堂教学达标效果差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和谐、个性化、可持续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切实提高。促进全市教育内涵发展取得显性化成果。

太原电大附中

2011年3月

第二篇:陵川县关于“五个全覆盖”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

陵川县人民政府

关于“五个全覆盖”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

(2010年7月26日)

实施“五个全覆盖”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县地处太行山之巅,辖7镇5乡378个行政村,674个自然村,总人口25万人,其中80%以上的面积属于山区,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是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山区县,受自然、人力、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信息闭塞一直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我们始终不渝地遵循经济发展、基础先行的战略,在县公共财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大打基础设施建设翻身仗,特别是2009年以来,借助全省实施的“五个全覆盖”工程的东风,全力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关注的“出行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全县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一、基本情况

在“五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举全县之力,克服资金少、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等困难,高标准、严要求,精心组织,全力攻坚,确保了五大工程扎实推进。

1、以“打通致富路、走出太行山”为目标,全力推进村村通水泥路全覆盖工程。我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

发展的主要瓶颈,2003年以来,我县立足交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相适应、与产业发展态势相配套的原则,大力发扬锡崖沟的艰苦奋斗精神,采取“机械不足人力补、水泥不足石头补、资金不足精神补”的措施,全力实施了通道战略。累计投入4亿元,完成了陵沁、长陵、坪曲等3条国省道改造,畅通了出境通道;完成了陵修、陵礼、石马等3条县道改造,结束了全县最后一个乡不通油路的历史;铺设了328个村1054公里水泥(油)路,村通率达到87%。2009年,借助省委、省政府实施“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的有利政策,又对剩余的50个不通水泥(油)路的行政村,进行了全力攻坚。当年完成投资4052万元,建成33个村202.6公里;2010年安排16个村78.7公里,概算总投资1574万元。目前,16个全部开工建设,完成路面铺装33.9公里,完成投资756万元。2010年底,除古郊乡抱犊村因里程长达30公里,人口少,不具备村通水泥路条件外,我县所有行政村将全部实现水泥(油)路村村通,基本形成国道省道组成主干,县乡公路连接周边、村村通水泥路沟通全县的大交通网络,极大改善出行环境。

2、以“把学校办成最安全、最放心的地方”为目标,全力推进校舍安全全覆盖工程。近年来,我县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针对全县中小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学生接受优质教育难的问题,立足“高中县城化、初中城镇化、小学寄宿化”,大力实施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整合工程。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投资近两亿元,实施了陵川一中、职业中学、棋源中学等一大批教育重点工程,新扩建寄宿制小学30所,撤并农村中小学190所,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教育质量。特别是去年省政府启动的“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

工程,我县全力以赴,强力推进,2009年投资3979万元,完成13872平方米校舍危房维修改造任务(新建7557平方米、改扩建3513平方米、维修加固2802平方米)。2010年,又根据教育部校舍抗震排查改造要求,规划建设单体项目87个、9.80万平方米(维修加固2.81万平方米、原址重建3.54万平方米、异地迁建3.45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9495万元。目前,82个项目已开工,开工率达94%,剩余5个项目相关手续办理基本结束,近期将全部开工,年内实现全覆盖。随着校舍安全改造工作的推进,我县的城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更多的孩子特别是东部山区的孩子,将享受到优质教育。

3、以“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为目标,全力推进村级卫生室全覆盖工程。长期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了进一步改善全县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看病更方便、治病少花钱。从2006开始,我县紧紧围绕“村覆盖、乡达标、县提高”的目标,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累计投入53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县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等县级医疗机构的改造升级,完成12个乡镇卫生院的扩建维修,实现全部达标。2009年,按照省政府“村级卫生室全覆盖”任务要求,又完成了59个村级卫生室空白村的业务用房建设,选拔配备了59名大中专医学毕业生任村医,为160个村级卫生室配备了5000元的基本医疗设备,做到了房屋、人员、设备三到位,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目标。在完成省下达的59个空白村卫生室全覆盖任务的基础上,我县又投资500万元,对103个不达标村级卫生室进行提升改造,其中2009年新改扩建42所,2010年又启动了61所。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453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2个,村卫生室378个,卫生从业人员1312人,开放病床753张,在村卫生室注册的乡村医生632人。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重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4、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全力推进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截止2008年底,我县共建成有线电视网络支(干)线路700余公里,完成了330个行政村和120个40户以上自然村的有线电视联网入户工程,覆盖率达到87%。2009年,省政府确定我县“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任务为101个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其中:采取有线电视联网的村为30个1012户,采取地面卫星覆盖的村为71个2193户。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山大沟深、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施工难度大等实际困难,我县采取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公司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对有条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全部实现有线电视联网;对不具备有线电视联网条件的村,采取地面卫星接收方式进行覆盖。2010年4月底,该项工程全面完成,共完成了30个村640户的有线电视入户安装任务和71个村1008套直播卫星安装入户任务,架设光缆支干线路66.5公里,增设光节点30个,累计完成投资197万元,随着后期节目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农村的广播电视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

5、以“彻底解决工程型缺水”为目标,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我县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是一个典型的工程性缺水县。为此,从2006年起,我县把统筹解决水资源问题作为命脉工程,举全县之力,采取“水源地改造、骨干管网延伸、自来水进村入户”三措并举的办法,累计投资3亿元,先后完成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东水西调、曹庄、潞城、平城集

中供水等一大批骨干工程,新解决了113个自然村、5.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搭建了以磨河、台北、浙水、塔水河四大水源为核心的集中供水框架。2009年,我县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按照省政府要求,启动了181个自然村、40752人的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其中,09年投资960万元,新解决了63个自然村、20679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0年计划投资1078万元,拟解决118个自然村2007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48处工程全部开工,11处已完工,0.5万人解决了饮水安全,预计11月份全部完工,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同时,我县还针对因地下水位下降、小泉小水断流造成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自筹资金2000余万元,新解决了155个自然村3.64万人饮水困难;针对因降雨减少造成小磨河流量的减小问题,积极启动了磨河水源地水库规划立项工作,随着该工程的建设,我县年供水能力将从200万方提高到1500万方,彻底改变工程型缺水现状。

二、主要做法

1、落实责任,强化组织保障。为确保把“五个全覆盖”做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我们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在组织领导上,分别成立了各项目工程建设领导组,实行了“一个重点工程,一名领导挂帅,一套班子工作,坚持一抓到底”的机制和模式,建立了工程责任制和联席会议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乡村共建”的工作格局。在工作安排上,把“五个全覆盖”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连续两年列入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在责任落实上,把五个全覆盖工作纳入项目所在职能部门、乡镇经济工作考核目标,并与相关职能部门、乡镇签定了建设目标责任书,把工程实施的决策

责任、领导责任、组织责任和保障责任落实到人,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多元投入,抓好资金筹措。为了集中财力办大事,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了国家、地方、社会、群众“四管齐下”资金筹集模式,有效缓解了资金短缺矛盾。一是争取上级支持。利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投入的契机,两年内共争取市级以上项目资金1.7亿元,占到总投资的69%,畅通了资金投入的主渠道。二是政府全力配套。克服重重困难,在确保按比例足额配套县级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补助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方面,对245个贫困村,实行了入村供水管道统一购置拨付,入村管沟石方段开挖工程每米补助20元,村级调节池每100方补助水泥20吨和1万元资金的优惠政策,并对特别贫困的28个自然村,由县政府出资,统一免费实施。在村通水泥路方面,实行了水泥调拔补助政策,2009年,累计拨付水泥1.5万吨,2010年计划拨付水泥2万吨,目前,已拨付1.8万吨,有力支持了工程建设。三是鼓励社会帮扶。广借外力,深挖内力,开展了“部门包村、企业联村”活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帮扶,在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工程中,市、县两级23个行政事业单位、晋煤集团等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80个缺水村结成帮扶对子,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提供管材1000吨,为缺水村工程施工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四是发动群众集资。对涉及面大,投入人财物较大的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工程,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实行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动员群众开挖管沟,回填渠道。同时,户均集资350元,用于各村自来水入户,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多种资金,有效解决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为“五个全覆盖”提供了资金支撑和保障。

3、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一是在工程准入上,实行了“黑名单”制,认真审核施工队的资质、信誉,对以往不诚信,出现过质量问题,列入工程建设“黑名单”的施工队不予录用,把好了工程入口关,从源头上预防了工程质量问题。二是在工程监管上,成立了重点工程项目监督领导组,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每个工程项目都由纪检、监察、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提前介入,严把工程设计关、设备采购关、施工质量关、资金使用关、竣工验收关,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监督网络,确保每项工程都能成为“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三是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拨付补助资金,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滞留专项资金,严格控制施工期间随意增加工程预算、增加建设资金,对造成专项资金、国有资产等浪费流失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通过各种严格的制度措施,确保了工程质量,赢得了民心。

三、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确保“五个全覆盖”全面完成。按照年初各项目标要求,抓好正在实施的村通水泥路、校舍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三项工程,确保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

2、进一步抓好延伸提升,确保“五个全覆盖”建设成效。在完成“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基础上,全力抓好磨河水源地拦蓄水水库建设工作,抓好村级卫生室改造提升工程,创造条件启动农村水

泥路户户通工程建设,进一步巩固扩大“五个全覆盖”成果。

3、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确保“五个全覆盖”长期惠民。继续完善村通水泥路养护、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维护等成功机制,积极探索广播电视、中小学校舍、村级卫生室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长效机制,确保工程永续利用。

四、几点建议

一是恳请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我县的资金倾斜力度。由于我县是省级贫困县,加之地处山区,五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成本远远高于平原地区,恳请省委、省政府区别对待,加大对我县项目的配套比例。

二是恳请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快磨河水库项目批复立项进度。磨河水库是我县最主要的水源工程,关系着能否彻底解决工程性缺水的问题。目前,该工程规划设计已上报至省水利厅,恳请省委、省政府给予关注和支持,促成工程早日批复、尽快建设。

三是恳请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项目手续办理协调力度。针对部分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较慢,严重影响工程进度的实际,如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项目,土地手续办理较慢,从年初开始,至今没有结果。恳请省委、省政府加大协调力度,确保工程如期建成。

第三篇:电大小学教育本科课程与教学论全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前言、第1-4章

一、填空题

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 文化 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 执行 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 实施 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学生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钦斯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出“人性”的共同要素,为培养这种“永恒”的人性服务。

6.课程设计的含义是指按一定“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规划与安排。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生态整合取向试图把课程的三大来源,即“学科内容”、学习者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兼收并蓄。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二、单项选择题

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A),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A.实施过程 B.教学目标 C.教学成果 D.教学环境

2.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B)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3.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A)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

A.目标 B.教学 C.内容 D.方法

4.(D)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A.华生 B.罗杰斯 C.杜威 D.斯金纳

5.(B)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 境。

A.冲突理论 B.互动理论 C.“结构一功能论” D.分析学派

6.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B)。

A.泰勒 B.斯坦豪斯 C.施瓦布 D.塔巴

7.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B)

A.人本主义取向 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

C.认知发展取向 D.社会重建取向

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是(C)

A.课程的适应性 B.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

C.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 D.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9.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D)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

10.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A);第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A.学生的行为 B.社会 C.教师的行为 D.学科结构

三、简答题

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答: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不同的。但教学活动一旦展开便与课程发生了联系。教师必然以各种计划、学科、教材为中介,与学生发生到动与交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方法亦不同;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参照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来进行。

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答: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课程与教学研究本质上是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课程与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3.简述心理学对学生观的影响。

答:心理学对学生观产生影响。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答: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将基理论称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后的美国心理学的“第三势力”。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为实现他的主张,他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的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答: 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的趋势有:

(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随着研究的进展,课程评价从观念到技术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在功能上由注重甄别选拔转向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与学的质量;在评价对象上不但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则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呈多元态势,学生、家长与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师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所有这些转变都表现出过程性与发展性的特点。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答: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主要特点:

1、过程模式的教育观。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炙不同的主张。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相比,其课程设计的哲学、心理学基础都是大不相同的。

2、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在设计活动时只要遵循了这些原则,课程就是有意义的,而活动的结果则是开放的。

3、对过程模式的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但它对模式的建构并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优秀点在于:第一,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第二,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第三,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第四,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第五,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

泰勒课程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受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影响,只重视课程具体方面的改进,强调课程与教学的效率、预测和控制,尤其重视实现目标的手段,忽视对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第二,对课程问题采取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课程内容大多只叙述“如何”的知识,教学只是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转让给受教育者。第三,把教学过程视为纯粹“技术性”的过程,过分强调其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忽视了学习者的一人的因素。

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

答: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第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设计步骤为: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

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

答: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具体表现:(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向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基础知识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学会做事的基础,是形成人的整体智能结构的基础。(二)过程与方法。新课程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这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而不仅仅注重行为的结果,这一目标宗旨对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呼应。(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新课程目标新增加的一个维度,说它新是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真正渗透到各科的具体目标之中,创造情境,使学生产生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到学科课程总目标再到段目标,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层次,其间知识、技能类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尝试类的过程性目标相结合,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四、论述题

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选择调查方法,选取研究的对象,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纲,进行准备性调查,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进行正式调查,统计资料和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搜集文献资料,编制观察提纲,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法。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点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研究的课题,选择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人种学研究法。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表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

2.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教育目的。课程、教学与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以及对人性的理解有关,持不同哲学信仰的人会有不同的课程、教学目的。

价值观。课程与教学价值就是学生、教师、社会对凝结在课程与教学中的教育元素的需要、判断与取舍,持不同哲学倾向的人有不同的课程、教学价值观。

知识论。有的哲学观强调永恒的定理、公理,有的重视实用性、技术性、操作性的课程,有的强调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还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观上对它的感受、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到课程的现实表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3.论述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的改革越来戛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实验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以往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具体表现为:1)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把课程结构的调整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课程设置。除学科课程之外,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至高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以之作为必修课。初中“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高中“要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从而建立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合理并存的课程结

构。明确施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纵向的课程结构上以国家课程为主,给予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适度的空间,以增强课程对地域、学校差异的适应性。2)体现基础性与探索。一方面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使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而“学会学习”;另一方面要把各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原则、原理教给学生,“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范例性,进行学生主动参与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终身学习的能力。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具体规定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了解、体验、掌握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形成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综合化推向深入,将综合课程置于课程结构的重要地位。“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设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综合课程包括“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方案”;在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新设置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4.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设计长期以中央统一的模式为主,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课程设计思路已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对教育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陆续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摸索试验适合我国国情的、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在课程设计取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特点。在课程设计取向上由以社会、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表现在:

1、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地域、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

2、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

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

4、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在课程设计模式上表现出关注实践、集体审议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课程设计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2)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

3)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式的优长,以指导课程设计活动。

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认识。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的改革越来戛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实验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以往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兼顾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特色、全瞻社会与关爱个体。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并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中。

6.试评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布卢姆长期人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他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各亚类又分成若干层次。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保障体系,它以外显行为作为它的统一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教学目标类别的依据。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容易区别,便于教师具体操作,教育工作者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特别对于一些可以量化或可以客观地加以描述和评价的知识技能比较适用。但是布卢姆的分类学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如分类领域层次过多、分类过细,而教学过程中并非如引刻板、机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一些难以清楚地观察学习结果的行为,需要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和创造性的学科较难适用。

第5—8章

一、填空题

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 应该教什么 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泰勒提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连续性 和 顺序性、整合性 原则。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 先后顺序 排列课程内容。

2.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 学生学习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 教学目标。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完全未分化的课程。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三种形态。

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 强制性 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选修课程一般分为 必选课与 任选课 两类。

5.课程结构是指 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 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

6.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 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 是如何运用的。

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 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因素。

8.课程学者霍尔(Hall)和霍德(Hord)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的、结果、合作、再关注。

9.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 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 和 从中间向 的策略。10.课程管理是包括 教育行政部门 和 学校 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 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 选择、改编、新编 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

13.影响校本课程参与者的因素包括教师、学校领导者管理者、学生 及 家长 和 课程专家。

二、单项选择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受以下哪一种因素的制约?(C)。A.课程目标 B.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C.国家统治阶级的需要 D.内容本身的性质 2.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B)。

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3.(B)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A.杜威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泰勒 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是(A)。

A.强制性 B.自由性 C.开放性 D.自主性

5.将课程的实施过程看作课程形成过程的一部分,认为在教学之前并没有一种完整的、规定好的课程,这是(C)。A.课程实施的忠实观 B.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 C.课程实施的参与制定观 D.课程实施的实践观

6.霍尔和劳克斯认为,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使用水平的最低限度要达致(A),才算已经实施了新课程。A.常规化 B.精致化 C.机械地使用 D.整合

7.(B)的课程管理模式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

A.中央集权型 B.地方分权型 C.混合型 D.蛋糕型

8.下面各国中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A)。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瑞典

9.下列哪一项不是当前课程管理的趋势与特征:(D)A.民主化 B.多元化 C.规范化 D.差异化

三、简答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 答:课程与教学内容三种取向的特点: .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表现。.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课程不再是文本,也 远非某 一过程,而是一项行动,一次教学实践。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2.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 答: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应该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3.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答: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1)隐性课程的特点: 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3)影响的持久性 ;4)结果的难量化性。

(2)隐性课程的类别: 1)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2)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3)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4.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它体现了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和超越,是与学科课程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它具有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的特点。

5.怎样更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 为了有效地推进选修制度,需要解决下列一些认识或实际的问题:第一,变革教育的意识,即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真正地把发展选修课程置于课程领域之一的高度。这是课程改革的大前提。第二,保障教育经费,逐步改善相应的教育条件,充实教学设备。第三,确立选修学科的评价尺度,变维评价“为多维评价”,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列入评价体系之中。第四,选修制度的学科构成及其运作比之必修课程更为复杂,更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援体制。6.对比说明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目前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形成了三种取向:忠实观——所期望的课程改革结果应当是忠实于原计划的;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施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课程的参与制定观——课程并不是在实施前就固定下来的,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7.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为使课程实施更加有效、不断走向成功,必须综合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认真分析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认识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时间,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

8.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

开展参与者因素:教师是关系因素。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态度、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素养等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学校管理与领导者以特定的学校管理方式形成管理特色,从而影响整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生是校本课程的直接服务对象。家长的支持是校本课程成功的重要支持力量。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持者和帮助者。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校本课程开发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其开发、编制、实施、评价各方面都表现出相应的特征。1 .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2 .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 .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 5 .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6 .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四、论述题

1.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呈现方式的特点。课程与教学内容三种取向的特点: .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表现。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于学习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课程往往是从深层得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课程不再是文本,也 远非某 一过程,而是一项行动,一次教学实践。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务因素的关系。

2.试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本身的因素)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程度,直接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方案的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开展。)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 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只有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目的、方法以及其它方面有关问题有明了清晰认识,才能保证课程实施顺利进行。要加强培训,使中小学教师了解新课本的特征,而不是按原有课本的理解来认识新课本。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

课程改革的内容复杂的程度,对课程实施影响较大。复杂性表现在要改革的东西太多或是改革的内容跳跃性大。改革的内容越多越广,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但也可能因所要做的东西多而导致更多的失败。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课程方案本身的内容设计以及课程方案的价值取向影响着课程实施。具体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编排和价值取向。课程方案的内宾选择影响课程实施。内容应是可懂的,清楚而非模糊。课程方案的内容编排影响课程实施。是以学生心理发展顺序为主线编排,还是以学科内容的逻辑顺序为线索进行编排;课程内容是问题 型知识 多,还是陈述 型知识 多;是以能力为主,还是以知识掌握为主。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课程的实施。

课程方案本身的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实施。课程方案着眼于课程理论的完善,填补某一理论空白,还是为了学生的实际发展,或是为了教师的技能适应和能力发展,都能影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实施。(2)学校内部的因素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机构,是把理想课程变为现实课程的主要场所,是真正发生课程教育的地方。实施课程方案的第一步便是学校决定采用某一方案。1)校长

校长在某种程度上是学校的代表。在课程实施上,校长的积极参与无疑对改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实施课程中教师的组织,争取多方帮助等。另外,校长对一个新方案的理解与支持也很重要。作为学校领导人,校长应该意识到,实施新课程方案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锻炼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好机会。2)教师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起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在课程教学层面上,教师成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文明的代表,凝聚着教育理念,体现着人文的关怀。可以说,任何课程理论与方案,只有被教师内化后,才能被合理、有效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之中,体现其理论价值。

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影响着课程的实施。一般说来,教师在理解实施的过程中很少是原原本本地按照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去做,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地有自己一套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对课程实施的方式就有差异。只有教师对与课程改革有关的理念、材料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比较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方案。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与能力,教师之间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的文化之间也不同,这些都会影响教师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教师对课程方案的决策也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课程决策是指课程的执行者对有关课程问题所做出的判断和决定。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面对许多与课程有关的问题。要熟悉各种教学资料,如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学生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因素又经常会发生变化,如教学环境、学生情况等。教师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随时做出相应的专业判断。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的实施效果。(3)学校外部的因素 1)家长

现代的家长比以往更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和发展程度,家长成了影响课程方案实施的一个因素,家长的支持会促进课程的实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育改革直接相关。如果制订和调整有关的政策,理解、鼓励和支持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帮助,就为成功实施课程打下了有力的基础。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参与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组织课程实施的师资队伍,提供课程实施材料,调查和监督学生的学业成绩等。)社会团体。学校改革得到社会团体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对改革起冲击的作用,得到必要设备和材料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在考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时,要从具体课程实施的特征,以及这个课程在具体环境下的实施历史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以确定哪些因素可能对课程实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3.试运用课程管理有关理论分析我国课程管理现状。

课程管理是指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体现为三方面: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运行;促进课程改革深入。我国目前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取得了如课程权力下放、课程管理民主化增强等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如各级管理权限不明确、管理手段老化等问题。

课程管理的模式分为三种: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混合型。前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第三种模式是力图融合二者之长,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前世界各国课程管理体现出相同的趋势:民主化、规范化、弹性化、整合化及课程管理越来越受重视。

新课程中的课程管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层面主要是宏观调控,制定各项课程政策与法律,制定各学科课程标准;地方层面主要是保证国家课程的实施,开发地方课程;学校层面主要是保证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实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试论软性环境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软性环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及文化方面。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实行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有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校本课程开发又起着具体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其中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学校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的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等。这些方面都会对校课程开发产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其中学校的管理特色、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的变革传统会对校本课程开发起较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此外,学校领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5.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根据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分析,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及成果,可以看出,学校的优良改革传统、雄厚的师资力力、领导的高度重视、专家的及时支持、资金的外部支持及教师 专业发展,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有效因素与策略。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以使全社会都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教师的骨干作用;课程专家进行理论支持;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完善整体课程系统;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3(第9—11章)

一、填空题

1.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 和 参观法”。

9.“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10.“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12.“复式教学”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3.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14.课堂管理包括“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功能包括探索知识、形成技能、(B)。A.培养智能、发展思维 B.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C.培养技能、发展思维 D.发展技能、培养感情

2.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这说明教学动力具有(A)特征。A.方向性 B.动力性 C.动态性 D.转化性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A)——拟定计册——验证假设——总结提高。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 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

4.(A)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A.非指导性教学 B.自学 C.个别教学 D.程序教学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和(C)。A.实验法 B.实践法 C.研究法 D.练习法

6.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A)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7.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A)、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

A.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作业分组、年级分组 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P205 答: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从不知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认识、探索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P221 答;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它的主要观点是: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般说来,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但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深刻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除了让学生利用好已有的经验外,教学中要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知识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教学就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的过程。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P208-209 答: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有(1)双边性,即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2)认知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3)实践性,即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有(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P236 答: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学生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它的操作程序的步骤包括: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P241 答: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的主要趋势:(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管理学、工艺学等学科上呈融合化趋势。(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当代教学模式研究既非单一的“教的模式”,也非单一的“学的模式”,而趋向两者的辩证统一。(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当代教学模式研究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当代教学模式研究强调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P259 答:“道尔顿制”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尔顿制”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它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P261-264 答:班级授课制的特征有(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p276 答:对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主要有(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其中包括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其中包括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榜样强化等方式;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其中包括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四、论述题

1、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p221 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般地说,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

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二者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这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249--250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是:(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是一种科学、民主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注重知识传授。注入式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真正领会掌握知识,又不利于其智慧的发展,是一种不科学不民主的教学方法。

(2)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具体体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特征,如概念性内容可选用讲授法,自然现象的规律揭示可选用演示法等。(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要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和经验,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征。

(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有利的教学设备,努力自制教具,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设条件。

3、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P269-270 答:目前中小学班额人数过多,学生座位古板老套,教室设备落后。作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深感当前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改革,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后,了解到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主要是:(1)缩小班级规模。班级规模大小影响课堂教学管理。针对班级规模过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以加强人际情感交流。如美国教育部1998年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为18人,法国改革班级授课形式的目标是每班学生不得超过25人。(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特朗普制就是大班、小组、个别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我国沿海省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试验,是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 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策略。(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如,不超过20——25个学生,可采用马蹄形、圆形;2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双矩形、同心圆形和双马蹄形;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安排,可采取模块型。根据特殊的需要座位还可设计为弧型、辩论型。(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欧美等国试验并推行许多以个别化教学为标志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第一,在采用师生一对一的关系时选择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材,如程序教材、自学参考资料等;第二,由学生在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自定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第三,采用了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如教学机器、音箱设备等。

4、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P273-274 答;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一般地说学生不喜欢对自己行为加以评价,特别是消极性评价。教师拟多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能较为客观地对待。(2)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3)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现有学习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高不开整洁、舒适的课堂物理环境。教师应该组织同学有特色地布置本班教室,注意座位、光线等对课堂的影响。(5)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的反映做出反馈,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以形成进—步探究的兴趣。

5,举课堂教举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或所体现的教学规律,说明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P223-225 答:案例:小学语文第三册《美丽的丹顶鹅》中第二自然段:“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的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丹顶鹤的底稿,请你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的内容,给它填上合适的颜色。完成后,各小组内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丹顶鹤,大家评一评,把你们这组认为最美的画推荐出来,贴到黑板上,让同学们—起与你欣赏。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运用了“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在这里,为了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意,采用画一画的形式,使学生对丹顶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刺激了他们的感官。

6、分析某一课堂教学片断,找出其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245—248 答:苏教版语文第二册《雨点》的教学片断:

师:雨点从天空落下来,落进了池塘里。你们看,池塘里的水很平静,一动不动。书上用了哪个词语? 生:睡觉。

师:小雨点落进了池塘里,它闭上了眼睛,舒舒服服地躺在池塘里睡觉。小雨点会想到什么呀? 生:„„

师:小雨点睡得多香多甜哪,我们千万别打扰它。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练读“睡觉”。

师:读好了词,你能读好第一句话吗? 生练读。

师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看看图,读读词,已经读懂了第一句话,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来读第二句,看看能不能读懂。这一片断的教学,主要运用了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片断中,师生通过谈话法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感受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的轻柔。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4 第12~14章

一、填空题

1.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工具、媒体或设备。2.光学媒体、文字图象媒体、综合媒体 3.传播者、信息、媒体和受害者 4.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学习模式 5.副语言、体态、面部表情

6.叙述论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描述性语言 7.教学内容、学生特点

8.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 9.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0.收集与选择作品和反省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

1.C2.3.D4.B5.6.B7.C8.B9.C

三、简答题、1.教师掌握了教学手段,就能更好的发挥一个教育者、知识传递者、组织者和经验者的作用。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深入地揭示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简明诡要地叙述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恰当地使用教学手段,能够优质高效地输送教学信息,使教师在课堂上摆脱大量的纯技术性工作,从而更多时间同学生一起从事创造性劳动。

2.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象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3.(1)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2)校园网

(3)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 4.(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

(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

(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5.(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3)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6.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构成。辅助言语是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

7.第一、背景评价

第二、输入评价 第三、过程评价

第四、成果评价

8.第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打颤。第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第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第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一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境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见的的互动,强调被评价的需要者成为评价者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诡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第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综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又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9.一.目标评价模式

二、外观评价模式 三CIPP模式

四.自然探究评价模式 四论述题

1.(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变量

(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征 2.导课的方法:1.直接导课

2.故事导课 3.创设情境导课 4.悬恋导课

5.新旧知识联系导课 6.解释题目导课 7.演练导课 8.设疑导课

结合教学实际谈,在教学中自己是如何运用以上的某几个方法导课的

第四篇:关于学习蔡全来通知在大城县2012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汇报材料

学习蔡全来同志在大城县2012年教育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的汇报材料

2012年4月19日,大城县教育局局长蔡全来同志在大城县2012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做了重要的讲话。蔡局长围绕着“坚定信心,争先跨越,努力开创大城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这一主题,总结了成绩,查找了不足,而后又提出了新的目标计划,并且对2012年11月份的省政府对我县的督导评估做出了重要的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

会上,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了蔡局长的讲话精神,回来后,马上召集全体教职工,开展了一次对此次讲话精神研讨学习活动。此次教研活动由缴克辉校长亲自主持,首先他向全体教师传达了这次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各位教师都仔细认真的做了记录。其次他又对此次讲话中局长提出的几点要求与各位教师进行了研讨,根据本校实际总结出了今后学校在本学年的重点工作是要在优化了办学水平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要让每一位教师把自己的视野打开,多创新,多实践,真抓实干,和谐发展。与此同时,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点,大力挖掘创新型人才,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迎接省政府督导工作的一个亮点来抓。最后,要让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校的前进步伐在新课改的这次契机中越扎越稳,一步一个新台阶。我们知道,只有我们创建出了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优秀教师队伍,我们才能在学校未来的发展中走好每一

步,因此,我们一定会在学校前进的过程中开拓创新,团结务实,努力把纪庄中心小学创建成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美丽校园!

纪庄中心小学 2012.4.23

下载太原电大附中123全全教学行动计划进展汇报0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原电大附中123全全教学行动计划进展汇报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