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同课异构”误区及矫正
初中语文“同课异构”误区及矫正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第一初级中学张光裕
近年来,在很多学校里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这种教研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积极参与意识,使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对比操作,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法和经验,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对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非常有利,推动了教师专业化显著地发展。这种模式也迫使每位老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个性化的意见。
同时,在“同课异构”也存在着认识和操作上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同课异构”活动不完整性。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形象化地阐述了“同课异构”。
何谓“同课异构”?
现象一:A校在进行“同课异构”活动,统一规定了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并要求老师们到本学科公开课中听课“取经”。此活动轰轰烈烈开展了近一个月,老师们听课笔记写了厚厚一本。
现象二:B校同样在搞“同课异构”活动,事先制订了活动的主题,与教学内容,在个人准备的基础上,分学科组共享教学资源,研讨了教学策略,进行了思想碰撞。其后,每位老师各自设计教学过程并实施,同备课组成员进行教学观察(授课、听课)。听完课后,备
课组对所有课例进行了集中研讨,比较、分析、探讨教学有效性。教师个人自我反思,为下一轮教研活动做好准备。
从上述现象中不难看出B校的“同课异构”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就在于: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建构过程,认为这不过是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多听几节课,多上几节课”的问题,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简单和狭隘的。
“同课异构”实质上是几位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切合新课程要求,在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前提下,根据各自的教学经验与教学风格,在同伴的帮助之下,最大化地共享组合间各种教学资源,形成不同的教学构想,在构想付诸实践中共同发现、解决问题,相互借鉴,使构想最终达到最优化,从而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打造精品高效的课堂教学。同时,也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和教学能力的提升经历了可持续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认知与能力建构过程,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能力 误区二:“同课异构”活动就是相互模仿、择优照搬。
案例:一所农村中学在“同课异构”活动中,确立了八语《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为教学内容,有位教师在教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时,在完成译文后,引导学生充分地通过朗读,闭目想像与体会文中描述的“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一句的美景。这可谓是本课中一“亮点”。另一位教师就此“借鉴”。后来这位教师到城里一所中学上示范课,全盘照搬这个“亮点”,效果却很差。城里的孩子能有多少经历过农家小院似的庭院生活呢?怎么能理解和想像“月光、竹子、柏树”所“形成”的“积水、水草交错纵横”的美景呢?所以,有的学生则直言“不知美在何处”。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同课异构”活动中,绝不能简单地模仿、照搬。教学工作不是工厂流水线上同一模式的机器化大生产方式。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每一名学生个性、思想各不相同;教学活动中的不可预测性也使我们不可能将教学活动看作是编好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机械运动。“人不能同时踏进一条河流”,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同课异构中,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用、课程理念的体现等,教师们不同的观念在进行碰撞与融合;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个性、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挖掘深度、教学中生成的不可预知„„所有这些都使同课异构真正体现教学的差异,从而体现出教学无限的发展与变化。
误区三:“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
案例:同样也是两节《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同课异构”公开课。
A老师授课环节:师生共唱《水调歌头》(苏轼)导入新课《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生平简介、写作背景——字词注意释疑——朗读要求——译文——诵读体会。在诵读体会环节中,A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时,强调苏轼被贬之后仍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B老师授课环节:欣赏《水调歌头》(苏轼)导入新课《记承天寺夜游》——共做课前预习题,扫清字词障碍——朗读体会,强调朗
读方法(特别是文言朗读时的停顿方法)——译文——分析文章写事、写景方法,体会作者心境——学生谈感受。在体会作者心境里,B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强调的却是:怨恨、凄凉、排遣自我忧郁的达观心态。
从以上两节课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位老师在同一教学内容下授课的环节设计基本一致,但是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却有很大不同,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与感受。这就要求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要准确到位。教学目标不同,教学重点不同,对课文的解释也不完全一样。虽然说对同一篇文章,人们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课文的基本解读应该有大致统一的标准,如果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对学生误导。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教学目的都应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正确解读文本,最终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同课异构”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教研活动方式之一,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我们只有不断是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才能够共享育人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语文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为配合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大赛,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探讨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语文组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比赛”。
本次比赛共有七、八年级七位老师上课,特邀教研员詹必国老师担任评委,教学处毕文龙主任和学生处李文主任于繁冗的工作中,全程参与了本次比赛评价活动。赛后随即召开了评课教研会,上课和听课的老师进行了交流,詹必国老师对本次竞赛进行了点评,根据评委的打分情况,推选出毛金花老师作为我校代表参加中山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赛。
综合赛后的讨论和反思,总结如下:
一、对同课异构的理解 1.理论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同课异构”的教研是学习、内化《纲要》的核心理念
并有机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效益的过程。它的课堂中心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本次赛课,七、八年级的七位老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大部分老师采取了课堂讨论的形式,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找寻答案,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搜集、处理、获取新知,暗合了同课异构的理论基础。
2.概念界定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体现在多位教师的不同呈现,就是要进行比较式研讨,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过程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本次赛课,我们选取了网络文章《一件小事》,这篇文章是作者肖复今年九月份的新作,本次课堂教学大赛重在阅读过程的解读,这体现了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在教学文本和教学目标“同”的前提下,课堂上更多地呈现的是老师个人风格之“异”。曾繁老师在学生复述故事的基础上,抓住“我”心理的前后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主旨和写法;毛金花老师抓住“小”字做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小事给“我”产生的影响,理解“信念的力量”,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沈晶晶老师引用“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的“恶心”,分析“老头”的形象,最后归纳主旨;范福来老师以歌曲《小城故事》导入,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然后抓住文中的对比,理解“我”的“恶心”和拾荒老人人性的光辉,再抓住首尾呼应的句子,概括文章的主旨;凌前进老师从标题“一件小事”入手,重点分析“五角钱硬币”照出的两个灵魂,以及不同的描写手法;侯存忠老师以“一位拾荒老人归还三万元”的故事导入,在概括故事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着重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联系时事进行拓展;谢红云老师以拾荒者的图片导入,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进入两个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拾荒老头的高贵,并总结主旨。
二、对存在的问题的探论: 1.教学目标的设定
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它既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据。
在对肖复《一件小事》的解读上,参赛的七位老师教学目标总体上一致,都侧重于对文本内涵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的解决方式却各不相同。但不管方式如何都应该基于对文本的正确而深入的探讨,偏离了文本内涵把目
标定位为诸如“小说写法”、“学习拾金不昧精神”等均应重新审视。
目标是纲,不可忽视。而达成的最佳目标,是检验集体备课效果的重要一项。
2.课堂的有效生成
一堂丰富生动高效的语文课,预设与生成必不可少。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新课程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对课前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次赛课,总体感觉课堂预设的东西过多,生成的东西偏少。甚至一些经小组讨论形成的一些结论与单一的学生解读并无二致,小组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与价值。如何设臵有价值的有效的问题,应该成为备课中慎重思考的问题。
3.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本次赛课,完全按照常规课堂的要求,每节课中都加入“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内容,这是本学期语文课堂要求的必备环节,也作为课堂模式中的新增部分。观其效果,对演讲者内容、过程的分析评价还需要加强。
不同的文体有其不同的教学模式,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目标都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改变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只见“文”而不见“人”的现状。《一件小事》这篇文章,有着浓厚的散文风格,解读文中的“人”和“事”,如果陷入记叙文的要素等概念,走记叙文解读模式,值得商榷。
以文体定模式,以情境与活动做指引,或许是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在教学模式上的有益探讨吧。
三、对本次活动的反思 1.让教研回归常态
有效教研,使公开课回归常态,变表演课为实验课、研究课。常态课与公开有着明显的区别,公开课上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就变现的很突出,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素质的培养。一旦回归常态,便应试教育方法占据上风,教师便成了课堂的主宰。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间找一个契合点,是今后教研的一个要点。
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充分利用集体教研的优势,在课文内涵分析上下功夫,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此,本学期其他年级的公开课也拟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将同课异构进行到底。
2.正确看待同课异构中的“同”和“异”
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判断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不同教师的“异”与“同”孰多孰少,而是在于教师在这一教学研讨活动中,能否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
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不同年级甚至不同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差距是比较大的,这样在教学上,及课后练习上,就要加大区分度。同课异构更应贴近学生个性及知识基础,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无论怎样的“异构”,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还是“同”的。
综上,语文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刚刚启动,在已经行的赛课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收获很多,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同时,同课异构的实施也优化了我们的教育教研方式,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做了有益的探讨。
第三篇: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实验二中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崔晓丽
2016年3月29日至5月19日,在我校领导张校长和段校长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们语文教研组七八年级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校本研修活动。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例的展示,第二部分是教学反思,最后的部分是课例点评。在授课环节,由于老师们思想上高度重视,深钻教材,精心设计学环节,使同一节课的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画面。接着由执教者对自己课例进行反思,反思过后,由各位听课老师进行课例点评。在评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很认真诚恳地对每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每位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从而发现每个教师的亮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在对比中大大地提高了大家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张校长和段校长两位校长不仅全程听课,一节不拉,而且针对每节课对都做了精彩的点评。
这一活动的开展,给教师了一个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教师们通过讲课与听课、自己和他人的对比,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发现别人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我们语文组对文言文的授课模式进行了课题研究,达成了一致意见,现将初中文言文授课模式教研成果呈报如下:
加强古诗文教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而建立优质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有利于加强古诗文教学。我校弘扬传统文化,课题组以新课改理念为依据,结合同课异构活动经验,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确立了我校古诗文教学的新模式:“朗读——译读——品读——联读”。
一、“朗读”。不仅是本教学模式的开端部分,也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活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之精妙,不用多言。不过,学生朗读古诗文通常会遇到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等一些读音方面的拦路虎,另外还要注意节奏、韵律(古诗词曲、韵文)、语气、语速等,这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因此,教学伊始,就要求教师首先进行朗读教学。这一环节又分为四个步骤,其一,学生试读。教师可先请个别学生试读,要么是朗读水平高的,要么是朗读水平一般的。如果请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读,读时自然会出现许多差错。这就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了活材料。
其二,师生评议、归纳总结。教师应要求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朗读作出评议。读得好的地方应肯定、表扬,如声音洪亮,字音与节奏把握较准等。缺点与差错也应指出予以纠正。然后,在点评优缺点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一些具体的朗读方法及本课朗读方面的重难点。
其三,教师范读。教师可亲自朗读,给学生示范,也可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欣赏。由于上一环节明确了朗读的重难点,因此学生听有针对性。
其四,学生练习。最后教师安排朗读练习,或分散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竞赛读等,形式多样,效果才更好,教师还可根据学生朗读时的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训练。
我认为这样的朗读教学方法要优于以往的先教师范读定规矩,再学生模仿练习的方法。它是在学生自己出错、纠错、总结归纳的实践中进行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总之,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使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为学生赶走朗读方面的拦路虎。
二、“译读”。是本教学模式的发展部分,也是古诗文教学中有别于现代文教学的特有环节。
古诗文正因为“古”,其语言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偏差,其中存在的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现象,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又一绊脚石。而移走这一绊脚石,师生都要在译读上下一番苦功。下面是我们的具体做法。第一步,自主译读。朗读之后,要继续让学生操作——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翻译时,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词句,先不妨自己查找工具书,仍不能解决的,一定要做好标记。
第二步,小组译读。前后左右的同学可结成学习小组,小组中的各个成员都把自主释读时的疑难之处拿出朗读、交流、解决。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同处一组、解决疑难是可能的,是较快的;同时他们的合作也是愉快的,顺利的。第三步,集体译读。经过小组合作释疑之后,存在的疑难已不多了,再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解决。解决疑难之后,再请两三名学生口头翻译或朗读部分译文。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翻译方法(主要是直译法)。如,省略的成份要增加,多余的成份要删减,语序倒装的要变换位置,地名、人名、官名、时间名称等词语可不译,单音节词语可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语来代替。同样,此译读教学方法也优于传统的教师串讲,学生被动的听讲之法。学生既掌握了正确有效的翻译方法,也做到了字字能理解、句句会串讲。
三、“品读”。是本教学模式的高潮部分,也是古诗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古诗文教学只让学生读准课文和理解字面意思,是不够的。入选初中课本的古诗文大都是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文质兼美,适宜学生品读,教师应多方位的引导学生来鉴赏。
1、赏一处精彩
古文的写景、叙事非常精炼,抒情议论典雅隽永,手法巧妙。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在辅导学生欣赏、品味时,要指导一些切入点:
A.写景的,要注意写景的方法;描写的手法、情景的交融和体会;修辞的运用等。例如《与朱元思书》中写富春江一带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奇水时,除了会欣赏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及作用,还更要从如何抓住写作方法来分 析,写水的“异”是从水的色、深、清、急来表现,山的“奇”是通过以动写静。以声写静,写出群山的高、密、幽深、寂静的特征。写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
B.写人叙事的,要注意叙事的顺序、叙事要素的交代、人物的描写、表情达意的重点句等。如《五柳先生传》,先说“传”作者用勾画点染之法描写了主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质性自然、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后说“赞”,采用与古人做比拟的手法,从侧面反映了五柳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厌弃态度。文章的构思及写人之法就值得品位。
C.议论的,要弄清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特别是论证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用排比句,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这种写法为今后写议论文,如何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品一种情操
海德格尔有句话:“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传承着古人的精髓。作者往往在记事、写景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我们要教会学生在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一定要结合重点句、当时的写作背景和生平来把握,才能准确地把握。例如在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操。如果我们只凭文章的内容来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了解他的生平:他年少有大志,生活虽贫苦,却刻苦读书,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从小就立下“不能够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也始终践行这一信念。天圣七年因上书请章南犬太后还政退位,因此被贬离京城,三年后才回来。景祐三年向宋仁宗进《百官图》痛斥宰相吕夷,又遭贬斥。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这厚重的一生,才能承载这一高尚的情操。
3、质一个问题 《论语》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事物要有一种怀疑精神,这样,做学问才能去伪存真,社会才会进步,充满活力。质疑时要有的放矢,广开言路,让学生能大胆地交流。
许多人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不会怀疑那个白首、醉熏熏的欧阳修与人们喝酒、游山玩水就是与民同乐。但李瑾在学习却说:“只顾吃喝玩乐,与当今的贪官有何区别?”这引起了我的思考。简单从欧阳修与民游游山、玩玩水、喝喝酒、摆摆宴得出的主题“与民同乐”,显然是与孟子“与民同乐”的本意是相悖的,是与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背道而行的,也是对作者的一种误解。后来,我与学生一道查找背景资料才知他为徐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与滁人游山玩水,是滁民因为“休养生息”而喜与欧阳修游的内心喜悦,毫无粉饰做作,更没有高高在上的赏赐与矫情,是发自百姓与欧阳修内心的自愿与自觉,体现的是官民之间社会之间的和谐与人性。这才是《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真正意义。所以,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赏析,品味、质疑,可以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探讨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等。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好途径。但教师不能包办,要放手给学生去感受、训练,能力才能不断的增强。
四、“联读”。所谓“联读”就是以新课为中心,联想到相关相似的作品,然后进行扩展性阅读。联读是本教学模式的结尾部分,但又是课外古诗文阅读的开端。它是联系新旧知识,沟通课内外的枢纽。
同时,这也是中招考试文言文考试的必考形式,对比阅读。例如2015年河南中考文言文是《曹刿论战》和节选自曾国藩的《挺经》的一段文字,相似点在对战争的论述。2014年河南中考文言文是 《出师表》 和(节选自《容斋随笔》)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的一段话,试题形式为分析比较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2013年河南中考文言文是《桃花源记》和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相似点在景物相似。我们可以看到联读是必要的。
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是先背读所学课文,再联读课内外积累的相关或相似的作品,最后倡导学生课外去联读新的古诗文作品。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节选的课文扩展到读整篇文章或整部作品;从课文扩展到读与课文内容类似或写法相近的其他文章;从课文扩展到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从课文所写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景物、某个细节、某种学法,甚至某句话、某个字,也都可以扩展到阅读相关的作品等。
通过联读,学生能由点到面,由课内到课外,由书面知识到实践活动进行延伸、拓展,这样巩固了课内,又指导了课外。
以上是我们语文组在同课异构活动后研究的课题成果《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究》,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改进和完善本教学模式。谢谢大家。
第四篇:同课异构
《拉萨的天空》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2016年9月27日,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前往五小听课教研,有幸请了两位老师分别对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分别是王康民老师还有五小的老师邝继红老师。两位老师各有千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另我受益匪浅。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
一、创设情境,发现天空的“蓝”
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字词入手,品读天空的“蓝” 通过画面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补充完整作者眼中的是“()的天空”。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和伙伴的补充,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结合课文插图,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在朗读中品味天空的“蓝”。
三、赏析句子,感受文字的“美”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的回答集中在“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和“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在朗读中想到了“一碧如洗”,蓝天、白云、高山、河流、草地所组成的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学生在朗读中渐渐对拉萨的天空也神往起来了。作者在描绘这一幅画面时,用到了“映衬”和“对照”,“越发”和“更加”,在赏读这些句子时,也发现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灵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第五篇: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 结对交流
——六校结对活动记
10月26日,庐江六中一行8人在校长李康龙的带领下,来到合肥市永和学校,参加由合肥市永和学校、庐江县第六中学、庐江县晨光小学、长丰县杜集中学、长丰县戴集中学、巢湖市高林初级中学六所学校组成的“六校结对交流”活动。活动分成同课异构和六校交流活动会两部分。
上午9是10分,同课异构活动正式开始。由合肥市永和学校、庐江县第六中学、庐江县晨光小学选派的八位老师就《小稻秧脱险记》、《Let’stry&Let’stalk》、《Thisismysister》、《光的反射定律》4个课题展开异构教学活动,各结对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到现场观摩教学。我校的张大明老师和高小凡老师分别执教了《光的反射定律》、《Let’stry&Let’stalk》两课。两位老师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深入浅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当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当天下午,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在永和学校阮永久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合肥市永和学校的新校区。崭新宽敞的教室,现代化的实验室,耳目一新的操场,充满激情的永和师生带给大家是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随后,在会议室召开了六校结对交流会。首先,永和学校阮校长代表合肥市永和学校对来宾表示欢迎,回顾结对两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对今后的结对工作充满信心。我校李康龙校长接着发言,李校长对永和学校在结对中给予庐江六中的帮助表示感谢,表示要向永和学校学习,办有特色的学校,和其他兄弟学校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其他学校的校长和相关领导也先后发言,对结对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合肥市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丁科作了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此次六校交流结对活动,并预祝活动会越办越好。交流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