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嘉应学院毛概考试复习
以下一些答案完全是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题型及分值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如ABCD)填写在下表与之对应的题号下(每题2分,共40分)
注意:正确答案序号没填写在表格内的不给分!
说明:此题覆盖范围广,涉及全书各章,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的识记与理解。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观点是否正确,正确的在题前括号内打“√”,错误的题前括号内打×”(每小题2分,共14分)
说明:此题共7个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对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来源:教材章节后的思考题和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点复习第156789,11 章。
四、材料分析题:(16分)
说明:1段材料,3个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回答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善于从材料中发现问答之间的相互关系!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创立的一系列理论体系,(2)其中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从预期目标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有哪些?(P102-P104)
答:(l)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不但进行关于社会制度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要进行关于技术方面的有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是结合在一起的;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用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过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室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4)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结合起来,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5.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请体会其讲话精神。(中国梦)(网上的)(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1.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
2.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
3.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来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
4.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255-P256)
答:基本内容:
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 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7.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联系与区别?(网上的)
联系: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时期虽然有很大区别,但二者并非相互割裂,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前一个时期是后一个时期的基础,没有前一个时期的探索,就不可能有后一个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全面发展;后一个时期是对前一个时期的继承、扬弃和完善,没有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开放,前一个时期也难以为继。
区别:
一、从党的指导思想上看
改革开放前,党的指导思想存在“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长期性缺乏足够认识,并把阶级斗争当成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后,我们党虽然指出并纠正了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二、从经济制度、体制、发展战略和对外联系上看
改革开放前,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经济部门占90%以上,除公私合营企业的资本家拿定息、居民储蓄存款有很少利息外,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改革开放后,打破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国外独资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并把公司制、股份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三、从政治体制上看
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党的一元化领导,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第一书记。除《婚姻法》等少数几部法律外,基本无法可依。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规定的很多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改革开放后,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加强法制建设,改进党的领导,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依法治国的方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并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四、从文化和社会事业上看
改革开放前,受“左”的思想影响,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设有许多不必要的框框和禁区;加之物质条件所限,人们的衣食住行、业余文化生活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等都比较简单。尤其“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受到摧残,文化领域更是萧条。改革开放后,贯彻落实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艺、学术空前繁荣,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社会组织形式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社会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都明显增强。
五、从国际关系上看
改革开放前,我们党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认为时代的主要问题是战争与革命。在国家关系上,先是与苏联结盟;中苏关系破裂后,又进行了反对美苏两霸的斗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党认为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并在中美关系已经缓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两国外交关系,以后又恢复了同苏联关系的正常化,加强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及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
8.如何正确认识党在改革开放前出现的失误和错误?
失误:1.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1956-1966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三年困难时期;
3.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空前的政治和经济浩劫。
严重失误的原因:
1.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2.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还不够,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
经验教训:
1.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2.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经验,必须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
3.生成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4.在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发展生产力;
5.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9.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网上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问题,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行业垄断问题,工人下岗失业问题,城乡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医疗改革问题等。
(1)科学认识矛盾和问题的性质
首先,我们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是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出现的,是支流而不是主流。其次,我们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都是属于体制内的,是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来获得解决的。再次,我们还要看到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是前进中的、发展中产生的,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得到解决。”
(2)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和矛盾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首先要对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有一个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作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担负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同任何伟大变革一样,这必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问题。
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然出现矛盾、困难和问题。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没有可供参考的现成答案,要靠我们大胆地探索和试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有的是旧体制下积累和潜伏的,有的是新旧体制交替和摩擦产生的,也有的则可能是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带来工作失误而造成的。
改革开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一定时期内手段和条件的成熟程度制约着我们对矛盾、困难和问题的解决程度。我们必须十分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任何急于求成,希望一蹴而就,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第二篇:毛概考试复习
选择填空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飞跃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二飞跃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实间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验证条件和目的6.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个体经济改造和工商业改造。)
8.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答: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化。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9.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10.“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提出者陈云。
11.社会主义本质论:解放生产力,(为前题),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科学内涵?
答: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13.社会主义根本任务:1.发展才是硬道理;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7.“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关系?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18.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答: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本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期主导作用。19.怎样正确认识,我国贫富差距?
答: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第二,主义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0.党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1.坚持按答: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题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题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25.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26.统一于中国。
27.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战略问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坚持走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28.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的基础。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29.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想统一的原则。
30.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农民是人)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1.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受聘于外资企业的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3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简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答: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答:第一,社会主义改革是对原有体制根本性的变革和彻底转换,而非一般性的调整或细枝末节的剪修。第二,„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彻底改革。第三,„是一场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物质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一场广泛全面的变革。第四,第一次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革命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4.社会主义市场答:社会主义市场与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5.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简答)答: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二、人民民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和那些阶级掌握。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三、人民代表大会;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答:1).领导阶级不同(根本标志):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2).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义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主义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3).革命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过度,资产阶级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与世界革命关系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论述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在今天的意义?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统一战线有空前的广泛,是实现新时期党的总任务的基本条件,是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更促进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桥梁纽带。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优点,二十一世纪我们更不能摒弃它,国外敌对势力一直不放弃围堵我国政策干涉我国内政,台湾问题、南海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钓鱼岛黄岩岛问题等都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相反,我们不能放松国防发展,以强大的武装威慑敌人。
(3)党的建设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转化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为党建思想的执政党的建设,以科学发展为指针的经济建设,以和谐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建设。.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答: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
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了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黄岩岛事件):1)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2)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4)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5)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4.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当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第三篇:毛概考试复习
1关于中国梦和十八大的理解和体会1)“中国梦”首先是“强国梦”,“强”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强大,更是综合实力的强大2)强国必须与富民紧密联系,没有人民的富足和幸福,强国之路就不算真正抵达成功彼岸3)实现“中国梦”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海峡两岸可携手推动实现这一民族理想4)“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应对世界有所贡献。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土壤“富强不称霸”的理念,旨在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强大的中国对世界和平有积极意义。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1)要使党的十八大代表推荐提名和选举产生过程,成为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发展党内民主的生动实践2)要把选好党的十八大代表,作为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重要保证3)今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1)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2)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4)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不断深化1)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揭示和回答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丰富和深化3)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主题的丰富和深化。
三、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的科学体系,正因我们党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伟大飞跃,使马克思主义与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共命运,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作用1)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快速提升3)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4)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5)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4.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1)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市场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2)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3)合理调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4)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5.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是我们国家基本国情决定的,特别是我们国家资源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从资源的利用效率,我们国家资源利用效率确实跟国际先进水平有比较大的差距3)环境污染的状况相当严峻。解决环境污染的状况,很大程度上要靠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4)从资源的禀赋来看,是我国的资源禀赋来决定的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6)从国内资源的供给能力来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资源供给存在相当大的困7)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8)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9)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重塑节约文化的迫切需要。
6.现阶段应当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实践,贵在实效,应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要在具体落实上下功夫2)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3)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和加快转变4)要用制度来保障和改善民生。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次革命论”“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P60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2)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3)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1、我国是如何社会主义改造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2、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民主社会中,存在5种经济成分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中基本的阶级力量;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B、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A: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B理论意义: 1 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对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3)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2、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那些要求a)增加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c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d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e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四篇:毛概考试复习指导
关于毛概考试的大概范围大家可以看一下: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最先提出。
2.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著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理论成果。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内容。
6.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
7.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四个时期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活灵魂。
8.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9.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0.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1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相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3.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对象、动力、领导者、性质和前途。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5.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依据和内容。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和主要形式。
第四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是什么。(过渡性)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3.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4.对农业改造的方法。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法。
6.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
第五章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3.“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意义
第五篇:毛概考试复习要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4.实事求是路线的基本内容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三大法宝
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8.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9.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4.“三个有利于”标准
1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6.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基本框架、基本特征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18.建设创新型国家
19.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
20.“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21.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2.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2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6.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科学含义
27.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8.“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发展
29.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