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九部门:转发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2003)
成功经理人 http:///提供大量企业管理资源下载
以知识铺就成功之道,用智慧编织美好人生.转发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鲁经贸企字[2003]63号
各市经贸委(经委)、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总工会,人民银行各市分行:现将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制定下发的《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以下称《实施办法》)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的重要性、紧迫性,积极稳妥地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制定的《实施办法》,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政策规定的具体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贯彻落实好这项政策,既有利于消化企业富余人员,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也有利于盘活企业闲置资产,进一步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和隶属关系,优化企业资产结构、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对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做强主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各部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政策机遇,搞好规划,积极推动,稳步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各单位既要勇于改革,又要因企制宜,充分考虑到改制单位资产赢利能力、经营者素质、职工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成熟一个,改制一个,切不可不顾实际条件草率推进。
二、正确处理改制分流中的有关问题
1、改制企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合资、合作、出售等方式,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
化。引导、支持各种非国有资本参与企业改制。坚持自愿的原则,鼓励改制企业内部员工投资入股,尤其鼓励经营者、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多入股。各类人员具体入股数额,由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确定。
2、原企业拖欠的职工工资、医疗费和各种津贴、补、贴费、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欠缴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应享受遗属补助的人员的补助费,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需冲减国有资产的,经同级劳动保障部门核实后,按照《实施办法》和省政府《关于省属企业改革中国有产(股)权管理工作的意见》(鲁政发〔2002〕62号)办理。
3、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对从原主体企业分流进入改制企业的富余人员,原主体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应当重新订立或者解除,并由改制企业与职工重新订立三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原劳动合同未履行期限超过三年的,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期限不得少于原劳动合同未履行的期限。用人主体由原企业变更为改制企业。
对分流安置到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富余人员,原主体企业要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并按照《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等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不再具有原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今后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按照职工在改制企业的工作年限计发经济补偿金。职工个人所得经济补偿金,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转为改制企业的等价股权。
对分流进入改制为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富余人员,改制企业应当与职工重新订立劳动合同,重新订立的劳动合同视为原劳动合同的变更,原主体企业不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在原主体企业 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改制企业的工作年限。
4、改制企业与原主体企业除产权关系外,不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党、团组织关系,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以及职工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等移交到企业所在县、市(区)或乡镇,实行统一归口管理。
5、原主体企业对改制分流企业提供的贷款担保,经与债权人协商同意,改制分流企业办理相应抵押手续或其他企业提供担保后方可解除。
6、分离改制单位的原退休人员仍归分离改制后的单位管理,并承担改制分离前原单位应承担的义务,也可与主体企业协商,由主体企业管理。具备条件的,可移交当地社区管理。离休人员由主体企业或分离改制单位效益较好的一方管理。
三、申报程序
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以下简称“省属企业”)所属企业改制分流按以下程序办理:
1、省属企业所属企业改制分流的总体方案,在与当地政府协调衔接的同时,报省经贸委、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批复。各部门在接到企业的改制分流方案后15个工作日内出具批复意见。
2、省属企业依据批复的意见,对所属企业改制分流中利用“三类资产”、主辅业界定以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情况,逐个进行审核认定,并出具或取得相关认定证明及有关资产处置文件,分别报省财政厅和省经贸委备案。
3、改制企业吸纳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比例以及接续各项社会保险的情况,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提出认定申请。改制企业应提供以下书面材料:
①改制企业职工花名册及劳动合同复印件;
②分流安置的富余人员与原主体企业解除或变更劳动合同的证明材料;
③改制企业为吸纳的富余人员接续社会保险关系证明材料; ④劳动保障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劳动保障部门在接到改制企业的认定申请后,对符合条件的出具审核证明,由省属企业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核发《经济实体安置富余人员认定证明》。以上工作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
4、改制企业可凭上述联合批复意见和《经济实体安置富余人员认定证明》等有关认定证明以及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有关材料,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
5、企业的改制分流方案须经过改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其中涉及职工分流安置和用于安置职工的资产处置等有关事项,要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未经审议通过,不得实施企业改制分流工作。
四、审核备案要件
省属企业所属企业改制分流后,报省经贸、财政、劳动保障和地方税务部门审核备案,应提供以下书面材料:
1、申请报告;
2、职工(代表)大会意见;
3、原主体企业与改制企业资产划转或出资协议以及改制企业资产处置的有关文件;
4、“三类资产”评估报告;
5、改制企业人员花名册及被吸纳富余人员的原企业名称;
6、原主体企业与改制企业债权债务处理协议;
7、审核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五、其他相关事项
1、各市和有直属企业的省有关部门、单位要分析掌握所属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办辅业情况,指导企业制订改制分流总体方案,精心组织,稳步推进。不能单纯为了享受优惠政策,一哄而上,急躁冒进,引发不稳定因素,更不能弄虚作假,骗取优惠政策。
2、各级有关部门要按照《实施办法》和本通知要求,简化审批手续,对在分离改制过程中发生的资产置换、土地过户等各项收费,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予以减免,为企业改制分流、富余人员安置创造有利条件。
3、各市要根据《实施办法》和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指导所属企业改制分流的实施细则。
4、本通知未尽事宜,按照《实施办法》规定执行。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山 东 省 财 政 厅
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
山东省国家税务局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
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山 东 省 总 工 会
二OO三年三月四日
第二篇: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
陕西省经贸委
陕西省财政厅
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文件
陕西省国税局
陕西省地税局
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陕西省总工会
陕经贸发〔2003〕29号
陕西省经贸委 陕西省财政厅 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陕西省国税局 陕西省地税局 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陕西省总工会
关于转发《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富余人员
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市及杨凌示范区经贸委(经委、经贸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内中心支行、国税局、地税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总工会,省级有关部门,中央驻陕有关单位:
现将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转发给你们,请结合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的再就业扶持政策,认真贯彻执行。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改制分流方案申报程序
1、中央在陕企业改制分流的总体方案,经省经贸委同意后,报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批复。
2、省属企业改制分流的总体方案经主管部门或集团公司同意后,报省经贸委、财政厅、劳动保障厅联合批复;市属及县(区)属企业改制分流方案由同级经贸、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联合批复。各部门在接到企业的改制分流方案后20个工作日内出具批复意见。
3、省、市、县(区)属企业《“三类资产”认定证明》由同级财政部门出具,《主辅分离或辅业改制证明》和《产权结构证明(或产权变更证明)》由同级经贸部门出具,《经济实体安置富余人员认定证明》分别由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出具。
4、改制企业申请免税程序及所需文件证明,按省国税局、地税局、劳动保障厅《转发〈关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的通知》(陕国税〔2003〕30号)执行。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时,改制企业占用原主体企业的行政划拨土地,凡不改变土地用途或者改变后的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规定的,中央在陕企业和省属企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市属企业、市辖区属企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县属企业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改制企业改变原土地用途后,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的,应当依法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土地租赁等土地有偿使用手续。需要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应当到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交易价低于标定地价20%以上的,市、县人民政府可行使优先购买权。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房建设等经营性用地以及有两个以上用地意向者,必须由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拍卖、招标或者挂牌竞价方式公开出让;需要将土地出让收益用于支付改制成本的,由原主体企业申请,市、县财政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企业改制享受的资产处置优惠应当与该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费用相对应。
三、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改制企业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以及职工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等工作交由转制企业管理,不具备保留职工档案条件的,职工档案交由当地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保管,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减半收取职工档案保管费。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过程中发生的资产置换以及土地、房产、车辆过户等各项行政性收费,可参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决定》(陕发〔1997〕18号)及其配套文件执行。
(此件直接发到县)
陕 西 省 经 贸 委
陕 西 省 财 政 厅
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陕西省国税局
陕西省地税局
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陕西省总工会
二OO三年一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企业 安置 办法 通知
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
施办法
国家经贸委,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2002.11.18
国家经贸委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以下简称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思路和原则
(一)坚持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以下简称三类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多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以下简称改制分流)。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分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确保稳定;
2、实施改制分流要与企业的结构调整、改制重组和做强主业相结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加快企业发展,促进企业资产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的优化;
3、实施改制分流要依法进行,规范操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国家、企业及职工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逃废银行债务。
二、改制企业享受扶持政策的条件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凡符合以下条件的,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可享受《通知》规定的三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1、利用原企业的“三类资产”;
2、独立核算、产权清晰并逐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3、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30%(含)以上;
4、与安置的职工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
三、改制分流的范围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结构调整的需要,以精干主业、减员增效、安置富余人员为目标,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合理界定“三类资产”的范围。
非主业资产指按照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和专业化分工原则,需要分离的辅业资产、后勤服务单位的资产以及与主业关联度不大的其他资产;
闲置资产指闲置一年以上的企业资产;
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指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一定获利能力,并用于抵偿职工安置等费用部分的资产。
(五)改制企业安置的富余人员,是指原企业需精简分流的富余人员。
四、改制分流的形式
(六)改制企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合资、合作、出售等方式,逐步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直接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暂时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必须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
改制企业与原主体企业除产权关系外,不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原主体企业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并依法享有股东权利。
(七)改制企业要建立以产权关系为基础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原主体企业在改制企业设立过程中,有责任帮助推荐考核经营者人选并监督其产生程序的合法性。防止恶意侵犯投资者和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
五、资产处置
(八)改制分流过程中涉及资产定价、损失核销、产权变更等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事项,按照财政部《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企〔2002〕313号)办理。
(九)改制企业可用国有净资产支付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等,由此造成的账面国有资产减少,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冲减国有资本。
(十)改制企业的国有净资产按规定进行各项支付的不足部分,应由原主体企业予以补足;剩余部分可向改制企业的员工或外部投资者出售,也可采取租赁、入股或转为债权等方式留在改制企业。
已完成改制分流的单位,原主体企业要按规定及时办理相关的资产转移、产权登记手续。
(十一)按照国家和当地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改制企业占用的原主体企业的行政划拨土地,只要不改变土地用途,经所在地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需要转让土地使用权的,依法办理转让手续;需要改变用途的,应按照《划拨土地目录》(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核定,改变后的用途符合《划拨土地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土地目录》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允许将土地出让收益用于支付改制成本,具体办法由各地人民政府制定。
六、债权债务关系
(十二)原主体企业要做好改制企业的债权债务清理工作,进行必要的债务审计,落实债权债务人。防止利用改制之机逃废银行或其他债权人的债务。
改制企业原为独立法人的,要继续承担和落实原有的债权债务关系;从原主体企业分立重组的改制企业,按商定的比例承担债务,并及时办理有关手续。
(十三)改制企业对所欠原主体企业的债务,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按期偿还;原主体企业要按规定妥善处理拖欠职工的集资款、工资、医药费和欠缴社会保险费等债务问题。
七、劳动关系的处理
(十四)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对从原主体企业分流进入改制企业的富余人员,应由原主体企业与其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并由改制企业与其变更或重新签订三年以上期限的劳动合同。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应在改制企业工商登记后30天内完成。
(十五)对分流进入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富余人员,原主体企业要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个人所得经济补偿金,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转为改制企业的等价股权或债权。
(十六)对分流进入改制为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富余人员,原主体企业和改制企业可按国家规定与其变更劳动合同,用工主体由原主体企业变更为改制企业,企业改制前后职工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
(十七)改制企业要及时为职工接续养老、失业、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
八、申报程序
(十八)中央企业所属企业改制分流按以下程序办理:
1、中央企业所属企业改制分流的总体方案,在与当地政府协调衔接的同时,报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联合批复;各部门在接到企业的改制分流方案后20个工作日内出具批复意见。
2、中央企业依据批复的意见,对所属企业改制分流中利用“三类资产”和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情况,逐个进行审核认定,并出具相关认定证明,分别报财政部和国家经贸委备案;其中规范劳动关系、吸纳富余人员的比例以及接续各项社会保险的情况,由改制企业所在地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认定,并出具相关认定证明,报劳动保障部备案。
3、改制企业可凭上述联合批复意见和有关认定证明以及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有关材料,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具体办法按照税务总局、劳动保障部《关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执行。
(十九)地方企业改制分流方案的申报程序,由省级人民政府参照本办法和税务总局、劳动保障部《关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另行规定。
(二十)企业的改制分流方案须经过改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其中涉及职工分流安置和用于安置职工的资产处置等有关事项,要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未经审议通过,不得实施企业改制分流工作。
九、其他相关事项
(二十一)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及时将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改制企业中党、团等组织关系、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以及职工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等移交接收工作,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原企业要积极做好改制企业属地管理的交接工作。
(二十二)各级政府和工商、税务、土地、经贸、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要按照《通知》和本办法的要求,主动做好服务,简化有关的审批手续,对在改制分流过程中发生的资产置换以及土地、房产、车辆过户等各项行政性收费,应予以适当减免,为企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创造有利条件。(二十三)企业在改制分流中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发挥企业党团组织和工会的作用,做好政策解释和宣传工作,引导职工和分流富余人员增强改革意识和承受能力,转变就业观念,使职工理解、支持改革并主动参与改革。
(二十四)要注意防止企业改制过程中弄虚作假、骗取优惠政策的不正当行为。对于侵占国有权益、无偿量化国有资产、擅自核销国有资本等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法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不符合条件享受免税政策的企业,经查实后,取消其政策优惠并补缴税款,给予经济处罚,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十五)各地可根据《通知》精神和本办法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地方企业改制分流的实施细则。
第三篇:财政部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有关
【发布单位】财政部 【发布文号】财企[2005]78号 【发布日期】2005-05-17 【生效日期】2005-05-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
(2005年5月17日 财企[2005]7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各中央管理企业:
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以下简称“主辅分离改制分流”)涉及的企业财务处理事项,按照我部《关于印发〈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企[2002]313号)和《关于〈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企[2005]12号)的规定执行,较好地解决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推动了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进一步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工作的开展,规范主辅分离改制分流过程中的财务行为,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内部退养人员预留净资产问题
企业对内退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费、社会保险费,可以在主辅分离改制时,从国有净资产中预先做出安排,作为对企业承担内退人员管理责任的资产补偿。预留资产按照“资产随人走”的原则,由负责内退人员管理的单位负责管理,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企业在改制分流完成后,向内退人员支付相关费用时,按照我部《关于〈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企[2005]12号)的规定,先从预提的国有净资产中列支,如仍有不足,不足部分由承担内退人员管理责任的单位在管理费用中列支。
内退人员相关费用的开支标准,应当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相关规定。
二、关于资产损失处理
企业在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工作中,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财企[2002]513号)和《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财企[2003]233号)规定的处理权限和确认原则,处理发生的资产损失。
三、关于剩余净资产的处理
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工作中,原主体企业划出的改制资产在安置职工后有剩余的,可以采取投资、出售、出租等方式,原主体企业应当加强剩余净资产的财务管理,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财务处理。
四、改制期间净资产损益的处理
主辅分离改制分流过程中,自评估基准日到改制企业设立登记日的有效期内,改制企业资产的管理责任,应当在改制方案中予以明确。自评估基准日到改制企业设立登记日的有效期内,改制企业因实现利润或者发生亏损引起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企[2002]313号)的规定执行。对人、财、物、账等已与原主体分离,且改制方案中已明确由改制企业进行试运营管理的,可以按改制方案的约定由改制企业承担。
五、流动负债余额处理
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工作中,有关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等流动负债余额的处理,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企[2005]1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在改制方案中加以明确。
六、原主体企业与改制单位的关系问题
改制单位应当与主体企业在资产、业务、机构、人员、财务等方面彻底分离,发生的经济业务往来,应当按照市场独立主体之间的正常经济业务对待,公平交易,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改制单位从工商注册或变更登记之日起,相关的费用开支应当由改制单位负担。主体企业对改制单位的扶持政策应当在遵循上述规定的前提下安排。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细
【法规名称】 云南省国资委等关于印发《云南省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细则》的通知
【颁布部门】 云南省国资委 查看
【颁布时间】 2004-08-1
3【实施时间】 2004-08-13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云南省国资委等关于印发《云南省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细则》的通知
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主业,加快发展,利用辅业资产安置分流富余人员的有效途径。为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根据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和相关政策,结合我省实际,我们制定了《云南省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细则》,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国资委
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云南省地方税务局
二00四年八月十三日
云南省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我省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根据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制定的《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分配〔2002〕21号)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印发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的通知》(劳社部发〔2003〕21号)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指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对象为我省省属国有和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
国有大中型企业划分标准。按照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规定的企业划分标准执行,中小企业标准上限分别对应为大中型企业标准的下限。
第二章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
富余人员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第三条 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目标是:精干主业、放活辅业,减员增效、安置富余人员。具体实现三项目标,一是盘活企业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以下简称“三类资产”);二是用“三类资产”安置分流人员;三是通过改制使所创办的法人实体具有自生能力,面向市场,在经营中生存和发展。
第四条 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原则:
一、着眼于精干壮大主业,放开搞活辅业,推动主体企业内部资产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营机制的转换。
二、准确把握政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合理设置工作目标,统筹规划,因企制宜,积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三、原则上用“三类资产”按有关政策规定支付分流人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不足部分由主体企业承担,经济补偿金的来源必须落实,不留缺口。
四、辅业改制组建的实体,优先安置从事辅业生产经营的职工,鼓励吸收安置主业的富余职工。
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规范操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第五条 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方法是利用企业“三类资产”,多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资产净值数额不大,应该面向市场经营的辅业单位,可通过出售、用国有资产安置职工等方式,改制为非国有的独立法人实体。净资产数额较大的辅业单位,可采取出售部分国有资产、合资等形式,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暂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可在明晰产权、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采取国有法人控股、参股组建股权多元化的法人实体。债务负担沉重,经营困难的,可采取破产后,用关闭破产有效资产安置职工的办法进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第三章 分离的资产
第六条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的资产范围:主要是与主体企业主营业务关联不密切的“三类资产”,即:
一、企业非主业资产:指按照企业改革发展和市场定位以及专业化分工,需要分离的辅业和后勤服务单位的资产及与主业关联度不大的其他资产。
二、闲置资产:指闲置一年以上的企业资产。
三、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指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资产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一定获利能力,并用于抵偿职工安置等费用部分的资产。
第五篇:关于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4〕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精神,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现就做好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协助做好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方案的审核备案工作,按照《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和《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劳社部发〔2003〕21号)规定,中央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总体方案经国资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批复后,由中央企业组织所属企业实施。中央企业所属企业制定的实施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情况、改制后的企业吸纳富余人员的比例,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各项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情况、内部退养职工和移交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的数量,以及内部退养职工的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移交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费用支付和预提情况,债务处理情况、职代会讨论通过决议等,向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在规定的审核时间内,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对中央企业所属企业报送的方案和有关材料要及时予以审核,出具相关认定证明,同时报劳动保障部备案。具体审核备案材料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二、积极推动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国家为促进就业、减少失业采取的一项宏观就业政策。做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不仅有利于精干和加强主业,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现富余人员从岗位到岗位的平稳转移,减少转到社会的失业人员。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本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一方面,要按照中央12号文件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配套文件精神,主动参与本地区
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政策措施的制定工作,特别是对涉及职工安置的资产、资金等,要主动与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等部门加强协调沟通。另一方面,要指导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职工安置方案,做好职工安置方案的审核工作。职工安置方案要经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凡符合条件的,要及时予以审核认定,并帮助落实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凡是职工安置方案不明确、资金不到位或资产不落实的,要责成企业予以明确和落实,否则,一律不予批准,以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和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指导企业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档案移交和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各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级政府有关政策规定,指导改制企业做好各项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和转移工作,并妥善解决离退休人员医疗保障资金和统筹项目外养老金的来源问题。对拟改制企业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应责成企业在改制前缴清。对于参加省级统筹的中央企业,原行业统筹单位辅业分离改制后的基本养老保险仍由省级社保机构管理;其他中央企业辅业分离改制后,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可由地方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与有关方面协商确定。对分流到其他企业就业人员或到社会上自谋职业的人员,要督促其所在企业和个人继续参保缴费。
四、妥善处理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过程中工伤职工的管理问题。各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督促企业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企业在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后,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工伤职工、退休的工伤人员及因工死亡人员供养直系亲属移交社会化管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应由企业支付的工伤待遇,由企业一次性支付工伤职工。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工伤职工,一般由原主体企业管理,继续承担各类工伤保险费用;经协商一致,与原主体企业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原主体企业可以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及当地的有关规定,支付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四年六月二
十一日
劳动部关于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办理职工 退出工作岗
位休养问题的通知
(1994年6月20日)劳部发〔1994〕25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
国务院《国有企业安置富余职工规定》(国发〔1993〕111号令)颁布后,对于规范企业妥善安置富余职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有的企业在分流富余职工 时,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对距退休年龄不到5年的职工,强迫退出岗位休养(以下简称“内退”),剥夺甚至侵害了职工的正当劳动权利。为保证职工的合法权 益,维护国家行政法规的严肃性,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对距退休年龄不到5年的职工,应经本人提出申请,企业领导批准,方可办理退出工作岗位休养。
二、企业对在改革中精减下来但又不符合“内退”条件的人员,应该积极为 他们创造或推荐新的岗位,也可以提供转业培训,在采取这些措施以后,对部分 人员可以引向社会或作为企业内部待岗人员,但不能办理“内退”。
三、对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无论是办理了“内退”或是其他富余职 工,企业都要根据有关规定为其发放基本生活费,标准不得低于省、市、自治区 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对确实有困难并已足额交纳失业保险金的企业,经劳 动部门批准,可以用失业保险金予以补贴。职工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需按 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凡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转由社会保险机构发给养老金。
四、各地劳动部门对企业贯彻国发〔1993〕111号令要做好指导和监督 检查工作,坚决制止企业超出国务院规定办理“内退”的做法。今后,对企业的 此类行为要及时纠正,并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