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管理工作座谈会发言稿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5:1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爆破管理工作座谈会发言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爆破管理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第一篇:爆破管理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爆破管理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上午好:

在这里,我代表教学二矿全体涉爆人员谈一下我矿目前关于放炮作业现状、放炮现场管理、爆破物资库存管理等方面一些问题:

一、目前井下放炮作业现状

我矿目前由安全通风部负责火工品审批、登记,涉爆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物资供应部负责井下爆破材料库物料管理、公安局领用、审批火工品等管理工作;保卫部负责监督检查火工品管理工作;放炮队具体负责放炮员现场放炮管理。

我矿目前放炮员共26名,均持证上岗。分别服务于采煤一队、采煤二队、掘进队、通探队井下各作业现场,通归放炮队管理。

放炮员井下现场作业,严格执行“一炮三检”、“三人连锁”制度和《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在安全员的监督下进行放炮作业。

二、爆破材料领退、使用等各环节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存在问题:

(1)矿井现使用炸药每箱为24㎏,因包装不同造成药卷的重量不一样,其中有每支0.15千克和0.20千克两种,两

种药卷混到一块存放,给退库方面带来不便。

(2)爆破工领用的雷管在没有使用完的情况下,如果在库内反复领出,会出现雷管编号不清晰,给工作带来不便。

(3)雷管在井下使用中,偶尔会出现拒爆现象,造成爆破工作被动。

(4)爆破作业后,炮烟会造成一氧化碳超限。

2、解决办法:

(1)在进库时,把两种重量不一样的药卷分别开来并分开存放,爆破员在领用时,要固定住那个作业地点用那种类型得炸药。

(2)爆破员领取新雷管在现场作业时,必须先使用上班剩余雷管,使用完后方可使用新领的雷管。

(3)经现场查看后不能再次起爆时,按残炮处理。

(4)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定量装药,定量放炮。

三、管理经验及好的做法

1、人员培训

为加强涉爆人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涉爆人员的业务素质,涉爆人员每月9、19、29日必须参加培训。每季度组织一次涉爆人员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季度第最后一个月的29号,每月19号召开一次涉爆人员专项会议,放炮队在每月19日涉爆人员专项例会上对当月学习培训情况进行通报。涉爆人员每季度考试必须全部参加,涉爆人员考试不合格者

一次罚款20元,并在考试结束后一周内进行补考。补考后仍不合格者,将脱产培训学习。

三、需要集团公司协调解决的问题

放炮员双证问题,目前放炮员需持特殊工种证和公安局办理的资格证。培训工作显得麻烦,能否二证合一证。

教学二矿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六日

第二篇:全省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座谈会材料

全省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座谈会材料汇编

目录

1、加大城市供水基础设施投入

不断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2、实施西瓜地图

规范摊点管理

3、立足科学发展

创新工作机制

努力开创市政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新局面

4、凝心聚力激情干事用心惠民,努力把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好管理好服务好

5、因地制宜搞好污泥处置

努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6、以城市桥梁信息化管理为抓手

提升城市桥梁安全监管水平

7、实施城管执法重心下移

统筹城乡建设管理

8、强化措施

狠抓落实

加快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9、大力实施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

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

10、加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

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加大城市供水基础设施投入

不断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

(2011年2月28日)

按照座谈会要求,我把济南市城市供水行业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作简要介绍。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供水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济南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公用事业局也十分重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在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下面作简要介绍。

一、城市供水设施现状

济南市现有水源地11处,水厂10座,加压站23处,直径100毫米以上输水干管2500千米,设计常规供水能力111万立方米/日,储备供水能力69万立方米/日,供水服务面积230平方千米,供水人口250万人。目前,实际日供水量约71万立方米。

二、近年来主要开展的工作

(一)实施了低压片区供水管网升级改造。为进一步改善居民用水条件,“十一五”期间,投资近2亿元,开展了大规模的低压片区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改造低压片区70余处,使30万居住在5楼以上的居民的用水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积极推进供水厂处理工艺升级改造工作。为进一步改善城市供水水质,“十一五”末,济南市争取到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该项目是针对黄河下游地区水源系统复杂多变、污染严重等问题,以饮用水水质全面达标为目标,开展多水源优化配置、水源生态修复、水厂深度处理、管网安全输配、预警监测业务化平台构建等关键技术研究的系统工程,拟在通过工程改造、水质监控技术完善和安全运行优化,进一步提高水厂出水水质,建立山东省/济南市两级饮用水水质监管业务化平台,形成黄河下游地区“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为全省城市供水行业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和示范。

为充分发挥项目的实际应用效应,结合该项目的实施,济南市投资1.68亿元,对担负着全市80%以上供水任务的玉清、鹊华两个地表水厂实施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其中,玉清水厂工艺改造主要是将水厂平流沉淀池改造为气浮沉淀池,V型滤池改为碳砂双层滤料滤池,添加紫外消毒和应急活性炭、高锰酸钾投加等工艺,提高对原水藻类的去除能力;鹊华水厂工艺改造主要是建设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臭氧-生物活性炭滤池,采用V型砂滤池工艺,主要是解决黄河下游引黄水库高藻、高有机物、微污染水质问题。改造后,两个水厂出厂水水质将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将彻底解决常规工艺难以去除的臭味问题;二是多种处理工艺的优化组合,将有效提高水厂对原水水质突发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三是由于水厂深度处理工艺在全国尚未普及,鹊华、玉清水厂的改造经验将为城市供水行业水厂改造工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目前,鹊华水厂的改造工程已于2010年12月1日开工,预计今年6月底完工。玉清水厂的改造工程已完成招标,也将于近期开工,预计9月份完工。

(三)实施了济西二期调水工程。为满足广大市民多年来和优质泉水的愿望,2010年1月14日,济南市政府专题会议确定,投资3.4亿元,实施济西二期供水工程。通过实施该项工程,将距离济南趵突泉域较远的长清区境内的10万立方米/日地下水调入市区,用于居民日常生活。目前,该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6月底即可具备供水条件。该工程建成后,不仅满足了居民喝优质地下水的愿望,而且,为干旱季节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开展了分质供水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居民饮用水品质,结合国家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实施和新一轮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充分调研和进行合理必选的前提下,济南市政府决定结合城市综合体等大型公共项目的建设,在市政设施配套中开展直饮水工程试点工作。目前,西客站片区建设工程和16个综合体建设工程已将直饮水项目纳入建设内容。

(五)建设完成了国内首个省市两级水质预警监测及应急管理数字化系统。该系统含1个预警监控应急指挥中心及5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能够实现对全省供水系统运行情况全过程预警监控,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可靠依据。

实施西瓜地图

规范摊点管理

济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2011年2月28日)

去年以来,济南市城市管理围绕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构建人民满意的城管品牌,在全市城管系统深入开展了十大行动百件实事活动,努力把人民群众的所求、所盼、所需做为城管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西瓜地图”的绘制,使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些矛盾的钥匙。该地图推出以后,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等全国近百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并评论。媒体大多都称赞为瓜农绘制“西瓜地图”是一个甜美的创意,充满人情味,解决了管理难题,提升了城市形象,是个多赢之举。2011年1月,济南“西瓜地图”被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评为2010年中国城市环卫行业具有重大影响的十大新闻文件之一。循着西瓜地图的思路,又陆续推出了便民自行车摊地图、便民报摊地图等。这些地图的产生,充分体现了为人民管理城市的指导思想,使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变成了工作亮点。

一、“西瓜地图”破解了城市管理难题

每年夏秋两季,随着西瓜的大量上市,近郊瓜农进入城市卖瓜,他们要么沿街叫卖,要么随处摆摊,有的还在销售过程中乱扔瓜皮,影响了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压力。许多城市对瓜农进城卖瓜采取禁止、取缔甚至处罚等措施。这种“以堵为主、硬性执法”的管理方式,使瓜农种了西瓜却无处销售,市民需要新鲜便宜的时令水果却无法就近购买。在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引起瓜农的抵触和市民的不满,形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因此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去年初,我局确定惠民便民“百件实事”的第一件,就是“编制近郊瓜农进城销售服务指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西瓜地图”。编制西瓜地图并没有先例可循,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对近郊西瓜主产地进行了调查摸底,了解近郊西瓜的年产量、在济南本市的销售量等情况,到八里桥果品批发市场了解近三年来的西瓜销售情况和来源产地。随后又到街道办事处和居民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并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上报临时西瓜销售点。对上报的每一个临时西瓜销售点,都安排城管执法人员进行了实地勘察。经过三次局党委会讨论研究,遵循户外经营整治“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街巷支路规范”的要求,一共确定了455个临时西瓜销售点,5月底正式推出,同时在报纸、电视、网络上公布,瓜农提前申请即可免费在这些摊点上销售西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区局负责统筹调度执法中队具体负责临时西瓜销售点的设置和日常服务监管,由市局来负责指导和监督。“西瓜地图”较好地实现了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市民买瓜和瓜农售瓜四者的和谐统一。

二、“西瓜地图”传递了以人为本理念

进城瓜农在内的马路摊贩占道经营一直是困扰城市管理部门的难点问题,也是媒体和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市容市貌的整洁、靓丽,还关系到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城市生活的和谐。为践行为人民管理城市的指导思想,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如何解决长期困扰城市管理的瓜农进城售瓜问题是“百件实事”的第一件。看似简单却长期存在的“卖瓜矛盾”考量的是我们是为人民管理城市还是为城市管理人民。落实到解决瓜农进城卖瓜问题,过去的“以堵为主、硬性执法”都是在“为城市管理人民”思想指导下做出的行为,而编制“西瓜地图”体现了为人民管理城市“的人本思想和”民生为先,守土有责“工作理念,既方便规范管理,又为瓜农与市民做了”广告“,一个创意解除了买卖两难之忧,不但瓜农感激,城市里的市民也感受到了夏日里的清凉,传递出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三、”西瓜地图“体现出城市管理新模式

为转变城管作风,真正做到让人民满意,我们在”为人民管理城市“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构建”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即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用服务解决70%的问题,用管理解决20%的问题,用执法解决10%的问题。编制”西瓜地图“,引导近郊瓜农进城有序销售西瓜,正是”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城管新模式的集中体现。我们编制和发放了《应季西瓜临时销售点示意图》和《周边瓜农进城售瓜服务指南》,主动引导周边瓜农进城定点经营,把实行”西瓜新政“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服务上;同时,辖区执法人员加强巡查管理,市局督查大队加强督查考核,并定期通报考核情况,保证了”西瓜临时销售点“周边的市容环境和有序经营。”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城管模式保证”西瓜地图“的顺利实施,实现了多方共赢。

循着被社会各界广泛赞誉的”西瓜地图“思路,举一反三,延伸出了”地图思维“,陆续推出了便民自行车摊地图(设置便民自行车修理点297处)、便民报摊地图(设置便民书报摊1050处)。今年我局将准备推出”便民早餐地图“、”便民摊点地图“等,并通过数字城管网络平台,形成电子地图,让市民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查阅和使用城管便民地图。为构建人民满意城管品牌,打造”洁、靓、谐“省会城市新形象,把城管服务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我们将不断进行城市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探索,真正做到解决矛盾、促进和谐、发展经济、惠泽民生。

立足科学发展 创新工作机制

努力开创市政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新局面

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1年2月28日)

近年来,青岛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工程建设的各个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统筹安排、突出特色,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创新作为,通过扎实开展”市政工程管理提升年“活动,不断提升市政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为青岛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建设工作程序监管

为保证基础设施大项目又好又快地建设,我们提出了”越快越要保质量、越快越要重安全、越快越要按程序“的指导思想,落实责任、加强管理,近几年来,我们着重抓好制度建设,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青岛市市政工程施工企业管理考核办法》、《青岛市市政工程项目代建单位管理考核办法》、《青岛市市政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考核管理办法》、《青岛市市政工程监理企业及项目总监考核管理办法》、《青岛市市政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动态评价规定》、《青岛市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检查标准》、《青岛市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标准》、《青岛市城市道路掘路及修复技术规程》、《青岛市市政设施养护维修工程管理标准》、《青岛市市政工程设施养护维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现正在制定《青岛市项目代建管理办法》、《青岛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实施细则》、《青岛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抽测暂行办法》、《青岛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实施细则》、《青岛市市政工程开、竣工管理办法》、《青岛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和《青岛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标准》等规范性规定,建立了完善的市政工程、市政设施管理体系,实现了市政工程、市政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提高了行业管理水平。

(一)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监管体系

一是严把技术方案关。工程开工前对工程质量管理进行系统监督交底,指导和督促参建单位制定和完善安全可靠、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监理方案,涉及安全的复杂施工工艺实行专家论证制度,从技术上规避质量安全风险。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化解技术风险。对重大技术问题及时协调组织专家论证,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二是严把建材质量关。进入施工现场的建材产品必须按规定进行检测,不合格产品一律清出现场。在原材料、半成品及设备的检测试验及各环节验收方面,检测机构做到随送随检,质监机构力求随报随验,不分节假日,提供一条龙便捷服务;三是严把监督检查关。根据重点工程工期紧、质量要求高的特点,量身定制质量监督检测方案,提供点对点、零距离、跟踪式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工程质量隐患。根据建设进度,突出不同阶段的监督检查重点,进行全过程监督。对工程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及时交底,重点抽查,建立日常监督检查、随机巡查、专项检查、重点监督抽查相结合的监督体系。

(二)建立全方位的施工安全监管体系

在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文明施工“的方针,认真落实文明安全管理责任,努力强化文明安全管理措施。一是抓责任目标考核。全面落实市政设施运行安全责任制,明确项目各方主体安全生产责任,切实落实”一岗双责“,将安全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具体单位、部门和个人,并纳入目标考核体系;二是抓教育培训。制定了规范市政施工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市政施工企业特别是承担重点工程建设任务企业的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活动,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切实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和整体队伍素质;三是抓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施工企业在安全责任制度建立落实情况、施工现场安全防护、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以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立即向责任单位提出了限期整改通知,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确保施工安全。

(三)建立全方位的程序监管和资金保障体系

一是规范大项目招标投标程序。我们采取定点发放招标文件、答疑文件的做法,集中管理招投标过程中各环节的资料,全面监控评标定标过程。进一步完善评标专家库,实行评标专家的动态管理,不断完善评标办法,积极探索科学的评标方式,有效遏制了围标串标行为;二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责任制。项目建设经公开招标选择代建单位,我们严格按照规定加强对代建单位的监督,确保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实施,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坚持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三是理顺资金拨付程序。协调财政、发改、融资单位根据工程进展具体情况,提前做好资金准备,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督促项目代建单位加强资金拨付和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不占用、不挪用;四是建立奖惩机制。对违反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的,采取扣罚项目代建管理费、暂缓直至取消项目代建资格等措施进行处罚,对项目管理较好完成任务质量高的,采取节余资金分成、招投标加分等措施予以奖励。

(四)理顺工程拆迁,强化现场管理

一是加快拆迁安置工作进展。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统筹考虑被拆迁居民的住房周转、日常生活、异地安置房源等实际问题,建立专家介入机制,聘请规划设计、拆迁评估等专家提前介入,预防拆迁纠纷,实现拆迁的公平、公正、公开,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改造的热情,由”要我拆“变为”我要拆“,加快拆迁进度。同时,为减少部门间文件批转时间,按照”成熟一批、完善一批“的原则,同步推进政府行政审批,政府各部门及相关区政府全程参与,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缩短拆迁安置前期工作准备时间;

二是进一步加强现场管理力度。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我们建立重点项目协调例会制度,根据工程实施存在问题,定期召集各有关部门及单位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及方案,全力推动工程进展。督促项目代建单位加大对施工过程中重、难点的控制管理,及时协调解决现场的问题,做到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生产模式。对施工现场实行综合考评,由监理单位牵头每月检查,每季评比,实行奖优罚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强化进度指标。

二、创新工作方式,增强市政工程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一)完善企业责任主体考核

在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了市政工程管理考核系统,构建起了市政工程管理信息平台。该系统第一次将我市市政工程各责任主体集中到同一个平台、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统一的考核管理,通过对责任主体及主要环节的监督检查和考核量化,使企业的评优、招投标、项目代建、企业资质等内容与日常检查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并且将企业的检查考核结果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布,激发了市政工程各责任主体的自律意识,强化了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为市政工程安全、文明、规范、有序地组织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加强掘路计划管理

为提高掘路计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避免道路重复开挖,在坚持掘路计划申报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掘路工程联席会议制度,组织交警、公交、市政公用局、各区建管局等相关单位分管领导组成了掘路工程联席会议工作小组,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在掘路计划的大框架下,核实并确定下个月份计划实施的掘路项目,并将确定的月份掘路计划于上个月的下旬通过青岛建设网向社会公示,进一步增强了掘路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了掘路项目的规范有序组织。

(三)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为规范掘路施工行为,减少掘路施工对道路交通和市容环境造成的影响,严格按照《青岛市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标准》,进一步加大施工现场管理力度,开展示范化工地创建活动,树立标准化工地典型,采取正面激励和检查处罚相结合的办法,引导施工企业进行规范、文明施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强化现场公示制度,要求建设单位在现场设置详细的公示牌,对施工内容、工期、责任单位、监管部门及投诉电话等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加强自我约束。

(四)加强市政设施养护管理

加大对养护方式的改进,从过去传统的小修小补的维修方式,转变为集中优势力量,区域彻底根治的方式。养护维修工程计划科学,工艺操作规范化,促进了养护质量的提高,使养护维修质量合格率和设施完好率有了较大提高,发生了较大变化;加强了全市道路、桥梁和过路沟槽的整修、维护,着重解决冬季道路养护管理难的问题,完善了冬沟槽养护措施,对发现的沉陷、翻浆等情况的道路及时进行维护,组织冷拌沥青料,用于坑洼、破皮及小型沟槽的养护维修,确保了冬季道路交通安全;

加强桥梁设施安全管理,连续三年组织有关专家、专业检测机构对市内四区近130座桥梁进行了检测工作,补充完善了缺失的桥梁资料,并根据检测结果提出了确实可行的维修建议,建立城市桥梁检测评估、养护维修和信息管理系统等相关制度;

加强掘路沟槽路面恢复,全市掘路沟槽恢复、养护维修工作基本能按照法规要求的时限,及时进行路面恢复和养护,城市主干路和车流量较大的其它道路,提前介入、压茬进行,及时完成掘路沟槽路面恢复,减少工程给城市交通、环境带来的影响。

凝心聚力激情干事用心惠民

努力把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好管理好服务好

青岛市市政公用局

(2011年2月28日)

青岛市市市政公用局辖供水、供气、供热、排水、环卫5个行业,局机关内设19个处室,局直属事业单位8个、国有企业5个,共有干部职工1万余人。近年以来,在青岛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青岛市市政公用局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激情干事,用心惠民,实现了保障民生新突破,取得了市政公用事业新发展,荣获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连续3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目标绩效考核优秀单位。2010年8月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头条以”转变-中国发展新模式“为题,对全局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六个历史之最“

2008年以来,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六个历史之最“。即:投资总额最高,共160亿元;建设项目最多,共3200余项;建设管网最长,共5600余公里;集中供热发展最快,新增供热面积4160万平方米;排水管网建设力度最大,共700余公里;新建供水、燃气、供热设施惠民面最广,共125万户。

--供水工程。2008年以来,市区建设供水管网500公里,改造二次供水设施200处、一户一表23万户。截至2010年底,一户一表用户达到66万户。

--供气工程。2008年以来,市区建设燃气管网900公里,新增管道燃气用户26万户。截至2010年底,管道燃气用户达到79万户,管道燃气气化率75%。

--供热工程。2008年以来,市区建设供热管网1900公里。截至2010年底,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900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62%。其中,市内四区达到68%,较2007年提高24个百分点;新增用户24万户,总户数达到51万户。

--排水工程。2008年以来,市区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3座,治理污染点源930处,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其中,市内四区达到93%,较2007年提高20个百分点,大大改善了市区三大流域周边环境和胶州湾水质。

--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工程。建成生化处理厂、沼气发电厂及建筑垃圾处置场;投资6600万元,更新了134辆高性能压缩转运车辆;中转站搬迁新建、填埋场二期、餐厨垃圾处理等工程即将开工。

--资源能源综合开发工程。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10万立方米/日)开工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1条线点火运行;海水/污水源、生物质、太阳能等新能源供热项目投入运行。

二、创新机制,强化监管,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实现”六个转变“

建立了以特许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六统一“管理体系,破解了”六道难题“,提升了规范化、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水平。

--建立了”统一输配“的供水管理体系,建成仙山路输配水等工程,形成”四纵三横“的输配系统,实行在线监测,破解了优质稳定供应的难题,实现了由分散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

--建立了”统一调控“的供气管理体系,加快中石油引进,建成中石化入市区第二条管线,破解了安全运行的难题,实现了由”单气源“、”单路“供应向”双气源“、”双路“供应转变。

--建立了”统一调度“的供热管理体系,加快热源、管网建设和”联网“、”环网“运行,破解了热源不足、运行风险大的难题,实现了由”单网“运行向”联网“、”环网“运行转变。

--建立了”统一监控“的排水管理体系,推进排水管网建设等五项重点工作,加快院内排水设施改造等五项重点任务,破解了污水收集率低、处理标准低的难题,实现了由部分收集、处理到基本全收集、全处理转变。

--建立了”统一标准“的环卫管理体系,启动环卫监管体制和运行方式改革,建设垃圾焚烧、沼气发电、生化处理等项目,破解了垃圾收集处理无资源化、减量化手段的难题,实现了垃圾由单一填埋处理向综合处理转变。

--建立了”统一管理“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实行”四统四分“新机制,对水、气、热、排水4类管线一次开挖、一次下线、一次恢复,破解了道路重复施工、反复”拉链“的难题,实现了由分散组织、分散实施向统一组织、统一实施转变。

三、情系民生,用心惠民,市政公用事业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全面强化落实”三心“理念、”四快“机制,打造”用心惠民·一线连万家“品牌群,建立了以群众满意率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考核体系,推进服务理念、方式、手段全方位变革,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与前三年相比,12319热线收到的表扬电话增加105%,投诉电话减少79%。

以”用心惠民“机关品牌为统领,以供水”润万家“、供气”能泽万家“、供热”暖到家“、排水”惠万家“、环卫”洁万家“、收费服务”益万家“等”家“字系列品牌为支撑,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市政公用事业”用心惠民“品牌群,提升了服务的知名度、满意度。

建立了5个行业20余项服务新标准(文化标准、环境标准、制度标准、管理标准、礼仪标准),窗口单位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完善了36个服务岗位规范,一线员工规范化服务达标率100%。将所有用户分为5大类(即稳定居住类、动态居住类、出租房屋类、特需服务类、空房类)10小类,实行5种差异化抄收方法(即定时抄收、提醒抄收、配合抄收、关爱抄收、关注抄收),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

开展”百千万“大行动(走访一百个企业、一千户家庭、一万名居民)、供水”解水忧“、供气”星级服务竞赛“、供热”进社区暖民心“、排水”进楼院惠万家“等活动,实行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公示制、承诺制,将责任单位、解决时限在媒体上公布,自觉接受监督,共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9万个,惠及25万户居民。

因地制宜搞好污泥处置努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枣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1年2月28日)

值此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际,首先,我代表枣庄市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多年来对枣庄市城市建设事业及污水处理行业的关心、关爱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按照会议安排重点汇报一下我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工作情况。

一、枣庄市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泥处置现状

(一)污水处理情况。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迎淮核查为契机,全面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及监管,实现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厂容美观整洁、管理科学规范、运行监管正常的目标。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运行9座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能力38万吨/日,所有区(市)均有1-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累计配套污水管网505.2公里,实现了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的全覆盖。2010年全市9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达到10067.2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5%,污水处理厂平均负荷运转率达到80%以上,出水水质全部达到GB18918-2002一级排放标准。在监管上,建立了进出水在线监测和市级视频监控平台,实现了全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的现代化。在2009年3月国家六部委进行的迎淮核查工作中,枣庄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污泥处置工作做法,受到国家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二)污泥处置情况。枣庄市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规范达标运行,城市污泥产量达到240吨/日,其中市直3座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为50吨/日,滕州市2座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为140吨/日,其他区污水处理厂合计约50吨/日。围绕破解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问题,因地制宜,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实现了多渠道处置污泥。主要处置途径是将污泥作为发电、水泥和化工的燃料原料,基本上实现了污泥处置企业与污水处理厂共赢。市直3家(惠营、汇泉、新城)污水处理厂和薛城污水处理厂与八一水煤浆电厂、中联水泥及普利化工签订了污泥处置合同,实现了污泥的多途径处置。八一水煤浆电厂利用污泥的热值与水煤浆混合发电,因水煤浆电厂的燃料为浆体,这种处置方式无需对污泥进行烘干脱水,煤泥与污泥经计量按比例掺混后,直接进入锅炉焚烧。该方案能够有效利用污泥的热值和水分,且灰渣作为建材能够作为水泥生产原料等实现综合利用,该处置方法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处置能力强(约150吨/日),且受外界因素影响小,能够保障持续处置污泥,既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置,又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其成果正在申报省经信委的节能减排项目;中联水泥把污泥应用于干法生产水泥工艺,作为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和燃料掺烧,处置能力达到60吨/日,我市污泥成功应用于水泥生产较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广的北京金隅水泥处置污泥早1年多的时间;普利化工则是利用污泥替代腐殖酸、粘合剂和燃料生产合成氨、甲醇,并且该项技术已经申报了国家专利,但该处置方法受化肥市场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差。滕州市污水厂的污泥用于新源热电厂干化焚烧,经过对既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利用电厂尾气余热对污泥进行干燥脱水,干化后的污泥按比例与燃煤掺混。该处置方法能够有效利用污泥的热值,受外界因素影响小,能够保障持续处置污泥;山亭、峄城区污水处理厂分别与中联水泥、丰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污泥处置合同,实现了全部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二、枣庄市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泥处置主要做法

(一)污水处理工作。国家实施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枣庄市城市污水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全面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工作水平提供了良好契机。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城市污水处理工作作为城市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任务目标为抓手,全面完成了国家、省政府下达的城市污水处理工作任务目标。重点抓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全面完成南水北调规划任务。在国家规定的时限内,全面完成了21项列入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的污水处理及配套项目。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全面规范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管理。相继出台了《枣庄市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办法》(枣庄市人民政府第110号令)、《枣庄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监督运行管理办法》、《枣庄市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监管等各个环节加强了管理。三是强化日常运行监管,严格督查考核,并结合省里污水处理工作绩效考核,全面提高工作水平。枣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与监察局联合,定期、不定期对城市污水处理工作进行督察、通报,并制定下发了《枣庄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考核方案》,对污水处理厂进行百分制考核,排名通报,有力地促进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规范运行。四是打造亮点,实现突破。监管用上”千里眼“,在省内率先建立市级在线视频监控平台,并将环保部门建设的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接入视频监控中心,市级监控平台通过”质“和”形“全面把握各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实现了对运行过程及处理水质的全面监管。

(二)污泥处置工作。枣庄市坚持”把污泥变资源“的处理理念,在探讨污泥处置的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突出”早“,围绕”治“字,推行

”用“。按照无害化、稳定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的原则,在无害化处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的寻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是枣庄市污泥处置的基调。我们着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早动手,我市要求新建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必须同步考虑污泥处置。枣庄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1998年正式投入运行,运行初期产生的污泥被用作其他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培养的菌种、农用肥,但随着污泥产量的增大,以及污泥用作农用肥副作用的显现,如何处置剩余污泥、杜绝污泥成为二次污染,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最大限度的保护好环境,我市要求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时必须同步解决污泥处置问题。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为企业提供服务、信息和支持,实现经济效益,调动企业积极性。鼓励污水处理厂与驻地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及时对有关国家、省鼓励政策进行传达,并联合发改、物价、经贸等部门对合作企业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支持,使之获得上网电价、资源综合利用、银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降低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成本,为合作企业创造效益,提高了企业污泥处置的积极性。三是围绕

”治“,推行

”用“,所有污泥实现综合利用。我市已经建成3座无害化垃圾处理厂,通过填埋虽然可以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置,但这种处置方式不能实现污泥资源利用,而且还要挤占社会公用资源。因此,我们要求各污水厂必须结合当地实际,与属地其他企业开展合作,因地制宜地寻求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方式,将卫生填埋作为污泥处置的辅助、备用方法。

三、几点体会

枣庄市因地制宜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污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需不断加强和完善,我们也对我市污泥处置工作进行了认真思考,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污泥资源化利用处置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一是经济效益明显,能够实现污水处理厂与污泥处置企业双赢。不同的污泥处置办法与污泥的卫生填埋相比,处理成本均低于卫生填埋,不但污水处理厂减少了污泥处置开支,各合作厂家收到污泥处置费用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污泥热值及其他有效成分,实现污水处理厂和合作企业双赢。二是环境效应显著,实现节能环保。电厂、水煤浆电厂、水泥厂对污泥的处置温度在1450℃以上,不会排放二噁英等有机污染物,且能够杀死污泥中的微生物、消灭病原体。焚烧产生的灰渣中的重金属固化,以稳定状况存在,杜绝了污水厂脱水污泥二次污染的可能。三是社会效益明显。污泥通过资源化利用方式处置,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减少投资成本和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挤占。

(二)污泥资源化利用处置需要政策支持。我市污泥处置,目前依靠污水处理厂推动,尽管合作企业有一些收益,但是总体上收益很低,因此积极性不高。为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处置。需要政府出台更多相关的政策予以支持、推动。建议省里出台相关政策,制定标准,对符合相关标准的,将污泥处置纳入资源综合利用或节能减排政策支持范围,使企业享受税收等政策优惠,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通过政府引导,在社会上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污泥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利用。

(三)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污泥资源化处置。在寻求污泥处置方法的过程中,也探讨过烧砖、制肥、沼气等多种处理方式,均因成本、市场及无害化等原因而失败,我们愿意就污泥处置的经验和教训与兄弟城市交流共享,同时,学习兄弟城市好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我市的污泥处置工作,为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以城市桥梁信息化管理为抓手

提升城市桥梁安全监管水平

潍坊市城市管理执法局

(2011年2月28日)

潍坊市共有城市桥梁305座,多年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这是城市管理者非常可喜的工作业绩。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部分桥梁建成年代早、建设标准低,加上现代城市的交通流量、车型和荷载量都出现了若干新的变化,客观上给桥梁的正常营运增加了压力。长期以来,我市城市桥梁建设与管理主体分离,”重建设、轻养护、疏检测“现象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资料缺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维护不到位的问题较为突出,成为城市管理工作的软肋,也为道路交通安全埋下了若干隐患。为改变上述面貌,我们从2004年开始,加大工作力度,依托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平台,通过现场勘查、收集资料、实测实量,逐步实现了资料的信息化、管理的常态化和数据的动态化,提高了维护管理的针对性,使城市桥梁的维护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一、全面普查建档,实现了桥梁技术资料的信息化

《城市桥梁检测和养护维修管理办法》(建设部118号令)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是城市桥梁养护维修的主管部门。在此之前,没有明确。当时,我市中心城区22座桥梁中,已办理交接手续的只有2座桥梁,在市政管理部门仅存有4座桥梁施工图纸,技术资料大量缺失。

我市按照”一桥一档“的要求,结合数字化建设和网格化城市管理,开展了城市桥梁普查。设施普查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管理、规划、建设、公路等部门以及县市区政府协同参与,有关社会单位积极配合,财政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在具体实施上,主要分了三个步骤:一是市政管理部门牵头,收集市政设施现存档案资料,根据资料缺失情况制定设施普查计划。二是依据普查计划开展现场勘查,这项工作采取市场化的模式,委托具有资质的测绘单位实施。三是由市政管理部门汇总所有档案资料。

目前,已完成中心城区130平方公里内城市桥梁普查确权,基础数据已录入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内容包括完善桥梁基本信息、日常巡查、养护维修台账等。县市区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推行工作也已列入和谐城乡行动和城市管理考评,下一步将重点督促县市区建立健全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

二、强化工作责任,实现了桥梁维护管理的常态化

信息化建设是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推广使用〈山东省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的通知》要求,2010年8月,我市与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签订了使用协议,由其负责系统的安装工作,同时提供系统所有功能的更新、升级和改进服务。系统于当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我市城市桥梁管养工作提供了统一的信息化平台。

依托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按照桥梁行业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责任落实到人,对每座桥梁实行”三个一“责任制,即”一名领导,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一名养护管理人员“,落实了各项巡查管养工作,巡查人员每天至少进行一次日常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理。同时,实行动态管理,从日常巡查、经常检查到定期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建立动态档案,以充分掌握桥梁病害发展动态。

结合数字化建设和网格化管理,我市招标采购了网格化巡查公司,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城市桥梁部件巡查。巡查员利用”城管通“手机,对桥梁病害部位,如道板脱落、露筋、裂缝、附属设施损坏等进行精确定位和拍照,直接传到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系统自动识别并转到权属单位,由权属单位及时组织养护维修,防止病害的进一步发展或突变。

三、适时安排检测,实现了桥梁技术数据的动态化

城市桥梁养护管理只靠表面观察、手写笔抄、人工处理、凭经验决策的传统工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城市桥梁管理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车辆荷载和交通流量日趋增大,导致桥梁病害日趋严重且正常使用年限不断缩短,这就要求城市桥梁管理部门对桥梁技术状况的检查周期要缩短,数据要现代化,及时更新。

在日常巡查和常规定期检测的基础上,我市对所辖区域内养护的桥梁制定特殊检测计划,每2-3年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桥梁检测机构检测一次,检测桥梁结构部件的状况及完好率,评定出桥梁的技术状况,根据评定结果对桥梁进行有效管理,制定出具体的养护方案,采取有力措施,保持桥梁达到最佳状态。我市已于2008年委托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对城区桥梁进行了一次特殊检测,数据已录入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检测总体状况良好。

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取代了过去管理模式粗放、管理手段落后的状况,通过建立全面系统完整的桥梁信息系统数据库,有效地分类保存和管理各类技术资料,数据更新更加便捷。GIS服务系统可以快速浏览地图,直观的实现从地图到文字、文字到地图对城市桥梁信息双向查询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快速定位,极大地提高了桥梁管养工作效率。

四、科学制定规划,提高了桥梁维护管理的针对性

《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虽然给出了具体的评分标准,但由于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桥梁状况评价与维修对策上,很难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合理制定和中长期大中修养护计划。

城市桥梁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根据桥梁状况信息数据,对桥梁状况BCI指标进行自动评价,给出相应的养护维护方案和计划,提供编制和中长期大中修计划的编制建议。我市据此制定并提请市政府将日常管理维护费用和常规检测费用列入财政计划,做到了桥梁养护资金专款专用,促进了城市桥梁养护工作科学发展上水平。

城市桥梁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加强桥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安全意识,防范意识,以城市桥梁信息化管理为抓手,把加强桥梁安全监管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做出积极的贡献。

实施城管执法重心下移

统筹城乡建设管理

莱芜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2011年2月28日)

近年来,按照城乡一体化和新城镇、新社区建设的要求,莱芜市城管执法局立足城乡统筹,创新执法理念,大力推进城管执法工作重心下移,积极探索向城镇、社区延伸的新方法、新路子,初步建立起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城镇管理执法体制,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09年,省政府法制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我市召开了全省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向建制镇延伸工作现场会;2010年,应邀在第五届全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论坛上做了典型发言。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创新执法理念,构建城乡一体的工作模式

根据”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总体要求,以加强街道(镇)、社区城市管理为重点,进一步理顺关系,健全队伍,切实形成市为主导、区为重点、街道(镇)为核心、社区(村居)为基础的城市管理新格局。一是先后出台了《关于在街道办事处、建制镇开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莱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行政执法运行机制的意见》、《关于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善了城镇管理执法各项制度体系,确保了城镇管理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二是按照重心下移而不改变执法主体,转变职能又不增加城镇编制的思路,采取业务领导、双重管理的模式在全市20个建制镇和2个大型工矿区内组建了城镇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各街道(镇)政府负责人员配备、财务经费和办公场所,市(区)城管执法局负责业务指导以及人员的培训、督查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向社区延伸,按照建成一个、落实一个的原则,通过在社区成立城市管理办公室,切实加强社区自治管理。目前,已在凤城街道办戴花园社区、羊里镇仪封、方下镇耿公清、雪野镇的鹿野、上游、雪野等社区成立城管办,其他社区也正在筹建。三是通过签订《执法协议书》的形式,赋予各城镇执法队伍管理职能,合理界定职能职责、执法权限和目标任务,明确法律责任关系,各城镇执法队伍以市(区)城管执法局名义作出行政处罚,由市(区)城管执法局对外承担法律责任。

二、创新工作思路,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方式

一是制定规范,统一标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先后制定了《莱芜市小城镇容貌管理规范》、《城镇驻地示范街标准(试行)》、《户外广告设置技术规范》等管理规范,为全面、规范、高效地开展城镇执法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各城镇执法队伍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找准工作突破口,分别开展了以示范街创建、违法建设查处、垃圾处理、市场建设、广告美化等为主题的集中整治活动,突出亮化、美化、净化”三大工程“,全面清理农村”四大堆“,有效地改善了城镇驻地”脏、乱、旧“面貌。三是参与创建,打造亮点。在全市各建制镇组织开展了”容貌优美示范镇“创建活动,集中治理环境卫生、道路交通秩序、户外广告、建筑景观、违法建筑、烟尘污染等影响城镇容貌的突出问题,全力打造城镇新亮点。目前,全市90%以上的镇已达到示范镇管理标准。同时,结合《山东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落实了各城镇执法队伍的管理责任,全面推行城镇容貌管理责任区制度,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文明意识。

三、创新制度设计,构建城乡一体的执法机制

为将城镇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不断推向深入,我们始终把制度创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牢牢抓在手上。一是完善执法工作制度。先后下发了《关于城镇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若干规定》、《案件办理程序》等相关文件,对执法文书的使用、罚款的收缴、执法程序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规范了城镇执法行为。二是建立巡回督查制度。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具体分工负责,定期不定期地到各城镇调度、检查和指导工作,及时了解执法工作开展情况,帮助解决执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采取明察暗访、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对执法过程中涉及到的依法行政、文明执勤、队容风纪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督查。三是实行联合执法制度。为弥补城镇执法力量不足现状,在市城管执法局成立联合执法指挥部,根据各城镇执法队伍的申请和集中行动工作特点,抽调市执法局或有关城镇执法队员,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并邀请当地公安、工商等部门配合,按照预定方案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四是严格考核奖惩制度。与各城镇执法队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城镇执法队伍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城镇执法队伍进行全面考核,半年组织一次,奖优罚劣,并将考核结果向当地党委、政府进行通报。

四、创新教育方法,构建城乡一体的培训体系

我们十分重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将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一是认真开展岗前培训。在执法人员上岗之初,进行全脱产、全封闭、军事化的集中培训,组织学员系统学习相关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执法程序、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各方面内容,全面掌握执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截至目前,已举办三期城镇执法人员培训班,培训200多人次,全部获得执法资格,做到了持证上岗。二是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城镇执法人员到市局进行业务训练,现场观摩工作流程,熟悉办案程序,学习执法技巧,交流心得体会,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经常开展廉政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和平台,进行经常性的反腐倡廉教育,采取以会代训、专题辅导、印发文件、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学习反腐倡廉制度规定,开展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通过城管执法工作向城镇、社区的延伸,进一步改善了环境秩序,提升了政府形象,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为推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城镇执法队伍紧紧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创新执法方式,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了驻地环境,提升了城镇品味和形象,为各城镇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政府工作效能明显提高。各城镇、社区管理队伍成立后,积极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工作,忠实履行各项职责,严格依法、文明执法、和谐执法,以快速高效的执法服务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好评,树立起了城管为公、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三是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城管执法工作的重心下移,城镇环境明显改善,使城镇在吸引人流、物流、产业流方面呈现的”洼地效应“越来越显著,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镇域经济逐步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强化措施

狠抓落实

加快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菏泽市城市管理局

(2011年2月28日)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辖八县两区,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970万。菏泽属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管理工作起步晚,环卫设施建设较落后,欠账较多,尤其是八个县,至2008年没有一个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生活垃圾只是简易堆放填埋。省政府《关于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9]74号)、《山东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2009-2011年建设规划》等文件下发之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相关会议,要求各县按照省政府文件精神,到2011年底都要建成一座标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一、菏泽市区及八县垃圾处理场建设进展情况

(一)菏泽市区垃圾处理场建设情况

为加快市城区垃圾处理场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01年,我市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一处生活垃圾焚烧厂,即菏泽锦江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该工程是一家利用垃圾焚烧能源转化成电能和热能的综合利用企业,位于市城区南部,2001年5月建成投产,项目总投资1.6亿元,年产值5000万元,日处理能力600吨,该处理厂自建成投产以来一只运营良好,每年焚烧垃圾18万吨。为搞好生活垃圾处理,2006年,我市又在城区北部建设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该工程是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城市环保项目,工程概算投资1.24亿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850万美元,其余资金自筹。该场占地面积346亩,设计规模日处理垃圾规模660吨,设计使用年限20年,处理工艺采用全量化分选+高温堆肥+卫生填埋的综合处理技术。目前,该工程竣工投产,被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认定为Ⅰ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

(二)八县垃圾处理场建设情况

根据《山东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2009-2011年建设规划》,我市八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全部纳入省政府建设规划,东明县、巨野县、单县、成武县、郓城县五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纳入2009年建设计划,要求2010年6月底竣工。鄄城县、定陶县、曹县三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纳入了省政府2010年建设计划,要求2011年6月底竣工。

东明县生活垃圾处理场选址于城区东北6公里陆圈镇西裕洲屯村,占地面积153亩,设计处理规模150吨/日,总库容量77.41万m3,设计使用年限15年,概算投资1800万元,完成投资1900万元,2010年6月份竣工并投入使用。

单县生活垃圾处理场位于城区东北约3.7公里的谢集镇十里铺窑厂,占地面积190亩,设计处理规模200吨/日,总库容量124.3万m3,设计使用年限15年,概算投资6627万元,完成投资2000万元,第一填埋区建成,已投入使用。

巨野县生活垃圾处理场位于城区东北10公里田庄镇大宁庄村,占地面积180亩,设计处理规模200吨/日,总库容量95.96万m3,设计使用年限11年,概算投资4980万元,完成投资2350万元,填埋区正在施工,近期可竣工并投入使用。

成武县生活垃圾处理厂位于城区南部7.5公里天宫庙镇干李庄村,占地面积145亩,设计处理规模150吨/日,总库容量68.97万m3,设计使用年限10年,概算投资4115万元,完成投资1670万元,办公区建成,填埋区正在施工,预计今年6月份第一填埋区竣工并投入使用。

郓城县垃圾处理场位于城区东10公里张营镇二十里铺村,占地面积143亩,设计处理规模250吨/日,总库容量93万m3,设计使用年限10年,概算投资3800万元,完成投资1500万元,填埋区办公区、渗液处理工程正在施工,预计今年6月份第一填埋区竣工并可投入使用。

鄄城县生活垃圾处理场位于县城西南方向8公里富春乡北富春村,占地面积189亩,设计处理规模200吨/日,总库容量84.73万m3,设计使用年限12年,概算投资5300万元,完成投资1500万元,填埋区正在施工,预计今年6月份第一填埋区竣工并投入使用。

定陶县生活垃圾处理场位于城东10公里路南刘楼村,此处理场占地面积为176亩,设计规模为200吨/日,总库容量87.27万m?,设计使用年限为13年,概算投资5184万元,完成投资1530万元,计划今年10月份竣工并投入使用。

曹县生活垃圾处理场位于城区东5公里磐石办事处姚寨村,占地面积200亩,设计处理规模180吨/日,总库容量107.5万m3,设计使用年限15年,概算投资4088万元,完成投资1500万元,今年10月份竣工,并可投入使用。

二、加快推进垃圾处理场建设的措施

为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9]74号)和《山东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2009-2011年建设规划》文件精神,确保我市八县2011年底每县都建成一座标准化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的任务目标,我市积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纳入市委市政府大项目观摩和城镇化考核体系

市委市政府在每季度大项目观摩时,把各县垃圾处理场建设情况作为现场调度的必看项目之一,由市级四大班子领导参加,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市委书记现场点评,找出进度慢的主要原因,现场解决有关问题,明确下一步推进垃圾处理场建设步伐的具体措施,县委书记现场表态。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市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也将各县垃圾处理场建设情况纳入了城镇化考核体系,每季度定期召开生活垃圾处理建设调度会,观摩建设进度较快的生活垃圾处理场,现场解决土地利用、环评、可研、资金拨付等有关问题,有效促进了垃圾处理场的建设进度。各县非常重视垃圾处理场建设工作,县委政府把垃圾处理场建设工作当作本县一号工程来抓,均成立了工程指挥部,拨出专项经费,做好前期工作。由于菏泽属平原地区,大部分地块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比较珍贵。根据垃圾处理场设置标准要求,从风向、水系、运距、城市发展趋势各方面反复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委托权威部门均进行了环评、可研、土地利用、压煤等多项论证,完成了征地立项等各项手续的审批。菏泽市城管局和市环卫办也成立了垃圾处理场建设协调督导组,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前期各项工作,定期不定期对八县垃圾处理场建设情况进行现场督导,聘请有关专家现场解决技术问题。

(二)制定考核办法,成立专项考核组

市城市管理局制定了《垃圾处理场建设考核办法》,采用百分制考核,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前期工作完成情况,权重为40%,主要考核可研、环评、土地利用、立项等;二是建设形象进度,权重60%,考核标准细化到入场道路、大门、围墙、办公设施、称重计量设施、垃圾渗沥液处理设施、填埋区施工进度、垃圾坝护坡、场区绿化等。从有关部门聘请专家和抽调业务骨干,成立了”垃圾处理场建设专项考核组“,由市城市管理局分管局长带队,每月对各县垃圾处理场建设情况进行现场督导和考评。

(三)召开了垃圾处理场建设现场会

为加快各县垃圾处理场建设步伐,去年8月份,市政府组织各县分管县长、建设局长、垃圾处理场主要负责人,在垃圾处理场建设进度较快的东明县召开了现场会,听取了该县垃圾处理场经验介绍,现场观摩该县垃圾处理场建设进度,调度各县垃圾处理场建设情况,协调解决垃圾处理场建设所涉及的土地、环保、财政、工程建设等问题,有效促进了其他县垃圾处理场建设步伐。

(四)建立动态信息报送制度

为全面掌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情况,我市建立了动态信息报送制度,设置了信息报送平台,安排专职人员负责,除每月不定期到现场采集信息外,每月督促各县将上月末建设情况形成文字材料和表格,经各分管县长、建设单位负责人签字后上报,我局汇总后呈报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阅示,发各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交流建设情况。并按要求将有关信息及时填报至”全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环卫协会领导及时审核各县填报的有关数据,确保了我市信息填报率始终保持100%。

(五)实行通报制度

一是每季度在市电视台或菏泽日报向社会通报一次;二是将汇总后的检查结果和各县排名情况呈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发有关部门、各县县委书记、各县县长,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安排,再接再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各县垃圾处理场建设、协调、督导、考核力度,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按期完成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任务。

大力实施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

提高城乡环境卫生水平

昌邑市环境卫生管理局

(2011年2月28日)

为全面贯彻中央”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的决策部署,改变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2008年以来,昌邑市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新路子,创新模式,强化措施,通过”委托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农村垃圾治理体系,实现了”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生活垃圾不落地“及垃圾处理”资源化、产业化、无污染、零废弃“的目标,有效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提升了农村整体文明水平。

一、创新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建立起 ”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垃圾处理体系。

为克服

”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各自为政、各不负责的多节点、长链条管理弊端,2009年起,昌邑市环卫局立足实际,摒弃”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模式,直接运作,全面负责起村镇生活垃圾收集、街道保洁,垃圾运输中转、无害化处理等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运输作业,实现了”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一是设置垃圾桶,实行常态化收集保洁。两年来,市环卫局在镇街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街道设置垃圾桶千余个,在城中村和基础条件好的托管行政村村内按照每15-20户设1个垃圾桶的标准设置垃圾桶10000余个,由保洁人员全日负责对垃圾桶进行擦洗、打药等精细化保洁作业,督查人员对垃圾桶的保洁情况一日多查,一周一通报,确保垃圾收集及时,保证了桶体干净整洁,保证了街道村庄环境清洁。

二是加大设备投入,不断提升垃圾清扫和清运能力。两年来,市环卫局投资数百万元,购买了大型清扫车11辆、小型清扫43辆,提高了机扫率和工作效率;投资840万建设了7处镇街(区)垃圾中转站,投资上百万购买了侧挂式封闭垃圾清运车20辆、压缩车7辆,负责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统一清运、压缩、中转,减少了运输成本,避免了城乡生活垃圾的二次污染。为加强管理,投资近20万元为9处环卫所各配备一辆管理用车,用于农村保洁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调度,增强了服务功能。

二、完善垃圾收集运输模式,实现了”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生活垃圾不落地“的目标。

昌邑市环卫局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之初,采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垃圾收集方式:在大部分行政村建设专用垃圾池或垃圾房,进行垃圾的收集工作,各村把生活垃圾以及固废垃圾统一倒入垃圾池内,由垃圾运输车统一进行运输。

但实践经验让我们认识到:设置露天生活垃圾房及垃圾池,无法解决垃圾二次污染,造成了重复劳动,清运工作量大,加之清运不及时,许多餐厨垃圾霉变酸化,特别到夏季臭气熏天,蚊蝇满天飞,形成了二次污染。虽然以前予以重点治理,效果仍不明显。

自2009年以来,昌邑市环卫局创新思路,采取设置垃圾桶的方法,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既方便又卫生,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为方便垃圾桶模式的垃圾运输工作,减轻垃圾清运人员的工作量,与青岛同辉集团合作研发了侧装式垃圾封闭运输车,更加灵活方面的构造及自动设置,更加适合对垃圾桶垃圾进行清运,减轻了垃圾清运人员的工作负担,大大提高了垃圾的清运效率,避免了垃圾的二次污染,在收集运输过程中达到了”收集运输全封闭、生活垃圾不落地“的目标。

三、打破垃圾处理”三化“原则,实现由传统焚烧、填埋、堆肥向资源化利用转变的大革命。

为彻底解决传统垃圾处理方式的多污染、低效率问题,从根本上实现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减轻环境压力。2009年起,在解决垃圾问题上,昌邑市环卫局转变观念,以加大垃圾清运处理力度、实现垃圾资源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通过走市场化道路,企事联合,节省政府资金,与潍坊金丝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合作,采取BOT模式建成了一处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节约了政府资金投入,规避了垃圾的二次污染问题,实现了垃圾处理由”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向”资源化、产业化、无污染、零废弃“的转变,使生活垃圾得到了更有效的处置。此工程占地30亩,设计日处理城乡生活垃圾350吨,总投资1.08亿元,于2009年8月份开工建设,并于2010年8月正式建成运行。这项工程的流程主要通过分解、分选、磁选、厌氧、高温裂解等先进工艺,产生沼气、有机肥、汽油等可利用的产品,实现循环再利用。此工程科技含量高、建设标准高,是国内外首创工艺,其每吨垃圾能产生160元的效益,达到垃圾循环再利用。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科研成果评审阶段。

加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

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肥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1年2月28日)

近年来,在省住建厅的关心指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北方桃源名城的定位,以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为目标,大力开展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注重搞好城市道路绿化,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林荫路系统。目前,城区100多公里道路,共栽植各类行道树8万多株,绿化普及率达到97%,绿化达标率达到88%,城市道路绿化建设被评为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肥城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

一、高点定位,科学编制规划设计

在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导下,围绕北方桃源名城的城市定位,确立了”四纵六横“城市道路绿化框架布局。紧紧抓住城市规模膨胀,城市框架拉大的良好契机,严格控制道路两侧新建建筑的后退红线范围,扩大道路两侧绿化用地范围,城市干道绿量不断加大、层次不断提高。在设计上坚持高起点,聘请北京林业大学、上海园林规划设计院、杭州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单位,深化完善了街道绿化详细规划,从设计风格到文化符号,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严格把关道路绿化建设,城市道路普遍采用绿化分车带的两块板、三块板的形式,广泛推行行道树多排种植,尽量种植高大乔木和灌木,形成了”人在林中走、车在绿中行“的林荫路系统。所有规划方案都实行”阳光规划“,尊重专家的权威,体现市民的意愿,确保经得起市民、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二、突出特色,潜心打造道路绿化精品

围绕增绿量、上水平、创特色,突出道路绿化的多样性、立体性、亲和性,扩大绿化区域,致力打造精品。

1、打造绿化特色街道。按照景观路、林荫路的要求,把道路绿化建设作为城市绿化的骨架,各种花草树木合理搭配,修一路、绿一线、成一景。根据路形地貌选树配草造绿,用大绿量、宽绿带的手法,做到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分别打造形成了国槐一条街、栾树一条街、百日红一条街、悬铃木一条街、杨柳青一条街等特色绿化街道。按照道路两侧20-50米绿化带的绿化标准,对泰西大街、康汇大街、凤山大街等20多条主要街道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形成了以大乔木为主、乔灌层次分明、花草错落有致的特色街景。

2、突出绿化服务功能。开展道路绿化中,坚持做到”松、石、园、景“和谐统一,穿插布置休闲的便道、廊架等,贴近百姓生活,方便市民群众。动员道路沿线企事业单位拆墙透绿,拆除实体墙3万多米,完善院内景观,通过借景,开辟小游园、开放式绿地,使院内外景观形成一体,便于市民休憩。在所有主干道路的路口都留足了绿化空间,实施四角绿化,每个角均建有3000平方米以上的街头绿地,既提高了道路绿量和生态效益,又为人们游憩提供了开阔的活动场地。城区道路处处绿树成荫、绿韵飘荡,市民随处都能走进一块休闲小憩的场所。

3、注重提升文化内涵。道路绿化建设中,积极融入肥桃、左丘明、范蠡等地方历史文化,挖掘城市人文景观。在城区重点路段,科学布设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建筑小品和城市雕塑,使之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风格一致,丰富园林内涵。肥桃路、文化路等城区干道突出桃乡特色,栽植了碧桃、山桃、垂柳等树种,形成了桃红柳绿的风景线。精心建设了”花街“,融注了桃文化元素,打造福、禄、寿、喜”四园“,实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为解决大面积绿化形成的绿而欠美的问题,实施道路绿化美化工程,丰富文化内涵,选择以主题花美人蕉、市花百日红等为主的20多种花卉配置到城市道路绿化中,以鲜花造型造景,提升了绿化景观效果。

4、积极推广节约型绿化。在道路绿化树种选择方面,选择乡土树种为主,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广泛栽植了雪松、国槐、栾树等最能体现乡土特色的耐旱物种。在养护管理上,积极利用地表水和处理后的中水,中水回用率达50%以上,有效缓解了城市绿化用水紧张矛盾。改变大水漫灌式的浇水,实行了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节水率达到60%以上。道路部分照明装置采用了太阳能灯具,有效节约了资源。

5、始终坚持多元化投入。针对道路绿化资金投入的瓶颈制约,创新思路,多元拓展,有效保证了资金投入。市财政加大绿化资金投放力度,每年都筛选多项道路绿化工程列入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列支专项资金,每年按比例增长,近3年来,财政用于道路绿化资金达到4.5亿元。成立城建投资公司,搭建运作平台,积极筹措绿化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探索”开发加绿化“捆绑模式,今年吸引社会资本5000万元用于古店新区45万平方米道路绿化,形成了多元化投入、多主体建设的格局。

三、高效管理,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建管并重的原则,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提升道路绿化管理水平。严格实施”绿线管制、绿色图章“制度,强化了园林、规划、执法等部门联动机制,联合执法、依法治绿。全面推行管护责任制,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养护管理考核细则、质量标准、作业要求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将城区道路绿化分片分段,实行定岗位、定任务、定责任的”三定"措施,严格考核,严格奖惩。通过招投标选择施工、养护管理队伍,落实了苗木两年包活责任制。设立了园林绿化监督电话,积极引导市民群众参与监督管理,确保了园林绿化成果。

相关专题

第三篇: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座谈会

水利建设与管理改革

工作座谈会

言 材 四川成都 2014年4月

目 录

1.认真开展涉河建设项目和采砂管理 切实维护流域良好水事秩序

长江水利委员会 1

2.加快水利建设步伐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四川省水利厅 6

3.深化改革 创新管理 提升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

江苏省水利厅 10

4.河道管理力推“河长制” 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人集中管理

天津市水务局 16

5.加强河湖管理 建设生态水利

湖北省水利厅 21

6.强化管理 落实责任 扎实推进黄河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黄河水利委员会 24

7.开展划界竖桩 规范河道管理

河北省水利厅 28

8.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努力提高重点输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辽宁省水利厅 32

9.创新管理机制 助推美丽浙江

浙江省水利厅 35

10.深化改革 积极探索 加快建立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机制

安徽省水利厅 39

11.规范招标投标 强化质量监督 切实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监管

江西省水利厅 42

12.创新建管模式 实化工作举措 全力确保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顺利完成

湖南省水利厅 47

13.深化改革 强化监管 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广东省水利厅 51

14.探索创新 狠抓落实 实现重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跨越

重庆市水利局 55

15.务实创新 大胆探索 扎实开展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云南省水利厅 59

16.创新机制 强化监管 切实保障水利工程建设“四个安全”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 63

17.创新体系 强化责任 不断把“河长制”管理引向深入

无锡市水利局 67

18.在全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阆中市水务局 70

认真开展涉河建设项目和采砂管理 切实维护流域良好水事秩序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一、长江委涉河建设项目和河道采砂管理概况

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水资源丰沛,航道及岸线条件优越,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良的自然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道管理任务也随之日益加重。随着水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长江流域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和河道采砂管理逐步走上了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轨道,流域内水事秩序良好。

在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方面,我委不断探索实践管理的新方法、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与服务,理顺了管理体制;二是逐步健全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有关法规制度,管理行为日趋规范;三是通过逐步引导和规范,项目业主依法履行许可手续的意识逐步增强;四是注重涉河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质量,强化专家技术审查,各级、各部门共同把关,管理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我委许可涉河建设项目每年都在100项以上,2010年168项,2011年171项,2012年164项,2013年143项。做到了在保障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2年,《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正式颁布施行,同年水利部批准我委成立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局,主要职责是负责长江宜宾以下干流河道采砂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组织编制长江干流采砂规划及流域内重点江河湖泊采砂专项规划,负责长江干流采砂总量控制以及长江干流省际重点边界河段采砂和长江干流吹填固基等工程性采砂活动的许可等。10多年来,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同心协力,航道、海事、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实现了从“九龙治砂”到“一龙管砂”以及从“滥采、滥挖”到“依法、科学、有序”的巨大变化。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逐步完善配套法规建设,不断健全管理制度体系 2002年,我委根据水利部《关于长江水利委员会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权限的通知》(水管„1995‟5号),结合长江流域实际,颁布了《关于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审查发放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同意书的范围及规模的通知》(长江务„2002‟358号),进一步明晰了我委与各省(直辖市)的许可权限,理顺了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关系。2009年,颁布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行政许可办事指南》、《长江水利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规范了审批流程,明确了办理程序、时限及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2013年颁布了《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涉河建设方案报告编制导则(试行)》,进一步规范了申请人报送的涉河建设方案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采砂管理方面,2003年水利部联合有关部委制定了《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和《长江河道砂石资源费征收标准》。同年,水利部及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直辖市)制定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我委和沿江有关省(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相继制订了采砂许可办法、采砂现场监管办法、非法采砂机具拆除标准、砂石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关于违反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法律法规行为的纪律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一系列与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较全面地建立了采砂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了依法行政、遵章办事的良好局面。

二是大力推进行政许可改革,加快服务窗口建设

我委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机关”为宗旨,以“集中审批,优化程序,规范服务,提高效率”为目标,在委办公室设立了行政许可服务处,统一承担申请文件的受理和许可文件的送达,行政审批服务效能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是转变管理部门职能,推行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分离制度 2005年,我委颁布了《长江水利委员会行政许可专家评审管理办法》,除重大项目由委组织评审外,其余项目均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组织专家评审,专家组成包括我委专家库中相关专业特邀专家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专家,专家评审意见作为管理部门许可时的重要依据,提高了审批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是逐步完善相关规划体系,指导和规范河道管理行为

我委先后编制完成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报告》、《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报告》、《长江干流宜宾以下岸线控制利用管理规划》、《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应急报告》、《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报告》、《长江上游干流宜宾以下河道采砂规划报告》。在一系列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逐步走上了依法、依规的轨道,监督管理和行政许可行为逐步规范。

五是不断加强监督检查,维护良好水事秩序

在积极配合水利部做好流域内河湖专项执法检查活动的同时,委属水政与安监局、建管局、砂管局等部门不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对一些重点地区开展集中整治活动,有力打击了违法违规建设行为,震慑了非法采砂者嚣张气焰,维护了良好的水事秩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是我委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权限有待调整

2002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印发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职责、机构设臵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按照该通知,部分原授权由珠江水利委员会审查的西南诸河涉河建设项目许可应调整为由我委许可。恳请水利部按照我委调整后的职责,尽早对我委涉河建设项目审查权限重新授权。

二是涉河建设项目许可缺乏相关技术标准

我委目前主要是根据不同河流和不同河段的防洪形势及河道管理要求,综合专家评审意见,对不同类型的涉河建设项目,— 4 —

按照基本统一的控制原则进行涉河建设项目审查许可。建议水利部尽快组织开展涉河建设项目审查许可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条件成熟时颁布实行。

三是涉河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和采砂管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江流域涉河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对砂石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加大,涉河建设项目和采砂管理任务不断加重,涉河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和采砂管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建议水利立项开展涉河建设项目动态动态监控系统建设,以实现对涉河建设项目的动态监控,对违法涉河建设项目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同时,建议水利部指导和督导沿江各省(市)加强以“四个专门”为主要内容的采砂管理能力建设,特别是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执法水平,为履行好采砂管理职责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采砂管理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急需落实到位

由于长江河道砂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非法采砂反弹,采砂船舶增多,沿江砂场增加等问题将长期困扰采砂管理工作。实践证明,受地方政府重视的地区,采砂管理工作成效比较明显,反之则采砂管理工作举步维艰。因此,建议水利部督导各地进一步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采砂管理责任制,促进采砂管理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加快水利建设步伐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努力实现再造一个都江堰的核心目标

四川省水利厅

近年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水利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核心目标,面对特大地震、暴雨洪水泥石流灾害的严峻考验,以及加快发展、灾后重建的双重压力,坚持以水利建设质量管理为基石,规划、设计、施工多条战线作战,攻坚克难,坚韧前行,水利建设的发展速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

一方面,我们立足省情,着力应对特大地震和暴雨洪水灾害,加快水利建设发展,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全省水利建设提速增效。

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积极规划实施“西水东调、北水南补”工程,构建以“五横五纵”调水补水网络为骨架、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结合的水资源配臵体系,加快推进大中型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从2010年起,每年新开工大中型水利工程不少于10座。大力推进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6座中型病险水库主体开工建设,21座大中型病险水闸初设完成审查,149座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工,694座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预计年底前可全面完工。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累计安排小农水重点县137批次,覆盖106

个县;大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319万农村居民和151万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防汛减灾工程建设,建成堤防87.214公里,2012年前规划实施的288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综合治理河道长度978公里。2011-2013年列入国家治理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117个县主体工程已完成并投入运行,其中96县通过初步验收;新增55县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已编制完成实施方案,将在2014年汛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有效抗击“5〃12”、“4〃20”特大地震灾害,以及多次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以确保工程安全为首要任务,全力抓好灾区险情排查,对险情重、影响大的受损水利工程抓紧开展应急修复,有效遏制了工程险情的进一步扩大。2008~2013年,全省水利投入累计达到1216亿元,建成、在建或开工大中型水利工程67处,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57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87万亩,水利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提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另一方面,我们着眼长远,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模式,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着力提高建设质量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工作谋划。去年12月6日,魏宏省长、史哈副省长在听取我厅水利工作汇报后,原则同意2013~2017年全省水利工作基本思路和重点,明确决定完成水利投资1238亿元,缺口资金通过发行债券和融资解决。这在四川水利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为下一步大规模水利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加强法治建

设。建立和完善涉河建设项目和河道采砂管理法规保障体系,《四川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纳入了省政府2014年立法计划。三是加强建设管理。严格执行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为核心的现代建设管理制度,中央及省投资水利项目巳全部进入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集中进行招标投标,并开展了电子招投标的前期准备工作。四是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省质量监督中心站挂牌成立,全省21个市州均已建立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制订了《四川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程序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加大了现场监管力度。五是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协调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利工程“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的模式。对骨干水利工程,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立专管机构,推行专业管理,试行管养分离,落实专管机构“两定、两费”;对小型水利工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强化赋权释能,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三有五落实”(产权证书、运行制度、工程档案“三有”,产权所有者、管理者、管护制度、管护经费、监管责任“五落实”)。六是加强稽查检查。制定了《四川省水利工程稽察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水利工程稽察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用于指导、规范稽察工作。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水利重大工程项目资金监督检查、水库安全管理专项检查、汛前安全大检查、水利普查、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水利行业打击非法违法建设经营行为行动等工作,积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四川水利建设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项目法人管理能力不足,重前期轻建设、工程建设招投标监管难度增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和部署,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以骨干为支撑,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配套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

二是加快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代建制,集中建立项目法人机构。

三是强化招投标监管,充分发挥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加强行业招投标活动中监管力度,鼓励具备条件的项目法人自行招标。

四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库,建立水利市场主体信用与市场准入、资质管理、投标资格管理挂钩机制,加大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记录公告力度,规范水利建设市场。

深化改革 创新管理

提升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

江苏省水利厅

江苏滨江临海,河网密布,水利禀赋得天独厚,水利工程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我省紧紧抓住深化水利改革、推进水利现代化等重要机遇,着力加强工程建设,推进管理创新,不断提升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突出建管体制改革,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我们积极适应“十二五”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大和质量要求高的新形势,不断深化建设体制改革,推行招投标方式创新,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一是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制定《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代建制试行办法》,委托专业化的“第三方”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建立起政府投资项目风险管理机制,丰富和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单位的组建模式,并在重点建设项目上先行先试。今年将稳步推进“代建制”,加大探索创新建管模式的力度。

二是全面实行招投标电子化。投资627万元建设完成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并投入运行,系统操作便捷,交互方便,实现了招标投标全过程网络化、电子化、远程化。目前我省重点骨干工程已全面实现电子招投标。

三是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以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年暨质量强水工程行动为抓手,切实加强政府监管职能,颁布《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和《水利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全省已有12个市和34个县(市、区)独立设臵了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今年,我们将制定《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实行集中监理的指导意见》,拟对同一地区在建的中小型工程实行区域集中监理。

四是积极创新工程稽察方式。2013年稽察项目54个,项目总投资约31.17亿元。抓好专项稽察工作,选择部分稽察项目委托有资质检测单位进行实体质量检测,开展招标投标限价、农民工工资、强制性条文宣贯等专项稽察。

二、突出机制创新,推进河湖库长效管理

江苏美,美在河湖水。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把河湖管理,作为水利部门履行管理职责、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一是加强河湖立法。根据河道、湖泊、水库管理不同特点和要求,分别开展立法工作.省人大颁布了《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江苏省水库管理条例》,并将《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列入“十二五”立法计划,省政府制定《江苏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江苏省骨干河道“河长制”管理工作意见》等规章制度,为水利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创新河湖管理制度。通过建立河道管理“河长制”、湖

泊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水库管理三级责任制,不断提升河湖库的管理和保护能力。目前,各省辖市均出台了“河长制”实施意见,全省727条省骨干河道已有90%落实了“河长”,水利、财政部门联合建立了“河长制”考核机制。今年,将建立完善河道巡查保洁管护制度,实现所有骨干河道“河长制”管理和巡查管护人员全覆盖。省管湖泊全部建立湖泊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建立水利牵头沿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湖泊联合巡查和综合依法管理,形成湖泊管理合力,务实解决管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中的问题。全省908座在册水库,全部落实了以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逐库落实三级责任人,按照规模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原则,逐步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小型水库管理所,实行规模化集中管理。目前,全省860座小型水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全面落实了1至2名巡查管护人员。

三是编制河湖管护规划。先后完成了全省湖泊保护规划、全省河网水系规划、全省水功能区规划、骨干河湖岸线开发利用规划、重点湖泊退圩还湖规划、长江河道采砂规划,正在编制河湖资源管理信息化规划、湖泊管理能力规划。为增加湖泊水域面积,恢复湖泊调蓄能力,修复湖泊水生态环境,省政府已批复8个省管湖泊退圩还湖规划,退还湖泊自由水域面积132.9平方公里,实现了防洪减灾效益、资源环境效益和经济开发效益的多赢。

四是提高河湖管控能力。开展了河道管理蓝线、湖泊保护范

围线和水库库区管理范围线的划定和勘界定桩工作,对12条流域性河道和16个省管湖泊进行了卫星遥感监测,对局部水域岸线开展无人机航拍监测,对遥感遥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收集整理、定期会商,及时处理。去年我们利用监测成果,下决心清除了洪泽湖2010年以来4.7万亩非法圈圩。今年,我们将遥感监测范围覆盖到48座大中型水库,以实现全省重要河湖库全覆盖。

五是加强河湖资源管理。采用0.3米分辨率航拍影像对全省75平方米以上的水域进行监测,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对涉河建设项目全面推行水域等效替代、占用补偿,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监管。对长江工程性采砂项目,坚持科学论证、规范许可,强化后期监督和综合评估。在非法采砂管控和治理上,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采砂管理执法网络,完成14个长江采砂管理执法基地建设,并与海事、航道、公安等部门在法律框架内密切配合,构建以日常巡查管理为基础、集中打击为手段、舆论宣传为辅助的高压严打体系,对非法采砂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效威慑、可防可控。去年以来,我们对淮河干流和洪泽湖非法采砂加大打击,取得了初步成果,滞留采砂船只明显减少。

三、突出规范化管理,确保工程效益发挥

牢固确立“以管理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坚持以技术管理为基础,以水利工程管理考核为抓手,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建设,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

一是完善工程管理技术标准。先后颁布了沿海挡潮闸操作、— 13 —

水利工程观测、白蚁防治、泵站运行、泵站主机组检修等技术规程,印发了堤防、水闸、泵站、水库四类工程技术管理办法,制定了泵站水闸安全鉴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督查、小型水库管理、维修养护项目管理等管理办法,出台了“河长制”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湖泊管理、小型水库管护等考核办法。

二是加强工程安全运行。坚持管理单位在建设过程的提前介入,确保工程一建就管。注重水利工程日常检查观测和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治理,建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督查工作机制,针对不同类型水利工程开展运行管理督查,开展水库安全报告制定试点。严格工程定期安全鉴定制度,对鉴定为三类、四类的工程,及时组织开展前期工作,尽早列入除险加固、更新改建计划。加大工程维修养护财政资金投入,切实加强维修养护项目的进度、质量和资金监管,开展绩效评价,不断提高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率。

三是推进工程规范化建设。以创建省级、国家级管理单位为目标,制定考核创建计划,加强技术指导,建立扶持引导政策,切实提高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水平。到去年底,全省共有省级以上水管单位177家,其中国家级14家,占全省县级以上水管单位总数的32%,市县覆盖面达到67%;建设省级规范化小型水库管理单位204个,占全省小水库总数的24%,市县覆盖面接近70%。

四是注重科技引领。坚持以信息化引领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积极推进遥测遥感、现代化通信、物联网技术等在水利工程

运行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先进技术装备和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利工程的安全保障水平。

河道管理力推“河长制” 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人集中管理

天津市水务局

一、河道水环境推行“河长制”管理

天津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治理。2013年1月,天津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天津市水务局《关于实行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地方行政领导负责制的意见》,标志着我市“河长制”正式实施。

河道水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截污治污、水资源保护、环境卫生整治、日常维护保洁、堤岸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和清理违法违章建筑等。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实施水环境专项治理工程

我市2008年至2013年连续实施了两轮水环境专项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9.7亿元,综合治理河道1100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65座、新增处理能力150万吨/日,新建配套管网1500公里,封堵排污口门976个,建成水环境在线监测中心。

去年10月我市启动实施“四清一绿”五大工程,我局牵头组织实施其中的“清水河道”工程。该工程坚持控源、截污在先,治污、修河、调水、开源多措并举,计划利用3年时间解决1143家工业废水直排等企业污染问题,治理718家规模化养殖排污问

题,治理995个入河排污口,建设64座污水处理厂及1174公里配套管网,改造140平方公里合流制地区,建设河道生态走廊,治理587公里二级河道,实现中心城区、环城四区水系连通循环,构筑与美丽天津要求相适应的水环境体系。

(二)建立水生态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自2012年筹备“河长制”工作之初,下发了《关于加强天津市河道水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天津市河道水环境管理考核暂行方案》,要求水务部门率先承担起在河道水环境管理方面的责任。对已治理的河道率先实行“河长制”,其他河道要加快治理步伐,治理一条纳入一条。

我局作为牵头部门,通过六项具体管理制度落实“河长制”管理。一是建立完善工作协商制度。市及各区县人民政府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办公室(河长办)设在水务部门。河长办主任由水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各成员单位分管负责同志担任。通过河长办这个平台,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协调解决垃圾、排污、违建、绿化等水生态环境管理问题。二是建立完善管理责任制度。通过媒体公布了133条(段)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和57名“河长”名单。各河长又细化分解落实责任至街镇、村单位责任人,组织对河道水生态环境进行养护保洁。三是建立完善考核工作制度。制定考核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细化了截污治污、河道水质、堤岸水面环境、绿化景观、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管理标

准。自实施“河长制”管理以来,市河长办组织现场考核检查830次,编制完成考核月报24期,下达整改通知58份,累计整改河道248条、1731个点位。四是建立了养护资金奖补制度。河道水生态环境日常养护资金以属地区县政府为主筹集,市级财政新安排专项资金,按照考核成绩实施“以奖代补”。五是建立了社会监督制度。全市各级河长办共聘请社会监督员290名,监督员每月定期向市河长办上报监督情况,成绩列入相关河长当月考核成绩。设立河长公示牌400余个,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受理举报投诉。六是建立了定期宣传制度。通过新闻通气会、报刊专版、电视专访等形式,对“河长制”管理进行深入报道,对河长进行专访,现场对河道保洁人员、沿河居民采访,宣传实行“河长制”管理给水环境所带来的变化。

(三)工作成效

一是建立了顺畅的河道水生态管理机制,落实了管理责任;二是提高了河道水生态管理意识,落实专业保洁队伍和养护资金;三是改善了河道水环境,2013年全市纳管河道环境卫生达到优秀的河道长度由1338.5公里增加到1616.2公里,同比上升20.75%;黑臭河道长度由332.68公里减少到275.92公里,同比下降17.06%。

二、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人集中管理

积极推行集中建设管理模式,市辖10个区县均统一组建了事业性质的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承担本地区各类水务工程建

设管理工作,实现了有编制、有部门、有人员、有制度、有场所和财务独立建账。

(一)项目法人集中管理的优势

一是常设机构人员固定,有利于积累管理经验,形成专业化管理团队。二是专业技术人员集中使用,避免了人才资源的分散和浪费,提高了队伍的综合素质。三是内设机构合理设臵,部门职责清晰,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四是项目法人集中管理,有利于统一建设标准,规范建设行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项目法人结合机构职能和区县水务工程特点,设臵综合、技术、财务等内设部门,明确部门人员及岗位职责。制定涉及建设程序、工程技术、质量安全、征地拆迁和财务合同等方面较为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做到依法管理、按章办事。二是严格建设程序。要求项目法人严格履行建设程序,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公开招标确定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严格履行施工图审查程序。三是加强现场管理。各项目法人成立项目部,每周组织质量、安全检查,对发现的隐患限期整改,形成闭合管理,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与进度。四是严格监督检查和考核。市水务局对项目法人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组织项目法人座谈交流,定期开展互查互比互看活动,为项目法人搭建互相学习借鉴的平台。五是强化学习培训。市水务局制定学习培训计划,有针对性组织开展

建设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和学习,累计培训300人次,项目法人持证率由30%提高到了50%,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加强河湖管理 建设生态水利

湖北省水利厅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河流众多,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素有“千湖之省”美誉。近年来,全省水利系统坚持建管并重,把加强湖泊保护和严格河道管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形成了举全省之力确保“千湖之省碧水长流”的良好局面。

——以碧水长流为目标,让“千湖之省”的美誉代代相传。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省人大颁布《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省政府将湖泊保护纳入全省“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与各市(州)签订《湖泊保护责任书》;出台《关于加强湖泊保护与管理的实施意见》,成立省长为组长,水利、环保、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湖泊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批准省水利厅加挂“湖北省湖泊局”牌子,明确12名公务员编制,负责全省湖泊水库工作,确立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湖泊保护主体地位。

二是加强科学规划。以省政府文件公布两批共755个湖泊保护名录,科学编制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全省30平方公里以上湖泊(18个)的水利综合治理规划,相继启动各市(州)30平方公里以下湖泊水利综合治理规划,开展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启动全省城市湖泊水生态修复和江河湖库连通工

程项目规划前期工作。

三是加强湖泊治理。完善湖泊堤防、排水闸渠、排涝泵站等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提升湖泊防洪减灾能力。先后组织实施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黄石磁湖、鄂州洋澜湖生态修复和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等百湖(河)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制订湖泊保护巡查月报制度、湖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湖泊事权划分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执法监管,开展全省湖泊保护大检查,落实湖泊巡查制度。

五是加强舆论宣传,营造社会氛围。承办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湖泊保护与开发利用”分论坛;联合《湖北日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千湖新记”,已刊发54期,社会反响强烈。启动《湖北省湖泊志》的编纂。联合团省委、省志愿者协会开展“爱我千湖”志愿者活动,举办“爱我千湖”征文和“湖北最美湖泊”摄影作品征集等活动。利用报刊媒体、现场宣传、在湖堤设立永久性宣传牌等形式,加强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宣传,营造爱湖、亲湖、护湖、养湖、美湖的社会舆论氛围。

——以严格管理为抓手,让依法治河成为社会共识。一是推进管理与养护改革。有计划开展河道堤防管理改革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总结推广管养分离、堤防养护货币化等做法,有效提高管理和养护人员积极性,有力推进了河道管理上水平上台阶。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出台《湖北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湖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钻探及钻孔封堵管理规定》、《湖北省河道堤防管理考核标准(试行)》等,为规范河道堤防管理奠定基础。

三是强化管理考核。建立了基层管理段月考月评、分局(总段)季度考评、市局半年考评、省级考核的管理考核机制,定期开展管理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与管养经费、绩效工资、年终表彰等挂钩,推动了堤防管理。

四是抓好日常运行维护。以堤顶路面和堤防迎水面、背水面“三面光”为重点,加强日常维护,保证堤防工程良好外观形象;以堤防“两林”建设为抓手,落实土地权、林地权、管理权。

五是规范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审批权限和管理范围,把好“事前审查、事中监督、事后资料备案”三个关口,依法做好涉河建设事项许可工作。对较大的建设项目,在做好防洪影响评价等科学论证工作的同时,坚持深入现场察勘、充分听取基层管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的意见,使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许可和监督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水利部关于加强河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河湖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把握工作重点、落实保障措施,切实加强河湖管理,探索河湖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全面改善河道湖泊生态系统,让河湖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实现可持续利用,为“生态水利、美丽中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强化管理 落实责任

扎实推进黄河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黄河水利委员会

2013年,黄委深入贯彻全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年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工程建设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一、认真制订实施方案,确保质量管理年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水利部召开全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视频会议后,黄委主任陈小江立即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分析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特点,并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陈雷部长重要讲话、扎实开展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年活动作出了全面部署。按照会议要求,结合黄河工程建设实际,在认真调研、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黄委2013年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主题和目标,重点部署了两次工程建设质量大检查活动,并从开展宣传活动、完善制度标准、组织培训教育、强化政府质量监督、创新质量管理手段、开展定期质量检查、落实第三方检测与日常监督、加强项目信息公开与诚信体系建设、健全激励工作机制等10个方面、22项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

二、扎实开展工程建设质量大检查,确保检查工作实效

按照质量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安排,2013年,黄委在全河开展了两次工程建设质量大检查。一是上半年质量隐患大检查“项目多、手段硬、问责严”。在委属各单位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由委主管领导、建管局负责人带队,组成3个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检查(含第三方质量检测)和查阅工程建设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堤防加固、河道整治、水闸除险加固、危房改建等25个项目进行了抽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各参建单位,并提出整改建议和要求。对未检查到的工程项目,要求下级建管部门要举一反三,做到全面检查覆盖。二是下半年质量管理检查凸显“深、细、实”。由建管局负责人带队,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检查组,本着查深、查细、查实的原则,通过察看工程外观质量、工程实体质量检测和查阅内业资料等方式,分别对河南和山东段的8处工程进行了检查,对于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项目,检查组现场召集参建各方,提出解决措施,达到了有针对性的现场培训宣贯有关质量要求的目的。

三、加强问题的整改落实与问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质量隐患大检查结束后,黄委及时召开了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隐患大检查问题整改工作会议,通报质量隐患大检查活动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剖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与措施。印发《关于对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隐患大检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通知》,明确了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对于一些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共性问题,要求必须严格

按照“认真、全面、严格、彻底、问责”的要求,下大决心加以解决。印发《关于对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隐患大检查发现突出问题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的意见》,对在大检查中问题比较突出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提出了严肃的问责意见。针对质量隐患大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派出检查组进行了专项复核,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四、认真总结活动经验,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2013年,黄委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质量管理制度标准不断完善。《黄河防洪工程建设质量检测管理规定》、《黄河防洪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等一系列制度的出台,逐步形成了符合黄河实际、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二是质量管理体系日趋健全。以质量管理目标为核心,健全完善了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了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薄弱环节管理。三是政府质量监督不断强化。进一步健全了黄委及所属各有关单位质量监督机构,充实了专职质量监督人员。四是质量管理手段得到创新。开发使用了黄河防洪工程可视系统,出台了《关于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可视系统抽查结果处理的意见》,实现了对重点工程现场的动态监管,进一步加强了对工程建设现场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年的有效开展,促使了行业全员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牢固树立,质量管理责任得到落实,全年共开展“飞检”和质量检测82批近2600个点次,合格率均在95%以上,— 26 —

实体工程质量处于可控状态。

下一步,黄委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工程建设质量监管,不断健全完善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质量检测等单位依法各负其责的质量管理体系,着力提升黄河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与能力,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继续推进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开展划界竖桩 规范河道管理

河北省水利厅

近两年来,我省有序推进河道管理范围划界竖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今后河道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一、直面问题,政府层面推动划界竖桩工作

多年来,我省境内河道不同程度存在着界限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加之河道常年干涸,导致非法设障、肆意侵占河道严重,严重影响了河道行洪能力。2012年汛期,我省大清河、滦河水系发生局部暴雨洪水,造成“小水大灾”的严重后果。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12年12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4年底前,完成全省汇水面积200km以上的353条、总长2.27万公里河道划界竖桩任务。为确保河道划界任务的完成,省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划定主要行洪排沥河道和跨市边界河道管理范围的通告》、《关于加快河道现代管理体系建设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省政府要求,划界竖桩工作由各级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并把划界竖桩工作纳入对市县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对逾期未完成的,予以通报批评和问责,暂停新增水利项目审批和经费安排,取消水利改革发展考核和农田水利建设“海河杯”评比资格。

2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划界竖桩方案》均已经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划界经费多数得到了落实,界桩制作已完成10万多根,界桩埋设完成5000多km。

二、结合实际,准确把握划界竖桩基本原则

河道划界竖桩情况复杂,直接牵涉群众利益,处理不好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为此,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把握以下原则:

1、权属不变。我省河道多呈宽浅的形态,河道内有400多个村庄和大量耕地,土地权属和使用情况非常复杂。考虑到国家现行土地政策、社会稳定、征地费用和时间要求等因素,这次划界确定了管理范围内土地权属不变的原则。在政府《通告》中明确了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禁止性行为。

2、明确权责。按照河道等级,省级负责24条主要河道和17条跨设区市边界河段划界任务,总长度3010km;市、县负责其他329条河道、总长度19690km的划界任务。各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界桩制作,各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界桩埋设。

三、深入研究,合理确定划界技术标准

我们在汇总大量历史资料基础上,区别山区与平原、行洪与排沥、有无堤防和有无规划等不同类型的河道进行典型分析,制定了不同的划定标准。

1、洪水标准:有规划的河道按照规划防洪标准划定;没有规划的按10年一遇标准。对于局部河段,根据其保护对象的重要性、洪水造成的危害程度,结合河系防洪规划、城区发展规划

与河道治理计划,适当提高标准。

2、范围标准:对已确权的河道,按确权边线确定;对未确权而已划界的河道原则上维持原状,如不满足工程保护要求或不切实际的本次予以修正;对既未确权又未划界的河道又区别有无堤防、山区与平原分类进行了详细规定,避免了地区不同、难易程度不同造成的同一条河道管理范围大小悬殊的现象。

3、标界标准:河道管理范围以埋设界桩为主,界桩间距原则上控制在80—100米。在山区和城区段,标界可采取其他方式标示。为确保界桩制作和埋设质量,还印发了《河道界桩工艺流程及质量技术要求》。

4、归档标准:要求界桩坐标标注在万分之一电子地图上,并附有方案说明。有关文本、图表及声像资料齐全并整编归档,以供验收和管理查阅。

四、强化措施,全面完成划界竖桩任务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省政府要求,各市、县政府均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河道划界竖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专门办事机构。为取得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省政府印发了《通告》,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

2、落实项目经费。河道划界竖桩需要现场踏勘、资料搜集、方案编制、界桩制作、界桩埋设等工作。据测算,全省2.27万km河道需要界桩40多万根,总投资约1.5亿元。按照省、市、— 30 —

县分级负担的原则,考虑到地方财力,省级财政除负担省级河道划界竖桩经费外,还对市县给予1/3的经费补助。目前,省级6100万元资金已落实,市、县落实资金3600万元。

3、加强业务指导和检查督导。河道划界竖桩工作政策性与专业性都很强,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为此都举办了专门的培训班。省水利厅和监察厅建立了联合督查督办制度,去年先后两次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在帮助地方解决突出问题的同时,对工作进度慢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完成任务好的予以奖励。省水利厅安排以奖代补资金500万元,分对前五名的市采取以奖带补形式实施奖励,2013的评比已完成,近期将兑现奖励资金。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努力提高重点输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辽宁省水利厅

近年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辽宁水利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工建设了一批战略性、保障性、控制性的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北、中、南”三线水资源配臵格局,有力地保证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其中,在建的“北”线重点输供水工程是解决辽宁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线路总长597公里,概算投资304.7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全省20余座大型水库、9个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连通联调及优化配臵的目标,受益人口达2000万。

下面,结合我省重点输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实际,将工程在招标、质量、进度和审计服务等四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向大会作以汇报:

1、严控工程招标。一是建立高效的协调工作机制。省政府专门成立了重点输供水工程招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定重要标段的招标文件,领导小组先后召开8次专题会议,解决招标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省纪委专设重点输水工程监督检查驻在组,会同省纪委驻水利厅监察室、省水利工程招标办公室,对工程招标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管。三是组建了

高质量的评标专家队伍。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参与评标工作,确保评标质量。四是狠抓细节落实。对每次招标,省厅都组织充分调查,严格测算。在PCCP管材招标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上百次的测算,数十次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实现了优先队伍、保质控价的目的。目前,累计完成142个标段的招标项目,合同额为226.93亿元。

2、严控工程质量。一是完善质量监督体系。项目法人设立4个分局驻扎一线靠前管理,及时解决安全、质量和进度问题。省质量监督机构派出4个现场质量安全项目站,独立开展安全和质量监管工作,确保安全和质量全程可控。省重点工程领导小组派驻监督检查组,对工程建设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管。二是提高设计标准。砼标号由C30提高到C35;管道承插口长度较标准长8毫米,以防止不均匀沉降造成承插口间隙过大导致密封失效。三是严格控制原材料。在检测合格的生产厂商中,通过竞价的方式,确定了钢材、水泥、外加剂、胶圈、橡胶止水带、防腐材料、粉煤灰等材料供应商,保证原材料质量。同时,由承包商自办10个砂场,管材生产用砂含泥量控制在1%以下,提高了管道耐久性。目前,主体工程累计评定单元工程7809个,优良率91%;探洞工程累计评定分部工程152个,优良率96%,评定单元工程4588个,优良率88%。

3、严控工程进度。一是落实赶工奖励政策。制订了工程考核补助办法,每半年对参建单位的安全、质量、进度等进行考核,— 33 —

在省政府落实4亿元赶工补助费基础上,今年又拿出4亿元专项用于一线施工人员的奖励,激励了参建各方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总结推广成熟施工方法。积极总结不同地质条件下管槽开挖、降水、基础处理、安装等一整套施工工艺和方法并实施,为安全、优质、高效实施管道安装提供保障。三是建立突发问题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成立不良地质段处理和TBM设备抢修等2个专业服务队,及时处理工程的突发问题,减少工期损失。

4、全过程审计监督。采用招标方式聘请知名的审计服务中介机构,对工程的建设管理、合同执行、质量进度、财务管理等12个方面工作开展全过程审计服务,提高和规范项目的管理水平,降低工程风险。2013年,审计服务机构提出合理化建议40条,有效规避了资金风险。

2014年,我们将全面落实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安全、质量、进度和节资等控制措施,扎实推进工程建设,确保辽宁西北部早日用上优质水,真正让水利部放心,让受益地区和群众满意。

创新管理机制 助推美丽浙江

浙江省水利厅

近年来,浙江省在强化河湖水域保护管理和水库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和突破,推进了全省水利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一、立法铸屏障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人水争地矛盾日益突出,浙江首先是亮出法律这把利器,依靠法律的强制性,遏制占用水域行为。2006年,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分类管理”和“占补平衡”是《办法》的创新和亮点。2012年我省又颁发施行了《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河道管理体制、涉河建设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分类管理”就是对水域按照“重要”和“非重要”进行分类,对建设项目按照“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进行分类。分类管理为水域保护划定一条红线:即非基础设施项目一律不得占用重要水域。这就从根本上扭转了原来只要审批就可以占用水域,使保护流于形式的情况。“占补平衡”是对耕地保护制度的一项借鉴,要求建设单位根据所在地水域保护规划,用实物平衡或者缴纳占用水域补偿费方式,实现水域面积、容积和功能的占

补平衡,从而有效限制对水域的过度占用,保障水域的可持续利用。

二、占补平衡抓落实

在涉河涉堤(占用水域)项目管理中,我们以占补平衡为着力点,抓好《办法》的具体落实。占补平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实物型占补平衡,即占多少补多少,就近就地补偿。对开发区等区块性项目一律实行实物型占补平衡,土地出让前进行涉河涉堤(占用水域)审批,区块内的水域位臵允许调整,但区块用地红线内的水域不得计入土地招拍挂的数量之内,在区块的用地红线内按面积、容积双平衡及功能等效替代的原则进行水域的沟通开挖。二是缴纳占用水域补偿费,由水利部门代为实施占补平衡。这类项目因条件所限,无法实施实物型占补平衡,如涉河桥梁两岸已建有标准堤防,或一岸是山体一岸是标准堤防,对此类项目在满足行洪要求和尽可能少占用水域的情况下,允许缴纳占用水域补偿费。对高速公路等线型项目,考虑因线路走向等因素所限,通常采取实物和缴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补偿。据《浙江省2012年水域通报》统计,2012年我省共审批占用水域项目667项,其中全部采用实物占补平衡的项目239项,占总项目数的40.1%,对无法实物平衡的项目,均缴纳了占用水域补偿费,并实现专款专用,既支持了项目建设,又有效保护了水域。

三、服务提效率

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事后监督的总体要求,我省着重

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权力清单明职责。我厅通过职责清理,对行政许可项目采用联合审批、减少省级审批事项或委托下放审批等形式,进行简政放权,同时编制了职权履行流程图、监督管理制度等,明确和强化责任,规范权力运行,提高效率;二是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将优质服务贯穿于严格管理的全过程。

四、监管出新招

一是开展水域动态监控工作。为加快水域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2012年开始我省开展了水域动态监测工作,即借鉴土地和林地管理的经验,利用遥感影像,快速掌握水域动态变化情况,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主动监控和自下而上汇总统计相结合的水域动态监控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水域管理效率。二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监管力度。从2011年起,我厅委托专业机构,对由省审批的涉河涉堤(占用水域)项目进行测量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2013年起又委托科研设计单位开展全省大型水库安全督查,形成督查报告,并反馈给水库管理单位。

五、养护物业化

针对面广量大的小型水库、堤防、水闸等水利工程,我省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物业化、专业化管理。如龙游县对小型水库实行县级集中管理、乡镇区域化集中管理、村级自主管理和农业大户包干管理等四种不同的管理模式。温州市出台了《温州市水利工程物业管理暂行办法》、《温州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成立了20多家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试行水利工程管养

分离和物业化管理工作;舟山市定海区组建了水利工程养护工程公司,对区水利局所属水库实施专业化维修养护,建立完全合同化的管理方式。同时我省设立小型水库巡查省级专项补助资金,目前,正研究公益性(准公益性)小型水库维修养护补助政策,省级财政拟先期对落实管护单位的公益性(准公益性)小型水库给予补助。

深化改革 积极探索

加快建立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机制

安徽省水利厅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安徽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情况作以汇报:

一、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做法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从深层次激发各地改革的动力。2013年年初,我省就确定了“农田水利建设提升与管理创新年”活动的主题,一手抓工程建设提升,一手抓管理体制创新。印发了《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安排试点经费1765万元,在全省选择260个试点单位,在深入调研、总结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事权划分、理顺产权关系,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多元投入,加强指导监管、支持自主建设,发挥工程效益、创新管护机制,配套扶持政策、培育市场主体”五项改革措施,同步完善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

二是明晰工程产权,探索解决“工程权属”的问题。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结合安徽实际,对现有小型水利工程,按原产权归属和受益情况确定其所有权和使用

权;对新建小型水利工程,探索按“谁投资、谁所有、谁使用”的办法,确定其所有权和使用权。针对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趋势,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约定流转给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地域内的小型水利工程,原产权不变,使用权和管理权流转给新型农业主体。

三是落实主体责任,探索解决“工程由谁来管”的问题。结合安徽的实际,试点探索“两证一书”制度,即确定产权主体,颁发所有证;落实管护主体,颁发使用证;明确各方责任,签订管护责任书。对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受益的工程,指导受益范围农户建立用水户协会、水利合作社、村民理事会等加强管理。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承包范围内的工程,签订管护协议委托其管理使用,指导其建立管理制度,规范运行机制。

四是多方筹集经费,探索解决“资金如何落实”的问题。多渠道筹集工程管护经费,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在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有效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多元投入。主要明确了几个方面的资金渠道:一是市、县财政设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二是各县区可从下达的农水项目和涉水项目工程经费中提取1%,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三是受益主体和农户通过“一事一议”提取部分管护经费。四是从土地出让金和水利基金中提取部分管护经费。五是利用水土资源和吸收社会资金,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

五是创新管理模式,探索解决“工程如何管护”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专业化集中管理及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为此,我省主要探索了5种新型管护组织。一是按行政区划以乡或村民组成立水利维修养护公司,二是以工程类别成立水利养护公司,三是以水利合作社(用水户协会)承担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维护,四是由乡政府或村委会将小型水利工程打捆发包,“花钱买服务”管理维护,五是由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经营范围内的工程进行管理维护。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把握改革方向。在明确事权划分、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产权主体、管理经营主体、受益主体的权责关系,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开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助、监管考核和奖补激励,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

二是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省级拟出台《安徽省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实施办法》,对改革措施进一步细化实化,规范具体操作程序。鼓励村集体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自建、自管、自用、自维护,加快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和管理创新。

三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省级正在制定《安徽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加大改革力度,实行试点先行。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培育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明确管护责任,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管理。

— 41 —

规范招标投标 强化质量监督 切实加强水利建设市场监管

江西省水利厅

根据会议安排,重点汇报我省水利工程招标投标与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一、多措并举,大力规范招标投标市场

(一)推进水利建设项目率先全部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2008年12月,江西省、南昌市共同组建“江西省南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目前全省设区市、县两级均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县城区外所有乡镇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站。省市县乡四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站)实现全覆盖。江西省水利厅积极推进进场交易,要求省属水利建设项目必须进入设区市以上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市县所属的水利项目必须进入县级以上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其他未到达公开招标条件的小型水利项目进入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进行简易交易,所有水利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全部做到了“应进必进”。

(二)推进水利工程电子招标投标。我省积极推进水利工程招标投标进入江西省公共资源网交易。主要做法:一是成立机构。我厅成立水利工程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和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及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

— 42 —

室,抽调专人,加快推进。二是明确责任。2011年3月,我厅制定《江西省水利工程公共资源网上交易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水利工程公共资源交易系统行业模块建设方案》,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单位,确立时间节点。三是建章立制。我厅制定《江西省工程建设项目网上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确保水利建设项目电子招标规范有序。四是强化培训。2012年,我厅组织在赣水利施工企业219家349名技术人员开展网上投标业务集中学习和强化培训。五是加强监管。我厅研制开发“江西省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指纹及影像考勤管理系统”,对施工企业法人代表、建造师等项目关键人员采集电子影像和指纹,要求施工企业中标建造师每月2次到项目所在地进行指纹考勤,并将该系统与公共资源交易系统进行对接,对不能满足考勤要求的施工企业进行重点监控,直至暂停投标资格。2013年底,所有承担省境内水利工程建设的招标代理机构在同一银行设立投标保证金专户,受我厅委托,由银行对潜在投标人投标保证金实行统一管理。该专户仅与潜在投标人基本账户和政府罚没账户往来,任何个人和部门不得与保证金专户发生其他资金往来关系,从而杜绝开标前潜在投标人信息泄漏。

(三)推进水利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我省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水利建设市场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集中力量建章立制。制定了《江西省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施工监理、招标代理机构信用登记管理办法》、《江西省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不良行

— 43 —

为管理办法》、《江西省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不良行为认定标准》、《江西省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资质申报材料审核办法》等规章制度,促进水利建设招标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目前在赣施工、监理、招标代理等水利建设市场主体520家企业、2万条信息正在开展信用登记复核。

(四)加强与职能部门密切联动和协作。一是与省监察厅联合开展全省水利建设市场调研和加强电子招标监督管理。二是与省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在水利工程招投标中实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的通知》,把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作为水利招投标的必经程序和廉政“防火墙”。规定对未出示行贿犯罪档案查询记录的投标企业,取消其投标资格;对行贿犯罪行为的投标企业或人员,实行评标扣分。三是建管、安监、稽察、质监等厅职能处室单位协同加强监管。2013年组织质量巡查300余次,质量飞检50个在建项目,重点稽察52个不同类别项目;各设区市重点抽查工程现场100多处,发出整改通知25份,直接约谈10家施工和监理法人,全省通报5家企业,行政处罚40多家企业。

(五)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一是针对部分在赣施工企业网上主要信息弄虚作假、骗取水利工程投标资格等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先给予企业1个月自查自纠宽限期,主动申请虚假信息下网不追责;然后对200多家企业共1100余条信息函调核实。经整治,64家企业239条虚假信息在自查自纠阶段主动申请下网;经核实有弄虚作假行为且不主动整改的15家企业被清除出江西

— 44 —

省公共资源交易网;32家外省施工企业被迫退出江西市场。二是针对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和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集中反映的我省水利建设市场问题,开展水利建设领域整治专项活动,重点查虚假信息、借挂资质、转包分包、现场质量安全、违规资金等。目前我厅已专门抽调4个组,重点抽查了11个设区市27个县市区62个水利建设项目,将严肃处理违规违纪企业。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质量监督工作

(一)推进质监机构建设。把推进质量监督机构建设列入厅重点工作,明确质量监督责任主体,合理划分省、市、县三级质量监督事权,加强对市县两级质量监督履行工作职责的考核,考核结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目前全省11设区市均设立了质量监督机构,全省100个县(市、区),有水利建设任务的97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监督机构,已形成省、市、县三级质量监督体系,全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推进质监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制定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灌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质量监督工作手册、质量监督巡查及建设质量“飞检”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质量监督管理。

(三)提高质监队伍履职能力。制定质量监督工作手册,狠抓基层质监宣贯培训。2013年8月,组织了长期工作在我省水利建设质监管理一线的资深专家,分赴11个设区市,开展近年来

— 45 —

最大规模和范围的质监培训行动,累计培训质监人员达800人次。结合质监巡查现场培训,通过工程实例示范和专家传帮带,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加强质量检测管理。严格检测资质管理,加强工程参建单位质量检测行为的管理,建立工程建设质量“飞检”制度,规定项目“飞检”达到监督项目10%-30%比例,加强质量检测单位考核,及时通报考核情况。

下一步,我省将在重点推进水利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和加强标后监管,对水利建设违法违规行为持续保持高压严打和威慑效果,加快规范水利建设管理,保证全省水利建设顺利推进,确保“四个安全”。

— 46 —

创新建管模式 实化工作举措

全力确保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顺利完成

湖南省水利厅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全省共有水库14121座(其中大型水库47座,中型372座,小型13702座),约占全国水库总数的七分之一。多年来,在水利部的亲切关怀和部建管司等相关司局的精心指导下,省水利厅党组带领全省水利人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先后完成了616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其中大型13座,中型260座,小型5888座),尤其是2010~2012年全面完成了1070座小Ⅰ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1~2013年顺利完成了重点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经过除险加固的水库面貌焕然一新,蓄水、保水、供水、防洪、环保及发电效益十分显著。

一、构建科学协调的管理制度

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为了确保项目按质按量完成,在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过程中,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质量、资金管理、招投标和验收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先后下发了《项目法人导则》、《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管理办法》、《湖南省中小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管理手册》、《关于印发修改后的<关于进一步加强

— 47 —

第四篇:厅级领导管理工作座谈会的发言稿

各位信息员: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4年半年全区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员工作座谈会,这是暨次召开工作座谈会后的第二次工作座谈会,对各位信息员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我代表住建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信息员一直以来大力支持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单作一些讲话:

一、充分认识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工作是各级领导了解建筑工程材料价格情况的资料来源,是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也是提高《宁夏建材价格指南》发布质量和维护《宁夏建材价格指南》权威性的基础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信息的作用日益重要,成为影响制定和实施决策的重要因素。搞好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工作,能够更加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造价,维护建设工程双方的合法利益,规范建设市场的正常秩序。希望广大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员能够充分认识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认真努力、自始至终做好材料价格信息工作,为全区建设市场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作贡献。

二、过去一年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工作情况

2013年我们开始实行信息员制度,开展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信息报送工作,经过各位信息员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全区各市都能够认真及时地完成信息报送工作,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市场价格情况,取得了良好成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及时报送信息。信息员工作责任心强,能够按照《宁夏建设工程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价格采集信息员工作制度》要求,认真努力做好材料价格信息工作,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报送。二是报送质量符合要求。从一年来收到的信息资料来看,报送途径和形式多种多样:有从网发来的,有传真过来的,也有自己门送来的,报送格式和整体内容都基本达到了要求,填写项目比较认真规范。三是信息质量较高。从报送的信息来看,大多数信息员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报送的信息真实、准确,没有发现弄虚作假或敷衍了事的行为,能够及时反映当时当地的市场价格行情。有的信息员工作敬业、认真细致,将一段时间内的建筑工程材料价格进行综合筛选和认真测算,使报送的信息更为真实准确。特别象玻璃、铝合金及塑钢门窗、给排水各类管材、电气材料等价格信息比较翔实、准确。

三、价格信息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问题

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信息报送工作刚起步,我们取得较好成绩,但是也不能否认存在一些不足问题,需要引起我们信息员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和提高。主要是三方面问题:一是有些材料报送的规格品种单一,数量太少,不能较全面反映和把握市场的实际情况。二是一些工程使用广泛、品种繁杂的材料还存在缺项,比如墙体材料、各种装饰板材和线条、瓷砖、阀门、节能环保材料等,影响了信息的价值。三是有些信息报送时间不及时或漏报,错过了计算周期,致使信息的实效性降低,失去了信息报送的意义。还有些信息报送的不够准确,以点盖面,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少数单位至今尚未找到合适的信息员人选,致使报送的信息极少。

以是我的简单讲话,希望每个信息员通过今天的工作座谈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负起自己的责任,认真努力做好建筑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工作,为促进全区建设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最后祝各位信息员身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五篇:座谈会发言稿

座谈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首先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前来指导工作!接下来我做为备课组组长代表为大家介绍年级备课组是如何开展高效课堂的校本研修。

第一:我们备课组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集智备课流程进行实施。

1、学期初分配好教学内容的学案练单的编写任务。(说明一点:三案一单先个人编写学案练单,再集体讨论进行集智备课,然后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任教的班级的学情进行删减,最后再根据最终的学案练单编写自己的教案导案。)

2、每周五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规定,由下周中心发言人上交下周的学案练单的纸质初稿和电子稿,并把复印好发给组内老师,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审核。

3、周一上午集体备课时进行进行集智备课,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发言讨论,形成最终的定稿。并把讨论内容记录在案,再次上交给教务处。

第二:周一备课组活动的流程。

1、第一部分内容:就拿这个星期为例,本周是王燕敏主任中心发言,上周五他就把本周要上的“认识三角形”的4个课时的学案练单就印发给我们其他五个老师,我们利用周末时间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审核,先有王主任把他的设计思路,以及学案练单中的出题目的陈述出来,然后其他老师进行讨论。形成定稿。

2、每个老师在定稿的基础上根据学情进行小范围更改。然后再编写自己的教案导案。

3、第二部分内容:讨论上周在运用三案一单实施教学过程中有什么困惑,出现了什么问题,把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比如说,刚刚我上的“认识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中线,我感觉课堂气氛没有平常好,课堂节奏太紧了,是什么原因?是整个流程的环节没衔接好?还是在题目设计上跨度太大?下星期一我就会把这些想法和困惑跟同事们交流,最后根据交流形成文字,把每周的教学反思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也是教学反思的真实性的体现。

第三:本学期备课组的相关工作。

1、根据学校要求,课改学科要对四种课型进行探索。新授课在上学期我们六个教师都上了一轮,当时根据整个教研组以及课改顾问罗主任的意见,我们没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推倒重来,由上一轮新授课,把新授课的流程基本固定。2、3月份本组内有3名教师参加学校10教龄以内的课改课比赛,我们三个教师都是上的复习课,而且我们及时进行了听评课并把反馈意见进行收集,因此我们的复习课的流程也基本固定了。3、4月初,根据学校年级组的安排,我和王主任针对试卷讲评课进行探索。

而且邀请了全校教研组老师和罗专家前来听评课。也把试卷讲评课的流程也基本固定了。

4、我们打算在5月份针对习题课安排3个教师进行探索,对于四种课型,我们都会安排多人进行探索,并会邀请全校教研组老师和课改顾问罗主任前来听评课,并及时进行了听评课并把反馈意见进行收集。

以上就是我所要和各位领导交流的内容,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指正批评。

下载爆破管理工作座谈会发言稿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爆破管理工作座谈会发言稿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座谈会发言稿

    发言稿各位领导、各界朋友大家好! 值此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感谢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对我们少数民族的关怀,给我提供这次机会,来参加这个各界人士座谈会。过去的一年全县回族群......

    座谈会发言稿

    青工座谈会发言稿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经历过从高中到大学,首先需要弄清楚其中的不同,大学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自学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

    座谈会发言稿

    座谈发言稿 我从事的是会计工作,财务作为一个重要的后勤支撑,除了要增强内控管理,优化资金使用,还应该以服务内部、外部为宗旨,全心全意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作为财务工作者只......

    座谈会发言稿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演讲稿 >> 会议发言 >> 正文 仓储管理座谈会发言稿 仓储管理座谈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参加公司仓储部组织的仓储管理座谈......

    座谈会发言稿

    座谈会发言稿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在这里和各位共同探讨“中国中兽医培训中心建设”的相关问题,下面我就围绕此项议题谈一下个人看法。 共所周知,中医药是我......

    座谈会发言稿

    座谈会发言稿国务院批复的《xx航空港经济综合xx航空港发展规划(2013-2025)》,为xx航空港经济综合xx航空港(以下简称xx航空港)明确了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

    座谈会 发言稿

    座谈会发言稿尊敬的领导、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在此发言,这本身就体现了领导老师以及各位同事的关心和支持。我怀着这颗感恩的心,在此对大家表示感谢。......

    座谈会发言稿

    座谈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今天你们给予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畅言心中所想、所感、所悟,这既是你们对我们的关心和鼓励,也是你们对我们的肯定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