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安市高中化学新课程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各类型作品要求
南安市高中化学新课程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各类型作品要求
一、创新教学设计:在新课程理念下,依据学情,合理地对教材的内容或呈现顺序、呈现方式、呈现手段(如与信息技术整合)等进行二次加工,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作品中一般应包含以下要素:⑴该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⑵学生学习情况分析;⑶该教学设计的内容和主要特点;⑷实施该教学设计后取得的效果;⑸反思或小结。
二、实验教学论文:可以是对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或“活动与探究”部分的改进或优化整合,也可以是对目前开展化学实验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的措施,还可以是开展化学实验的成果总结等。作品中若是实验改进,一般应包含:改进的依据、如何改进、改进后的优点等。
三、优秀教学案例: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解决教与学问题的典型且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的事件或者是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进行处理的过程、方法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启示等,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还需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教学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学故事加上点评。教学案例必须具备:真实性、典型性、浓缩性和启发性。教学案例剖析一般应有六个要素:主题、背景、案例问题事件、效果、评析及启示。
四、参选作品编写格式
1.作品均以论文形式呈现。需注明作品类型。
2.第一行标题:宋体,小三号,加粗,居中。
3.正文内容:正文全部为宋体,小四号,A4纸,段落中的行距为20磅。
4.封面需注明作品类型、标题、作者所在单位、姓名及联系电话。
第二篇: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邵东十中谭慎之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是可知,标准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于是,新课程化学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认真钻研新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新教材重视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的关系,所以它比原教材的化学知识量虽然减少了,但课本的“厚度”却反而增加了。鉴于教学计划给予《化学》教学课时的限制,为了不加重课堂教学课业的负担,而且为使教学内容更具弹性,所以新教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绝大部分知识,都以“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等形式出现,不作为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及化学史,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学习课程标准,全面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难度。事实上,新课程标准中有些知识的教学要求,在教材中不是首次出现时一下子达到的,而是通过内容的延续逐步完成。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在必修2中只做一般常识性的了解,能用来解释一些粗浅的化学问题;系统的学习则要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从而完成课标的教学要求。1
二、更新教育观念,重建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化学教育应该完成三个任务:①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化学知识;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③使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这就要求教师将过去的让学生大量背诵,靠死记硬背记下公式,会套公式算题,转变为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因为背诵一些定理定律不是学习,能背诵记住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理解,而不理解的东西是学不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不要把中学生当作“缩小了的成年人”,要注意中学生的思维习惯、认识过程和认识规律,切忌一切教学活动都按教师的思路进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完美结合,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同时在教学中要做到错误让学生析,是非曲直让学生辨,方法优劣让学生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重塑师生关系,改变课堂结构
以前我们过分地强调保持教师的尊严、保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使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情绪受到压抑,现代心理学证明,紧张的情绪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的。所以,我们要重塑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和创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从而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游戏、实验、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
在每节课的45分钟内,教师不能全部用于讲课,教师不能“承包”学生的学习,教师不能再以讲为主,而是要以导为主,变“讲师”为“导师”,学生不能再以听、抄、记为主,而是要以练、思为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使课堂真正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合作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出主体地位。从而让我们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向性,即同学--教师,同学--同学,同学--社会,由课堂转向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一体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立体大课堂。
四、积累生活与社会经验,让新课程的课堂生活化
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在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重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注意在做、在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注意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想象、直接观察和操作演练将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此,教师自身应当不断地积累生活、社会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能在今后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得心应手。
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化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课堂内容都是学生的经历体验过的,学生在课堂中完全可以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高中化学课堂完全是生活化的课堂,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人格,为将来创造性地建设自己和人类的生活作充分准备,达到人类自身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不断创造人类社会文明的辉煌。
让新课程的课堂生活化,是对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生长。是对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是对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的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这些教育理论的具体体现以及活化。
总之,新课程带来了新教育。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除应更新教育观念外,还应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要去寻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愉快地、健康地成长。
第三篇: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1年多了。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化学课,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面对化学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化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二、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化学俗语、化学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化学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化学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必修本第一册中的“物质的分散系”一节的新课引入中,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时进行如下设计: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溶液:(如:氯化钠溶液)均
一、稳定、透明 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
悬浊液:(如:泥水)不均
一、不稳定、不透明 和学生一起总结: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
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
-7教师进一步指明: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m
-9-7-9的分散系作浊液;10~ 10 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 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三、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四、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必修本第一册中的“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以上是我在高中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教学反思,可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得到有志于钻研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的同行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