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训征文:大学里的第一乐章
军训征文:大学里的第一乐章
在我的苦度于日下的窗前,就不知多少次憧憬大学里种种美好的生活,而今装满父母嘱咐的行囊背在肩上步入人杰地灵的华东交通大学。用一双好奇的眼睛捕捉校园里所有的活力,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赶谩上心间。大学是一曲美妙的歌剧,悲喜交杂才迸发出生活真正的色彩,叮咚的乐符即将响起,听一婉然奏起的是那美妙的前奏,军训,已在不知不觉中拉开大学的帷幕。
训练场上的我们穿上既熟悉又陌生的军装,却也显出几分的稚嫩,训练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免费赠送的暴热天气中进行。绝对的烈日中起初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我们的教官是同级的国放生。但是脸上却明显流露出操练过的痕迹。虽然是同龄人,但因为自身一种对军人的崇敬使得我们还是对眼前的这位教官敬畏有加。开始我们实兴奋的,但仍顶不住阳光将我们的热情层层剥落,刚开始的几天我们都在抱怨煎熬中成长。
每一次的军姿定型时,汗水浸透衣衫,长达15分钟甚至是20分钟的过程中,我想每个同学都在祈祷一丝风一阵雨,还有我们“吝啬”的连长一声哨响,毒辣的阳光似在向我们挑战,不经意的一个小动作也会被教官逮到,不明白这些平日里大大咧咧的男生怎么这个时候如此细心,也许这就是军人的一种独特的明锐。
军训的起初是枯燥的,四面转法,稍息立正,军姿跨立,再加上教官一张严肃的脸,心里的唯一念头就是听到一声解放的哨声,还真有点“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快感,慢慢的和教官熟悉起来,发现其实那严肃的脸下也暗藏幽默,毕竟都是同龄人,大家的共同语言多了起来,我们也变得越来越“放肆”,训练过程中搞点小动作是常有的事,所以操场上总是回荡着我们“嘹亮”的报告声。
军训中有苦有乐,苦中我们是阳光下的汗水,乐中我们是欢腾者的歌声,每天的2次休息最为我们期待,可爱的教官会用五音不全的嗓音我们拉歌,尤其是面对我们音乐系的两位教官,交歌的同时还要承受起调时被全班指责的压力。憨憨的笑容绽放在风中,点缀拉美好的生活,教官的歌声也许不很美,但是最朴实,教官的歌声串烧了整个军训生活,[莲~山 课件 ]与我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那便是这情这意,最完美的碰撞。
今年的八月十五,是我们大一新生独自在外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不少同学回想在家中团聚的情景留下了眼泪,平日军训练场上严肃的教官此时却是出奇的亲切可人,虽然都是大一新生,但我们可爱的教官却明显在心理上比我们成熟许多,也许正是这群可爱的男生才让我们的坚强更多几分。
曾经觉得半个月会很漫长,应为一次的汗水打湿了我们的热情,却不知半个月其实是如此的短暂,应为汗水退却了热情却带来了浮躁后的稳重,军训快要结束来,N天的历练,我们曾生硬的动作也渐出效果,稚嫩的口号已气势昂扬,整个军训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变黑的皮肤,更多的是这黑色中蕴含的建议、鉴定、与坚强。
军训结束后,浇灌将成为我们普通的校友,但大家共同创造的回忆则永远保存在心中,大学生活中的第一乐章奏的成功,奏的美妙,我们则将其中的感悟与体会升华成更强的音符,注入今后更绚丽的舞台。
第二篇:大学新生军训征文
难忘军旅,青春无悔
这是人生中第三次军训,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穿上军装了。尤记得高一军训时,自己还是小毛孩一个,什么也不懂,只知道服从教官的命令,由于时间较短,对于军训我们也没有什么留念。但这一次军训,作为我们大学的开头,却让我记忆深刻,离别时倍感不舍;也许,这就是青春,我们真正体会到了青春吧!
军训第一天,见到的第一位教官就是队列教官——瘦长的身影,俊俏而稚嫩的脸庞,一种同龄人的熟悉感油然而生。然而尽管是同龄人,他身为教官的威严却丝毫不减,一声声洪亮利落的口令让我们触不及防,稍微迟钝一会儿都会被他犀利的目光所揪出。这位教官还一直保持着高冷形象,不笑不恼,当我们看着他一脸严肃的表情时,嘴角总会浮现一丝笑意。
天公不作美,训练的前几天都下起了雨,或淅淅沥沥,或瓢泼倾盆;也许某些同学内心是欣喜的,因为有机会休息了。就当我们紧急到走廊集合避雨时,教官们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不惧风雨;雨水打在他们身上,却也浸湿了我们的眼眶,感动便在我们心间荡漾开来。
早就耳闻华师令人毛骨悚然的军训,然而万万没想到,这种毛骨悚然是如此真切地映射在军训内务整理的要求上。桶,盆,涑口杯,行李箱等等物件均统一朝向摆放,更别说最基础的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了,这让平时“放纵”的我们略显尴尬。内务评比前一天晚上,没有一间宿舍不是手忙脚乱地收拾房间,然而,我们却也乐在其中。不曾想过时间过得那样快,自军训第一日起灰蒙蒙的天空经常下着雨,到现在一碧如洗和微微灼烤皮肤的太阳。也许有时候焦灼的太阳令人难耐,但是在如此艰难的军训中也有一些愉快的小插曲令我们回味无穷。还记得CS对抗赛中同学们一脸严肃地商量作战策略,还记得一个个冲锋的完美射击动作,还记得定向越野中一路奔跑永不疲惫的身影……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军训的乐趣。不只是枯燥无味的队列练习,军训还有很多美好值得我们去发现。
烈日下,草坪上,训了一整个下午的战术,看见我们一脸疲惫,教官们竟也会为激励我们而倾情演出格斗对抗,一声声的叫好与掌声扫去了操场上的烦躁。为了让同学们明白得更加透彻,教官不顾手肘上的伤口一遍又一遍地演示匍匐前进,宁可受伤也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其精神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南区田径场的横幅迎风飘扬着;比起红军长征,军训的苦可谓差之千里。左力老师的“一个人的长征”演讲,使我们对长征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刻,而军训,则是对这一长征精神的学习与延续,也是青春的必修课。
在为期14天的军训进行了一半的时候,为了准备军训汇演,连里进行了队列和拳术的分组,这意味着更系统更严格的训练。7天里每天都要花费大半时间重复枯燥无味的动作,别看这动作简单,但却精细到每一厘米,才能使队列整齐划一。拳术组虽然容易训练,但是当五百多人集合到一起的时候,集合与散开便也变得繁琐与困难。对此,每个教官都倾注了心血,只为让军训汇演更加完美。所幸的是,同学们都非常配合,也许是体会到教官们度不易,也许是想要让军训汇演变得完美,也许是军训的磨练自然驱使……
在众人期盼下,军训汇演终于来临,在场的人没有不紧张的,每个人都希望汇演顺利进行,同学们的精彩表演让我们因身为华师人而感到自豪。然而就当汇演快要结束时,教官们最后的出场亮相后便离开了,许多同学们都流下了眼泪,这不仅仅是因为教官们的离开,也是因为军训的结束带来的伤感。
犹记得我们四连的口号,“精英四连,绿装红颜,骄阳无惧,奋勇向前”,由衷地希望我们新一届华师人能够铭记在心,时刻磨练自己,做到青春无悔。
第三篇:军训征文——我的大学军训
军训感想
站在军训韶关的末尾,眺望那最初的憧憬,回首那十天的艰辛,不舍那浓浓的感情。光阴偷去了我大学最初的十天,塞给我我一段珍贵的回忆······
还记得在那烈日炎炎的上午,我们迎来了那群最可爱的人——教官。他们穿着迷彩服,那么神圣的颜色,从小的就认为军绿色象征着神圣,军人在我心中是那般高大,所以大学的军训对我而言,充满这神秘,在多少年之前就梦想着,盼望着。当这一天来临时,心中就不免有一些小激动,我会想我会不会穿上那身迷彩服,我会想我会不会跟着正步喊着“一二一”;我会想我们的教官会不会教我们唱那些不流行但却很好听的军歌······
军训开始了,没有穿上迷彩服,但却汇成了一片蓝色的海洋,教官们更突出,更显眼,真的想那一朵朵美丽的“军中绿花”,跳跃在这片蓝色海洋中,用他们的扎实功底训练着我们,用他们的军人精神感染着我们。这十天前几天温度都很高,这群刚离开家的孩子,开始想家了,开始厌倦了这繁琐,始终重复的基本军姿了,但我们没有放弃,我觉得我们长大了,变得坚强了,撒开父母的手,也能独立行走了。
依然记得那天,那是第一次会操,我们班代表本学院参加了三连的首次会操,可是我们做的并不好,当走下场时,我能感觉到一种压抑叫自责,一种感觉叫伤心。教官被团长交出队列,挨骂了·····原本承重的心情更加难受了,深深地自责着,当我们用歉意的眼神注视着教官时,他只是微笑着,依然很亲切,很淡定。他轻轻的说:“没事,忍忍就过去了,何况我觉得我们班实力很强,刚刚只是紧张了而已”。听似平淡的话语,却变得不在平淡,简短的几句话,我记得它是怎样从教官口中“蹦”出来的,断断续续的,但却很坚定,一种军人的坚定!
那刻,我们都哭了,我们不是懦弱,我们更不是退缩,相反,我觉得我们都长大了,成熟了,一种集体荣誉感在身后鞭策着我们!
短短的十天过的那么精彩,那么难忘,离别也来的那么准时······
“这些天一个班风也吹雨也淋有过泪有过错还记得坚持什么军训过才会懂会难过会回首终有梦终有你在心中我们一起军训过那些日子不再有下口令齐步行站军姿显军威我们不曾孤单过一声教官你会懂还有情还有义就算走情依旧”,也许你会觉得旋律很熟悉,可对我们而言,它有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旋律,更多的是感情,是回忆,是不舍······这首《送教官》是教官临走的前一天,我们宿舍合作为教官写的,那晚,我真正明白了合作的力量,为了同一份执着,为了同一个目标,宿舍六人那样的团结,我们积极提着意见,认真支持优秀作品。第二天,当全班同学集体唱出这首歌时,我听到了感情的音符跳跃在班级,虽然我们六十几个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那一刻陌生变得不存在,有的是一种和谐,一种感动,我们学会了如何融入这个大集体,就像我们学会了怎样让自己的声音融入班级的歌声中,使他更加动听。一群九零后的孩子,在阳光下唱着属于他们军训的歌,唱着他们自己的感动!
别人说如今的九零后都爱非主流,可在军训时,我们能素颜迎接太阳;别人说如今的九零后都爱以自我为中心,可在军训时,我们能向一个大家庭,彼此关心,彼此牵动;别人说如今的九零后不懂感恩,可在军训时,我们能做到感动;别人说如今的九零后能忘记很多,但军训时的记忆,我们却能深深的记住······
再见了,我的军训,这般难忘的回忆,教会我们成长,教会我们团结,教会我们感恩,教会我们努力,教会我们坚持,教会我们成功!岁月轻狂,军训不忘,青葱岁月,我们流汗的故事依然传唱着,那熟悉的“一二一”飘荡在耳边,落在我的记忆里。
第四篇: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3C057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在和声、曲式结构与演奏技巧上做了阐述,目的是经过对和声与曲式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首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比作《新约圣经》。其中的“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暴风雨”奏鸣曲、“黎明”奏鸣曲、“热情”奏鸣曲和“告别”奏鸣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这些奏鸣曲的标题,对作品的理解与演奏有一定的形象启示。
1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完成于1802年,是贝多芬流传得较为广泛的一首作品,全曲的三个乐章都是以奏鸣曲式写成,全曲充满紧迫感,变化丰富,是贝多芬奏鸣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创作这首奏鸣曲时,正是贝多芬听觉衰退、精神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作品鲜明的个性就是对贝多芬一生的一个诠释,也是贝多芬的内心写照。
2和声及曲式分析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d小调,4/4拍,广板(Largo)、快板(Allegro)、柔板(Adagio)交替,奏鸣曲式。曲式结构图如图1。
图1乐曲由d小调属六和弦的长琶音开始,pp(中弱),让人充满了好奇。紧接着的又有三个层次的两个音为一组的落滚音型的模进,很像是模仿弓弦乐器奏出的效果,紧张而神秘。这三个层次的模进应逐个渐强,进而将第六小节(柔板)的长音推出来,再经过一个回音的处理落在了属和弦上,结束第一句。经过第一句的模进后进入到平行大调,即F大调的属六和弦,开始第二句,在第10小节回到主调。这里使用了非常有和声特点的那波里六和弦(b1SⅡ6),这个和弦主要在小调中使用,是一个色彩很强的和弦。
连接部(第21―41小节)用三连音的内声部伴奏和左手的有力弹奏来加固调性,左手的重音明显强于右手,很坚定、很浑厚。在第31小节转到a小调,在第二结束部短暂的离调到C大调后又回到a小调,直至呈示部结束。副部主题是在a小调的属持续音上进行,在音型上模仿主部主题,较为活跃,动感很强。这部分和声很简单,只有两次属七和弦――主和弦的进行,但副部主题并没有采用完满终止,而是停留在属六和弦上,为发展到第一结束部做了充分的准备。进入到第一结束部之后,立即使用了个性鲜明的那波里六和弦,而且在第一结束部中就使用了四次,第二结束部又使用了三次。第三结束部始终在K64(终止四六和弦)――D7(属七和弦)――T(主和弦)的重复终止并加固调性中进行。展开部在D大调上开始,经过#F大调――#f小调――C大调的一系列转调后回到d小调上。引入部分的三组分解和弦安静的上行,寂静中夹杂着一些不安,为中心部分的ff做了充分的准备。中心部分一开始的三连音就犹如回到了呈示部的连接部,同样的不安与躁动。再现准备的四个大和弦及连接部分将乐曲带入再现部。再现部是对呈示部的不完全再现,调性上就有很大的差别,从第163小节就回到了d小调上,除第一结束部和第二结束部有一些和声变化外,其他都在巩固主调的调性,直至全乐章结束。最后的补充部分始终在d小调的主和弦中进行,八分音符在这里显得尤为阴沉,似乎有一种潜在的悲哀。
3演奏技巧
(1)速度变化多样。“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交替使用了广板(Largo)、快板(Allegro)、柔板(Adagio)三种速度,这在一般的奏鸣曲式中不是很常见,并且在乐曲开始的六小节内就迅速转换。三种速度的变化也代表着三种情绪的变化,形成了音乐形象的强烈对比。(2)强弱对比明显。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的强弱对比非常明显,用了pp、p、cresc.、decresc.、sf、f、ff等丰富的力度记号,不停地变化,使这一乐章听起来非常有感染力。(3)八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转换。八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三连音的转换也是这个乐章的一大特点,两种音型自然的转换,一松一紧,使音乐听起来很有味道。在弹奏时,音型转换时速度不能改变,这时很多人就想到使用节拍器,可以起到一个辅助作用,但不可一直依赖于此,还是要靠内心的节拍来演奏。(4)落滚。这种模仿弦乐的音型从乐曲的第二小节就有所体现,贯穿整个乐章,而且都是很快速度的进行,是一种动力性十足的音型,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紧张与不安。在演奏此音型时,指法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尽量按照谱面所示的指法进行演奏。除此之外,演奏这首奏鸣曲时还要特别注意前面关于曲式结构的分析,练习时可以按照音乐段落进行练习,这样也便于理解乐曲。
第五篇:浅析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
目 录
一、贝多芬生平简介....................................................................................................1
二、热情奏鸣曲创作背景............................................................................................2
三、作品分析................................................................................................................3
(一)呈示部(小节1―65)...........................................................................................3
(二)展开部:(小节65—135)...............................................................................4
(三)再现部(小节135—204)...............................................................................4
(四)尾声(小节204—262)...................................................................................5
四、演奏版本比较........................................................................................................5
五、结论........................................................................................................................6 参考文献........................................................................................................................6
浅析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
摘 要: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在整个音乐史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其中《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高峰之作,具有交响曲般博大精深的内涵。本文将对此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弹奏要点、钢琴家演奏版本进行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热情奏鸣曲 ;曲式分析;弹奏要点;演奏版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他是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成为“维也纳三杰”。他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代宗师,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一、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于1770年出生在德国莱茵河流域的波恩,他的祖父是当地的宫廷乐长,父亲在科隆选帝宫廷礼拜堂担任男高音。贝多芬自幼就显露出音乐上的才能。12岁起,贝多芬就师从涅费学习音乐。17岁那年,他访问维也纳,为莫扎特作了出色的即兴演奏,赢得了莫扎特“有一天他将名扬全世界”的赞语。
1792年,贝多芬定居维也纳,跟随过海顿、阿尔布莱西斯贝格、萨里耶瑞等大师学习,后在罗伯克维茨亲王、鲁道夫大公等贵族的赞助下,逐渐在维也纳奠定了名声,很快便成为出色的钢琴家。贝多芬的音乐经历同他的人生一样,是他内心情感冲突及战胜逆境决心的深刻体现,在他的一生中,他所受到的苦难越深,他对于生命的坚韧力就越强,他的作品也越是感人肺腑和优异绝伦。
贝多芬是音乐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位革新者,而他的钢琴奏鸣曲则是音乐史中的一个高峰。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大多数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的快板,热情、激动。第二乐章是抒情慢板,反省、柔和。第三乐章是快速的终章或谐谑曲,戏剧性、热烈。在速度上形成快—慢—快的对比。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极高地位,被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与巴赫的平均律“旧约全书”齐名。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中,充分运用了从老师海顿、莫扎特那里继承下来的形式,但又极其灵活的使这些形式具有戏剧般的新颖效果,引导音乐冲破了古典主义宁静、沉稳、典雅的格式,进入了令人激奋的浪漫主义世界,极为震撼人心。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几乎是伴随着他的一生进行的,可以说,他的奏鸣曲带有一种自传的性质,与他生活中的
经历紧密相连,因此他的奏鸣曲性格呈现出的千差万别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热情奏鸣曲创作背景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巅峰之作,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作品。这一奏鸣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富激情的一部,充满斗志的“热情”像巨浪一样澎湃起伏。有关此曲,贝多芬:“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吧!”,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的里曾说过主题表现的是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必将战胜大自然的力量,这一主题与本曲所表达出来的热情奔放、具有英雄气概的中心思想是完全吻合的。《热情》的标题是汉堡出版商克郎茨因为此作充满激情而起的,原来的曲名是《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献给弗朗茨.冯.布龙斯维克伯爵)。“热情”的标题没有得到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这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巨作表现了高度奋发的热情,反映了贝多芬对时代的感触和认识。它以其生动、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
《热情》奏鸣曲创作于1806年。当时,贝多芬已写作《英雄交响曲》,他所崇仰的“共和理想”的偶像,曾是为了民主自由而进行斗争的英雄拿破仑,取得政权,背信弃义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并要进行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使得贝多芬既失望,又愤怒,对拿破仑的英雄形象彻底破灭,对热爱自由的幻想性作品《英雄交响曲》也表示失望,愤然撕毁了题写献给拿破仑的一页。从此,他意识到自由必须靠人民自己去争取。而此时,他的耳聋疾患加重,爱情友谊受到挫折,都使贝多芬的内心更加孤独,精神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然而,倔强的贝多芬是没那么容易与命运妥协的,他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经受住了痛苦的考验,并从生活加诸他的痛苦中汲取了艺术的养分,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华,作品在力度,深度上都达到了巅峰。贝多芬虽然对法国侵略者十分厌恶,但他对法国人民十分狂热,对自由、对民族独立仍是赋予极大地热忱,这一时期,贝多芬精神上受到了优秀革命思想的鼓舞、考验。他从失望中重新站立,并从悲剧中获得了坚强的力量,促使了他能以饱满地力量继续与邪恶斗争,他心中抱着必胜的信念,将这一精神充分地表现在《热情》奏鸣曲中,其创作达到了思想性与技术性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将古典主义的理性与庄严、浪漫主义的感性与张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热情》奏鸣曲中所表达的热情振奋精神比贝多芬过去对英雄性的理解更为明确,这首奏鸣曲所表现的悲剧性的深刻、矛盾冲突之激烈和斗争之顽强,都是史无前例的。
三、作品分析
《热情》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整首作品中最精华的一个乐章,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贝多芬为了表达他强烈的激情,打破了传统奏鸣曲式的原则,把呈示部的反复省略了,直接进入展开部,并拓展了展开部、尾声的规模,使展开部的矛盾冲突最尖锐,尾声具有第二展开部的意义,这些都是他在调式结构上的一些创新。第一乐章是甚快板,12/8拍,f小调,奏鸣曲式。以下从《热情》第一乐章各部分的曲式、内涵及演奏技巧来分析。
(一)呈示部(小节1―65)主要主题(小节1—16)
(f)连接(小节17—35)副主题(小节35—51)
(bA)第一个结束主题(小节51—60)第二个结束主题(61—65)。
主部主题是用三个动机组成。动机一
是由相隔两个八度齐奏f小调的分解三和弦,象征具有战斗意志的自我,弹奏时要有节奏韵律和倾向性,避免音乐形象拖沓、松垮。动机二
由充实的和声,级进的旋律以及颤音构成,象征柔弱、惊惶、心惊胆战的自我,弹奏颤音时要轻巧,不能过重。动机三
出现的八分音符三连音,象征的是不可改变的命运。因为这个动机在这里是首次出现,所以要严格按照原定速度来弹奏。在起着连接作用的16-35小节连续出现三次p与ff的交替,象征着沉思与斗争,表现出一种愤怒,呐喊等反抗力量的积聚,弹奏时要把动机一交待清楚,把左手三连音节奏的韵律弹出来。整个第一结束主题象征一股旋风,这是一种充满爆发力的发泄,这爆发力在第二结束主题左手旋律依次下行的三
次反复中消磨殆尽了,表现了理想的破灭和紧张、愤怒的情绪。
(二)展开部:(小节65—135)
引入部分(小节65—135)基本展开部:(小节78—122)展开连接部材料(小节78—90)展开部连接材料(小节91—109)展开副部主题(小节109—122)
再现之前的准备段(小节123—135)展开部的引入部分
首先产生主部主题的两个动机继而将动机二在不同的音高上模进加以发展,使柔弱的自我获得一丝力量,接着主部材料进一步发展,动机一带着明朗的调性在五、六连音的烘托下穿梭在高低音区中变化发展,注意弹出五、六连音的节奏韵律,掌握好时值,音量不能过重,要突出动机一的旋律。整体表现出一股新的战斗力量。随后将呈示部中连接部副部主体材料加以变化发展,整个音乐形象明亮,坚定起来。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减七和弦,命运节奏动机象征了狂风雷暴。
(三)再现部(小节135—204)
主部主题:(小节135—163)连接部:(小节163—174)副部主题(小节174—190)结束主题在现:(小节190—204)第一个结束主题再现:(小节190—199)第二个结束主题再现:(小节200—204)再现部的主部主题
在属持续音的衬托下,矛盾的冲突在延续,增加了激动气氛,在弹奏时要控制好属持续音的音量,突出主部主题。连接部用F大调和弦开始,与呈示部的连接部形成对比,色彩明亮起来,更富有力量,靠近副部主题性质,但这只是在斗争中看到的一丝希望,并不是最终的音乐形象,弹奏时要注意这一点。再现部的连接是在f小调的属和弦上构成的。副部运用F大调,在f小调开始了结束部。
(四)尾声(小节204—262)
尾声一:(小节204—210)尾声二:(小节210—217)尾声三:(小节218—238)尾声四:(小节239—262)
尾声的规模比较庞大,首先尾声已在低声部阐述截取的动机一材料。再进一步进行模进,变化,弹奏时要突出左手旋律声部,右手声部弹成背景音乐。尾声二在降D大调上阐述副部主题,继而运用分裂、模进等方法加大音乐的紧张度。尾声三将展开部中属准备段的新材料和动机三加以变化发展,琶音式的华彩部的支点从每两小节到每两拍再到每拍,弹奏时要突出这些支点音。十六分音符琶音快速上下跑动,使音乐掀起了一阵高潮,紧接着是动机三的再现及变化,通过动机三的变化,速度逐渐缓慢。尾声四开始时突然爆发的、变化后的动机三像是突然下的决心,这是真正的结束,副部主题被截取部分进行变化发展,音乐形象坚定起来,整个情绪进一步激昂,左右手轮流交替的强奏和弦使激情达到顶峰,动机一的片段在十六分音符衬托下,伴着p—pp-ppp音量,从高音区往低音区下行,形成慢慢走远的感觉,结束了第一乐章,象征着胜利还没来到,斗争还需要继续进行。
四、演奏版本比较
正是因为贝多芬巧妙的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质疑、渴望得到解决以及自身的各种情绪等融合在《热情》中,使音乐情绪高度紧张,达到内容与情感的融合,使得作品气势磅礴,有着鲜明的音乐形象以及丰富的内涵。所以贝多芬创作《热情》一直延续到现在,演奏贝多芬这首奏鸣曲的钢琴家数不胜数,下面谈谈几位钢琴家所演奏的版本。
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是历史上第一位把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录制下来的钢琴家,虽然技巧不如新一代钢琴家,如第一乐章59-63小节的十六音符他就弹得不均匀,但他善于把握作品的宏观结构、线条和风格。他演绎的热情音色层析分明富于变化,节奏具有动力性,是整个曲子的情绪高涨,表达了热情奏鸣曲的内涵。
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虽然与施纳贝尔同属德奥学派,但他的演奏则崇尚技巧,具有宏大有力的特点,富有动力感。他的技巧扎实,演
奏严谨精炼,忠于原作,给人淳朴的感觉。他演奏的第一乐章比较注重思想性而较少行动的痕迹铿锵有力,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均匀,干净利落。
肯普夫(Wilhelm Kempff)关注作品明显的结构、歌唱的音质,不追求速度,从而尽量使演奏变得高贵典雅。他演奏的《热情》奏鸣曲精雕细琢,注重心理刻画。
李赫特(Sviatoslav Richter)虽没录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但他的贝多芬音乐却有着贝多芬特点——气势磅礴和令人压抑,不过有时显得神经质,强弱悬殊很大。他在1960年版的《热情》,第一乐章音色清晰,恰到好处,主要通过速度与音色来表现矛盾冲突。
这些钢琴家从各自的角度去理解,诠释《热情》,无论他们的演奏风格多么富有个性,他们均根据作品的乐谱有关知识,才得出了自己的演奏逻辑。我们演奏此乐章时,一定要注意分析作品的背景,曲式,内涵,掌握弹奏要点,了解钢琴家的演奏版本,才能正确的诠释这首作品。
五、结论
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将回旋曲的特点与奏鸣曲快板的特殊戏剧性相结合,高超地表达了它想要表达的内容,在本乐章中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另外,由于乐思剧烈展开的要求,贝多芬在本乐章中突破了对于早期奏鸣曲式的某些习惯性的处理手法并极大的提升了奏鸣曲式的表现程度,如:摈弃呈示部的反复;更加注重调性的发展逻辑;呈示部中结束部调式的改变;巨大地提升了尾声部这一音乐附属结构的音乐功能等等。奏鸣曲式在经历巴赫、海顿、莫扎特等人的发展后,在贝多芬手中达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成熟。
参考文献
[1] 胡赫,孙则明.《贝多芬》[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2] 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3] 马修斯,杨孝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4] 罗曼罗兰傅雷.《贝多芬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5] 罗曼罗兰,陈实陈原《贝多芬.:伟大的创造性年代:从<英雄>到<热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6] 沈旋,夏楠.《古典音乐欣赏50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7] 杰里米·西普曼.《乐器之王:钢琴》[M].希望出版社.[8] 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9]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