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这是一线教师最应关注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
在教学设计与组织中,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的演绎。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备好课,向课堂要效益。没有准备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序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有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课堂上四十分钟的每一秒,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课前备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人人发挥潜能,全部接受课堂内容。
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是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二、师生课堂角色的分配要协调。
有效的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愿意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对学习有积极地态度,而善于从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则意味着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提出者、分析解决者。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提高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学方法好给人的感染力就深,反之就厌倦怠耳。教学方法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印象就好。有导入过程、问题预设、提问技巧、板书设计、教具使用,还有教学语言抑扬顿挫,总之教学方法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教师素质的综合效应。一节有效的课会使人感到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学好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表扬要适度
针对不同的学生,鼓励要恰当而适度。虽然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不切实际的鼓励是起不到正确教育作用的。不切实际的鼓励会使学生觉得教师的鼓励得来毫不费功夫,他会无视鼓励的作用,降低“鼓励”的价值,所以面对不同的学生,鼓励要恰当而适度,要具体有针对性。
第二篇:(总结)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崂山区实验小学
刘大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强调我们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点滴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因此,有效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和成就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
二、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
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我曾看到这样一篇案例,某教师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 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 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底面半径与高之积的2倍!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发出来。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极限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种安排,这正如罗杰斯所认为的:“怎样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
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突破难点的一种预设方案。因此,对于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考虑其有效性。如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新知展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预设问题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等等。
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当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后,我提出“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百分数与以前学习过的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能谈谈自己的认识吗?”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后踊跃发言:有的说百分数是一个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有的说百分数的读法与分数相同,但写法不同,百分数的分母用“%”来表示,先写分子,然后在分子后面写“%”;有一位学生还非常准确的描述了两者的本质区别: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带计量单位,但又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能带计量单位;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带计量单位。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创设的问题情景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结构,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引导迁移,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显然,从上述过程中可以看出课堂有效性的提高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当然,我们在提高课堂有效性这一方面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更应该努力地进行研究,想出更多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有效性,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
第三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好数学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好数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责任心、爱心、耐心,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师们也都投入到课堂教学的研究中。课堂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就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最基本的途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建立高效的课堂呢?
广大老师都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我也不外。我总结了一下:
一、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听的能力很重要,如果学生不会倾听,即使教师讲的再好,其他学生的发言再精彩,对他来说也不会有收获的。这种学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表面上面向老师,眼睛也注视着老师,其实思想已经游离了,我班的一个女生一次考试后问过我怎么才能把数学学好,后来上课时我有意识地让她答题,她却埋下头先读题,一副思考的样子,原来她其实只是和同学们一起齐“读”,并没有真正的读题,后来我告诉她老师说要求的时候,你速记后马上理解意思,不明白马上举手示意老师,我也这样要求其他的学生,时间一长学生的听的能力上来了,理解能力也加强了。自然而且的游离在课堂之外的现象也减少了,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题能力
边看边想是一种审题的好习惯,要看的充分,看的明白,想的合理,想的准确。教师在看的要素上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如果时间不充分,就失去了看的意义,就是流于一种形式,学生不明其义,自然说的也不充分,久而久之养成了不注重审题的坏习惯,自然会伴生出粗心,马虎的现象。教师让学生看的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对于主题图出示,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捕捉数学信息,同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对于数学问题出示后,让学生能够观察出问题的关键与本质,找出各项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现式子的结构特征以及内在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出学生只要是看到的就马上会想到涉及的内容。例如,在出示一道行程类型的应用题后,学生在第一遍读题时,脑海中就应该马上对应出速度,时间等数量,然后对数量关系加以分析,理清解题思路,准确列式解答。
三、培?B学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上最可怕的就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没有回答的意识,或者机械的附和老师,连问题都回答不上,何况是提出问题呢?没有思维,就说明你的学生根本没在状态上,我接过一个班的数学,课堂上就是如此,于是就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先从最简单的方法开始,给出情境图让学生用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小组先讨论,再汇报,这样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在观察中捕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简单不要紧,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觉得数学课不在单调的只是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而且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了兴趣。后来在数学课上经常有意识地把时间让给学生,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都知道了哪些相关的知识,能提出什么问题,由他们提出喜欢研究的问题共同探索,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的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概念形成的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等。应该明确知识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掌握的,数学素养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提高的,学生的主体精神也在展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提问“从小明教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生交流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并能运用这一知识判断出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而且通过验证,得出了最快的验证方法,两条最短的线段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真正的理解了教育,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使我们的课堂有效,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激励性评价可以创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自信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需要激励。在听课时,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大胆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其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直至解决问题,可见,正确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态度和情感,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力,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同时运用激励性评价,以满足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建设大马路小学
梁惠群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 1 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我们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第五篇: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让新理念走进课堂,如何让新理念渗透于教学,从而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伴随新课程实施,我们一直在努力,努力寻找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一直在思索,思索怎样的“教”最有价值;我们一直在期待,期待能引领学生走进真、善、美的知识世界。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引下,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从找准现实挑战的学习素材、注重自主建构的有效过程、追寻真实本色的生态数学等层面重构有效教学,从而让数学课堂体现有效性,以实现数学课堂之理想境界。
一、找准现实挑战的学习素材---搭建有效的“脚手架”
“素材引起学习,素材引起活动”。学习素材是发展学生个性思维的依托,它不但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暗示着学习方法。因此,教师更应该要努力找准每节课的现实挑战的素材,从而给学生搭建有效课堂脚手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来,切身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享掌握知识的无穷乐趣。以《面积的意义》为例:
师:(出示中国地图)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江西旅游,谁能帮我在地图上找到江西省?我们属哪个省?在地图上找一找。提问:江西省和江苏省比,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我们所比的大小指的是这两个省的什么?你还在哪儿听说过面积?到底什么是面积呢?观察体验,感悟面积。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物体,老师拿的物体是粉笔盒,注意看老师是怎样摸粉笔盒表面的。(教师示范用手掌摸粉笔盒的表面)师:拿起你们的课本,像老师那样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学生动手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师:用这样的方法再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和课桌的桌面。学生活动。师: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你能像刚才那样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吗?小组同学摸一摸,看一看。学生活动。师:刚才,同学们摸了数学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课桌的桌面……感觉怎样?生:平平的,一片一片的……师:同学们摸的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师:(出示一块黑板和一面墙的实物图)这里有一块黑板和一面墙,让小白兔刷黑板的表面,小灰兔刷墙的表面。如果两人刷得一样快,你认为谁会先完成任务?为什么?生1:当然是小白兔先完成任务,因为黑板的表面比墙的表面小得多。生2:小灰兔要想先完成任务是很难的,因为墙的表面太大了。师:是的,黑板的表面比墙的表面小得多。我们说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黑板的面积比墙的面积小得多。你能上来指一指黑板的面积表示的是什么吗?墙的面积呢?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黑板的表面和墙的表面。师: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生1: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生2:我家床面的面积比地面的面积小。……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新课程明确提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结合这个理念,我把这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提供生活实际给学生作为学习素材。面对这样的学习素材,我们的学生心情是开心的,是兴奋的,是挑战的,更是激动地。因为我能有效地搭建脚手架,这个学习素材,它是学生可以看见的,它有着让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它有着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神经,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使课堂更加有血有肉,富有生气。
二、注重自主建构的有效过程---关注有效的“做数学”
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素材、时间上的保证;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奥苏伯尔也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前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还要在课中不断地注重自主建构的有效学习,巧妙地进行探底,从而真正地实现做数学的有效课堂。
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片段为例。
师:提供学具:呈现两个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
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平行四边形(底10厘米、高6厘米)
生1汇报:长方形面积=10×8=40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面积=10×6=60平方厘米
师:如果添上一条线段使她们成为两个三角形,求阴影的三角形的面积。
生2:10×8÷2=40平方厘米,因为正好是长方形的一半。师:刚才我们求出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中的三角形的面积,如果光是一个三角形(底是8米,高是6米)会求它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想的?能否证明给大家看?学生认真地独立思考,有的在拿出学习袋在拼,有的在作业纸上积极地画,还有的在静静地思考着……(大概5分钟左右后,交流汇报。)生3:我是用拼的方法,得出8×6÷2=24平方米,我们可以假设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原三角形图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等于24平方米。
生4:我是用切的方法,沿着底的中间点平切下来,再把两个小半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它的面积等于(8÷2)×6=24平方米。
生5:我也是用切的方法,我是沿着高的中间平切下来,再把两个小半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它的面积等于8×(6÷2)=24平方米。……
确实,相信学生一回,学生一定会还你一个奇迹。回想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一个给学生探索做数学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都经历了一个真实的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在反馈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探究出了最基本的三角形计算公式,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有创新的想法a÷2×h和a×(h÷2)。这些真切的感受和创新的思维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可利用资源。正是由于我给学生提供的有效的活动思考空间,才能创造出无尽的奇迹和放飞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在知识海洋里不断地自主建构,不断地更替,不断地更新,从而真正达到了有效的自主建构,去捕捉课堂真实的美丽。
三、追寻真实本色的生态数学----体现有效的生态化
生态课堂应该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因而,课堂上不仅要强调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情感意志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既要重视预设性目标,更要关注课堂生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教师的任务不只是完成预设的方案,而应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创造美好的生命经历。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片段为例引入:
呈现带数据的一个长18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求他的面积,再呈现一个无数据的平行四边形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请大家先测量有关数据,再计算它们的面积,开始活动。(学生动手测量,计算后进行反馈。学生共有3种方法)师:计算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同学们有三种不同的猜想,可以肯定,其中必定有错误的。那么到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呢?请大家独立思考有什么好办法证明自己或推倒别人那种错的?小组交流:请你们把自己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想法最有说服力?汇报交流
新课程教学的今天,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敢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必须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改造和充实所教的教学内容,从而用生态的数学眼光去关注数学设计,真真实实地还给学生真实的课堂,从而让学生经历生命的历程风景。上述实例说明: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在如朋友般的合作与交流中,在经历了一次次思想的交锋、一次次原汁原味的争论后,留下的是一次次情感的满足,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感受着学习的快乐,品尝着成功的喜悦,真正实现了情境、教师、学生、知识的多元、多向、多层次,建立了一种教师参与下的,学生间的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效的学习生态的课堂。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实有效的课堂也许不是完美的课堂,但只要是真正地为学生着想,真正地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那即使并不完美,像断臂的维纳斯,像倾斜的比萨塔,同样具有一种独特而真实的审美意义。让数学课堂体现真实有效,让数学课堂追寻生态,让灵性与宁静并美,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是课堂的一种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