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中学“以校为本”教研制度

时间:2019-05-13 06:2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潮阳中学“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潮阳中学“以校为本”教研制度》。

第一篇:潮阳中学“以校为本”教研制度

潮阳中学“以校为本”教研制度

一、“以校为本”的有关理念:

学校是真正发展教育,进行教育的场地。教育的中心灵魂在学校内部,课改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的发展。

以校为本,即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包括教育能力和教育精神建设、学校文化的提升。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靠学校自我觉醒、自我努力提升。

校长与教师是学校的当事人,是学校的主人,对学校的发展负有直接的责任。只有着眼于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发展的高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式实践者,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者。(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校本教研的意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基本过程: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循环反复,螺旋上升)

问题:是教师教学中教室里发生的真正问题。教师在解决大量问题过程中,“有心”的发现某个有价值的,值得追究和设计的关键问题。这时,问题就转化为课题。

设计:即教学设计,也可以说“教案”。设计是寻找解决问题基本思路和方法,确定一节或一个单元的教学流程,它必须具备某种有效教学的理念支持,注重集体设计、说课。

行动:包括教师上课及相关合作者的听课(集体听课、研讨课)。教师的行动意味着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的再创造。

反思: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行动前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行动后的反思),把自己的做法说出来,即做过的说出来。

两条线索:在整个“问题——设计 ——行动——反思”的道路中,凸现出两条相互环绕的线索:一是教学设计,一是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案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三要素: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同伴互助(教师与同行的对话)、专业引领(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自我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自我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专业要素。经验+反思=成长同伴互助:加强教师之间以及课程实施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①交谈②协作③帮助。同伴互助是合作文化,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专业引领: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教师专业咨询等。以校为本教研是一个开放、民主、有效的教研机制,教师要做到带着问题与反思来,带着感悟与启发而归,即:研究问题——困惑——超越困惑。总之,校本教研是有困惑,有问题的老师,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秘方的交流。

二、以校为本教研具体方案:

1、教学设计:树立以校为本教研的“教案观”,注重集体备课研究。在整个“问题——设计 ——行动——反思”的过程中突出设计与反思,把反思作为教案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要清楚每个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在行动中力图改变原先的设计,即兴再创造。

2、每一节课课后写好教后记(一课一记),并从教后记中挑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困惑加以反思(一周一反思),对一周中典型的教学反思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个案(一月一个案),对于有价值追究和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行跟踪追究,形成课题 研究(每学期一课题)。上述材料每学期检查一次。

3、实验年段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每周听课一节以上,校级干部每周听课2节以上,每学期检查一次。

4、实验年段全体教师星期六上午参加镇片“新课程研讨日活动”。在活动中要做到带着问题与困惑进行交流与探讨,并做好记录。下午参加本校集体说课活动。记录材料每学期检查一次。

5、初三年段教师每周六上午在校集体研讨,下午参加本校集体说课活动,并做好记录。

6、每位教师每学期精选两篇案例参加本校案例展评。(本学期第15周展评)

7、每年组织一次本校教师往外校听课研讨活动。

8、加强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每学期举办一次课件制作评比(本学期第16周)。

9、每位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论文,期末汇编成集。

10、学校校报《潮海贝》每学期出版三期。

11、掀起学习理论热潮,让理论与实践对话。观看专家讲座录像2次,校长专题讲座2次,第七周定为教学开放周。

12、建立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成果与能力,登记整理归档,每年综合评价一次。

第二篇:“以校为本”教研研究活动经验交流材料

“以校为本”教研研究活动经验交流材料

一、指导思想:

什么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为什么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以及如何确实有效地开展这一教研活动?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就是新学年来我校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教研研究核心。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也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融为一体,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活动机制: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学校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教导主任是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是活动的核心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在教研活动中,我校主要围绕如下几点进行组织

1、确定领导机构。在期初,我校领导充分考虑到“以校为本”教研工作的重要性,及时召开了教师会议并在会议上同全体教师对新学年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教研工作进行了讨论。在讨论活动中确定了学校四个教研组的组长及教研方向。本着专业引领的机制,四位教研组组长都是学校里较为年青、具有一定教研组织能力及教学方面有一定成就的骨干教师,有了这一坚强的核心力量就能保证学校教研工作有序进行。

2、校长负责制。为了保证学校教研工作能按质按量进行活动,要求校长做到“四个必须”:新课程研讨日必须到位、学校教研活动必须参加、必须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必须带头深入课堂听课。领导的关心也是对教师工作的最大支持,从开学初到现在为止我校共开展了六次“校本教研”活动,一次课例研究活动、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一次优质课示范活动、一次中段教学反思活动、一次说课活动、一次

复习研讨课活动,作为一校之长均能如时出席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开课者以正确的评价。

3、转变观念。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一位校长所言,通识培训把表层的土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要下一番功夫的。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要求教师能及时掌握新的课改理念,以转变教学观、评价观,做一个能适应课程改革先锋者。本学期到目前为止我校共组织了九次的课改知识学习及观看教学录象的活动,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认真撰写学习心得和学习论文,效果显著。引用教师的一句话:原来课也可以这么上!

4、形成讨论机制。传统的课堂教学及课堂教学评价以讨论教材、讨论教案、研究考试为主要内容,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制度的成立使教师的教学与评价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时代特色。教师学会了把立足点放在解决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上。许多教师在教学研究活动时,能围绕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比如课堂教学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课堂上的“活”;如何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是不是就不能批评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备课应该怎么备,如何正确理解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何防止学生中出现“两极分化”等问题进行研究。在闫宪周老师的《识字七》这一课中,参与评课的老师除了针对这节课的优缺点进行了科学的评叙之外,还提出了一个新话题:语文课中如何更科学的上好“识字”这一环节?要随文识字还是要集中识字?什么时候要用随文识字什么时候要用集中识字等。张丽英老师的《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老师同样的就针对课程改革中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到底何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何时不需要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课改活动中教师的讨论机制就变得更有现实意义。

5、建立研究集体。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

形成改革的力量。传统的课程改革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如今,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本学期,我校课改年段的教师经常出去参加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每次回来都能及时把好的教学经验和具有一定价值的理论与全体教师进行交流讨论,让其他教师不出门也能同样感受到课改的潮势。在张丽英老师的《参观果园》这一课的评课活动中,我们的常育老教师看到年青人课上得这样精彩,评价完后还不忘向丽英老师讨要一份教案来借鉴。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但变得更加的融洽而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学习与借鉴的意识,老教师不会再摆高架子,而是屈身向年青教师学习,年青教师也不会高傲无人而是虚心向老教师讨教,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成形。

6、活动方式多样化。新课程教研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具有多方面的专业技能。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教研小组能够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如建立“思(教学反思)、评(课例评析)、学(课改理论学习)”三级活动制度;开展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反思(教后记)”、“课例(个案)评析”、“三课一条龙(听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方式,从而提升以校为本教研的质量。从期初到现在为止,我校每位教师均能自觉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反思,通过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此,每位教师每周还进行一次的专题反思,小结一星期来自己教学中的优缺点。通过教学反思使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教师。

三、活动实施:

有了活动的制度就要有切实的活动实施过程,这一学期我校教研活动安排:每两周进行一次“课改理论知识学习”或观看教学录象、从第十周开始每周安排一位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本学期以课改年段及

年青教师为主),相应科目的教师全部参与听课与评课、每周每师撰写一份教学反思、期中及期末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参与各级各类的交流汇编活动。

四、不足之处:

总结了一阶段来我校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情况,确实有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毕竟是新课程改革的探索阶段,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真正直视我们的不足。

1、部分教师还是抱有“侥幸”心理,希望能把安排给自己的教研“任务”推卸掉。

2、教研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还不能真正形成为一种不用规定的“规定制度”。

3、教师还缺乏应有的积极性,教研工作有点被动。

4、教师的专业理论不够扎实,撰写的论文水平不高。

5、存在教研意识不到位的现象,教学方法老旧,不敢大胆去进行创新。

6、学校软硬件设备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尝试空间。

总之,我校教研工作还是能够按照期初所制定的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教研组工作意见有序地进行活动,教师参与积极性较高,活动所涉及的面也较广,内容较丰富充实。然而针对上述的不足之处也将作为今后我校教研工作的一个研究核心,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改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教师来讲,这也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前进的道路。为此,也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学校的教育才能真正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史彩娥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郑州 450000)

摘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有:同伴互助,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和评价,建立学校与大学的伙伴关系,校本研究的组织保障。其中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没有大学专家的“专业引领”课改教师就不可能有专业发展。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作为当地实验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使校本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新课程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是推进素质教育,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育制度的重大举措。随着新课程的铺开和推进,实施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许多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所难以解释和应付的,学校和教师从未遇到过如此巨大的挑战。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是当今世界教学研究发展的共同趋势。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全面提升学校和教师自我的研究能力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也因此被摆上议事日程,成为新课程推进的一项紧迫任务。校本教研活动如何开展才能保证新课程实施的有效进行,在实施中如何具体地运作才能使之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动力,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所在。

一、什么是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学校行为。旨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自己的问题。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二、校本研究的基本方式

(一)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基本方式

教师的团队工作是“同伴互助”的重要方式之一。校本研究致力于解决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即教师所碰到的共性问题;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全做得到的,它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依靠教师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目的。同伴互助强调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教学工作水平,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办出学校的特色。

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是教师团队工作的核心。教师内部相互促进的教学成长的合作方式,其效果远远优于外部或行政式的评价方式,且更容易为教师所接受。如灵活运用同质或异质分组的原则,将教师形成若干小组一起交流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在合作中,教师思想交流是自由的,许多实用和创新的想法正是在合作中生成的;他们在合作中不断受到一些启发。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反思的教学实践,已逐渐成为学校促进教学的有效内部组织形式;也是建立统一的教学研究管理系统的重要措施。传统的教师合作强调行政化,统一规格,重在教学规范的组织内涵;新课程改革要求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合作,这种合作有助于激发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的内在潜能和动力。同时,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团队工作在校本研究中,将备受关注。

就校本研究发挥作用的机制而言,唯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研究的文化和学校教师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文化,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二)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和评价

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是其表现方式之一。其长处在于,教师有了互相切磋教学问题的伙伴,教师之间可以分享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技巧,可以共同分析教学情况,共同磋商教学改进策略,以加强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关注和改进,同时也可以学习同伴的教学经验。同伴之间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正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示范课展示,是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教师同伴互助的常见形式,是教师和专家之间的听课和交流。它使教师有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活动的宗旨应该把这种方式作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途径,避免成为变相的评价手段或者作为背离教师专业发展的展示活动,真正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起到推动作用。教师之间的互相观摩和指导,应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理念要更新,行为要落实,要有教学评价活动,重视教学反思过程。

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指导,如“老带青”、“结对子”等教师之间日常的互相合作和经验分享、交流。

教师之间的互相观摩和评价这种文化活动在我国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如果我们在实践中能够遵循教学观摩活动的真实目标,一个良好的观课文化环境必将为我们教师之间的专业分享和合作提供巨大的发展动力。

(三)建立学校与大学的伙伴关系

研究发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专业引领”——这种学校外部的支持网络形式。实验学校与大学及专家与课改教师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的做法,在当今中国也已经蔚然成风。因为教育理论专家有自己的局限,学科老师缺少理念,两者有机结合是发展方向。目前有关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效果已经为大家所认可。其基本做法为:建立研究或实验基地、指导实验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推行研究者的实验成果。实践证明,大学专家和实验学校的合作性质,应该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大学专家与实验学校的合作,体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这种“专业引领”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专家与课改教师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合作关系中,专家只是在幕后提供技术性和专题性的咨询和指导,采用的策略是提问、咨询、讨论和发展。这里的专家不是以权威自居、事事先入为导、发指示的专家模式,也不是以既定的方案手把手要求课改教师如何做,研究的起点来自课改教师自身工作中的问题,而非出自外部专家的理论设计和假设;这是大学的专家和实验学校教师之间的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是真正平等合作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合作中,专家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没有专业引领课改教师就不可能有专业发展,没有专业引领课改教师不可能有实质上的提高。这种合作应该是预设性和生成性相结合的过程。专家引领教师,让教师感觉到自己需要提升;引领的结果要求形成教师自己的语言和理念,在研究中要让教师把学到的理念化为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成果。

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模式,应重在研究如何使教师在改革中成长,在改革中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摸索需要很长的时间,必须有强有力的指导。

校本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除了大学与学校的平等合作以外,还要注意校际间的交流;为保证这一工作正常化,建议学校把它制度化。

三、校本研究三个核心要素的关系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在三要素中,自我反思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校本研究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和评价,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

过去的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四、校本研究的组织保障

为使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成为实验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并且能正常有序地开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作为当地实验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建立相应的制度;各级督导部门要把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作为重要的评估内容,督导的指标体系应调整,应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校课程的进行,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建立促进教师教研活动的评价制度;各级教研部门要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切实转变教研工作方式,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协助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教科部门要关注解决学校层面问题的课题,改变过去只关注教师科研论文和科研课题的现象,而应关注教师教研活动是否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引导实验学校建立实质性的课题组以及确立校际课题,为学校开展研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应转变观念,按需培训,培训内容要以新课程为核心内容,联系中小学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培训方式要提倡平等参与,以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为目的;各级师范院校应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主动与中小学建立伙伴关系,应把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首要任务,推动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学中重视培养师范生实施新课程的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能力,为将来从教工作打下基础。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从改革实践中提出教研课题,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与措施;校长要整合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的力量,使之具备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职能,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综上所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人本主义为目标,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以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归宿,以促进教师的成长为关键,强调团队精神,同伴互助、教师的反思和专家的“专业引领”,最终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第四篇: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

XX县家校合作的有效性策略与实践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如何使我们的学生、班级、学校、家庭、社会和谐,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孩子的发展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之中,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其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相处起着重要性的作用。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给祖国培养出忠诚儿子的父、母亲,是给自己立下了活生生的不朽的丰碑”。所以,搞好家校合作的关系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讨家校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培养家长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家长的素养,从而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使学校、家庭、社会营造出一种“和谐”,三方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使家长们成为“学习型家长”、“反思型家长”、“智慧型家长,“最终成为“成长型家长”。

二、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状况

北京101中学曾于2009年开始了《初中家校合作的有效性研究》,从合作的有效策略及实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我校也从2010年开始了省级立项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从有效课堂入手,探究有效课堂的实质研究。

目前,在小学里面还没有系统的有关家校合作有效性的研究。都是一般的沟通、合作、交流的研究,故本课题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践性、创新性。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有效合作的策略合作

有效的家校合作有哪几种方式,每一种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哪几种最有效。

2、家长的发展过程

如何让家长从“学习型家长”、“反思型家长、“智慧型家长”发展成“成长型家长”,争做“最好的家长”。

3、有效合作的实践研究

通过家长会、家长报告、亲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读书、写读后感、交流;博客、论坛、QQ互动,电话交流等多种途径进行家校的有效合作,从而提升家长的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和谐班级、和谐家庭的发展过程

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采用行动跟踪研究的方法,全面了解学生及家庭的发展变化,向着“和谐”的目标看齐。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研究,我们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首先,家长的素养显著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高的认识,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都是最好的家长。

其次,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显著的变化,他们更爱学习、更爱合作,更充满关爱;同学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班级面貌蒸蒸日上。

再次,通用一定时期的调查研究,积累丰富的资料,为家校合作的活动及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家校之间的关系更加得融洽、和谐。

最后,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家校间的彼此合作,向着和谐班级、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迈进。

四、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有老师、领导,还有家长。我们都有着丰富的教学、工作及人际交往经验,为本课题的有效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首先,本人对家校合作非常感兴趣。在我校进行了“探索“学与教”的新方式,构建“教学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这一立项课题后,我承担了“家校共同体”研究的任务。自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主动挨家挨户家访,与家长建立起合作的朋友关系。本人攥写的两篇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文章获得了市、区的二等奖。

其次,通过近两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积累了很多的班主任经验及资料,对“成长型家长”的研究及“家校合作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已经开展了前期具体的相关工作。如给家长们购买了100余本关于家庭教育、学习策略及方法态度方面的书籍;建立班级博客有效地开展家校间的联系;建立班级通讯录,使家长间更好地合作、交流等。

再次,校领导对我们班主任工作开展的支持。包括家长会、亲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充满着关切之情,对我们课题开展的经费也有一定的支持。

五、初期研究成果

(一)建立起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一直将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放在首位。我们已经完成了以下工作:

1、对全班42个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关于家庭的“原始数据”(家庭环境、文化氛围、家长素养、学生的学习环境等),为此后的工作做准备。

2、多次的电话、短信交流、沟通。通过长时间的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交流沟通,逐渐“走进家长的心灵”。3、3次“亲子互动活动”。让家长们互动起来,共同探讨子女的成长,使更多的家长从“学习型家长”向“反思型家长”、“智慧型家长”过渡。

4、看书、写读后感互动交流。每个家庭都配备了《4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及全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二本书,大部分家长已经写了读后感,并通过家长会及班级博客交流;此外,充分利用班级活动费购买的100余本关于家教方面的书籍展开学习交流活动,每月要求家长看一本并书做好相关的资料积累。

5、建立家长QQ群。使家长与老师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建立起合作互助的关系。

(二)优化好真正的家校合作关系

自06年3月13日担任班主任以来一直写班级日记,目前已经有30多万字的资料积累。通过班级博客设立了以下几个主要板块:

1、班级公告栏(让家长、学生第一时间知道班级及学校的动态)

2、我和5班孩子在一起(班级成长纪实)

3、我们眼中的你(学生的相互了解)

4、家教资料汇编(让家长了解全新的家长理念及措施)

5、家长网络读书(让家长通过网络来读书学习、交流)

6、学生成长空间(家长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一起互动交流)

通过班级博客的交流,让家长们和学生之间互动起来,真正地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使我们各自的“成长理念”得到升华。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3)

1、课题论证: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

2、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组员认真学习全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及《做最好的家长》等书籍,理论丰富自己的头脑。

3、组织家长:针对班级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探讨,并定期一月一次网上(QQ)家长会及不定期家委会会议。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4――2013.4)

1、组织班级(家长)开展多项活动

(1)、家长会(一学期两次):相互交流、探讨孩子的学习、习惯、素养等问题。

(2)、亲子活动(一学期两次):互助合作,共同探讨有效的家教方法。(3)、家长报告(一学期两人次):学习经验,让自己的孩子也变得聪明。(4)、家长开放日(一学期一次):走进教师,透过老师的课堂看孩子的发展。

(5)、家长读书、写读后感:评比、交流,使家长们各方面真正的得到提高。(6)、班级博客、论坛、QQ、电话互动交流:加强合作交流,使我们的合作走向成熟。

(7)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交流、合作,真正发挥“成长型家长”的作用,给兄弟班级、学校做报告。

2、中期监测并进行阶段性小结

3、根据课题的发展对有些事宜进行调节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5)

1、整理资料,总结研究实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有效指导 家校合作 共育新人

如将其教导活动局限于学校范围内,不对学生家长进行工作,那就不会达到希望的结果。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三种环境下成长,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多年来,我校作为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社区、学校推进学习型家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的实验基地,在探索学校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中,提出了“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的指导模式,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开辟了新天地,收效较好,也有力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指导模式提出的背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终身学习体系、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学习型家庭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家庭成员间互动学习、相互交流既为个体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也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观念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极容易对处在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核心家庭(一对夫妇带着自己的孩子)比例逐渐上升,单身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隔代家庭、老年人家庭都在增多;家庭部分职能出现社会化,家庭赡养逐渐由社会承担;家庭抚育职能、消费职能增强,家庭的消遣消费、对孩子教育的消费已成为家庭消费的重点。这些变化加快了人们家庭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对家庭教育带来不利的影响。家长们在普遍重视子女教育的同时,也感觉到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难题:家长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缺少自理能力、没有伙伴,孩子不会独立处理问题,有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等。有些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如溺爱、迁就、袒护、放纵、粗暴,以使孩子越来越走向极端。家庭教育的作用面临着危机。

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家庭教育中,属于过分保护型的家长占30%、过分干涉型的家长占30%、严厉惩罚型的家长占10%、理解民主型的家长占30%,有三分之二的家长存在教育方法不当。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这也是行知二中所面临的问题。

家庭教育需要科学地指导。但传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往往以理论为主,单向输灌多,双向交流少,很难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家长难于操作,家庭教育的效果也不明显。所以,我们提出“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的指导模式,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二、“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指导模式的理论依据、内涵和意义

学校作为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所具有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的特点,是家庭教育难以比拟的。家庭教育以子女和家长的亲情、经济关系以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纽带,这是其它教育机构无法具备的。家校合作的模式可分为两种: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笔者研究的是第一种模式。以学校为主体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家校互动合作,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有利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更好地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指导模式理论依据 1.自我概念理论

美国学前教育专家埃斯萨等人提出的自我概念理论指出:儿童生活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社区这三个同心圆组成的;最靠近儿童的同心圆是家庭及其成员;第二个同心圆是学校及朋友;最外面的同心圆是社区及其社区帮手。

埃斯萨认为,家庭、学校、社区中的成人之间、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发展至关重要;孩子的学习从自己、家庭扩展到学校、社区;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合作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应循序渐进地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从学生的内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应该促进成人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密切孩子和父母的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在每个儿童身上都不同程度地现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智能,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独特的智能组合形式。教育工作者只有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为儿童创设一个开放的、支持的环境,才能发展儿童的智能强项,改进儿童的智能弱项,促进儿童心灵全面而充分地成长,使儿童将来能够大有所为。3.现代家庭教育指导理念

家校合作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世界性研究课题。现代学校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校管理的开放化、民主化,从封闭式的学校管理转向社会、家庭参与学校管理,这就决定了学校和家庭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的指导模式符合现代学校发展的特点。

以上这些理论为“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指导模式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指导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1.“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指导模式的内涵

学习型家庭是指以提高家庭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家庭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学习、自我改变、自我完善、共同成长的过程。由此可见,学习型家庭是一个家庭成长的过程。在学习型家庭中,家庭成员把学习内化成自己的主动需求,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享受愉悦,是生活中的学习。学习型家庭的成长和发展经历四个阶段:非学习型家庭、前学习型家庭、准学习型家庭和真正的学习型家庭。这一成长和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培育、引导。

“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指导模式是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为主导,通过有计划的系列活动,家庭、学校围绕创建学习型家庭这一共同目标同心协力,共同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这一指导模式的实施,尽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创建学习型家庭积极性,从而改进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2.“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指导模式的意义

在创建学习型家庭过程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是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家长是创建学习型家庭的主体。家校互动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家长的主体作用。

“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指导模式体现了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职责和作用。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学校利用自身的权威和优势容易组织家长,家长参与面较广。

其次,“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指导模式还体现了“以家长为本,为家长服务”的观念。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必须建立在教师与家长平等、民主的关系上,这种关系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我说你听、居高临下的关系。

再次,“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指导模式也体现了教师与家长、学生三者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一种合作的互动。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启发,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增强了教育功能。家长与家长沟通互动,让家长分享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所带来的成果,引发家长试一试的念头,以达到共同进步。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有利于家庭成员共同成长,有利于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让学习真正成为个体的需要。

三、关于“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指导模式的实施

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经历了发动阶段、创建阶段、榜样示范阶段。在三个阶段中,“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指导模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认识,转变观念

领导重视、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创建家校合作的氛围是“以校为本、家校互动合作”指导模式实施的关键。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学习型家庭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础,通过创建学习型家庭,不仅把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结合起来,而且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了中华民族的素质。学校领导、教师必须站在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开展家校合作,不是为了让家长帮助学校做点事、为学校建设出点力,不是为了尊重家长,体现家长的权利,也不是为了减少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冲突。家校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平等是合作的基础。家长在其子女教育的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关系,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基于这些认识,学校在市教科院和区德育室及专家的指导下,坚持把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与学校中心工作及办学目标结合起来,坚持推进《社区、学校推进学习型家庭理论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学校成立校长任组长、党支部书记任副组长、由工会、政教、团队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班主任老师都参与课题研究。学校利用教工大会、班主任例会、教研组活动等各种场合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邀请市教科院和区德育室的领导及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学习有关学习型家庭和家校合作先进理念,对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方法和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研讨,不断提高指导水平。学校把创建活动作为把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内容,并列入议事日程,每学期制定工作计划,并由专人负责。每个学期结束后都要对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工作进行总结表彰。通过这些做法,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重要性,并积极运用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指导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工作机制。

(二)、成立多元合作互动组织

开展家校合作,组织机构是重要保证。构建多元的家校合作组织的关键是主体多元化,并且在这一组织中,各项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只是根据目的、需要和任务,临时由某一主体唱主角。1.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成为家校互动的桥梁。学校成立校级和班级家长委员会,人数一般有5—8人。家长委员会的组成要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家长,要符合三个条件:(1)热爱教育事业,关心支持学校教育并愿意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2)以身作则,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经验。(3)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懂得一定的教育理论。委员由家长推选,每学期召开2—3次家长委员会会议,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讨论并制定家庭教育工作计划,动员家长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2.成立社区工作委员会。

发挥社区潜在的育人功能,形成立体家庭教育网络,是增强家庭教育实效的途径之一。我们聘请离退休干部、家长和社会知名人士、街道和居委会的领导共同组成社区工作委员会,除了为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之外,他们还为家长作报告、开展家长论坛。我们还与社会文化部门、街道居委、公安等部门共同协调,综合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我们还根据学生家庭住址的情况,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把住址靠近的同学组建成立了社区中队、社区小队和社区团支部,并聘请家长担任社区中队或小队辅导员,与居委会、街道等社区单位挂钩,积极开展社区活动。

(三)、建立家校合作互动的平台

在创建学习型家庭指导中,学校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积极构建家校合作互动的平台,激发家长学习动机,让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努力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效果。1.家长学校 传统的家长学校主要任务是对家长定期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生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这对家庭教育指导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指导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也缺可操作性,实际效果不明显。而互动合作式家长学校是以本年级组的家长为单位,由家长委员会根据家长的实际需求制定家长学校教育计划,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系统安排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使指导的内容更加广泛、更具有针对性。家长学校既有教育专家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又有身边的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意义和做法,纠正家长在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偏见和顾虑,不断激发家长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动机,并指导家长如何去创建学习型家庭。2.家长论坛

真正的论坛,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是信息与经验的交流,是观点的碰撞,是思想的融合,也是境界的升华。在家校合作中,我们引入专题家长论坛。论坛的范围可以在班级、年级内进行,也可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点评。笔者曾经就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组织了“创建学习型家庭与共同时间”专题论坛,有的家长认为创建学习型家庭,家庭成员间需要共同时间,在共同时间内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不同的家庭,配置共同时间的特点也不同,有晚餐时间、晚餐后时间、双休日时间、接送学生时间;虽不求共同时间的统一,但求在共同时间内亲子交往、亲子同学、亲子同乐、亲子共进步。还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家长工作忙,甚至有的家长在外地工作,在一周内、一月内与孩子难得见上一面,但家长还是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通过这次论坛,让家长认识到共同时间在创建学习型家庭重要性,家庭成员在共同时间内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笔者还就“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组织了近四十位家长参与的专题论坛,家长自主发言,自主提问,共同探讨网络给人们带来学习和交流方便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最后由专家点评。通过论坛,让家长认识到禁止孩子上网是不明智的,家长要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家长也要学会上网,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指导孩子上网。在家长论坛上,家长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其间,与会者也介绍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引起家长共鸣。3.互动家长会

家长会形式多样,有全校性的,也有分年级的,更常见的以班为单位组织的。家长会的内容主要有:(1)教师报告会。以教师讲话为主。(2)经验交流会。以家长讲话为主。(3)学习成果汇报会。以学生活动为主,家长共同参与。在每学期结束后,我校每个年级要召开一次家庭学习成果汇报会。汇报会由学生主持,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汇报一学期来家庭成员尤其是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的进步情况。汇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经验介绍,有文艺展示。通过汇报会,家长们认识到在这成功的背后有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有正确的家庭教育。4.家访

在学习型家庭创建过程中,还要注重个别指导。家访是最为一种重要的双向家校合作方式,更具有针对性。但传统的家访告状多、指导少,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必须进行改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家访观”。教师要充分尊重家长,站在与家长平等的位置上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充分理解家长的愿望和要求,真诚与家长同步配合进行教育孩子。

(2)、家访要“细”。家访老师要细致了解学生情况,有的放矢地指导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组成方式、家庭成员生活方式、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教育观念等都会影响着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班主任老师只有对学生及学生家庭情况作深入细致了解后,与家长平等地进行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参与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3)、家访要“及时”,解决问题要快。有六种类型学生必须家访:新生、缺席学生、家中有事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和不良习惯的学生、在校内外有偶发事件的学生、有不良情绪的学生都必须家访。有时还要跟踪家访,落实家庭教育的措施,不断解决在创建学习型家庭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在家访中,涌现出许多典型的各案。

个案1:有一个学生家庭,父母都是有身残,母亲还伴有弱智,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父亲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比较高。但孩子性格孤僻,与班级学生相处不好,学习也不够努力。班主任与学校多次商量,用学生捐献的“爱心基金”资助其学费和其它生活基本费用。孩子家离学校较远,乘车要一个多小时,但班主任多次家访,与孩子父母进行沟通,指导家庭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父亲很受启发,在每次晚饭后父子俩杀上一盘象棋,与孩子交流沟通,灌输做人的道理。孩子也漫漫正视家庭现实,树立信心,融入班级大家庭,学习成绩也有了质的飞跃,后被市重点中学录取。

个案2:有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母亲待岗在家,整天跑股票市场,父亲是军人,整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女儿的学习生活,孩子进入初中后,学习逐渐退步。家长开始对学习型家庭认识不够,总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学习型家庭与自己无缘。班主任多次家访,与其交流沟通。家长最终认识到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要善于把握主动权,父母双方主动报名参加电脑学习班,有不懂的地方积极向女儿请教,女儿也积极鼓励父母坚持学习。无论刮风下雨、早寒酷暑,父母从不间断,父亲最终以全班最高分通过了考试。父母那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也感染了孩子,孩子在一次次作文竞赛中获得了成功,初三毕业后直升市重点中学,其家庭也被评为上海市学习型家庭。5.亲子活动

家校合作应注重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帮助家长关注孩子,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成为孩子发展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为孩子创设更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亲子活动有利于亲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亲子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学校为主体组织的亲子活动,如学校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家庭学习角评选活动,“在母亲节为母亲献一份厚礼”等活动。二是以家长为主体组织的亲子活动,如家庭演唱会、家庭体育活动、家庭双休日串门子活动、家庭双休日德育基地考察活动、家庭旅游等。学校积极引导家长开展亲子活动,使家庭学习生活化,密切了亲子之间的感情,为学生创造了丰富、有趣、有意义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形成了有效的家庭家校互动局面。

6、家长参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为了引导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我们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综合素质中的孝敬父母、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内容由家长给予客观评价,并把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德、智、体等几方面的发展情况,做到教育有的放矢。

(四)、建立多向家校信息沟通系统

有效的信息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建立多向家校信息沟通系统,是家长和学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除了传统的学校开放日、电话联系、家校书面联系卡等之外,还通过《家校通讯》和电子邮箱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家校通讯》:每月一期,主要报道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的要求及创建中涌现出的典型个案,及时沟通家校在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中信息。利用现代网络加强家校联系:学校有自己的网页,专门开辟出创建学习型家庭经验交流和专题论坛。学校老师都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并向家长公布,家长可以用电子邮件与有关老师进行联系,不断解决在创建学习型家庭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学校在家校合作的形式还有许多种,如建立校长信箱、家长联系卡、《致家长一封信》、每学期编写学校校刊发给家长等,丰富的家校合作形式,整合了家校双方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五)、开展学习型家庭的评估和展示

创建学习型家庭进程有许多环节,每个环节紧紧相连,缺一不可。评比表彰,有利于形成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评比,挖掘典型个案,利用家长学校或家长会进行交流,相互启发,使各自的家庭不断成长。利用《家校通讯》,及时报道学习型家庭成功的经验,通过阅读、反思、实践,体会到在创建学习型家庭给每个家庭成员带来的好处,仿效他们的做法,使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每学年结束后,学校还召开学习型家庭表彰汇报会,家长会由学生主持,学生与家长共同汇报一段时间来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心得和收获,让家长看到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成果,使学习型家庭的雪球越滚越大。

四、“以校为本、家校互动”的学习型家庭指导模式的实践效果

(一)、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通过推进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工作的开展,学校先后有5户家庭被评为上海市学习型家庭,9户家庭被评为区学习型家庭,2位家长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好家长,3位家长被评为宝山区优秀好家长,学校所有家庭都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通过调查,有近三分之一的家庭成为真正的学习型家庭,这些家庭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利地推动了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也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帮助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通过“以校为本、家校互动”的学习型家庭指导模式的实施,家长树立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学会与孩子沟通,家庭建立起民主、平等、真诚的氛围,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三)、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以校为本、家校互动”的学习型家庭指导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关系,积极发挥家长作为教育资源的作用,形成合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以校为本、家校互动”指导模式的思考

几年来,在“以校为本、家校互动”指导模式的操作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

(一)、坚持以家长为主体

学校在推进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中,指导者应尊重家长,确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发挥家长在创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家长根据家庭的特点,结合孩子的实际创建出不同类型的学习型家庭。

(二)、坚持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互动原则

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必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一方面既取决于父母对子女的尊重、理解和沟通,也取决于子女对父母的敬重、理解与沟通。父母与子女都是社会角色,既具有对偶性,又有互动性。学校在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坚持分类指导原则 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条件。在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家庭的兴趣、爱好,结合家庭的实际,对他们分类分层指导,创建不同类型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型家庭。

(四)、坚持指导形式的多样性

努力克服“居高临下”、“满堂灌”式的被动的、单向划一的固定模式,要善于根据指导内容、指导对象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指导。围绕同一内容,采用多种指导形式配合,将有利于提高指导的效果。要关注国际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发展的趋势,不断总结提炼学校和其它兄弟单位的经验,使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当然,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紧靠学校自身是无法取得最大效果,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边的互动。

创建学习型家庭决非一朝一夕,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要不断寻求新的生长点,使其不断越升到一个新的能级状态。

第五篇: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新课程给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与优化,教师的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学校不再只是教师任教的场所,更应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舞台。面对如此形势,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要如何应对教育改革的挑战?所以,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提出:以理念为导向,以学习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立足农村实际,充分发掘各种资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下是我们平时的想法、做法和反思。

基本理念

理念是导向。从一开始我们就认为“关注学生必须同时关注教师!”。众所周知,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如果忽视了教师,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基于此,我们坚持以三个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探索与实践

要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习是根本,实践是关键,制度是保障。

一、寻求活动新形式,促进交流共发展。

师素质的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

1、每周论坛——开辟交流平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经过一阶段的学习思考与策划准备,结合课改要求与学校实际,尝试开展“每周论坛”活动,制定了《“每周论坛”活动细则》,确定了活动目标、内容、计划、形式与要求等。同时召开了校委、教研组长联合会议,认真选定了学期论坛的大主题如: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根据学校大主题确定主讲话题。如:《让班级活起来》、《论持久战——班级学生自主习惯的培养》、《自主、自律》„„把每周一下午第三节作为交流探讨的时间。活动采用专题讲座、漫谈交流等形式,话题涉及教育热点、实践发现、学习反思、困惑对策等进行交流。在“每周论坛”活动中,还设置了主持人、主讲人,这个设置意味着一种责任的下放。责任感驱使主持人主讲人认真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加强学习、勤于动笔。教师在这个过程的锤炼中,获得较佳的状态并展示了自我,从而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成就。

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让“每周论坛”发挥作用,成为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一个辐射源,作为一校之长,我们强调了几个要求。

人人参与。这也是一个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对这项活动不回避,或主持、或主讲、或记录、或漫谈、或争议思考„„人人参与,那就意味着这项活动做有所值。

认真准备。“思考”是准备的关键之一,能否真实地去反思教育的现状、问题,不敷衍了事,决定着活动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影响工作成效,从中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教师个人内心深层的另一种工作品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要求主讲人要提前一周把讲稿送交主持人审阅并共同交流、完善,以确保发言稿的质量。

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等等。一句话,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学是为了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如何在交流中借鉴,在反思中改进,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教育。这一点是“每周论坛”的归宿之一。

“每周论坛”活动的开展,开辟了教师交流新平台,突出了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对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每周论坛”不但是教师学习的交流平台,更是教师参与的锤炼天地。

2、研训结合——提高教研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育,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训以 “学习”为基础,与“走进大师”教育阅读活动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教研交流相结合,与“教育教学反思”相结合,促进内化学习。

教研方面,各教研组固定每周有半天的教研时间,全校确定一个学期总的教研主题,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大主题和本班实际确定自己的子课题开展研究,教师定期以公开课的形式就该课题研究情况向教研组做汇报,并为大家做本课题的专题讲座。教研组结合公开课的实施情况也向教师提出建议,以便更深入地做进一步的研究。学校从说课、集体备课、开课到评课,规范了教研活动流程,并围绕主题规范整理形成各环节文字材料。如围绕教研主题,结合课例,开课教师需要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组织者则要整理教研记录、教研小结等各种材料。在活动中,教师感受到教研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工作,从而行之有效,言而有物。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为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我校以“材料集成”为手段,促进教师系统整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先后整理汇编了《关注》、《耕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手记、心得体会与学校教研材料汇编。

3、撰写手记—— 促进反思

手记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失败实践的反思。教师在手记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不合理因素;在反思中,不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改变做法。为此,我要求教师每周至少撰写1篇教学手记,并作为学校常规每月自查的一项内容。同时,为鼓励与推动,我们汇编了教师教育手记集《耕耘》——教师手记选、《关注》(白埕小学教师手记选)、《蚂蚁的触角》。

4、网络信息—— 拓宽交流渠道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构建校园信息库,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是架设宽带网,让电脑发挥作用,致力使教师个人资料、学校工作资料规范合成。一方面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一方面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网络建设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二、尝试课题探究,促进工作转型。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1、课题引入—— 提升探究水平

引进的优势就是指导相对到位,资料相对丰富。几年来,我们有三个教师参与了“作文生活化”(国家级课题)、“发展性评价”(县级课题)、“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县级课题)的探究活动。

2、课题创生—— 提高探究质量

“自主-导行”是我们在学习工作摸索中感受创生的。目前,我们还在围绕这一主题,指导教师尝试从“我带同学学”课堂教学新模式、“自主-导行”少先队管理新方式等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我校潘全兴老师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凸显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反复思考,尝试了“我带同学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确定了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教师导入——宣布带学顺序——学生带学、教师相机指导、点拨、引领——教师对学法、内容进行小结、总结。学生在课前须先报名,然后确定带学内容,再商决学习方法、选择学习方式。教师课前只做到协调带学内容,帮助确定学习方法和方式;课堂上指导、点拨、引领深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领突破重难点。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个性化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该教学模式多次在县、中心校做典型课例推介,并受到一致的好评。

3、行动研究—— 促进工作转型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然而农村小学教师又存在理论不足和受时空制约的弊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尝试了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于实践,服务教育。我校先后尝试了“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预习能力的培养”、“学困生的转化”等课题研究。并把每周论坛做为教师行动研究的交流平台。行动研究的开展,不仅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且使教师逐步由原先的“教书匠”心态向“研究者”的意识转型,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

课题琳琅满目,又显粗糙,似乎有悖现实,说是课题研究未免操之过急。但是我认为百花齐放体现的是一种关注,一种兴趣,一种尝试,又何尝不可。而这又将在交流中带动相应的工作开展,积极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不断促进教师形成自我成长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教师走向课题研究,科研转型是必然趋势,也是我校的教师的共同需求和选择。

三、建立规章制度,促进自我反思。

为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制定了《常规工作要求》、《常规自查工作要求》、《师德内涵》等制度,配备相应的评价工具,如:《课堂教学同事评价表》、《教师评价表(学生、家长)》、《常规自查表》。为帮助教师做好工作调整还设置了《教师发展建议》(自我及同伴建议)、《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使教师对今后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作为教师行动的指南。“自查反思”式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强调了教师参与、主动反思;强调交流与沟通,以利共同发展;强调真实、客观。反映教师个人与学校的自我反思与工作调整,从而引导教师自律,促进教师成长,实现了教师的自身价值。

2、档案袋建立—— 记录成长历程

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立是一种基于“学习与反思、记录成长历程”的教师发展目标引导的档案袋管理。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交流与反思、科研能力等方面。内容涵盖教师师德、教育教学常规、教科研、继续教育等方面,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脉络等相关内容。具体包括两大部分:基本部分和过程性材料部分。

基本部分包含《档案袋建立实施说明》、《教师专业发展参照标准》、《教师基本情况表》、《教师个人发展计划》、《档案袋内容目录记载》、《教师教育大事记》、《工作回顾与展望》。基本部分也是档案袋的主要部分,从整体上介绍档案袋建立的依据、理念、结构,体现教师的发展计划、成长历程及确定发展目标。

过程性资料部分是对基本部分的补充和深化,主要包括生涯规划、我的学习、交流与反思、教育与教学、教育科研、我的成果六大部分。收集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个性化有价值的过程性材料,以帮助教师更条理地看到自己的工作历程。

同时,我还成立以校长及教务骨干为主的档案袋开发小组,负责档案袋的假设、验证、交流、实施。成立以校长及教学副校长、教研组长为主的档案袋管理小组,负责档案袋建设的指导、组织交流、实施建议工作。为确保档案袋能真正促进教师反思、归因、总结、调整,我们还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原则》及《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要求》。确定了真实性、操作性、过程性、人文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为更好地发挥档案袋的功能,我们开展了“规划生涯”研讨会,先由教师自我介绍自我发展计划,然后教师再针对其发展计划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不定期组织阶段性成果汇报会,汇报一阶段以来自我发展情况,及对今后工作是否做适当地调整。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为更好地展示教师所取得的成果,提高教师的自信心,我设置了“丰收硕果”展览室,把教师所获得的较有价值的成果(获奖证书、论文发表等)进行展示,让教师一走进“丰收硕果”展览室就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档案袋的建立让教师在自查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在反思中不断地调节自我;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促进反思与交流,在交流中走向成长。总之,教师在不断的反思、归因、总结、调整中,在自觉的学习、交流中,促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上学期我校还选派5位教师参加东山县教育局举办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设现场会,并有两位教师被评为“教师专业成长先进个人”。

四、塑造校园名师,促进个性张扬。

“名师”之名,不在名声高低;“名师”之名,不限范围大小。而在于自身素质、个人对群体的影响程度。名师塑造实际就是个性张扬,宣扬推介。

1、赏识寻优——张扬教师个性。

2、骨干培养—— 目前,我校已有市级骨干教师1名,县级骨干教师3名,中心校级骨干教师2名。

3、活动推介—— 塑造校园名师。名师之“名”必须扬“名”,我们努力争取各种机会,鼓励教师参与,让教师在各级公开课、校际交流课、带教示范课、中心校本培训等活动中展示、推介。同时创设机会,让教师在活动主持、评课发言、学习交流等活动中加以锤炼,凸显能力。几年来,我校已有一名教师在市级优质课获得好成绩,有四名教师获得县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有两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有多名教师成为县级、市级骨干教师,有7名教师在中心校校本培训中做专题讲座,多名教师也成为中心校的学科带头人。名师之名,让教师在普通的岗位上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正是形成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成效与反思

自我校探索“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来,学校形成了学习、探讨、实践、再学习、再交流、实践的循环式学习化氛围,教师学习、探究的内需得到加强,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民主、开放、有效”的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也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

1、促进了教师内需的发展。当前,由于教育“大锅饭”体制的因素,致使很多教师存在“得过且过”思想,对自身要求不高,学习积极性弱化。“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建立,通过外部驱动,促进了教师内需的发展。

2、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作为农村学校,受财力、物力、人力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发展的条件极其有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建立,认为理念是导向,学习是根本,实践是关键,制度是保障。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3、促进了学习化校园的建设。学习化校园建设是学校走向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所在,本体系注重“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教研模式的建立,把“行动研究”作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桥梁,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交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针对性。

尽管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存在的问题也应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关注。

1、师德建设

在学校当前的状态下,制度更大程度是目标导向,引导着学校、教师的发展。因此,在极力倡导教师自律反思的同时,我们应当重视师德建设,人格影响,氛围影响。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尚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以做支持和保障,促进教师、学校发展。

2、促进内需

以校为本,创造机会,氛围影响,制度支持,都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驱力。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才是其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更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还是我们今后探索的问题。

3、经费支持

一年来,在东山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在陈城镇白埕村两委及有志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白埕小学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育人环境:完成了篮球场的修建,围墙周遍的扩建、水泥地板的铺设,37个花坛的修建;六千多平方米操场的填翻和整平,完成了教学楼的全面整修,购置了多媒体教室的课桌椅,配置数码相机,给教师配置屏风式办公桌和计算机等等,实现办公电脑化,学校办学硬件设施逐渐实现现代化、信息化,虽然,我校的办学条件在一年来已经改变了许多,但是,我不想停留在现状,还期待着学校有更大的发展,还希望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共同打造我市一流品牌农村学校,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服务于我们的孩子,服务于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的发展核心问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校园更美了,设备更齐全了,学校要成为优秀教师的摇篮,培养出新一代一批批优秀学生,“路茫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着眼国家的未来,创办特色的学校,以校为本,构建学习型校园的建设;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下载潮阳中学“以校为本”教研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潮阳中学“以校为本”教研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奋斗者为本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读了《以奋斗者为本》一书,不由得感叹:华为真是一个伟大的企业!该书能让我充分感悟到华为文化的积极向上和华为机制的催人奋进。它向我们传递了两种正......

    校以育人为本

    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好学为荣 ——奋斗乡中心校教育教学经验介绍 奋斗乡中心校拥有10处村小学,教学班66个,在校学生940人,教职工129名,其中现有高级教师1人,中级教......

    以奋斗者为本(第一章)

    1.1 围绕价值创造展开人力资源管理 1.1.1 什么是价值 我们通过保持增长速度,给员工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公司利润的增长,给员工提供了合理的报酬,这就吸引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到我......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在认真的阅读了张总关于"以奋斗者为本"的文章之后,我又忍不住反复的读了几遍,并对 "奋斗者"思想的定义及其实现和意义进行了思考,对于什么是"奋斗者"、什么......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汇编)

    《以奋斗者为本》该书讲述了华为管理层对企业管理具体问题和案例的讨论、争辩和反思的故事。下面是《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篇一:《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读《以奋斗者为本》华军华军企业的最低纲领是什么?是活下去,而且是长期的活下去。就像细水长流。围绕着活下去,而且是更好的、健康的活下去,我们就要去积极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和......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这几天拜读了《以奋斗者为本》这本书,收获颇丰。这本书所体现的核心就是管理。阐述了如何管理的问题,强调管理的核心是人。 说管理还要从人开始,美国心......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按照公司的统一要求,近期认真的阅读了《以奋斗者为本》一书,同时也学习了《华为基本法》,对于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定义,能够从先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