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五大调控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五大调控策略
骆海军宁波市第四中学(315016)
摘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地理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具备一定的调控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本文拟从课堂教学控制角度出发,结合地理教学实际,简要阐述诸多调控策略中最关键的五大策略。
关键词:地理课堂调控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专家顾泠沅说“课程改革应该是一项很复杂的综合工程。决定它的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我们国家而言,除了前面所说的要按照要符合科学发展观之外,如下的两项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是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第二个是教师专业水平包括他的理念和教育的行为水平的提高。” 的确,教师是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教师的态度、素质、适应性及能力水平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因而,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的掌握运用的水平是每位地理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应该是师生关系良好、合作气氛浓厚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兴趣热烈,个性充分张扬的课堂;应该是知识价值不断挖掘,探究精神充分彰显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开拓进取,素质不断提高的课堂。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准确把握教学规律,适时应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种种棘手的问题,精益求精。地理课堂教学的技巧很多,关键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
一.教法调控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动机。美学认为,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化、是否多元化,也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地理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导入、讲解、分析、总结等讲授形式的变化和通过讨论、自学、辩论等组织形式的变化调整教学情境是必不可少的铺垫。
首先,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地理课堂内容各不相同,比如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就不可能事业同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状态并不总是维持在同样的程度,因而地理课堂从根本上讲不存在某种屡试不爽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呆板僵化的教学,即使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学习情绪低落,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反之,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热情十足。总之,地理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稳固的调控功能。其次,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切忌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理性霸权横行,学生成为老师的附庸,教学活动变成是一种我讲你听的“灌输式”和“训养式”的活动,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切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而是重在诱导、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再次,教师必须注重某种教法选择运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的教师以为追求教学方法的新颖,为改变而改变,忽视的教材内容特点,或运用的不熟练,或错误的选择教法,致使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根本无从实现,教学效果无从谈起。可见,教法的改变是建立在运用的准确和熟练的基础上,这无疑对教师的素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兴趣调控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兴趣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都存在。问题并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而在于老师能否去激发。课堂教学如果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就会味同嚼蜡,枯燥无味,势必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毫无兴趣可言。这样的情绪反馈给教师,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大重任。
首先,教师要以真情、激情进行教学,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学生不仅是用耳朵来聆听教师的讲授,更是用心灵来接受教师的影响,只有以真情感染学生,才能产生共鸣。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情感可以升华,如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对自然界千奇百怪的好奇。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还要勤于积累知识,做到既专又博,真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能使课讲既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如恐龙灭绝、冥王星降级、南北极考察、火山地震、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要讲究授课艺术,提高教学的感召力。总之,学生只有对地理学科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学得进,钻得深,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形象讲解而带来的情趣,事理充实的严密论证而产生的理趣,诙谐幽默的生动阐释而形成的谐趣,既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又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得以充分的交流,使课堂气氛处在教师预定的控制之中。
三.节奏调控
教学过程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其节奏的调节既要与教学的特定规律相合拍,又应视具体情况而灵活调节,教案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内容含量要有一定的机动性,为节奏的调节留有发挥的余地。合理的节奏处理,把握教学的“度”,将会保证知识的传授、落实,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点上讲,哪些面上讲; 哪些这种方法讲,哪些那种方法讲。都应该全盘考虑、认真推敲。教学中内容适宜、方法恰当、节奏和谐,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松弛有度,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度”。
其一,节奏的调节应与教学中最佳时间的选取相吻合。,课堂教学结构应使有序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结构的有序性要求师生信息交流有程序有步骤,环环相扣,因此需要用波动性来调节,使课堂由直线直入曲线,由平衡到不平衡,从沉闷走向活跃,然后回归到系列,教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找结构的突破点,使教学从一个高潮过渡到另一个高潮,使课堂呈现意趣盎然的生动格局。学生课堂活动的思维特点,分逐渐集中——亢奋——疲劳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最佳时间,学生能在此阶段大量地吸收新的知识信息,最适宜处理好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一个教师的调控艺术的特色往往表现在他对节奏的调节是否富有弹性,是否能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情绪,及时灵活地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设法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组织最佳时间的再现。
其二,节奏的调节应当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筛选、贮存、输出信息的过程,教师输出信息要精,也就是要精讲,以点拔为主,尽量把知识分布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去,要加大训练的密度使学生自己有丰富的活动内容,实实在在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师生的信息交流才是高频率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才能真正提高。
四.反馈调控
所谓反馈调控策略简而言之就是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既定的方法策略。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输出和交换的过程,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并据此对教学过程随时进行调整,根据教学质量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信息反馈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新课程背景下要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信息反溃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不要把经过千年劳动建成的大厦指给学生看,而要引导他制作建筑材料和他共同建筑并教他建筑之术。”因此,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真正把溶于教材之中的思想因素和智力价值挖掘出来,并适时展示给学生。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揭示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确实掌握本门科目独特的分析、研究和思维方法,掌握地理学科的精神。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活动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教会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理解、掌握知识;学会学会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突破意识与批判精神、叛逆性思维,敢于对权威、对书本、对教师提出质问和怀疑。敢于冲破惯性思维和心理定势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敏锐地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其次,应布置量度适当、难度适当的作业练习。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此名言一举道出了练习的功能。的确,布置练习,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信息反馈的途径之一。有经验的地理教师非常重视练习题的设计:针对教学三个维度,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既服从于讲授知识体系,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练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以强化学生学科知识,促进其知识技能的迁移。同时,又从检查作业中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进而发现问题,调控教学,改进教学,完善教学。
再次,在地理教学中,对于某些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同学对某一问题持不同意见的矛盾,精心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使他们在倾听不同意见中集思广益,在透析不同的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可在学习“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时,可针对科学家对“恐龙灭绝原因”的认识存在分歧,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家就此展开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势必会形成学生发言积极,见解深刻,援引丰富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教材内容,拓展了思维空间。
五.秩序调控
课堂教学秩序的形成是很多因素综合起作用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调控策略的正确、灵活的运用。新课程的地理教学强调探究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通过大面积的提问、讨论、练习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成为贯穿一节课45分钟的中心内容。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因考虑不周而带来的问题,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营造出一种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奋发向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保证教师的教学顺利进行,使教与学都能够协调进行。反之,对于这些偶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处变
不惊,快速作出反应,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在鼓励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创新的思路下,由于教师备课过程与实际操作具有不吻合性,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超出了教师当场顺利而正确解决的限度,教师敷衍不行,回避不行,如何处理这类问题这既要求教师备课尽可能注重周密性,更要靠教师的教学机智了。如果是稍加考虑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妨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谁能回答吗?”教师迅速利用这个“时间差”,调整思路,寻求正确答案。如果问题难度太大,教师暂时无法解决,也可说““这个确实和复杂,为了不占用这堂课的教学时间,下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这样,教师可争取课后的时间查资料解决。甚至可以屈尊学生,古语云:学高为师。对于学生知道而教师不知的知识教师不妨大度的接受。总之,地理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地巧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是一种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调控的教学艺术。
例如,在讲授《地球的宇宙环境》时,教师要求学生讨论除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是哪颗行星。不少教师认为学生肯定认为是火星,因而自己事先掌握了关于火星的诸多资料。然而,学生个体千差万别,总会碰到某些观点独树一帜、标新立异的学生,甚至是借机刁难教师、“考察”教师的学生。笔者认为,教师其实从一开始就应该预料到这种情况,详实备课,倘若真的遇到自己不能确定的问题,可以学生讲“哎呀,这个问题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天文学确实有很多奥秘,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一直有争论„„”“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下节课继续探讨。”课后教师可通过查阅资料向学生做出解释。
对于因学生原因造成的课堂秩序差的问题,教师要从心理上形成良好的教学期望,采用语言转移、目光注视、动作提醒等富有技巧性的手段予以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用亲切的语言和微笑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少教师在遇到课堂秩序不好时,动辄张口就吐出“你们这个班纪律就是差”、“和某班相比差多了”之类的化,极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感。教师一定要从正面肯定学生作出的努力,形成良好的教师期望,弱化学生课堂秩序不好的意识。例如,上课时铃声响了学生许久依然不能静下,吵吵嚷嚷,秩序混乱。在通常情况下,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一味的大叫“静下来”、“不许讲话”未必有很大作用。通过鼓励、表扬式的语言和新奇、有趣的语言转移学生注意力似乎效果更好。
当然,地理教学的课堂调控是一门艺术。地理课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是多种因素协调运行的过程。需要调控的因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五大因素的把握对于一堂课的超过与否具有很大的指向意义。当前,全国范围内的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早已席卷而来,广大地理教师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尽快掌握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技巧,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创新型教师,这样才不会在改革的洪流中被时代所淘汰。
参考文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黄山二中 汤敬东
新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会变得更加精彩、丰富。通过新课程的培训后,我们都开始尝试着将新的理念溶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初中地理不参加中考的现状,如何开展有效地理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们探索的课题之一。我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与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的谈一点心得体会,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法指导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中去。为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读图。地图是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载体,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信息源泉。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但学生对地图的运用能力不强,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的能力欠佳。为此老师要指导学生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象化,做到化文为图、图文结合。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技能和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最后要达到心中有图,以图说“书”的境界。
然后,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每一章节结束后可以先试着让学生学会归纳出本章节的知识框架图,之后教师去完善去补充。也可以进行专题复习,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记笔记。初一新生绝大部分记课堂笔记的效率都是非常低,很多学生不知道哪是重点,哪些只需要了解。学生是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结果是把老师板书给复制一遍。那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记地理笔记呢?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将自己的经验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先记笔记,主要记下要点,在课后要整理笔记。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之间经验交流活动,让学生去体验一下别人是如何做好地理笔记的。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养成做题的好习惯,这也非常重要。学生做题时总是容易粗心,急于求成,审题不严。为此,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出题干的关健词,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并且在平时的反馈练习中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实行以来,老师的角色变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导演角色,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好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正所谓“爱屋
及乌”。师生感情的培养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教师,老师用真诚爱心与责任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自会感知,自会感激,自会主动学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被激发,思维的火花将会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即做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师。教师要彻底改变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乱抢本属学生在课堂预习、消化、吸收的时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探究不能无病呻吟,不管什么地理问题都拿来探究,那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探究要有一定的层次,探究要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开展切实有效的探究活动。如在讲授“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我就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先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学生的生活具体经验,具体探讨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差异,这种差异会造成什么后果,出现后果应如何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地图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逐步探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整个教学环节尽然有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对教材中出现的阅读材料部分或一些较为简单的纯文字叙述的地理教材,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如何学,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
人类社会的活动离不开合作,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合作意识并不强烈,因此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随着新课程逐步的推进,我们也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切实有效的小组合作。在有效的小组合作与交流中,能够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人人参与课堂学习的目的。课堂教学里,各种教学方式不是单一运用的,探究中有合作和自主,自主中也有探究和合作影子,合作中也体现了自主与探究,从而达到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开展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处处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准绳,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变教学模式,规范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启示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启示
一、初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具备哪些特点呢?
在评价理念上,要由过去仅关注认知领域单唯目标的实现,而转变到关注“三维”课程目标的整体落实上来;要把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由仅仅注重教师的行为表现,而转变到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上来。
臂如,要关注学习者是否实现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习者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立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活动过程中去;师生之间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与沟通;学习者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的反思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是否获得了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等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要求上不能忽视基础性。我们知道,普通初中阶段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当然,对“基础性”内涵的理解,必须注入时代的新理念,即它既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习惯基础的形成;它既关注保证学生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它既关注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更重视学生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这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指被学生内化了的、活的和可应用的知识与方法,是为学生能动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方面应当具有创造性;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有特别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应当特别注重捕捉和利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等等。
第二,教学设计要保证课程模块的整体性。即,强调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不仅仅是某一个知识点就事论事,而应当将教学设计始终至于课程模块的整体视野之中来考虑。这是基于课程模块所具有的整体特点而决定的。所以,在审视初中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时,也就必然应当强调课程模块的整体性是否得到了体现;必然要特别注意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将过去那种将教学内容机械地条缕分割、单一线性学习的传统课时教学行为及观念,真正转向着眼于确保课程模块的教学完整性上来了。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化、绝对化和神圣化了的每节课必然45分钟的课时概念,确实应当让位于从整体性上来考虑具体教学程序安排的“模块时间”概念了。
第三、强调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众所周知,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初中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客观差异及个性化发展问题,而强调了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上的选择性。这样,在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而组建的开设不同选修模块内容的教学班内,必然就会相应地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即,在同一个教学班内学习同一个选修课程模块的学生,由于是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所以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差异将可能变得更为突出。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我们就有必要格外关注其教学目标、学习指导等诸方面是否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是否注意了因材施教及个别化学习指导,学生在认知、智能、情感等各方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还应当注意教师是否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课程教学资源,等等。
第四、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接受”,只能在教师引导下依靠自己的自主构建来完成。即,学习者既要对自己所学的新知识能理解,更要以一种思辩性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析、检验甚至批判,从而使之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知识观也就意味着,所谓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不是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构见这些、构建这些知识信息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替代的,而必须借助于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这些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多方面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在这种亲身的活动体验中,最终获得对问题(知识)精髓的深切领会与感悟。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建构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对他们具有实实在在意义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而不仅仅是一堆游离于他们身外的毫无实际意义的信息。
基于上述观点,在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课堂教学时就应当充分注意教师是否善于创设适宜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探究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机会,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恰当引导;还应充分注意学生能否自觉、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来主动建构知识,并善于独立思考,用多种方法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第五,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要关注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是否具有开放,是否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特别是是否具有敏锐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随机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和科学处理学生的探究结果的能力;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心态是否自由放松,是否具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等。同时,还要注意教师能否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灵活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重视教学的过程性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另外,要关注教师自身是否能从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是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获得持续性的发展与提高;要关注不同资质的学生在多方面尤其终身学习能力方面是否得到进步与发展。
第六,关注课堂教学的情感性。要关注教师能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学生能否为学习内容的情感所感染并产生共鸣,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
在关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什么问题上,有人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即:一是看学习者是否从他门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主动建构,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真真正理解;二是看学习者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立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活动过程中去了;三是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学生媒介之间是否形成了有效的多维互动状态;四是看学习者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五是看学习者的自我反思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高;六是看学习者的学习是否获得了适宜的条件和环境。据此,他们提出了如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即:主动参与、有效互动、经验建构、情感体验、反思能力和环境保障。应当指出的是,这种看法和我们前面所列述的诸方面的课堂教学表现状态,在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
二、教师要尽快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 ●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
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
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比如,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帮助课题组的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另外,无论哪一门学科,哪一本教材,你都会感到其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高度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以地理课程为例,课程要涉及语文、数学、化学、政治、历史、物理、生物、音乐、美术、诗歌、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再如音乐课程,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比如《金色的秋天》、《过新年》、《运动的旋律》、《黄河的故事》,《长江之歌》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学生们在听、唱、舞、玩、奏、演中感受音乐艺术。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第四篇: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答问的评价策略
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答问的评价策略
作者:象山中学…文章来源:象山教科研点击数:2242更新时间:2005-7-1
5[摘要]对学生答问的评价是中学地理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中“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如何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的答问进行科学的、积极的评价,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自信心及学习地理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答问;评价;策略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此,许多教师在地理课堂中逐步增加学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问题讨论和探究、自主合作与交流、学科知识竞赛、主题辩论、角色扮演及师生角色转换等不同教学方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当今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主线是学生围绕教师设计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究,然后答问,问题被看作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因为,通过答问不仅能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研究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诊断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还能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调节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气氛。因此,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许多教师把问题设计作为自己教学环节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考和回答。这时,教师要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对学生的答问进行科学的、积极的评价。因为,教师的正确评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尊心、自信心增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对正确答问的评价
在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时,肯定会有许多学生能够对问题作出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回答,这时,教师要根据问题的性质与要求以及学生答问实际不同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价。
1、肯定正确的答问,发展学生的情商
对学生正确的思考过程和回答,教师要充分地给予肯定,并且要通过答案当场复述来激励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答问出乎教师事先的设计,具有创造性,教师更要大力加以赞扬,以振奋学生的情绪,促使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去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密切师生关系,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人,而且还能对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认识他人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情商要素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2、拓宽、拓深思路,使答问更深刻更全面
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限制,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够开阔,答问往往不够完整和深刻,此时,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方法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教师提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往往只回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引起大气温室效应,造成南北两极地区冰雪部分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给沿海的国家或城市带来灾难。实际上,此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都比较肤浅,教师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和宽广方向发展:①这位同学回答的仅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给人类造成的最大的负面影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二氧化碳浓
度增加,对人类有没有正面的影响?②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除了海平面上升外,还有给人类带来的其它负面影响吗?当然,在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后,教师要指出,尽管二氧化碳增多,既有益于人类,同时也加害于人类,但就目前总体情况来看,其弊远远大于利。
3、及时转换角度,引出新问题
对于答问正确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反思和转换角度,增加或变换条件等方法,引出新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拓展学生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如在分析2002年文综高考题(全国卷)40题第(4)小题:“读图6,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原因”,学生回答正确,教师给予肯定后,教师不妨设问: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年保存比较完好,自然原因固然很重要,除了自然原因外,有没有人为原因?假如有,其人为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4、异中求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对于存在不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地理问题,教师不要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要在学生答问的基础上,启发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在求佳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创造性。如“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一般有二种方法:一种是不跨过日界线计算,另一种是跨过日界线计算。当学生完成对区时的计算后,教师要适时将另一种方法引入,并让学生加以比较,得出这二种方法各自适用范围,以及在通常情况下,哪一种方法更省时、更简捷、更不容易出错。
5、开放性问题,尽可能保护学生发散性思维
许多地理问题是开放的,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光凭教材的叙述或自己固有的经验对学生的答问进行随意评价,要认真、仔细分析学生的答问,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就要对学生答问进行肯定,以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学习“旅游活动”内容后,如教师提问:根据学过知识分析如何合理开发本地旅游资源?学生可能会跳出课文范围(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经济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而回答“提高本地人口的素质”,“做好旅游宣传工作”等内容时,教师要对学生回答进行褒奖,而不能因教材中无据可依而把学生的答问否定。
二、对错误答问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答问错误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既不能因为学生答问有误而打断学生回答,图省事直接道出正确答案,也不能不做任何指导而让学生轮流回答,直至与预设答案相吻合,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点,让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状态。
1、接通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课堂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无所适从,答非所问。这可能是学生有关这方面的预备知识不够,也可能是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把问题分解为几个部分,也可以改变问题提出的角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接通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思维指明方向。例如,“某人于北京时间1月1日10点从上海乘飞机过10小时到达旧金山(西8区),问到达时当地区时是多少?”因为这是一题在单一的时间计算基础上增加物体运动的题目,涉及物体运动起止两地时间差和运动过程所用时间,所以学生往往一时感到比较困难,无从下手。假如,教师能适时给学生提示:可以把计算过程分割①飞机在上海起飞时,旧金山的区时,②对飞机飞行时间追加。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被接通,更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2、借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有些地理问题,光凭文字表达或脑子想象很难理解,假如借助图示,则答案很容易得到。如:高一学生往往对“假如黄赤交角扩大到25°,热带、温带、寒带范围将如何变化?”这一类题目难以正确回答,这时,教师引入一张示意图(下图),则学生对其结果就会一目了然。
3、鼓励争辩,判断对错是非
当学生对问题有几种不同解答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进行归纳、分类,然后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自陈述具体理由来印证他们的观点,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然后达成对问题的共识,让学生在争执和辩论中判明是非。如在让学生讨论“玄武岩为何能形成许多气孔?”时,有同学认为因为玄武岩是喷出岩,岩石形成过程中与外界空气接触,所以形成许多气孔;也有学生认为因为玄武岩是喷出岩,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岩石中空气逸散而呈气孔构造。通过这一争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达成共识:玄武岩气孔的形成与其为喷出岩有关(同时可以比较如侵入岩的花岗岩没有气孔构造)。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在呈熔融状态的岩浆中,要让常压下空气进入而呈气孔状是不太可能,唯一的可能是岩石中空气由于压力降低而向外逸散使岩石呈气孔状。这样,同学们自然对该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
4、探求错因,理解问题本质,寻求科学思维方法
学生经过思考的错答必有其原因,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找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地去思考问题,在探求错因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找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回答“寒潮危害最大主要在什么季节?”这个问题,学生往往错答为冬季,认为冬季气温最低,寒潮强度最大。这时,教师先要分析学生错答的原因是对“寒潮”理解不透,对“危害”认识不清,误认为冬季气温最低,所以寒潮最强,危害最大。接着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①寒潮是由强冷空气入侵而造成大范围降温,寒潮强弱主要考虑降温幅度,而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已较低,不可能造成大幅度降温,②冬季大部分地区为农闲季节,就算有强降温,一般对农业生产也不会造成损害,由此可以让学生懂得寒潮危害最大的不是在冬季,而是在春、秋季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答问和教师对学生答问的评价是进行师生双边交流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学生答问科学、积极的评价在解决地理问题的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教材,同时也应该备好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智力水平,使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学生答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恰当的评价方法,使答问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之命脉,也是教师教学之根本。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我认为:
一是教师要高效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地理课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教师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选取自学式、引导点拨式、动手动脑操作式、学案导学式等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以前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
2、多媒体、地球仪、地图等教具地理课必不可少,多媒体、电子白板的应用更能把课堂容量增大,同时使一些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再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知识的探索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制作合理化、便于操作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并适时引用,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劲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我在讲《自然带》时,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我分别将各种自然带分布进行不同颜色闪烁,学生能直观看出各自然带分布位置,声音与画面并现。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让学生高效学。具体抓好下面几个方面
1、明确具体学习目标。每节课教师要展示本节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展示的学习目标,进行自学,研读教材和地图,寻求问题的答案。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继续寻求答案,仍然无法解决的,做好标记,教师巡视过程中提交,个性问题及时分析解答,共性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后分析讲解。这样坚持一贯,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教材的可读性,增强自学的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受益一生,不盲目的学习。
2、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创造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氛围。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积极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就地理学科来说,很多学生存在不够重视、厌学等现象,所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寻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学习更能深化、深入。使每一位学生都感觉自己在不断前进,都有希望,学习的兴趣才可能持久。
现在的孩子叛逆性越来越强,高压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质量再也不能靠挤时间、拧学生、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提高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是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