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西区兴工一校校本培训活动制度 - 副本
兴工一校“十二五”校本培训活动制度
一、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导处应加强对业务学习活动的管理,以确保业务学习活动的质量。
二、各教研组学期初认真研究教导处提出的校本培训计划。
三、校本培训时间为每周三下午3:10—4:10,由学校统一安排。
四、教师应认真参加校本培训,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遇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学习活动,要预先向教导处说明情况。
五、校本培训可以采用集中和分学科的形式,集中学习时由教导处组织,分学科时由教研组长负责。
六、每次业务学习活动要定中心发言人,其他教师应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七、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师德、业务学习、能力提高、职高身心健康等方面。
八、教师应认真做学习心得体会的记录、整理得工作。
九、教研组长应及时做好组内学习情况记录。
第二篇:兴工一校校本培训学习制度(定稿)
兴工一校校本培训学习制度
为了深入开展教师教学综合素质技能的训练。塑造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特制定如下学习制度。
一、学校必须把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要有长远规划。
二、综合素质培训学习要由校长专人负责,确定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
三、按时参加学习,每次学习要点名。
四、学习时间一般不允许请假,有特殊情况要请示校长。
五、学习时不许说话,不许批改作业等。
六、学习时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记录,讨论时积极发言。
七、按时完成作业,要把学习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兴工一校
第三篇:兴工一校教师校本培训措施
兴工一校教师校本培训措施
为严肃教师校本培训的学习纪律,确保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学习时间,使我校的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能有条不紊地开展,特制定校本培训措施如下。
一、考勤
1、公假:凡因公事(含产假)请假,培训内容自行后补。公假不记入奖惩范围。
2、事假:凡因事请假者,须具备请假条,并经校本培训领导组组长同意后,记事假一次。
3、病假:凡因病不能参加培训学习,须持医院证明并出具书面申请,经学校同意后,记病假一次。特殊情况(如急诊等)除外。
4、迟到:培训学习两次点名后未到者,记迟到一次。
5、早退:学习中提前退场者,记早退一次(特殊情况除外),旷工,无故缺席不参加培训学习者,缺席一次记旷工一次。
二、培训考勤每学期公布一次,学累积计算。教师出勤情况与学校考核等级和学校奖惩制度挂钩。
三、培训学习时,全体参培人员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说话、不开小差),关闭一切通讯工具,认真听讲,认真笔记。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兴工一校教师校本培训制度
为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课堂教学水平,学校坚持开展有业务学习及校本培训工作,为保证业务学习正常开展,校本培训有效落实,特制定本制度。
1、校本培训由学校教导处组织展开。
2、教师业务学习每周四开展一次,由各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组内教师参与,一般情况下不得请假,学习时间内不得做与业务学习无关的其它工作。
3、教师业务学习内容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基本内容,包括各学科新课程标准、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方式为主要内容,同时兼顾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及市教育局、教研室每学期规定的其它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内容。
4、教师业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个小时。
5、教师业务学习必须有计划地安排组织,各教研组长在开学初制定的教研工作计划中,要有专门的教师业务学习的计划安排,计划安排中要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具体的学习时间及相关的责任人。
6、除教研组组织日常的教师业务学习外,学校创造各种条件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县、市各学科组织的课改研究活动。
7、教师外出学习由教务处具体安排,对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必须利用教研组业务学习时间,向组内教师汇报学习收获,外出听课者,还必须在教研组内利用教研活动机会上汇报课。
8、校本校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学校每学期将制定专门的校本培训方案,在学校教导处的组织下实施。
9、校本培训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新课程教学改革理论讲座、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等为主要内容。
10、校本培训以理论讲座、课堂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评优等不同的方式进行。
11、校本培训必须全员参与,原则上不得请假,校本培训时间依据学校校本培训方案确定;开学初,教务处制定每学期校本培训方案,方案内容包括每学期校本培训的内容,校本培训的方式,校本培训的时间安排及相关责任人。
12、教师业务学习和校本培训必须认真参与,做好学习笔记;每学期,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不得少于5000字。
13、对在业务学习及校本培训中,不按要求参与的教师,学校将对其进行经济及其它待遇上的处罚。
14、无论业务学习,还是校本培训,其中心发言人必然是老师,对教研组安排做业务学习中心发言人或教导处安排做校本培训主讲人,教师都应该认真准备,不得无故推辞,否则在学期结束考评时扣除相应的得分。在教师业务学习、校本培训中,认真承担教研组或教务处安排的工作,学校将通过对讲稿的评比,按学校论文评比进行奖励。
永嘉县白云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课改为导向,改进和加强学校教研工作,建立以教师研究为主体,课堂为主阵地,课改中面临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的成长,并使学校逐渐成为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学校。
第四篇:校本培训活动制度
高里中心学校校本培训组织管理制度
一、组织管理机构
以校为本的教研组织管理机构由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室、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等单位及相关人员组成,实行塔式管理,在校长室领导下,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工作实际,做到校长、教研组、教师三级管理制度。
二、目标责任制度
1、校长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1)负责领导、部署和指导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
2)为拟订校本培训方案指明方向,对校本培训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 3)指导、检查有关处室、小组制订相关的制度和方法; 4)深入教研组参加教研,检查指导教研工作; 5)为校本培训工作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
6)作为校长论坛活动的中心发言人,每年开讲座或作报告2次; 7)审阅、审批各种培训制度、方案、计划、报告等;
8)做到“三个必须”(校级及重大培训活动必须到位,重大实验课题必须亲自参与主持,校本培训必须亲自实施引领),“五个善于”(善于听、善于思、善于写、善于说、善于评)。
2、教务处的责任:
1)制订学年(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撰写工作总结;
2)根据三级课程计划,制订本校教学计划,检查各年级执行情况;
3)管理和指导各学科组和年级的常规教研(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教学质量检测等)工作;
4)加强与教研室的合作,共同承担教师专业成长的重任; 5)与校外教务部门、学校建立联系,加强交流。
3、教科室的责任:
1)根据学校要求和部署,制订学校学年(学期)培训工作计划、制度; 2)指导各科组开展教科研课题、专题的申报,并实行全程管理和指导;
3)根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制订教师岗位培训规划;制订并适时修订学校校本培训方案,并负责方案的实施;
4)深入教学教研第一线,参与科组教研活动,从中发现普遍性问题,并引导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5)与教务处加强合作,定期对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进行检查和总结,及时向有关领导和全体教师反馈,提出改进措施。
6)协助教务处组织开展全校性教学开放周等大型教研活动;
4、教研组长责任:
1)组织教师讨论并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撰写教研组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要于每学期开学第二周前送教科室备案;工作总结于学期结束前一周送教科室备案;
2)组织教师按时参加学校和教研组政治、业务学习;组织并主持组内教师
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开展教学研究,组织校级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的观摩和评议;指导各年级备课组开展工作;
3)组织教师研究提出教学中问题,确定教研组研究课题,备课组研究的专题,进行申报并有效开展研究;
4)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学科教学竞赛;组织教师开展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指导(辅导)活动。5)组织本组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及其考核,开展学习汇报交流。6)组织教师开展校际学科交流;
7)组织并主持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并做好考勤登记和活动记录;
8)关心扶持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学校教务处的领导下,指导本学科的年级备课组工作的实施,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青年教师;
9)贯彻落实教务处和教科室的教学工作计划,安排、协调、督促、检查本组成员的工作; 10)学期结束前一周将教研组活动记录本和教研组工作总结送教科室存档。
5、备课组长的责任:
1)拟订备课组工作计划和撰写备课组工作总结(分别于开学第一周末和学期结束前一周末交教科室);明确本学期备课组主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按时组织本备课组教师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开展集体备课、培训活动,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中心发言人和结果检查“五落实”;
3)主持备课组活动,认真记录集体备课、培训情况;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研组集体活动; 4)主持备课组申报专题研究的实验实施工作;
5)组织教师为做好检测复习工作;
6)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个学期所有集体备课、培训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送交教科室存档,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或备课组的重要条件。
6、专任教师的责任: 1)按规定参加全校性的集中培训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业务学习及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培训活动。2)每位教师要做到“一学期做一件事,一学年读一本书”,即每单元(或模块)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每学期撰写一个典型教学案例。每学年精读一本教学 专著并作读书笔记或写读书心得。
3)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学科研讨会、专业培训、教育和学科教学交流等的教师,要提交书面体会或在一定范围内交流反馈,并将学习体会一份交教科室存档,作为登记学分的凭据。4)参加学科教学(或说课)竞赛获奖的教师,要及时提交教案或说课稿1份送交教科室存档。5)教师如因故不能参加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应履行请假手续,否则当缺勤论处
高里中心学校
2011.03
高里中心学校校本培训活动制度
一、学校校本培训活动制度
全校集中进行的教研、培训活动内容:
1、每学期举办1~2次专家与教师专题对话活动;
2、每学期一次教师读书报告会或专家学术讲座;
3、每年寒暑假各举办一次新课程学科培训(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依具体情况而定);
4、每学年举办一次班主任上岗前培训,并做好平时班主任工作交流例会制。
5、每周举办1次培训专题讲座或论坛(时间定在每周一);
6、每学期组织外派参加学习培训和参加教学竞赛获地、市级及以上获奖的教师向全校教师开讲座或上汇报课。
二、教研组活动制度
1、任务:各学科教研组长负责主持本组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和专题研究;
2、内容:备课、说课、听课、评课;教学基本功培训与交流;师徒结对、名师带动研训一体,优秀教师教学展示、学科教学问题会诊、教学新星献课、课改沙龙、课题实验、学科竞赛辅导、教师调教支持;教育理论和文件学习等;
3、时间: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科组活动时间进行;
4、地点:一楼阶梯教室、二楼会议室等;
5、工作规范:
1)每学期开学第二周星期一(即学校工作计划出台后第二周的星期一),各组长将本教研组(含备课组)工作计划送交教科室存档;
2)教研活动做到“五有”:有着重研究的问题;有集体备课和专题研究中 心发言人;有活动过程详细记录;有教研活动情况反馈;有教研成果交流展示。3)严格执行教研组活动本人签到制度;
4)每学期结束前一周,教研组长必须将本组活动记录本和工作总结送教科室作为活动过程凭证并存档。
三、备课组活动制度
1、备课组组成
1)原则上以同年级、同科目的任课教师组成(同年级任教人数不足2人的 跨年级组成备课组)。
2)每个备课组设备课组长1名,备课组长负责本组的集体备课和专题研究 活动。
2、备课的基本要求
1)备课时间:按学校规定的科组活动时间进行。2)备课地点:相应的学科组或年级组办公室。3)备课规范:
①以单元(章、节)为单位备课,每单元(章、节)至少集体备课1次;每次活动必须落实活动内容和中心发言人。
②每个教师都有作为中心发言人负责就某一单元(章节、课)独立备课并与同伴分享、集中群体智慧提供教学方案的职责和权利。
③备课一般以说课的形式进行,提倡多样化的备课形式,各备课组可以根据学科实际有创造性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中心发言人要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从课标要求、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检测反馈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建议,再由其他教师补充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供全组教师使用的共性教案和检测练习作业。
④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共性教案,结合本班实际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整,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
⑤每位教师在完成每章(或单元)教学后,要撰写教学后记,提倡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重在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方法。
⑥教案的检查由教务处负责,检查结果作为教师学分登记和考核的依据。
3、检查与评价
1)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教研活动的评价实行绩效评优奖励。2)教研组、备课组的每次活动都要记录在册(包括备课活动时间、参加人员、备课内容、活动过程等),每学期结束前一周请各备课组长将本备课组一个学期的所有备课材料(含记录手册、备课材料、备课组总结等)送交教科室作为评比优秀备课组的依据;
3)每学期开学初,教科室和教务处联合举办集体备课成果展示与交流,学校组织人员负责按有关标准组织评比,评选优秀教研组和优秀备课组。
四、课题组活动制度
1、原则上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允许跨学科合作研究。
2、课题范围:坚持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和为了学校的校本培训原则,所选课题应有助于解决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有助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本学科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我校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活动程序及要求:
1)每学年第一学期初,各科组基于学校、科组、年级等教学的实际提出本学年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若干个,由科组教师通过讨论选择确定先行研究的课题;
2)以教研组为单位,按课题申报程序填写课题申报表,在规定时间内送交学校教科室;
3)通过评审的课题,立项后开始实施;教科室负责检查、指导、督促课题的研究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专业引领;
4)实行全程管理。课题组负责人每学期须向教科室提交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或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并做好课题如期结题工作;
5)未能如期结题的课题组需提前向市教科所提交课题延期结题的申请,在申请中说明延期的原因及最后结题的时间,以规范课题的管理;
高里中心学校校本 培训评价制度
校本培训工作的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激励性原则、奖惩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公平、公开的原则及向校本倾斜的原则。评价内容由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构成。
1、教师参加培训活动,均以科组为单位采取参与者签到的方式进行考勤登记。每学期末各科组长将考勤表或活动记录表送交教科室备案,作为教师参加培训活动过程评价的依据;无故缺勤者按旷课处理,一个学期无故缺勤累计达2次者,考核不能评为优秀,无故缺勤达3次者,考核只能定为基本合格,无故缺勤达5次者,考核定为不合格,两年内取消其职务晋升或外出进修的资格,同时取消其所在教研组参评优秀教研组的资格。
2、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与培训活动的过程与成果采取学分登记管理制度;教师每学年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或培训活动获得规定学分视为达标,作为该考核合格的基本条件之一。
3、每学年一次根据学分登记的结果对教师参加培训情况及成果进行评价与奖励。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过程和结果将作为评优奖励和岗位培训学分登记的依据,并与奖惩、职务评聘、晋升、教师进修等挂钩。
4、获课题成果奖的教师在职称评聘、晋升和进修培训方面享有优先权;
5、教师个体参加校本培训的过程和结果,作为其所在科组参评优秀教研组的重要指标;
6、每年举办一次教研成果展示和表彰大会,为在教学、教研及培训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7、教师平时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应该履行的常规职责,学校不再另外计算工作量,只作为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过程评价的依据。
高里中心学校
201103
第五篇:校本培训材料一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寨头堡乡小学校本教研
时间:2014.2.24 地点:寨头堡乡中心小学 主持人:王校长 主讲人:鞠红英
内容:《课改,路在何方》
老师一直在研究课文怎么讲,课文怎么讲才能讲好,走了60多年,基本上没走通过,所以应该跳出一篇一篇讲课文的层面,去思考怎么教才能发展学生语文能力。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
下面来看两组数据,《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督查报告》显示,语文合格率比较低,数学科目的合格率比语文要好,最不可理解的是语文老师教思品,花很少时间去教思品,但思品课的合格率比语文高。
再看1956年教育部调查报告,1950年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五个问题,到今天依然存在,而且发展的越来越严重,原因何在?五六十年代精讲多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2000年以后,不仅讲的越来越多,学生实践活动少。为什么发现问题,改不了?语文课程不是存在教师层面,而是存在于课程设计,语文课顶层出现问题。光从教学层面去考虑是不够的,要从课程层面去考虑。
一、课程问题
(一)课程结构:阅读、表达严重失衡,我国语文课程的重点取向失当。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倾向于表达能力培养是多数发达国家母语课程的取向。日本“坚持从言语教育的立场出发的国语教育”,非常明确地认定“国语教育首先是言语教育,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美、英、法等国家在其母语课程标准一类的文件中也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以言语表达为重的倾向。然而我国的语文课程却将始终坚持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取向,语文课用于阅读的时间占了四分之三,而运用表达教学时间不足四分之一,造成语文课程“阅读”和“表达”教学时间的结构性失调。可以说以阅读为重点的课程取向与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是不相称的,这也是造成大多数学生 “语文不过关”的直接原因。现在社会各界对语文课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学生表达能力不过关,而语文课却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效率很低的“文本讲读”上,始终没有将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重点。30多年前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于学本国语言,却大多数不过关”。如果语文课不改变“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那么可以预见,再过30年我们的学生语言能力还可能过不了关。语文课程必须调整课时结构,“均衡读写”,建构“理解”和“表达”并重,并且适当朝向“运用”的课程结构。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谁来定?
课程与教学论认为,“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这篇课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用什么来教”,或者说是用哪篇课文来教。一门成熟的课程,必须有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否则这门课程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纵观我国除语文以外的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均以大量篇幅表述这门学科的“课程内容”,具体而明确规定这门课程究竟应该教什么。比如数学课程标准正文部分总计33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占3页,而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占了18页,也就是说数学课程标准有将近三分之一篇幅是在表述这门课程应该教什么。由于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缺少对课程内容的系统研究,因此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包括教学大纲)历来缺少“课程内容”的具体表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改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但对各年段达到课程目标所需要教学的“课程内容”仍缺乏具体表述,这就导致语文课程究竟“教什么”一直不能得到解决,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把握。
当下语文教材提供的课文,只是解决了“教材内容”问题;至于每篇课文“教什么”即“课程内容”,基本是凭执教者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判断、选择,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其实语文教师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能力与数学、外语等学科教师相比并不呈劣势,为何其他课程不存在“教什么”问题,而语文课上“教什么”的问题会如此严重?其深层原因并不是语文教师能力不济,而是语文课程本身缺乏结构化课程内容所致。这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也是导致语文教学效率长期低下的症结所在。我看过不少国家包括港台的语文教材,在选文质量方面与我们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国外包括港台学者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要比我们深入得多,因此他们的语文教材在课程内容呈现方面也比我们清晰得多。
今天,老师教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对比描写,内容是老师确定的,合理性是否适合四年级的要求。给出的教材篇目,课程内容是核心问题,谁来定?老师定,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教学效率受到严重影响。比如《家乡的桥》教什么,没有一个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有的抓语言的品味,有的复述课文,有的欣赏写作特点,有的很令人怀疑,有的“给名词加上合适的动词以组词”„„ 都是老师个人经验化的教学。教学内容由教材来定,由老师来定,就乱套了,没有结构化。课程必须有规定的内容,否则这门课程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老师教的很辛苦,基础理论研究没有跟上。
(三)教学形态
语文课程形态问题。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从第一课开始到最后一课,都是由一篇篇课文连缀而成。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是听教师分析课文。观照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我们可以发现“讲课文”其实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课程形态,更不是最佳的语文课程形态。
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这样培养的。怎样提高语文高效?难以高效的原因在哪里?做过调查,老师讲课与不讲课,对学生有多大效果,教不教差不多。师范大学办过特级教师培训班,前测后测,学生提高5%。数据公布,老师难堪,但不是老师的问题,学生提高最大的题目是“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其他问题都没有提高。教学效率低,原因是老师讲的都是自己的感受,组成一个教案,在课堂里面一步一步,在引导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番茄太阳》教学设计,感悟笑容纯美,再悟笑中心酸,领悟笑中温暖,再悟笑中深意。语文课引导学生讨论老师的感悟,学生有多大收获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阅读?这是文学评论家的感悟,是文学评论家的一种解读。语文老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寻找哪些阅读方法,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和文学评论家的解读不同。
再举一个例子,《望月》是一篇通俗优美的文章,老师读出三个月亮,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江中月是哪一段,诗中月是哪一段,心中月是哪一段。一堂课大部分都在讨论三个月亮。还有一种解读,月如散文,月如诗歌,月如童话。语文老师的功底很深,赵丽宏非常钦佩语文老师的解读。这样的解读面对什么阶段的学生合适?面对大学中文比较合适。面对小学生,必须定位准确。怎么解读文本,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往往偏向文学评论式解读。每个人的阅读感悟不同,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感悟。毕淑敏读了《大海的女儿》,八岁时读出对人鱼的同情,十八岁读到爱情,二十八岁读出亲情,三十八岁天眼顿开,发现是写灵魂的文章,五十八岁、八十八岁还可以读出什么样的精彩呢?孩子和成人的感悟不一样。体会文字背后的东西,文本分析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中小学生很难学会。老师的能力是师范学习加三到五年实践才有的,没有参考书,分析教材也不容易。花那么多时间去分析,效率不高。语文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语文是实践性课堂。如果语文不改变讲课文为主的语文学习形态,那么可以预见,再过30年我们的学生语言能力可能还过不了关。反思30年前,语文老师想改变现状,没有成功,原因何在?课堂模式低效,模式不改,高效很难实现。
二、面临道路的选择,改革的方向。
(一)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叶老是思想早就是这样的。现在大部分老师还是在教科文,教课文主要特征:以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教语文主要特征: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
比如于永正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一个环节,感性朗读指导,第二个环节,哪些地方感动,在旁边写批注,读文章不动笔墨不看书,以后读文章要写批准。第三个环节,代儿子给父亲写信。于老师在教什么,在教朗读,教写批注,教写信。老师们学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方法,没有学语文教育观,用课文引导学生学语文,这是灵魂。以本体教学内容为目标,怎么感悟朗读,先学后教,再指导,写信是实践。围绕本体组织过程,朗读中渗透情感教育,批注中渗透思想教育,写信中进行审美熏陶。
(二)从非本体到本体
语文教学内容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本体性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非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4 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教育,多元文化。语言文字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着民族文化的烙印,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否定人文价值会犯严重错误。本体、非本体都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最本质的是让学生学好语言文字。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于本体和非本体的错位。比如《将相和》的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围绕非本体设置,初读、精读、总结。教的知识、技能、方法是碎片化的,不是根据这些知识的规律进行教,零散、无序、经验化。
理想的语文是本体性教学内容,是知识技能方法,认知、实践、迁移,价值观、情感、文化、审美也要,应该在实施中渗透。
《姥姥的剪纸》这节课的设计有四步,第一步揭示课题,了解剪纸,第二步体会技艺之神,第三步品读体会祖孙情深,第四步延伸。这节课语文含量很高,学生动笔时间多。这堂课围绕非本体内容进行,研读课文,体会技艺之神等都是非本体的,仿写也是碎片化的,没有整体。我觉得可以这样改:读姥姥技艺之神,学习品读方法。把“普普通通”拿掉,两句对比读一读,好在哪里?两个“普普通通”重复了,是有意还是无意?教给孩子怎么品词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运用品词的方法读出祖孙情深。先教品,再教练习再写话。表达中组织好自己的句子,按目的设计写话的句子。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写话。品词品句的目的是什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增强语文课程意识,有明确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围绕本体性内容展开教学,能清晰体验学生学习成果。角色定位一定要清楚。
(三)转变三个观念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非本体到本体
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追求不同,语文教师注重教过,数学老师注重教会。如《祖父的园子》设计了五个片段,是语文本体性内容,老师教过了,但是没有教会。读写迁移,一条思路是再读一篇类似的文章,还有一条思路是让学生写,写具体,按照语文学习规律而言,应该这样设计,三份之二时间让孩子去实践,才能学会。
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例证辨认,规则概括,迁移运用,或者,例证辨认,尝试运用,独立运用,规则总结。学生必须实践,才能明白这是什么方法,才能明白。被称为“现代课程论之父”的美国教学论专家泰勒早就指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张华《课程与教学论》)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其核心指标主要不是看教 师“教”得怎样,而是应该看学生学得如何。
备注:校本教研结束后,有各学区自选一名教师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畅谈学习体会,其他老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在校本培训记录上写出书面体会。希望各位老师在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认真学习,静心思考,深刻体会专家报告,力争让我们的课堂有所转变,真正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
寨头堡乡教研室
2014.2.20
语文课教什么?语言的运用,2011版课标关键词。与国际接轨,我比较赞同。
语言的运用是语文教学忽略的地方,重理解轻表达。丰富学生语汇是发展学生语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很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训练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不够。语文课怎样丰富学生语汇,发展学生语言是很重要的。比如有一个五年级学生学习习作遇到了困难,我给他指导,他写了两段话,非常简单。我让他把课文中写银杏树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把这些词语和句子用在自己文章中,修改一下。修改后的文章有文采。我问他为什么一开始不这样写,孩子说老师教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学。儿童语言怎么发展,课文学习的低价值就是学生语言的范例。儿童的语言是自然的缓慢的发展的,语文老师要加速儿童语言发展,这是最基本价值所在。儿童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首先要教的就是语言,字、词语、句子,朗读背诵。语言的输入和积累,不在于理解,理解文字背后的东西很难,文章在于读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语言输出并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运用和表现,而且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变,可理解的消极语言,能运用的积极语言,最好办法就是尝试运用,语文课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孩子去运用。语文学习很多方式,模仿是儿童言语学习的一种手段。比如《香港,璀璨的明珠》的学习不在是理解,而是变成一种运用。面临话语构建的挑战。句子连贯怎么教,是语言运用的策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师的指导为学生体验语言积累经验。比如《詹天佑》教学案例,用一句话概括詹天佑在你心目中的形象。用一句话为总起句,从课文中寻找有关材料。把以上材料整理成一段话,说明詹天佑是爱国工程师,要求表达连贯、有条理、有说服力。选一句话为总起句,从课文中寻找有过材料说一段话,要求:表 7 达连贯、有条理、有说服力。学生一直在说,在练。比较简单,效率也高。一个学期有10次,15次,语言表达能力就有长足进步,这样的表达训练有效果,每个孩子都能参与。
研究几个问题:
1、这种表达练习对学生有何价值?促进消极语言转化,增加话语构建的经验,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语汇的意识。课标中,主动运用平时学到的有新鲜感的词语。
2、不分析课文,是否会影响学生的理解?不会,只有在运用语汇时,才是学生掌握时。
3、运用课文材料表达还是另选材料?从理解到运用,运用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
从教课文到方法学习。方法,2011版课标关键词。语文课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崔峦在《语文课要与内容分析说再见》中说:“语文课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语文„„”比如于永正《月光曲》,一、认识“事物和联想”。读第九段,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去掉联想的句子,3、小结。
二、拓展实践。
三、拓展迁移。事物和联想——关于语文知识的教学。有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理解知识:认识什么是事物,什么是联想;第二种理解,阅读方法:阅读时能便是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第三种理解,作文方法:作文时能适当加上自己的联想。教师必须深入理解一些方法。
比如《穷人》,扣“穷“,研究表达。品穷,理解对比。创生语境,迁移写作。板块设计最大好处是,每个板块落实一个目标。只在心理活动方面做具体理解,不是为描写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是在表现人物品质。更突现了桑娜的善良、助人。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标点,省略号可以表达。这是语文教师的专业解读。学生在这篇文章到底能学到什么。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了解。还有一个地方就写西蒙,可是孩子没有经过死亡,无法来表达。写渔夫的想法最好。渔夫与桑娜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必须站在语文老师立场和学生学习立场上,价值在哪里。
比如《写一件事情》内涵指标到底如何定。
1、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完整记叙一件事。
2、分解事情的经过部分把事情写清楚。
3、主动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是有新鲜感动的词语。
对阅读方法及教学缺乏深入研究,1、小学生需要教哪些方法。
2、各年级应 8 该教哪些方法。
3、各种学习方法的价值。
4、各种学习方法的内涵指标。
三、语文课程改革之方向
探索三条路径:
1、从理解到运用,2、从教课文到学方法,3、从课内阅读到课外读书。朱永新说:“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霍懋征、李怀源、韩兴娥都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一个语文老师最大的成功是学生喜欢读书了。语文课最重要的任务是学生喜欢读书会读书。小学140万字。李怀源提出:要把读书课做实,这一点很好。一个人的读书习惯是12岁之前。所以,小学和初中是读书习惯的形成的关键期。语文老师对学生读书习惯形成起到促进作用。课外阅读课内化,落实到评价指标内比较好。
语文老师可以为学生做四件事:
1、为学生提供足够图书资源,读书兴趣是读出来的。
2、为学生提高交流的平台,交流是一种碰撞,是一种促进。形成读书氛围。多上几节读书交流课。
3、老师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必读书目要适量。每一个学生喜欢读的书都不一样。鼓励学生,因为是读书兴趣形成期。
4、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课外阅读时课内阅读的补充。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得法课内,得益课外。缩小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落差。
读书——2011版课标关键词之五,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愿景
1、构建读写均衡的课程形态
2、探索结构化的课程内容
3、基于课程内容编写学程
4、与课程内容匹配的评价
读写均衡语文的课程形态:表达课,3节,方法指导课,1-2节,读书指导课1-2节,表达课有两种,基于阅读的表达课,基于生活的表达课。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四级指标)
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16篇课文和32篇课文效果差不多,一周一篇,时 9 间留给语文实践,读书,表达。
以上都是一家之言。路程漫长。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