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有感
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有感
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新课改所呼唤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激发其内驱力。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与空间,为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受到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过分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存在着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学的满堂灌现象,学生只能机械地学、被动地学,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热情。因此,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是每一个新课程实施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伴随着课改热潮,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从近来的听课活动中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足与偏差。本文依据笔者学习新课改的体会,结合近期听课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下面的拙见:
一、多媒体应用不宜太滥
新课标的制订,为中学物理教学开辟了一方崭新的天地。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让物理工作者欣喜地看到了物理教学告别了一支粉笔和一本课本的时候真正到来。然而,物理科教学具有个性化、应变化、创新化的特点,所谓教无定法,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如果千篇一律地应用一种模式,那就会陷入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诸如许多物理的研讨课、观摩课的课堂似乎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不论问题的大小,不论是否需要,千篇一律地运用多媒体,教师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的内容以声、音、像、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甚至想运用电脑等现代化手段让一堂课能达到“海纳百川”的程度,设计出饱含天文、地理、社会、生活等一切知识的教案,并且以此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殊不知,轰轰烈烈的结果都往往忽略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略了知识点的落实,使学生找不到中心,因而顾此失彼,未能夯实基础,扰乱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理想的高度。
二、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物理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如果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使无从谈起。新课标对问题的提出列出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也是提出问题的关键因素。牛顿正是从苹果落地得到启示而揭示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奥斯特是因为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磁针的转动而提出电流的磁效应。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学习物理的本质目的。
根据物理课的特点,提出问题可从物理与实际生活中提问题;也可从物理与社会关系中提问题,而且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要避免问题过于简单和平淡而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也要避免问题过高过难而使学生失去信心。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加个问号变成物理问题的许多事例,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例如走出屋外看到天空是蓝色的,因而提出“天空为什么是蓝的”看到树叶是绿色的而提出“树叶为什么是绿的”。这样把看到的现象机械地添一个问号,就作为物理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价值的问题常常来自于问题背景中的有关质疑。例如上述的“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如果在学生中原有的认知是空气是无色的而应该得出天空是无色的结论,而事实是蓝色的,然后提出探讨议题,这才是培养探索思维的表现,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有意义。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设问题,而且问题应提得有价值,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
三、新课改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把教师的主导地位重新定位,1
从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体现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同时,应试教育使许多教师的思维成了定势,多数教学成了固定模式:复习准备、演示实验、讲解习题、学生练习、总结结论,等等。长期的传统的教学使许多教师形成了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势,教师自己害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把合作交流的时间自己控制着,师生互动只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只能机械地提问题,学生也只能机械地回答问题,一问一答的“活跃情景”似乎就是新课标的体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教师偶尔也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中回答,所谓民主加集中,但问题及讨论的各个环节也都是由教师精心策划和安排的,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教师设计的答案出现冲突,教师就会不假思索地说“错误”。教师在无形中仍然操纵着学生,扼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热热闹闹满堂问的课堂气氛却是一种单向传递式的变形,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只能“不厌其烦”地啃下这平淡无味的知识,这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多大差别,美其名日实践新课标,其实质是“穿新鞋,走老路”。
四、“开放自主”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标实施以来,一些教师对教学的方式,合作的策略做了形式上的改变,处心积虑地追求组织形式的新颖和活跃。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大家,而是要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新课标实施以来,特别是对开放性题目,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无所顾忌的“迁移”和“延伸”,似乎这就是成了新课标的“特点”。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提出问题:“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什么关系?他根据斯塔克雷《牛顿传记》中的记载,牛顿与斯塔克雷有一次坐在花园中的苹果树下喝茶。由于苹果的下落引起了牛顿的思考,当时他头脑中正想着引力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向地面?为什么它不斜向运动?由此创设了牛顿看到苹果下落后的思考的投影画面让学生讨论。学生纷纷发言,许多学生都会赞扬牛顿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但也有人认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就忽然想到万有引力,这显然是错误的,教师未能及时给予纠正,应该是牛顿正在思考引力问题,而由此得到启示才是可能的。又如,在一节高二的综合课上某位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铜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被普遍用来进行交换的媒介即货币,试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铜常用于制造货币(铜的熔点是1183.4℃,铁的熔点是1534.8℃)。许多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回答铜的光泽好,有收藏价值;有的回答铜的密度大,等质量铜币体积比钱小,容易放置和携带;有的回答铜矿比铁矿易找;有的回答铜无磁性而铁有磁性;有的同学甚至向政治、历史等文化领域无所顾忌地迁移和延伸,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就是没有抓住重点,题目中明确指出从铜的物理性质(熔点)和化学性质(稳定性)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积极发言固然是好事,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纠正,如果教师一味迁就、放任自流,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局面,也不能发挥所提问题的应有作用。
新课标是对以往课标的继承和发展,它体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讲授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学的客体。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载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整合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寻找线索解决问题。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思维敏捷、兴趣广泛,电脑操作技能强,获取知识快,他们完全有可能在某方面拥有比教师更多、更深刻的知识。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讲演者、权威者,而是研究者、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于新课标实施者的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不再是传统教材的“克隆者”,而应是新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实践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正确地应用网络资源,促进了课堂教学,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也活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更加突出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和创新等能力,让教学的前景更加广阔。我认为这是课堂教学的一次重大革命,也应是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和发展的方向。让我们与时俱进,继续探索,把这种课堂教学做得更好。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威立,杨祖念.物理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物理课堂教学的探讨
物理课堂教学的探讨
摘要:本文以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这个永恒的主题,而学校教育活动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从课堂教学入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面向全体、语言艺术、重视基础、渗透物理学史
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学校教育活动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是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几个方向性问题
(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普通中学属基础教育的范畴,其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具有普及性特征。而素质教育的普及性决定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让某些学生“吃不饱”,而另一些学生又“吃不消”;也不应让雪生原来存在的差距日益扩大。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热爱全体受教育对象,深入了解他们,因材施教。
(二)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但教学也不能是纯智育活动。课堂教学应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既教书又育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当提及某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发明时,我总是有机的引导学生们认识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占有什么,而在于为社会和人类奉献了多少,创造了什么,让他们认识人格品位的重要。又如,针对现在青少年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的实际,在介绍某些原理、定律的发现、创立过程,我可以解释科学家艰辛的探索经历和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学生注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素质的培养。
(三)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
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绝不是被动装载知识的容器,不容忽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要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从“要我学”中转变为“我要学”,逐步形成自觉的主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素质。
二、注意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在未有文字以前,人类知识、技能的传播就是靠语言世代相传的。时至今日,不管教学手段如何先进,语言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学不同于讲演,不宜“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语言运用务求精练、准确。在概念教学中这一点更为重要。新概念的教学,我注意以精练的口头语言、规范的书面语言(板书)加以表述,并让学生从语言结构上理解新概念的含义、表达、适用范围,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为他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物理的科学思维奠定基础。在讲述、释题等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往往有不问条件、套错公式的现象,如学过的公式有以F代表力,以V代表速度,可它是什么力,它是物体在哪段时间的速度,在解题时他们忽略了,从而导致解答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讲述、释题时,说到力,务必让学生弄清是谁对谁的什么性质的力;说到速度,务必让学生弄清哪个物体在哪段时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也逐步形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进行思维的习惯。
情感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因而教学语言的运用必须让认知与情感相互促进,从而求得教学较理想的质量。基于这一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而且注意感情的投入。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使他 1
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适当的激发;用信任、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动性;用肯定、赞许的语言,评价学生学习中的进步,使之成为继续前进,内在的比较稳定的驱动力。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缺点、失误,我多用尊重、体谅的语言,给以正面激励。
三、遵循认识规律,在基础教学上下功夫
(一)突出抓好最基本的知识教学
华罗庚先生说过,书要愈读愈薄。这是十分富有哲理的,其要旨就是启发我们教和学的着力点要放在牢固地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上,为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创造条件。科学概念是学科的基础。概念教学不能半生不熟,否则学生是无从掌握学科的知识系统的。例如有关力学的概念教学——力的科学定义重力、弹力、摩擦力不同种类的力的概念,我在教学时,除了必要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外,还着力引导学生从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去认识,并特别强调:一说到力就必须能说出施力者和受力者,否则是无法了解力的实质的。对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的认识,上述基础打好了,用图示方法就不难解决。而物体发生形状和运动状态的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从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解力的等效作用等等,学生也就学得比较容易了。物理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不少,但相对而言也有叫基本的,这应花大力气教好,让学生学会。
(二)教会学生学
学生在学习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理论思维
感性认识(通过综合概括联系分析)理性认识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就不仅要考虑间接经验的传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并引导学生把有关的直接经验为接受间接经验服务。此外,更要想方设法在已拥有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综合概括,由现象到本质地联系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当学生真正自觉把掌握认识规律而学科基础知识又打得牢固时,他们的学习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增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要是学生听课时不要只听结论,只抄板书,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一节将完,要引导学生自己试归纳小结,思维是条理化,这样做是他们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就会形成基础脚骨、谨严、有序的知识结构,利于温故知新,便于检索运用。
从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出发,我十分重视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验,注意照顾全体,从旁启发、点拨,让他们在动脑思考、动口议论、动耳聆听、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笔演算等活动中,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从中也逐步得到提高。
思维是人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以已知知识为中介进行判断推理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总是与问题连接在一起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所以学问学问,要引导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我国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注)我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不仅是要弄清重点、难点,还要善于思考,发现疑点,与无疑处有疑,克服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这样,往往会产生长足的进步。伽利略揭示钟摆原理、自由落体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其实,秘诀就
在“起点是一问”。
四、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三科”
物理课堂上适当讲授物理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三科”,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将“三科”与科学知识融为一体。科学不仅是事实的揭示、规律的发现、科学知识的形成,而且也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在众多的物理学史中,有很多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体会。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了亚里斯多德关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的错误观点。他设计了“冲淡重力”的实验,即著名的斜面实验,在多次观察了从同一高度下落的轻重不同物体的下落情况,并结合数学演绎他大胆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运动。他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观察——假设猜想——数学演绎——实验验证——修正推广。伽利略实质上使用了把实验和逻辑(数学)结合起来的方法。牛顿非常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他的成功在于创造性地把实验和数学结合,数理和逻辑结合,归纳和演绎结合,并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把它们构筑成一个科学方法体系。在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史实中,可向学生介绍实验条件设计中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环境的等效法——平衡摩擦法,实验数据处理的科学方法——图像法;在介绍布朗运动实验史实中,可向学生介绍研究微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利用宏观信息探讨微观机制,提出假说,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手段得出特殊推论,通过物理或思想的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等。让学生掌握方法举一反
二、触类旁通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
课堂上讲解物理学史让学生从中吸取其精髓,通过介绍物理学史诱发学生的科学思想,运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21世纪输送优秀的科技人才。
课堂虽小,但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艺术却是浩瀚无边的,上述几点不过是一个涉足教学多年而不懈探索的人,在岸边海滩上拾到的几个小彩贝而已。
第三篇: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有感 1[最终版]
新课改物理课堂教学有感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庵埠中学 陈妙君
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新课改所呼唤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激发其内驱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受到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过分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存在着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学的满堂灌现象,学生只能机械地学、被动地学,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热情。因此,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是每一个新课程实施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伴随着课改热潮,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从近来的听课活动中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足与偏差。本文依据笔者学习新课改的体会,结合近期听课所发现的问题谈点看法,与诸位同行探讨。
一、多媒体应用不宜太滥
新课标的制订,为中学物理教学开辟了一方崭新的天地。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让物理工作者欣喜地看到了物理教学告别了一支粉笔和一本课本的时候真正到来。然而,物理科教学具有个性化、应变化、创新化的特点,所谓教无定法,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如果千篇一律地应用一种模式,那就会陷入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诸如许多物理的研讨课、观摩课的课堂似乎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不论问题的大小,不论是否需要,千篇一律地运用多媒体,教师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的内容以声、音、像、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甚至想运用电脑等现代化手段让一堂课能达到“海纳百川”的程度,设计出饱含天文、地理、社会、生活等一切知识的教案,并且以此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殊不知,轰轰烈烈的结果都往往忽略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略了知识点的落实,使学生找不到中心,因而顾此失彼,未能夯实基础,扰乱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物理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如果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使无从谈起。新课标对问题的提出列出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也是提出问题的关键因素。牛顿正是从苹果落地得到启示而揭示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奥斯特是因为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磁针的转动而提出电流的磁效应。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学习物理的本质目的。
根据物理科的特点,提出问题可从物理与实际生活中提问题;也可从物理与社会中提问题,而且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要避免问题过于简单和平淡而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也要避免问题过高过难而使学生失去信心。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加个问号变成物理问题的许多事例,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例如走出屋外看到天空是蓝色的,因而提出“天空为什么是蓝的”请到树是绿色的而提出“树为什么是绿的”。这样把看到的现象机械地添一个问号,就作为物理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价值的问题常常来自于问题背景中的有关质疑。例如上述的“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如果在学生中原有的认知是空气是无色的而应该得出天空是无色的结论,而事实是蓝色的,然后提出探讨议题,这才是培养探索思维的表现,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有意义。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设问题,而且问题应提得有价值,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
三、新课改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把教师的主导地位重新定位,从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体现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同时,应试教育使许多教师的思维成了定势,多数教学成了固定模式:复习准备、演示实验、讲解习题、学生练习、总结结论,等等。长期的传统的教学使许多教师形成了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势,教师自己害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把合作交流的时间自己控制着,师生互动只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只能机械地提问题,学生也只能机械地回答问题,一问一答的“活跃情景”似乎就是新课标的体现。教师偶尔也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中回答,所谓民主加集中,但问题及讨论的各个环节也都是由教师精心策划和安排的,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教师设计的答案出现冲突,教师就会不假思索地说“错误”。教师在无形中仍然操纵着学生,扼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热热闹闹满堂问的课堂气氛却是一种单向传递式的变形,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只能“不厌其烦”地啃下这平淡无味的知识,这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多大差别,美其名日实践新课标,其实质是“穿新鞋,走老路”。
四、“开放自主”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标实施以来,一些教师对教学的方式,合作的策略做了形式上的改变,处心积虑地追求组织形式的新颖和活跃。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大家,而是要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新课标实施以来,特别是对开放性题目,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无所顾忌的“迁移”和“延伸”,似乎这就是成了新课标的“特点”。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提出问题:“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什么关系?他根据斯塔克雷《牛顿传记》中的记载,牛顿与斯塔克雷有一次坐在花园中的苹果树下喝茶。由于苹果的下落引起了牛顿的思考,当时他头脑中正想着引力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总是落向地面?为什么它不斜向运动?由此创设了牛顿看到苹果下落后的思考的投影画面让学生讨论。学生纷纷发言,许多学生都会赞扬牛顿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但也有人认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就忽然想到万有引力,这显然是错误的,教师未能及时给予纠正,应该是牛顿正在思考引力问题,同时得到启示才是可能的。又如,在一节高二的综合课上某位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铜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被普遍用来进行交换的媒介即货币,试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铜常用于制造货币(铜的熔点是1183.4℃,铁的熔点是1534.8℃)。许多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回答铜的光泽好,有收藏价值;有的回答铜的密度大,等质量铜币体积比钱小,容易放置和携带;有的回答铜矿比铁矿易找;有的回答铜无磁性而铁有磁性;有的同学甚至向政治、历史等文化领域无所顾忌地迁移和延伸,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就是没有抓住重点,题目中明确指出从铜的物理性质(熔点)和化学性质(稳定性)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积极发言固然是好事,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纠正,如果教师一味迁就、信马由纷至缰、放任自流,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局面,也不能发挥所提问题的应有作用。
新课标是对以往课标的继承和发展,它体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对于新课标实施者的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从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不再是传统教材的“克隆者”,而应是新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实践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新人教版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平台。《标准》中的物理教学倡导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并明确指出“实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可见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大大加强了。如何在实验教学中真正落实《标准》提出的要求呢?我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浅谈以下几点:
一、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具体做法为: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安排给学生,并把事先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用以填写实验者姓名、时间、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和结论。每次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确保学生能熟练完成实验。例如:演示“液体压强特点”实验时,我首先让学生上台来演示:①将矿泉水瓶去掉底,用橡皮膜(可用气球)将底扎起来并绷平,把适量水倒入瓶中,橡皮膜向下凸出;②把瓶中倒满水,橡皮膜向下凸出更多;③把瓶中倒满酒精,橡皮膜向下凸出比②少;④取一矿泉水瓶倒满水,然后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下不同的位置扎几个孔,水向外喷出。演示完毕后师生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紧接着提出问题: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演示实验猜想(时间可长些),然后提出
用心
爱心
专心
如何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问题,待学生明确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后,利用压强计来演示(可以是多个学生),教师指导。
①保证密度、深度相同,方向不同,观察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 ②保证密度相同,深度不同,观察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 ③保证深度相同,密度不同,观察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 ④分组讨论实验结果;
⑤上报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分析。
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脸上洋溢成功的喜悦。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动中思”,“思中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二、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首先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由于学生合理猜想有多个,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湿度等。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时间较长,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的落实以上其中的一个任务或两个任务,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甚至有的组提出此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有不足之处:弹簧测力计匀速不易控制。此时教师及时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方法:在实验操作中可以拉动木块下面的长木板,无论从操作性还是误差方面都得到改进。操作性方面,长木板可以是变速的。误差方面,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便于读数。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而且实验得到了升
用心
爱心
专心
华。小组合作探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①小组分组合理、分工明确(可轮换);②组长相当于小老师,一定要培训好;③教师扮好自己的角色——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④注重交流评价,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信心。
三、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资源
《标准》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其实,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物理资源。
课改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想想做做”内容,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多样改变活动方式,保证学生有足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可以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因陋就简,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例如:塑料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装矿泉水和饮料用的,我们可以十分方便地指导和启发学生做很多的物理实验,其演示效果明显,为教学服务。
①探究声音的音调:在几只相同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可以说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②摩擦起电:把一只小塑料瓶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然后将其靠近一些小纸屑,发现小纸屑被吸引,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③光的直线传播:在一只塑料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豆奶粉,用心
爱心
专心 3
拧紧瓶盖,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效果明显。(此实验还可说明光能在液体中传播)
④探究白色和黑色物体吸热能力的强弱: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在太阳光下照射相同的时间后,看看谁的温度升得高。温度升得越高,说明其吸收的热量就越多,其吸热能力就越强。
此外用塑料瓶做的实验还很多,例如可以替代烧杯、量筒、漏斗、溢水杯等实验器材,声音与能量、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潜水艇模型、土电话、喷泉、闭口浮沉子等的实验装置等。生活处处有物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物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长久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当然,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任重而道远,我们作为初中物理教师理应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以创新的勇气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的洪流中,为初中物理基础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五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探讨论文
第一篇: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教学实践探讨
1.导学案的制作要立足于教材的校本化
制作导学案的原则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是以最简练、严谨、科学语言给出知识、素材或结论的工具。教材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作为教材组织的出发点。但教材本身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缺乏旧知识的再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点知识的互动探究等。要实现“少教多学”就必须将教材这一国家课程根据学生实际校本化,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研读教材,为课堂教学奠定认知基础。因此导学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1.1课标、考纲要求和课堂教学目标
要保证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中学习行为名词的界定,即“了解、认识、理解、应用、独立操作”等。除此之外,并将每节课教学内容给出明确说明。还要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告知学生,即“记忆、理解、反思总结”等。
1.2本节学案必备的预备知识和体验
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是现有的知识和体验,为了使学生生成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学案中必须包括本学科相关知识回顾、必备的知识背景、材料和相关学科(尤其是数学)基础知识等。涉及生活实践和能够课前完成的简单实验一定让学生亲身体验,以便形成必要的感性认识。
1.3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
“少教多学”模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学生有效预习是最关键的,而教材对概念引入、定理定律的推导是简洁、规范的,给学生的预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导学案中过渡性的问题设置,无疑成为预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为使导学案真正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对于不同课型,问题设置方法也不相同。对于基本概念较多和理论性较强的课型,为了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必须注重概念的物理意义和理论形成过程的引导,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理论变成有型的物理事实。
2.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要立足于学生的预习成果和进一步探究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探索、拓展和有效应用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教师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课堂。因此,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与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2.1课堂的构建
“少教多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构建,课堂构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备课素材,二是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课堂相比,备课的素材除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外,更要充分考虑学生预习成果,即哪些是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能够较好掌握的,哪些是学生预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思维障碍是什么,等等。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学生的预习学案,针对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做出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应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行为范本,其设计理念应该是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行为设计方案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考总结、纠错提升”等。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为保证行为的有效,问题的设置(也就是活动的内容)应该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拓展性,要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递进性设问,引导学生剥茧抽丝,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2.2高效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有了精准的素材和科学的设计理念之后,如何确保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和课堂高效呢?
2.2.1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学好能够学会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少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贯迎合高考的高要求,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不会或学不懂,这是限制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的进步来源于兴趣,兴趣起源于成就感。为确保“少教多学”模式课堂教学的持续顺利进行,最先应该做到的是把学生通过自身学习能够学会的知识,做到准确、规范、熟练,并在预习过程中自主应用,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应用不仅是应用概念和规律解题,还应用旧知识生成新知识,理解新知识,而这一点往往被教师忽略,认为学生听懂了就算会了,会解题了就是会运用了,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会与不会的界限,自己也弄不清什么会,什么不会,失去学习兴趣和目标,“少教多学”的目的很难实现。
2.2.2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的结果性错误是过程性错误的表现。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少教师只注意学生结果性错误,错了就讲,给出正确的解法,就认为学生会了。很少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疏于思考,被动接受,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不是生搬硬套,就是茫然不知所措,根本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发挥,教学效果不佳。我们必须明白,学生思维能力只有在不断地思考和应用中才能得到真正提升。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并善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如果可能,勇于把讲台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二是给学生充足的书写时间,善于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演算、分析过程,引导所有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习过程。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却可以保证每一位同学都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再有教师的适时鼓励,课堂教学效果就有了保证。
2.2.3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纠错,使学生得到真正提高。学生最直接的进步,就是将自己的错误改正过来,并且不再重犯。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教师的正确解答是不够的。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多年教学积累的结果,具有典型、规范的特性,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初学者的试探性思维,二者有着很大的差距,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教与学不能很好地结合。“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问题和错误,以学生的问题和错误作为合作交流学习的素材,允许学生以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多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共性的错误展现出来,采取分组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研究和探讨,找出错误的根源所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更新、完善思维过程,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错误。
2.2.4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优秀,首先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良好的审题习惯、书写习惯、计算习惯、表表达习惯等。随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考查必然会进一步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习惯。而学生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督促实现。不仅如此,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了,规范性强了,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缜密,缜密规范的思维必将有助于学生学科能力提高。因此,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
2.2.5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为“少教多学”提供了无限可能,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思维过程的再现,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本文不再阐述。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板演模式必须淘汰,“一人算,多人看”的板演模式是制约“多学”的又一因素。需要计算和板演的内容,所有学生都要独立完成,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错误的予以纠正,正确规范的给予鼓励。
3.课堂教学反馈要立足于学生学习成果的提升和延伸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反馈不是简单的问题解答和检测,而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不是某一学习过程的结束,而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进行总结。对概念、规律的总结,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学科语言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对方法的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建模能力。在归纳总结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励学生富有个性的总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补充,逐步完善。虽然学生总结的方法不一定很完备,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针对自身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才能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第二种反馈方式是课后限时作业,“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课后限时作业与传统教学的课后作业存在很大区别,传统教学模式的作业是课前制定的,更多地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存在主观性,很难达到学生“多学”的目的。为了达到“多学”的教学效果,课后作业的命制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之后,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加深理解、深入辨析、强化应用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重复和再现。对于再次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降低难度、改变方法的措施进行弥补,以求达到最佳效果。总之,“少教多学”的核心是“多学”,“少教”是相对于传统观念和传统单一讲授方式而言的。要想真正做到“少教”,教师的观念和行为都要改变,从观念上要真正把学生看成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个体,充分认识到教学活动重点不是知识的传承,而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判断及整合,探究学科发展规律,初步形成学科探究能力。在教学行为上变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树立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引领学生主动探究,为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机会和平台。“多学”是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使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知识的复制”和“方法的再现”。而立足于知识的探究和主动生成,也就是说预习立足于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课堂立足于在教师指导下改进探究方法,完善学科知识系统,课后练习和总结立足于初步形成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第二篇:分层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1.引言
所谓合作学习,即通过师生间合作交流的方式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猜想,并通过适当的探究以及验证对相关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了解。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物理实验在具体教学中具有着关键的意义,需要教师在做好物理实验内容积极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的恰当运用保障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2.合作学习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合作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学生人格修养以及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途径。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在对学生主体能动性进行提升的同时获得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加,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发挥自身能力良好平台进行提供的同时使其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并因此获得自身主体性的发展。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以往教学模式中高高在上的教学主体,而是在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恰当的指点以及引导。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也具有着氛围营造的重要作用,能够在做好学生生活关注的同时形成自信心的树立,在对师生关系进行改善的同时获得学生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开展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以及科学价值观的树立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以说是现今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分层合作学习的方式
3.1构建物理情境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情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物理情境建立中,要做好学生特点的把握,即在对学生目前所具有技能、知识进行充分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借鉴、实验演示以及讲故事等方式导入到实验学习当中,以此使学生能够在更为主动、活泼的情境当中做好物理现象的大胆质疑,在主动、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向。如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实验教学中,在实验之前,由于学生在微观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了解相对较少,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学生很难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把握,且在思维品质锻炼方面所获得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对此,教师则可以先对适当的情境进行建立,通过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对菜籽的直径进行测量。当学生接受该问题之后,在进行一定的思考后则可以大致确定了该问题的解决方向:菜籽的体积较小,要想对一个菜籽的直径进行测量,可以说是非常难的。而如果对多个、比如100个菜籽直径进行测量,则可以说是该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角度。此时,学生则能够获得了问题解答的思路,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了提出:方案一,用量筒对100个菜籽进行取出,根据个数同体积间的关系对直径进行获得;方案二,在完成100个菜籽体积的测量之后,则可以对其进行平摊处理,使其形成一个具有规则特征的长方向,在对其长度a或者b进行测量的同时对100个菜籽的平铺面积进行获得。之后,则根据d=V/S这个公式获得该厚度就是菜籽的直径。在学生对两种方案进行提出之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讨论,即讨论哪一种方案最适合该问题的解决。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以及操作过程中,学生则可以了解到,第二种方案是较为有效的方式。此时,教师则可以将问题再一次转移到本实验的重点当中,即让学生对油酸分子的直径进行测量。由于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情境铺垫,在面对该问题时则会感觉较为轻松、并不觉得存在较大的困难,并因此开展相关实验的操作。
3.2倡导自学质疑
在课堂中,教师也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以此使学生能够具有足够的空间以及时间对新学习到的概念进行了解,并做好事物现象以及原因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即要求其能够以独立的方式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一开始,要从较为简单、容易的角度入手,并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对问题的难度进行逐渐加大,使学生在形成阶梯型思考的同时在同实验现象进行充分结合的基础上获得问题的提出,并能够形成与同学进行交流的意愿以及欲望。如在“用打点计时器进行测速测量”这个实验中,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对速度相关的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在题目提出之后则可以安排学生先以独立的方式进行实验的学习以及操作,使学生在独自对打点计时器原理进行研究的同时通过说明书以及相关内容的阅读研究对打点计时器不同零部件的名称、原理、内部结构以及使用方法进行了解与掌握。通过该种方式,学生则能够从研究当中了解到,电磁打点计时器在应用中所使用的为交流电源而非直流电源,能够更好的对其周期频率进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则能够对打点计时器的应用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获得了实验原理的掌握。在具有这部分基础的情况下,其则能够在后续纸袋分析工作中较为清晰的对已经编号完成的纸袋进行分析,在同相关原理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对即时速度以及平均速度进行计算,不仅对该项实验的进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实验操作中的要领以及原理具有较好的掌握,且为后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小组合作探究
在物理实验中,合作学习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同时也是整个教学课堂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之前独立学习展现出的特点对合作学习活动进行选择,以此使学生能够在相互借鉴、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对物理实验相关操作进行完成。如在“电源电动势及电阻的测定”实验中,教师则可以通过开放性的方式开展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以及学习,并在实验活动开展之前为学生对充足的实验器材进行准备:包括有开关、干电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以及导线等。之后,学生则能够在对自身实验理解的基础上以小组的方式对实验原理、电路图设计以及相关数据的处理进行积极的讨论。通过学生间一定时间的合作交流,则能够在不同的小组单位中形成自身的要点以及提纲,并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对后续实验开展步骤进行一定的罗列,为后续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具体实验中,不同小组也对积极的热情进行了较好的表现,以更为融洽、有序的方式开展实验,在不同小组间都对巨大的潜力进行了发挥,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了制作:有的小组对伏阻法进行了应用、有的小组对伏安法进行了应用、有的小组对公式法进行了应用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都体现除了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在相互间对框架实验报告进行建立的同时对其中相关原理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且在数据采集方面也以细致的表格设计对其进行体现。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清晰的掌握,并因此获得了更为细致的研究效果。
3.4展示评价方法
在学生以小组方式开展实验研究时,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做好协调以及主导工作,即在将不同小组实验情况进行积极汇总的基础上做好不同小组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以此帮助学生能够对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建立。在评价工作开展中,要对学生的发展情况引起重视,通过学生互评、自评方式的应用对不同该小组存在的不足以及优点进行正确的指出,以此帮助学生在了解到自身存在不足的同时能够对其他小组、成员的长处进行认真的学习以及借鉴,并因此获得自身认知水平以及合作技能水平的提升。如在“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描绘”这个实验中,在完成小组实验操作之后,则需要由不同的小组对实验报告进行及时的上交,并进行相互间的交流评价。对于不同的小组来说,需要派出代表对本实验的原理以及实施方案进行描述,并根据实验结果以及误差做好分析工作,而在具体试验中,如果哪一名小组成员出现操作方面的失误、或者设备等发生故障问题,也需要及时做好分析。当实验完成、且小组对相关内容完成阐述之后,教师则可以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进行自评以及互评,在对对方优点、不足进行指出的同时对改正的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可以说,通过该种小组讨论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帮助不同小组学生对组内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及时发现的基础上实现重点问题的把握以及问题的及时解决。根据焦耳定律,如果灯泡通过电流的数值较小,灯丝热量则不足以提升其温度,也不能够使小灯泡发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小组学生通过对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的改变形成对电表读数规则的了解,并作出了详细的数据记录,通过该种相互交流方式的应用使学生更好的形成物理知识、方法以及相关事项的正确掌握。
4.结束语
合作学习的应用,为学生物理实验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提供了新的平台。在上文中,我们对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合作学习开展中,教师要注重不应当将其建立在形式上,而需要在伸入学生内部的同时根据学生存在的思维障碍进行学习,和学生一起深入的揭露现象背后的实质,建立对知识清晰的认识。
第三篇:高中物理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物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因此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让他们在主动操作、加工、探索和体验中进行分析思考。
一、注重内容的趣味性与气氛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物理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学生真正全员参与、全情投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新颖、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活泼的活动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自由地展露才华、自在地发挥特长。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活动井然有序。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从毒性、排放物以及价格等角度进行分析比对,帮助学生综合分析当前环境污染以及环境治理的社会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有的从环保视角进行分析,有的从经济角度进行比较,还有的则从热值进行探讨……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一方面以社会焦点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宽松的探讨环境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不用迎合教师和教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活动的实践性与技能的应用性,增强学生的体验意识
活动的实践性与技能的应用性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学生通过运用物理课堂上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比对和验证,在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的巩固和内化。教师要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观察内容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亲自经历各种操作过程,从而在真切的体验中凸显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体验意识。如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电池所带来的污染以及回收再利用等问题也日趋凸显。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手机电池的再利用”这一课题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结合活动实践加深对物理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加他们的操作实践机会,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内容:①制作利用手机旧电池的手电筒;②改装一个用手机旧电池的小闹钟;③把手机旧电池安装在电动小玩具车上;④手机旧电池并联,给二极管输电,制作应急小台灯;⑤宣传手机旧电池的再利用方法,为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献计献策。这些活动内容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测量电压以及电池容量的方法,理解电池的放电特性;也在各种亲手实践中学会自主设计电路图测量电压及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三、注重要求的灵活性与形式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发展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教师要正视并尊重这种差异,并在物理社会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处理。教师要有意识地避免活动目标的机械和生硬,而是要制定具有弹性的活动目标和要求;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丰富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也适应学生群体智能的多元化,从而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主体成长”的新时期教学理念,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物理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让他们在属于个体的收获中体验自己的主体地位。如在设计关于“摩擦力”的社会实践活动时,由于该部分内容是力学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层次,设计如下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并赋予了不同水平的活动要求。如在“小课题”部分,活动由三部分组成:①竹筷与钢筷夹球比赛;②猜想,没有摩擦的世界是怎样的?③讨论,如何测量最大静摩擦力?这其中既有感性的实验活动内容,让学生体会竹筷与钢筷的摩擦力不同;也有理性的发散性讨论,巩固了学生对“留迹法”的理解与运用,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不同层次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摩擦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及“若有若无,方向不定”的特性,从而在对摩擦力的理解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物理学科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物理学习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各项知识技能。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在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遍及各个领域,它深入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本次研究说明了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高效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一、强化物理课堂教学的预备性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虽然物理教师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但是这种预习教学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很多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无法了解学生是否预习了教师推荐的学习资料;二是教师无法即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不能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科学地做好课堂设计;三是教师不能在课前了解学生预习的成果,因此必须花费课堂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事实上,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克服以上的教学弊端。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电流的磁场》这一节课为例,在开展课堂教学以前,教师可给学生播放奥斯特实验的视频。该视频上说明将指南针放到直导线附近时,磁针对偏转,可见该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奥斯特实验的全部过程。当视频播放完毕以后,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以上的视频说明了一个什么物理现象?该物理现象的规律是什么?教师要求学生把答案写在Word文本上,发送到教师的电子邮箱里。高中学生一般不喜欢抽象、艰涩的物理文字,却比较喜欢看直观的、生动的多媒体视频,因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喜好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观看了多媒体视频以后,可以应用课外的时间预习相关的物理知识,做教师布置的物理习题。当学生做完习题以后,教师可即时地得到反馈,了解学生当下的学习情况,并采用最佳的教学策略。高中物理教师只有应用高效教学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物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可引导学生充分地预习,为教师开展高效课堂活动做好准备。
二、加强物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在教学重难点知识时,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会用静态的PPT教学方法或动态的绘图法引导学生学习。PPT教学法是指教师给学生看静态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动态的画图法是指教师一边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图,一边给学生讲解物理问题。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存在不足。PPT教学法的图片由于是静态的,它不能动态地展现物理现象,因此不够直观;动态绘图法会耗费较多的教学时间。基于此,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可突破以上的教学弊端。仍然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电流的磁场》这一节课为例,物理教师要在这节课中为学生讲解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这个环节的教学比较复杂,应用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会出现所说的教学弊端。现在有一名教师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学习,多媒体视频首先展现出螺线管的绕法,又展现出螺线管导电的电路图。该多媒体生动展现了螺线管通电以后产生的磁场、未通电时磁场断掉的情况、把螺线管绕组反过来以后磁场的变化……具有声光效果的多媒体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直观且具有动态性的动画让学生迅速地理解了这一环节的知识。当多媒体播放到一个段落时,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结合刚才学过的知识,你认为当前螺线管的左边是S极还是N极?当学生选择了答案以后,教师可迅速得到反馈,然后引导学生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这种交互性能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器官,促使学生全情投入到学习中。信息技术具有强化物理教学直观性的特点,物理教师要了解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这一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物理知识。
三、强调物理课堂拓展的项目性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通常只能为学生布置综合性的习题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物理知识,而不能应用为学生布置项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物理知识。这是因为过去网络不够普及,学生很难找到大量的物理学习资料,所以教师只能为学生布置具有综合性的习题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这种物理教学方法效率不高,综合性不强,不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技术找到需要的学习资料,自主地学习物理知识,于是教师的项目任务教学法就拥有了可以实现的基础。有一名物理教师就在网络环境下引导学生在课后做奥斯特实验的报告书,学生必须在报告书中详细地说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全部流程、实验说明的物理现象、该物理现象被应用的范围,表1为某学生总结的螺线管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的异同分析。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求搜集资料、可根据项目任务整合学习的资料、通过分析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通过项目任务形成物理知识系统。在网络的环境下,教师可应用为学生布置项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在做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研究物理学科的能力。
第五篇: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思维型课堂教学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分别为实验观察法、已有知识的逻辑展开法、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法,三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维型课堂教学的主旨是思维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它包含着多种教学方式,如探究性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发现式教学以及分层式教学,等等。纵观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可见,物理教学内容过于逻辑性和理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比较大,难以提高的学习成绩常常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现代化高中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思维型课堂教学优势,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充分展现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势。
一、运用问题进行教学导入
提问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方式之一,提问可以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上,也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先用提问的方式将思维型概念引入课堂,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分析解决问题,促使思维型物理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现以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为例,教师进行提问:“当一颗苹果掉到你的头上,你会想到什么?”在没有明白教师提问含义之前,很多学生回答“疼”。这时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也觉得非常好笑,继续提问学生:“那么,一颗苹果砸在大科学家牛顿头上,他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快反应过来教师的问题“万有引力”。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对“万有引力”这个概念进行阐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第一次解释了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不可否认的是,万有引力为人类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截止到目前,人类天体研究事业已经如火如荼,但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位先驱,他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功臣。在学生对万有引力和牛顿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本章主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促使学生继续深思,从而深入剖析教学内容。由此可见,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高中物理中实施思维型课堂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提问教学方式的重要作用,进而为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贴近实际生活的事例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以贴近生活的事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也可以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用贴近实际生活的事例进行教学,可以为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现以“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用衣服摩擦塑料尺子,然后用尺子去吸碎纸屑,发现碎纸屑都被吸到尺子上。在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进而引入了本章主题“静电”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列举出了非常多的例子,如冬天脱衣服时发出的“噼里啪啦”声音,梳头发时头发粘在梳子上,手碰手时出现的触电现象,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生活中所接触的“静电”。学生将自己所了解的生活案例放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迅速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这对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以贴近实际生活的事例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也可以降低教学内容难度,对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与反思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和反思,是课堂教学小结的主要目标,这个过程是帮助学生梳理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和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以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依然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和反思时,采用了思维导图和提问的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然后由教师根据重点知识内容进行提问,教师提问:“请同学回顾一下,对于本章教学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如何进行探索的呢?”学生根据学习过程回答教师的提问,并提出自己在本章学习中的疑问,由师生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为学生创造反思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反思学习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因此,在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探讨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然后通过思维型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第六篇: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加强实验教学
这里所指的实验绝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性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言而喻。还可以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观察仪器的构造,体会工作原理,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物理规律、原理、公式,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成立物理实验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搭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
二、培养组块思维
知识组块既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还可以是一个问题类型或一个问题模式,但更多的情况是知识、方法和经验的浓缩,它作为一个整体被储存、提取和应用。要在学生形成知识组块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运用组块思维的习惯:重视基本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问题的类型、物理情景以及解法和结论;注意新旧问题的比较和联想,将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将旧问题的结论和方法迁移应用于新问题;解决问题时通过理想模型的构建,训练快速、正确解决问题并进行组块思维的习惯。实践表明,通过物理系列问题的分析,总结出它们的共性,对训练学生的组块思维,提高快速解题是有利的。
三、教学行为多样
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相对性特征决定了同一行为在不同的人身上效果不同,单一的教学行为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不仅教学行为要多样化,同一种教学行为的呈现方式也应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当多种教学行为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时,教师一般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熟悉、可控程度高的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表现出一种惯性,那些不适应这种条件的学生就成为学校中的“边缘学习者”。多样化的教学行为能为有不同需要的学习者提供适合的学习条件,减少“边缘学习者”出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惯性化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积极性、思维参与水平之间总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即教师使用某种教学行为学生必然以某种相应的行为去应对,其中各种积极、消极的因素也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样,即使优秀学生所可能达到的最大发展水平也是相对确定的。只有教师改变其教学行为,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师生双方近乎凝固的创造性才能被激活。
四、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也就是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对于平时学习方法、习惯、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问题上给与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提出新问题以保持他们学习物理的持久热情,如单独给这批学生布置作业外的“每日一题”,要求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创新方法。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按章进行“好题妙解”例题讲解,增强对概念的领悟,以此帮助他们拓宽解题思路。对于智力较好,但随意性强,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着重在学习品质上对他们进行教育、调整,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负责完成某项任务,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培养其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态度,如吸收他们参加课外的科技劳动,在实验课上进行物理实验的表演等。对于少数学习和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一般采用不刺激,低要求,慢教化的策略,以维护课堂的良好纪律。
五、结合生活实践
物理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自然观察紧密联系。要树立脑中无物,难以树理的观念。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教学中由于问题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小球,木块等抽象的物理概念,更多的是采用学生在生活中能轻松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例如曲线运动中的有导弹、铅球、雨伞上下落的雨滴、水平飞行的飞机空投救助物资、发生形变的跳板弹起的跳起的跳水运动员,受力分析例子中可以列举加速、匀速、与减速的汽车或电梯,你的心电图、地震仪的记录图、太阳能热水器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的良好习惯,增强将物理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总之,有效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更新教育观念。根本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让更多的学生爱学物理、学好物理,使物理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乐园。
第七篇:高中物理课件制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当前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对现今革新教育教学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图以教材理论知识结合课堂实际操作,对中学物理教学中课件制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涵盖以往固有的物理教学和当代物理教学,对于中学物理课件制作的设计原则与一般流程作出概述,以获得课件制作存在的优劣势的相关思考,以此来提高教学实效,并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以达到个性化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中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固有的物理教学
在以往固有的物理学科教育当中教师的教学,较多的关注于知识和技能方面,重点教授知识系统的结构和逻辑性;以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并以习题练习来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加深记忆,强化理解所学过的知识。此类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知识体系及知识点,能够让学生获得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及计算技能。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教师大多会注重传递式的教授和灌输知识,但是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而复习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大量的做习题练习,因此会形成与生活实际、当代科学技术的脱节;注重最终结果而忽视经过的过程,较少有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学生唯有按照教师的思路学习,创造性思维方式难以得到发展。
(二)当代物理教学
伴随着当前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教学方式,显示着我国当前教育科技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育以计算机作为核心形式,使得我国教育导入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及新的活力,提供给学生较好的个人学习环境,可以做到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给予了有利的帮助。
(三)当代信息科技与物理教学的整合1.利用当代媒体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物理学作为广博深奥、具有逻辑思维推理的自然科学,使得较多学生认为难以学好物理,特别是对文科感兴趣的女生,其多具有形象思维,对于学习物理大都会产生学习的畏惧心理。因此,提升物理教学的重点在于要将知识抽象化转变为形象化,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以多媒体教学的声音、光谱、色彩、形体、影像、动画等多元化功能,来创设物理的教学情境,将物理的抽象化概念转变为生动形象的物理影像,促进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2.利用现代媒体辅助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因为受限于时空等条件和实验仪器,有部分实验的成效不佳。倘若应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辅助物理实验,能够具备直观显示、生动传神、由小及大、由远及近、改变时空、动与静的变动、快与慢的调适、重复播放等诸多功用。
3.利用现代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进行物理课外活动可以较好展示学生的自我特长,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充分运用。倘若在课外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必然会较好促进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够将学生学习到的微机理论应用在实践当中。
二、中学物理课件设计原则
课件即为特定知识内容的教学应用软件,是由教师或教学设计者按照教学需要达到的既定目标,教学任务编制的程序。教学课件的两大基本特性即是教学特性和软件特性,课件设计应立足于自我的客观特性来开展。教学课件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
在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之前,需要客观地思考在教学时所运用课件,是否可以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的知识,使用课件的效果如何?其判定的标准为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应该选准最佳的用途和用途时机,必须具备实用性。
(二)启发性原则
应用课件的目的即为革新以往固有的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倘若使用教学应用课件,则教师尽量少讲课与不讲课,但是课件的制作必须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以,在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时,需要较好的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实现,适当的对教学材料进行取舍,并让保留的材料自身具备启示性,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
(三)深刻性原则
课件设计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性研究,掌握教材的关键点、重点及难点,考虑怎样应用课件来处理此类重点问题,显示出课件的实效性。
(四)正确性原则
课件是直接服务于教学目的所用的,需要在制作与应用课件时做到正确无误。制作课件应达到:1.内容正确。2.合理制作。3.适合教育学及心理学的原理及客观规律。总之,在物理教学当中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促进教学方式的较大提升,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但在应用当中也不可完全否定以往固有的教学模式,要使二者相辅相成,方可使物理教学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
第八篇:高中物理课件制作实践与思考
伴随着当前新兴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以及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使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学校内也相应地出现了深远的新型变化,信息技术为各学科的教学开启了全新的世界,当代教育科学技术以信息技术为其发展核心,能够对于教与学的信息传播进程进行优化。变新以往固有的教育模式,以帮助确立当前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广博的教育资源能够给予素质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空间,多元化及直观化的教学方式也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制作课件的流程
(一)选题
一般而言课件是教师为教学而使用的,应选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正好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综合媒体功能,互动特点等。选题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课件制作和实施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确定,并对学校的资源条件进行分析,需要涵盖学校当前具备的软件和硬件。通常而言,课题只要具备下列特点,才可适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来讲授:
1.教材诠释的是生动具体的物理事物或是产生的物理变化过程,但是教材只是文字表述和平面的图片。例如高中物理教材的《曲线运动》,涉及到平抛运动的分解或速度变化进程的知识点。
2.教材知识点较为抽象化,难以被学生所理解。例如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机械波与电磁波》,以多媒体对处于动态的声波传导定律来进行展示。
3.教材的知识点在生活当中不能够实际看到,因为涉及到多维空间。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电磁感应》,即为磁场和电场此类不可见的物理现象,而且判别定律还涉及到三维空间。
(二)脚本的设计与编撰
脚本设计是制作教学课件的关键点,需要选择教学知识点,分布结构的构造,人机界面的形式,画外音文字的撰写,背景音乐的形式等作为认真细致的思考和周详的布置。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脚本编撰中,教师不但要全面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卓越表现力,以此来提炼出完美的可行性企划案,又需要对教学目的和教学腹案具有全面的了解,熟知学生这一教学目标人群的学习心理特点。脚本的创作一般按照两步进行,首先是创作文字稿本,也即为创作A类脚本。由教师来编撰文字稿本,编撰时,需要依据教学知识点的关联性联系和与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对于相关的画外音和影像的素材划分出主从,合理地布置,改善教学知识点。其次为编辑稿本的编撰(B类脚本),编辑稿本是在文字稿本的基础上创作的,要形象具体地设计出每一个页面,此即为教学软件制作的直接基础。
(三)素材准备
“多媒体素材”即为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应用到的各类视听材料,也即为多媒体课件中,用来表述一定思想意识的各类元素,涵盖图案、动画、图像、文本和声音等。
(四)制作合成制作合成是多媒体课件关键的环节,中心任务是按照脚本的需求及目的来设置教学课程,编辑各类多媒体素材,制作成影像唯美,视听效果一流,操作便利,互动性强的教学课件。
(五)测评和评价制作课件结束后,要经历多次测试、评价、改进的过程,以对课件的质量进行确保。完成每个阶段后,也需要有评价和改进的这一必要阶段。
二、课件制作的思考
(一)主与次
在运用CAI作为物理教学时,应该首先对于主次的关系处理好,必须认知到教师依然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CAI只是起辅助作用,用来打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生动有趣,促进教学效率。虽然其在部分地方具有较多的优越性,但也应该看到,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不但要教授知识,同时还需要较多情感互动及世界观的构建。此为CAI不能做到的,并且CAI对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及应对变化的教学能力都不具备。因此应该区分出主次从属的关系。
(二)虚与实
当前,在物理教学中的CAI应用,较多是作为模拟化教学(物理实验的模拟),此即需要较好的对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进行处理。用计算机来虚拟物理实验,有助于实验的明晰讲授和深入剖析,可是其毕竟是人为设计与制作的,一方面学生不能认知到以往的人们在各类实验设计中所显现的物理理念的成就,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形成疑问: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此就会和物理教学的要求相背离,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所以,在进行CAI教学时,必须要努力培养学生自我动手实验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获得亲身的体验。
(三)容量与效益
CAI教学和常规教学相比较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区别,即为能够在一节课的授课之时进行多个演示实验,教学内容完成较多,增加了课堂授课量,提升教学的效率。此为其一大优点,但应该处理好容量与效益的关系。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新事物的接受,人们通常都需用一个阶段的时间来适应,不可能立即接受,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也同样会如此。教学内容的大容量讲授,一定会形成不求甚解,如此就难以获得学习的高效率,只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选择和设计多媒体课件需要顾及到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将抽象思维最大化地转变成形象具体。同时,适当掌控时机,梳理和固有教学方式之间的关联性,有效规避在课堂上滥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突出其主导性,而多媒体课件只是作为辅助教具来进行应用。教师需要用心进行设计制作、开发具有创意性的物理演示实验,让各类教学设备及现代化教学辅助方式可以较好地显示出自身的效用,方可有效地提升物理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