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减负增效”
感悟《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减负增效”
西苑学区杨莹
《给教师的建议》源自《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作者是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具有30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于1965年—1967年间,专门写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用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写成的最著名的教育遗产之一。后来教育科学出版根据我国实际,选择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虽然这是一本写于四十四年前的教育著作,但是其散发的思想光芒丝毫没有因近半个世纪的光阴而退却。
当前,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严重损害了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负增效”已成为当下教改亟待解决的课题。谈到“减负”老师们首先抱怨监测压力大、评价体系不科学、教学大纲教科书不完善„„这一切确实都是事实,但学生负担的奥妙到底在哪里?怎样克服负担过重的现象呢?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观点向明的阐述,他说:“罪过的根源要在教学过程本身去找”,这就是“治本”。
知识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多方面的概念。它包含着:第一,把在实际中和在掌握新知识时常常要用到的那些概念性的真理(规则、定义、依存性等等)经常保持在记忆里;第二,理解作为这些概括性真
理的本源的一般规律。掌握知识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它们所要求的却是不同的脑力劳动。
一种不好的做法是,对于那些作为概括性的东西的本源的材料,应当加以深入思考的,学生却在死记硬背重复练习。结果使得记忆负担过重,以致在学生头脑里,连那些为了进一步顺利学习而必须记住的材料,也无法保持。
例如:某教师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认为内容非常简单,学生只要记住“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了,上课没多会儿,有一学生说出了这句换,老师很高兴,要求学生记住。然后就是一道一道的习题。学生看似题做对了,实际上根本没有理解这简单背后蕴含的丰富内容。老师没有给学生创设理解概念,深入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因此,一定会造成学生后续学习、解决问题的困难与负担。
其实,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识记,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它,又在运用的基础上掌握它。学生的脑力劳动成为创造性劳动,因而就变得大为轻松了。知识不再是死的“行装”,它们始终处在运动和发展之中。只是对于学生,好比是一种工具,借助它而去不断的掌握新知识。
老师们还抱怨比较多的是“时间不够”,我同意这种说法,强大的工作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是老师们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然而一定得补充说明一点:有时候,时间是白白浪费的。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像在学校里、课堂上这么滥用和浪费时间这么可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里、课堂上浪费时间而无所用心,只能培养出一批懒汉。
“效”无从谈起。
再如:很多课堂上老师们喜欢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时为了联系生活会播放视频动画以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很多时候学生的过渡兴奋会很大程度上干扰对知识的学习,思维很长时间停留在刚刚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原本宝贵的学习时间无声流逝。
品读《给教师的建议》我联想到了很多现实的案例,大教育家的思想之所以在时间面前青春永驻,魅力无限,正是因为“用心领悟,可以给每位教师带来希望,敢于实践,可以使每位教师有所作为”。
第二篇:教师减负增效心得体会
教师减负增效心得体会
——“减轻课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之我见
小学一部 杲琪
减轻课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能为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找出有具实效性的方法和手段,将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减负增效”是面对学生的新政策,但实际上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应更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及时经历学习“过程”,而现在教育系统的新事物又层出不穷,教学方法更是在不断优化和创新。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
(二)精心备课
我认为增效重在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让学生真正学习消化吸收新知。所以,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
1.备教材。教师要反复研读教材,学习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重难点,对每一章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体会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
2.备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每一位学生都存在差异,要尽量精准地进行学情分析,明确学生的认知现状,在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对于中等生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加大关注度,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备教法。教无定法,但有教必有法。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学法基础上,结合考虑教材、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再从教学法的体系中优选出上好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全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教师在利用教学手段上也应该是多样的,在传统讲解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生动地掌握知识,轻松学习,减负增效。
(三)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促进学习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心情愉快并能积极主动、全神贯注地学习,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1.导入
每节课的课前导入虽然用时较短,但是却应像一块磁石,吸引学生注意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下进行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致,更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以此有效提高课堂效益。
2.授课
教师热情洋溢的讲解可以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名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干净利落,抑扬顿挫,适时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抢答,变换各种教育语言和方式,学生课堂上自然热情高涨。
3.帮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相结合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脑更要动手,这样才能亲身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做到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共同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向作业制定要质量
1、注重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
汉语拼音是辅助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注重孩子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并针对每个孩子实际因材施教,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时对已经学过的拼音进行活学活用,通过儿歌、“摘苹果”等游戏形式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并不断的复习巩固,让孩子将拼音知识牢牢掌握,这将为今后学习查字典,阅读等打下扎实的基础。
2、抓好识字关
在生活中,要善于利用生活场景进行识字教学,比如商场、大街上的广告牌等。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融入周围环境,吸收各种信息,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3、开展阅读、收看、收听等学习方式。通过推荐阅读符合小学的书籍报刊,收看一些新闻类、科普类以及知识性的广播电视节目。虽然个人喜好不同,但也可以将一些好的内容布置成学习任务,既填补了课外教育的空白,又避免了学生去看一些不利于成长或不适其年龄特点的节目。但这种作业的时间和内容一定要选择好,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背诵、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有一些学生识字量少,不喜欢读书,连课本都读不熟,我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和班级阅读角,引领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再结合阅读搞一些语文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5、交流作业。语言的主要用途就是相互交流,语文学习更需要表达能力,而现在的儿童很缺少与他人的情感交流,有时就可以设计、提供一些话题布置成作业,让学生与父亲、母亲、老师、同学、朋友等进行交谈。不仅可以提高其交流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教师们还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道路上的各项政策的提出和运行,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和机会,在增效减负的路上,要更积极主动提升自身能力,不用放松,使得教学本末倒置。
第三篇:减负增效
“减负增效”是当前新形势下的教育任务,这种新的要求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原动力。从以往多课时讲解、多自习课辅导的情景陡然转变到精简课时、减少学生过多课时负担的现状,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静心思考自己的教学策略:“教材如何备”、“学生如何掌控”、“作业如何精致化”。在这一系列的转变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准确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是主角和配角、大角色与小角色的转变。教师准确定位自己在“减负增效”背景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探索减负增效的新路子,获取新经验,达到新目标。
现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英语教学的呈现往往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相应的知识或技能而反映出来的,高效而成功的英语学科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进行准备,包括对教材的把握、学生的掌控以及自己教学起点的设计。教师在这三方面重要的组成部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现今新课程背景下,需要我们教师从主导变成引导,做一名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结合自己从事英语学科教育多年的一点体会,我认为英语教师的角色在“减负增效”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得首先要求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其次要求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及能够自主学习。
(一)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师教学方式
1.转变教师角色地位。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从“教学生”转向“教学生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判者。要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提高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材、考试大纲、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能力。
2.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一要以学为主,教学的出发点是教会学生学,为此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研究学法,指导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要先学后教,强化课前预习、课中自学和学后反思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实施启发式教学。三要以学论教。基于学生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强化学习方法指导,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增强课堂中的互动性,在互动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要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
3.优化教学设计。加强课前研究和学生研究,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和目标。加强教材知识体系研究,强化单元意识和知识类结构意识,根据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实际加工处理教材。加强弹性化教学方案研究,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为师生互动留有空间。教学设计结构要紧紧围绕如何提高教学效益,不仅要包括基本的教学流程,还要包括检查、指导学生预习、布置和批改作业、个别辅导及教学反思等内容。
教师只有主动积极地转变自身角色,才能够以正确的姿态融合到“素质教育”的潮流中,才能够顺应“减负增效”背景下英语教学的要求。教师角色有了正确的转变后,还必须及时的给自身的角色进行定位。准确的角色定位能够使得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这一舞台中淋漓尽致的展现自己。
(二)进一步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要将预习作为课后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管理,课堂上应注重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和指导,巩固和提升预习效果。
2.培养学生主动和独立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意义,形成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主动学习机制。培养学生不依赖教师和家长,自主独立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确立学习进度;独立地进行及时复习和阶段复习;独立地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各级教研部门、各学校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理论和经验,探索适应本地、本校和学生实际的课内外合作学习的有效机制和方式方法。
(三)进一步强化德育工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活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乐学好学。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着力消除学生的枯燥感和疲惫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热情,努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幸福感与成就感。
2.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善学会学。全面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及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科学确定教学方法和流程,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持久、终身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建立健全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持久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任重道远。只有从根本上真正端正教学思想,提高课堂效益,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未来,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使教学呈现一片丰富多彩的景象。
第四篇:减负增效
新形势下的地理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姚周寨中学 李婷婷
减负增效是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一方面,通过减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增效巩固和发展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作为教育前沿的教师,新课改的直接实施者,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精简教学内容,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繁重的教学内容,繁多的教学素材,类同的教辅资料,已成为学生学习的累赘,成为学生减负的障碍。因此,要减负,首先就要精简内容,解除累赘。所谓精简,就是要去粗取精,提高效率。
1、正确把握课标、教材、教辅资源的关系
课标是教学内容的主线,突出阐述了知识内容,能力要求和学习过程和方法;是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综合体,是教学标准与评价标准的有机结合,更是教学实践的导航。因此,无论教学活动的哪个环节,都应紧扣课标,该详就详,该简就简。如果像传统教学一样,过分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丰富性,势必重蹈“满堂灌”的后尘,忽视学生体验学习,实践学习,巩固学习成果,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相背而驰。特别是某些教师常陷入“经验式”教学,新旧知识托盘而出,导致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时间紧张,学习气氛枯燥,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教材是课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选材不同,案例有所差异,但作用和目的相同。因此,教学中立足于学生所用课本,讲好讲透,适当让教材生活化,本土化,有利于学生预习、理解和复习,切忌陷入“考教材”,随意“综合”和机械拼凑各种版本的教材案例,追求宽而全的教学。这样,容易造成教学时间紧张,教学内容重复,给学生的预习、复习带来不便,学习无所适从,力不从心。
教辅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源。一本优秀的教辅是预习、理解教材、复习的好帮手,但过多,过繁,类同的教辅会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因此,在选择或编印教辅资料时,一定以课标为准绳,以辅助学习为原则,以减轻负担和提高效率为目的。
2、尊循学习规律,合理安排中学地理学习,构建学生知识体系
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阶段性,延续性和层递性特点。课标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详细制定了各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严格按照课标,保质保量完成每个阶段教学任务,学习就会循序渐进。相反,若某个阶段“减负”,导致某些基础知识遗漏,必然导致后阶段学习负担加重,同样,在某阶段盲目添加内容,也会增加学生负担。例如,初中地理注重地理位置,地理事实等教学,农村的孩子们由于条件限制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及对地理事物的认知不够,致使学生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困难。
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讲精练,把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要让学生从传统教学巨大的课堂学习压力和繁重的课后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主动学习、探究、实践学习,教师就要作好以下两点:
第一、精讲。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一对辩证统一体。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再次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用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讲授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作好知识和技能的铺垫,才能够把时间充分交还给学生探讨、研究、体验和实践,才可能真正实现减负,增加效率。
例如:日本的经济部分,首先复习日本的自然地理状况,让学生们找出日本发展经济的方法,通过讨论选出最佳方案,参照教材得出结论。
这样的方法,遵循了学生学习习惯,灵活融入了学生自我观察,探索、研究、总结等自主学习活动,循序渐进,生动和谐,避免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有效改善了学习效果。
第二、精练。
练习是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活动。一道精炼的习题,应对所讲内容有概括性,全面性,拓展性,应用性,能帮助学生识记、理解和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讲完世界气候一节后,我设计一道练习: ①学生指出各字母代表的气候类型 ②说明其成因和特点 ③举出各气候的典型代表地区
这样的练习,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概括,并通过建立模型,让学生对气候形成原因、空间分布、特点等有较清晰的认识,通过练习,巩固和拓展了知识,提高了效率,摆脱了题海战术,减轻了学习压力。
二、贯彻科学教育观,点拨地理能力,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科学教育观实践教学的结果,是让学生从大量现成的知识识记中解脱出来,运用智慧的钥匙去打开知识大门,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也是减负增效的必然之路。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学生掌握好“能力”这把钥匙,主要做好以下三点:
1、图文转换,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读图能力是地理学习中最基本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可适时设计图文信息互换,有效培养学生能力。例如讲到城市和农村时,先根据课本提供的城市与农村的图片与材料感知城乡区别,让学生绘制图表,然后说明城市和农村的特点与差异。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2、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 案例分析,特别是相关地理时事分析,是全面有效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以此为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收集其影响、灾害统计数据等,然后课堂上再逐一加以评价。这样,学生不但对地震的要素、地震的破坏性,地震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四川盆地的自然、社会特征、如何防灾救灾等有了深刻认识,还极大鼓舞了学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等民族情节和爱国热情。
3、创高情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科学教育观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是培养全面的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社会生产者。因此创设情景,把课堂社会化、生活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减负增效的有效方法。例如:讲到聚落时,选择秦皇岛为情景,要求学生说明其聚落布局的特点,并分析其科学性,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诸如此类的地理问题很多(如人口与人种、合作与发展等)。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建立“生本”学习模式,是减负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学教育观的践行,课堂逐步转向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服务,教师主导,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铺垫基础知识;学生主体,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个性与共性齐头并进。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不断改变过去“满堂灌”等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生本”学习模式。
1、互动式学习模式。
所谓互动,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样,最容易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这是有效减轻内在负担,挖掘和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2、体验式学习模式。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亲身的体验获得知识,深刻、牢固、高效。因此,适时,适当创设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实践探索。例如:讲到地图时,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到教室外观察校园,根据观察的情况自制地图,或以学校为中心画出学校和家的地图。这样的体验,不但掌握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竞赛式学习模式
所谓竞赛式模式,就是通过学习成果评比、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形式,组织地理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成功,在成功中激发学习热情和斗志。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减负增效的最主要阵地,只有科学处理教学内容,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立足学生能力培养,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才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
第五篇:浅谈减负增效
浅谈“减负增效”的策略
减负,对于当前基础教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再赘言减负的现实价值,就有多此一举之嫌。目前,我们所应关注的是:如何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交流行之有效的策略加以不断完善、推广。
一、转变教学思想,提高自身素质
要减负增效,首先要在教学思想上转变过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只有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设计出先进的教学思路。所以,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
二、加强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负担
“减负增效”在作业上的体现并不是简单的少留作业。作业是“减负”的一方面,同时也是“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⒈精心设计课后作业
要减负,就必须让孩子从成堆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就要求教师要精选习题,精心琢磨,作业要适量,难易度要适当。提高作业设计的含金量,加强针对性,体现灵活性,提倡“分层作业”、“自主作业”,设计“作业超市”或“作业套餐”,供学生选择。推行“计时”作业,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明中等程度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以此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提高学生完成书面作业的效率。
⒉有效指导课堂作业
为了真正地能反馈到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程度,同时为了真正地减负增效,教师可以尽量留一些课堂时间(一般5~10分钟)给学生用来完成作业。教师同时巡视、察看学生当堂的作业情况,获得正确反馈并可及时纠正、指导学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也会最大限度的自己开动脑筋考虑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真正做到“做有成效”。
⒊用心批改反馈作业
教师的批改一定要做到及时,决不能拖拉,以获得及时信息进行评讲和纠正典型错误。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教师不能不知,根据反馈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直到学生理解和掌握为止。存在问题多的个别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下一节课5分钟的复习时间里去重点澄清。
三、全面立足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减负”、“增效”的主阵地。既要“减负”又要“增效”,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要把“减负”真正落在实处,教师用心对待每一节课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1、备课时应多思考,多研究,多探索。
教师对每一节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手段都要精心设计,备课时教师要反复地看教材和辅导材料,吃透教材。选择最能体现教学目标、重、难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篇或段教学,这样能赢得更多的课堂时间,我们就可以把那些需要反复强化训练的知识点、能力点安排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如修辞方法的掌握,语法知识的练习,文章写法及人物形象的赏析等,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适量的穿插。这样就能从容地安排能展现语文魅力、激发语文兴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做到语文的充分学习和训练,课外就不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补救和补充了。
2、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知识传授和智力发展的辩证统一,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
3、了解学生的差异和特点
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多接触、多谈心的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理解水平,然后才能“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加强课堂组织教学,组织双边活动来引起学生注意力,且做
到动而不乱。上课要明白、准确、新颖、生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试想,教师上得很认真,学生不积极参与,不认真听讲,有何效率可言?
四、加强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起点,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着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借助班级图书角、图书馆等地方的藏书,开展办板报、手抄报、讲名人读书的故事、演话剧等活动,激发读书兴趣。组织学生及时交流、评比读书结果,如评比读书笔记、读书卡等,以评促读。及时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2.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
读书,应有科学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教学生边读边画,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做读书笔记,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识以求融会贯通。
3.鼓励学生大量地阅读
如果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很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古人提出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强调了多读对于丰富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故此,语文教师应激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资料,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锤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减负增效”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更是一门缓慢的艺术。小学生“减负增效”还需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要各学科的协调平衡,统一思想,才能见成效,才能深入人心,才更有生命力。我们应静心思考,执着追求,宁朴勿华,为基础教育添砖加瓦。
减负增效
1.减负增效聚焦课堂。
“减负增效”,应聚焦课堂,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对学习困难学生,教师进行及时辅导。教师要严格筛选作业,以年级中等学生为标准,布置适量作业。
学校和教师应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里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与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健康、活泼、主动地发展。同时,可以尝试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愿选择自己不同层次的“负担”,使不同特长的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充分的发展。
2.学海无涯苦作舟,“减负”的同时也要强调吃苦精神。
目前,我们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有些孩子本身就缺乏吃苦精神,而 “减负”很容易成为这类孩子逃避学习的借口。我国古代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学习的典范,学海无涯苦作舟,不下功夫,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成功,“减负”是减轻过重的负担,并非是要使孩子没有一点儿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必要的、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减负”之后孩子干什么?
孩子的负担减轻了,课余时间增加了,那么,“减负”之后的孩子干什么?学校、社区应设立课外活动场所,组织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成立课外小组,开设选修课,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并以此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4.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不光是“学业负担”还应包括学生“心理负担”。
可以设立心理辅导站、学生聊天室,开设知心姐姐信箱、知心姐姐热线,全面帮助学生解决平时遇到的一些不愉快的问题,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对全校老师进行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 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多一点理解”。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信,可敬”。
5.改革评价方法,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关键。
注重落实终结性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注重落实教师评价向学生自我评价的转变、注重落实甄别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可能的话,在考试时尝试实行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的试卷,自己确定试卷难度的考核办法,考完以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申请第二次再考,哪次考试的成绩理想就登记哪次成绩。
6.减负还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学校可以专门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减负理念,宣传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7.学生的合理负担是多少,不能凭感觉或个别现象来判断,需要教育部门加强研究,尽早制定相关标准,使中小学减负工作有据可依。
8.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应给教师和学校减负。
现在有一种说法,为了让学生减负,教师应该“加负”,但教师的合理负担是多少,也需要研究。给学生减负必然会给教师在教学和教研方面增加负担;给学校增加教学和教研管理方面的负担。增加这些负担是应该的,那么来自其他方面的和教育教学关系不大的负担就应该减掉。使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