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远农村小学教师评职称好一个“难”字了得
边远农村小学教师评职称,好一个“难”字了得
按照教育部有关政策精神,教师评职、晋级在同等条件下,应向农村教师、边远山区工作的教师倾斜,因为这样鼓励教师终身从事农村教育事业,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但现实正好相反,遂宁市制定的职改政策明显不利于农村小学教师:首先是比例比城市低,加之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大多是民转公教师,这些人100%都是中称,导致这些学校中称比例严重超标,个别学校的中称比例甚至达到60%以上。例如某校现有教师17人,其中评中称10人,比例超过60%,这些教师年龄均在45-55岁之间。该校另有40岁以下教师6人,按现有政策,5年以后,中称的比例才能达到农村学校的35%中称上限。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些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可能在未来的5-10年内,都等不到政策指标,这将严重挫伤这些农村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人心思走,不利于稳定边远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利于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师的师资水平,更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
报送单位:金家二小学校
2007年6月
第二篇:评职称,怎一个累字了得!
评职称,怎一个累字了得!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开始了。山东青岛今年要求严查违规违纪行为——参评人员作假三年内禁评,抄袭论文从重处理。
为了评职称,有人四处拉关系托人情,有人憋着不评,却无法得到公平待遇。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医生、学者等入列最受职称评审之“累”的职业。学历、外语、计算机、论文„„“职称壁垒”如何一个个突破?
老师评职称拉学生“赞助”
小q(文员)
在提交申报副教授职称材料后的第7天,“海龟”涂博士从浙大综合楼顶楼纵身一跃,留下了尚无工作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3岁小儿,留下了厚厚6页遗书和一句“国内学术圈残酷、无信、无情”,也留下了一地的惊叹号。这位一直是同龄人中佼佼者、被作为浙大“1311计划”引进的涂博士,之所以走上绝路,固然有其心理脆弱的因素,评选职称中的黑幕却是直接导火索。
这当然是十分极端的事例,身边怀才不遇的实例却俯拾皆是。我十分尊敬的一位师长,人品众口皆碑,发表文章无数,早已是作协会员,却因为自知英语考不出,早已放弃了对中级以上职称的追求,做好以初级职称、“助理”级别干到退休的准备了。即使有些前辈侥幸跨过英语、计算机的门槛,也因为岗位冷僻、名气不响、职位不高、关系不硬等种种原因评不上较高职称,让人惋惜。【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其中一位老师,不久前终于拿到了副高职称。喜讯传来,祝贺者有之,邀功者亦有之——好几个“热心人”或“路道粗者”,主动前来,自称帮他在某位甚至某几位评委面前递了话。冷眼旁观,为老师高兴的同时,不禁暗自担心起来:“到了我要评职称的时候,莫非也得靠这几位帮忙?”
评职称有很多讲究,论文和荣誉证书也是其中之一。在论坛上看到有人抱怨,他所在的学校中,有些能力平平的人能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速成为本科毕业生,或者只要交钱,就能评上一些不太权威却硬碰硬是“国家级”的奖项。最夸张的是,还能靠着打好招呼的便利,用假证蒙混过关,评上副高、高级职称。
发表论文,更是水分极大。前不久,为了帮家人混个在职研究生的文凭,四处托人,终于花了1500元在某核心期刊上露了个脸。原本一直以为,以我们这种半吊子水平,发论文很困难。没想到,即将研三毕业的实习生却用一番话,全面推翻我的井底之见——
一来,花钱买版面根本无需介绍,只要在网上海投一圈,坐等杂志编辑主动联系即可。至于价钱,也有行规,一般一个页码3000-4000字,“全国统一零售价”1000元。
其次,再牛的人,几乎也没有不花钱的。比如他的老师接到某杂志编辑的电话,对方先
大度地说:“你是老师,我们就不收钱了”,这位老师还没来得及窃喜,对方又跟上一句:“不过希望你包销100本全年杂志。”于是,几天之后,老师便握着一沓收据走进课堂,冠冕堂皇地对大家说:“同学们,学这门课一定要博览群书,了解最新研究动向。我推荐大家一定要看看这本杂志!”学生们岂能不明白其中奥妙,只能乖乖掏钱。于是乎,老师首战告捷,顺利完成一半任务,接下来只要再到其他班级里如法炮制即可。
如此说来,这位老师将来倘若在职称上更上一层楼,其中还有学生们倾情赞助的贡献呢。
逼出来的高级教师
李新(语文老师)
我本来想,自己这辈子与“高级教师”无缘了,那就顺其自然吧。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消极想法,不是我的业务能力不强,也不是论文写不出,就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很难的计算机,我也勉强通过。主要是英语成了我最大的坎。
我英语的底子差,小学、初中、高中,都没有正儿八经地学过英语。上大学期间学了两年英语,从此就与此拜拜了。参加工作后就再也没摸过,就原来那点底子,也早忘得一干二净了。现在职称评定规定考英语,我如何能通过?
我试着考了两次,结果两次都只考了三四十分。关心我的领导说:“你先把材料报上去,看能不能破格。”结果材料准备好了,人家上面根本不收。一纸规定,似乎永远把我挡在“高级教师”门外了。
我曾经不服,在报刊上撰文说,职称最主要是对一个人业务能力的肯定,一个人英语不好,就能证明他的业务能力差吗?这是哪一家的王法?再说,有些人英语水平比较高(对非英语老师而言),就一定能证明他的业务能力强吗?牢骚归牢骚,但不服不行,那冷冰冰的规定,就如同铜墙铁壁,谁也撼动不了它。
于是,每年到了该申报高级职称的“季节”,看着一个个比我年轻的同事把材料报上去,而且他们一般都顺利通过了,我只能像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说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可不行啊,媒体发表我文章的时候,多次称我是“高级教师”,引起很多人误解。我忙找媒体,解释说我不是高级教师。他们很惊讶:像你这样的老师,会不是高级教师?解释也没用,下次发表我文章的时候,他们仍然我行我素,把“高级教师”直接给我封上去。我想,那就甭解释了,弄个货真价实的“高级教师”,向读者交代吧。
于是我决定:学英语!
我报了一个班,利用晚上和双休日的时间去学英语。在格致中学的大礼堂里,我和许多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行业的人成为同学。我们刻苦地背着一个个单词,做着一套套模拟试卷。经历了多少苦风寒雨,我们硬是一节课不落。终于,我在2005年4月份参加了全国职称英语考试。哈哈,过关了。
英语通过了,接着另外一个问题来了,我3年前通过的职称计算机考试过期了,只好重考,好在还是顺利通过了。这一年,我顺利被评上了高级教师。
无“硬件”约束更不公平
桂子(办公室主任)
常听人们抱怨参评职称的苦恼,有埋怨外语挡道的,有觉得论文是走形式的,还有讨厌计算机考试的,都希望评职称能以实际能力为准,能清除这些卡人的条条框框。
其实,大家想得有点天真。殊不知,要是真正把这些硬条件都取消了,普通专业技术人员很可能就真评不上了——正因为有这些实打实的硬条件卡着,职称才有一定的公平性,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凭资历和本事,像考状元一样,一步一步地攀登到顶峰。
我们单位5个带“总”的领导,只有2人拿下了高级职称,另外3个都过不了关——不是别的,就是被这些硬件卡住了:有的是因为从事本专业的年限不够,有的是没有科技成果,有的是没有获奖作品,加不了分,同等条件下若是硬件条件不够,就上不了这个档。即便是一把手,也没有“变通”的办法。
但是,如果这些硬条件全取消了,那还真要乱了套。别说头儿可以名正言顺地轻松评上,就是领导们的仨亲俩好恐怕都落不了空。因为,在现阶段,有些事大家心里都明白。
我觉得,考职称资格千万别打做假的谱儿,而且,硬条件卡着,也很难做假。一般企业,初级职称本单位虽有审核权,但没有批准权。到中级职称,上级单位要一份材料一份材料地审核原件,然后继续向上报批。高级职称资格,单位和上级单位都无权掺和,要按硬条件,由相关部门统一审核资格。
最好的办法,是先下手为强,提前做准备。先熟悉考职称资格的条件,看看自己还有哪些差距?学历不够的,赶快到教育部承认的院校续本;业绩不够的,尽量争取在一定时间内,挤进科研小组,排不了第一、第二,排第三第四也管用。高级职称,获奖作品、发表作品都能加分,应该根据专业情况,提前做这方面的积累。
另外,想取得职称,就必须过外语关。岁数大的也不要放弃努力,能学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说句不好听的话,即使指望破格,也得八九不离十。根据我平时的观察,凡是有心人,都悄悄地把这些功课做在前头,从不临阵磨枪。有些人平常不把这当回事,看见人家申报,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走捷径,想造假,最后未必如愿。
为了每月多拿几百元
陆燕萍(人力资源)
妈妈在2005年拿到高级农技师职称。她评高级职称,就是为了退休后可以多拿这几百元钱。说起来还真让人觉得心酸。
父母这代人,老实安分,在一家单位工作基本上是“终身制”,哪像我们年轻人,几年内要换好几家单位。妈妈所在单位是事业单位,女性要55岁退休。一般在临近退休前,还要干一件大事,就是评好高级职称。因为这“评”与“不评”,退休后每月要差几百元。
2003年,政策上说女性到50岁退养。妈妈一算,过3年就轮到自己了。可是高级职称还没有评,于是妈妈马上申请评高级职称,这一评,就是3年。
评定职称要求越来越高,硬件条件越来越严,学历、外语、计算机、论文„„样样都不能少。别的倒不怕,学历是有的,大专;工作经验,超过25年;论文,在报纸上也发表了不少。怕的是外语、计算机。
妈妈小时候没有受过什么像样的教育,1976年,生产队有保送读农校机会。乡下人、种地人,不就是和庄稼打交道吗?20岁的妈妈选择了这条道路,农中毕业后,被分配到镇农科站工作,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工作几年后,妈妈评上初级农技师。再后来,为了评中级农技师,妈妈又开始读夜大,很辛苦。那时我还小,不懂事,听说总是撕坏妈妈的书。妈妈这一读就是5年,大专毕业后,顺利评到中级职称。
对于妈妈这样一个人,外语只会写ABC,电脑是“脑盲”,怎么过关?
为了评这职称,妈妈可谓费尽心思。报名读计算机,从最简单的开机和关机开始。老师在上面讲,妈妈像在听天书。起先鼠标也握不住,不要说其他了。那时,我正好怀小孩,帮不上忙。教妈妈的重担,就落在我爱人身上。每天晚上,妈妈不是上辅导班,就是请女婿教电脑。等有点基础了,只能靠硬做“考题”来对付。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妈妈学打字,为到底用拼音还是用五笔,争议许久——拼音,妈妈翘舌音和平舌音分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五笔,要背词根,妈妈那记性哪里记得住?最后,妈妈还是坚决学五笔,每天清晨,看着她拿着词根表在背。至于外语吗?还好有规定,只要考20分就算及格,想想也算对他们这些老人很关照了。
前两次,妈妈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是计算机没通过,这在情理之中。第二次是误解造成的。妈妈的单位是工业开发区农委,评审老师一看,工业区明明是搞工业的,怎么会出现农业?等去解释已经晚了。第三次选送单位改成妈妈原先工作的镇农科站,才顺利评上。
这一波三折的评职称之路,对于妈妈来说,走得极为艰难,我真的很佩服妈妈的毅力和勇气。
当初和妈妈在一个单位工作的汤阿姨,因为没有评高级职称,在今年2月份退休时,同样工龄,比有高级职称的人每月整整少了400多元,一年要少5000元左右呢。
第三篇:食品招商怎一个“难”字了得
食品招商怎一个“难”字了得
作为一个食品企业,肯定希望更多的代理商关注自己的产品信息,那么如何在业界内打开自己的产品知名度呢?
一般传统的方式主要有:业务员去找代理商,通过传统的春秋季或全国糖酒会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招代理商等等,但这样的效果怎么样呢?成本又是多少呢?比如说春秋季以及全国糖酒会,地点固定,食品参展商要提前准备好一些物质上的准备(餐饮安排、旅馆住宿)。整理自己的展会展架,前期的准备工作比较多,但宣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展会一般都是2-3天。成交量也不是很理想的,于是我们就寻找更多的食品招商平台,听说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些网络的B2B平台不错,就试着在一些招商平台上发布一些信息,打电话的是很多,但都是一些让做广告的,问代理的去寥寥无几。还有让做百度竞价的,百度竞价是有一定的效果,都是点击计费,投入的资金也是很多的。对于投入和收获来看,不划算,食品小企业根本就竞争不错大企业。
都说做食品行业稳赚不赔,但做食品招商怎么就这么难做呢?无意间在网络搜食品招商,看到了一个网站食品招商网站,简单的浏览了下,食品代理、供应信息还挺多的,又在百度上搜索了下“中国食品招商网效果怎么样”效果反应都不错,于是就注册了帐号发布了下产品信息。效果还不错,打电话咨询的代理商接连不断。这让我很兴奋,像是捡到了个宝似的。后来一次,和他们网站上的客服资讯相关问题,问她们:你们的招商网站为什么效果这么好呢?
说起招商,大家就一个感觉,那就是难,但是中国食品招商网会给大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中国食品招商网之所以效果好,就在于其专业性,是专业为食品厂家和代理商大件的一个交流平台真正的实现了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招商。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传统的食品招商已经不能在满足人们的需求,中国食品招商网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发布的信息可以快速的被浏览者发现,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的传播。
效果佳,中国食品招商上的会员以及来网站都是做食品的专业人士,有很多的经销商和代理商。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发布信息就相当于在代理商的门口做生意。同时,有意向的代理商可以及时和食品厂家沟通,提高招商效果。
在中国食品招商网上发布产品信息的优势
产品信息可以随时随刻被有需求的代理商看到,第二,企业可以把招商信息和企业网站进行链接,这样潜在经销商或代理商就将可以通过链接进入企业网站,深入的了解企业信息以及全部的产品信息。这是传统的招商手段达不到的效果。
低成本。相对于传统的招商渠道,网络招商成本更低,比如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做招商广告费用较高,业务员走访招商,话费的费用也是比较高的。通过中国食品招商网进行招商,成本比较低。通过事实证明,招商效果还比较好。
做招商,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选择一个宣传有效的平台,事实证明,中国食品招商网是值得新信赖和选择的最佳平台。
第四篇: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难问题的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难问题的建议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难问题的建议
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难,农村中小学教师评职称更难。多年来,由于职称评聘政策、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的不科学、不健全,导致了农村教师职称评聘难上加难,农村中小学教师成年累月在教育第一线上默默耕耘,为农村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别无他求,仅仅是希望能够按时参评相应的职称,得到国家的认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很难按时评上相应的职称。这不仅伤害了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存在问题:
1、农村学校中高级职称指标太少,是造成教师评职称难的主要原因。每当评职称时,都会有老年教师掉泪、中年教师哽咽、年轻教师无话可说的场景。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师不安心本地、本职岗位工作,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或改行干其它工作,严重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结果造成大量活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迅速集中到城里,城里的学校和重点中小学教师大量超编,偏远地方,乡镇学校严重缺编,只好请代课教师上课。结果荒废了农村教育,造成了城乡教育严重不公。
【发表吧】——最权威、最专业、最诚信的论文发表平台
2、硬杠杠多,过于苛刻。学历要“达标”、要有论文、科研课题、教学成果,计算机合格证、获奖证书,普通话合格证、培训进修证书一样也不能少。职称评定的条件成了一个筐,有人还嫌这个筐不够大,又把下乡支教作为一个限制性条件塞进来。真是荒唐。其实,给评职称附加这么多条件也是指标问题,为了解决指标匮乏问题,各地就制定出一大堆限制性条件,来阻挡教师。
对于长期工作在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有的可能没有文凭,有的可能没有大部头的著作和连篇累牍的论文,但他们当中不乏一些讲课深受学生喜欢的“专家”,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特点的教材、教法,完成了对大批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就在课堂上涉及的知识面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而言,中小学教师一点也不亚于一个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这种博而不精的状况是基于中小学阶段教育的特殊性而出现的,也是中小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决定的。
3、标准和办法欠规范。教师职称评定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一个学校一个标准,但都有其不合理性。有的是全校教师投票排序,有的是按奖励证书加分,有的是学校领导决断,不管怎样都存在着许多弊端。投票的可以搞串联;奖励证书可以花钱买、造假;领导决断的,更有其倾向性,弄得干群关系紧张。
4、腐败的温床。
(1)养肥了一大批主管职称的各级政府官员和评委。评定职称已经演变成关系和权力的较量。能不能评上职称,关键不是衡量其教学能力、业绩成果,而是看其和官员、评委的关系怎样,在单位人缘如何。农村教师评中级职称(小学高级或中学中级)最少要过5关,加上学校就是6关,学校关、乡(镇)校区关、县教育局关、县人事局关、市人事局关、市教育局评委会关,每一关都要请客送礼或送钱。
(2)全民造假。假文凭、假学位、假证书(各种获奖证书、计算机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培训进修证等)、假论文。
(3)评审费年年上涨。评定职称收费标准越来越高,收费部门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些单位的创收项目。动辄就是几百元上千元,评审费是怎么算出来的?这些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4)成了有关政府部门敛财的手段。教师要评上职称,就必须参加各种考试(计算机、外语、普通话),这些考试的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辅导费,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一大笔收入,职称考试也就成了有关政府部门创收敛财的渠道。媒体曾报道过某省教育厅和人事厅为一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水平考试的“权属”问题打了起来,僵持不下。
5、扭曲了教师的心灵和人格,制造矛盾、产生悲剧。由于名额有限,每年评职称时,够条件的教师,都使尽浑身解数,采用种种手段(吃、喝、送、玩以致献身),争取评上职称。为了职称,弄虚作假,明争暗斗;为了职称,有的老泪纵横,有的动口动手,斯文失尽;更有甚者,上梁下河。经过不正当的竞争,难免会离心离德,甚至相互嫉恨和拆台。评上职称的,自然是心中窃喜,没有评上的,垂头丧气,满腹委屈和牢骚。不少人从此消极怠工,或是与领导“干戈相见”。
每年一到评职称时,各个学校领导都愁,参评教师更是烦心,在这期间无心备课,上课也难专心,每次评职称几乎都是在争吵中,打闹中,上告投诉中落下帷幕。给许多教师的心理留下一种难言的心痛。年复一年地在撕裂着教师们的心,本是好同事,却在职称评定中成了相互揭短、相互抵毁的对手。有的气大窝火者竟弄得精神崩溃,患上精神病,而无法上课;更有甚者,由于激动得了中风,抢救后留下残疾,有的脑溢血抢救无效死亡。一年一度的教师职称评定都是对参评教师身心健康的一次摧残。职称评定已成为老师们的一种包袱,或一种痛。
某中学一位女教师,55岁,32年教龄、师范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教学很好,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在等待张榜公布的时候,她自杀了。由于高级职称名额很少,而竞争者很多,学校里弥漫着一种不友好的竞争气氛。这使她很不习惯。一个老师对她谈论另一个老师不该占着茅坑不拉屎。她听后觉得是在说自己。另一个老师在办公室大骂某老师好狗不挡道,她听了心惊肉跳。一些和她有竞争的老师,见了面不再和她打招呼,她更是无法接受„„
6、缺乏监督和上诉、纠错机制。各级主管职称官员不受监督,评委的产生和工作也没有监督。没有上诉、纠错机制,对有证据评审不公的案例无法上诉。
教师评定职称,相互竞争本是题中之义,而现行的评审办法,往往不是激励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去竞争,而是集中在一个短时间内,把僧多粥少的矛盾充分凸现出来,评定职称成了教师们争抢而过的“独木桥”,难免引起人们的心灵倾斜。评职称评出了腐败、评出了歪风邪气,评出了矛盾、评出了不和谐、评乱了教学秩序。比如教学经验保密,教研活动开展不起来,教师之间勾心斗角,互不买账,甚至相互攻击,关系紧张。
难怪有教师说,给教师评职称不如健全和完善工资制度,平平和和地让教师按劳取酬,按时加工资,用制度办事,而不是人治,加大奖励力度,对教绩突出者给予应有的奖励,就行了,就满足了。主要是图个安逸。中小学教师职称该停了!
二、建议:
1、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健全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工资待遇。
2、如果既得利益部门不愿意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那就取消名额指标限制,凡是够条件的都可以申报,全省或全市统一评审,这样就避免了逐级分配指标(市分到县,县分到校)而产生的“锅底效应”(即靠近“中央”的指标往往较多,所以城市学校的指标往往多于农村学校),有的到点就评,有的等到退休都评不成的现象。
3、对岁数较大、教龄又长(如男50岁、女48岁)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凡具备了中高级职称任职资格条件的,即可申报评审,给予晋升机会。让他们享受到相应的中高级职称待遇。以此来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突出矛盾,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取消一些过于苛刻的硬杠杠。如论文、科研课题、教学成果、计算机合格证、获奖证书,培训进修证书、下乡支教等条件。
一位教育专家说:中小学教师只要教好书,就是好教师,他们不是理论工作者,不是科研人员,不需要承担科研任务,也不用搞什么课题。老师们的主要任务是安下心把孩子们教好,给国家培养人才,有时间当然可以总结总结经验,也不一定要发表在刊物上,工作心得、教学体会都可以作为评审参考。
有的老师课上得好但未必能写得出好论文,而写得出好论文的未必课上得好。教书育人才是中小学教师的根本任务。因此,没有必要把发表论文当作他们评职称的一条硬杠杠。把论文当作一种评职称的条件,很容易助长教师抄袭论文的不良之风。有位专家说,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大多数都是抄的。现在网络发达,想要什么样的论文都可以在网上搜到,或者通过搜索,将几篇相关的论文拼凑成一篇论文。
5、逐步实现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应评尽评”。在实行教育一费制的情况下,硬性规定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有人说,重点中学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为3:4:3),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不利于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一些传统上教学水平较高的重点学校,往往人才济济,符合职称晋升条件者众多,应实行“应评尽评”。
6、增加职称评定透明度,取消淘汰比例数规定。有人说,在评审会上,要淘汰15%~20%。为什么规定比例数?评审要有标准,达到标准的多,通过的就应该多,不符合标准就淘汰。评职称也应该和高考录取一样,退档要写明退档理由,评职称也要写明不通过的理由。建立上诉、纠错制度,老师们提出异议,理由合理、证据充分,就要有仲裁机构来裁定。
7、降低评审费。评审费是怎么算出来的?收多少,花在哪里?依据是什么,不是常常说“公开公平公正”吗?评审费的收支应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