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这一次我很荣兴参加了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感受颇深。我作为刚使用新教材的老师,通过这次的学习,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回顾了自己一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时刻铭记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不断积累经验和反思。我的心得如下:
1、更新教育观念
中学地理课程目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会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重视对现代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是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动向,拓宽学科视野,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向。
2、转变教师角色
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
3、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习惯上被称为教书匠,但实际上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人”,因此教学策略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方向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4、改变工作方式,充实专业素养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合作,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地理教学参考等教材,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模型、演示仪器等各种地理教具以及校内外学习场所,等等。
总之,每位教师都应当树立课改新理念,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教育观、学生观,深入钻研新教材。以上是我有关于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几点粗浅的体会,也许不够全面,还请诸位多多谅解。
第二篇: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这一次我很荣兴参加了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感受颇深。我作为刚使用新教材的老师,通过这次的学习,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回顾了自己一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时刻铭记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不断积累经验和反思。我的心得如下:
1、更新教育观念
中学地理课程目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会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重视对现代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是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特点、新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动向,拓宽学科视野,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向。
2、转变教师角色
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
3、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习惯上被称为教书匠,但实际上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人”,因此教学策略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方向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4、改变工作方式,充实专业素养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合作,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地理教学参考等教材,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模型、演示仪器等各种地理教具以及校内外学习场所,等等。
总之,每位教师都应当树立课改新理念,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教育观、学生观,深入钻研新教材。以上是我有关于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几点粗浅的体会,也许不够全面,还请诸位多多谅解。
第三篇:高中地理新课改心得体会
经过今年暑期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观看视频,听到了专家对问题的精辟讲解,使我掌握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2、做作业的过程,使我对以前自己做的很多教学工作进行了很好的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我体会到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3、在线研讨,让我们与全省各地的教师、与专家近距离接触,通过讨论开阔了眼界;很多好的创意迸发出来。
通过此次学习,不仅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而且使自己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四篇:高中地理新课改讨论材料
稳步推进地理新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在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说,实施新课改的原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但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因为任何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有其存在的原因。不管是大纲课程与教学,还是接受式教学,它们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十年,是有其合理的成分的。同样,新课程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是先进的、合理的,但是也有其局限性。让教师一下用一个具有局限性的东西取代一个有合理成分的东西,这种做法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课程与教学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学校各项建设,要适应新课程标准需要一个时段,我认为这个时段应该在三年以上,等到第一次高考之后,我们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这个时段中,我们一方面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并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寻找新的对策,以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断的进行总结。本文主要总结一下我在应用新课本通过新课标教学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
初中地理对于高中地理具有重要意义,如 高中地理中“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在初中地理中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如果没有初中的地球知识,那么高中地理就得从零做起。初中地理为高中地理提供必要的手段。总体上看,初中地理属于“区域地理”,高中地理属于“系统地理”,高中地理主要学习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高中地理离开了具体的地理现象就会变成空洞的抽象理论。所以学习高中地理始终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基础,但许多高一学生入学时初中地理几乎都忘掉了。例如,有的同学连经线、纬线都分不清楚。所以,有时为了讲高中地理时区划分、计算等又得从经纬线教学开始,那么势必会使课堂教学的时间变得紧张。
所以在高一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初中课程内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地理学习能力、水平等情况。首先通过摸底、调查,然后结合高中课程内容确定哪些地理课程内容需要补充和强化,哪些内容学生必须知道,哪些内容可补可不补,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这些知识逐渐加进去,以扫清高中地理学习的障碍,提高地理的教学效果。初高中地理的衔接问题,涉及课程标准的衔接、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和观念的衔接、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的衔接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让高中学生顺利进入新课程,实现初高中课程的平稳过渡。
二. 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对于地理教学来说,课程理念既不是抽象的 思想观念,也不是空洞的理论条款,而是指导教学行为的具体操作指南。如果不能琢磨透“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就难以准确的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取得事倍功半的结果,而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够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照搬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目标,那么教学目标就会成为一种虚假的、形式的摆设。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而且要将教科书和地理课程标准对照研究,年级组内应该对照“标准”,研究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并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增删。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不一致,制定出差级化的教学目标,对学习好的学生要求高一些,对差的学生降低要求。例如“气候类型”的教学我们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选择,因为有关气候类型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有要求,高中阶段主要是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如果学情允许,我们就可以多涉及一些气候类型,而从我们学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只需要分析几个较特殊的气候类型即可。
三. 如何保证学生能力发展和成绩提高相统一
新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变了,由原来的“应试”转变为现在的“素质”,素质教育重过程,重学生能力发展,而以前的教学则重学习结果,终知识的掌握。在现实中,理想的教学价值取向与现实教学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往往难以一致。目前,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考试,而考试所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地理知识,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量,以及运用知识的灵活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又是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标准。因此,这种考试评价的价值取向和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是有矛盾之处的。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实际评价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在新课程标准上提出了相关的地理学习评价建议,我们要把这些评价目标、手段落到实处,努力研究与实施发展性评价,用好激励性评价,探索开展反思性评价。
四.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三板”教学应该如何取舍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主要优势是把大量的地理信息传递给学生,能把复杂的地理过程形象的表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能大大的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三板”是地理教学的特色,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可以通过教师的实际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把所有的知识都存在电脑上,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如断电、死机等,是否能够继续保持教学质量。我认为这要根据要讲的课的实际内容来定,如果需要举出大量事例,则多媒体更方便,如果演示某些地理原理,板书教学则更加灵活。而且多媒体教学无疑又会增加备课的工作量,所以教具的选择还要视情况而定。
总之,本校才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许多问题还在发现、研究和探讨之中,我们既不能照搬他校的经验,也不能操之过急,实现新课改的平稳过渡才是目前的工作重点,经历过一两次高考之后,我们才能够更深入的进行新课程改革,改革也更加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地理新课改讨论材料
袁宏伟
第五篇:高中地理新课改心得
新课改专题
掇中教研教科处
2009年第9期
荆门市掇刀石中学
主办
高中地理新课改心得
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两大学科,加上一直以来地理教学让学生记概念、背知识点比较多,加上
原有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知识陈旧,脱离社会实际,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初中地理又是一片空白,造成学生普遍厌学现象。
新课程的实施者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教师形成新的课程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那么,新课程标准如何才能得以实施和落实?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不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的教材,而是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相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构成的一个体系。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这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工具。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体验背景,带者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其他学生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手段等课程要素进行优化整合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体现学有所需、学有所用的地理课改新理念
新地理课程标准推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的需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除了掌握基本概念,课堂教学还要关注现实,贴近生活,要求教师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原本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并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教学内容变得有现实性、生活性的,让知识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知识。所以,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要求建立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新课程,除了3个必修模块,7个选修模块,还要进行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
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的新的教学身份,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对课程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实现主动式、交流式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体系。
三、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理想课程与现实课程存在一个“接口”。因此,教师应该不是简单利用课程来教学生,也不是课程简单的“消费者”,而是积极的“选择课程”、构建课程、开发课程。
在制定课程与学生接受到的课程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种经过教师运作了的课程,教师从“编剧”到“导演”全方位的操作。这种“操作的课程”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课程实施时对课程做出新的解释然后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编导的课程。例如:学习陆地自然带的时候,课程中没有讲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这就给教师留下了一定的选择课程的余地,只有把气候的自然带相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讨论河流水文特征时,必须先了解河水补给。马
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教师职业是: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在创造别人的同时,升华自己。叶澜:“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教师能使专家、社会、家长的教育理念变成学生成长的现实。
自然生长的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以工厂生产一样的模式去制造,就失去了各个儿童的个性,打乱了儿童生长的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我们将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将是幼稚的事情。教师是课程能动的创造者,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是自我及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在创造别人的同时,创造自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五、学习化社会与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终身的,伴随职业生涯始终。学习进修、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基础。校本教研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在校本教研中,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教师经验量的增加,经历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教师经验质的提高,向专家型发展:有利于教师经验准备性的提高,应变能力、教育艺术的提高。
同伴互助,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交谈、协作、帮助相互提高。专业引领,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形式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专业化成长伴随其职业生涯始终。培训学习、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促进课程改革理想变为教育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