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1

时间:2019-05-13 06:0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1》。

第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1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紫阳中学孙仲辉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要探讨语文教学方法问题,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进行综合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我们应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渐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在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师要站在时代的前沿驾驭文本。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师必须有大语文观。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从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特点出发,大胆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势,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语文教学作出新的阐释,提出新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进时代“活水”。由于文化传媒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我们的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摄取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而我们语文教师假如只靠一本教材来面对学生,又怎能不捉襟见肘呢?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引入时代的“活水”来丰富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不仅面向社会实际,而且体现出时代特点。

二、语文教师要对传统的或现有的教学方法做辩证的分析,然后灵活地加以选用。例如讲授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存在某些不足。而且由于现实教学因素的复杂化,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并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因课而异,因人制宜,加以恰当的选用。其间要注重教法与学法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还是对学法的指导与实践,两者是要同时考虑的。教法与学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里“教”是前提,“不教”是目的;要想达到“不需要教”,必须先教。教的过程既传授知识又教给方法,特别是方法的传授必须讲解。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进入跨世纪的语文课堂已经成为必然。特别是多媒体中的电化教学媒体,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直观、高效的教学手段,而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但现在必须防止的一个倾向是:为用电化教学媒体而用电化教学媒体,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却没有把教学内容落在实处。真正的多媒体,本来就应该包括黑板、挂图等常规媒体。也包括各种非常观媒体。所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应该是也只能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去确定。

四、一个语文老师,首先是个喜欢阅读、喜欢思考的人。静心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才能对教材有真实地感受,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体会。只有高瞻远瞩,才会一览众山,只有广博阅读,才会体悟语言之美,才能体会作家那颗跳动的心,你才会被作家精彩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视觉、深切的生活感受所打动。例如我们讲朱自清的《春》,就该读读冰心的《一日的春天》,就该读读苏叔阳的《春天的梦》,至少你会感觉到作家的语言风格不同,内涵不同,思想情感不同,但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的细心是相同的,对春天的感悟是那样的亲切真实,那样的细腻深邃。

有所感悟,有自己的见解认识,那如何启发学生思考欣赏文章呢?最好的办法是熏陶。所谓熏陶就是感染、影响和教化,接受过程是潜移默化的。经典是一种文化,学习者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精神,以为立人之本。

五、把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到教学的重要地位上来。不管在课堂上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心中必须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相关训练。在提出问题时要启发他们从多方面去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他们探讨是否有不同的结论,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独特性和新颖性。

21世纪是一个呼唤个性、呼唤创新的时代,作为工具学科和人文学科相结合的语文学科,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语文教师,理应承担起这份历史责任,我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通过所有语文教师的努力,一种集中广大教师智慧之光的适应素质教育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体系一定会诞生!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赫章一中詹以宽

语文在中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中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臵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

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中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好”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

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它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中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中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中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重理轻文,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

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毕业班学生更为重要。毕业班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第三篇:中学语文导读导学导练教学1

浅谈语文导读导学导练教学法

引导学生读、指导学生练简称“三导”教学法。“三导”教学法是一种把整个教学过程放在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积极引导、指导和辅导的位置上,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方法吸收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研究成果,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三导”

教学方法的基本结构是:

以上结构中,读是基础,学是重点,练是关键。

一、读,引导学生读

读是语文教与学全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可以肯定地说,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离开读就无法说教与学的话了。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了。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语文教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读,对学好语文就显得至关重要。根据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其余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的见解,那么,对读书这一教学过程来说,就是首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读“破”了书,意也便可完全掌握。“三导”教学方法主张,在语文教学中的‘读’应该是“引导学生读”,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引导”二字,即“导读”。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读懂一篇文章,关键是对题眼、文眼、中心句、重点段、过渡段、文章线索、主题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来引导学生读,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久之,阅读能力必将会有较大提高。

二、学,指导学生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说读是基础,学是重点的话,那么指导学生学,做到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说,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求知的主人,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求知的指导者,正确、有效的导是他们的职责和任务。掌握好导的方法,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导学,即:指导学生学习。对教学一篇具体课文来讲,学生已经在教

师的引导下,或课前或课内进行了有目的阅读,并发现了好多问题或疑难。如何解决这些疑难,或者能否再发现新的疑难问题,这需进一步钻研课文。怎样钻研呢?就是教师导学的问题了。在这一环节,教师要:(1)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出示学习提纲和一些思考题;(2)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参考资料,(如:实物、图片、有关书籍等),使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参考资料,直接获得一些知识并能进一步发现问题。

自学,即:自觉学习。在前边读和学的环节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和疑难,有些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有些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还需继续思考和学习,此时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思考,并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在思考归纳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可作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理清存在问题的头绪。

精讲,即:对精彩段句和典型问题的讲授。这一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重点讲解和示范。并能通过讲解,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此时,教师要把握:(1)精讲重要问题。教师在导读导学和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讲透。(2)精讲教材的关键。教师要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细致的讲解。这里关键就是要抓住课文的精华部分和知识点,讲时画龙点睛,解决疑难,揭示学习规律和知识系统规律,加深理解,强化认识。

三、练,辅导学生练

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复习巩固阶段。可以说,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中获取的知识,大部分需通过练来巩固提高,否则,时间长久了,一些知识就会遗忘。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练习和一些自觉的实际操作联系等。它同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练习,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辅导就很关键了。

导练,即:辅导学生联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双基训练并对所辅导的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训练提供依据,掌握信息。学生在确实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教师再通过课堂作业,强化所学内容的综合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练,即:学生自觉练习。这一环节有时分两个阶段,即课内自练(较少)和课外自练。一般在自练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自己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仍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那就需要教师直接解疑了。

解疑,即:解答解释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解疑的方法应因人因疑而定,一般有直接解疑法;举例引导解疑法;揭示解疑法;启发解疑法;提问解疑法等。

以上“导读、导学、导练”教学法的几个环节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彼此间互相制约,环环相扣,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但往往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就会出现几个环节;有时有的环节在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会反复出现。这要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和学习对象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论汉语短语的分类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镇

下西 河学校

赵成章(***)邮编:(811607)2008-5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徐 奋

摘要:以《曹操煮酒论英雄》为例,讲解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并提出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前准备;要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体验;研究性教学要充分尊重文本。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3-0121-02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同时它又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尤其当学生面对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界定不良的问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骤、措施。若以这种理念来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会发现许多地方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仍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诸如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这种千课一面的程式化教学,漠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阅读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研究、阅读心理机制的剖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当然,这里的阅读所指的是自然状态下的阅读,阅读过程主要是依靠个体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社会阅历来完成的,而教学状态下的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堂组织形式进行的群体阅读活动,除上述三者之外,还涉及到阅读场景(特定时空、特定氛围)第四要素。阅读场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情绪调控和对文本的情景再现有着较大的影响,直接制约着阅读教学的成败。这一影响首先来自教师,来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课堂调控能力;其次来自学生,来自生生间的互动。由于课堂阅读处于一种群体的交流之中,更易激化情绪,诱发灵感,有利于阅读主体进入阅读的最佳状态。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浙江版义务初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主要讲述了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小亭畅谈,纵论天下英雄,借此试探刘备的政治抱负。小说借助富有个性的生动传神的对话,刻画曹操、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再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本篇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说涉及的人物众多,课文节选部分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未作必要的交代。倘若仅局限教材内容的分析容易导致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另辟蹊径,以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开放性。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三国,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与家长探讨,查阅历史资料,准备好课前提问,并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的刘备》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论证,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是以作品为媒介的,由于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存在某种程度的“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而阅读自身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本堂课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符号后面潜在的有价值的意义,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联系前后事件,体味关键性语句;第二,抓住矛盾冲突,对比观照人物;第三,填补阅读空白,把握人物心态。并把这三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加以呈现,问题组合一:刘备一进曹府,曹操为何劈脸就问在家做的好大事?一听此话,刘备为何吓得面如土色?至后园,曹操为何又言:“玄德学圃不易?”问题组合二:刘备在回答曹操的试探时,为什么连用:“可为英雄?”的探询语气,而曹操则直接否定“非英雄也。”从两者不同的语气中,试着分析各自不同的心态特征。在曹操步步紧逼的情形下,刘备明知处境危险,为何偏偏不说曹操是英雄?问题组合三:曹操识破英雄,刘备匙落地,你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刘备拾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吗?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笑中有哪些深义,试分析曹操此时此刻的心态。这三组问题不是教师一人设计的,而是教师紧扣上述三种学习方法,在汇总学生的课前提问后加以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

在思考争鸣中学生对曹操这一人物提出颇具创造性的见解。学生认为多疑猜忌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点,但在本章回中这恰恰体现出作为一名政治家应具有的政治敏感,否则曹操何以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力挫群雄,逐鹿中原;曹操锋芒毕露,傲视一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种王者霸气非曹孟德莫属,敢说敢作乃真英雄也;曹操固然老辣多疑,但也不乏天真,轻信的一面,刘备一句“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就轻巧加掩饰,瞒天过海,当然他的天真、轻信往往是过于自负造成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曹公的致命弱点;更有学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小说作家明显存在尊刘贬曹的倾向。不同思想交锋、碰撞,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灵智,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求异、求新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迸射出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审美意识的阅读教学跳出了传统阅读教学的窠臼,避免了鉴赏人物时简单化、绝对化、脸谱化的倾向,培养了学生以辨证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物,真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以上仅是阅读教学中一些粗浅的体会。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们进一步意识到:第一,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应注重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应尽可能把媒体选择、使用、控制的权力交给学生,以利学生广收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拓展视野。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胶着状态时,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第三,研究性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脱离文本,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倾向。总之,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教与学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必将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更大的活力。

关于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

俞冬伟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场的建构。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动机理论,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优化课堂交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人格“内化”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互动、互助、互促的自组织,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互动场;和谐;合作;共创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2)06-0109-05

“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学生接受。“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学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个性、创造性的重任。而传统教学较多地把课堂作为展示教师水平、区分学生优劣的场所,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即把学生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质的“构建”过程。这种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培育智慧、发挥潜能和养成独立、开放、成熟的个性,甚至连知识的学习也达不到最佳。故而,要走出传统教育的模式,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建设的心态关注并参与语文教改,尤其要关注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

一、什么是教学互动场

“场”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概念而提出,最初用于个体行为研究,后来扩大到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群体动力”的概念。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和对其构成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合力。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的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与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语文教学要控制教与学的行为,必须充分调动课堂群体的力量,在把握学生内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外在的心理力场来进行。

现代教育把学校教育看作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的活动,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合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整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学习个体与小组以及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合作,充分发挥课堂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个体主动探究的互补优势,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即个体积极参与的共同创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教学互动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让学习者形成自组织,自我构建,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和谐、合作、共创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互动场的构建要注意突出和谐、合作、共创等效应。和谐指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和谐。旨在创造一种共为主体、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情绪高昂的课堂氛围,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合作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师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做学生朋友,与学生合作,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出发组织教学,共同做出创造性的努力;共创指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强制、硬灌和单向传递,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运用自学感悟、智力激励、集体讨论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强化集体思维,发展学生集体创造性能力。

二、教学互动场构建的理论依据

1、需要动机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人的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力。学习要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它是学习的最初动因,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具有较强的兴奋力,会迫使主体主动寻求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内部发展需求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内在机制,尊重学生的内部发展需求是主体参与教学、促发教学互动的前提,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根据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两个维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教学需要,以确保学生有相对较高的参与教学主体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教学需要层次,以确保学生绝对较高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合理的学习需要是动态的,教师在满足学生现有的合理需要的同时,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动态平衡,帮助学生不断拥有较高的学习需要的自觉性。学生有了自觉的高层次需要,其主体参与教学的境界就会更高一些,动机就会更纯一些,兴趣就会更足一些,同时就会表现出更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集体动力原理集体动力源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集体内部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互动合作学习中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认识,上升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知识经济呼唤合作精神,社会、学校有义务通过教育使具有不同条件的人都得到学习和运用“自决”与“参与”能力的机会。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善于合作的人才,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交流合作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外在机制,交流合作会使不同的学生通过互相启发、补充,让学生学会理解、倾听,实行思想、观点的碰撞,增强自尊、自重的情感,形成自我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实现教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课堂教学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交流、交锋、修正、提升,使每个学生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期间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适时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更有序、有效的意义构建。

3、民主平等理念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传统教育崇尚严格的控制约束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人格。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创造一种新的学习文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课堂氛围是民主的。然而,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整个民主过程的调控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平等首席。在民主平等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课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探求新知的一种载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从教师处得到的是“推动力”而不是“压力”。民主平等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有机土壤,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而且有益于学生课堂交往的满足。教师对学生“更注重于支持而非批评,更注重于理解而非冷漠和评判,更注重于真诚而非表演角色。师生之间更倾向于相互作用,教师常常以学习者面目出现,学生常常互帮互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商量,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承认作为独立人格而存在的学生的地位和价值,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

三、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学生是否自觉参与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互动场构建的核心是主体性,学生是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主体,是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语文研究的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形成指导学习探究的个人观念体系。教师要善于不断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坚持自主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尝试、探究、交往等自主活动中获得信心,个性倾向得以舒展。课堂教学要善于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信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解,主动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能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构建,所学知识才不再成为外在与自己的负担,而是可利用的资源。

2、个性化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开始,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发展和张扬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和学生在个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关系。” 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视其为一种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习的思维,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特长,发展独特个性,为学生创造一种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各自个性独特发展的开放时空。语文教学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改造成为学生个性表现和发展的舞台。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能动作用,使外在的教学环境与条件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并利用每一个人的心理优势,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3、探究性探究的本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现代教育主张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探究和研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问题能力”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课堂充满问题,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让课堂真正变成教育学者们所推崇和急切希望的探究新知的场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投入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有序性“有序”是指信息量增加,组织化程度增加,系统由较低的结构变为较高的结构;反之,就是无序。要做到有序,任何系统都应开放、涨落,远离平衡态。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也就是通过远离平衡的有序。由于师生人格与需要的差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处于不断的冲突与调适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使课堂秩序逐渐地稳定下来。学生学习目标的指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确定与教师的理想的期望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成了学生迫切希望得到教师指导和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外在动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成长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个性化,并在教学中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和个性意识,并使师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形成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才能真正使教学相长。提倡自主性和个性化并不等于随意性、自由化,教师应加以指导和规范。教学的“有序”互动就是让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相互促进和发展去缩短教师理想与学生实际的差距。

四、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基本环节

审视传统的教育规范,在现代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观照下,积极构建以“学生参与备课——教师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师生质疑问难——共同评析归纳”为基本环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和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更多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的角色转向分享、学习者,促进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师生共同与文本对话。

1、学生参与备课教师备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心理状况,即“备学生”。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外显形式,能使教师真正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达到师生“和谐共振”的理想境界。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对外界新事物极为敏感,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条件,只要教师本着信任与尊重、理解与支持、启发与鼓励的原则,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制定学习方案,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先行解决课后思考和练习,让他们在参与备课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学习质量,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如,在组织《祝福》教学前,师生围绕“祥林嫂悲剧是怎么造成的”议题,共同设计了一个“为祥林嫂告状”的“道德法庭”,通过“控方律师”的陈述与“辩护律师”的反驳,以此来加深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认识。实践证明这种让学生提前进入备课环节有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佳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并根据课堂发展的情态,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单独创设,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创设,甚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创设。如对于《项链》人物性格和主题表达的把握,教学中不妨先选取一个情节或一段话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随机点拨质疑解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在多维思索中探寻理解的途径,避免简单的“政治图解”。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既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深刻性,又反映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它能促使学生在思索探究中创新。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发散的过程,指导提问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励学生的研究动能,激活学生的研究思维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引导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构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学习要求。兴趣能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学生充分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和学生自己在课堂外所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在质疑基础上的讨论问题为主旋律,帮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人、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要赋予课本内容和所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色彩,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以独立的人格立场和建设性的价值取向来对教师的既定之论作出科学的批评和争辩,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共享对话的喜悦。如,《六国论》的教学完全可以在学习《过秦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异同,自主探究,把握思想内容、材料选择、结构安排等特点,在分析苏洵、贾谊得失中提出自己的“历史见解”。这样,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以使学生通过建构主义的学习获得持续的进步。

4、鼓励讨论质疑讨论质疑是思维碰撞、评价批判、理清思路、升华思想过程。教师要创设发言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围绕主题共同探讨问题,提呈观点、交流理论、大胆假说、进行辩论,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学习的共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与集体的协同发展的能力。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发言点、讨论点,针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选择其中对学生发展价值高、兴趣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在教学中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雷雨》(节选)鉴赏时,究竟如何理解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有学生都认为仅冠以“虚假、冷酷”是不客观、不现实的,通过相互质疑讨论,认为他们的感情是真实、怀念是“真诚”的,他们“始爱终弃”的原因不是基于感情,而是封建的门第观念,周的怀念是由于现实家庭生活失去温存。结合鲁的突然出现和周的社会地位,以及戏剧冲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不仅准确把握人物间的感情,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对周残忍、自私、冷酷、虚伪的性格认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疑、质疑、激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5、善于评析归纳学生评析归纳是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个体间的思维差异很大,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通过讨论与交流,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全面的认识,能系统而深刻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内在的关系。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清晰地归纳,帮助学生在发散思维后进行必要的聚合思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对学习主题有明确的内在构建。让“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文”等诸要素整体优化、有序构建,在动态发展中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学会评析、学会归纳。教师对于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石钟山记》教学,通过结构分析和主旨探究之后,在评析归纳时可以引导学生就作者“叹”郦元、“笑”李渤的深刻含义理解,在肯定“质疑旧说”、称颂“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对作者的“批评”提出新的“批评”与“质疑”,从而超越知识本身,在更高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之,组织有效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及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角色内化,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有利于强化学习的内驱力。

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课堂权威开始消解,教育应着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通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和激励,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育要通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引导学生善于合作,让学生个体和集体形成协同发展的动力。

语文学习要重视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任甬儿

摘要:语文学习中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联想和想象,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在阅读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未确定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创造性阅读;联想中图分类号:G623.2

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3-0119-02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

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在创造性阅读中,首先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形象创造另一个形象。例如,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对“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作者抓住“纷纷”两字,从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多层次进行剖析,指出还有一层被读者所忽略的意思,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不同的读者,会因为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赋予“清明雨”不同的内涵,会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于是山水草木,云气雨丝等都会在读者的脑海里作出新的诠释。而运用这些联想和想像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我们的阅读训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像,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的中学生们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所以,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其次,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未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作品意义的实现是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其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即“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的环节”,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课内的阅读训练,就是在教师的带动、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

众所周知,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也常常就存在于读者的想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就这么简单。如果教师把那些优美的文章进行医学式的解剖,虽则是具体、细致,但却把“活体”分解成“死尸”,学生当然是索然寡味了。面对优秀的作品,教师任何自谓的“精妙”讲解,都是多余的、笨拙的,它不仅破坏了原作的意境,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僵化学生的思维,束缚他们的想像力。比如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点,着重于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经历与剑桥的关联。至于诗意,教师决不能用“1+1=2”去确定,可通过听录音和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感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去体味由“金柳”、“青荇”等组成的意像所蕴含的挚情深意。因为文章的意蕴常常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所以说,阅读教育中的“空白”不可缺少,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更多的则是让学生去“意会”。

当然,这种留有空白式的阅读教育,是需要一定基础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究能力。这五种能力,既有其阶段性特点,又有其内在联系。从总体上考察,前三种能力侧重于理性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接受性阅读,属于初级阶段。而后两种能力主要是想像中的情感与理性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属于高级阶段。但如果没有“接受”,也就无从“创造”。接受性阅读是一种信息的搜集、积累的过程,是一处积淀,又是一种贮备,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否则,创造性阅读就会华而不实,甚至成为空中楼阁。任何文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万物的结果,它融合了各学科的知识,当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时,就要借助于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时,就需要有地理的概念;当我们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音乐的旋律就会在我们心中澎湃„„

总之,要学好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关心其它学科,即广泛地阅读,并接受语文以外的知识积淀。语文是个大概念,其内涵极其丰富,其外延无限广阔。语文学习在课内,也在课外。正如余秋雨所讲:“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因此,这种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积累,又是一种创造,它对学生个体良好素质和人格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探微 樊华强

摘要:阅读具有艺术性、主动性、针对性等特征,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策略、批判质疑策略、推理信息策略和监控理解策略。

关键词:阅读策略;策略特征;策略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4-0131-03

一、问题现状

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阅读教学可谓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项。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背了那么多经典,做了那么多笔记,最终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失败。当前,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界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阅读指导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状况,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现今的阅读指导方法依然固守在传统的阅读理论框架中,表现在:

1、阅读指导的内容只注重如何获取文本知识,而缺少指导学生如何更新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调整自身的阅读状况。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应知道方法是什么、如何运用,更重要的是应知道这种方法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更有效。换言之,现在的阅读指导只注重阅读方法的陈述性知识,而缺少阅读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2、阅读指导更多的是把动机、情绪、意志当作影响阅读的因素,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去激发、调动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以促进他们的阅读。而实际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更需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调控情绪及意志,从而取得更高的阅读效率。

3、阅读指导内容上更多地集中在阅读个别环节的完善和改进上,只是提供一些具体的外显的方法的指导,如怎样诵读、如何分层、概括文意等。缺乏更高层次的、即从信息加工角度进行的更一般的内隐的策略指导。

二、阅读策略的理论基础、定义及特征

目前学校流行的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实质是建立在20世纪前半期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之上的。这些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分为译码和理解两大分技能,而理解技能又可分解为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更小的技能。学生阅读能力正是通过对这些技能的掌握运用而提高的。早在50年代,就有人对这种根据阅读过程进行行为主义分析得到的阅读技能提出了质疑。60年代以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根据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形成的阅读观强调阅读的交互作用和理解的建构特征,并认为任何阅读都是读者调动其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运用一系列灵活而恰当的策略、结合文章提供的信息以及阅读情景的暗示来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读者原有知识与读者用来促进和维持理解的策略构成了新阅读观的重要因素,阅读策略由此孕育而生。

什么是阅读策略?阅读策略就是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识活动计划。所谓策略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策略教学越来越引起了教学理论界的重视,相对于技能教学把阅读能力看成是一系列几乎高度定型的技能的机械传授和自动操练,策略教学强调策略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主张读者自觉监控整个阅读过程,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作出反应、调整策略。具体而言,阅读策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艺术性。所谓“策略”,本意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那么阅读策略自然要求读者根据不同的文章和阅读目的,灵活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认识活动计划。众所周知,认识活动都有其普遍的规则或程序,阅读策略也并不排除对规则的运用,但阅读活动又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定的。因此,那种一般性的阅读方法或技能并非阅读策略的本质特征,在阅读策略意义上的方法往往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是独特的、新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策略带有艺术性特征。

2、主动性。贯穿于学生阅读策略实质的东西是它的主动性特征。我们都知道,学生进行阅读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被动阅读往往是以死记硬背和对文本的机械解读为特征的,谈不上阅读策略;而主动阅读则非常注重阅读策略,非常重视学习者自身对阅读过程的调整和监控,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倾向与行为作为阅读的重要内部条件。所以主动阅读中必然有一定的策略相伴随,而阅读策略之精神实质就是它主体意识的明确和主动性的发挥。

3、针对性。阅读策略总是在读者面对具体的文本,为解决特定的问题,把各种相关的方法和策略加以选择、比较,从而找到一种最优化的处理方式。它具有明确目的,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而一般的技能或方法,从教学上来说,即使不是机械刻板的,也起码是一成不变地运用于所有的文章,因而很难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三、“阅读策略”教学

既然阅读策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方面起着如此大的作用,那么,阅读策略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研究表明,下面策略能有效地促进阅读理解。

1、选择性注意策略

传统的阅读观认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理解读物的内容,把读物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姑且不论这种对“外部语言”、“内部语言”、“转化”的论述是否与维果斯基的原意相吻合,仅就“阅读过程”观而言,它无论如何都不适用于“信息狂轰滥炸”和“观点莫衷一是”的那种现代社会的阅读方式了。在信息扑天盖地袭来的语言大环境中,我们固然应该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感悟、熏陶和积累,但也不得不承认,学习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材料都给予注意加工,对所有的文本都予以精思熟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读物内容的筛选能力势在必行。正如维特罗克在“生成学习模式”中提出:学习过程不是从感觉经验开始,而是从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因此,学习者必须将注意集中在与学习有关的信息或重要信息上。选择性注意策略是阅读策略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2、批判质疑策略

在阅读中运用批判质疑策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西方学者一直将批判思维作为创新精神的核心部分来看待,他们主张: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要开展批判质疑策略,首先应该了解关于“批判”的知识。如果没有“竞争性因果假设”(多种合情合理的假说都能解释同一事实);如果不能分清“竞争性假说”的常见类型;如果在知识上尚不能辨别“报告”(叙述那些通过调查可以得到证实的信息)、“推理”(根据真实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判断”(根据一定标准进行评估的结论),那么“批判质疑”在语文研究中究竟为何物,则不能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阅读认知过程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读者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的过程。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激活原有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文章理解和记忆的程度。当原有知识没有被激活时,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往往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当原有知识被激活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不是文章新信息以足够的理由和证据修改学生旧的认知图式,就是读者利用充分的原有知识对新信息提出批判质疑。因此,阅读中是否激活原有知识对开展批判质疑策略至关重要。再次,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批判质疑策略不仅需要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更需要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如果教师始终掌握话语霸权不容学生发表“异端”;如果教师依然高高在上不愿与学生打成一片;如果教师仍然“唯我独尊”不愿与学生相处和谐,那么批判质疑策略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了。

3、推理信息策略

如上文所述,推理是根据真实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它是阅读理解过程的核心。创建阅读教学五过程模式的J W 欧文将“阅读理解”定义为: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读者背景)和课文提示(课文背景)去推断作者意指含义的过程。阅读推理策略有三个特点:一是语言环境对阅读推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是阅读推理和逻辑推理的根本区别之处。逻辑推理是形式推理,在所有的情景中过程和结果都是一样的。而阅读推理是心理语言学推理,对情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相同的语言内容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推理结果就会不一样。二是推理是文章提供的信息和读者原有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文章提供的信息起到刺激作用,引发推理。其次,读者的原有知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着推理的丰富性和合理性。三是推理的结果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这新的语义信息既不同于文章提供的语义信息,也不是读者原有知识的翻版,而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源于前两者,又高于前两者。

4、监控理解策略

监控理解是指对阅读全过程的一种调整和自我评价,其功能不仅是为了阅读理解的完成,而且也是为了监测其完成的过程和效果。它既是作为特定领域的知识而存在,又作为工具而发挥作用。监控理解主要表现为:阅读前,通过分析作品的特点、阅读要求、学习环境、确定恰当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使阅读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是成功阅读的前提。阅读中,随时检查是否理解所读文章内容,当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调整阅读策略,改变注意水平和阅读速度,这是成功阅读的关键。阅读后,评价阅读的理解程度,检验阅读的收获和成效,了解认知活动是否达到目的,这是阅读的信息反馈。总的来说,监控理解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掌握理解的正确性及深度,以及当理解遇到障碍时,知道做什么和该怎么做。策略教学是近几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是许多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阅读策略教学则是策略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必将给阅读教学带来新鲜的气息。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难忘寄园情》教学实录 何楠

摘要: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难忘寄园情》这篇文章的课型设计,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元智力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次探索。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多元智力理论;难忘寄园情;教学实录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2)05-0000-00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有人曾说: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教育的发展鲜明的证明了这一点,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则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周密的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认知、理解并掌握最大量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用特定的、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影视、图片等图像资料来显示情境,用变化的或醒目的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了解到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经常针对不同课文设计不同课型,同时使用这一手段进行教学,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宁波市组织的课堂创新教学竞赛中,笔者设计的《难忘寄园情》一课的教学获得二等奖。现就这一实例,简单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难忘寄园情》是浙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此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和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并通过观察来记叙事、反映人。而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通过记述当年在寄园读书时与自己有关的几件小事,抒发对老师钱名山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此重点及本文的中心出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

在导入并简单介绍作者之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在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经过学生的踊跃讨论,教师小结: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抓住最后一段中的“白雾”和“心香”二词。“白雾”既是实写当时的环境,又是虚写作者泪眼朦胧,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悼念之情;“心香”带有虔诚的意思,寄托了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之情。这一切都集中体现在师生情上,这是一种难忘的师生情。

但是,思想感情的表达,仅仅通过几个词语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会显得单调,给人以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所以还需要对具体的事例加以讲解,从而起到一些铺垫的作用,使之有所寄托。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中间部分的几个自然段,要求:分别用四字短语对作者所记叙的事情加以概括,并从每一件事中感受出老师的某种品质。学生阅读、回答之后,出示幻灯。

在此幻灯片中,主要采用的是视觉和听觉效果。因为它是一串按钮组合,按钮的名称依次是“书房谈话”、“围坐聊天”、“欣赏书画”、“评点画稿”和“告诫劝勉”,也就是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的事情。任意点击其中的一个按钮,或出现一个场景,或出现一段对白,或出现一段影片,紧接着出现的就是一行文字,依次是“严格要求中充满爱抚之情”、“学识渊博,师生亲密无间”、“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循循善诱”、“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这些都是钱名山老师的品质,与按钮(事情)一一对应。

大致了解了所写的事和所反映出的人物品质之后,请同学们集中阅读“书房谈话”这一事例,共同体会作者是如何对事例进行叙述和描写的,同时又是如何通过事例来反映人物品质的?此时点击上幅幻灯片中的“书房谈话”按钮,播放一段影片。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全景式的书房情景,书房内的环境设置为书满书架,以体现先生的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两边的墙壁上挂有名人书画,以体现其深厚的艺术修养;书桌上放有一盆修剪整齐的松柏盆景,以显示其良好的品德修养。接着出现的就是谈话情景,此处采用的是特写,尤其突出老师的手和脸,因为是老师的手把“我”轻轻拉到身边,是老师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老师的脸上一直带着淡淡的笑意,但又不乏严厉。整段影片都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综合刺激。在此,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下面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影片结束,出示两幅幻灯片。一幅是对老师的细节描写,另一幅是“我”的心理变化图。

请同学们注意,在这两个自然段中对老师的描写是相当细腻的,“讲完课做学问”说明这位老师在治学上的严谨;“对我们作文要求极严格”反映了其在教学上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后面的一些细节描写,更体现了他对学生的严格但又充满着爱抚之情。对自己的描写,作用主要抓住心理活动,来表现出自己在犯了错误之后,经过老师的批评教育,由恐惧到后悔再到对老师的理解的变化过程。开始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以为要发生什么事情,而感到“胆颤心惊”,这是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但老师并没有严厉地批评指责他,使他感到“心惊耳热”;接着老师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了一句“要好好作文”,顿时“惭愧、后悔、懊丧”等心理一时齐发。把小学生此时此境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一段难忘的时光。

经过刚才的细致分析,相信每位同学必定会被其中的情节所感动,由此会想起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老师倾诉,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表演项目,这也可以说是这堂课的高潮部分,成功与否就在此一举。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对其中的七种智力作了阐释:人除了具备语言、数理逻辑智力之外,还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智力。从这一理论出发,我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运用语言智力,让学生从语段中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揣摩其含义;运用自我认识智力,让学生进入到这一情境,试着分析自己的内心,努力进入角色;运用人际交往智力,让学生学着去区分他人的情绪,寻找一个或一些同学,参与表演;运用身体运动智力,让学生试着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把这一动人的场面,表演出来。

出示幻灯。在这幅幻灯片中,主题是很明确的,即表演提示:第一步,要求学生找到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尤其是有关钱先生和“我”的词语);第二步,结合全文,揣摩词语的含义;第三步,发挥合理的想象,进行再创造(先自我表演,再寻求配合)。在此,我采用的是听觉效果,在打出幻灯的同时,播放《轻轻走过老师窗前》作为背景音乐,这首乐曲曲调悠扬,节奏舒缓,同时又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深情意,很能感动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聆听这首乐曲,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地品味着,饶有兴趣地琢磨着,从他们的眼神中,从他们的张张笑脸上,可以看出,他们都在回想着自己的老师,想起了老师的一言一行,想起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在音乐声中,他们的感受更强烈了,他们也更快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因此,他们一个个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望,争着想上台表演。结果每一组的表演都获得了满堂喝彩,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点。

在此情形下出示最后一幅幻灯片,借此对课文作一简单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在这幅幻灯片中采用强烈的视觉效果。我们面对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相当纯洁的,他们是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畅游在一片蓝色的知识海洋中,所以我以浅蓝为背景颜色。在幻灯片的中间部分是一颗火红的心在闪烁,每闪动一下,跳出一行字,依次是“观察——生活(人和事)”、“感受——生活(情和景)”、“反映——生活(人事情景)”,以此来刺激和提醒学生记住,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写作中,都要用心观察,用心感受,用心反映。

一堂课结束了,虽然在构思课型结构上,在设计制作课件时动了不少脑筋、化了不少时间,但是,通过努力,运用课件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极有创意地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并收到较好效果。

语文与信息技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式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绝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为此,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 „)、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3.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引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利用电视录像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小蝌蚪的变化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中蝌蚪变化的几个阶段的曲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利用电脑多媒体,将蝌蝌身体变化过程分步展示于一个画面,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再如:学习第三册《祖国山水多美丽》一课时,过去每讲到这一课,学生只能通过同学、教师的介绍,结合图片来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既可以展示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同时又能收听相关介绍。隆隆之声震耳欲聋,飞瀑彩虹,磅礴气势,呼之欲出。学生学习兴趣大增,通过亲自听、看,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且记忆深刻,油然产生了热爱祖国名山大川并为之自豪之情。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电教实验班中,每一学期我们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利用电教媒体,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为理解“绝活”一词,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如再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司马光》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一不小心”用语言解释显得啰嗦而不形象,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进行对比教学,针对第四段内容我放出了孩子面对突发事情慌乱一团的情景动画,让学生观看后再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别的小朋友”是画面中的哪些小朋友,再问:他们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们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提问,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到此时,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司马光的,学生找到第五自然段后,指名上台,学司马光的所作所为之后,我又出示CAI,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动画来理解“没有慌”“举”“砸”等词语,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照图画把文中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找出来,打上点,这时再问“举”说明什么?“使劲砸”说明什么?“几下子就砸破了”又说明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显得既轻松又愉快了。解决疑难问题后就不难读出应有的心情和语气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于是我要达到的目的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此课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最后重放多媒体设计画面时,学生就能很好地说出画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能清楚地复述出司马光救人的经过。

5.深化练习,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将知识实行延伸、扩展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可以较平时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更直观,易掌握。如教学生用“„ „像„ „”的句式说话,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手段,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应的喻体。可以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生动形象的句子自会脱口而出。

在课后练习中,运用多媒体电脑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材料。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练习部分由枯燥,而变得有形有声,如游戏般易操作,好掌握。

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其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再现性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实行意义建构,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的形成。

改革现有的学生作文评语的写法

我国语文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带有极强的片面功利化色彩。“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体系决定了我国教育重集体而轻个人,重社会需要而轻人的需要。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并未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发生根本的变化,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教育观念。表现在作文教学中,从许多孩子的作文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孩子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气与眼光,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作文中没有孩子,没有灵魂,没有个性和个体,有的是千人一面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的是急功近利和文字游戏。要改变这种状况,还得从改革现有的学生作文评语的写法入手。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给学生下作文评语,则是这一环节的点睛之笔。然而,传统的作文评语大多公式化、模式化,诸如: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层次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等。这类评语往往可以放在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篇作文中,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或问题所在,但严重忽视了培养人、发展人的要求,僵化教条的语言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修正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做人——作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文评语必须改革,朝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方向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边作文边做人。也就是说作文评语不仅要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实际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通过长期的评语感染,领悟写作技巧,磨练意志品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人——作文”素质养成和和谐发展。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为学生的作文写评语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不但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作文评语中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评价学生的文章,最重要的除了要求他们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外,更要使他们喜欢学习、喜欢表达、喜欢写作,觉得那是一种快乐。针对学生的心理,教师要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心和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写作,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真正文质兼美的作文评语应该体现人文性和艺术性,让老师良好的语言熏陶学生,这对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根据叶老的指点,在作文评语中必须坚持运用爱的效应。那么,如何在作文评语中运用爱的效应呢?我有以下三点主张:

热情的赞扬

我国文坛巨匠茅盾小学时代的两本作文,作文中留下了老师充满热情的赞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这些极富鼓舞性的评语,无疑给少年茅盾以极大的启示和鼓励,成了他在文学道路上奋进的动力。

一位著名的作家在给他的语文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是您多次在我的作文中写下激励我不断努力的话,我至今还记得,您说我会成为作家的话,是您的话让我做起了作家梦,没想到现在梦成真了,我要感谢您的鼓励。”可见,有时老师在学生作文中写下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趁热打铁,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嘉可贺,又一篇佳作问世了!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证明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从你的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21世纪的巴金!”这样的评语既肯定了学生对作文技巧的灵活运用,又使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

情感的抚慰

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都是对作文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通过情感式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例如:有位学生因为来自偏远的农村,生活较困难,使她在新的城区学校里十分自卑。有一次在写作文《我》时,她写到:我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与城里的同学比起来,自己显得太丢人了,总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

老师读后感触很大,为了使她能很快自强起来,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飞进了我的丛林,我怜爱她的自卑和娇弱,我欣赏她的诚实和坦率,我更珍爱并抚慰她洒满露珠的羽翼。你信吗?这样一只丑小鸭,真的会成为茂密丛林中的一只骄傲洁白的天鹅。从此,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佳作纷呈。后来,她以“小作家”的称号被重点中学免试录取。事实证明,爱的力量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源泉。

又如:一位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流露出父母离异带来的极度伤感,而习作又文从字顺,情感真切。评语可以这样写: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令人感动的佳作。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来一定会是美好而幸福的。

感情的延续

孩子的情感从内心流入作文里,又从作文流向老师的心间。老师又把一份真诚一份情谊借助文字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让它永远的流淌,这就叫感情的延续。因此教师不能单纯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而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让他们觉得他们高兴的时候,老师在鼓掌,他们伤心的时候,老师在为他们流泪。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做人讲究一个“情”字,作文也讲究一个“情”字。学生既富于情感又不成熟,作文评语理应影响他们做人的尺度,引导他们遵循正确的做人原则成长。所以作文中老师的评语如能达到文字相通,情感相通,学生就不会讨厌作文了,而能把作文当成朋友。他们会情愿走进这个有芳草、有绿叶、有溪水的清凉世界。

例如:有位学生在《一串纽扣》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明节那天,两个“小布鞋儿”跪在老师的坟前久久不肯离去,她们一个烧了一张写着100分的考试卷,一个烧了一串塑料纽扣。她们想起了老师硬把她们从爸爸的“板车”上拉回学校,想起了老师用买药治病的钱帮她们交了学费,但是老师“走”的那天,穿的上衣还缺着两个纽扣„„

老师看了深受感动,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的故事叫我好感动。我真为那黄土下的老师感到高兴,她生没带来什么,死未带走什么,但她却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两个善良懂事的学生。学生惦记着老师,老师心安;学生勤学上进,老师满足。我也是个老师,假如我的学生在我死后也这样记着我,让我知道他们在进步,假如上帝愿赐给我五倍的生命,我情愿再当上三百年老师。

实践证明:在作文评语中,教师一颗爱心写评语,会使学生变得自尊、自信、自强,从而激发学生巨大的写作热情。

爱迪生说过:“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艺术美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充满感情,文学气息较浓的优美语言恰当地运用在作文评语中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催化写作热情,深化写作认识,真可谓:语言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以,作文评语也应讲求艺术性,不妨也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新的语言

语言贫乏,干瘪乏味是作文评语的大忌,教师要根据学生具有新鲜好奇的特点,准确地谴词造句,运用新鲜多彩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例如:关于观察的重要性,三次五次总是写“要观察”、“要仔细观察”、“观察要仔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如果这次写“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下次写:“如果一面观察一面思考,尽可能地让多种器官参加活动,多看、多听、多想、多触摸,那么观察所得会更全面准确。”

有位学生写《小螃蟹的故事》,写得惟妙惟肖,很富有生活情趣,最后还得出了“小螃蟹横走可爱,人要横走就烦人了”的道理。如果教师看完文章,就大笔一挥,写上什么“观察仔细,语言生动,主题思想深刻”等等,显然没什么意义,学生也不爱看。不妨可以这样评:自然界有许多小精灵,只要你仔细观察它,它就会给你丰富的联想和有益的启迪。有人观察蜜蜂,赞美它无私的奉献精神;有人观察蚂蚁,佩服它勤劳的品格;而你观察小螃蟹,喜欢它的倔强。看,这些小精灵可真给了我们不少启迪,真像你说的一样,螃蟹横走可爱,人要横走就烦人了。这是你发现的道理,大人也得佩服。

语文教师导语设计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鱼,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到玉,要舍得在每堂新课的到与设计上下功夫。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灵活运用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下列几例常用的到玉,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激励奔放、奋发向上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文体一般为散文和记叙文。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导语可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教学新课了。

又如胡涌的《黄河滩头》,描写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黄河滩头的人民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色和幸福的生活。这样一篇有时代特色的抒情散文,导语的设计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神州大地注入了新的血液,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景象给人以鼓舞。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不发生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曾经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两岸,经过十年改革,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者胡涌从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中,信手摘取了一朵娇艳的红杏细细地品味,心中充满了抑制不住的激情。现在,让我们紧随作者的思路,一起站在黄河滩头,放目览胜,共同享受这赏心悦目的景色吧!”

这段导语,不仅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显示出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就,同时是学生的耳目为之一新,对祖国和改革开放政策产生了深爱之情。

二、诱导思索性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时,教师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线索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诱导,驾驭全文的内容,是学生形成一种思索过程。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导语:“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看一下插图——谁能解说一下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幅图画放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对平凡的白杨树加以礼赞?‘礼’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样进行‘礼赞’的呢?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矛盾对白杨树非但不另眼相看,还情不自禁的讴歌赞美,我们看看他是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哪些滚烫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来,从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白杨礼赞》学习后,大家一定会深刻的感觉到它的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学生的思路紧循着教师这段步步深入,诱发思索的导语,语教师很好地配合,积极思维,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又如契珂夫的幽默讽刺小说《变色龙》地导语:“《变色龙》是描写动物世界的科幻小说吗?是想象天空神魔的神话小说吗?那么它是一篇怎样的小说?‘变色龙’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借这一种动物来描写一位堂堂的警官?俄国著名小说家契珂夫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成功的塑造了‘变色龙’的形象,这个典型形象使人们在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产生深深地思索。”

这个简洁的导语会使学生思路开阔,触类旁通,用心去推敲、领悟作品的精髓。

三、“平铺直叙”型导语

用这种“平铺直叙”型导语有助于向学生介绍推介作品,使学生既增加文学常识,同时也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这种导语运用于小说等(尤其是长篇小说节选)课文。

如课文《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地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出自《骆驼祥子》。祥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生长在农村,在封建势力压迫下,失去了仅有的几亩田,又死了父母亲,难以度日。便跑到北京,靠拉人力车(租车拉)为生。凭着身强力壮,咬紧牙关,省吃俭用,拼死拼活地干了三年,积累了一些钱,自己买了辆新车,想以此自力更生,不受老板的欺压。不料遇上军阀混战,新车被扣,连人也被抓住当伙夫。后来他在混战中逃了出来,并趁机拉上队伍中的几匹骆驼变卖了钱,又回北京,仍以拉车为生。这时,还希望重新买一辆人力车。但又遭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钱被抢走,失了业。无可奈何,只好又回到车行,忍受老板的压榨。就在这时,老板的女儿虎妞看中了他,跟他结了婚,虎妞还用自己的积蓄为他买了一辆新车。祥子有了家,负担更重了,不得不拼命拉车挣钱以养活自己和虎妞,还得位家庭人员将增添而做准备。(节选地课文就在这位置上)。后来,祥子的妻子因难产而死,祥子只得卖了车,埋葬了妻子,又去租车拉车。由于生活的折磨,精神的摧残,祥子的希望都成了泡影,他失去了追求。天昏昏,何处去申诉;天茫茫,哪里去安家?为了麻醉自己,开始吸烟、喝酒、赌博、打架„„渐渐堕落下去。一个善良淳朴的,壮实勤劳的小伙子,就这样被黑暗的旧社会吞噬,被榨干了身上的血汗,被破坏了灵魂„„。”

这段平铺直叙地导语,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阅读作品的兴趣。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很好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产生对主人公祥子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恶感。

四、激励、劝勉型导语

这种导鱼,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开启他们的心扉,使他们醒悟、深思,从而积极进取。如学习《时间篇》时的到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稿松劲腿千寻。古云此日是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在新学期伊始,我们学习《时间篇》有特殊的意义。《时间篇》共有两篇文章,《今》为李大钊所写,《匆匆》为朱自清所写。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对待‘今’,如何惜时进取的。希望同学们的宝贵,一开始就有个‘惜时’的良好开端,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争取新的进步。”

又如《友谊篇》中《勇于当诤友,乐于交诤友》的导语:“同学们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人人有,也人人要交朋友,但交友不可不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朋友,怎样交朋友呢?我认为应该像《三国志·吴书·吕岱传》中地徐源那样忠诚好直言,勇于当诤友:‘像吕岱那样看看徐源,坦率耿直——乐于交诤友,并且以这两位朋友当楷模,正确对待真正的朋友。’”

以上两段出自肺腑,循循善诱地导语,能激励学生探求课文知识之心,同时使学生在“惜时”、“交友”等生活中产生“柳暗花明”的作用。

五、比较说明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多为说明文、应用文教学。这种导语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抓住说明文、应用文的要素。如《蜘蛛》两篇文章的导语:“说明文就其说明对象分有实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两种。《蜘蛛》两篇是说明动物蜘蛛的,都是实体事物说明文。阅读分析和写作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采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并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动物可以抓住动物的外形、声音、习性等特征,也可抓住动物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进化过程来说明。请同学们一边看课文一边想,作者是抓住蜘蛛的什么特征、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蜘蛛的?并且将两篇课文细细的作比较,体会两篇《蜘蛛》的写作角度和写作方法有哪些异同?

又如《怎样订计划的导语》:“以前我们学过《读书信》、《新闻两则》、《〈一千零一夜〉出版说明》、《广告》等,学习这类文章是为了平时学习、生活的需要。今天学习《怎样订计划》目的也是如此。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计划的特点,学会订计划,以提高自己学习工作的效率。”

这两段说明介绍型导语,语言平实朴素,目的就是告诉学生怎样学习和写作说明文、应用文。使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六、蕴寓哲理型导语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少不了对某一事物作一番议论,表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这种主张和观点必须正确鲜明,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的课文地导语设计可以使蕴含哲理性的。

如吴晗《谈骨气》一文的导语:“我们通常说,做人要有骨气,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战火纷飞年代里无数先辈为了救国救民而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又有数不清的英雄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甚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现在我们仍然一课文题目为论点,请同学们举一些我们周围的人作为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又如,高士其《笑》的导语:“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对于‘笑’,大家都非常熟悉。笑是心情愉快的表现。笑就像一缕缕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和活力。学了高士其的《笑》,我们一定会对笑的含义、成因和功用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我们也会用自己的笑意、笑容和笑声使祖国、使世界充满欢乐。” 这类导语除了启发诱导学生认真钻研课文以外,还能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索回味。

总之,导语的设计离不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无论设计何种类型的导语,都要针对教学目标,都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学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审美观的养成。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园地上怒放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文章的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如材料的选择、中心的提炼、语言文字的运用等,从“打腹稿”直到最终完成,都在不断的修改中。而要写成一篇好文章,只有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呢?

第一步,教师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书面批阅,将文中的主要错误或其他不妥之处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标出,并加上一定的眉批和总批。为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教师一般不作具体的修改,也不批成绩。

第二步,在对学生作文中一些主要的、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评讲之后,再进行面评面改。教师将作文本发下去,让学生仔细体会批语,然后将他们逐一请到面前,让他们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对标出的错误之处说说自己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看不懂批语,或提不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教师就当面说明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如对内容不合题意,或随意编造而不合情理的,帮助他们分析,指导他重写;对因文句不通、条理不清无法下笔修改的,就让他们边说边改,逐段改好;对基本功较好,文句通顺,结构合理,但不够具体生动的,引导他们丰富内容,再提高一步。

第三步,在面批面改之后,让学生动脑动手,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步骤,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认真细致地“删、补、调、换”修改。

第四步,教师一边对照查看他们的修改情况,一边对誊清后的作文再次进行批阅,然后批上成绩,这对学生认真修改作文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第五步,教师进行第二次集中评讲,着重表扬能对作文进行认真修改的学生,推荐改得好的篇章和片断,鼓励他们再作适当的修改。

经过师生双方这样反复多次的修改,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懂得了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自己再修改时,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当学生初步具备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每次初稿完成之后,教师先进行集体讲评,然后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同时也由人人面批面改改为按需要进行面批,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已写好的作文,允许保留几天后再上交,鼓励他们隔几天再改;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作文的修改的效果,综合评定成绩。学生通过每次修改前后的对比,实实在在领悟到了认真修改的好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修改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后来进行的两次调查中发现,他们不仅能百分之百地按照教师批阅的要求进行认真修改,还有许多学生在完成初稿交给教师之前就已经作了多处的修改。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将大有提高。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徐 奋

摘要:以《曹操煮酒论英雄》为例,讲解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并提出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前准备;要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体验;研究性教学要充分尊重文本。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3-0121-02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同时它又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尤其当学生面对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界定不良的问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骤、措施。若以这种理念来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会发现许多地方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仍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诸如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这种千课一面的程式化教学,漠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阅读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研究、阅读心理机制的剖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当然,这里的阅读所指的是自然状态下的阅读,阅读过程主要是依靠个体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社会阅历来完成的,而教学状态下的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课堂组织形式进行的群体阅读活动,除上述三者之外,还涉及到阅读场景(特定时空、特定氛围)第四要素。阅读场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情绪调控和对文本的情景再现有着较大的影响,直接制约着阅读教学的成败。这一影响首先来自教师,来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课堂调控能力;其次来自学生,来自生生间的互动。由于课堂阅读处于一种群体的交流之中,更易激化情绪,诱发灵感,有利于阅读主体进入阅读的最佳状态。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浙江版义务初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主要讲述了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小亭畅谈,纵论天下英雄,借此试探刘备的政治抱负。小说借助富有个性的生动传神的对话,刻画曹操、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再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本篇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说涉及的人物众多,课文节选部分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未作必要的交代。倘若仅局限教材内容的分析容易导致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另辟蹊径,以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开放性。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三国,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与家长探讨,查阅历史资料,准备好课前提问,并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的刘备》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论证,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是以作品为媒介的,由于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存在某种程度的“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而阅读自身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本堂课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符号后面潜在的有价值的意义,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联系前后事件,体味关键性语句;第二,抓住矛盾冲突,对比观照人物;第三,填补阅读空白,把握人物心态。并把这三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加以呈现,问题组合一:刘备一进曹府,曹操为何劈脸就问在家做的好大事?一听此话,刘备为何吓得面如土色?至后园,曹操为何又言:“玄德学圃不易?”问题组合二:刘备在回答曹操的试探时,为什么连用:“可为英雄?”的探询语气,而曹操则直接否定“非英雄也。”从两者不同的语气中,试着分析各自不同的心态特征。在曹操步步紧逼的情形下,刘备明知处境危险,为何偏偏不说曹操是英雄?问题组合三:曹操识破英雄,刘备匙落地,你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刘备拾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吗?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笑中有哪些深义,试分析曹操此时此刻的心态。这三组问题不是教师一人设计的,而是教师紧扣上述三种学习方法,在汇总学生的课前提问后加以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

在思考争鸣中学生对曹操这一人物提出颇具创造性的见解。学生认为多疑猜忌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点,但在本章回中这恰恰体现出作为一名政治家应具有的政治敏感,否则曹操何以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力挫群雄,逐鹿中原;曹操锋芒毕露,傲视一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种王者霸气非曹孟德莫属,敢说敢作乃真英雄也;曹操固然老辣多疑,但也不乏天真,轻信的一面,刘备一句“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就轻巧加掩饰,瞒天过海,当然他的天真、轻信往往是过于自负造成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曹公的致命弱点;更有学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小说作家明显存在尊刘贬曹的倾向。不同思想交锋、碰撞,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灵智,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求异、求新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迸射出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审美意识的阅读教学跳出了传统阅读教学的窠臼,避免了鉴赏人物时简单化、绝对化、脸谱化的倾向,培养了学生以辨证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物,真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以上仅是阅读教学中一些粗浅的体会。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们进一步意识到:第一,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应注重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应尽可能把媒体选择、使用、控制的权力交给学生,以利学生广收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拓展视野。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胶着状态时,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第三,研究性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文本。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脱离文本,不切实际的穿凿附会倾向。总之,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教与学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必将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更大的活力。

关于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

俞冬伟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场的建构。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动机理论,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优化课堂交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人格“内化”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互动、互助、互促的自组织,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互动场;和谐;合作;共创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2)06-0109-05

“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思考的焦点激发各种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为固定的信息让学生接受。“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学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个性、创造性的重任。而传统教学较多地把课堂作为展示教师水平、区分学生优劣的场所,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量的积累过程,即把学生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他组织”,而不是主动的质的“构建”过程。这种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培育智慧、发挥潜能和养成独立、开放、成熟的个性,甚至连知识的学习也达不到最佳。故而,要走出传统教育的模式,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建设的心态关注并参与语文教改,尤其要关注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

一、什么是教学互动场

“场”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磁场”概念而提出,最初用于个体行为研究,后来扩大到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群体动力”的概念。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和对其构成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合力。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的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与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语文教学要控制教与学的行为,必须充分调动课堂群体的力量,在把握学生内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外在的心理力场来进行。

现代教育把学校教育看作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往、沟通的活动,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合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整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学习个体与小组以及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合作,充分发挥课堂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个体主动探究的互补优势,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即个体积极参与的共同创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互动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教学互动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使教学在互动、互促中产生群体的动力,让学习者形成自组织,自我构建,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群性相融中、个性完善中形成良性循环,在和谐、合作、共创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互动场的构建要注意突出和谐、合作、共创等效应。和谐指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和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和谐。旨在创造一种共为主体、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情绪高昂的课堂氛围,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合作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友善的、相互信任的、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师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做学生朋友,与学生合作,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出发组织教学,共同做出创造性的努力;共创指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强制、硬灌和单向传递,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交互方式,运用自学感悟、智力激励、集体讨论等方法,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强化集体思维,发展学生集体创造性能力。

二、教学互动场构建的理论依据

1、需要动机理论马斯洛需要理论认为,人具有不断发展和生长的内在本性,人的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力。学习要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它是学习的最初动因,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主体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具有较强的兴奋力,会迫使主体主动寻求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内部发展需求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内在机制,尊重学生的内部发展需求是主体参与教学、促发教学互动的前提,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根据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两个维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教学需要,以确保学生有相对较高的参与教学主体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教学需要层次,以确保学生绝对较高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合理的学习需要是动态的,教师在满足学生现有的合理需要的同时,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动态平衡,帮助学生不断拥有较高的学习需要的自觉性。学生有了自觉的高层次需要,其主体参与教学的境界就会更高一些,动机就会更纯一些,兴趣就会更足一些,同时就会表现出更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集体动力原理集体动力源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集体内部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互动合作学习中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认识,上升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知识经济呼唤合作精神,社会、学校有义务通过教育使具有不同条件的人都得到学习和运用“自决”与“参与”能力的机会。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善于合作的人才,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交流合作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外在机制,交流合作会使不同的学生通过互相启发、补充,让学生学会理解、倾听,实行思想、观点的碰撞,增强自尊、自重的情感,形成自我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实现教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课堂教学通过对不同观点的交流、交锋、修正、提升,使每个学生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期间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适时恰当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更有序、有效的意义构建。

3、民主平等理念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传统教育崇尚严格的控制约束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人格。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创造一种新的学习文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课堂氛围是民主的。然而,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整个民主过程的调控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平等首席。在民主平等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课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探求新知的一种载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从教师处得到的是“推动力”而不是“压力”。民主平等是教学互动场构建的有机土壤,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而且有益于学生课堂交往的满足。教师对学生“更注重于支持而非批评,更注重于理解而非冷漠和评判,更注重于真诚而非表演角色。师生之间更倾向于相互作用,教师常常以学习者面目出现,学生常常互帮互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商量,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承认作为独立人格而存在的学生的地位和价值,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

三、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学生是否自觉参与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互动场构建的核心是主体性,学生是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主体,是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语文研究的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形成指导学习探究的个人观念体系。教师要善于不断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坚持自主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尝试、探究、交往等自主活动中获得信心,个性倾向得以舒展。课堂教学要善于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信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解,主动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能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构建,所学知识才不再成为外在与自己的负担,而是可利用的资源。

2、个性化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开始,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发展和张扬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和学生在个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关系。” 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视其为一种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习的思维,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特长,发展独特个性,为学生创造一种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各自个性独特发展的开放时空。语文教学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改造成为学生个性表现和发展的舞台。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能动作用,使外在的教学环境与条件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并利用每一个人的心理优势,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3、探究性探究的本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现代教育主张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探究和研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和“问题能力”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课堂充满问题,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提出多元的见解,让课堂真正变成教育学者们所推崇和急切希望的探究新知的场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投入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有序性“有序”是指信息量增加,组织化程度增加,系统由较低的结构变为较高的结构;反之,就是无序。要做到有序,任何系统都应开放、涨落,远离平衡态。而“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也就是通过远离平衡的有序。由于师生人格与需要的差异,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处于不断的冲突与调适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使课堂秩序逐渐地稳定下来。学生学习目标的指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确定与教师的理想的期望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就成了学生迫切希望得到教师指导和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外在动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成长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个性化,并在教学中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和个性意识,并使师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形成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才能真正使教学相长。提倡自主性和个性化并不等于随意性、自由化,教师应加以指导和规范。教学的“有序”互动就是让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相互促进和发展去缩短教师理想与学生实际的差距。

四、教学互动场构建的基本环节

审视传统的教育规范,在现代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观照下,积极构建以“学生参与备课——教师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师生质疑问难——共同评析归纳”为基本环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和课堂教学新模式,把更多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的角色转向分享、学习者,促进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师生共同与文本对话。

1、学生参与备课教师备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心理状况,即“备学生”。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外显形式,能使教师真正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达到师生“和谐共振”的理想境界。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对外界新事物极为敏感,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条件,只要教师本着信任与尊重、理解与支持、启发与鼓励的原则,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制定学习方案,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先行解决课后思考和练习,让他们在参与备课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学习质量,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如,在组织《祝福》教学前,师生围绕“祥林嫂悲剧是怎么造成的”议题,共同设计了一个“为祥林嫂告状”的“道德法庭”,通过“控方律师”的陈述与“辩护律师”的反驳,以此来加深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认识。实践证明这种让学生提前进入备课环节有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佳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并根据课堂发展的情态,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单独创设,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创设,甚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创设。如对于《项链》人物性格和主题表达的把握,教学中不妨先选取一个情节或一段话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随机点拨质疑解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在多维思索中探寻理解的途径,避免简单的“政治图解”。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既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深刻性,又反映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它能促使学生在思索探究中创新。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发散的过程,指导提问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励学生的研究动能,激活学生的研究思维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引导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构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生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学习要求。兴趣能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学生充分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和学生自己在课堂外所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在质疑基础上的讨论问题为主旋律,帮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人、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要赋予课本内容和所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色彩,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以独立的人格立场和建设性的价值取向来对教师的既定之论作出科学的批评和争辩,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共享对话的喜悦。如,《六国论》的教学完全可以在学习《过秦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异同,自主探究,把握思想内容、材料选择、结构安排等特点,在分析苏洵、贾谊得失中提出自己的“历史见解”。这样,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以使学生通过建构主义的学习获得持续的进步。

4、鼓励讨论质疑讨论质疑是思维碰撞、评价批判、理清思路、升华思想过程。教师要创设发言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围绕主题共同探讨问题,提呈观点、交流理论、大胆假说、进行辩论,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学习的共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与集体的协同发展的能力。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发言点、讨论点,针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选择其中对学生发展价值高、兴趣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在教学中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雷雨》(节选)鉴赏时,究竟如何理解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有学生都认为仅冠以“虚假、冷酷”是不客观、不现实的,通过相互质疑讨论,认为他们的感情是真实、怀念是“真诚”的,他们“始爱终弃”的原因不是基于感情,而是封建的门第观念,周的怀念是由于现实家庭生活失去温存。结合鲁的突然出现和周的社会地位,以及戏剧冲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不仅准确把握人物间的感情,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对周残忍、自私、冷酷、虚伪的性格认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疑、质疑、激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5、善于评析归纳学生评析归纳是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个体间的思维差异很大,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通过讨论与交流,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全面的认识,能系统而深刻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内在的关系。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清晰地归纳,帮助学生在发散思维后进行必要的聚合思维,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对学习主题有明确的内在构建。让“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文”等诸要素整体优化、有序构建,在动态发展中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学会评析、学会归纳。教师对于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石钟山记》教学,通过结构分析和主旨探究之后,在评析归纳时可以引导学生就作者“叹”郦元、“笑”李渤的深刻含义理解,在肯定“质疑旧说”、称颂“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对作者的“批评”提出新的“批评”与“质疑”,从而超越知识本身,在更高层面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之,组织有效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及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角色内化,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有利于强化学习的内驱力。

随着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课堂权威开始消解,教育应着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通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和激励,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育要通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引导学生善于合作,让学生个体和集体形成协同发展的动力。

语文学习要重视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任甬儿

摘要:语文学习中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联想和想象,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在阅读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未确定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创造性阅读;联想中图分类号:G623.2

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3-0119-02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

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在创造性阅读中,首先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形象创造另一个形象。例如,周汝昌的《浅说一首<清明>绝句》,对“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作者抓住“纷纷”两字,从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多层次进行剖析,指出还有一层被读者所忽略的意思,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不同的读者,会因为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赋予“清明雨”不同的内涵,会联想到相关的人、事、物,于是山水草木,云气雨丝等都会在读者的脑海里作出新的诠释。而运用这些联想和想像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我们的阅读训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像,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的中学生们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所以,阅读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其次,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未确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开放的图式结构,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作品意义的实现是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其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即“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的环节”,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课内的阅读训练,就是在教师的带动、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共同实现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并将文中的空白点加以具体化或明确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民主的气氛。同时,尽可能多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

众所周知,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像,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也常常就存在于读者的想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就这么简单。如果教师把那些优美的文章进行医学式的解剖,虽则是具体、细致,但却把“活体”分解成“死尸”,学生当然是索然寡味了。面对优秀的作品,教师任何自谓的“精妙”讲解,都是多余的、笨拙的,它不仅破坏了原作的意境,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僵化学生的思维,束缚他们的想像力。比如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点,着重于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经历与剑桥的关联。至于诗意,教师决不能用“1+1=2”去确定,可通过听录音和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感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去体味由“金柳”、“青荇”等组成的意像所蕴含的挚情深意。因为文章的意蕴常常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所以说,阅读教育中的“空白”不可缺少,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更多的则是让学生去“意会”。

当然,这种留有空白式的阅读教育,是需要一定基础的。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究能力。这五种能力,既有其阶段性特点,又有其内在联系。从总体上考察,前三种能力侧重于理性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接受性阅读,属于初级阶段。而后两种能力主要是想像中的情感与理性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属于高级阶段。但如果没有“接受”,也就无从“创造”。接受性阅读是一种信息的搜集、积累的过程,是一处积淀,又是一种贮备,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否则,创造性阅读就会华而不实,甚至成为空中楼阁。任何文章都是人类认识世界万物的结果,它融合了各学科的知识,当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时,就要借助于生物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威尼斯》时,就需要有地理的概念;当我们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音乐的旋律就会在我们心中澎湃„„

总之,要学好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关心其它学科,即广泛地阅读,并接受语文以外的知识积淀。语文是个大概念,其内涵极其丰富,其外延无限广阔。语文学习在课内,也在课外。正如余秋雨所讲:“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因此,这种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一种积累,又是一种创造,它对学生个体良好素质和人格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探微 樊华强

摘要:阅读策略具有艺术性、主动性、针对性等特征,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策略、批判质疑策略、推理信息策略和监控理解策略。

关键词:阅读策略;策略特征;策略教学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3)04-0131-03

一、问题现状

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阅读教学可谓是耗时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项。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那么多课文,背了那么多经典,做了那么多笔记,最终却鲜有人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具备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失败。当前,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界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的声音此起彼伏,各种阅读指导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状况,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现今的阅读指导方法依然固守在传统的阅读理论框架中,表现在:

1、阅读指导的内容只注重如何获取文本知识,而缺少指导学生如何更新自身的认知结构、不断调整自身的阅读状况。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应知道方法是什么、如何运用,更重要的是应知道这种方法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更有效。换言之,现在的阅读指导只注重阅读方法的陈述性知识,而缺少阅读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2、阅读指导更多的是把动机、情绪、意志当作影响阅读的因素,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去激发、调动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以促进他们的阅读。而实际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中更需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调控情绪及意志,从而取得更高的阅读效率。

3、阅读指导内容上更多地集中在阅读个别环节的完善和改进上,只是提供一些具体的外显的方法的指导,如怎样诵读、如何分层、概括文意等。缺乏更高层次的、即从信息加工角度进行的更一般的内隐的策略指导。

二、阅读策略的理论基础、定义及特征

目前学校流行的这些阅读指导方法实质是建立在20世纪前半期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之上的。这些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分为译码和理解两大分技能,而理解技能又可分解为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等更小的技能。学生阅读能力正是通过对这些技能的掌握运用而提高的。早在50年代,就有人对这种根据阅读过程进行行为主义分析得到的阅读技能提出了质疑。60年代以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根据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形成的阅读观强调阅读的交互作用和理解的建构特征,并认为任何阅读都是读者调动其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运用一系列灵活而恰当的策略、结合文章提供的信息以及阅读情景的暗示来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读者原有知识与读者用来促进和维持理解的策略构成了新阅读观的重要因素,阅读策略由此孕育而生。

什么是阅读策略?阅读策略就是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识活动计划。所谓策略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策略教学越来越引起了教学理论界的重视,相对于技能教学把阅读能力看成是一系列几乎高度定型的技能的机械传授和自动操练,策略教学强调策略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主张读者自觉监控整个阅读过程,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作出反应、调整策略。具体而言,阅读策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艺术性。所谓“策略”,本意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那么阅读策略自然要求读者根据不同的文章和阅读目的,灵活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认识活动计划。众所周知,认识活动都有其普遍的规则或程序,阅读策略也并不排除对规则的运用,但阅读活动又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定的。因此,那种一般性的阅读方法或技能并非阅读策略的本质特征,在阅读策略意义上的方法往往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是独特的、新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策略带有艺术性特征。

2、主动性。贯穿于学生阅读策略实质的东西是它的主动性特征。我们都知道,学生进行阅读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被动阅读往往是以死记硬背和对文本的机械解读为特征的,谈不上阅读策略;而主动阅读则非常注重阅读策略,非常重视学习者自身对阅读过程的调整和监控,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倾向与行为作为阅读的重要内部条件。所以主动阅读中必然有一定的策略相伴随,而阅读策略之精神实质就是它主体意识的明确和主动性的发挥。

3、针对性。阅读策略总是在读者面对具体的文本,为解决特定的问题,把各种相关的方法和策略加以选择、比较,从而找到一种最优化的处理方式。它具有明确目的,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而一般的技能或方法,从教学上来说,即使不是机械刻板的,也起码是一成不变地运用于所有的文章,因而很难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三、“阅读策略”教学

既然阅读策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方面起着如此大的作用,那么,阅读策略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研究表明,下面策略能有效地促进阅读理解。

1、选择性注意策略

传统的阅读观认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理解读物的内容,把读物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姑且不论这种对“外部语言”、“内部语言”、“转化”的论述是否与维果斯基的原意相吻合,仅就“阅读过程”观而言,它无论如何都不适用于“信息狂轰滥炸”和“观点莫衷一是”的那种现代社会的阅读方式了。在信息扑天盖地袭来的语言大环境中,我们固然应该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感悟、熏陶和积累,但也不得不承认,学习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材料都给予注意加工,对所有的文本都予以精思熟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读物内容的筛选能力势在必行。正如维特罗克在“生成学习模式”中提出:学习过程不是从感觉经验开始,而是从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因此,学习者必须将注意集中在与学习有关的信息或重要信息上。选择性注意策略是阅读策略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2、批判质疑策略

在阅读中运用批判质疑策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西方学者一直将批判思维作为创新精神的核心部分来看待,他们主张: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要开展批判质疑策略,首先应该了解关于“批判”的知识。如果没有“竞争性因果假设”(多种合情合理的假说都能解释同一事实);如果不能分清“竞争性假说”的常见类型;如果在知识上尚不能辨别“报告”(叙述那些通过调查可以得到证实的信息)、“推理”(根据真实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判断”(根据一定标准进行评估的结论),那么“批判质疑”在语文研究中究竟为何物,则不能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阅读认知过程一个重要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同化加工,这是读者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的过程。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激活原有知识影响着他们对文章理解和记忆的程度。当原有知识没有被激活时,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往往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当原有知识被激活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不是文章新信息以足够的理由和证据修改学生旧的认知图式,就是读者利用充分的原有知识对新信息提出批判质疑。因此,阅读中是否激活原有知识对开展批判质疑策略至关重要。再次,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批判质疑策略不仅需要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更需要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如果教师始终掌握话语霸权不容学生发表“异端”;如果教师依然高高在上不愿与学生打成一片;如果教师仍然“唯我独尊”不愿与学生相处和谐,那么批判质疑策略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了。

3、推理信息策略

如上文所述,推理是根据真实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它是阅读理解过程的核心。创建阅读教学五过程模式的J W 欧文将“阅读理解”定义为: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读者背景)和课文提示(课文背景)去推断作者意指含义的过程。阅读推理策略有三个特点:一是语言环境对阅读推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是阅读推理和逻辑推理的根本区别之处。逻辑推理是形式推理,在所有的情景中过程和结果都是一样的。而阅读推理是心理语言学推理,对情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相同的语言内容处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推理结果就会不一样。二是推理是文章提供的信息和读者原有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文章提供的信息起到刺激作用,引发推理。其次,读者的原有知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着推理的丰富性和合理性。三是推理的结果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这新的语义信息既不同于文章提供的语义信息,也不是读者原有知识的翻版,而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源于前两者,又高于前两者。

4、监控理解策略

监控理解是指对阅读全过程的一种调整和自我评价,其功能不仅是为了阅读理解的完成,而且也是为了监测其完成的过程和效果。它既是作为特定领域的知识而存在,又作为工具而发挥作用。监控理解主要表现为:阅读前,通过分析作品的特点、阅读要求、学习环境、确定恰当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使阅读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这是成功阅读的前提。阅读中,随时检查是否理解所读文章内容,当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调整阅读策略,改变注意水平和阅读速度,这是成功阅读的关键。阅读后,评价阅读的理解程度,检验阅读的收获和成效,了解认知活动是否达到目的,这是阅读的信息反馈。总的来说,监控理解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掌握理解的正确性及深度,以及当理解遇到障碍时,知道做什么和该怎么做。策略教学是近几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是许多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阅读策略教学则是策略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必将给阅读教学带来新鲜的气息。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难忘寄园情》教学实录 何楠

摘要: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难忘寄园情》这篇文章的课型设计,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元智力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次探索。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多元智力理论;难忘寄园情;教学实录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008-0627(2002)05-0000-00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有人曾说: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教育的发展鲜明的证明了这一点,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则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周密的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认知、理解并掌握最大量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用特定的、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影视、图片等图像资料来显示情境,用变化的或醒目的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了解到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经常针对不同课文设计不同课型,同时使用这一手段进行教学,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宁波市组织的课堂创新教学竞赛中,笔者设计的《难忘寄园情》一课的教学获得二等奖。现就这一实例,简单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难忘寄园情》是浙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此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和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并通过观察来记叙事、反映人。而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文章,通过记述当年在寄园读书时与自己有关的几件小事,抒发对老师钱名山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此重点及本文的中心出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

在导入并简单介绍作者之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在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经过学生的踊跃讨论,教师小结: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抓住最后一段中的“白雾”和“心香”二词。“白雾”既是实写当时的环境,又是虚写作者泪眼朦胧,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悼念之情;“心香”带有虔诚的意思,寄托了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之情。这一切都集中体现在师生情上,这是一种难忘的师生情。

但是,思想感情的表达,仅仅通过几个词语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会显得单调,给人以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所以还需要对具体的事例加以讲解,从而起到一些铺垫的作用,使之有所寄托。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中间部分的几个自然段,要求:分别用四字短语对作者所记叙的事情加以概括,并从每一件事中感受出老师的某种品质。学生阅读、回答之后,出示幻灯。

在此幻灯片中,主要采用的是视觉和听觉效果。因为它是一串按钮组合,按钮的名称依次是“书房谈话”、“围坐聊天”、“欣赏书画”、“评点画稿”和“告诫劝勉”,也就是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的事情。任意点击其中的一个按钮,或出现一个场景,或出现一段对白,或出现一段影片,紧接着出现的就是一行文字,依次是“严格要求中充满爱抚之情”、“学识渊博,师生亲密无间”、“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循循善诱”、“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这些都是钱名山老师的品质,与按钮(事情)一一对应。

大致了解了所写的事和所反映出的人物品质之后,请同学们集中阅读“书房谈话”这一事例,共同体会作者是如何对事例进行叙述和描写的,同时又是如何通过事例来反映人物品质的?此时点击上幅幻灯片中的“书房谈话”按钮,播放一段影片。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全景式的书房情景,书房内的环境设置为书满书架,以体现先生的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两边的墙壁上挂有名人书画,以体现其深厚的艺术修养;书桌上放有一盆修剪整齐的松柏盆景,以显示其良好的品德修养。接着出现的就是谈话情景,此处采用的是特写,尤其突出老师的手和脸,因为是老师的手把“我”轻轻拉到身边,是老师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老师的脸上一直带着淡淡的笑意,但又不乏严厉。整段影片都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综合刺激。在此,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下面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影片结束,出示两幅幻灯片。一幅是对老师的细节描写,另一幅是“我”的心理变化图。

请同学们注意,在这两个自然段中对老师的描写是相当细腻的,“讲完课做学问”说明这位老师在治学上的严谨;“对我们作文要求极严格”反映了其在教学上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后面的一些细节描写,更体现了他对学生的严格但又充满着爱抚之情。对自己的描写,作用主要抓住心理活动,来表现出自己在犯了错误之后,经过老师的批评教育,由恐惧到后悔再到对老师的理解的变化过程。开始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以为要发生什么事情,而感到“胆颤心惊”,这是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但老师并没有严厉地批评指责他,使他感到“心惊耳热”;接着老师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了一句“要好好作文”,顿时“惭愧、后悔、懊丧”等心理一时齐发。把小学生此时此境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一段难忘的时光。

经过刚才的细致分析,相信每位同学必定会被其中的情节所感动,由此会想起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老师倾诉,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表演项目,这也可以说是这堂课的高潮部分,成功与否就在此一举。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对其中的七种智力作了阐释:人除了具备语言、数理逻辑智力之外,还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智力。从这一理论出发,我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运用语言智力,让学生从语段中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揣摩其含义;运用自我认识智力,让学生进入到这一情境,试着分析自己的内心,努力进入角色;运用人际交往智力,让学生学着去区分他人的情绪,寻找一个或一些同学,参与表演;运用身体运动智力,让学生试着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把这一动人的场面,表演出来。

出示幻灯。在这幅幻灯片中,主题是很明确的,即表演提示:第一步,要求学生找到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尤其是有关钱先生和“我”的词语);第二步,结合全文,揣摩词语的含义;第三步,发挥合理的想象,进行再创造(先自我表演,再寻求配合)。在此,我采用的是听觉效果,在打出幻灯的同时,播放《轻轻走过老师窗前》作为背景音乐,这首乐曲曲调悠扬,节奏舒缓,同时又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深情意,很能感动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聆听这首乐曲,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地品味着,饶有兴趣地琢磨着,从他们的眼神中,从他们的张张笑脸上,可以看出,他们都在回想着自己的老师,想起了老师的一言一行,想起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在音乐声中,他们的感受更强烈了,他们也更快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因此,他们一个个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望,争着想上台表演。结果每一组的表演都获得了满堂喝彩,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点。

在此情形下出示最后一幅幻灯片,借此对课文作一简单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在这幅幻灯片中采用强烈的视觉效果。我们面对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相当纯洁的,他们是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畅游在一片蓝色的知识海洋中,所以我以浅蓝为背景颜色。在幻灯片的中间部分是一颗火红的心在闪烁,每闪动一下,跳出一行字,依次是“观察——生活(人和事)”、“感受——生活(情和景)”、“反映——生活(人事情景)”,以此来刺激和提醒学生记住,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写作中,都要用心观察,用心感受,用心反映。

一堂课结束了,虽然在构思课型结构上,在设计制作课件时动了不少脑筋、化了不少时间,但是,通过努力,运用课件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极有创意地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并收到较好效果。

语文与信息技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式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绝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为此,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 „)、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3.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引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利用电视录像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小蝌蚪的变化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中蝌蚪变化的几个阶段的曲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利用电脑多媒体,将蝌蝌身体变化过程分步展示于一个画面,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再如:学习第三册《祖国山水多美丽》一课时,过去每讲到这一课,学生只能通过同学、教师的介绍,结合图片来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既可以展示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同时又能收听相关介绍。隆隆之声震耳欲聋,飞瀑彩虹,磅礴气势,呼之欲出。学生学习兴趣大增,通过亲自听、看,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且记忆深刻,油然产生了热爱祖国名山大川并为之自豪之情。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电教实验班中,每一学期我们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利用电教媒体,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为理解“绝活”一词,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如再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司马光》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一不小心”用语言解释显得啰嗦而不形象,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进行对比教学,针对第四段内容我放出了孩子面对突发事情慌乱一团的情景动画,让学生观看后再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别的小朋友”是画面中的哪些小朋友,再问:他们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们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提问,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到此时,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司马光的,学生找到第五自然段后,指名上台,学司马光的所作所为之后,我又出示CAI,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动画来理解“没有慌”“举”“砸”等词语,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照图画把文中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找出来,打上点,这时再问“举”说明什么?“使劲砸”说明什么?“几下子就砸破了”又说明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显得既轻松又愉快了。解决疑难问题后就不难读出应有的心情和语气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于是我要达到的目的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此课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最后重放多媒体设计画面时,学生就能很好地说出画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能清楚地复述出司马光救人的经过。

5.深化练习,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将知识实行延伸、扩展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可以较平时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更直观,易掌握。如教学生用“„ „像„ „”的句式说话,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手段,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应的喻体。可以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生动形象的句子自会脱口而出。

在课后练习中,运用多媒体电脑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材料。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练习部分由枯燥,而变得有形有声,如游戏般易操作,好掌握。

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其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再现性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实行意义建构,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的形成。

改革现有的学生作文评语的写法

我国语文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带有极强的片面功利化色彩。“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体系决定了我国教育重集体而轻个人,重社会需要而轻人的需要。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并未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发生根本的变化,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教育观念。表现在作文教学中,从许多孩子的作文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孩子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气与眼光,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作文中没有孩子,没有灵魂,没有个性和个体,有的是千人一面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的是急功近利和文字游戏。要改变这种状况,还得从改革现有的学生作文评语的写法入手。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给学生下作文评语,则是这一环节的点睛之笔。然而,传统的作文评语大多公式化、模式化,诸如: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层次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等。这类评语往往可以放在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篇作文中,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或问题所在,但严重忽视了培养人、发展人的要求,僵化教条的语言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修正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做人——作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文评语必须改革,朝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方向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边作文边做人。也就是说作文评语不仅要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实际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通过长期的评语感染,领悟写作技巧,磨练意志品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人——作文”素质养成和和谐发展。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为学生的作文写评语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不但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作文评语中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评价学生的文章,最重要的除了要求他们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外,更要使他们喜欢学习、喜欢表达、喜欢写作,觉得那是一种快乐。针对学生的心理,教师要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心和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写作,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真正文质兼美的作文评语应该体现人文性和艺术性,让老师良好的语言熏陶学生,这对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易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根据叶老的指点,在作文评语中必须坚持运用爱的效应。那么,如何在作文评语中运用爱的效应呢?我有以下三点主张:

热情的赞扬

我国文坛巨匠茅盾小学时代的两本作文,作文中留下了老师充满热情的赞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这些极富鼓舞性的评语,无疑给少年茅盾以极大的启示和鼓励,成了他在文学道路上奋进的动力。

一位著名的作家在给他的语文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是您多次在我的作文中写下激励我不断努力的话,我至今还记得,您说我会成为作家的话,是您的话让我做起了作家梦,没想到现在梦成真了,我要感谢您的鼓励。”可见,有时老师在学生作文中写下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趁热打铁,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嘉可贺,又一篇佳作问世了!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证明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从你的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21世纪的巴金!”这样的评语既肯定了学生对作文技巧的灵活运用,又使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

情感的抚慰

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都是对作文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通过情感式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

例如:有位学生因为来自偏远的农村,生活较困难,使她在新的城区学校里十分自卑。有一次在写作文《我》时,她写到:我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与城里的同学比起来,自己显得太丢人了,总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

老师读后感触很大,为了使她能很快自强起来,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飞进了我的丛林,我怜爱她的自卑和娇弱,我欣赏她的诚实和坦率,我更珍爱并抚慰她洒满露珠的羽翼。你信吗?这样一只丑小鸭,真的会成为茂密丛林中的一只骄傲洁白的天鹅。从此,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佳作纷呈。后来,她以“小作家”的称号被重点中学免试录取。事实证明,爱的力量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源泉。

又如:一位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流露出父母离异带来的极度伤感,而习作又文从字顺,情感真切。评语可以这样写:你感情上的痛苦我很理解,值得欣慰的是,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因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令人感动的佳作。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高兴,只要把握住今天,你的未来一定会是美好而幸福的。

感情的延续

孩子的情感从内心流入作文里,又从作文流向老师的心间。老师又把一份真诚一份情谊借助文字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让它永远的流淌,这就叫感情的延续。因此教师不能单纯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而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让他们觉得他们高兴的时候,老师在鼓掌,他们伤心的时候,老师在为他们流泪。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做人讲究一个“情”字,作文也讲究一个“情”字。学生既富于情感又不成熟,作文评语理应影响他们做人的尺度,引导他们遵循正确的做人原则成长。所以作文中老师的评语如能达到文字相通,情感相通,学生就不会讨厌作文了,而能把作文当成朋友。他们会情愿走进这个有芳草、有绿叶、有溪水的清凉世界。

例如:有位学生在《一串纽扣》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清明节那天,两个“小布鞋儿”跪在老师的坟前久久不肯离去,她们一个烧了一张写着100分的考试卷,一个烧了一串塑料纽扣。她们想起了老师硬把她们从爸爸的“板车”上拉回学校,想起了老师用买药治病的钱帮她们交了学费,但是老师“走”的那天,穿的上衣还缺着两个纽扣„„

老师看了深受感动,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的故事叫我好感动。我真为那黄土下的老师感到高兴,她生没带来什么,死未带走什么,但她却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两个善良懂事的学生。学生惦记着老师,老师心安;学生勤学上进,老师满足。我也是个老师,假如我的学生在我死后也这样记着我,让我知道他们在进步,假如上帝愿赐给我五倍的生命,我情愿再当上三百年老师。

实践证明:在作文评语中,教师一颗爱心写评语,会使学生变得自尊、自信、自强,从而激发学生巨大的写作热情。

爱迪生说过:“最能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艺术美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充满感情,文学气息较浓的优美语言恰当地运用在作文评语中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催化写作热情,深化写作认识,真可谓:语言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以,作文评语也应讲求艺术性,不妨也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新的语言

语言贫乏,干瘪乏味是作文评语的大忌,教师要根据学生具有新鲜好奇的特点,准确地谴词造句,运用新鲜多彩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例如:关于观察的重要性,三次五次总是写“要观察”、“要仔细观察”、“观察要仔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吸引力。如果这次写“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下次写:“如果一面观察一面思考,尽可能地让多种器官参加活动,多看、多听、多想、多触摸,那么观察所得会更全面准确。”

有位学生写《小螃蟹的故事》,写得惟妙惟肖,很富有生活情趣,最后还得出了“小螃蟹横走可爱,人要横走就烦人了”的道理。如果教师看完文章,就大笔一挥,写上什么“观察仔细,语言生动,主题思想深刻”等等,显然没什么意义,学生也不爱看。不妨可以这样评:自然界有许多小精灵,只要你仔细观察它,它就会给你丰富的联想和有益的启迪。有人观察蜜蜂,赞美它无私的奉献精神;有人观察蚂蚁,佩服它勤劳的品格;而你观察小螃蟹,喜欢它的倔强。看,这些小精灵可真给了我们不少启迪,真像你说的一样,螃蟹横走可爱,人要横走就烦人了。这是你发现的道理,大人也得佩服。

语文教师导语设计

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这个“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一句精辟独到的导鱼,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定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到玉,要舍得在每堂新课的到与设计上下功夫。

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体类型、作家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具体写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所教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年龄差异和个性特点,还有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而灵活运用的。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列举下列几例常用的到玉,供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激励奔放、奋发向上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文体一般为散文和记叙文。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导语可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去尽情的浏览、享受。接着,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的教学新课了。

又如胡涌的《黄河滩头》,描写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黄河滩头的人民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色和幸福的生活。这样一篇有时代特色的抒情散文,导语的设计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神州大地注入了新的血液,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景象给人以鼓舞。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不发生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曾经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两岸,经过十年改革,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者胡涌从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中,信手摘取了一朵娇艳的红杏细细地品味,心中充满了抑制不住的激情。现在,让我们紧随作者的思路,一起站在黄河滩头,放目览胜,共同享受这赏心悦目的景色吧!”

这段导语,不仅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显示出十年改革的巨大成就,同时是学生的耳目为之一新,对祖国和改革开放政策产生了深爱之情。

二、诱导思索性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时,教师要把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的线索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正确的诱导,驾驭全文的内容,是学生形成一种思索过程。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导语:“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看一下插图——谁能解说一下这幅图画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幅图画放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对平凡的白杨树加以礼赞?‘礼’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怎样进行‘礼赞’的呢?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矛盾对白杨树非但不另眼相看,还情不自禁的讴歌赞美,我们看看他是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哪些滚烫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维妙维肖地描绘出来,从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白杨礼赞》学习后,大家一定会深刻的感觉到它的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学生的思路紧循着教师这段步步深入,诱发思索的导语,语教师很好地配合,积极思维,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又如契珂夫的幽默讽刺小说《变色龙》地导语:“《变色龙》是描写动物世界的科幻小说吗?是想象天空神魔的神话小说吗?那么它是一篇怎样的小说?‘变色龙’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借这一种动物来描写一位堂堂的警官?俄国著名小说家契珂夫在世界文学画廊中成功的塑造了‘变色龙’的形象,这个典型形象使人们在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产生深深地思索。”

这个简洁的导语会使学生思路开阔,触类旁通,用心去推敲、领悟作品的精髓。

三、“平铺直叙”型导语

用这种“平铺直叙”型导语有助于向学生介绍推介作品,使学生既增加文学常识,同时也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这种导语运用于小说等(尤其是长篇小说节选)课文。

如课文《烈日暴雨下的祥子》地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出自《骆驼祥子》。祥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生长在农村,在封建势力压迫下,失去了仅有的几亩田,又死了父母亲,难以度日。便跑到北京,靠拉人力车(租车拉)为生。凭着身强力壮,咬紧牙关,省吃俭用,拼死拼活地干了三年,积累了一些钱,自己买了辆新车,想以此自力更生,不受老板的欺压。不料遇上军阀混战,新车被扣,连人也被抓住当伙夫。后来他在混战中逃了出来,并趁机拉上队伍中的几匹骆驼变卖了钱,又回北京,仍以拉车为生。这时,还希望重新买一辆人力车。但又遭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钱被抢走,失了业。无可奈何,只好又回到车行,忍受老板的压榨。就在这时,老板的女儿虎妞看中了他,跟他结了婚,虎妞还用自己的积蓄为他买了一辆新车。祥子有了家,负担更重了,不得不拼命拉车挣钱以养活自己和虎妞,还得位家庭人员将增添而做准备。(节选地课文就在这位置上)。后来,祥子的妻子因难产而死,祥子只得卖了车,埋葬了妻子,又去租车拉车。由于生活的折磨,精神的摧残,祥子的希望都成了泡影,他失去了追求。天昏昏,何处去申诉;天茫茫,哪里去安家?为了麻醉自己,开始吸烟、喝酒、赌博、打架„„渐渐堕落下去。一个善良淳朴的,壮实勤劳的小伙子,就这样被黑暗的旧社会吞噬,被榨干了身上的血汗,被破坏了灵魂„„。”

这段平铺直叙地导语,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阅读作品的兴趣。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很好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产生对主人公祥子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恶感。

四、激励、劝勉型导语

这种导鱼,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开启他们的心扉,使他们醒悟、深思,从而积极进取。如学习《时间篇》时的到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稿松劲腿千寻。古云此日是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在新学期伊始,我们学习《时间篇》有特殊的意义。《时间篇》共有两篇文章,《今》为李大钊所写,《匆匆》为朱自清所写。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对待‘今’,如何惜时进取的。希望同学们的宝贵,一开始就有个‘惜时’的良好开端,抓紧分分秒秒,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争取新的进步。”

又如《友谊篇》中《勇于当诤友,乐于交诤友》的导语:“同学们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人人有,也人人要交朋友,但交友不可不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朋友,怎样交朋友呢?我认为应该像《三国志·吴书·吕岱传》中地徐源那样忠诚好直言,勇于当诤友:‘像吕岱那样看看徐源,坦率耿直——乐于交诤友,并且以这两位朋友当楷模,正确对待真正的朋友。’”

以上两段出自肺腑,循循善诱地导语,能激励学生探求课文知识之心,同时使学生在“惜时”、“交友”等生活中产生“柳暗花明”的作用。

五、比较说明型导语

设计这种导语,多为说明文、应用文教学。这种导语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抓住说明文、应用文的要素。如《蜘蛛》两篇文章的导语:“说明文就其说明对象分有实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两种。《蜘蛛》两篇是说明动物蜘蛛的,都是实体事物说明文。阅读分析和写作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采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并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动物可以抓住动物的外形、声音、习性等特征,也可抓住动物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进化过程来说明。请同学们一边看课文一边想,作者是抓住蜘蛛的什么特征、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蜘蛛的?并且将两篇课文细细的作比较,体会两篇《蜘蛛》的写作角度和写作方法有哪些异同?

又如《怎样订计划的导语》:“以前我们学过《读书信》、《新闻两则》、《〈一千零一夜〉出版说明》、《广告》等,学习这类文章是为了平时学习、生活的需要。今天学习《怎样订计划》目的也是如此。通过两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同学们了解计划的特点,学会订计划,以提高自己学习工作的效率。”

这两段说明介绍型导语,语言平实朴素,目的就是告诉学生怎样学习和写作说明文、应用文。使学生在学习这类文章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六、蕴寓哲理型导语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少不了对某一事物作一番议论,表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这种主张和观点必须正确鲜明,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的课文地导语设计可以使蕴含哲理性的。

如吴晗《谈骨气》一文的导语:“我们通常说,做人要有骨气,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战火纷飞年代里无数先辈为了救国救民而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又有数不清的英雄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甚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们中华民族是有骨气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现在我们仍然一课文题目为论点,请同学们举一些我们周围的人作为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又如,高士其《笑》的导语:“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对于‘笑’,大家都非常熟悉。笑是心情愉快的表现。笑就像一缕缕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和活力。学了高士其的《笑》,我们一定会对笑的含义、成因和功用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我们也会用自己的笑意、笑容和笑声使祖国、使世界充满欢乐。” 这类导语除了启发诱导学生认真钻研课文以外,还能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索回味。

总之,导语的设计离不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无论设计何种类型的导语,都要针对教学目标,都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利于文学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审美观的养成。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导语这朵瑰丽的鲜花在语文教学园地上怒放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下发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一切了事;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似乎修改作文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显然,以上的说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文章的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如材料的选择、中心的提炼、语言文字的运用等,从“打腹稿”直到最终完成,都在不断的修改中。而要写成一篇好文章,只有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才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

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国唐代诗人贾岛,相传他初到京师时,一次,在驴背上得到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敲”字改成“推”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倒帮他斟酌起字句来,说:“敲字好!”这就是“推敲”的由来。据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修改过多遍。由此可见,修改不仅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写好作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新《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作为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力求通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一性质及学生的长远利益来看,这确实是抓住了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现在,我们的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可以说是非常重视的,一学期下来,除了完成了教材规定的作文之外,还让学生写了不少的小练笔。但在作文批改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影响、制约着学生修改作文习惯的形成。一是对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作文,教师的批改过于细致。错别字、病句等都由教师直接用红笔改在原文上。由于教师包办过多,留给学生自己修改的余地很少。这样,学生练习修改的机会自然也就不多了。二是对学生平时写的周记或小练笔,教师更多使用的是评判性而不是指导性的批语。如“中心不明确”、“记叙太笼统”等等。由于学生不明白具体问题所在,无法着手修改。三是看不懂老师的批语,加上平时有些教师对订正后的作文本复查不严,因而有些学生对修改不认真对待。四是教师在批阅时就已打上了作文成绩,使一些学生感到作文的修改与成绩的好坏无关。久而久之,学生就对作文的修改失去了应有的认识和兴趣,认为自己只管写,修改则是老师的事。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疏忽了对批改这一环节的研究,没有对作文的修改提出严格、适度的要求,学生也没能得到更多的训练。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呢?

第一步,教师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书面批阅,将文中的主要错误或其他不妥之处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标出,并加上一定的眉批和总批。为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教师一般不作具体的修改,也不批成绩。

第二步,在对学生作文中一些主要的、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评讲之后,再进行面评面改。教师将作文本发下去,让学生仔细体会批语,然后将他们逐一请到面前,让他们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对标出的错误之处说说自己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看不懂批语,或提不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教师就当面说明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如对内容不合题意,或随意编造而不合情理的,帮助他们分析,指导他重写;对因文句不通、条理不清无法下笔修改的,就让他们边说边改,逐段改好;对基本功较好,文句通顺,结构合理,但不够具体生动的,引导他们丰富内容,再提高一步。

第三步,在面批面改之后,让学生动脑动手,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步骤,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认真细致地“删、补、调、换”修改。

第四步,教师一边对照查看他们的修改情况,一边对誊清后的作文再次进行批阅,然后批上成绩,这对学生认真修改作文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第五步,教师进行第二次集中评讲,着重表扬能对作文进行认真修改的学生,推荐改得好的篇章和片断,鼓励他们再作适当的修改。

经过师生双方这样反复多次的修改,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懂得了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自己再修改时,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当学生初步具备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每次初稿完成之后,教师先进行集体讲评,然后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同时也由人人面批面改改为按需要进行面批,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已写好的作文,允许保留几天后再上交,鼓励他们隔几天再改;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作文的修改的效果,综合评定成绩。学生通过每次修改前后的对比,实实在在领悟到了认真修改的好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修改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后来进行的两次调查中发现,他们不仅能百分之百地按照教师批阅的要求进行认真修改,还有许多学生在完成初稿交给教师之前就已经作了多处的修改。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将大有提高。

反邪教课教案

七一)班

(赵成章2010.6

德模

第四篇:一对一教学感言,杨方1

一对一教学感言

---------杨 方

作为一对一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能准确把握考试方向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中秉承“因材施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尽大限度的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

一、因材施教

教学过程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参与情境来引发学生参与,不仅是从行为上的直接参与,更是情感、心理、思维的参与;在“知识”上留有余地,提供适量时间给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

不同年级、不同体性、不同时段的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层次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把握住学生的自身特点及其各阶段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 方法,从而量身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千万不可将教师自己的多年所学,一成不变的教授给每一位学生。“一招行天下”的思想,在一对一家教中尤为大忌。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做题,不如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做题的方法,更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董听雨是一位性格内向的女生,不爱说话,不太喜欢动手做题,该学员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在于学习方法及应试技巧的缺乏。于是在辅导知识点的同时,传授她对于不同知识内容的掌握方法,还注重培养她的应试技巧,细化到时间安排、解题步骤、解答方式、知识盲点得分手段等环节。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真题1讲解

2004—2005学第: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汉语(师)专业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试题

一、填空题(把正确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每空1分,共10分)1.1956年秋,我国语文教育进行了 分科教学实验。

2.读解课文应抓住三个主要环节:感知性认读,理解性阅读和 性评析。3.语文课程除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特点外,还具有基础性、性、综合性等 4.语文的一般能力包括:运用工具检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5.读者的阅读期待,主要表现为体裁期待,期待,意蕴期待和自我期待。6.西尔斯与里奇的专著《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中提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教学 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7.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特征是发展性、性、操作性。

8.诵读技巧主要有处理停连,表达重音,把握语气和掌握 等四项。

9.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 活动。

10.学校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 阅读的能力。

二、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6分.共24分)1.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具体方法? 2.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些什么? 3.口语交际的态度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

4.心理健康的牧师应具备哪些主要特点?

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论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1.作文课中的情境教学有几种方式?请联系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

2.联系实际谈谈语文知识教学的原则。

四、分析题(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14分)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于贰臣,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理解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喷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往往过,甚至在横切站着作战的晚年仍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田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下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于”,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有生命的。

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进行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母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3

(选自《人间鲁迅》,略有改动)问题:

1.根据上面的文章,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解释词句。(4分)①逆子贰臣

②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 ③横站着 ④铺垫与厚饰

2.为什么说鲁迅是巨人?请简要回答。(6分)因为鲁迅具有:

① ② ③ 3.从文中提出与下面词语相照应的语句。(4分)①宗教式的膜拜:。

②最有分量的东西:。(二)分析下面《夏天也是好天气》课堂实录,回答问题.(22分)《夏天也是好天气》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生大声齐说课题:夏天也是好天气)师:如果有人说夏天不好,那么你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要读重一点? 生:(齐说)“好”字。

师:一起试一遍。(学生齐读课题,重读“好”字。)师:如果人们说春天、秋天都是好天气,而你要说夏天也是好天气时,将哪个字的音读得长一点? 4

生:(齐说)“也”字。

师:请试读一次。(学生齐读课题,将“也”字读得长一点。)师:我们可以再来读一次,将上面两次读的体会结合起来。(学生齐读课题,“也”字拖长,“好”字读重。)师:好,咱们下面就来领略一下夏天好在哪里。请大家朗读课文,大声地读起来,要求咬准字音,比如下面这些字:粘、闷,兀自、发酵、裹挟、热捻,自省。(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板书:朗读 说“理解”的话

师:夏天也是好天气,它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课丈内容说话。怎么说?这样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比如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大阳不肯回家去。各人自说自讲,并在书上作记号。(学生杂然地读课丈,说“话”。)师:下面准备课堂发言,先预演一下。(学生按句式要求各说一句话。)师:刚开始说话的语调不好,像读书。要像讲话。再来一遍。(学生再说)还是像读书,再来。(学生再说)好,开始自由发言,请自己站起来讲。

生1: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

师:多么秀美呀。

生2:夏天也是好天气,它是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化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

师:这是说,在很热的时候我们的心要静。

生3: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男孩子可以跳入水池去游泳。

师:对,潇洒得很。

生4: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

师:嗯,休息休息。

生5: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绝望中超脱. 5

师:谁绝望啊?(生笑)

生6: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往日很多必不可少的事物,都变成了多余。

师:对,让自己轻松一下.

生7: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你的思维、你的渴望、你的生活,全部都脱离了往日的轨道。

师:人们在夏天是一种别样的生活.

生8: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能找个通风僻静的地方,架一张竹滕凉椅,半躺半卧双眼微睁,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师:对,很多大人都喜欢乘凉,你看见了吧。

生9: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

师:这时心静是最重要的,心不静,就会觉得天气更热。好,现在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

生1:夏天也是好天气,因为我可以吃西瓜。

师:消暑减热.

生2: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买冰棍吃。

师:清凉一下你的心境。

生3: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去游泳。

师:在水中解暑.

生4: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在家吹空调。

师:噢,享受生活.

生5: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可以开车兜风。

师:好多好多的好处,同学们都有很多话要说。你们看,通过说“理解”的话,咱们把课文读懂了.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读什么呢?读你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告诉老师你记住了什么,你获得了什么.这一步骤就叫选读。选取你最喜欢的内容,然后说一句“积累”的话。看自己喜欢哪些句段,记住了哪些词语。6

(板书:速读 说“积累”的话)(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强调说,要边读边说,口中要念念有词。读了一会儿停下来后.老师又说,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地记背。)师:现在):备说话.说什么?说“积累”的话。就是我记住了哪些词,记住了哪些句子,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1:我喜欢这样两段话:“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女孩,扬起双眉,唱着童音说:‘我喜众夏天,因为可以穿花裙子’”.“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男孩,昂起头颅,扮作男子汉说:‘我喜太不伸准备,就扑通一声疏入清凉的水池’”.这两句话写得很形象,很真实,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看击.

师:很生动,很有生活气息.

生2:我喜欢这么一句话:“大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

师:一个“闷”字用得特别好,写出了进不过气来的感觉.

生3:我喜欢课文最后一段:“春夏秋冬,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而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因为它写出了四季的不同。

生4:我喜欢这样一句话:“整个黄梅时节,都是潮叽叽粘乎乎。暗沉沉的天空,泛出热烘烘的黄光,晃得人头晕目眩。”“头晕目眩”用得很好。

师:它写出了一种真实的感觉。

生5:我喜欢“人拟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它运用了比喻。

师:嗯,比喻生动.

师:下面我建议大家注意几个个词,在书上圈出来:领略,逡巡,沧桑,熟稔,真谛.请同学们先读几遍。

(学生读这几个词)师:好,把你们的手举起来,和老师一起写“稔”。

(师生一起写“稔”字,老师强调说这个字很容易读错,写惜,一定要记住它的偏旁。)师:好,这一步我们也做完了。

师:下一步的学习更艰苦、更有趣味,而且更能表现我们语文学习的水平.那就是“寻读”.寻什么?寻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字词,说一说“发现”的话。比如刚才同学们说的那句“太阳被月在厚密的云层里,拼伞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句中就有几个字用得好,如“同”、“舒”.下面请同学们7

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宇词,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同学们活动。板书:寻读 说“发现”的话)师:有同学已经准备发言了,现在请前后两个座位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开始发言。

生1:“有一天,‘嘭’的一声,天空裂了,太阳进穿了乌云。”这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

师:“进穿”用得好,多有力量。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得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襄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这里有很多词连用在一起,显得很紧密。

师:排比的美。

生3:这里写得好:”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无聊得死不瞑目。”

师:你的回答好像不能一语中的。老师希望你找用得好的词语.

生4:“昂起头颅”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孩的动作。

师:对,写出了小孩的高兴、豪爽。

生5:“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用得好,写出了被热气包裹的不舒服的感觉.

师:你体会得很好。

生6;“许久的叹息”用得好,“许久”说明夏天来得很不容易.

师:对,黄梅时节太长了。

生7:“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这样的一处世外人间,让你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 静,”这句中的“一声音符”,“躁动”,“自省的宁静”用得好.

师:“一事音符”把夏天写得美。

生8:我觉得“扬起双眉”的“扬”用得好,它形象写出了小女孩说话的表情。

师:活泼的表情.

生9:“世外人间”用得好,把夏天这种境界比喻成另一种人间。

师:你的发现能力非常强.

生10:“风花雪月”、“世事沧桑”用得好,使文章的词汇显得很丰富。8

师:嗯.美词。看,你们发现了多少啊,还有吗? 生11:“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中的“旋律”用得好,它写出了四季都很美。

师:每一个丰节都是一种旋律,每一个丰节都是好天气。

生12:“会发现一篇美文蓦然亮在你的眼底”中的“蓦然”用得好,表达出了一种喜出望外的感觉。

师:她对这个词的体会到住了。说得多好啊。

好,这位同学想改正他原来的弱点,再让你试一试,要简洁。

生13:“忆及往昔的风云厮杀”中“厮杀”用得好。

师:“厮杀”在这儿形象地指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看,这位同学通过学习有进步,知道怎样去找 师: 下面继续进行我们的创造性学习.我们先把写夏天也是好天气的几点好处读一下,这一次读,要读出表情。从“这样的时刻,是一种别样的生活”读起,读到小女孩、小男孩时,都要有表情,好不好?(生齐读“这样的时刻”以下五段)师:再来读最漂亮的两段,写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女孩子读女孩子的,男孩子读男孩子的重音要读出来。(老师范读写女孩于的那一段)(女同学一齐试读第一段,男同学试读第二段)师:男同学读得确实像男孩子,“扑通”两字读得特别好,我觉得还可以夸张一点,下面女孩子、男孩子再一起来演读一遍。演读是什么?就是要有表情地读,声音也应该传达出感情。(女同学和男同学分别齐读这两段)师:刚才大家读的这两段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反复.

师:反复出现“这样的时刻”,组成段首排比。后面三段没有,老师加上去了,是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加上去也可以,不加上去也可以。加上去有一种整齐的美,减下来有一种变化的美.

下面我们用“这样的时刻”来说一句创造性的话。一定要是自己想出来的。话题是“当新年来到的时候”,每人以“这样的时刻……”领起,说出一段话。请拿起笔,开始思考。(板书:演读 说“创造”的话)师:想一想新年的荚,新年的快乐,新年的情景,新年的自己的家,新年的别人的家,新年的城9

市,新年的乡村等等。(学生思考,教师巡回、鼓励)师:下面我请这一组的同学来说。一个接一个,大声地朗读,这样连起来就是一篇小小的美美的短文。我先说,同学们接下去说.

新年来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生1:这样的时刘,随处可以听见爆竹声。

生2:这样的时刘,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生3:这样的时刘,到处都是欢歌笑语。

生4:这样的时刘,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来庆祝这美好的日子.

生5:这样的时刘,人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说,终于可以过新年了.

生6:这样的时刻,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生7:这样的时刻,我们正在过新年。

生8:这样的时刘,就会很热闹(大声)师:哟,把我吓一跳。(笑)你们都说得很好,但是老师要批评你们,你们说的都是欠语。应该描写一下。那灯光呀,烟火呀,笑脸呀,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呀……咱们留着下次说,好不好? 这一节课我们用的是非常有趣的学习方式读,边说边读,边读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说“发现”的话,充分表现了同学们语文学习的能力。说“创造”的话,也表现了同学们的调皮劲,老师很高兴。谢谢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下课。

问题1.教学过程由哪几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是什么?(12分)问题2.本课教学主要体现了什么教学理念?有什么特点?(10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4—2005学第: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

汉语(师)专业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5年7月

一、填空题(把正确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每空1分,共10分)1.汉语、文学 2.鉴赏 3.实践 4.语感 5.形象 6.资源 7.整体 8.节奏 9.心智

10.独立

二、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小题6分,共24分)1.答:制定计划,有效预习;高效听课;优质作业;扎实复习;课外学习;系统小结。(以上6点各1分)2.答:所提问题应具有适当的难度;(1分)所提问题有具体的针对性;(1分)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1分)对学生的应答应给予及时的反馈;(1分)11

不要使学生处于连续的“被追问”状态。(2分)3.答:耐心专注地倾听,(2分)自信负责地表达;(2分)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分)4.答:①积极的角色态度和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②热爱学生;

③具有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

④始终保持一颗童心;

⑤富有同情心和耐心;

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上6点各1分。

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论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1.答:作文情境教学的方式:①把现实引入课堂;(3分)②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胸中积蓄”;(3分)③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3分)联系实际6分。

2.答:语文知识教学原则:精要(2分)致用(2分);结合实践(2分);注重言语情境(6分,其中答出以下三小点各2分:①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决定取舍;②在疑难处学习;③在精彩处学习.)联系实际3分。

四,分析题(36分)(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4分)答:1.①鲁迅反对当时的反动统治,故称“逆子贰臣”。(1分)②号召并引导了众多被压迫被奴役的年轻人走上反抗道路。(1分)③鲁迅不仅腹背受敌,还有来自旁侧的攻击,因此得“横站着”。(1分)④过分地拔高与美化。(1分)2.①伟大的人格(2分)②战斗的精神(2分)12

③超人的殊勋(2分)3.①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2分)②他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引导我们不懈地去追求。(2分)(二)分析下面《夏天也是好天气》课堂实录,回答问题。(22分)答案:

问题1:共5个环节(2分)①导入。通过指导读重音,明确题旨;(2分)②整体阅读.用“读”与“说理解”的话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2分)①选读.让学生畅谈自己最喜欢的内容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2分)④寻读,让学生在“晶析语育”、“欣赏语言”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自学、自得,自悟.(2分)⑤演读.进行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语言、用语言的活动中开阔视野,受到美的熏陶.(2分)问题2:

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求知、情感的需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6分)②特点:为学生创设了进行自主学习的情境(1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1分);每一环节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操作性强(1分),面向全体,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分)

下载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0篇)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 通过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

    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唐维俊 本学期我担任数控机械加工班语文教学工作。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本人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基础掌握了初级中学语文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能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并......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5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3班和1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与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1、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构成与理解,还是教学方法和教......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研究》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已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结合第一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 目前我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研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