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教师成为研究者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所在
二、你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所在吗?
我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所在”。
因为教师专业化,是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例如我们现在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培训,教育部给这个项目赋予的使命之一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也要改变原来“教书匠”形象,向研究型人才发展。
2.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也为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3.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教师要适应新课改,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和拓展自己的专业素质及业务水平,不断地
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标准的研究型教师。
第二篇:教师成为研究者势在必行
教师成为研究者势在必行
我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确实首先应该实现教师成为高标准的研究者。教师专业化,是实现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种教师实际行为,不是一句空话。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需要每天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定期出去培训和交流,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需要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更新,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和总结,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作好准备。应该结合自己的学情、环境、条件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思、同事互助或导师引领等相互渗透,重研讨、重实践、并且不断总结,而不甘愿做一个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教书匠”。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创造性在于学习和提高自己“转识成智”的能力,即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转换知识观,而且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场合、不同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知识形态,采取不同的传递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在这些知识面前善于判断、选择、取舍,并能够进行不同知识的组合、转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着手解决问题,而不甘愿做一个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单一学科的“教书匠”。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具体如下:
1.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也要改变原来“教书匠”形象,向研究型人才发展。
2.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也为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
3.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加强研究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对于教师本身而言和从教育教学的实践要求出发,都需要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
是的,教师这个行业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立足课堂,关爱学生,认真反思。
非常赞同曹老师的观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势在必行,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所在除了Freemind,我很还用word、Execal、PowerPoint做过类似的工作,对这些软件的使用,熟练后是帮手,如果不熟练是负担。
除了用来辅助教学目标分析,可视化工具还可以支持复习课的总结教学工作,特别是数学课的整理。
第三篇: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
1、材料中的现象表明的是教师何种职业生涯阶段的特征?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有哪些?
答:材料中的现象表明的是教师教育教学“危机期”阶段的特征。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有(1)社会的认知与肯定。(2)学习领导的鼓励与认可。(3)获取公正的报酬与待遇。(4)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5)有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6)进修培训的权利。
2、结合自身实际,试谈谈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哪些?
答: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肯能有如下方面:(1)自身职业道德不搞,不能爱岗敬业。
(2)受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3)社会和生活的压力。(4)与其它行业相比,报酬待遇太低。(5)有感于教师社会地位太低等等。
3、结合材料,谈谈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哪些鼓励措施与支持系?
答:措施:(1)满足当前环境中安全需要的激励措施和满足组织环境中专业发展需要的激励措施。如工作保障和个人人生安全、贷款优惠,有吸引力的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
(2)适当的精神回报。对工作绩效能有积极的反馈和回报。(3)工作自主权与有效性。(4)创作和作共赢的机会。(5)重视表扬与激励。(6)实行教师职级制与绩效制。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请结合实际谈一谈作为中学教师,如何在素质教育深化的改革中的实践中,不断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1)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师德境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向上的高的行为和亮红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高起点上教书育人,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角色形象,不断加强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意。(2)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拥有更加优化的知识结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合理。教师应具备广博而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地理、天文、师德规范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教师应具备较深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知识。(3)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师具有更加全美的专业能力。学习推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教育和个性教育,这就要求具备多元性,多层次性,交叉性的能力结构。
在素质教育深化的改革与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做到:
1、教师要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专业自我成长。
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只有这样,在课堂教育中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终身转变为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实习生的素质,才能在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
2、教师在素质教育实践中践行专业自主成长。
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吸纳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将素质教育理论转化为我们的教育行为,在推行素质教育实践中实行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
3、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还要做一名教育实践的研究者,教育模式的创新者,对于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回避问题,而是自觉研究问题,通过研究既思考解决问题,又能在思考与发现中感受到教育工作的愉悦,实现教师专业的自觉成长。
第四篇: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础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钟潮标2010年10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我国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这个重心中的核心问题。然而,如何在当前课程改革大形势下把握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呢?
一、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一直以来都备受国家、学校、教师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课程改革是必要的、必然的,它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势必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这必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 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即不仅在教学目标上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目标,而且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这无疑要求教师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教育目标观的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教师专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依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即能够独立于外在的压力制订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和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计划付诸实施。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说明,教师专业要从根本上去求发展,今后鉴定教师的重点不在于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从而使教师角色发生本质的变化,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为主动的研究者,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
第一,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是教师能力的一个很大挑战,它不但要求能让学生掌握教学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发现知识、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教师自身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用自己的探究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二,学会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从接受评价逐步转向到主动参与评价,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主动参与,有助于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形成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有效地对自己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教师专业不断改进和发展。
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依存
没有教师就没有课程改革,没有课程改革也不会有教师专业的长期发展,就象课程研究上的一句名言“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课程改革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正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离开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工作不可
能顺利进行,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首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上是人的变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课程改革是不可能实施和成功的。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加上现在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对课程改革的前景无法预料,势必使教师难以舍弃旧习惯和旧观念,缺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从而使我们的课程改革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要想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造成教师专业的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致使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改变与发展,教师由原先的“自主型”阶段向“自我更新型”阶段发展,教学生活与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锻炼与成长。同时教师的关注也得到升华,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持续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以关注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伦理观。
三、课程改革中应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
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师想要获得持续发展,适应课程改革及其新要求,作为一名“学习者”是很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加以省思、研究、改进,成为一名“研究者”。
第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首先,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原来的方法、思想与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成为一名“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其次,从新课程的要求来看,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已成为课程的生产者、设计者和研究者,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世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课程改革作好准备。这说明教师即研究者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第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首先,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而这种知识是教师本人的一种能力与技巧,因此要在课程改革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只能从教师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中得到与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次,课程改革需要大批的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却不对经验深入研究,其真正价值只能是经验的重复。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或者教育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探索精神,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最后,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教育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教师要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就必须对自己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和探索,坚持自己深思熟虑的教育观念,并不懈地确信、恪守与实践。
四、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成绩效果的判断。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评价适当与否,不但影响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而且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事实上,教师中大多数都有强烈的事业心,希望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帮助他们发展比判断他们工作的等第更有意义。为此,在课程改革中,管理者应注重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向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要发挥展示、改进、激励的功能,把评价看成是教师展示才华、追求卓越、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评价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自觉地发挥能量达到管理者的目标,并不断地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使教师个人发展需要学校集体需要得到融合,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力。
再次,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一个长期负责的工厂,工作中的任何成绩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晶,缺少综合评价,就无法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表现,无法把握教师的发展倾向和发展需求。
最后,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主张教师自我反思。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发展的质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要求教师自我反思,吸取前面一些错误的经验、教训,建立自我剖析的档案,养成反思的习惯和形成良好的反思技能。这将帮助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快速发展。
当然,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全面地去了解,也不可能靠几个人的力量去推动,因此,在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运动,也不是通过一时的突击可以奏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或者说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课程改革
走向成功。
第五篇:“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调查研究与思考
“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调查研究与思考
【摘要】 通过对职业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整理、分析调查研究资料,概括调研结果。调研中就“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设计调研主题,重点调研职业学校教师教科研意识现状和错位的问题、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成长道路、教科研课题的来源以及有效开展“教师研究者行动”的着力点,得出调研结论,为职业教育决策提供调研依据。
【关键词】 职业学校教师 研究者 教科研 调查研究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钱伟长院士说:“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学没有教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师必须是研究者。
教师掌控职业教育教学领域话语权的法宝是什么呢?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要把控课堂、授人以渔,应当实现四个转变: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由应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教师提升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改进日常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增强应对新环境的能力、获得理性的升华和精神的愉悦。从而最终取得掌控教育教学领域话语权的法宝。
目前,江苏地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高度重视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搭建平台,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活动。然而,职业学校如何引领一线教师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如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积极响应者,等等,是摆在等职业教育决策者、职业学校领导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对江苏地区几所高职、中职校的教师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调研目标
⑴职业学校教师教科研意识现状;
⑵职业学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道路;
⑶职业学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着力点。调研对象和方法
3.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中对江苏地区在教育科研工作搞得比较突出的几所中高职学校和几所薄弱学校的部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3.2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针对此次调查研究,我们编制了无结构型问卷,内卷设计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教师教科研意识现状、教师教科研能力构成、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成长道路、教师教科研课题的来源、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着力点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采用了无结构式访谈法。我们随机与部分老师进行了半控制的访谈,事先准备了粗线条的问题大纲,有的问题是在谈话中形成的,尽量让被访谈者充分发挥积极性,双方互动,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谈与讨论。调研结果
4.1 问卷回收及访谈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68分,收回有效问卷68份,回收率100 %。
个别访谈9人次,集体访谈1次,其中存在访谈偏差1人次(剔除其访谈资料)。
4.2 调研资料整理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笔录的归类、整理和分析,我们就这次调查研究的主题概括出如下调研结果。
4.2.1 教师教科研意识错位的主要表现
在众多职业学校教师潜意识中主要存在着以下教科研错位意识:一是科研意识薄弱、功利思想严重;二是申报经验不足、畏难情绪严重;三是合作意识不强、组织实施能力差;四是缺乏教科研能力、研究层次较低„„其中第四方面表现得最为严重。
4.2.2 教师不能正确认清教研、科研与成果的关系
在问卷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对于“教研与科研间关系是怎样的?”的回答一般受访教师不知晓。通过调研,我们帮助部分教师理顺了这一关系,使他们认识到,教研工作的范围广,包括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科研工作主要是指有关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形成自己独特见解,这种见解既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产品、专利或精品课程等;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但就教师本身而言,要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必须以科研为重要手段。
对于“一定要写论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教研与科研吗?”的回答,所有的受访教师都是一一致否定的看法。他们谈到,教师进行教研、科研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教研与科研能力,主要是通过教研、科研成果的精华----论文的发表来体现的,论文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通过撰写论文,不但可促使自己掌握学科动态,更新知识和深化知识,而且还可促使教师把新的教研成果和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教学实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2.3 对教师教科研能力构成的认知情况
当问及到“你想成为教师研究者应该具备哪几方面的能力?”,部分教师茫然。
我们认为应该具备三方面的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一是申报课题的能力。课题申报是教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教科研的基础。课题申报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教科研能力积累的佐证。该能力集中体现在选题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上。二是组织实施课题的能力。课题的组织实施是指课题立项后由主持人按照研究计划进行分工协作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其中主持人作用发挥的大小、强弱直接关系到教科研课题完成的质量。在此过程中,课题主持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很重要。三是撰写论文的能力。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是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论文质量的优劣是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而通过论文的撰写也可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4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成长道路
对于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研究者,成功转型为研究者的职业学校教师,他们谈到的体会概括如下。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成长道路的起点是阅读----书籍、期刊(提高理论修养,掌握语言系统);着力点是研究----问题就是课题(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增长点是反思----思考、积累(步步高);驿站是写作----思辨中升华„„继续研究。
他们认为,成长之路无止境,没有终点。沿这条路走下去,没错!
4.2.5 教科研课题的来源
受访教师对“教科研课题的源头活水在哪儿?”作了讨论,他们认为,教师的教研与科研的选题应扬己所长,根据自己和团队的特点进行选题,选题宜小不宜大。课题主要来源于:(1)源于理论教学;(2)源于实践教学;(3)源于工厂实际;(4)来自于教师对知识的系统化;(5)源于教师对知识的更新;(6)源于学科知识的交叉;(7)源于兴趣;(8)源于对学术的追求。正如他们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4.2.6 教师开展教科研着力点
找到支点,你能撬起地球吗?转型为研究者的职业学校教师们认为:
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基点----“草根研究”。职业学校中的教科研应基于“为了教育”、“关于教育”、“在教育中”,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研究内容与学校需求 “零距离”,研究目标要与教育场景“零位移”,研究实施要与教育实践“零间距”。
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重点----问题研究。它是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将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教师可将教学研究渗透于“备课:寻找问题—上课:实施尝试—听课:感悟技艺—评课:优化尝试—课后:反思调整” 的每一个步骤当中,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将学校变成教学研究的基地,融教学于教育情景之中,变教室为研究室。
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亮点----微型课题研究。它是相对大课题研究而言的,是教师解决
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不以理论研究为主的一种微观的应用性质的研究,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具有“小”、“贴”、“实”、“真”等特点。一个问题即是“课题”,一个主题即是“课题”,一个愿景即是“课题”。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事故”,而是困惑;将反思内容提炼为一个主题,有了贯穿研究的线索,方向才能明确,目标才能清晰;当自己在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 教育教学作憧憬与勾画,并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教育工程、某一种特色教育或一种教学模式,并形成你的教育教学愿景。
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热点----教学反思研究。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需要靠感觉和悟性,而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学生,来自于教学闪光点和教育机智的瞬间捕捉。我们不必过分追求所谓学术论文的“规范”,而应选择教学后记、教案反思、教育Blog等随笔类“自由”文体风格。教师从教学成功预设、教学机智运用、学生课堂表现、教学细节疏漏、再教设想等方面,写出教学实践、记下读书感悟、“博(客)” 出观点争鸣,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协调、决策、处理事件中疏忽之处,协调矛盾缺憾之点,布置任务纰漏之惑。这种永不停歇的追问能帮助自己增强问题意识,使课堂教学走上高效循环之路。我们的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认识到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首先要解决教师教科研意识错位的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清教研、科研与成果的关系;通过正确引领,在成为研究者的成长道路上提升教师教科研三方面的能力;通过挖掘教科研课题的源头活水,基于四个着力点有效开展教师教科研活动,稳步使职业学校教师成功转型为教师研究者。
(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魏国生 22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