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读名著《给教师的建议》的体会
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全书共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教育家给教师指路的,阐述着教书育人的真理,确实给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展现了教师教育人生态度的一种凝练,使我们明确怎样去做一个优秀的教书育人者。
通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们不知不觉的穿过时空隧道走进了1918年12月28日,去详细了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种急于认识这位大教育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从出生到上小学一直到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总是积极向上的,勤恳的,一生写作了41部教育专著,1200篇童话,生前被评为乌克兰功勋师,获得2枚列宁勋章,多枚马卡连科奖章。应该说,苏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苏联的教育事业上,这一点是公认的,是我们现代教师应该学习的精神。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⑤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⑥,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成书于十九世纪初期,虽然在时间上和我们相隔很远,但其内容中闪现的教育理念是和我们在同一时代的,尤其是书中要求教师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应该善于自我表现的理念等等。总之,书中有许多建议是我们教师今天应该借鉴的。
业务笔记《开拓创新的课堂教学》
<一>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应做的包括:指导研究题目的选择,指导研究活动的计划,参与具体活动的进行,指导研究结果的提炼、处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能力等等。<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据专家分析,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改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被淘汰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与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业务笔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一种演示工具,也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教育的全面改革,也助使物理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编制系列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同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以及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来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能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利用课件演示方面,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或上网搜索,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例如,在教授物理兴趣班的活动课教学中“声音”一节时,利用网络下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其中导入部分有留声机发声振动、雷电发声、鹰抓老鼠、蝙蝠发出声波反射等课件;在“声音的传播”中用了留声机音乐(声源)、声波动画、人耳结构等。以上课件都配之以声音、动画、文字说明,生动逼真的再现了声音的发生、传播、接收的机理,演示出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很好的辅助。
二: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在教学整合的反思
反思: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实验都能通过软件虚拟(模拟)进行,确实很理想化、很方便、也很美观。然而在教学中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如果过分依赖和渲染,会误导学生,以为只能在电脑上实现。一定要明确通过软件虚拟(模拟)进行,只能作为常规实验的补充。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动手实验,甚至课外小实验,都希望尽可能以真实器材、简易(学生容易获得的)器材来实现,返璞归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探寻规律,来分析实验数据,来认识实验误差,以提高对物质世界的组织结构与运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和创造思维。
第二篇:名著导读 心得与体会(推荐)
《管理学》读书心得
班级 姓名:黄成 学号:
摘要
摘要内容:
1.管理是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五种职能(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4.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利。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管理职责的性质决定了管理者既是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监督者地角色,通过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识别潜在的机会和威胁。作为传播者,管理者把监督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传递给相关员工。有时也因特殊原因而隐藏特定的信息。管理者地最后一种信息角色是发言人角色。3)、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第一种决策角色是企业家角色。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对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如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或分明新工艺等。第二种决策角色是冲突管理者,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如平息客户怒气,调节员工之间的争端等。第三种决策角色是资源分配者。第四种角色是谈判者角色,其谈判的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组织等。
5.管理者的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具备以下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各层次的管理者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比例是不一样的。6.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他所主张的科学管理理论包括: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额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计划职能,有所有的个人和部分工长承担执行职能。7.行为管理 1)、梅奥(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只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8.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1)、学习型组织:即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2)、精益思想:根据用户的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的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求拉动产品的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3)、业务流程再造。4)、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五个条件:1)、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2)、不是物理性资产;3)、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4)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5)、超越特定的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关键词:科学管理 资源分配 决策计划 领导控制 组织创新
目录
1.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3 1.1管理活动······················································4 1.2中外早期管理思想··············································9 1.3管理理论·····················································12 2.决策与决策方法···················································97 2.1决策与决策理论···············································98 2.2决策过程····················································101 2.3决策的影响因素··············································104 2.4决策方法····················································108 3.计划与计划工作··················································124 3.1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125 3.2计划的类型··················································128 3.3计划编制过程················································134 4.组织设计························································163 4.1组织与组织设计··············································164 4.2组织的部门化················································176 4.3组织的层级化················································182 5.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204 5.1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209 5.2管理组织变革················································212 5.3组织文化及其发展············································220 6.领导概论·······················································235 6.1领导的内涵··················································236 6.2领导风格类型················································239 6.3领导理论····················································242 7.激励···························································251 7.1激励原理····················································252 7.2激励的需要理论··············································254 7.3激励的过程理论··············································260 7.4激励实务····················································2641.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1 管理的定义
关于管理的定义有多种。福莱特的经典定义为: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在我看来这句他更加侧重与强调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显然,这样定义管理是不够全面的。
罗宾斯和库尔塔认为:管理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有效的完成工作的过程。这一定义很明显强调了人的因素和管理的双重目标,即既要完成工作,又要讲究效率。
刘易斯等人指出:管理是指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之立足于组织资源,当然资源是属于管理内容的一部分,但很明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普伦基特和阿特纳把管理者定义为: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在此基础上把管理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或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定并实现目标的活动。这一定义更加具体,突出了管理的职能。
徐国华等指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 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说明管理具有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第二层含义是第一层含义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第三层含义又是第二层含义所要达到的目的,即通过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来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以上三层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整体,是比较完整的定义。
杨文仕和张雁认为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该含义与前一定义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它强调人的作用,而忽视了对其他资源的作用。而本书则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这一定义则又对管理作了进一步解释:①、管理的载体是组织。②、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③、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很显然这一定义的对象是比较完整,这样也同时把管理的范围扩展到诸多领域。④、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这些职能很精确的概括了管理的功能,让管理定义更加完善。⑤、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在现实中往往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这也就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1.2 管理的职能
20世纪初,法国工业家法约尔在其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写道,所有管理者都行使着五种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5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两位教授孔茨和奥唐内尔在教科书中,把管理的职能划分为以下五种: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当今流行的教科书一般把管理职能压缩为四种: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而本书则将其定义为: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种。可以理解为: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管理者在行使其他职能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决策和计划的问题,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1.3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3.1 古典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额、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与泰罗同时代的人,如吉尔布雷斯及其夫人莉莲·吉尔布雷斯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研究步骤是:通过拍摄相片来记录个人的操作动作、分析哪些动作是合理的、应该保留的、哪些动作是多余的、可以省掉的,哪些动作需要加快速度,哪些动作应该改变次序;制定标准的操作程序。
1.3.2 组织管理理论
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包括六种基本的活动: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14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和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指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和协作的气氛)韦伯的贡献
他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对于权威,他认为有三种类型: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和理性合——合法的权威。
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或理想行政组织形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存在明确的分工、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行政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组织关系与外界关系也是这样。
二、决策与决策方法
2.1 决策与决策理论
2.1.1关于决策的原则要想达到最优就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真实了解了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但是在现实中上述条件往往是得不到满足的。
2.1.2 决策的依据
管理者在决策是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的水平。但在现实中管理者在决定信息的收集以及如何处理信息时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分析。信息量地过大或过小都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的。2.1.3 决策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
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决策者要充分了解相关备选方案的情况;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机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种理论的决策者事是完全理性的,在现实中往往是不可能正常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所以逐渐地被行为决策理论所代替。行为决策理论
关于行为决策理论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理论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它提出的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即人是有限理性的,在我看来人们由于现实复杂的外界因素,思维和想象力具有局限性,而且很容易受情绪所影响,由此产生的知觉上的偏差,生活中决策者也只能尽量地了解信息并指出决策,所以决策者选择的理性也是相对的。2.2.1决策过程
决策过程主要包括诊断问题(发现机会)、明确目标、拟定方案、筛选方案、执行方案、评估效果这六大过程。很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决策是一种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以上的过程步骤层次鲜明,层层递进,只有很好地处理了这些过程的执行效果才能有更大的希望达到预期的决策效果。2.3.决策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
环境的因素包括了环境的稳定性、市场结构、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这些知识一般外界因素,影响的因素当然还包括了其组织自身的因素。但这些外界因素其影响又是很大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决策者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才能更好地趋利避害,使其受到的影响达到更小。组织自身的因素
自身因素包括了组织文化、组织的信息化程度、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根据哲学思想之内外因学说,内因起决定作用,虽然决策不完全是内部因素,但一个组织自身的内部条件以及文化对决策者作出的决策的影响是十分大的,因而在现实决策中必须重视组织自身内部的建设。决策问题的性质
一个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对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这是一个是重要的问题,关乎组织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那么这个决策就必须在大量的决策信息参考基础上去斟酌,才能做出决策,和一般的决策当然有着截然不同的过程。决策主体的因素
个人对风险的态度、个人能力、个人价值观、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包括了风险厌恶性、风险中立型和风险爱好型,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决策者在决策中的情况,因而是十分有影响的,像我本人就是一个风险介于中立和爱好型的,因为在我看来决策就是针对机会的一种把握,机会是很容易溜走的,因而我更偏好与去冒险试一试。2.4 决策方法
2.4.1 定性决策方法 在人们面对信息不完全决策问题时,比如对新环境里出现的新问题,就难以使用对数据依赖很高的定量方法。著名的头脑风暴法就是一个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方法,对这种问题是非常有用的,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倡导创新思维,它是集众家之长去解决新问题,对于突发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定性方法还包括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
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管理者有时需要对企业或企业某部门的经营活动方向进行选择,可以出去“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和“政策指导矩阵”法。其中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把企业经营业务状况分为四种类型,即瘦狗、幼童、金牛、明星。企业可以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然后再针对自己的企业或部门进行相关的决策,这样的话对决策有着更加正确的指导性。2.4.2 定量决策方法
其中主要包括了确定型决策方法、不确定性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三种。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其中涉及应用统计学、运筹学的内容就不做解释了。2.4.3 计算机模拟决策方法 2.4.4 决策模拟演练
三、计划与计划工作
3.1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3.1.1 计划的概念
所谓计划内容必须包括“5W1H”,即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Why-为什么做?原因。Who-谁去做?人员。Where-何地做?地点。When-何时做?时间。How-怎样做?方式、手段。虽然在现实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计划做事,但是我们如果不按计划做事则只能听之任之于自然了,所以我们在现实中还是需拟定计划做事!
3.1.2 计划与决策
计划和决策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这是因为:计划是决策的前提,计划是决策逻辑的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3.1.3 计划的性质
计划的性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即计划工作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在我看来,任何组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使命,决策活动为组织确立了存在的使命和目标并且进行了实现方式的选择。计划工作是对决策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进一步展开和细化。组织正是通过有意识的合作来完成群体的目标而生存的,因此组织的各种计划及各项计划工作都必须有助于完成组织的目标。如果说决策工作为组织生存确立了组织的生存目标和使命,那么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连接我们的彼岸和要想抵达的此岸,给组织提供了通向未来目标的明确道路,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基础。计划的目的就是使所有的行动保持同一方向,促使组织的目标实现。至于管理人员从高层到第一线基层管理人员都要进行计划工作。高级管理人员计划组织总方向,各层级的管理人员还须再据此制定相互协作的计划,从而达到组织的总
目标。
33..2
2计计划划的的类类型型
计划的类型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计划,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孔茨和韦里克的分类: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方案、预算。3.3 计划编制过程
计划编制本身也是一个过程。虽然可以用不同的标准把计划分成各类型,计划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管理人员在编制任何完整的计划时,实质上都要遵循相同的逻辑和步骤。
一、确定目标
二、认清现在
三、研究过去
四、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
五、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六、制定主要计划
七、制定派生计划
八、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四、组织设计
4.1 组织与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组织机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所谓知识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构架,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组织机构可以用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行三种特性来描述。
组织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专业化分工的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控制幅度原则权责对等原则、柔性经济原则。在组织设计中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多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环境的影响、战略的影响(梅尔斯和斯洛进一步考虑到外界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形象地总结了四种战略类型以及相关的组织机构类型)防御者型、探险者型、分析者型和反应者型。反应者型一般也是出于动荡的变化的环境之中,但限于决策者的市场判断能力、内部管理能力、主动应变能力,组织很难及时对外在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只好采用被动反应的战略以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这种战略明显是低效率的,组织往往面临强大的变革压力。
4.2 组织的部门化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部门精简高效是每一个部门设计者所追求的理想效果,作为一项基本的原则应当贯彻在部门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项活动过程中。部门设计应在保证组织目标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下,力求人员配置和部门设置精简合理,不仅要做到“事事有人做”,而且要做到“人人有事做”,工作任务充裕饱满,部门活动紧密有序。4.3 组织的层级化
企业层级化设计的核心任务是确定完成任务需要设定的层级数目,有效的管理幅度是决定组织中层级数目的最基本因素。所谓的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这些下属的任务是分担上级主管的管理工作,并将组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然后付诸实施。有效的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地工作能力、工作内容、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等。层级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集权与分权。为了提高职权的有效性,在做出决定之前,管理者必须对职权的范围进行界定,并且在此范围内谨慎的行驶职权。职权在被接受之前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这四个条件是:在做决定时,下属必须能够理解沟通内容;在做决定时,下属必须深信他的要求与组织的宗旨是一致的;在做决定时,下属必须深信他的要求跟他本人的兴趣是一致的;在做决定时,下属在体力和精力上应能给予配合,职权的行驶不能逾越他们的能力和服从范围。职权分为三种形式: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组织层级设计中的授权含义:所谓授权就是组织为了共享内部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力或职权授予下级。这些权力或职权委派给了下级之后,下级可以在其职权范围内自由决断,灵活处理问题,但同时也负有完成任务并向上级报告的责任,上级仍然保留着对下级的指挥和监督权。授权的含义有:分配任务、授予权力或职权、明确责任。有效授权的要素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信息共享,组织中的信息作为一种共享资源,组织如果能够使员工充分地获取信息资料,就会大大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的主动性。提高授权对象的知识与技能,组织必须对员工进行及时、有效的培训,以帮助他们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培训能够有效地帮助员工进行自主的决策,提高他们参与组织活动的能力,并为组织的团队合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放权,组织若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就必须真正地放权给团队中的各个专家和基层人员,使每个成员都能根据工作过程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安排,这样,各种类型的权利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激励绩效,组织应该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对组织成员绩效贡献给予奖励,这种奖励系统应该既包括工资和利润提成,也包括一定的股权比例,如职工持股计划(ESOPs)等。
在授权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几个重要的原则:重要性原则,组织授权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所授权限不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要敢于把一些重要的权力或职权放下去,使下级充分认识到上级地信任和管理工作的主要重要性,并且把具体的任务落到实处。适度原则,组织授权还必须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授权过往往造成主管工作量过大,授权过多又会造成工作杂乱无序,甚至失控,所以不能无原则授权。
五、组织变革及组织文化
关于组织变革我认为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赶上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其内部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生产效率得到最优化的组合。
组织变革可以分为至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梯形改革两种。至上而下的改革可以优化领导结构,实现管理分工更加明确,但是同时又容易造成多头领导,不利于企业领导者的集权,易造成组织层次冗杂,对于一个命令变化会产生很大影响,高层领导的决策不能很快的传达到基层中去,从而影响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合理化发展。
六、领导概论
关于领导概论,“霸权主义”要不得,“无为而治”也是不行的,在我看来,“甩手掌柜”才是好领导,许多管理者有的可能是出于“身先士卒”的心理,有的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就是比别人强,总是喜欢替下属想办法、拿主意。没错,不是出主意,而是拿主意,别看这一字之差,它们的含义可是大不相同,出主意是帮助员工想办法,目的是启发员工的思路,用的是商量的语气,而拿主意则是替员工想办法、做决定,已经没有员工的事了,基本就变成了领导一个人的戏。实际上,逼下属自己想办法也是一种育人之术,而育人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个不想育人、不会育人的管理者绝对是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其实,许多管理者之所以不想让下属抢了自己的风头,是因为没有享受过育人的快乐,看着自己花心思培育出来的人在舞台上大放光彩,那种兴奋劲儿和欣慰感可比自己在舞台上出彩得多。
关于抓权与放权
“无为而治”这四个字顾名思义,说的就是以近乎“不做事”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达到做事的目的,这四个字用到企业管理工作中就是要懂得“放权”,尽量避免事必躬亲。但是,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有很多管理者总是过分追求忙碌,似乎只有忙起来,并忙到不可开交的程度,生活才算充实,企业才会好,心里才会踏实。当然,勤劳并没有错,勤劳致富的理论也没有错,问题是勤劳不一定等于忙碌,这是两码事。一个企业不能全是忙人,因为忙会带来乱,而乱则会导致效率低下。人在忙的时候往往容易注意力过于集中,视野就会变窄,只知道埋头拉车而不知道抬头看路。这样就容易忽略掉大局以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匹配关系,从而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无效劳动的产生。这时企业里的“闲人”就显得非常重要,他们的工作就是静静地“观察”与“思考”,站在比劳动者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协调各种事物间的关系从而确保大局,这恰恰是管理者的“本职”工作。这种“闲人”一个小时的工作成果,其效率可能抵得上十个“忙人”忙活一个星期。
管理要分层
尊重层级管理
中国现今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由于组织结构的不完善或是运作机制的不成熟,经常会发生越权管理的事情。
在私营的小企业中,尤其是那些只有10个人左右的企业,很多事情如果老板不亲力亲为,根本找不到人来做。这时过于严苛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就会栓往企业的手脚,使企业丧失小规模特有的“灵活性”。因此,越权管理在某些情况下还是有它积极的一面。只是要把握好度,如果领导管的“闲事”太多,甚至完全忽略了中层,就会造成权力不清晰、章法不明确的混乱局面,对企业的管理效率带来极大的伤害。
所以,总是“身先士卒”、“战斗在第一线”的领导未必是好领导。管理者应该善于用人做事,而非自己做事,层级管理一定要得到尊重与坚持。实行层级管理有以下几项优势:
(1)管理层次得以简化,领导重心下移,提高管理效率。(2)有助于管理从宏观粗放向微观细致方向发展。(3)有助于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4)有助于改善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5)有助于各部门之间竞争局面的形成。(6)有利于青年干部的迅速成长。
层次不在多,而在精
一个企业发展壮大,应该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的扩大、制度规范化和人性化、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素质提高,而不是表现在管理团队越来越复杂、庞大,一个“臃肿”的管理层不仅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还会成为企业的累赘和负担。简化管理层次,鼓励人们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是优化管理的核心。一般来讲,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在业务量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越多,所需的人员就越多,企业运行成本就越高,所以企业能正常行驶其管理职能的前提下,管理层次越少越好。
管理层次减少表现为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管理层次越少,高层领导和管理人员指导和沟通越紧密,工作视野也就越广阔和直观,这样有利于把握市场经营机会,使管理决策快速准确。
2、有利于精简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必然要精简结构,特别是一些不适应市场要求,能被计算机简化或替代的部门与岗位。
3、有利于培养管理人才,组织结构的层次越少,一般管理人员的业务权限和责任必然放大,这样可以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有利于培养下属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造就一大批管理人才。
4、有利于节约管理费用,管理层次减少,人员精简,加上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和替代功能,实现办公无纸化、信息传输与处理网络化,这样可以大幅减少办公费用及其他管理费用。中层不能太“胖”
我曾经在一些资料上了解到,有人对美国39家公司进行了调研,研究结果表明,成功与不成功的公司的最大区别在于“单纯与否”。只有单纯的组织才最适合销售复杂的产品。事实也的确如此,大部分优秀公司的管理层员工相对较少,员工更多的是在实际中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办公室审阅报告,它们的结构形式只有一种关键的特性:简单。只要具有简单的组织形式,用很少的员工就可以完成此项工作。管理学家们对优秀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型公司的核心领导层没必要超过100人,及“百人负责”。麦当劳的管理人员也很少,正符合雷·克拉克那句经久不衰的格言:“我相信公司的管理应该是‘人越少越好’。”全球零售业大王沃尔玛公司,其创建者萨姆·沃尔顿说,他相信总公司总部空无一人的规则:“关键在于走进商店仔细倾听”。卡尔森认为,中层管理人员是一层海绵,如果中层人员少一些,亲身实践管理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全美最受崇敬的经理、美国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在给通用减肥时,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削减中层人员。
所有复杂的组织都会存在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它使得管理者无法把目光专注在应该关注的事上。相反,却进行着数目极其庞大的昂贵的、无生产力的活动,因此,要想使组织更有效率、更有活力,就必须给你的中层领导减减肥。现代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机构臃肿带来的管理成本增加,有时管理成本甚至会超过交易成本,而机构臃肿带来的另一个问题:不能灵活的采取行动。所以中层管理层不宜太臃肿,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可以让企业变得更加灵活机动而富有成效。
在企业日常管理中,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应善于启发员工自己出主意、想办法,善于支持员工创造性建议,善于集中员工的智慧,把员工头脑中蕴藏的聪明才智挖掘出来,使人人开动脑筋,勇于创造。
2013-8-26
第三篇:给教师的建议体会
读《给教书的建议》心得体会
牛 学 梅
大 张 屯 中 学
音乐教师读书体会
教师读书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坚持不懈的读书,读好书,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才会储备真知,才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才会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展现个人魅力和为师者的风范。
读书有甜。一本好的书,是一个足以让你“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人,或在大树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仰或俯,或高唱或低吟,心态自由,兴味十足。读书有苦。读书是一桩苦事,并非所有的书都是你所爱读的。比如有的工具书艰涩而枯燥,但身为教师的你,不读通工具书,显然是无法适应你的工作;比如有的哲学典籍抽象而深奥,常常让人敬而远之,但如果你对于哲学一无所知,那么你的思考常常缺乏深度,你的生活往往缺少智慧„„读书之甜,让人心向往之;读书之苦,又足以让人望而却步。读书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该有酸甜与苦辣。亲近生活,勤奋读书。读书,让你眼目清亮、神清气爽,让你充实,让你宁静,让你幸福。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
就拿音乐来说吧,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后进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
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做好,老师相信你„„”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当学生产生什么事都来做的想法时,当学生学会认识简谱时;当学生争先恐后的劳动时;当学生有一次作业得“优”时,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师的不要吝惜表扬,应该由衷地肯定学生的行为。你可以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我为你的行为感到骄傲„„ ”。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歌 曲 《七 子 之 歌¬¬ —— 澳 门》
[设计理念]
根据“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它虽任何 教育功能,但其功能是潜在的,必须通过音乐自身特有魅力对人的情感、心灵作用方能奏效”的特点,认真挖掘《七子之歌》、《东方之珠》等歌曲内涵,将音乐的育人功能渗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演唱歌曲,朗读歌词、比较演唱风格,感情音乐内涵过程中,激发学生民族意识,强化爱国观念。[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2、能用深情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3、通过多种体验,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通过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体验,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
2、认识弱起拍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3、通过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教学方法] 视听结合法、类比法、分析、讨论与实践法。[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多媒体教学用具。[教学过程]
一、“音画同步法”引导欣赏
1、欣赏交响乐《1997•天地人》序曲。
2、思考:乐曲表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乐曲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描绘的意境?
3、议论:曲作者用那庄严的钟声、美妙的歌声和乐声谱写一曲中华儿女的爱国心声。作品形象再现“1997香港回归”交接仪式那神圣、令人难忘的时刻。乐曲不但唤起我们对往日的记忆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乐曲还唤起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与深深的爱国情。
4、师:《1997•天地人》序曲让我们再次认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具有再现生活、表达情感的功能,它还能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人、影响人,所以,作者常利用乐曲表现生活感受,抒发情感。从人的审美能力发展看,认识音乐所具有的表现功能是不够的,我们还应通过作品,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他们对情感的表达。那么,请大爱与我一起再欣赏两首同风格、同题材的作品。
二、比较欣赏
1、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七子之歌》。
2、引导讨论:听过这两首歌曲吗?歌曲的曲名分别代表我国哪两个地方的地名?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们所处的位置?(直接在课件上点击寻找)你了解这两个地方的历史吗?能简要地谈谈吗?(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
3、歌曲比较:
(1)会唱这两首歌曲吗/(引导学生跟琴哼唱这两首歌曲,并思考问题。)(2)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曲作者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你的体会从哪而来?
(3)师根据生讨论结果引导探索,强化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等作用的理解。
如:A、舒缓的旋律与跳进旋律的对比;B、三连音、休止符应用;C、歌曲十度音高跳动形成力度、色彩的对比;D、歌词含蓄与直白的对比。这些体会从听、唱歌谱的对比中得来的。
(展示课件歌单)要求学生边听师演唱,边画出歌曲的旋律线,并通过旋律乐句的演唱对比,体验旋律不同的组织形式对音乐力度、色彩构成的影响,进而体会歌曲的情绪的变化。用添加“三连音”、“休止符”朗读歌词的对比体验方法,认识“三连音”、“休止符”在歌曲的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体会歌词、节奏、旋律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4)归纳:
曲目 《东方之珠》与《七子之歌》
音乐创作手法、曲式结构、风格、音乐与高潮处理手法、歌词表达方式、表达的情感
《东方之珠》
前部分情绪平静、旋律流畅;后部分为音乐的高潮,都用弱起拍的表现手法。抒情、深沉的歌曲;都是二段体歌曲。A、三连音的应用;
B、连续上行几个乐音应用,形成乐段色彩的变化。含蓄、富有诗意。
表达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爱恋之情。《七子之歌》
A、上行、下行音乐短语的应用;B、音程大跳,形成力度变化来构成音乐高潮。通俗、口语化。
表达游子渴望回归祖**亲怀抱的强烈愿望。
三、歌曲演唱处理
师:根据前面的歌曲分析与探讨,加深我们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等音乐要素的作品情感表达中作用的认识。针对《七子之歌——澳门》内涵的思想感情,请学生思考用哪些演唱处理方法,能更好体现游子渴望回归祖**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1、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现对“母亲„„”的呼唤,其心情是否一样,如何体现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提示注意:力度强弱变化时“度”的把握,最后的呼唤“母亲„„”加渐强渐弱的对比,以及演唱形式的变化处理。)
2、根据歌曲原有的要求进行歌曲处理。
3、根据学生设想,进行演唱处理方案的交流与最佳演唱处理方案的选择、应用。
四、总结
通过主题性歌曲的多种体验互化,深化我们对不同作品内在情感体验和理解,并通过歌曲的演唱,体会作曲家融汇在作品中的真挚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希望通过本课学习,大家在体验音乐的同时,能够唤起我们的爱国之情。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演唱歌曲,朗读歌词、比较演唱风格,感受音乐内涵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强化了爱国观念。通过多种体验,加深了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
德育渗透教案
《七子之歌——澳门》
牛 学 梅
大 张 屯 中 学
《青春舞曲》说课稿
牛 学 梅
大 张 屯 中 学
《青春舞曲》说课稿
大张屯中学
牛学梅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音乐第二单元天山之春的演奏内容。这首民歌是由 “西北民歌王”之誉的王洛宾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从一个维吾尔族商人口中获得,并加以整理而成。全曲是由五个乐句都是基本相同的节奏,同样的旋律重复而让人百唱不厌,只在第三乐句的旋律上稍许变化,就能给人以新鲜感。最末两小节是乐段的扩充,在稍许变化的旋律中,用新疆维吾尔族乡土味的虚词衬字渲染,又回到主旋律中去结束全曲。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能力目标:通过音乐活动,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增强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
3、教学重点:歌曲情绪的体验和实践
4、教学难点: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5、教具准备:电子琴、手鼓、铃鼓、自制打击乐器、多媒体课件 6.课
时:一课时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对于我所教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表演法等。
四、说学法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整体感知法、视听法、讨论法、探究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教师示范几个民族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分别说出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动作。设计意图:课前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分散,因此,运用提问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情景导入
1、多媒体播放新疆维吾尔族歌舞《大阪城的姑娘》。
2、要求学生视听后说出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并说说歌曲的音乐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运用视听法、提问法,让学生感受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欢乐的歌舞场面,激发他们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引入新课教学《青春舞曲》。
(三)、整体感知
1、欣赏《青春舞曲》
2、教师和几位舞蹈能力较强的学生为歌曲伴舞。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面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为歌曲伴舞,主要是创设欢乐的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突破难点:
(1)、教师用手鼓示范边拍节奏边朗读歌词。(2)、学生找出歌曲的主要节奏型并拍出来。(3)、引导学生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4)、按节奏朗读歌词。(边拍边读)
4、学唱歌曲
(1)、随电子琴跟唱歌曲旋律。(2)、学生跟录音学唱歌词。(3)、教师弹旋律,学生唱词。
(4)、教师根据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纠正。(5)、完整演唱歌曲(要求唱出欢快的情绪和拍的韵律感)
设计意图:高一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都已经趋向于成熟阶段,已经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由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同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
(四)、音乐活动---探究表演展现自我
1、创编舞蹈动作,为歌曲配打击乐器。
2、全班同学分成演唱组、节奏组和舞蹈组进行唱、跳、奏表演。
3、轮换角色进行表演,并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创编舞蹈动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分角色进行集体表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感受节奏与演唱、舞蹈的结合;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能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通过对比后,更能确切的的掌握歌曲的欢乐情绪。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五)、拓展
1、思考:《青春舞曲》这手歌曲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2、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设计意图:音乐也是一门学科,它渗透着情感教育、道德教育;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不仅能够掌握歌曲中蕴涵的人生道理(告戒人们青春易逝,一寸光阴一寸金,要好好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鉴别、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小结:
今天我们从学习《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中,对我们美丽的新疆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同时还要谨记歌曲给予我们的人生道理:珍惜时光,展现自我。
《青春舞曲》教案
牛 学 梅
大 张 屯 中 学
《青春舞曲》教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青春舞曲》一课的教学中,不追求学生的识谱能力、歌唱技巧,主要是让学生在创作律动和创编节奏中感受和体验新疆民歌的风格特征,感悟其中蕴涵的深刻人生道理。
二、教材:人音版第13册第三单元《天山之春》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具:钢琴(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一)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二)通过欣赏,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三)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立志成材。
六、教学重点:
歌曲情绪与风格特点的体验和实践。
七、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八、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教师示范几个民族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分别说出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动作。设计意图:课前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分散,运用提问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导入新课: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着各具特色,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歌舞,想一想,它属于我国哪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课件: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新疆走走吧![课件:欣赏并简介新疆风土人情]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就是另外一首著名的新疆民歌《青春舞曲》。[课件:欣赏《青春舞曲》]
(二)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2、用手鼓伴奏有感情的朗诵歌词,注意“字正”才能“腔圆”。学生找出歌曲的主
要节奏型并拍出来。引导学生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
3、教师范唱并讲解与欣赏版中的不同。[民歌的演变和二度创作]
4、学生轻声跟唱。[要求用一半音量,吐字清晰有弹性]
5、再次完整连唱歌曲。[要求唱出欢乐情绪和拍的韵律感。
(三)训练与表现 节奏练习:[课件] 节奏与演唱的结合,全班同学分成演唱组和节奏组,进行唱奏表演。[运用不同的伴奏并改变速度、力度等来表现歌曲]
(四)音乐活动
1、创编舞蹈动作,为歌曲配打击乐器。
2、全班同学分成演唱组、节奏组和舞蹈组进行唱、跳、奏表演。
3、轮换角色进行表演,并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
(五)拓展
1、思考:《青春舞曲》这手歌曲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2、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音乐也是一门学科,它渗透着情感教育、道德教育;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不仅能够掌握歌曲中蕴涵的人生道理(告戒人们青春易逝,一寸光阴一寸金,要好好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鉴别、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小结
今天我们从学习《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中,对我们美丽的新疆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同时还要谨记歌曲给予我们的人生道理:珍惜时光,展现自我。
《渴望春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春之声》的第一课时,春是四季之首,她在人们的艺术创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莫扎特所创作的《渴望春天》是一首深受全世界青少年喜爱的歌曲,本节课我以“春之声”这一主题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聆听、学唱、欣赏、朗诵描绘春天景象的艺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与文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及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
1、以“春”为主题,使学生通过歌唱春天的歌曲,欣赏春天的乐曲,来寻找春天,发现春天,感悟春天。
2、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发学生体验在清新流畅的音乐中焕发的青春气息,唤起学生对音乐、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能够用甜美、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渴望春天》,尝试用声音、速度、力度的变化表现赞美春天、渴望春天的心情。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4、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在音乐的启迪和感染下,产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做到用甜美、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
难点:歌曲准确、有感情的演唱及情感的表现。
四、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阶段,加上十三、四岁的年龄正处于变声期,所以我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五、说教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并运用了创设
情境、合作探究、创新实践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听、多唱、多想、多讨论、多创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真正体验快乐音乐的宗旨。
六、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在选择学法指导时,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音乐能力,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动静结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目的。
七、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音乐课件,让学生欣赏任贤齐的《春天花会开》,并播放以春天为主题的风景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音乐风格上自然的走近春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初听歌曲,体验感受
我先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童声合唱团演唱的《渴望春天》,使学生熟悉旋律,初步体会和感受音乐的意境,用一流的音乐本身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简单介绍音乐大师莫扎特和他非凡的音乐天赋,为下面的歌曲学习奠定基础。
2、学唱歌曲
本环节,我采用了听唱、教唱、设疑、讨论等方法,练习6/8拍节奏,准确的换气点和弱起的整齐,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放手让同学们自主探究学习,改变以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固定模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作品的风格,感知歌曲的特点,并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三)巩固练习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会唱歌曲了,但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还不够,所以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通过设疑,讨论,让同学们再次欣赏歌曲,真正理解歌曲的风格和演唱情绪,最后在音乐伴奏下,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演唱,以达到教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在这个环节,我通过播放课件,用配乐,让学生朗诵朱自清的散文《春》及古诗词当中有关春的诗句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强调春之美,音乐美,春之声的主题,唤起
他们对音乐,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五)小结
通过课件展示,师生共同进行总结,一起感受春天,享受美好,珍惜现在,一起渴望春天,最后共同在优美的《渴望春天》歌声中结束。
一、课题阐述: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第单元《难忘今宵》,下面就教材、教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四方面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构思: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难忘今宵》作于1985年,曾多次在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中作为终曲而演出,以突出晚会的主题思想。
这首歌的歌词仅有八句,歌词言简意赅、富有诗意、令人遐想。前四句歌词集中表达神州大地、各族人民共同祝愿祖国好的思想感情;后四句歌词集中表达“青山在,人未老”,友谊长存的思想感情。
这首歌的旋律优美、婉转,颇具抒情色彩。词曲作者分别是音乐文学家乔羽、著名作曲家王酩。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歌唱。
2、、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敢在同学面前大胆自信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创作与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组织能力。
4、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并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歌曲中旋律相同点及相似点的区别练习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演唱歌曲时音准的掌握,情感的投入。
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视听结合法:
在歌曲欣赏的同时,配以画面,让学生视听结合,走进音乐,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
2、情境体验法:
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多处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歌曲的内涵,从而能更好地演唱歌曲。
四、说学法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顺利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准备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听唱感知,整体把握
音乐这一艺术类别主要是通过听、唱的手段来感受内涵、体味情感,又加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歌曲中旋律相同点及相似点的区别练习,理解的前提是感知,而听唱是学生感知的一种基本手段。
2、对比分析,获得知识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探究现象,获得知识。
3、亲身体验,验证结论
五、说设计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哑剧导入,实践体验,再引出历年春晚的尾声歌曲《难忘今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同时为后面《难忘今宵》的学习打下伏笔。
2、新授歌曲,体验情感(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聆听歌曲《难忘今宵》,同时观看近几年来春节联欢晚会的图片,让学生视听结合,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从而初步体验歌曲。观看一小段录象,根据画面请你选择一段合适的音乐。
(撷取学生周围最熟悉的活动场面,进行哑剧表演,并通过画面与音乐结合的实践体验,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又为后面《难忘今宵》的出现打下了伏笔。)
(2)新授歌曲,体验情感
一起聆听李谷一演唱的优美动听的歌曲,结合大屏幕乐谱,思考:
A、歌曲中的两段歌词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B、歌曲中哪些小节的旋律完全相同?
C、哪些小节的旋律相似不完全相同?
帮助学生了解歌曲特点(相同和相似旋律、大跳音程),降低学唱歌曲的难度。具体的学唱过程是,教师钢琴伴奏,学生用lu模唱旋律——加词演唱歌曲——歌曲细节处理——有感情地演唱。
(3)歌曲细节处理
由于歌曲中采用了很多的十六分音符,为让学生唱好这一细节部分,我通过情境提问、引导启发的方法,设计“为什么歌曲中采用了这么多的十六分音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把十六分音符都改为八分甚至四分音符,效果又会怎样?”这些问题,使学生从问题中尝试对歌曲的了解,掌握旋律特点。同时通过比较、讨论曲作者运用的大量十六分音符,理解歌曲的内涵。所以在新授歌曲中,从问题—聆听—体验—思考—回答的思维流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4)词作者介绍
歌曲学会后对词曲作者作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老一辈艺术家的辉煌成就,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热情。
3、情感升华,拓展创造,师生互动
通过对两位作者的了解,让学生对这首歌曲又有了深一层的领会和感悟。拓展环节设计让学生通过视听2001年“春节晚会”的《难忘今宵》,体会民族唱法与美声加通俗唱法的不同效果
接着开展表演活动,以二十年以后的同学聚会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的形式策划、商讨、研究、进行表演。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回馈,从中也体现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教师的参与,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4、德育渗透,情感升华
在《难忘今宵》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歌曲《难忘今宵》
教学思想:
课改的动力是转变教师陈旧的一言堂观念,让原先的教学“死水”变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使学生回味无穷,终生受益。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哑剧表演、音乐选择、音乐创造、师生互动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等水平,从中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歌唱。
2、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敢在同学面前大胆自信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创作与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组织能力。
4、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并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活动。教学重点:
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的文化情感内涵,对其进行创作与表演。教学过程:
一、哑剧导入,实践体验
师:首先请4位同学上来边听音乐边进行哑剧表演---出操,请其他同学思考在这个哑剧中,共出现了几次音乐?这些音乐在何种场合出现?(播放音乐,屏幕同时显示问题)生:共出现了4次音乐,分别是进场---升旗---做操---退场。师:为什么这4位同学不把音乐与动作换一下? 生:这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动作只能配这样的动作„„
师:确实,音乐能烘托气氛,音乐能表达人的情感,音乐更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弦外之音”,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心情,同样,什么样的画面,也应该配什么样的音乐。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观看一小段录象,根据画面请你选择一段合适的音乐。
(屏幕滚动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结尾无声片段,音乐播放:1《命运交响曲》2、《我心永恒》、3《难忘今宵》)
生:《命运交响曲》太激烈了,《我心永恒》很抒情,《难忘今宵》很符合其画面。
(撷取学生周围最熟悉的活动场面,进行哑剧表演,并通过画面与音乐结合的实践体验,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又为后面《难忘今宵》的出现打下了伏笔。)
二、新授歌曲,体验感情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那首每年“春节晚会”的压台戏《难忘今宵》。教师简单介绍词曲作者。
师:一起聆听李谷一演唱的优美动听的歌曲,结合大屏幕乐谱,思考:
⑴歌曲中的两段歌词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⑵歌曲中哪些小节的旋律完全相同?
⑶哪些小节的旋律相似不完全相同? 生:(答略)
(教师由其中的1、3、5、7、11、12 13小节旋律特点教唱,学生随唱,其中第三小节的跳进旋律,看屏幕跟老师用tita读,用低头唱低音、抬头唱高音。)
师:为什么歌曲中采用了这么多的十六分音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把十六分音符都改为八分甚至四分音符,效果又会怎样?(师唱改编成的音乐)生:大量运用十六分音符,更能表达人们内心的激动,不能平静„„
(课堂中的情境提问,引导启发是关键,学生从问题中尝试对歌曲最初的了解,掌握旋律特点便于歌唱。声势训练运用,解决了教学歌唱的疑难问题,排除了学生对较复杂又相似节奏的心理障碍。同时通过比较、讨论曲作者运用的大量十六分音符,理解歌曲的内涵。所以在新授歌曲中,从问题—聆听—体验—思考—回答的思维流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师:这首歌让你来唱,如何来处理它的情感力度变化昵?
生(甲):深情地演唱,从“共祝愿,祖国好”开始力度强„„
生(乙):第一小节用内在的情感演唱,第六小节对比前面小节稍强,第七、八小节相对前一小节稍弱„„ 师:(补充归纳)
师:随琴有感情地演唱(师生)
三、拓展创造,师生互动
师:这首曲子是李谷一用民族唱法所演唱的,那如果我们把这首歌用美声加通俗来演唱效果又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2001年“春节晚会”幺红、满文军等演唱的《难
忘今宵》。
(屏幕播放2001年“春节晚会” 的《难忘今宵》)
师:《难忘今宵》这首歌以它悦耳的曲调、丰富的内涵,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且在许多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中作为终曲而演出,借以突出晚会的主题思想。下面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的形式表演歌曲或歌曲的主题。生:分组进行策划、商讨、研究、表演
师:(总结评价)各小组表演的各具特色„„今天老师真的很开心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在下课之前,老师也跃跃欲试,创造了一段歌词,送给同学们。(师唱“难忘今朝,难忘今朝,**班级把课上,学生个个都很棒,祝愿你,身体好,心情好,学习好„„”)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看待他人。通过表演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回馈,从中也体现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教师的参与,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四、德育渗透,情感升华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用歌声舞姿再次表达内心的诚挚之情: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祖**亲明天更美好„„(播放多媒体课件影音图像《难忘今宵》下课)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哑剧表演、音乐选择、音乐创造、师生互动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等水平,从中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难 忘 今 宵 教 案
大 张 屯 中 学
牛 学 梅
难 忘 今 宵 说 课
大 张 屯 中 学
牛 学 梅
第四篇:给教师的建议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现在的后进生怎么产生的,或许就是应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吧,“我们没有合理的个别对待学生”。以至于现在一个班里会有那么多的后进生,而老师们当然也包括我,就知道去埋怨学生,认为学生没有好好学,甚至认为他们“笨”反应慢,可是我们何尝不换位思考一下呢?老师们又何尝考虑到那些后进生的痛苦,因为某种原因上课听不懂,却还要装作很认真听讲,配合老师,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作为老师你采取了个别对待学生了吗?没有!我们上课只是把大众的东西强加于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他们能否接受啊!长期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了!虽然目前来说,个别对待学生实行起来有点困难,但我觉还是应该朝这个方面不断的努力,时间是靠自己挤出来的,方法是靠自己探究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才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教是为了达到最终用不着教,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拿到新教材,就知道应该从何入手去学习。
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老师们都关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这几点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一同来看看吧。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
二,课堂上创造各机机会让学生探究和思考。
三,课堂上不能让学生总是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思考。
四,让学生运用知识,经常完成一些实践性的作业。
五,个别布置作业,让学生各尽所能。
六,不让任何学生做一切缺乏动脑的劳动。
七,让学生生深刻理解教材。
八,把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提高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至于如何提高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和艺术。不管怎样,我们要记住:学生易于接受的、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何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让每位孩子聪明健康的成长。更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将为提高自己的水平、转变自己的态度而努力!另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学也是一种精神;懂得了因材施教的重要……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建议,利用它来细致深化自己的工作。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但教师要想教好,那须得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储备自己的知识。
对一个教师来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P10)“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给教师的建议》P11)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给教师的建议》P149)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给教师的建议》P150)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给教师的建议》P392)“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给教师的建议》P359)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我坚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凌源市回民小学
宋
涛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凌源市回民小学
马久明
第五篇:给教师的建议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的心得体会
眨眼之间从教已近十年,十年的班主任,十年的历练,十年的成长。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有过无助,有过欢笑,有过困惑,有过欣慰。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尤其是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对我触动很大。他的书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从中我感悟颇多,收获颇多。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1、《教师,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完美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学生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这让我想起2011年毕业班一名叫李莎的同学,学音乐专业,很是活泼好动,文化课成绩很差,但专业成绩很好,升学有很大希望。于是我便经常找她聊,开导她,鼓励她,有一天不怎么爱学习的她竟然给我提出要求,说“老师,您能不能帮我弄一些文综的模拟题,我自己不知道哪些题好。”渐渐的,她被引上了正常的冲刺高考的轨道。最后,被河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录取。她在去大学报到前给我留下了一封信,我保留至今,她在信里这样说
“杜老师,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述我此时内心的感受,一种莫名的感动,一种强有力的感激。我多么幸运的认识了您,学生将永远记得您对我的每一句教诲和劝导。那是一种力量,对于我将来无论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我都会终生记得那个学习、生活了三年的母校,那里对我好的每一位老师。”
“记得您经常辅导我,记得您的关心,记得您的一次又一次和我聊天。说实话,那是我一直认为可以满足的问候,而您又给了我被倾听的机会,那种想拥抱您的冲动!
谢谢您,学生很感谢您!
老师,我要走了,我要去上大学了,我要踏入那个可以让我离梦想近一点的地方了,我知道,您还会对我微笑依旧,鼓励依旧!
我敬爱的杜老师,记住我吧,我在我人生最美的季节里遇到了最好的老师,陪我走过了人生最美的这段日子,我开始变得坚强,开始微笑着面对舆论,认真面对自己的人生,真诚的感谢您——对我而言很重要的人。”
以上是李莎同学上大学前给我写的留言。
我认为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希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我们初一(2)班有个学生叫康传省,平时少言寡语,上学期有一次自习课发现他在看很厚的一本课外书,拿来一看是《大秦帝国》,我没有批评他,通过和他聊,我注意到孩子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他还问了我很多关于秦朝的历史,比如秦始皇怎么死的?徐福东渡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等等,有些东西,是高中生才需要理解的内容。我帮他一一解决困惑,同时又向他推荐图文版的适合初中生读的《中国通史》,还有把枯燥艰涩的明史写的轻松诙谐的《明朝那些事儿》,孩子如饥似渴的读。最近两次的历史成绩,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了88分,年级第二名,这一次满分50的卷子考了45分,进步明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我认为,教师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愿望和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