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教学最有效——《当代国外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3 06:0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的教学最有效——《当代国外教学理论》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的教学最有效——《当代国外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怎样的教学最有效——《当代国外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怎样的教学最有效

——《当代国外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最近阅读了一本由巨瑛梅、刘旭东编著的教育类书籍,书名叫做《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正如书中所说,由于上世纪的迅猛发展,教学理论发生了与世界的面貌相应的、多样的且具有前进和发展性质的巨大变化,从而使教学所蕴涵的价值及功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展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们广泛的借鉴和学习西方当代先进的教学思想,以期望改变我国相对落后的教育理论研究现状,但当时的教育流派偏多也很杂乱,没能拥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并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体系,因此一些人就放弃了进一步的探索。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国外教学理论的引进和借鉴再一次受到重视,一些成熟的教学理论被引入新课改的课堂中来,如“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讨论式教学”等适合本国教育现状的教学模式也加入了新课程改革,极大的改善了我国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推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

巨瑛梅等著的《当代国外教学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国外的教学理论,对于教师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鉴于此,本人就阅读《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各种教学理论在20世纪演进的一般途径表明,教学理论是随着时代主题变化而变化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社会对教学所寄予的希望和要求是不尽一样的。依据不同的社会条件,当时的国情,人们对教学的理解程度等条件都会影响到对于教学理论的认识。然而,教学理论的变化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当代的教学理论逐渐趋向对于未来的关注“理想”与“现实”逐渐交织,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当时的教学理论主要有两大阵营:一个是指向理性、结构或既定的可测量目标的阵营;另一个是指向学习者本身的内在体验、感悟的阵营。这两个阵营在当时是存在矛盾的,其矛盾甚至会尖锐化。在过去的100年间,绝对主义的思维方式已逐步退让于相对主义思维方式,强调相对性的文化价值逐步兴起。科学技术在20世纪百年间所取得的成就使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出现端倪的知识经济,不仅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深刻的变革着社会的价值 1

规范和生活方式。它对基础教育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迫切要求其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教学理论及其分析:

一、结构主义教育理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也是影响最大的教育理论之一。该理论提出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早期学习,倡导广泛的应用发现法等。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结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极大地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小学以课程革新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并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二、掌握教学理论:“掌握学习”教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他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布卢姆的教学理论主要由“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和“掌握学习”教学策略三部分组成,其中“掌握学习”理论是布卢姆教学的理论核心。“掌握学习”的立足点是强调所有的人都能学习,坚信绝大多数的人都能够学到学校所教的一切东西,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该理论对于改进教学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大面积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美国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书指出“掌握学习”本身也有着许多值得注意的局限性。第一,现行的教科书都不是以单元的形式编排的,如果要实施“掌握学习”教学就要求教师对教科书,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和重新安排,这对许多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困难。第二,教师上课时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课堂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提供各种学习材料,进行诊断性测验等,这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第三,不管“掌握学习”教学理论承认与否,教学中的个别差异是始终存在的,即使我们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集体教学,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注意及时的反馈和矫正,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掌握的水平,但这并不是说明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的掌握、理解和应用水平是一样的。一般地说,“掌握学习”对于成绩较差的和一般的学生比较适应,对于优等生则比较不适应,“深化”学习和“扩展”学习难以解决好。因此,因材施教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第四,“掌握学习”也有一个适用的学科范围。一般地说,必修的学科、序列化的学科、“封闭性”的学科、强调“求同思维”的学科比较适应于“掌握学习”。而选修的、无序化的、开放性的以及求异思维的课程,学习任务要采用“掌握学习”则难度大

2大增加,而且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又称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它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强调人人都有学习动力,都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帮助学生探索生活、学业的促进者;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不仅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范例教学:“范例教学”是德国著名的教学论流派,它由德国数学、物理教学论专家马丁•瓦•根舍因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由沃尔伏冈•克拉夫基等发展。“返利教学”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赞科夫的“教学发展论”齐名,被誉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的教育改革理论流派之一。

五、发展性教学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苏联的一种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要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能力的发展;要求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强调使所有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强调使所有的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注重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等内部诱因;主张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等。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对20世纪60、70年代的苏联教学理论改革和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理论。该理论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说,他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一种教学的方法论,一种教学的策略思想。但是,正是这种教学的方法论极大的影响了苏联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进程。

七、合作教育学理论:“合作教育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于苏联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理论。它提倡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合作,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个性的健康发展,主张取消分数而以发展学生的认识积极性为目标等。合作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Ⅲ.A.阿莫纳什维利、C.D.雷先科娃、B.Φ.沙塔洛夫等人。

3由于合作教育学倡导教育的个性化,因而它曾极大的影响了苏联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八、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方的科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及教学思想的发展等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能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概念、获得方法,发展学科视角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我认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尚存在以下问题:(1)该理论过于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但对知识本身的教学多少有所忽视。如果没有知识内容的传授,就难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如果忽视知识、技能的教学,那么,学生智力的发展必然会落空。(2)要真正落实教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该理论对于教师的教学素质要求比较高。

九、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广为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作为“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并在二战以后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建筑、绘画等艺术表达形式到各种哲学思潮,从大众传播媒介到学校就教育的各个方面,后现代主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任何一种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集中反映了理论创立者们的哲学、社会、心理、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教学理论的精髓和灵魂所在。研究它,对于全面、深刻地把握理论的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真正地把握理论,就会导致实践上的盲目主义和形式主义。因此,学习和借鉴任何一种教学理论及策略,首先要做的就是研究它的理论基础,从而获得对该理论的透彻理解,真正把握它的要义和实质。但是,若干迹象表明,4我们在借鉴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未完全到位。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我们所关注的只是借鉴或套用某种教学理论中的教学程序和步骤,而对其背后隐含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不予深究,取其“形”而舍其“神”,导致“形”似而“神”离的局面。这就很难断定某种教学理论的真正价值和适应性。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当代国外教学理论》注意研究国外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有效借鉴国外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实现国外教学理论和策略的“洋为中用”,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综观近些年来研究和评介国外教学理论和策略的文献,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对国外教学理论和策略的先进性谈得较多,而对它们的局限性则言之较少。这种状况势必导致教学实践的混乱,使人们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难以扬长避短: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理论界的导向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世间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理论或策略,因为每一种理论或策略都是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都有一定的功能范围和局限性。这已是世界上各国教育专家学者们的共识。研究和了解国外教学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可以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做到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总之,我们只有了解了每一种理论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才能运用它来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

第二篇: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

从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关于“有效教学”这个话题就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有人说这是教学的生命,因为学生在课堂里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发展了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追问和思考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为此,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深入探讨。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解读

(一)背景分析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二)核心思想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教学有效性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三)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1、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关注教学的时间与效益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关注教学可测性和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4、关注教师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四)概念解读

1、有效教学的“三个要素”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就关于有效性讲过一个故事: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第一个要比速度:谁穿越得快;

第二个要比收益: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看最后谁掰的多;

第三个要比安全:在这个过程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须要整体考虑。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 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 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 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

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1)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2)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效性,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3)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生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和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显然,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

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2、有效教学的“两个促进”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

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其一是显型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的教,使学生的学大倒胃口,从而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其二是隐型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学(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阻碍学生学的所谓教是糟糕透顶的误人子弟。

3、有效教学的“三条原则”

在处理学生的困惑和错误时,遵循“最小代价”、“最少干预”、“最多收益”的三条原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1)最小代价。所谓“最小代价”是指老师在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时,力求花最少的时间并把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因个别学生迟到而株连全班学生不能按时下课显然不是经济的处理方式。

(2)最少干预。所谓“最少干预”是指老师以尽可能少的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以提升其自我教育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疱地直接指出错误的原因并把正确的方法告诉学生。

(3)最多受益。所谓“最多受益”是指老师在处理个别学生的错误时,尽可能使其他同学也从中受到教育,而不是充当旁观的看客。

二、有效教学与教材解析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钻研。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

三、有效教学与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已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确定教学目标应体现的理念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基础教育的历史课应该有教学目标,但问题是目标设定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按照过去的观点,老师应主要根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无法顾及到的。以新课程理念来看,这种设定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而且设定的过程固然应该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能力体系,但是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学生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尤其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钻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段话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

课程目标是既定的,但教学的具体目标是生成性的。所谓生成性就是说既定目标要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动态变化,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倘若以静止的目标来代替或抑制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究,以牺牲学生的情思活动为代价,那将是削足适履。因此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就像下围棋,棋手总是“胸有大局”,不拘泥于一子的得失,总是根据“盘面”的具体情形,随时灵活调整每个棋子的落子方位。有时,他想在“此”布一小局,可对手干扰,不得不调整到“彼”布局,教学亦如是。

(三)确定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至少应分出两个层面,一层是总目标,即课程目标;一层是具体目标,即学段目标。一切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考虑课程目标的要求,但学段目标则是应由教师开发。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的未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开放性原则。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要少给结论或不给结论,多给方法和敲门砖,忌给学生设置思维围墙。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把羊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黄土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导”就是启发、点燃。

3、多样性原则。虽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内容不同,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达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方是科学之原则。

4、渐进性原则。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无疑是教学的“纲”,是教学的总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殚精竭虑。但是这样一些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堂课中也不能定这么多、这么高的目标,否则是曲高和寡,定了也白定。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

5、生成性原则。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都要反复斟酌确定教学目标,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当他走进那充满生气和变数的课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有的既定目标是“闭门造车”。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是刻板的东西,应该适时调整,笔者认为这种调整便是一种灵动、一种机智。

6、激励性原则。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除了有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评和激励。曾有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报道:一个初始极为一般的小孩,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阶段,成绩平平,甚至屡遭挫折,但是他的母亲从未放弃,每一次挫折后这位伟大的母亲都要从孩子身上找到闪光点并予以放大,帮助孩子抛却自卑,捡回自信,最终,在母亲的不断激励中,这孩子考取了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事实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尊心的保护、自信心的激励,只有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手段,才能保证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激励教育理论)

四、有效教学与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归纳,思考,探索,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课标提出这个要求后,按照课标编写的数学教材,几乎每节课的开头安排了情景图,有些练习里也安排了情景,相应地,情景几乎成了数学新课程最重要的关键词,但是新的声音又风起云涌:“情景太花里胡哨,繁华的表面失去了数学的本质!情景的生活味太浓厚了,数学味太淡了!”那么新课程究竟需要怎样的数学情景呢?

(一)创设有效情境的基本标准

北京赵震老师在《生活中的负数》所设计的一个情景。

从这个教学情景中我们可以感受虽然没有繁华热闹的外表,也没有新颖好奇的故事和花里胡哨的动画场景。但是很朴实无华,很实用。

1、联系现实生活

2、唤起探究兴趣

3、引出探究问题

4、指明探究方向

(二)创设有效情境的的基本要素

1、目的性。用明确情景中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是什么,希望学生通过这个情景能够学到什么样的首先知识。

2、合理性。情景中的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和事物运动发展客观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问题性。能够从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4、典型性。选择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作为学习情景,所包含的问题最适合知识教学的需要,最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5、有效性。情景的设计要以数学教学有效为出发点,不能有太多的干扰教学目标的因素。

数学教学情景决不能是数学课堂的装饰品,一定是为数学本质而服务,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服务。

(三)创设有效情境的的基本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乃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走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没有按照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去教,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三八”妇女节那天,小方送给老师一个长方体形插笔筒(出示给学生看)当时她用了好多漂亮的包装纸,你们知道至少要用多少包装纸吗?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联的生活实例,对学生而言,有着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他们非常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孩子们还知道在实际包装的过程中总要比长方体六个面用的纸多一些,所以要用至少来说明我们我们算的是六个面的净面积。

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

2、创设故事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的因素。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教材编成生动形象的故事、童话,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来到某地,饥渴难耐,让猪八戒去找吃的,猪八戒费尽辛苦,才找到一个西瓜,心里很想多吃一点,但悟空说:“八戒,我们每人吃四分之一块。”八戒一听不高兴了,说:“我费那么大劲才找到这个西瓜,只吃一块,我不干!”悟空笑着说:“你吃 八分之二块,其余的我们三人分着吃,这样行了吧?”八戒一听,觉得挺划算,本想同意,但又想到悟空太聪明,怕上当,所以很为难。“怎么样,同学们帮帮他如何?”我说道。这样的故事情境设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带着一份好奇,一份疑问,带着帮助八戒解决问题的一份责任,愉快地去探索、去研究。

3、创设游戏情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活动中如能创设好的游戏情境更能激起学生兴趣。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设计一个玩纸牌的游戏:片断一

师:同学们咱们做个玩扑克牌的游戏好吗?请同学们拿出其中一张,说一说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长方形。

师:请你们再拿来5张和第一张叠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还是长方形的,只是有一定的厚度。生2:现在是一个长方体。

师:很好。将它放入牌盒中,你发现发了什么? 生:占了盒子的空间。

师:将其余的纸牌全部放入盒内,你又发现什么?说明了什么? 生:盒子全满了。说明纸牌占了盒子的空间。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娱乐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意义,还让学生区别了体与面的关系,为学生学习体积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4、创设操作情景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探究新知时,创设有效的“动”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模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有一个量高的环节就很好。教师教学时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量出你手中圆锥的高?同桌商量商量再动手好吗?结果发现有的学生用两只尺去量;还有的学生把圆锥倒放去量;有个学生居然想到用一根细管从圆锥的顶点处插进去量。这样,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动眼看、动脑想、动手量的自主探究,获取了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挥。

5、创设实践情景

学数学是为了更好的用数学。因此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实际生活,不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景,让学生及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让学生参与到“粉刷教室的墙壁”的活动中;学习了图形的变换可以设计一个“看谁最有创意”的活动,评出最佳图案设计奖。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从中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使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有效教学与问题设计

哈尔莫斯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有效性,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前提,是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创新的基础。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地提出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课前预习课本时,提倡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我除了要求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所要学的内容,将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归纳整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收集与预习内容有关的一些信息,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以疑促学、以疑促思,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习惯。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后,再收集有关百分数的相关信息。学生在收集到百分数的一些信息后,学生提出了许多疑问:“衬衣商标上写的‘含涤纶30%’是什么意思?”“百分数都小于1吗?”“有百分数之几,还有千分之几吗?”等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小组中讨论时,十分活跃,课堂上到处洋溢着问题解决后的成功喜悦。

(二)课初创设情景时,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诱发的。课初创设情景,是为了将学生所要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融合在一个事件中,让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具有熟悉感、亲切感、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动机,激活问题意识。

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我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景:一天乌龟和兔子比赛滑冰,穿上冰鞋后,乌龟和兔子同时同向出发,乌龟滑在了兔子的前面。停止画面,让学生提出自己所想到的一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最后通过讨论,得出乌龟的冰鞋的轮子是圆形的,而且轴在圆的中间,兔子的冰鞋的轮子是正方形、长方形或者是椭圆形的。这样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研究圆的特征作好了铺垫。

(三)课间动手操作时,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一位哲人说过:人类的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尝试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是尝试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动手操作时,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象、直观地了解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手脑结合,很容易产生创新思维;关键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用脑求异,产生疑问。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同学们将梯形通过剪、拼转换成了已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求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感觉今天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再回忆一下,这时很多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将梯形通过剪、拼转化成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还能不能将梯形转换成正方形呢?”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想出了用等腰梯形通过剪拼转换成了正方形,从而再一次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四)课尾巩固深化时,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巩固深化是学生将已学的知识进行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看重的是会解答了某一问题,而很少去想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不同策略和还有哪些疑问,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多去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广性和敏捷性。我在教学时,十分注重为学生尽量多的提供一些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的习题,因为这些习题,既具有策略的多样性,又具有问题的开放性;既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有用,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在学习了100以内的连减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用固定数量的钱,去购买不同价格的几种商品,这样,学生有了第一种方案后,提出了问题:“还能不能购买其他几种商品呢?”学生在这一问题意识的牵引下,思维更加活跃,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多样化了。

(五)课后延伸应用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除了来自课堂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课外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获得一些直接经验。对于某一知识的学习,我十分注重将这一知识的运用延伸到课外,并鼓励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多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做,还有哪些疑问。

在学习了“比例尺”以后,我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自己动手将家里的物品画出来。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在画桌面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画桌面时使用的比例尺小于1,使用等于1的比例尺或大于1的比例尺时应该画什么样的物品呢?”带着疑问,自行探索,当向老师汇报自己的探索过程时,脸上露出的是自信和成功的神情。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又不断地依靠自身的力量和适当地获取别人的帮助去解决问题,获得自身的发展,学到真正的本领。同时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六、有效教学与自主探究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强调探究式学习,是本轮课程改革的一大目标和核心,也是重点、难点、热点和亮点。在几年来的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探究活动多了,探究时间长了,探究空间大了,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学习得积极、主动了。但如何真正做到“还学于生”,让探究式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无效走向有效、从低效走向高效?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也做了一番探究式学习和小结,下文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试想,是在教师强制指令下的探究式学习有效,还是在学生主动要求下的探究式学习更有效?答案已经再明确不过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只有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问题情景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可见,创设好的探究情景,不失为提高探究式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情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探究式学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奇独特的自然或社会现象、出人意料的各种结果、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儿童生活的热点话题等,常常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上课开始就播放《守株待兔》的童话故事,农夫到底会不会还拣到兔子呢?有的学生说一定能,有的学生说不能,有的学生说不一定能,谁也说服不了谁。学生迫切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学习成为学生强烈的内在需求。这样的问题情景,自然地将“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

(二)明确探究方向,找准探究目标

学习目标是探究式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提高探究性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让学生首先明确探究式学习的目标,然后依据探究目标设计探究式学习方案,进而有效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使探究式学习紧紧围绕探究目标有效展开,从而避免盲目探究和随意探究、低效探究。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莫比乌斯带》时,老师带领学生“玩魔术”,变出莫比乌斯带,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学生看着手中的莫比乌斯带,提出了各种问题:“这种图形叫什么名字?”“这种图形有什么特点?”“这种图形有周长和面积吗?如果有,怎样计算?”“这种图形是谁发现的?是怎样发现的?”“这种图形有什么作用?” 老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归类整理,就形成了探究式学习的目标。于是,围绕这些问题主动展开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伴随着问题的解决,自然很好地实现了探究目标。问题是探究的心脏,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明确的探究方向指引着整个探究活动的高效展开。

(三)拓展探究时空,提供探究保障

探究式学习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如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这也是由探究式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缺少了时间和空间的支撑,探究式学习无疑就会是形式探究、虚假探究和低效探究,甚至是无效探究。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打电话》,“老师通知15个同学,每个电话1分钟,最少需要几分钟?”教师先让学生猜想有一种还是多种方案,然后放手让学生设计方案。十分钟过去了,可学生仍然在尝试探索,老师没有着急让学生匆匆停下来,而是让学生继续探索,直到一双双小手都举起来,教师才开始让学生汇报交流。在充分的探究时间里,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多种:有老师逐一通知的,需要15分钟;有老师通知三个组长,组长再同时通知四个组员的,至少需要7分钟;有老师通知两个组长,两个组长和知道信息的同学一起通知另外同学的,至少需要5分钟;还有老师先通知1个同学,然后老师和知道信息的同学一起通知其他同学的,至少需4分钟。学生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多种,有用字母表示的,有用汉字表示的,还有用树形图表示的。在充分的探究时间里,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真正展开,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发现;在开放的探究空间里,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潜能,设计出多种方案。在寻找最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全面提升了数学素养。可见,有了充足的探究时空作保障,学生才能经历真正的探究过程,开展富有实效的探究活动。

(四)开放探究过程,实现探究互动

数学学习是多方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探究式学习离不开高质量的互动,高质量的互动离不开高程度的开放。在探究式学习中,只有开放教学组织、开放教学资源、开放教学问题、开放教学活动、开放教学交流与评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互动,提高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观察法和比较法都分不出哪个面积大。学生选择手中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后,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有的小组用剪拼的方法来比较,有的小组用不同大小的硬币摆一摆来比较,有的小组用同一种硬币摆一摆来比较,有的小组用画方格的方法来比较。在学生清晰的表达后,老师引导学生评一评:这种方法怎么样?还需怎么改进?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评价与反思中比较各种策略的特点,体验以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优越性。学生的思维在互动中碰撞,在碰撞中发展。

(五)指导探究方法,提升探究技能

探究式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但是,学生的探究技能毕竟是有限的,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与恰当指导来提升学生的探究技能,是保证探究式学习有效的重要办法之一。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年月日》,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观察探究年、月、日相关内容。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发现这一年有12个月,有7个月是31天,有4个月是30天,2月是28天或29天。那么,其他年份的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怎样才能发现一般的规律呢?学生无从下手展开探究。在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想到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用分类统计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情况填入统计表,再全班交流,这样经过广泛收集资料,然后从中发现一般规律。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掌握了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和分类统计的数学思想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探究技能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六)区分探索层次,提高探究实效

探究式学习决不是学优生的专利,更不是学困生的拦路虎,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认知基础、思维水平及个性特征等差异,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获得的发展也往往不尽相同。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很有必要在探究式学习中采取“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灵活性教学原则,致力于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教师在让学生动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中,全班学生直接或间接发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继而少数学生发现三角形的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继而个别学生还发现任意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面对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教师让全体学生在探索、感悟和交流中发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于后两种发现,教师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恰当的肯定。“三角形的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一种更简约的思维,因为“三角形的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另两边之和就更大于第三边了”;“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发现。这样,面对学生的不同探究层次,教师采用了不同的引导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探究实效。

提高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讨话题。但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探究式学习的实质和核心——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就一定能逐步增强。

七、有效教学与适度训练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包括学也包括习。课堂练习是学生课堂独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一方面能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即时暴露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使师生双方及时订正、改正错误和不足。总之,练习与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非常强调教学的反馈,他不仅要求反馈的科学性,而且要求反馈的及时性。通过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学生本人可以及时了解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没有掌握的内容当堂可以认识到并可以有意识地去解决,起到强化、督促、纠正学生学习的作用。这种即时反馈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对于还存在某些问题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对于过易或过难的题目适当地进行修正,根据收集到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成为一个流程通畅的回路。传统的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期中考试等形式进行的,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师生在课堂上发现不了问题,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调整作用大为减弱,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不利的。

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课堂练习和反馈也特别重要,我们知道,小学生意志力薄弱,自控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学习上容易浅尝辄止,遇难而退,对待作业往往也缺乏耐心,所以,要尽可能让小学生在“教师在场”的情况下练习作业。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有效环节和决定途径。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发现数学日常课堂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导入时的“情景创设”、新授中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操作”等理念和行为已深入人心,但也发现在练习活动设计上,我们教师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精力与智慧还不足,新课程下课堂练习的有效性亟待提高。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日常课堂练习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练习数量不足。新课程改革下,很多教师注重了情景创设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新知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又因为“不放心”心理下的大量讲授,使得巩固练习时间偏少,显得“头重脚轻”。

2、练习形式单调。多数教师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练习题型,而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填空、选择、判断等则很少,更忽视实践练习。练习形式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实践性,不能在学生已产生思维疲劳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3、练习层次单一。所练习的大多是条件明确,模仿例题,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发展性习题,不能有效地调动学有余力的优等生的积极性。

4、练习数量过度。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到处收集罗列练习题,布置大量的练习,大打“题海战术”,练习题的安排又常常是机械重复的偏多,致使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而效果不理想。

(二)新课程下的课堂练习设计的主要原则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长期的实验,发现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与智能的发展关系密切,指出只有牢固掌握知识才能转化为学习者的技能、技巧与智力、能力。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从质和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使之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生活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课堂练习设计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练在点子上,使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基础知识,解决难点和纠正倾向性错误。

例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可进行如下练习。A、说明下式相等的理由。= = = = = =

B、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有分数。=()=()=()=()

通过让学生说明等式成立的理由和不改变大小的填空,在极具针对性的练习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友善用脑的理论证明:后半堂课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面带倦意,兴趣开始转移,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把练习设计得新颖有趣,多样化,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开展游戏式、竞赛式等趣味练习。

例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练习中安排“对对碰游戏”:

玩法一:同桌之间,一个同学任意说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根据这个分数说出一个和它大小相等的分数。

玩法二:小组之间,一个小组任意说出一个分数,指定一个小组同学说出一个与之相等的分数。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充满挑战的合作游戏中情趣盎然,兴趣高涨,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3、生活性原则。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学习《百分数》后,安排“新闻发布会”这样的练习:生活中的百分数很多,把你课前搜集的百分数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①说说从哪里收集来的?②说说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③说说由这些数据你想到了什么?

再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就可设计“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练习题。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会正确、合理付钱。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体验角色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等,可谓一举数得。

4、层次性原则。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生,让学困生吃饱,让优秀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逐步提高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反展,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愉快的体验,从而达到“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要求。

例如:学习《工程问题》后,练习中可这样安排:

A、铺设一条光缆,甲队10天铺完,问甲队平均每天铺设几分之几? B、铺设一条光缆,甲队单独要10天铺完,问甲队3天铺设几分之几?

C、铺设一条光缆,甲队单独要10天铺完,乙队要15天铺完,两队合铺1天铺设几分之几? D、铺设一条光缆,甲队单独要10天铺完,乙队要15天铺完,两队合铺几天铺完?

E、铺设一条光缆,甲队单独要10天铺完,乙队要15天铺完,甲队铺6天后,余下的由乙队铺几天铺完?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后汇报,师板书算式及结果,通过这一过程,逐步加强学生对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间关系的理解与正确应用,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把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和掌握解题思路。

5、开放性原则。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解题策略,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和灵活性。

例如学习《分数和比的知识》后,可安排这样练习:看到“a是b的,你能联想到哪些内容?”,要求学生联想到: a与b的比是5∶6; b与a的比是6∶5 ; b是a的 倍; a比b少 ;b比a多 „„等信息。

再如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把含盐16%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起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可以通过加盐,使盐水中的含盐量变多,也可以通过蒸发水,使盐水中的含盐量变多。进而从两个思路思考:需加多少盐?或需要蒸发多少水?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习题让学生去解答,恰恰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

(三)新课程下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策略

1、敢于设计和改编练习题目

当课本的练习设计不够理想,不能很好体现知识的基础,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提高时,我们要敢于自编或改编课本中的练习。通过设计具有“五性”的练习题,从而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2、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必须要经过自己亲身探索、体验、认知,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知,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才能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通过画龙点睛的语言点拨、对话交流、资料链接、情景再现等给学生的思维“搭脚手架”,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练习、自主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大胆去操作和实践,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掌握知识的快乐,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地得到提高。

4、及时反馈练习效果

课堂练习的反馈要及时,趁学生的大脑还没有忘记练习的思维过程的痕迹时,就知道自己思路是否正确,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及时纠正。教师对学生的书面练习,可边巡视边批改,不只给学生一个等级,而在批改后,针对性的写一句话,有鼓励的,有提出要求的,有指出努力方向的,把作业当作学生与老师平等交流的一个平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

5、让学生做好错题收集

每个学生的错题都具有个性特征,这要求教师要尽可能面对面地辅导。辅导后要求学生把错题收集在一起,专门写到《错题集》上,分别写出错误原因和订正过程。让学生坚持这一做法,既避免今后犯同类的错误,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八、有效教学与教学评价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数学课堂中的评价,往往形式单一,内容狭窄,方法简单,在“对”与“错”、“好”与“坏”的二分法评价中,使很多学生无法尝试学习的成功,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无法激励自己,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力。因此,我们该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这块阵地上恰如其分地运用教学即时评价?课堂即时评价的有效性研究这一教育教学课题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面前。

(一)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方法

1、口语评价 口语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成功或反思的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具有起点低,目标小,反馈快的特点,所以在课堂评价中教师使用频率最多,学生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因此,口头评价是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教师恰当时机与恰如其分的评价话语,就如一杯甘甜的泉水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得到激发和培养。

2、体态评价

除了口语表扬外,教师还可以充分的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这也有助于形成教师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与学生建立一种亲密而默契的师生关系。体态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达出信任、鼓励、赞赏的信息,从而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的体态语言相当的丰富,可以用微笑、点头、赞许的目光、竖起大拇指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可以用摇头、提醒的目光等方式表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否定与制止。根据我们的观察、调查认为,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表情严肃、呆板,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体态评价的意识较为缺乏,因此,这种评价方法更具推广的意义。

3、符号评价

符号评价是指教师运用师生约定的符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如给学生板演的题目打上“√”或“×”,给较为简捷的解答方法打上一颗“☆”,给富有创造性的解法打上三颗“☆”等。这种评价方法较前两种而言,保存的时间相对较长,运用恰当,则更具激励作用。

4、学生互评自评

由于评价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在评价的组织形式上除了以上所谈的教师评学生之外,还应采用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形式。

(1)学生互评。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学生对同一题目,同一个问题的解答方法多种多样,通过学生互评,不同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不断地对学生原有的认识进行补充、调整,使学生原来较模糊的认识明朗化、条理化,求异创新的欲望更强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变“补短评价”为“扬长评价”,以“扬长”促“补短”,从而不断进步。

(2)学生自评。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教育功能是体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我认为抓好自我评价,首先应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全面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潜能,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念。不仅要看到自己的弱点,更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单纯的“他评”方式所容易造成的对立情绪,奠定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而提高评价效果.(二)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策略

1、营造和谐氛围

成功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是一种师生沟通的艺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宽松的氛围、愉悦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是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发展”这个素质教育主旨的前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如沐春风,身心轻松,思维活跃。能让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个时候的他们所释放出的热情和潜能是无法估量的,才会积极思考,勇于探究,大胆发问,畅所欲言,才会感到成功的快乐.2、把握评价契机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因此时机的把握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赏不过时”,是说奖励应选择在最佳时机,而这个最佳时机就要即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评价契机,及时捕捉评价的最佳时机,利用言语的即时性特点,施以具有教育艺术的评价策略与学生心灵直接对话,促进师生心灵沟通。课堂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当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取得的点滴进步时,应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当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不要急于作出否定性评价,采用延时评价,应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思考,使学生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3、承认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对某项学习任务,有的学生经过努力只能勉强达到要求,而有的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任务。对此,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毫无差异地达到统一要求,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让暂时落后的学生看到希望,树立信心,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显示“自我”的存在价值。因此,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宽容的心去看待学生,把爱的阳光撒向学习的每一个主体,是实现评价激励性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中不应以一个法官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该是一个合作者、鼓舞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的评价,应该是真挚的、诚恳的,评价要有充分的依据。夸大赞赏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他们感到压力;过分贬低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失去信心,失去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的评价,要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同感,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评价的激励目的。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原则

1、激励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在课堂上的激励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这种体验促使学生自觉朝着我们所提倡的方向努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发展性原则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即时评价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因此,即时评价应更注重于发挥它调控学习情绪、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它不仅是对学生前一学习行为的结论,更是学生下一学习行为的起点、向导和动力。

3、客观性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即时评价必须是符合事实的、客观的、令人信服的,过分的褒奖会引起其他学生学习的消极情绪,恶意的贬低更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阻碍学生的学习。

4、丰富性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语言丰富。“你真棒!”“你真好!”这样的语言只能显示出老师的随意性。我们这里所说的“丰富”是指评价要针对学生的某一点而评价,而这一点恰好是其他学生所没有的,要让其他学生明白你所表扬的这位学生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有学习的可操作性,只是一味地“你真棒!”,那么它好在哪里?棒在哪里?对于辨别能力不强的孩子们来说,需要老师的点化。对于批评,也不能一味地说“你这么笨?”、“你这么讨厌?”等等之类的语言,我们要将学生错在什么地方,一一给他指出来,这样,他也才知道自己到底不足在那里。

5、多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是在班级中进行的,应充分发挥班集体在评价中的作用。全班学生对某一学习行为的态度与看法,比单一的教师评价要有效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的评价渠道,更好地发挥即时评价的作用。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评价更是一门科学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教学评价更是教师学生观、教育观、评价观艺术之花的灿烂绽放。教师将博大的爱,殷切的希望化作知心朋友般亲切的语言,淳淳教导、循循善诱学生,必将激发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融洽师生关系,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使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只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心怀每一个学生,把爱心、耐心、信心贯穿于每一节课,正确运用即时评价,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

九、有效教学与教师反思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只有不断地从一个遗憾走向另一个遗憾,才能不断地收获精彩。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的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地?”“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

(一)教师反思的含义

教师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

力去探索的过程,而且需要同伴互助。另外,反思不单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二)教师反思的内容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

2、教师角色地位的反思

3、教育教学知识内容的反思

4、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反思

(三)教师反思的作业

1、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3、改进职业生存方式

4、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四)教师反思的方法

1、教育日志

2、教育案例

3、教育叙事

4、教学后记

5、网络教研

有效教学是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天路。她一路上都是教师专业成长之旅的加油站和新起点。作为教师,我们都会快乐的行走在这条路上,为幸福而歌唱!因为一路上没有尽头,但有不尽的收获和无限的希望。

第三篇: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由崔允漷教授主编,崔允漷:浙江临海人,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上海市高校曙光学者。主要出版物有《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等编著译作16本。近年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参与设计并推广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的推广以及试验校本教师培训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什么是教学、怎样教的有效、怎样教的更好。

在什么是教学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与教学理论,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教学的基本问题。

在教学与教学理论这一部分,教学之所以为教学而非其他活动的逻辑必要条件是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试形式、关注结果。这四个元素共同支撑起有效教学的框架而且是时间逻辑与问题解决路径的统一。教学的语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现在教学的规定性定义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本书认为教学理论主要是一种规范性、实践性的理论,该理论集中讨论三个问题:什么是教学、怎样教的有效、怎样教的更好。

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部分阐述各种教学理论流派的思想。拉特克、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的思想促成了教学理论的形成,赫尔巴特后的教学理论分哲学取向与心理学取向两条线索发展,苏联和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属于前者,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情感心理学等不同的流派,其中,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是上述流派的代表观点,现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教学理论、脑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对教学正在产生着影响。

教学活动的结构主要包括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活动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这就衍生出教学的基本问题:师生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接受学习与情感学习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师生人际关系主要有放任型、民主型、专制型。民主型关系在现实的教学中更受推崇。知识与智力是能力的两个重要组成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尤其是程序性知识,另一方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教学论意义。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并使知识系统化。但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造精神方面作用不明显,发现学习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效率较低,适用范围有限。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掌握人类通过漫长实践积累起的知识,故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

在怎样教的有效这一部分,主要从课堂教学准备、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教学评价等几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论述。

课堂教学准备发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其核心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综合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形成相应的方案。教师在确定学习目标时,应学会分解课

程标准,运用替代、拆解、组合策略,通过寻找关键词、扩展剖析关键词、形成解剖图等途径将学习目标具体化。学习目标确定以后,教师需要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根据学生学习的目标,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是主要的评价方式,两者各有其必须遵守的设计原则与程序。在明确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后,教师要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以期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的内容时,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中的课程资源进行二度开发与设计,结合自己的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现场条件、学校条件运用“增、删、换、合、立”的策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与该进。要保证学习活动顺利的进行,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组织。在以上问题确定之后,教师需要编写《课程纲要》与教案,课程纲要的编制要基于课程标准进行设计,按目标—评价任务—学习活动来呈现。教案的编写要基于课程标准。在教学准备之后,教师进入课堂实施教学,教师要考虑自己的主要教学行为,主要教学行为分呈示、对话、指导三类。其中,呈示行为主要有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动作示范四类。在教学中,语言呈示主要指讲述,文字呈示主要指板书,声像呈示分视觉媒体呈示、听觉媒体呈示、视听觉媒体呈示、计算机多媒体呈示、计算机网络呈示。动作示范主要表现出六种形式:读说示范、演唱示范、运动示范、操作示范、运算示范。对话行为包括问答、讨论两种形式,指导行为包括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指导、探究学习指导三种,每种教学行为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与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以及运用策略。教师应该熟悉这些行为,并对这些行为加以灵活的选择与运用。

要使教学有效,除了较好的运用主要教学行为之外,还要有恰当的辅助教学行为来支持。辅助教学行为主要有四种: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强化技术的应用、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课堂良好气氛的营造。学习动机包括动机的内在需求、外在诱因、自我中介调节作用,成败归因。若要培养和激发学习的动机,需要对动机的各个方面进行培养和激发。课堂强化的基本策略包括两种: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常用的课堂强化技术主要有六种,在进行课堂强化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课堂强化物并对课堂强化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期望效应具有暗示性、层次性、情感性、激励性的特点,其实现过程包括教师形成期望、教师传递期望、学生内化教师期望、教师维持和调整期望四个环节,教师应该在客观基础上积极期望,在教学中倾注情感与爱心,在循序渐进中欣赏学生的成功;课堂气氛有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类型,主要受教师、学生、课堂物理环境三因素的影响,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有六种策略。

课堂管理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在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采取得有干预措施,课堂问题行为主要分为违纪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前者是课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教师应视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忽略不当行为、适用非言语线索、表扬期望行为、言语提醒、执行结果等一系列尽可能少的中断教学进程的策略。但要大量减少问题行为,教师需将注意力从“亡羊补牢”转向“未雨绸缪”,有效教学是预防问题行为的根本之道,此外,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建立课堂规则和常规、实施具有监督功能的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经历了考试、测量、评价三个发展阶段,当前教学评价领域正发生范式转换:从考试文化到评价文化,评价文化倡导平衡的评价系统,保证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的平衡、纸笔测验与表现性评价的平衡、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平衡。学生成就评价的主要方式主要有日常检查、考查、考试或测验,结果处理主要有评分制与评语制。对于学生学习的改善,评价结果的运用和报告特别重要,需要提供清晰且全面的描述性信息作为有助于学生改善学习的反馈,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关建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包括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应当指向教学改善,基于专业思考和协商参与。基于合作、技术与研究的课堂观察是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怎样教的更好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教师、教学和研究,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路径。

教师是研究者,从事教学研究对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研究者才能度过适应期,才能走向职业发展高峰,教学过程是研究过程,要使教师教的更好,更有意思,教师就要从事教学研究。与其他研究一样,教师的教学研究也必须遵循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规范,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一般需要五个步骤:发现问题,分析与选择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和收集数据,会答和解决问题。

自我反思、同伴互引和专家引领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基本路径,基于自我反思的教学研究按水平和层次主要分事件记录型、他人比较型、自我批判型,同伴互引可分为目标发散型、目标聚焦型、目标多重型,专家引领按教师的专业需求分为构建需求型、支架需求型、心智模式型,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研究对象的性质,选择相应的路径。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这本书,自己获益匪浅,其中,对第八章教学评价第三节课堂教学评价感触颇深,现在,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阐述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在《有效教学》中,作者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观点如下:首先,作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具有明显的发展性功能。而后作者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框架、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课堂教学评价的类型。在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中,作者认为,首先,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的改善、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需要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重视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其次,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基于专业思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应具有专业的态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再者,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基于协商参与。

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框架部分,作者认为仅关注教师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不完整的,应同时关注课堂教学的输入、过程和输出。输入维度包括情境因素和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的过程维度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在评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教师的教也要关注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的结果维度中,作者认为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习上,关注教学效果就是关注教学在学生学习上产生的结果,作者认为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时,输入、过程和结果应当进一步具体化,可细化为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

在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部分,收集课堂教学的信息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所在。课堂观察是简便有效的方法,课堂观察工具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定量工具包括编码体系、等级量表和项目清单,后者包括叙述体系、图示记录和电子记录。在课堂教学评价的类型部分,作者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包括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作者同时认为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准确评价并对教师提供有效反馈,须综合运用多种途径。

我的理解:

英国课程论专家劳伦斯·斯腾豪斯认为“每一个课堂都应该是课程理论的实验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实验室的研究者,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课堂生活。”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是评价者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整个课堂环境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课堂教学价值并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过程。

通过对我国现行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和自身的体会,发现在现在的学校中,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要素分解法,将教师课堂教学分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几方面,并对其进行评价。第二,具体行为分类法,把教学行为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但大部分学校更加注重教师教的行为。第三,依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过程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即以学评教。

化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从而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所以,第三种“以学评教”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倡导的评价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观察和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进行猜想和假设,如何开展实验,如何获得结论,如何讨论,如何思考等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从中能发现教师是否设置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否联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结果,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教学评价观念正深入人心,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践行着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上存在误区 认为提问的人越多越好,部分老师将提问人次当成了衡量教育过程的重要指标没有掌握提问时机、提问内容,造成提问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回答的准确率越高越好,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和教育质量成正比例关系;教师讲的越少越好,部分教师认为应该给足学生自学时间;教学手段越复杂越好,认为从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媒体水平越高、方法越繁琐、形式越多样,则教育质量越高。

(2)课堂教学评价操作上存在误区

重听课轻评价;表面评价,仅指出好的方面,忽视错误的方面;面面俱到,没有侧重点;只重视新的方式方法,忽略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3)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在实际的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校是采用“听课后集体评议”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而仅有一部分化学教师会自发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课后反思和评价。

(4)更多的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运用的主要是纸笔测验,更多的关注学生对知识理论的应用,评价的目的更多的指向对学生进行甄别,忽视教学评价的激励改进功能。

针对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基于传统“一堂好课”的标准,还要基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要求,力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自我反思。

那么,教师要怎样做才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更好的实施课堂教学评价呢?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重视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的反馈作用。根据评价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充分吸收其中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2)加强教师自我评价。培养自己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的能力,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运用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运用定性和定量的课堂观察工具,全面的搜集课堂信息。

(4)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5)教师应增强学科意识。

第四篇:有效教学读书笔记之二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之二

瓜洲中学语文组李梅

行动原则,是指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谓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集中体现了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概括为四个字即“爱”“全”“活”“新”。

一、爱

“爱”的原则是指博爱与悦纳原则,全过程,科学、民主、真诚、的对待学生主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同等、同样、公平的真挚的“爱”。尔斯泰曾说过:“一个教师如果只爱事业,他是个好老师。一个教师如果爱事业也不爱孩子的教师更好一些的教师。而如果教师把事业和对学生的爱兼备与一身,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爱更是一种能够触及及学生的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爱是一种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爱是一种对每位学生的信任,爱是一种平等的尊重,爱是一种深刻的理解,是心灵的沟通,爱是成功的期望。新课程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爱更是一种能够触及学生灵魂,动人心魂的教育过程。爱是一种对全体学生的关注,爱是一种对每位学生的信任,爱是一种平等的尊重,爱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心灵的沟通,新课程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施以真实的,本能的,平等的,全部的,爱,要爱全体学生。二是教师要施以深度的爱,三是教师要有持续的爱。

二、“全”

“全”的原则是指“全面发展”的原则,有效教学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们的基本理念,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新课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多元学生发展观和全面发展的意识。决不能再把学生分为要因材施教;励学生学习兴趣,程教师要从过去,转而关注其在精神领域、三“活”

“活”的原则是指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活”的原则有六层含义及要求:教学设计的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灵活性、多元性、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教学组织的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课后拓展的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

四“新”

“新”是指超越与创新的原则,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对现有的理论不断超越,不断创新和创造,使之更加完善,“新”的原则主要体现,二是教学设计要创新。三是教学方法要创新。四是教学评价要创新。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更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不提倡和强调用统一模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强调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灵活性、“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有效手段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评价为手段的教学模式,“问题一评价”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主要手段的问题教学模式。教学行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问题评价、课中间题评价和课后问题评价等。教师和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交往和对话来解决问题,下课后教师和学生仍然着问题走出教室,使“问题“在不断的评价过程中得提升和解决。实施“问题一评价”教学法,能够真正体现三维目标,学生在发展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既能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能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充分理解的基本,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创新出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问题一评价”教学模式“二十步”的主要含义:第一步、备学生,具体分为备全体、备问题、备知识基础、备能力被情绪。第二部、备课程具体分为备目标、备内容、备意义、备资源。第三步、备情境,具体分为备问题情境、备活动情境、备媒体情境、备环境情境。第四步备自已,风格、备弱点、备心态、备形象,备能力、备艺术。第五步、备设计、备过程、备方法、备课件、备时间。第六步、创建新教师文件夹行动。第七步、问题提出。第八步、问题对话、第九步、问题刺激、第十步、问题指导。第十一步、问题评价。第十二步创建有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行动。第十四步、为题作业。第十五步、为题展示。第十六步、问题探究。第十七步、创建多元主体行动,第十八步,创建多元维度行动。第十九步、实施综合评价行动。

第五篇:《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这几天我认真地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理论思想使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它有着很多的实际意义,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不但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教师风范,还要有精干的业务能力,才能在工作中不断的创新,尽职尽责的完成工作。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和谐互动的前提.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 第一.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第二..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在“新课程怎样备课”中,使我知道了备课的概念和意义,所谓备课就是教室上课前所做得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在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学能力等,知道了新课程教学的误区,还有如何备好一节课等等,如果没有学习这本书,我不会知道备课当中会有那么多的要求,那么多的知识蕴含其中:

一、切实转变传统观念,为学生制订全面的学习目标,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三、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四、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这其中包括

1、学生自己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2、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 ——诱导学生,3、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4、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习。.曾经有老师认为,现代课堂强调师生互动和动态生成,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尚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那么似乎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二,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和谐互动的保证.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和谐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

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三,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和谐互动的基础.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和谐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摈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谐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和谐互动的重要条件.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

五,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激发鼓励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通过激发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共同对他们的学习负责.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六,关注与倾听是实现课堂和谐互动的必要的修养.和谐互动要求要学会关注.教师不仅要自己关注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生不只是关注教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关注教师和其他学生,课堂上就不可能呈现出和谐乃至高效的“互动”.教师关注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要着眼发展;不仅要关注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偏差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意志等等.学会关注是“和谐互动”所必不可少的.教学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有三方面:一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

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学到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一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化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有效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促成生成,精彩新课堂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课后教学反思 ,提升教学智慧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我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各科学习,既是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习课程,更是开阔学生视野、接触优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的重要渠道。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有效课堂应该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老师要使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老师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向导和组织者,成为深刻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这样,学生就能以极大的热情、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课堂气氛就会异常活跃,学生就能畅所欲言。有效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科学的机会。科学的学习过程,应当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活动的过程,它应当包含丰富的过程性目标。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着重是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思考、交流和实践等探究活动中感悟方法,进而有序而且有条理地思考,用心去体验学习科学的过程,要相对重体验轻结果,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学生要比以往更聪明,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作为教师,更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一切方法与手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调控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的创新火花、灵光一现的思维碰撞都无比完美的表现出来。

有效课堂应该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又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还是师生

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的过程,其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是丰实、平实、真实的课。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重要的是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多少启发,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我们老师需要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育机智、教育手段和课堂细节等方面充分准备和思考,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位,在课堂上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确保课堂三维目标的实现。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上出更多的好课来!总之,《有效教学》的研究前景很广阔,需要我们不断的认真细致的研究,挖掘出“目标导学、合作探究”的巨大潜力,使“目标导学、合作探究”适应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形成以“静听”为主的学习定势,使学生养成心理上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走出“静听”,学会“倾听”.“倾听”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就像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能够准确把握学生脉搏的跳动,能够及时预测学生情绪的波动,能够巧妙调整课堂的气氛,把师生的沟通上升为一种艺术.教师的“倾听”,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教师不仅要自己学会倾听,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有两层含义:一是倾听教师,二是倾听学生.学生倾听的质量是“和谐互动”的重要保证.七,高超的提问艺术,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和谐互动的真实有效和生成.提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师生和谐互动的平台;提问是一种交流,是师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是引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能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下载怎样的教学最有效——《当代国外教学理论》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的教学最有效——《当代国外教学理论》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1习题课是指以解答习题为主的辅导练习课。习题课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实践,对于深入理......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书本第31页: 原文: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已经成熟了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中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 读后......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前几天读了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受益颇多。近来继续阅读,总有许多感悟。写下来作为自勉。崔教授的指导思想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本书的单......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近几年,我校生源数量、质量有所下降。穷则思变,变则通。生源数量、质量下降得确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平添了诸多不利因素。但却为探究式的自主的有效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王树友2010.12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寻找、积累和建构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力求“低投入,高产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寻找、积累和建构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力求“低投入,高产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长进、发展。看完《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 这几天我认真地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理论思想使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之一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之一 瓜洲中学语文组 李扣林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师都在寻找、积累和建构自己的有效教学的经验,力求“低投入,高产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