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的实践心得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的实践心得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大趋势,作为教师,在这个大趋势下,不能固步自封,还抱着过去的教学模式不变,而应该积极学习,紧跟时代,走在潮头浪尖,提高自己的水平,本文简单阐述自己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融合作用
我是一名普通学校的农远工程管理员,几年来在学校的农远工程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先从我的一次上课说起吧:那是一节小学科学课,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一课——《听听声音》。
在学校里,科学被称为是“副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的教学也只是停留在课本的讲解上,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
面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改变了单纯依靠课本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将生活中的一些声音,放在课件里,放给学生听,让学生说出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然后进行总结出固体、气体、液体都能发出声音,再用音叉在发出声音的时候,放到水中,看到水面会产生波纹,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这节课,如果单纯的靠讲解,学生没有直观的视觉效果,无
法体会到声音与振动之间的关系,想得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结论是不容易的。而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这个结论很容易得出。这节课给我的体会,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虽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后,对传统教学将是如虎添翼,学生学习效果会明显增强,教与学将变得很轻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模式,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但是,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优势,教师中,能熟练的将自己所带的课程里融合好信息技术的老师,少之又少,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更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抱着抵触的情绪,不积极也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学习,而部分年轻教师,受制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也不乐意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大趋势的条件下,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进行这方面的学习,那么我们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的学习呢?我个人的观点是:
一、参加各种培训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多次举办各种培训,比如我们鹿城镇城关中心学校举行的《城关中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已经举办三期了,各位老师要积极参加并认真学习,最关键的是要学以致用,多加练习,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向同事或其他人学习
培训的时间还是有限的,而且在具体的工作中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真正的学习是在实际运用中向同事学习,向其他人学习,不耻下问,虚心请教,这样才能解决具体问题,只有一个个的具体问题解决了,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把培训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
三、拿来主义
对于刚开始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是无从知道从那方面入手的,所以拿来主义还是有实际意义的。现在网络发达,许多课都能在网上找到对应的资料、课件,而且很多,我们可以在闲的时候,可以有目的到网上查找一些有关我们自己科目的资料、课件,下载下来,仔细体会别人的做法,在开始时候可以直接使用,再试着修改,逐步的多加修改,加上自己的想法,这样就会慢慢的学会自己的制作,学会在网上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对以后自己制作又有很大的帮助。
四、创新自我在拿来主义的影响下,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会逐步提高,这个时候想不自己制作课件,就不可能,因为应用中会逐渐的看到下载的资料与自己的实际教学有差距,那么就会开始学着自己做自己需要的东西,逐渐的会越来越好,这样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当然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不能忘记和同事进行交流,让同事多看看,多提意见,因为同事是在一个单位,对学生很了解,也
知道学生的水平,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被学生所接受,这样制作出来的东西更加接近学生的实际,效果会更好。
作为学校,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上,有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教师的培训上,是其他部门不得代替的,所以学校要做到:
一、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多练是很有关系的,没有练习就不可能达到应用的水平的,所以在学校里,必须有一定的硬件设施,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设施。好在现在各个学校都有必要的设施,比如农远工程、今年我们县开始建设的班班通,都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硬件设施,对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加强培训
各级行政部门的培训是有限的,而最能解决问题的还是学校的培训,校本培训现阶段各校都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放在了首位,具体措施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走出去
派老师走出学校,到兄弟学校去学习,带回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然后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水平。
2、请进来
从外校或外地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来本校进行培训,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实践中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教师有很大的指
导作用,并且是从工作中来,更具有指导意义。
3、校内教师培训
由于知识水平的不同,同一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是不同的,而同一个学校教师之间很熟悉,利用水平高的教师进行培训,更具有亲和力,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培训的效果会更好。
三、建立奖励机制
学校对教师中积极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师建立奖励机制,对其进行奖励,促进大多数教师参与进来,提高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水平。
四、加强校内教师相互合作机制的建设
培训也好,交流也好,都是有时间的,而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可以天天,随时进行,所以在学校内,要加强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机制建设,形成风气,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这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心得,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当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课件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 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课程整合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我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答案是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且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他们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我认为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转变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会改变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课程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对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自己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
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不同时代的人学习方式不同,技术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未来五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们期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和生活。我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多地基于云计算,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观念也在去中心化;工作日益协作化,从而引起了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变化;互联网使得信息资源和社交关系更加充足,更容易获得,这越来越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教育模式正在发生变迁,包含了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与协作学习;强调在课堂中开展更多基于挑战的主动学习。因此,我认为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采用双重视角,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复合交叉领域,具有多重观察视角。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融合是两者相互靠近,相互优势互补,寻求共同点与连接点,产生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流程革新与系统性改造,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拥有最优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强调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改变人们过去秉持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就是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
第二步,加强教学创新,推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是教学手段创新。学习的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二是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用,代之以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间讨论、师生间交流,班级面授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如下。
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呐的定位;科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学生。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个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老师总结点评。
在组织这节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较大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地去学习。这样就会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创新
我们可以将教材转变为学材,开展超级开放课堂,将课堂鲜活地再现在各类电子设备上;应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也符合通用设计原则。教师要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自学,学习内容尽可能结合学生的个人经验,采用更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采用更多项目式任务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黄山中心小学)
第五篇: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多媒体上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能有效辅助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提高45分钟效率.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不同方面提供的信息,可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师生能进行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给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广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须善于利用,不能滥用,否则学生会脱离课本,只看到了“热闹”,没见到“门道”.仅有精彩,没长知识,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