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菁老师“课内比教学”反思
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的歌舞就象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深邃莫测、琳琅满目、浩无际涯,李菁老师“课内比教学”反思。藏族歌舞就是其中最瑰丽的珍宝之一,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关注不同民族的艺术,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模仿、谈话法,示范法,情景导入等教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反思《李菁老师“课内比教学”反思》。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始学生还有些紧张,但随着课程的进行他们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使他们在爱学,乐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并从中感受藏族歌舞独特的魅力,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第二篇:课内比教学.doc李
“课内比教学”心得体会
花山小学李腊元
自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以来,整个校园就弥漫着浓浓的教研气息,我与所有的老师一样积极参与,精心准备。大家在自己这片整日喧嚣的天地下,尽善尽美地展示自我,都努力尝试着从新的角度解读新的课程。从准备上课到互相听课,从自我反思到诚恳互评,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每个人都扎扎实实向前迈了一大步。我深深感触到这次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一个活动这么简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他们蹲下身子参与孩子们的学习,从孩子实际出发,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重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培养。每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出了老师们的细心、耐心和精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语言的组织„„尤其是课件的制作,更是体现出了新时代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老师们没有流于上课听课表面形式,走马观花,而虚心向他人讨教。评课中,大家更是倾吐心声,表达互相的敬意与中肯的建议。总之,这次活动,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同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要勤于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会探索出适合新课标要求、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的最好教法。
第三篇:“课内比教学”刷子李课后反思
范小慧老师的“课内比教学”:《刷子李》课后反思
《刷子李》选自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书,“课内比教学”刷子李课后反思。作者描写人物的本领十分高明,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借一件富有戏剧性的小事,就让一个技艺高超的刷子李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立在了我们面前。课文曲折有趣,吸引学生,按时完成了《刷子李》一课的教学任务,课虽然结束了,可心里老是不踏实。这是一篇小说式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在读中自主解决导读中的两个问题:即“刷子李”的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作者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文章很有意思,学生也爱读,教学反思《“课内比教学”刷子李课后反思》。语言表达很有特点,有一点说书的味道。第一问学生很快就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可让他们读后说说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技艺高超时,能表述出来的同学寥寥无几。抓住关键词体会如何高超是更是“万马齐喑”,我哑然。
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集体失语?我想还是以前放手不够,教师死扣标准答案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同样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所以前几天我就想到了语文教学“要大而化之”。把空间留给自己,更要留给学生。在课堂营造安全、融洽的氛围,鼓励学生说,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影子。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不背离价值取向,应鼓励学生大胆读,读出“不一样”来。关于第二问,也许是平时的教学涉及甚少的缘故,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教师引导作者采用什么方式表达的?学生很是茫然,只好找出写得比较细致的地方,告诉学生这就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黑衣黑裤,刷墙的动作,那个“白点”等。当然,课文为了写得让人信服,还写了一件具体的事儿。这些,学生知之甚少,只能怪老师。语文教学的通病就是只顾抓住课文写了什么,没有抓住怎么写的。随着年级的增高,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师生在课堂能愉快地度过40分钟,享受语文,是我一直追求的。
第四篇:课内比教学 教学反思
比教学,促交流,夯实教学基本功
——“课内比教学”教学反思
近期,我参加了学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课内比教学”活动在领导的重视下,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这次为期半个多月的活动中,先是要求任课老师事先做好备课工作,事先排好各位老师的公开课时间表,以学科组为单位逐轮搞好讲课、评课活动,以促进教师学知识、练硬功、强素质、夯实教学基本功。此次课内比教学活动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切磋,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我作为一名会计专业教师,聆听了教研组各位老师的课,受益良多。通过讲课,听课,评课和讨论,我得到了很多收获和体会。
一、精心准备,热情参与。
按照教学进度和公开课时间的安排,轮到我上公开课时我选定的课题是《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课前我精心准备,这个课题重点在制造费用的分配计算方法上,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前提下进行正确的分配,要弄清楚制造费用分配金额的来源与去向。在确定教学任务后,我积极备课,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教学用具的极度缺乏,我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粉笔盒、粉笔,小木棍等都成为了我的教学道具。
二、力求让学习过程更精彩,让教学结果更灿烂。
三月八日上午第三节课,教研组各位老师来到10级高考班听我的课。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我认真的定位了我的中心教学思想是以高效课堂为目的,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们能自主的去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制造费用归集的教学过程中,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制造费用”明细账演示账页,并在黑板上用T字型账户演示,然后让学生按照我的演示自己在事先发放下去的多栏式明细账账页上进行登账归集。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分什么,按什么分,怎么分?从而更能理解掌握制造费用的分配计算公式。并设置条件,让学生进行实训演练。及时小结。
三、教学后的深刻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在课堂上我采用直观性、账页演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实训操作过程中,我先采取手把手的每笔业务如何登账,如何归集扶着学生做,然后让学生按着我的演示标本,参照着半扶半放地去练习;最后在分配方法讲述之后,放手让学生演练。在教学中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通过此次比教学,我意识到要想有进步,必须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时时告诫自己: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时时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学会用最简单的方法教会学生解题,用浅而易懂的方法教学生学习,学会将知识小结,典型题型归类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效果。
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次的活动,使我真正明白一句话:“学无止境”,要想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学能力,是否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真正将知识落实,这次活动,我清楚的明白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别人的优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将教学工作做的更出色!以后我会听更多老师的课,把每节课都当优质课来进行。“课内比教学”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会努力把在“课内比教学”中学到的老师们的长处运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专业课教学路上走的更远,走得更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经贸服务部
王瑶
2012-3-19
第五篇:课内比教学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本文以桂花的“香”为线索,忆起了童年时代摇桂花的“乐”,表达了作者纯真的“情”。
教学中我带领学生由认识桂花,闻花香,再感悟“摇花乐”,接着体会“思乡情”。逐层品读,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课文情感世界,又从文本走向生活,训练语言。在教学中我着力注重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感受桂花迷人的香。
对于这部分的教学,我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一一找出,然后通过品读,尤其是抓住体现“香”的词句的反复品味,组织教学。比如“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个“浸”字,它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时香,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
二、体验摇花乐,体会童年的乐趣。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妈妈„„”文中的一个“缠”字把一个爱花的小女孩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缠”的意思,学着缠缠“我这位妈妈”。通过角色表演体会作者小时候想摇花的急切心情。当桂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等方式体会如雨般的桂花飘落的美丽情景。
三、品味语言,理解思乡情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通过母亲的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写出了自己与母亲一样的思乡情。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是桂花,难道真是家乡的金桂比外地的桂花香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这么说吗?学生都能体悟母亲对家乡的爱,对家乡的眷恋,那份浓浓的思乡情。
这篇文章的教学主要通过多种形式地有感情朗读,品词、品句、品段,读中悟语、读中悟情,基本上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外,我还鼓励学生摘抄课文精美的词句,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反思这节课,仍有很多不足值得我去关注。例如:对重点字词的挖掘不够深。如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对“浸”字的理解引导不足,使得学生理解不够透彻,进而对桂花香也感悟不到深处。又如最后一段“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对“又”字的理解,可以引申到体会作者感情,但在教学中我没有把握好。在体会词语的含义,在以后的教学上,我更应该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对重点语句的挖掘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