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砸向教师的书谈新教师的心理素养的培养
从“砸向教师的书本”谈年青新教师心理素养的提高
孟州市教研培训中心乔 萍
在乡下调研期间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从教两年的初二数学教师王艳,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要求严厉、标准统一,班里很多学生都被王老师斥责过,其中张立同学因学习成绩差,经常完不成数学作业,受到训斥的次数最多。事件发生前张立交了作业,王艳老师没有批改。有一次,课代表在交作业的时候告知王老师:张立说他再也不交数学作业了,并且,班里有十几位学生表示以后不再交数学作业了。王老师听后很激动,把张立找来,严厉的批评他不该鼓动教唆班里同学不交作业,张反应激烈,把书砸向王艳老师„„。事后,张立被叫了家长,半年后转学。班里其他学生对立情绪严重,王艳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变得更少„„
本案例中,王艳老师用不批改作业、严厉指责等传统的思想教育法处理学生不交作业一事显然不妥。传统教育的方法注重外部灌输:把正确的道理、正确的行为规范讲清楚,学生照着去做。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首先做出外部的道德评价,搞清原因,说明其危害,然后找出纠正方法,令其立即改正。因为张立很清楚不交作业是错的,王老师的这种说教就显得无力。在该案例中,教师应在弄清楚学生不交作业的真正原因之后,侧重于学生内心世界的研究和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认识自己,由学生自己去判断是非,进行自我调节,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尽量避免作出是非评价,也就是说遇到此种情况,教师只有采用心理疏导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由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教师的王艳迫切需要将自己所学的心理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同时要加强自身心理素养的修炼,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类事件,以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需要。在这里,我着重谈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作为新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养呢?
心理素养是教师修养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的心理素养可理解为教师在一定的生理素
养的基础上与社会文化素养融合而逐渐生成的,其为了适应教师的职业行为而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人格特征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修习涵养的过程。做为新教师应具有和谐的心理素养,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教师首先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要有充分的了解,形成坚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而爱学生就是这种理想和信念的核心。如果教师没有对教育事业和对自己学生的爱,经常苛责学生,就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本案例中张立不能真正感受到王艳老师的爱,而导致以后转学。
2、具有稳定的情绪和理智的态度。教师的情绪和态度对教育效果至关重要。老师如果不大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常常暴跳如雷,往往造成学生情绪抵触,不仅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而且损害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心境不佳的情况下不要把学生当做“出气筒”,否则,最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的抗拒和抵触,从而降低教育效果,甚至导致教育的失败。
3、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以下良好的个性品质:热诚关怀、真诚坦率、胸怀宽阔、作风民主、客观公正等。教师的人格实质是教师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和道德品质的高度统一,是教师认知、情感、意志的品质以及信念、习惯的集合体,也是教师威信的基础。
4、具有较好的心理教育意识和能力。这里所说的“心理教育”意识指的是主动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教学的意识。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育经验和阅历方面尚浅,若想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业务能力,须掌握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这里特别提出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墙阻隔着,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在人格上处于平等地位,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热情、真诚、同理心和积极关注。同时作为新教师尽快掌握几种心理工作方法,如:认知重建法、行为矫正法、合理情绪疗法,即使教育教学中遇到突发事件,也能游刃有余。
二、新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 新教师心理素养提高,除了通过职前、职后培训外,教师自己的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至关重要,新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修炼。
1、悦纳自我,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心理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养的前提。教育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断进取,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接纳自我,善待自我,尊重自我,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2、重塑性格,磨砺意志是提高自身心理素养的基本方法。教育工作是一项“良心活”,学生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长周期性和见效慢等特点决定了教育产品不像工业产品那样直观和一蹴而就,教师若没有优良的性格和坚韧的意志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同时由于教育的示范性,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因此,新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不断矫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从而奠定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础。
3、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是教师心理素养提高的有效措施。在当下,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前所未有的社会要求与竞争使教师经常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从职业道德规范看,人们对于教师的道德要求更为严格。有地方调查显示,在教师中有烦躁、忧郁、紧张、焦虑、强迫观念、抑郁倾向的占百分之五十以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教师只有自己做好自我调节,才能保证身心健康,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富有成效。心理学家高尔曼说:“那些能进行心理调节即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并能理解和有效地对待他人的感情的人,往往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占据优势。”。这里提供几种简单方法供新教师参考使用:⑴、合理释放“宣泄法”。这是一种通过适当渠道把胸中的郁闷释放出来。当你为一件事所困扰时,不要闷在心中,而要把它讲给你所信任的人听。这既可以使情绪得到缓解,又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忠告,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⑵、情绪转移法。转换情景,转移注意,改变心境。⑶、暗示微笑法。笑能消除精神和神
经的紧张。当你自感情绪欠佳或精神紧张时,可以和亲朋好友娱乐一番,笑上一阵,利用积极地心理暗示改变心情。⑷、升华转化法。这是调节情感的最高形式。就是将由某些挫折或困扰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行动,将挫折化为动力,将压抑变为激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能使人忘却烦恼,给自己带来愉悦等等。
4、提高自我修养,塑造完善的人格是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的最高追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新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将规范、准则内化为一种自我的要求,通过自我修炼充实生活、丰富体验,陶冶情趣、拓宽加厚文化底蕴、完善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现代文明素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现代人。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创造者,他能思索自己的存在,并赋予其以独特的意义和方向;他要有感受生活意义的能力,能够主动驱除各种外在的遮蔽,而体验到自我生存的内在意义,从而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不断完善自己,获得成长,真正在育人过程中实现育己。
5、谙熟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为初中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初中是学生身心加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心理上出现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如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矛盾状态。初中学生的感知、思维、自我意识都和小学生有质的区别,特别是其个性中都带有明显叛逆性,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作为新教师只有不断深入把握初中学生这些特点,自己的教育教学就能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以上是自己结合案例浅谈年青新教师加强心理素养的修炼与提高的一点拙见,期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2011.5.1
第二篇: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
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
摘 要: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谈职教师资的培养,论述了职教师资专业培养的制度化、系统化;职教师资专业伦理的培养;职教师资教育性、职业性、学术性相整合的专业培养模式;需要重视职教师资专业培养的研究和培养机构的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师资;专业发展;培养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中重要的决定因素是职教师资队伍,但我国职教师资队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现今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趋势下,职教师资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关键要获得专业成长和发展。这里试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来谈职教师资的培养。
一、专业性职业的特征
职业可分为普通职业和专业性职业两大类,专业性职业即专业是在社会分工、职业分化中形成的一类特殊的职业,指一群人从事一种必须经过长期专门的教育或训练,具有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活动,从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的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典型的专业性职业主要有医生、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性职业主要有以下的特征:
1.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任何职业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都有存在的价值,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专业性职业对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大系统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在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专业服务的水平不高或专业人员的角色缺位,则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甚至造成社会的崩溃。
2.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这是指在专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专业人员构建了一套支撑其专业实践活动的专业理论和能力体系,专业人员需经过接受长期的学习训练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并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以促进专业实践的不断完善。
3.具有严格的职业伦理。专业性职业的一个典型标志是具有严格的职业伦理,这包括职业的理念、职业的精神以及职业行为规范,这也是在专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构建和完善的,并要求专业从业人员严格遵守。
4.具有专业自主权的专业组织。专业组织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权,在对专业人员的培养、职业资格的准人、职业伦理的遵守等方面对专业发展起着自律的作用。5.从业人员的专业发展。专业性职业要求从业人员经过系统长期的教育培训,并且在工作中不断成熟、提高与完善。因此专业人员在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都应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对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反思,从而得到专业发展。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
职业专业化是指职业的实践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地位不断改善,逐渐成为专业性的职业这样一个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师职业逐步纳入专业性职业的范畴。
职业专业化的一个关键是专业自律,即专业组织制定严格的专业工作标准和职业准人标准,不断发展专业学科体系,专业人员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使得专业能获得社会的认同。职业教育教师既面临着一般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又有着特殊的专业成长轨迹,其中职教师资的专业培养对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职教师资的专业培养就是根据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职教教师的特点、需求和存在问题开展制度化、系统化的培养。
三、职教师资的专业培养
(一)职教师资专业培养的制度化、系统化
1.职教师资培养的制度化。在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制度化还有待于完善,在职教教师的任职资格、继续进修等方面还缺乏法律的规定和保障。制度的缺失不利于职教师资质量的提高,如在一个对100名职教教师的调查中发现,66.4%的职教教师毕业于非师范大学,33.6%的教师毕业于一般师范大学,大部分职教教师没有接受过职教教育理论正规、系统的学习。对比,我们应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职教师资的专业培养有制度的保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如德国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完善的立法,一系列相应的法规如《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手工业学徒结业考试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框架协议》等严格规范了职教师资的任职资格、课程设置、培养制度等。根据法律规定,德国职教教师需经过4年大学学习,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进人为期两年的实习期,再经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有资格担任职教教师。在德国无论是实训教师还是职业学校的教师,都可以依据《职业教育法》或《教师培养法》的规定,带薪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有规范、系统的激励措施、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进修内容。对于实训教师而言,他们一般参加由教育培训部门定期举办的实训教师进修班和研讨会,提高自身教育管理、人才管理和开发及新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企业自身管理、技术发展的要求。企业承担全部或部分学费,教师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一些自费进修班并能酌情从劳动局得到部分学费资助。职业学校的教师在30年内,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合格者自然晋升一级,不合格者必须参加进修。另外,德国还把进修与评定教师日常工作相结合,不仅可以督促检查教师的日常工作,帮助教师找出业务上的不足和进修方式,而且还有利于进修质量的提高。
2.建立个性化、终身化的培养体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逐步走向成熟、完善、专业的过程,因此职教师资培养决不仅仅是职前的学历教育培养,而应是贯穿教师整个专业生涯的终身培养。职业教育又是一种紧贴社会需求的岗位教育,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职教教师更需要一种终身学习。职教教师在专业生涯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培训需求,因此职教师资培养应是以职教教师为本的个性化的培养,以满足个性化的培训需求,促进每个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职教师资培养应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和培养制度,构建职前、职后一体的、个性化、终身化的培养体系。如在德国,要求所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培训,并根据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三种不同类型制订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层次分级进行培训,形成全国性的师资培训网络。(二)职教师资专业伦理的培养
职教教师不仅担负着一般意义上教书育人的重任,还面临着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任务,因此对职教教师有着特殊的专业伦理要求。首先应培养职教教师高尚的品德和完善的人格。职教教师应具有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应具有包容、奉献、关爱、公平、公正的高尚境界。其次应培养职教教师完善的职业理念。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职业岗位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完善的职业理念。因此首先教师要具备完善的职业理念,教师要对职业岗位的历史与发展,职业岗位所特有的职业道德非常了解,教师本身要具备这样的职业素养和品质,随后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当中,把职业理念传递给学生。最后还应培养职教教师职业创新精神。职业教育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首先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在平时的教学和科研中独立思考、力图创新。
对职教教师的专业培养,首先就是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培养。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中,都应把专业伦理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外活动与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应体现对专业伦理培养的要求。(三)完善教育性、职业性、学术性相整合的专业培养模式
在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教育性、职业性和学术性是互为整合的三个要素。职教师资培养是教育性、职业性、学术性三个方面加以整合的一种培养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1.教育性。教育性是指在职教师资培养中把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之一。这个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能力,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和评价能力。
首先应突出职教师资培养的教育性。职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从事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遵循有关职业教学论、职业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原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传授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教育性学科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一个关键支撑,教师的专业水平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能力。职业教学论和职业科学是职业教育专业化的两门关键的学科。职业教学论是研究“如何传授一个职业”的理论,即职业教育的(学科)教学论,德文原名专业教学论(Fachdidaktik)或技术教学论(Technikdidaktik)。职业科学源自德语Berufswissenschaft,是系统研究职业技术实践工作者(如技术工人、技师和技术员等)所需能力的科学,是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专业学习内容。职业科学是涉及职业教育学、劳动科学以及具体的各工程技术学科等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将专业工作以及技术和教育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分析”,“职业教育过程的分析、评估与设计”,“专业工作过程的分析、评估与设计”以及“技术的分析、评估与设计”四大领域。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教育性和职业性的整合。所以应重视《职业教学论》、《职业科学》等教育教学类课程,并且在职前职后整个培养过程中都应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职后培养中应鼓励教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探讨交流,鼓励教师反思总结以往教学,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并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如德国慕尼黑大学职前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中教育教学类课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开设有职业与劳动心理学、职业学习教学法、职教社会心理基础、专业教学法、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教育社会学等多门相关课程,要求学生在一年级和第五学期均要进行教育实习。学生毕业后要进行2年的预备实习,在实习期间每周还要坚持有一天的时间去教师进修学院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把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方法学以及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以培养他们具备在职业学校做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关内容包括:了解学科教学计划;掌握专业教学法;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方法;学会课堂教学的计划制订、准备、组织以及评价等。在职后培养中,同样围绕教师的教学工作,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
2.职业性。职业性是指在职教师资培养中把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之一,这个能力包括教师对职业活动的了解,对职业活动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应突出职教师资培养的职业性。职业教育专业化的另一个支撑体系是职业技术科学,它是着眼于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反映职业劳动过程和劳动内容的专业技术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工程教育体系之间有关联性,但并不是同一的。因此在职教教师培养中应培养教师职业技术科学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职教教师应了解企业的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岗位人员的职责和需求等。因此在培养中应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重视对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中坚持企业实训以及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制度,并实行“双证书”制度。
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非常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值得我们借鉴,如在职前培养期间,要求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在实习期间,他们应获得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并学习合理的工作方式。另外,他们还应熟悉学生未来的职业环境,了解企业里的问题和社会状况。在职后培养阶段,也明确规定每个职教教师应每隔一段时间下企业实习。
3.学术性。学术性是指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应培养教师广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科基础、基于实践的科研能力外,注重突出职教师资培养的学术性。在强调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同时,培养教师广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学科基础,使得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具有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潜力,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同时在培养中使教师掌握企业新技术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领域,拥有开阔的视野。职教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还应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工作深刻的感性体验,在此基础上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开展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基于实践的研究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有着其他专家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开展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还能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职教教师还可和企业合作,通过研究为企业服务,这样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企业发展实际,缩短教学和企业技术发展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培养中应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进一步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鼓励教师把对工作的探究和反思通过研究的方式进一步完善,鼓励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四)重视职教师资专业培养的研究
职教师资培养应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应力图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职教师资培养应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应充分调查研究教师需求和实际工作需要。整个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评估都应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职前培养院校和职后培养机构都应就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考试考核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提高培养质量和效果。(五)加强职教师资专业培养机构建设
加强职教师资专业培养机构建设是培养高质量职教师资的重要保证,培养机构应在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提高自身水平,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在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进行科学研究,以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职教师资为宗旨。
参考文献 [1]陈祝林,徐 朔,王建初.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15,9. [2]牛晓燕,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3):34—35.
[3]赵志群,刘邦祥.职教师资的专门化进程和职业科学的学科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2):24.
[4]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与培训,2005(10).
[5]赵 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科学研究,2000(10).
[6]刘 猛.4kg',业教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06). [7]Carr—Saunders A M.The Profession.Oxford:Clarendon Press,1933. [8]liebeman M.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Prentiee-Hall,1956:2—6. [9]EducationalLeadership(SuppoaingNewTeachers)[EB/OL]. http://shop.ascd.org/productdisplay.cfm ? Productid = 199029,V olum e 56,N um ber8 M ay 1999.(发布时间:2008-06-01)
第三篇:从两个案例谈对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培养1
从两个案例谈对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培养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二(5)班主任 李如冰
案例一:唐Lipei是2012年高考四川省泸州市文科第一名。他成长在泸州,当属泸州的高才生,现就读港中大。就在九月初开学季,香港多所大学的校园出现了“港独”宣传品并引发强烈反响,新任特首也态度坚定地批判“港独”。然而,就在此时出现了一件让人寒心的事:在港中文就读的内地学生唐立培用侮辱性的“支蛆”一词辱骂内地网友。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感慨:“这个故事真是让人难过,让我有无尽的悲哀。”
案例二:2017年5月21日,在夏季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高中毕业于昆明一中的中国留学生杨 Shuping受校长邀请在演讲中称,自己来到马里兰大学是为了“新鲜的空气”,当初刚从飞机上下来就“感到了自由,这儿的空气太新鲜、太甜美,而且是一种奇特的奢华。”“我深感意外。我在中国的一个城市长大,从小出门都得戴口罩,否则就会生病。”我觉得这个故事也很让人难过和悲哀。
面对这种难过和悲哀,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回答。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难过和悲哀的事?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搞清楚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是哪方面的素养出了问题?
按照教育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共六大素养。其中,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内容。
从木桶原理的角度看,核心素养的这三大方面内容本应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三者之间不是一种先后关系。但在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往往成了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一种单兵独进,所谓促进学生的成长,就是训练学生考试、促使学生获得高分,这是公认的硬指标,至于其他的素养,全是一笔糊涂账,这导致学生的其他素养严重缺乏,综合素养下降,学生的发展严重失衡。
上述两个案例表明,他们在文化基础素养方面显然是一流的,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难过的事情?这说明他们的素养中肯定有其短板。我认为,最严重的短板应该是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的严重欠缺。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而社会责任的培养首先要求学生要“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要“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一个缺乏自尊心、感恩之心的人是不会尊重他人,也不会忠于国家的。所以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学生有了责任担当意识,做事才会全力以赴,才会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集体和社会负责。在当今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的建立,也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
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淡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多方面的表现:一是严重的依赖心理,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尤其是在生活方面做甩手掌柜;二是严重的逃避心理,面对缺点找借口、面对问题绕道走、面对困难肯低头。自己缺乏勇气、不敢担责;三是严重的个人主义,有不少同学确实属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在集体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不考虑集体利,缺乏大局观念和社会责任。一言不合就诿过于人,一言不合就投诉。二.怎样减少或避免发生这种让人难过和悲哀的事? 减少甚至避免发生这种让人难过和悲哀的事,必须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本人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对自己的责任担当。学会对自己负责,是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关键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责任担当。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为了父母而学,不是为了老师而学,是为了自己而学。只有当学生树立了一种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担当意识,才能自觉地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不断进步。否则一个不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的学生,很难指望他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责任担当。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倒了油瓶都不扶的人,很难指望他能扶助别人、扶弱济困。三是对自己身体健康负责的责任担当。要让学生懂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四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责任担当。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对自己言行上的错误付出代价。案例中的两位同学之所以遭到网友们的批评,都是因为他们的不当言论,他们缺少求实精神,缺少国家认同感,他们理应对自己的不当言论负责。
对班集体的责任担当。越是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越是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否则一个团队关键时刻必然打乱仗,成为一盘散沙。而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必然要求学生学会为集体多贡献一份力量,多承担一份责任,要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当班集体参加运动会、合唱比赛等集体活动时,正是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良好契机,尤其对轻伤不下火线、乐于为班集体奉献的同学应大力表扬。一个没有集体荣誉感、缺少对集体的责任担当的学生,其高尚的社会责任感也就很难培养。
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就是爱家,对国家尽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国家利益无小事,维护国家的主权、尊严和利益,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案例中两位同学的言论之所以不被人们认同,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言行有损国家的荣誉和利益。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秦玥飞,毕业回国后自愿到湖南南部的一个小山村贺家山村当村官,带领村民致富。他之所以能感动中国,不是因为他给村民筹了多少钱款、修了几条道路,更不是因为他的学历有多硬,而是因为他对国家和社会的那种担当和奉献精神。广大青年学生多一份像秦玥飞那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少一份像案例中两位同学那样的对国家和社会的不负责任,中国梦就会早一天实现!三.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令人高兴的事
像案例中两位同学在核心素养上缺乏责任担当意识的现象不仅仅是个例,而是有一定的普遍性。正因如此,我们提出大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正当其时。
我们欣慰地看到,曾被人们称为夸掉的一代的80后,今天在各个领域都有像秦玥飞这样有担当敢作为的80后涌现出来,成为社会的栋梁。只要全社会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上达成共识、凝心聚力,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方面多想办法多下功夫,像案例中两位同学那种令人难过 的事就会越来越少,像秦玥飞那样对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的令人高兴的人和事就会越来越多。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二(5)班主任 李如冰
201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