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鹿城镇寄宿制小学教科研工作计划
鹿城镇吉乐完小寄宿制小学教研工作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学期我校的教科研工作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加强科研管理,提高教科研实效,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效益。达到以课题带动教学改革,以研修带动提升科研质量,以教研工作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特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思想为指导,以“为学生的阳光人生奠基”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秉承“科学的管理、和谐的氛围、创新的精神”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契机,努力实现“教师教好每一天,学生学好每一天,家长满意每一天”的办学目标。在教学中研究,基于学校研究,要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好大教研观,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校之路。
1、树立科研意识,“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教学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
2、改善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意识。领导、教学人员勤于深入课堂,通过相互听课、说课、评课、个人反思等多种活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反思教学、探索教学规律、减少评价式听课,增强指导性听课,进一步解放教师思想,减轻教师心理压力。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使教师与外界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把最新的教改信息、教育资源提供给广大教师,由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型”“研究型”转变。
二、教科研工作总体要求
学校教科研的目的是以师生双向成长为目标,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因此,本学期教科研的工作重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实现师生双向成长。本学期围绕学校总课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愉快、高效地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科研活动,讲求实效,为师生双向成长服务。
三、教科研的工作目标
以“科研兴校、教研强师”为理念,以教学研讨为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我校教科研活动形式,在校内努力形成“民主、开放、实效”的教科研机制,用心营造“支持信赖,合作分享”的教科研氛围。树典型,抓普及,促提高,引导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力求使我校教科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变教科研活动与实际教学活动脱节,不能指向学校自身问题解决的倾向;
2、通过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汇总教师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让教师成为教
育智慧的创造者。
3、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改善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四、教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
建立以“专家引领、互助协作、自我反思”为研究模式,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同课异构、同文异批、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课题研讨、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示范、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为每一位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努力提高教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专家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教科研中有不同呼声,在教师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尝试。以教师或学生的问题为课题研究内容,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课题研究。
3、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科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五、具体实施步骤:
(一)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同伴互助合作工作,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
学科组的互助合作是教学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同组教师之间共同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师之间的合作不是简单以继承为特征的“传、帮、带”,而是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创新,基本形式有:
1、交谈、讨论:每组利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围绕教学中存在具体的问题(问题可由备课组长提出,也可由其他教师提出)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交谈讨论中,收获教师个人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知识。教师、组长必须做好记录。通过教师研讨推进反思性教学、课题的研究、课改精神的落实。
2、协作: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开展组内合作研讨课,即由一个备课组共同承担一节课,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发挥集体的智慧、齐心协力,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研讨课,课后,主讲教师有教学设计,有反思,参与者评出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克服不足之处。
3、帮助:充分发挥组内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对新教师的帮助指导,使新教师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二)立足校本培训的基础上,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立足校本培
训,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管理。做到“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在学习形式上分四个层次,一次全校教育理论讲座、一次教研组学习、一次网上学习、一次个人自学;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与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相结合;在学习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学习体会、每学期检查一次,年终进行考核评价。
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它不完全局限于在校内的力量,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学校的教学研究会形成同水平重复、迈不开实质性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因此,在条件许可范围内利用假期培训时间,聘请专家来我校讲座或播放专家讲座录象。
(三)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
请教研室的人员到校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及总结工作,提炼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在课改中和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和疑难。
(四)、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开展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的自学研讨活动,举行研讨交流。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拓宽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每学期学校进行两次面对全校教师的业务讲座,学科组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备课组要进行教学反思,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五)加强集体备课的环节,改革教学设计方案,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备课要本着“实用、有效、便于研究”的原则,据我校实际情况、所代班级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师本人的特点,在学科组共同研究的前提下进行集体备课。不搞形式主义,不把有限的时期浪费在“抄录”、“下载”上来应付检查。教案应是教师经过高度浓缩的一篇非常实用的“课堂活动计划”。主张教师把教案变为课堂教学设计。
(六)实施课题带动,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提质量。
1、每个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学疑点、教学难点 ,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写出实施方案,期末写出阶段总结。学校组织人员对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调查,随时和教师研讨交流。
2、各年级教师继续进行课题实验,重点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3、加强课题研究,规范研究过程
(1)结合常规教科研活动,充分利用教科研活动,收集、反馈实验中教师的普遍困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集思广益,解决问题,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推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竞争、求实的教科研氛围,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出力。
(2)学校在教导处统一组织下,深入各班指导教研工作,通过听课、评课、议课、集体备课、座谈等形式,深入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促进教学研究深入开展。
(3)加强教学研究与课改相互渗透,以教研推课改,以课改促课题。
总之,教科研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需要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实现理性的提升与跨越。
第二篇:林西镇寄宿制小学教科研工作计划
林西镇寄宿制小学教科研工作计划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本学期我校的教科研工作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加强科研管理,提高教科研实效,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效益。达到以课题带动教学改革,以研修带动提升科研质量,以教研工作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效果,特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教科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思想为指导,以“为学生的阳光人生奠基”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秉承“科学的管理、和谐的氛围、创新的精神”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契机,努力实现“教师教好每一天,学生学好每一天,家长满意每一天”的办学目标。在教学中研究,基于学校研究,要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好大教研观,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校之路。
1、树立科研意识,“改进教学实践,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教学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
2、改善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意识。领导、教研人员勤于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说课、评课、个人反思等多种活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反思教学、探索教学规律、减少评价式听课,增强指导性听课,进一步解放教师思想,减轻教师心理压力。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使教师与外界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把最新的教改信息、教育资源提供给广大教师,由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型”“研究型”转变。
二、教科研工作总体要求
学校教科研的目的是以师生双向成长为目标,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因此,本学期教科研的工作重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实现师生双向成长。本学期围绕学校总课题“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愉快、高效地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科研活动,下立学科课题和年级组子课题,讲求实效,为师生双向成长服务。
三、教科研的工作目标
以“科研兴校、教研强师”为理念,以教学研讨为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我校教科研活动形式,在校内努力形成“民主、开放、实效”的教科研机制,用心营造“支持信赖,合作分享”的教科研氛围。树典型,抓普及,促提高,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力求使我校教科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变教科研活动与实际教学活动脱节,不能指向学校自身问题解决的倾向;
2、通过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汇总教师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让教师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3、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改善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四、教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
建立以“专家引领、互助协作、自我反思”为研究模式,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案例
分析、教学反思、同课异构、同文异批、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课题研讨、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示范、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为每一位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努力提高教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专家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教科研研中有不同呼声,在教师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尝试。以教师或学生的问题为课题研究内容,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课题研究。
3、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科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五、具体实施步骤:
(一)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同伴互助合作工作,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
学科组的互助合作是教学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同组教师之间共同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师之间的合作不是简单以继承为特征的“传、帮、带”,而是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创新,基本形式有:
1、交谈、讨论:每组利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围绕教学中存在具体的问题(问题可由备课组长提出,也可由其他教师提出)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交谈讨论中,收获教师个人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知识。教师、组长必须做好记录。通过教师研讨推进反思性教学、课题的研究、课改精神的落实。
2、协作: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开展组内合作研讨课,即由一个备课组共同承担一节课,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发挥集体的智慧、齐心协力,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研讨课,课后,主讲教师有教学设计,有反思,参与者评出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克服不足之处。
3、帮助:充分发挥组内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对新教师的帮助指导,使新教师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二)立足校本培训的基础上,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立足校本培训,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管理。做到“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在学习形式上分四个层次,一次全校教育理论讲座、一次教研组学习、一次网上学习、一次个人自学;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与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相结合;在学习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学习体会、每学期检查一次,年终进行考核评价。
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它不完全局限于在校内的力量,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学校的教学研究会形成同水平重复、迈不开实质性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因此,在条件许可范围内利用假期培训时间,聘请专家来我校讲座或播放专家讲座录象。
(三)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
请教研室的人员到校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及总结工作,提炼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解决教师在课改中和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和疑难。
(四)、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教师撰写的案例,展开研讨,形成资源共享。每学期每人须写 1 —— 2 篇教学案例分析和反思。做好《研与教》校刊的编辑与出版工作。开展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的自学研讨活动,举行研讨交流。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拓宽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每学期学校进行两次面对全校教师的业务讲座,学科组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备课组要进行教学反思,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五)加强集体备课的环节,改革教学设计方案,减轻教师负担,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备课要本着“实用、有效、便于研究”的原则,据我校实际情况、所代班级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师本人的特点,在学科组共同研究的前提下进行集体备课。不搞形式主义,不把有限的时期浪费在“抄录”、“下载”上来应付检查。教案应是教师经过高度浓缩的一篇非常实用的“课堂活动计划”。主张教师把教案变为课堂教学设计。
(六)实施课题带动,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提质量。
1、每个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学疑点、教学难点 ,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教科研子课题,每学期写出实施方案,期末写出阶段总结或教改论文。教科研处组织人员对实验人员进行跟踪听课调查,随时和实验教师研讨交流。
2、各年级教师继续进行课题实验,重点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3、加强课题研究,规范研究过程
(1)结合常规教科研活动,充分利用教科研活动,收集、反馈实验中教师的普遍困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集思广益,解决问题,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推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竞争、求实的教科研氛围,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出力。
(2)学校课题组在教导处统一组织下,深入各实验班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听课、评课、议课、集体备课、座谈等形式,深入探讨实验过程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3)加强课题研究与课改相互渗透,以课题推课改,以课改促课题。
总之,教科研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需要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实现理性的提升与跨越。
第三篇:鹿城镇2011农机工作计划(最终版)
鹿城镇2011农机工作计划
2011的农机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农机生产安全监管力度,以实现无农机事故发生为目标,加大路查路检和无牌无证的整治力度,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农机”活动;按拖拉机作业特点,深入乡村方便机手,提供优质服务,配合好市农业机械推广站开展好购买耕作机械补贴工作。
一、农机安全监理各项工作。
1、道路以外的农机事故次数、重伤人数、死亡人数三项指标均控制在拖拉机保有量的千分之四、三、二以内。
2、拖拉机检审率达95%以上,农作拖拉机检审率达95%以上。
3、拖拉机驾驶员持证率达100%,无无证驾驶现象。
4、与机手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保证书》达100%。
5、农机专项整治成效明显:认真排查事故隐患,责任到人,整治彻底,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检查。及时治理新的事故黑点和隐患。
6、召开农机驾驶员安全学习会4次,举行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活动不少于5次。
二、做好农机具的推广、试验、示范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农 1
机补贴项目。
结合我镇农业生产的需要,坚持农机服务农业的宗旨,继续抓好购机补贴工作,积极引进、推广现代新型适用农机具。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1、充分发挥现有农机具的作用,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春秋耕备耕中,督促农业机械做好检修,组织470台拖拉机投入农运,运输量达 8800吨。
2、组织280台机车下车作业,春秋耕机耕机耙总量为41000亩,机械化肥深900亩,机械收割2000亩。
3、认真配合好市农机推广站实施农机具补贴项目工作,购小型机达35台,大型机达2台。
三、采取的措施:
1、建立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农机监理人员按片区划分责任到人。
2、加大安全生产宣传,与市交队警、富民派出所等部门紧密配全,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加大路检路查。
3、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完成农田作业车和拖拉机拉机的检审工作。
4、集中力量加大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力度,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对无牌无证、脱检、报废拖拉机上路行驶和无证驾驶、违法载人进行了整治。做到边清理边整治,有
效地遏制了农机事故的发生。
5、充分挖掘农机具推广工作潜力,加大补机补贴宣传工作力度,推进农机化工作进程。
鹿城镇农推中心
二0一一年二月五日
第四篇:下场寄宿制小学教科研工作亮点
下场寄宿制小学教科研工作亮点
下场寄宿制小学李桂芬
一、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科研兴校”氛围,即四个强化:
1、强化学习意识,提高课程改革的领导力。
2、强化质量意识,坚持科研兴校对提高质量的信心。
3、强化规范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4、强化保障意识,解决“科研兴校”存在问题。
二、狠抓常规管理,使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1、始终坚持三个不放过:即不放过对任课教师教学常规每一个环节的日常检查,不放过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培训指导,不放过对教师的一天工作情况随时随地监控。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要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不放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不放过每一节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放过传授每一个知识点。
2、加强制度建设,重视过程管理,确保“零概念”管理理念。
(1)根据当前形势,教学管理的需要,重新制定并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2)“零概念”管理理念是指:
布置工作+不落实=0
落实工作+不检查=0
检查工作+不反馈=0
反馈工作+不整改=0
整改+不坚持=0
(3)重视过程检查,实施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
(4)注重检查结果的运用,与绩效工资挂钩。
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增强教师的整体素质
1、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分层确定培养目标。
2、重视教师的岗前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3、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星级教师的评选。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5、重视网上培训,创建了校园网站,有效利用网上资源。
6、积极投邀请教研室的领导和专家指导教科研工作。
四、扎实开展教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1、注重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主动承担课题研究,并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2、注重课题实施过程管理,确实把课题实施工作落到实处,并认真做好子课题的研究。
通过集体备课开展课题研究,教师试行跨班上课,领导听推门课,常态课,跟踪听课等多种方式进行听课辅导。
3、注重校本课程的实施,提高师生写字水平。
第五篇:鹿山小学2002年教科研工作总结
坚持科研兴教战略,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支持。本学期来,学校教科研工作围绕“科研兴教,铸造名师”的主题,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健全组织规范管理
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科研才能,进一步规范我校教育科研管理,学期初,成立了学校科研组。科研组成员主要来自各课题组,是学校教科研的骨干力量。科研组定期召开会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动态,关注教改热点,收集、总结先进的教科研信息,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观摩活动,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积极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以此带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
本,学校承担嵊州市级以上课题18项。为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学校要求各课题组按照所制订的实施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人员分工,落实研究任务,定期举行集体研究活动,撰写研究心得和课题个案,期末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同时,重视过程性资料、专题性资料、效果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明年的顺利结题打好基础。
二、加强学习培养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学校加强了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编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学习材料,分三个教学模式展开学习与讨论,撰写个案,并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
为拓宽科研视野,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学校邀请了特级教师周一贯进行了《发展多元智能与营造优质教育相关性研究》专题讲座,并请他为我校两名年青教师的现场课堂教学作了讲评,使老师们收益非浅,并对我校申报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总结经验争创佳绩
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学校教科研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教育科研,从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一年来,有不少教师的教研论文在各级发表、获奖。如韩斌老师在她承担的课题《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研究》基础上撰写的论文获嵊州市一等奖;谢益红老师的《地方美术课程的开发利用研究》课题阶段性论文获得嵊州市二等奖;周灿飞、徐夏敏两位老师分别在自己所研究的课题理论指导下执教的课均获绍兴市优质课二等奖。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面对信息时代的学校教科研工作,要认真搞研究,要不断开拓创新,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献计献策,为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而努力。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