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八公

时间:2019-05-13 07:5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念八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纪念八公》。

第一篇:纪念八公

纪念八公

在学校里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忠犬八公》这部电影,总觉得有一股压抑之情无法释怀,忍不住想要和人分享。影片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剧情平淡,节奏缓慢,但镜头里琐碎的生活情景处处萦绕着温情,Hachi是一只可爱温驯的狗,八公的主人一家也是充满爱的家庭。回到家后,和妈妈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没想到想来讨厌猫猫狗狗的妈妈也被八公的忠心感动得煽然泪下。

10年,五点的等候10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如果还不算长久的话,那么对于一只狗来说呢? 这一切都像是命运的安排,教授遇到了Hachi,Hachi也遇上了教授,就是在他们见面的那一刻,仿佛已经注定了一生的相伴。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个以可爱打动观众的电影,因为自己还在电影开始不久嘲笑日本的狗品种就是和日本人长得有点相像。渐渐地,我被教授一家和Hachi简单却不失快乐的生活所打动,以为电影走的是温情路线,告诉我们人与狗也能和谐相处。可是,没想到,在一个简单的早晨,教授照常去上班,Hachi照常在列车站等待主人下班,教授猝死了,这一切来的是多么的突然,很晚以后,教授的家人把Hachi接回了家,但Hachi是那么的固执,固执的记住了回家的路,固执的等待教授的回来,一直固执了十年的光阴。

当我看到Hachi步履蹒跚,全身布满尘,却还在老地方等着它最爱的人回来。跟人相比,动物的感情是那么的单纯;跟现实生活相比,它的十年,应该等于我们的六十年了吧。这样的日复一日,树叶黄了又绿了,一季又一季,却还是等不回你最爱的人。每日每日,都盼不到教授回来,每日每日,失望地等到星星落幕而又重新继续等待。看到10年后,教授的妻子在车站门口看到八公的那一段,我哽咽了,一个明知丈夫已逝不会再回来,一个执着等待十年而从未废离。最后,它被上帝之手牵引,终于回到了那个熟悉的怀抱,在那暖暖的天堂,它玩得多么快乐啊。

没有语言的世界里,其实它们都很聪明,不要再歧视它们。在这个生命的空间里,所有的物种都是平等的!它们都有存在和生存的权利和意义!地球是母亲,它们都是母亲的宠儿!闭着眼睛想一想它们忠诚到底的眼神吧!

第二篇:电影赏析 八公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电影几乎可以算是一个日本秋田犬(Japanese Akita)最华丽丽的广告长片;只是,我们会那么心甘情愿地掏钱给这部广告长片买单,并且我们还被整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幽幽轻叹:这钱花得值啊。呵呵,现代人呀——我们会为自己的眼泪买单,并且除此之外一般我们都无法落泪。是的,我们在大银幕前苦修多年把自己的泪腺练得几乎水火不侵之后,电影人拖出一条满脸哀怨的大狗后,我们苦修得来的免疫力瞬间被它给彻底瓦解了。这是个挺奇怪的现象。多少次镜头里的俊男美女们哭得七零八落时我们报以之笑场,可是这条大狗拖出来之后仅仅只是让它安坐在镜头前的花坛上安安静静地坐着,用大量的胶卷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特写的同时讲述一个颇为姗姗动听的故事,却能将我们的最后的那道心理防线完全地击垮。我想过这个问题,然后有一天突然间就豁然开朗了。因为动物对我们往往更真诚一些,而且它们还没有进化出能够思考的大脑来,它们的本能决定了它们不会跟我们玩心机游戏,所以它们对我们也更真诚一些——要什么不要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全凭它的动物本能。所以对着一头看起来颇有些可爱的动物,我们总会更轻易地卸下防备进而与之坦诚相对;如此一来,它们总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轻松一击。

这部电影,说白了其实简单得几乎可以用直白来形容,可是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简单明了所以才更显得感人。类似电影里的剧情,其实可能在许多的犬种身上都可能发生;可是别的犬主也许都不那么重视,日本人抢先给他们的八公(Hachiko)建起了雕塑,并且把它的尸体制作成了标本收入他们的国立科学博物馆。早在 1987日本导演神山征二郎执导了一部电影《忠犬八公物语》(Hachiko monogatari)之后,八公的美名早已经传遍了世界各地。这部翻拍自日本旧作的电影,延续了其平静淡雅的叙事风格,重新演绎了现代版本的忠犬故事;我本以为看这部电影会不会只是在茶余饭后打发半晌闲暇时光,结果终于还是在意料之外彻底完败了。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人物还是那样的人物,狗狗也同样还是那样的狗狗;只是,我们也许太久没有发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小感动所以太容易临屏感伤了呢。理查· 基尔(Richard Gere)饰演的帕克·威尔逊(Parker Wilson)教授在某一天夜里乘火车回家,在火车站里拣到了一条秋田幼犬,他本来想把这条犬交给火车站的管理处被拒绝后无奈地将这条幼犬带回了家里,又因为找不到幼犬的主人所以他只能把它一直养大。有一次,秋田犬八公循着主人的气味一路找到了主人上班必经之路的火车站去,主人只得把它送回家之后才去上班,八公却从此记住了主人上下班必须经过的这个火车站,早上送主人去上班,下午五点准时地等在火车站门口守着主人归来。

这成了一个不需要约定的承诺,送往迎来的一人一狗成了这个边陲小站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如果没有意外,电影到这里不过只是一部无甚乐趣的小生活片;然而,帕克之死把这个故事从乏味推向了感人。

没有人告诉八公帕克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已经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或许,告诉了八公它也不会明白。在它心里,主人只是跟往常一样去上班了,只是这一次上班的时间很长很长,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回来了。所以八公每天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事,在傍晚一点时分跑到同一个地方去等着,期待着哪一天推开那扇门的正是自己的主人。

所谓感动,其实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第一天只是自然而然的事,第二天、第三天也只是一种习惯。可是习惯是一个可怕的事,如此习而惯之一直等下去,第一年、第二年乃至十年,没有人会轻易地说,他并不感动。因为别说是一条狗了,就算是一个曾经挚爱着自己的人,是否也有如此的耐心如此重复一件事,直达十年。就算全世界都已经忘记了帕克,八公却还在痴痴地守望着自己的主人哪天突然就回来了。八公的故事感动了火车站周围所有的人,人们会给它食物,让它一直生存在这个边陲的小站边上一直等着它的主人。一直到它老了,死了。也许可以说,八公是这个小站外一直坚守着的一种精神象征,而不再仅仅只是一条痴心妄想的老狗。

十年。如果不是因为岁月如此不留情地逐渐残蚀了八公的生命,也许时至今日,它还会依旧乖巧地坐在小站外的那个花坛中间等着它的主人。一天乃至一年,一年乃至十年,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区别很大;对于一条狗而言却仅仅只是一次守望。守望着可能到来的幸福,守望着一个永远也不会失望的总在遥远处的幸福。从年轻力壮一直守望到中年,从中年一直守望到风烛残年,一直到死;狗狗是会做梦的,所以在临死之前的那个迴光返照里它看到帕克如同那个遥远的记忆里最美好的那个瞬间一样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它也像自己年轻时候一样飞奔过去扑向它的主人,在他身边奔跑跳躍,舔他的脸,抱着他的大脚以及感受他那温暖的怀抱……

火车站管理员,由杰森·亚历山大(Jason Alexander)饰演的卡尔(Carl)一直在看着这一幕,八公等了十年,他也一路看了十年;电影给了卡尔很多的镜头,杰森在镜头前并没有说很多的话却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我觉得,他有些嫉妒帕克,更多少有些悔恨,如果当初帕克把这条犬交到管理处的时候他将八公收下来并且一直养在他的身边……

卡尔完全有可能得到帕克在八公那里得到的忠诚和情感,他也完全有可能得到帕克自己也许永远也不知道的那种幸福;可是当初他拒绝了,拒绝给八公提供任何帮助,也拒绝了一种现在只能看着却永远也得不到的幸福。卡尔在记者面前表现得像个小丑,只是为了自己能沾点八公的光也上一下报纸,可是我从心底里同情这个兢兢业业工作的小人物,因为只能这样,他才能在他的心里让自己跟自己错身而过的那种幸福更近一点。

我们不能否认,狗的世界跟我们人类的完全不同。因为它们简单,所以它们更容易感知到幸福。世事一直在不停地变迁,我们跟着世界也在不停地变化;而对于这种世世代代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动物而言,唯一不变的就是它们都拥有一个主人,主人就是它们的整个世界。主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对它们而言就是它们的全部,所以八公可以一直守望,守望着它的世界有一天会重新出现阳光,守望着它的主人有一天会从那扇门后走出来,带给它所有的快乐与幸福。

我们为什么而感动,我们为什么而哭泣。因为坐在银幕前的我们都知道,镜头里的八公永远也等不到它所想要的幸福;而让我们最难受的是,八公永远懵懂未知地一直守在那里,守望着一个永远也不会到来的团圆。我们所感动以及哀伤的,是因为我们一早就已经预知了结局;并且我们知道,这样的结局一定会发生在故事结束的那个地

所谓悲切,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对于八公来说最终只能是一个悲剧,而我们却无法阻止这个悲剧的发生;并且我们想不出任何可能美好的结局,一切只能如此悲凉地结束。对于八公而言,它没有任何的出路,可能逃脱得了这个悲剧的降临。当我们选择一条犬来作为我们的亲人、朋友、伙伴或者宠物的时候,这只是我们人生无数个选择中的一次非常不起眼的选择;可是当一条犬选择了我们来当它的主人,对它而言却是它一生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我永远记得《十个约定》(10 Promises to my Dog)里田中丽奈(Rena Tanaka)送别她的金毛寻回犬索克斯时母亲回响在她耳边的话——你能拥有一切,而我却只有你。

可以说,《十个约定》里关于这句话的诠释也许远没有这部电影来得如此深沉,整部《忠犬八公的故事》其实就只是为了诠释这句话,并且它以一种无言胜有言的方式,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阴郁将这句话以铁一般的事实直接陈列在我们眼前。这也许是就我感觉,这部电影比《十个约定》更成功的原因——它把《十个约定》里的一条直接用镜头表现出来;我们也许真的可以拥有一切,可是我们身边的这条大犬,它所拥有的只有我们。

有一天,当我们突然间不在它身边的时候,它会一直等着我们回来。就算全世界都已经遗忘了我们,只要它还活在这世上,它就会一直为我们而守望。我突然想起了我生命里的第一条小型犬B仔,有一次它被一辆飞驰而过的汽车辗伤了,它几乎都快不能动弹的时候,它竟然是挣扎着爬到我的床边一直守着我;那时候我的眼眶里饱含了泪水,我以为我就要失去它了。我给它吃消炎抗菌的药,后来它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我们对我们身边的这些小生物总是不

那么重视,可是它们却给了我们足够多的爱与尊重。我也开始庆幸我现在身边还拥着的我亲爱的周义大兄,有一天它将跟我分别,我想到那个时候,我还一定会守护在它身边。

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具体内容已经不再可考了,可是我记得里面的一个观点——因为作者告别过自己的一条爱犬,所以作者决定再也不养任何小动物了,因为每一个小动物都是一条生命,而当我们还无法对我们选择的这个生命去承担所有一切责任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轻易地做出任何选择。

亲爱的,请一路跟着我,我也会一路陪着你;我知道你一定爱着我,请放心,我也会同样爱着你。如果每个犬主都能问心无愧地对自己的爱犬说这样的一句话——我想,每一条狗狗都将是幸福的。每个人生命中都至少应该有一条犬,我觉得——不然这个人的生命可以说是不完整的。而当我们选择了某一条犬之后,我们就应该尽全力去照顾它。

八公的故事其实是个任何人也无法去改变的大悲剧,而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也许在于,它告诉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或者即将拥有的;如果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在自己生活中都能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地陪着自己身边的那头小动物,我想,八公的故事就比仅仅只是作为一颗无敌的催泪炸弹更有意义得多。

第三篇:八十年九一八纪念史

八十年“九一八”纪念史

80年漫长的“九一八”纪念史,是一段将历史还给历史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迄今尚未结束。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每年都组织九一八国耻日纪念活动

对“九一八”的纪念,始于事发当年。9月20日,南京中央政府召开临时会议,决议以9月23日全国下半旗并停止娱乐一天,以示对沈阳陷落表示哀悼。该年10月10日,系中华民国成立20周年国庆,蒋介石等国民党要员600余人参加,国庆日一变为国哀日。此后,1932、1933、1934,国民党中央每逢9月18日均组织大型的纪念大会,各省党部也均组织相应的纪念活动。1935、1936年,因国内重要城市实施戒严,党政机构未筹备和参与九一八国耻纪念。1937年受“七七事变”刺激,国民政府组织下的九一八纪念活动异常隆重;1938年9月18日,蒋介石更亲自撰写发表《告东北同胞书》。

这种中央党政部门组织的国耻纪念活动,一直维持到1940年。该年,国民中央政府发布通令,宣布自1941年起,九一八纪念日合并到七七抗战建国纪念日党中,中央政府不再独立组织纪念活动——之所以如此,实有鼓舞军民抗战必胜的士气的考虑,如陈立夫该年刊文标题《以七七光荣洗刷九一八的耻辱》,就是此意。此一时期纪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抗日动员,如宣誓抗倭自卫、捐资抗战、抵制日货等。

内战时期,两党纪念“九一八”主题各异,中共侧重反美,国民党侧重反苏

内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继续纪念“九一八”,但纪念的内容则全然不同。在中共方面,主要侧重于谴责“美国反动派扶持日寇”,有在中国重新制造新的“九一八”的危险。如1946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刊文《美国反动派扶持日寇——为纪念“九一八”而作》,如此说道:

“日本法西斯毕竟被打垮一年了,但它没有彻底被消灭,因为美国反动派今天正在扶持日本法西斯的残余势力。美国反动派今天对日本的政策,使我们想起了十五年前九一八事变时以及从那时以后十五年来美国反动派的对日政策。我们中国人民今天纪念“九一八”,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以为警惕是有意义的。“九一八”事变时,美国当局采取什么态度呢?当时以国务卿史汀生为代表的美国帝国主义反动派,是对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纵容的政策,……就在美国财阀的帮助下,日本法西斯才打下了现代化的军需工业的基础,也才有恃无恐敢于发动“七七”事变,大规模侵略我国。……今天逢到“九一八”纪念日,中国人民的伤痛未愈,记忆犹新,我们再不容许美帝国主义扶持下日本再来第二次“九一八”事变。”

1947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再度刊文《“九·一八”以来美国助日亡华罪行录》,文章说道:“今年九月十八日是“九·一八事变”十六周年纪念日。十六周年前的这一天,日本法西斯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侵略。这一侵略战争,当时不仅为德意法西斯所声援,同时也为美帝国主义所支持。……全国同胞应严重警惕第二次“九一八事变”之威胁!消除这一威胁唯一可靠的道路:只有全国同胞和解放区军民一致团结起来,积极响应和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反攻,为打倒美帝国主义忠实走狗卖国大汉奸蒋介石的统治、驱逐美帝国主义势力出中国、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斗争到底!”

国民党此一时期宣传纪念“九一八”,也着眼于告诫民众“警惕第二次„九一八事变‟之威胁”,不过与中共不同,国民党的宣传机构认为可能在中国造就第二次“九一八”的势力,不是美国,而是苏联。1947年,国共两党为争夺东北激战正酣,8月28日,九一八前夕,《时事公报》即刊发文章认为《苏联侵略威胁中国 居心造成新九一八》;而9月17日,陈诚书告东北军民,也再度提到纪念九一八的意义在于提防第二个“九一八”的发生:“中央社沈阳十七日电:明日为„九一八‟十六周年纪念,陈参谋总长兼东北行辕主任,特发表告东北全体军民书,说明今后如何防止第二个„九一八‟的发生。……陈氏特别警惕东北全体军民,谓现在„九一八‟可闻的事迹,虽已成为过去,但东北可怕的危机,并未因日本的败绩而有所减少。”

1951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美帝国主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

在80年代之前,九一八所受到的关注相当有限,以《人民日报》为例,此一时期,只有每逢整十年的纪念日才刊文纪念。

1951年是“九一八”事变二十周年,又正值抗美援朝。如何消除美国遗留在国人心目中的正面影响,是新政权急于完成的一项工作。譬如,1951年2月25日发布的一份《中共南京市委关于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指示》,如此表述这项紧迫工作:

“在运动中一切宣传教育工作,要注意思想领导。首先要从控诉日本暴行引上仇恨美国,其次要使控诉日本暴行与提高群众的胜利信心结合。要防止单纯为反日而控诉日本,以及滋长落后群众的“恐日病”。同时要注意加强对过去群众尚未充分发动的部门和工作薄弱的地区的领导。切实注意从各种不同情况出发,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对千篇一律的形式主义,如发动群众进行控诉,其内容一般可从控诉日寇罪行开始,但不必机械,亦可控诉蒋匪特务罪行或地主恶霸罪恶开始,而最后总结到反美上去;在已经进行过对日寇侵略罪行控诉的单位则不一定再从控诉日寇侵略罪行开始,可以结合回忆和追念抗日战争中殉难的人民烈士和民族英雄,以发扬民族气节,再引导群众进行仇视、蔑视、鄙视美国的观念。”(《南京抗美援朝运动》,陈丽君,何银基/主编;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等/编)

此一时期,包括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事件在内,均承担着“从控诉日本暴行引上仇恨美国”的功能。南京大屠杀期间曾救助中国民众的西方友人,也一度被错批为大屠杀的帮凶,出现所谓“美国鬼子点名,日本鬼子执行”的“结论”。“九一八”二十周年纪念,自然也不可能例外,同样承担着“从控诉日本暴行引上仇恨美国”的功能。《人民日报》9曰18日刊文《打碎美国奴役亚洲人民的侵略计划——纪念“九一八”二十周年》,即如此说道:

“九一八”事变到今天,整整二十年过去了。在纪念„九一八‟二十周年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民一面满怀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信念;一面对美帝国主义充满着旧恨新仇。……当中国人民正在和日本侵略者搏斗的时候,美帝国主义却支持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美帝国主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当„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美帝国主义为了要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充当远东反苏反共反人民的鹰犬,表面上标榜所谓„不承认主义‟,实际上却采取了支持日本侵略中国的政策。”

196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是“由于美帝国主义的纵容和帮助”

1961年九一八事变三十周年,《人民日报》几乎是完全重复了一遍1951三十周年时的调子。《人民日报》9月18日当天刊文《反对美帝国主义扶植日本军国主义——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三十周年而作》,明确说道:“三十年前的今天,日本军国主义由于美帝国主义的纵容和帮助,发动侵略我国的“九一八”事变,大举侵略中国,使中国千百万人民丧失生命,亿万财产遭到浩劫。……日本军国主义之所以如此猖狂,是美帝国主义助纣为虐和怂恿的结果”。同日刊登的另一篇文章《不许新的“九一八”事变在亚洲重演!》,则号召“中日两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决不能麻痹大意,而应该紧密地团结起来,坚决反对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粉碎美帝国主义阴谋利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计划,决不许新的“九一八”事变在亚洲重演!”

1971年:为联美反苏,不再将“九一八”和“美帝国主义”捆绑到一起

1971年九一八事变四十周年。中国的外交方针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苏交恶,50年代确立的“一边倒”外交原则破产,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更让毛泽东开始忧虑中苏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这种现实危险给长期以来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对立的中美两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和解的机会。和解自1970年开始,从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到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联合反苏的新外交关系正在迅速形成。

这样一种新的外交形势,很具体地反映在了这年《人民日报》纪念九一八四十周年的尺度上。9月18日刊发的新华社文章《九一八事变》,全程回顾了事变的经过,但并没有一字半语提到美国和日本侵华有任何关系,更没有像此前二十周年和三十周年时那般,将日本侵华直接归因为“美帝国主义的纵容和帮助”,文章仅在末尾一段提了这么一句:“今天,日本军国主义在美帝的扶植下正在重新抬头,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同日刊发的另外两篇文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不许重演》和《日中友协(正统)、日本社会党就“九一八事变”四十周年分别发表声明》,也同样没有再将“九一八”和“美帝国主义”捆绑起来,在叙述日本侵华历史时,无一字半语涉及美国。

1981年:中日关系蜜月期,人民日报只字不提“九一八”五十周年纪念

1981年是九一八事变五十周年,按惯例,《人民日报》应该刊登纪念性的文字。但结果这年的9月18日,《人民日报》并无一字提及九一八事变。究其原因,与此一时期中日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蜜月期大有关系。1978年,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实质上确立了一种“反苏”意义上的“准中日同盟”;1979年,日本又确定了对中国实施援助开发贷款;1980年,中日民间、官方高层互访不断……而具体到1981年,九一八前夕,时任国家副主席的邓小平等领导人,还连续三天会见来访的日本众议员及公明党访华代表团;更重要的是,大批日本援助、合作项目如大庆石油化学工程、宝山钢铁厂第一期工程、中日友好医院等,均在该年破土动工,开始实际运作。如此,九一八事变五十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并未刊登只言片语的纪念性文字。

但在1982年,发生了中日第一次教科书事件。该年6月25日,日本文部省宣布对高中二、三年级和小学1983使用的教科书审定完毕。审定修改的教科书,刻意淡化乃至否定日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行径,如把日军侵略中国华北,改为“进入”华北,把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改为“全面进攻”,将“侵略”一词篡改为模棱两可的“进入”或“进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则遭遇大段删改,如将“在占领南京之际,日本军杀害了中国军民,并进行了强奸、掠夺、纵火,这一南京大屠杀遭到国际上的遣责,据说中国牺牲者达20万人之多”这一段原记述,篡改为“在占领南京时,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本军队也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由此使被激怒了的日本军队在占领南京时,在一片混乱中,杀害了多数的中国军民,受到国际的遣责”,突出强调中国军队的抵抗和日军屠杀暴行之间的因果关系;……“九一八”事变也被篡改为日本军队“爆炸了南满铁路的局部地方”,刻意与“侵略”拉开距离。

缘此,1982年9月18日,《人民日报》一改此前仅逢整十年纪念日刊文纪念的惯例,刊登《“九一八”事变》、《沈阳一些老人回忆五十一年前往事 揭露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真相》等文章,称“现在日本有些势力妄图复活日本军国主义,这不能不引起中日两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的严重警惕。我们要同日本人民和日本朝野有识之士一起,排除一切妨害两国关系的因素,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1991年以后:官方纪念渐趋频繁,“勿忘国耻 奋发图强”成为新纪念主题

1991年“九一八”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规模,超过了此前历次整十年纪念日。九一八前夕,先是出版了《“九·一八”事变丛书》,该书得到了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张学良等人的题写书名或者题词,李瑞环、丁关根等都曾出席该书的座谈会并讲话,可谓声势浩大。9月15日,又举办了有中顾委委员、中共及国民党将领及后裔参加的纪念“九·一八”六十周年座谈会。9月18日当天,《人民日报》的纪念报道,不再沿用1971年和1982年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说法(事实上,二战后日本政体经过改造,早已彻底告别军国主义),而以“勿忘国耻”和“自尊、自信、自强”作为新的纪念主题。

此后,官方的“九一八”纪念渐趋频繁,不再局限于整十年纪念模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主题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如2001年《人民日报》提炼的主题是《勿忘国耻奋发图强——纪念“九一八”事变70周年》;2011年提炼的主题则是《勿忘国耻 共襄复兴——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周年》。

八十年纪念史,越来越尊重历史,但还远远不够

纵观自1932年到2012年整整80年的“九一八纪念史”,在80年代以前,始终没有站在尊重历史的立场去纪念这场国耻,而是为实用主义不惜扭曲历史。所幸的是,进入90年代之后,日本发动九一八是“由于美帝国主义的纵容和帮助”、“ 日本军国主义在美帝的扶植下正在重新抬头”等不符合历史与现实的说法,已经彻底消失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有了这些还远远不够。尊重历史的真相,是一切纪念的前提。在这方面,关于九一八,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譬如“九一八”不抵抗的责任问题,日本学者土田哲夫早在90年代初就已研究得出结论:

“笔者认为,张学良避免与日本冲突,采取不抵抗方针并不能认为是南京政府所命令的结果。他们(张学良的东北当局)认为,因为(1)国力还很脆弱,对日作战,中国必将败北;(2)国内分裂,对外不能不慎重,故目前中国不得不尽力避免对日冲突。这些对日政策和认识都可以说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权采取之政策的原型。”土田哲夫指出了一个非常明显不容回避的事实:“张学良的东北政权具有相当的独立性,1930年9月蒋介石、张学良合作以后,张成了蒋介石的重要同盟者。南京和东北的关系在形式上是中央和地方的上下关系,但在当时实质上却是平等的同盟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无法强迫张学良做他所不愿意的事情,即张学良本身对东北有决策方面的权限。”(土田哲夫,《张学良与不抵抗政策》,载《张学良生涯论集——海内外专家论文精选》,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土田哲夫的这一结论,在日本学界已经形成共识(何况更多的解密史料一直在不断佐证着土田的结论),而大陆方面,许多媒体纪念九一八时,往往还按照惯性在谈论什么“张学良因奉蒋介石命令,故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对比若此,虽以“自尊、自信、自强”为九一八国耻纪念的主题,但在日本学界看来,恐怕这“自尊、自信、自强”的成色,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不抵抗问题”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结语

龚自珍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只有将历史还给历史,才能让纪念具备真正的力量。

第四篇:忠犬八公观后感

忠犬八公的故事

-----观后感

我们在袁老师的组织下,全班同学认真的观看了《忠犬八公的故事》这部电影。很平凡的八公却做到了一般人做不到的忠诚,很感人,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影片主要讲的是一只叫八公的秋田犬,快递人员派送途中不小心在车站中把它弄丢了,八公在人来人往的车站和影片中的男主人公相遇,男主人公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八公见到男主人公教授就有一种亲切感,教授见到这只可怜的秋田犬,也不忍心把它丢弃在这,就把它带回家了。八公在教授家快乐的成长,每天早上送教授去车站,等教授进了候车室的门,八公就自己回家。到了晚上5点,八公会准时出现在车站外的花坛等教授一起回家,在小镇车站站长,卖热狗的小贩,附近商店的老板娘的眼中这都是已经习以为常的画面;看到教授从车站出来,八公兴奋地扑上前去撒娇的样子,已经成了车站每天上演的故事。

教授带八公回家之前,也想过妻子是不喜欢养宠物狗的。但由于对狗的怜悯,他还是决定把它带回家。他把它偷偷的放在了一个小房子里面了,害怕妻子发现,但最终还是被妻子发现了,决定要把它送出去,教授还是不乐意的尝试着去找几家,看看有没有人愿意收留这只狗,但是都被拒绝了。经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和八公的感情越来越好,他们两个在啊院子了打闹,追逐,可像两个顽皮的孩子在园子里嬉戏,教授和八公的感情,妻子也是看得到的,她看到自己的丈夫是那么的愿意把它留下,和八公在一起是那么的快乐时,当有人来电愿意收留狗的时候,她也以谎言说已经找到主人了,最终八公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了。

八公在教授家一直都是快乐的生活着,它还是依旧每天准时的接送教授。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有一天教授照常要出门去上班,可八公怎么都不肯跟着教授出门去,还不停的在原地转圈圈。教授还是出门去了,着急的八公叼了一个球追着教授去车站。教授惊奇的发现这天八公肯去叼球了还和旁人开心的说这是八公第一次。八公不肯回家,还赖着教授要一起玩。教授终于还是上了车。八公在站台上,看着火车在自己眼前一点点变小,直到渐渐的消失.它的眼睛流露出不舍难过哀伤与难过。曾记得教授的好友以前和教授说过一句话:秋田犬会自己选择主人,认准了就从一而终。它从不叼球,如果有一天它改变了习惯,那就说明有事要发生。“等有一天它会给你捡球的时候,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它感觉到他的主人这一去或许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所以它用它,一只狗所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挽留它的主人。

遗憾的是,老教授没能懂得八公反常的原因,他只是为八公的第一次捡球而异常兴奋。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八公捡球,但也是最后一次。最终,老教授还是踏上了启程的列车,却再也不能搭乘上那辆回程的列车。教授在当天授课中心脏病发作,永远的离开了人世。当天的5点,八公还是在老时间老地方一直等一直等。到了很晚才被教授的女婿接回家。办完了丧事,教授的妻子卖了房子离开了这座小镇,八公托付给了教授女儿一家。离开了老屋,八公闷闷不乐,一天趁教授女婿开门的时候冲出了房门,独自跑了很久跑回老家。谁知屋主已经易人,八公转身往车站跑去。后来教授的女儿女婿找到八公带了回去。回去后的八公仍旧泱泱的没有生气,女儿给它喂食,它也不吃。只是站在门边,眼睛望着外面。女儿对八公说:我们希望你和我们一起生活,如果你一定想走,那么你走吧!说完打开了门。八公毫不犹豫地往外跑,出了门口再回望一下,然后就头也不回的跑掉,回到车站。老教授走了,但八公不明白,它还是像往常一样,在同样的时间,来到车站,在同样的位置上,等待着老教授的归来。虽然它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而归,但是在每天的那个时刻,八公总会蹲坐在老地方,等待他的主人像往常一样,在五点零五的时刻,推开车站的大门,亲切地叫它“八公”,并慈爱地摸摸它的头。可是,它一直没有等到他回来,其实是不会回来的。我们可以想象,十年是什么样的概念,它或许只占取我们人生的几分之一,但十年,是狗的一生!它用它的一生,向所有人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爱。

当十年后教授的妻子归来,她看到八公的一霎那,她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她哽咽地对八公说“你居然还在等”“那我我陪你等下一班车”,全场寂静了,谁能不为此刻的情景感动,谁想到它对主人是那么的忠诚,愿意用它的一生去守候。

最令人动容的是影片的最后,八公知道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它却在风雪之中毅然选择走向车站。依旧是那个位置,它趴在那儿,有些疲惫的,缓缓地闭上了自己的双眼,恍然间,它仿佛看见了他的主人就像十年前一样,推开车站的大门,对它说“八公,我们回家”……。给人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等待和忠诚的故事。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公那倔强的身躯挺立在车站门口,那恰是一种对情感的朴实追逐,也恰是对人性的拷问。别人我不清楚,看到深厚的树叶绿了又黄,周围的人来去匆匆,唯有八公屹立不动,唯有八公成为这个繁忙世界中格格不入的静止的短暂永恒。我知道,等待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对意志的考验,但是八公做到了,而我们人类却迷失在碌碌中。人流来来去去,仿佛是海浪般去了又来;大地的颜色绿了又黄,仿佛是一场重复的戏剧;人们嘘寒问暖声此起彼伏,宛若一场宏大交响乐。在那安静的角落里,八公独自坐立着,用它的视角衡量着人世间的事情。不经意间,八公把它对主人无限忠诚之情遗落在那个小镇每个人的心中,再也挥之不去。其实,让人感动进而哭泣的并非源自光影后的关于忠诚之类的价值观的探讨,却恰恰是八公对一件小事的执着,对主人之情的真切。

其实在影片中还有使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话。那是老教授的外孙问她外婆“外公是在哪里发现八公的?”时,老教授妻子的回答“实际上是八公发现外公的”。不知是什么原因,这句话让我发愣了很久。

茫茫人海中,唯独发现了你,这是一种怎样的缘分在牵扯着他们走进彼此的世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车站花坛里的树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老教授永远的走了,不会再回来了,但八公不明白,或许是它不愿意相信。它还是像往常一样,在同样的时间,来到车站,在同样的位置,等待者老教授的归来。虽然它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而归,但是在每天的那一刻,八公总会蹲坐在老地方,奢望老教授能像往常一样,在下午五点零五的时刻,推开车站的大门,亲切地叫着“八公”,并抚摸它的头于他一同结伴回家。就这样八公在慢慢地老去,轻松的步履也变得蹒跚了。10年后的一天,熟睡的八公从废弃的火车头下吃力的爬出来,爬到花坛的老位子上,慢慢得闭上了眼睛,就此老去。最后的那个夜晚,八公在弥留之际看见了教授,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幸福中到达另外一个世界。

难以相信,一只狗竟用了10年去完成了一个不会有结果的等待。10年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只是生命的几分之一,而对于一条狗来说,那就是一生啊。忠诚如斯啊!正如老教授妻子回答她外甥的话一样,“实际上是八公发现你外公的”。茫茫人海中,唯独发现了你,这是一种怎样的缘分在牵扯着他们走进彼此的世界。有句老话“狗不嫌家贫”。它们只要认准了你,就会忠心相待,不离不弃。还有那么一句话“你的狗也许不是你的全部,而对于你的狗,你就是它的全部”。在这里,我也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与言语表达,”冥冥中的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当我们看到教授陪着八公看电视,学着八公在地上爬一起嬉戏,和八公一起抓臭鼬,给八公按摩,我们还会认为八公对教授的忠诚是本性如此吗?这种至死的守候来自于对爱的回报,在教授眼里,八公如同他的好友,在八公的世界里,教授亦如它。在他们彼此的心理已无人与狗的区别。八公不是宠物,我们亦不是主人。在这个世界里,付出忠诚才会收获忠诚,奉献爱才会享受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家人、身边的朋友、还是我们的同时,哪怕是一个陌生人,还是对自己所在的组织,忠诚二字,刻骨铭心,浸入骨髓。也许此时此刻你的忠诚不能得到回报,但这必将是你终生的财富。

十年如一日。我不知道八公在这十年当中经历了多少次失望,承受了多少次磨难。我也不知道它是否想过放弃,或许这样想过,但一闪念之间便打消了这样的念头。他还没回来,我怎么可以放弃等待。这期间它放弃了在教授女儿家优越的生活条件,也放弃了作为一只家犬仅有的尊严:有家可归。一切都只为一个目的,等待,独自等待逝去的主人归来。

当影片到这段情节时,我的心中一直期待有一天八公能明白教授已经逝去,永不能再出现在火车站门口如潮的人海中,而它这种孤独的等待是一种残忍的坚持,没有尽头,没有结果。我实在不忍去想象它在每个萧瑟的黄昏失落的回到安在废车下的破败的样子。其实影片的导演也有意识的把人类这样的一种旁观者心态在故事中体现出来:许多年后教授的妻子回到故居,当她惊讶的发现八公还在那棵树下凝望着人来人往的站台时,内心克制多年的悲伤瞬间喷涌而出,一句“你竟然还在这里等他,让我陪你等下一班车吧”让人类的自以为是支离破碎。是啊,你竟然还在这里!他早已离去,你在等什么呢?故事末尾,八公在意识到自己生命将尽时候,它最后一次拖着自己憔悴的躯体来到站前,扑倒在那片冰冷的白雪中,而眼神依然牵挂着那扇人来人往的列车箱大门,那扇给过自己无数希望又让自己无数次失望的大门,那扇永远没有尽头的大门。

八公用它的一生来等待它的主人,不管是雨天亦或是下雪,春去秋来它身边的那株大树在时刻的更换着衣着,而它的心还是依旧着。看着八公在雪地里受着冻,一年一年的过去,样子也漫漫的衰老,我真的好心疼,我真想去爱惜它、去保护它,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一条狗狗能如此,而人呢?爱惜自己的宠物吧,他们和我们有着很深的感情。如果八公的主人在天堂能看见八公在等他,也一定会热泪满眶的。祝福八公和它的主人在天堂永远在一起,也希望朋友们爱惜身边的人,不要让爱成为等待,那将是很痛苦的!

这部影片,我不敢再看第二遍,.......只要一想起影片,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八公在车站门口苦苦等待的镜头......。我想,如果可以,每条狗狗都会等待着它离开的主人。可是,我们何德何能,要它们用一生来等待。有那么一句话“你的狗也许不是你的全部,而对于你的狗,你就是它的全部”,或许这句话,便能很好地解释它们的行为。

希望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能心存一份感动,更加真诚地对待你的宠物,因为他们只有你。它的爱很单纯,它的思维很简单,它知道怎样去爱那个曾经给它过爱的人那段熟悉的路程,来来回回,不经意间走了十个春秋,那个熟悉的车站,那一声声耳熟的汽笛,就是等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风为它摇曳,雨为它落泪,雪为它起舞,它被上帝之手牵引,终于回到了那个熟悉的怀抱,在那暖暖的天堂。

八公是日本历史上一条具有传奇色彩的忠犬,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24年,秋田犬八公被它的主人上野秀三郎带到东京,上野秀三郎是东京大学农业系的教授。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着上野秀三郎出门上班,然后傍晚时分便到附近的涩谷火车站迎接他下班回家。这样的幸福生活一直持续到1925年,一天晚上,上野秀三郎并没有如常般回到家中,他在大学里突然中风,抢救无效。他死了,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火车站,可是八公依然忠实地等着他。

上野秀三郎死后,八公由小林菊三郎收养,但八公常常从小林家逃出来,一次又一次回到从前住过的地方。八公犬并不了解主人已经离世了,一次次失望之后,它只是意识到他的旧主人已经不住在那幢旧房子。于是,它跑到涩谷火车站寻找旧主人,因为它记得以前就是在这里迎接主人下班回家的。每一天,它都默默地蹲在这里等候上野秀三郎,然而每一天,它都失望而归,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并没有它望穿秋水的身影。

就这样持续了十年,八公每天傍晚准时出现在火车站里,准确无误地等候火车靠站。后来,上野秀三郎的学生在火车站里发现了八公,并跟着它回到小林的家中,从小林口中得知八公的故事。不久之后,这位学生在日本发表了一份关于秋田犬的调查报告,报告当中包含了八公的故事。1932年,这份报告刊登在东京一份最大的报纸中,八公成为全国的焦点,他对主人的忠实感动了日本人民,老师和家长都把八公作为忠于家庭的例子去教育小朋友,它教会了人民什么是爱和不屈不挠的忠诚,大家都称呼它为“忠犬”。

1934年4月,人们还在涩谷车站前为八公树立了铜像。八公“本犬”也出席了铜像的揭幕式。此后,铜像附近的车站入口就被称为“八公入口”。

第五篇:忠犬八公观后感

《忠犬八公》观后感

初教学院

1304011007王睿

这部电影根据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改编。这是一部跨越语言障碍,全世界都能看懂的影片。

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编自1933年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由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理查·基尔、琼·艾伦和萨拉·罗默尔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9年8月8日在故事的原型故乡日本率先上映。

影片讲述大学教授帕克(理查·基尔饰)在小镇在车站上偶遇一只可怜的小秋田犬,它孤苦无依的身影惹起他的怜悯,虽然妻子(琼·艾伦饰)极力反对,并想尽办法要把它送走,但看到丈夫和女儿对它无微不至的由衷喜爱,终于决定让它成为家庭一员,帕克为它取名“八公”。八公陪着帕克全家一起成长,从小狗渐渐变成庞然大物。八公每天准时陪伴帕克上班,傍晚五点准时出现在车站门口迎接帕克下班,这可是他们的约会时光。在小镇车站站长,卖热狗的小贩,附近商店的老板娘的眼中这都是已经习以为常的画面;看到帕克从车站出来叫出那一声熟悉的“Hachi”,八公兴奋地扑上前去撒娇的样子,已经成了车站每天上演的故事。然而在八公学会捡球的那一天,帕克开心且骄傲,但也是最后一次两人的珍贵回忆。

就在那一天,帕克在大学上课时突然倒下,他因心肌梗塞突发而死亡,再也没有回到车站。之后每天傍晚五点,八公都来到火车站里等候、凝视。第二天、第三天,从夏季到秋季,九年时间里,八公依然风雨无改,直到它最后死去[1]

。影片改编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24年,秋田犬八公被它的主人上野秀三郎带到东京,上野秀三郎是东京大学农业系的教授。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着上野秀三郎出门上班,然后傍晚时分便到附近的涩谷火车站迎接他下班回家。这样的幸福生活一直持续到1925年,上野秀三郎在大学里突然中风,抢救无效。他死了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火车站,可是八公依然忠实地等着他等了九年。

十年对我们人来说也许很短也许很长,十年对我们而言会发生很多事情,在十年时间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冲淡我们对人、事、物的执着,我们会慢慢放下,甚至遗忘……很难想像我们会为了一个人十年如一日地等待,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风霜雨雪,都默默地守候。这样的情景似乎只有在爱情小说里才会出现。然而就是这样一只普通的狗,却演绎了这段真实而感人至深的故事。

十年对于人来说也许只是生命的几分之一,但对八公来说,那是它的一生!它用它的一生来诠释对主人的爱。八公每天都抱着希望等待,即使希望一次又一次的落空,也许换成谁都会失望的吧。可是,在八公眼里,没有失望,它要做的只是等待,等待,再等待,不管主人会不会来,它都要等待,因为这是它对主人的忠诚,对主人无言的爱。

十年后,帕克教授的妻子重回小镇。看到八公的那一刻,她哭着说:“你怎么还在这里?你居然还在等……”这一刻,许多人哭了,车站旁卖早餐的人哭了,帕克教授的老友们都哭了,而观众,也哭了……许多人会觉得八公真傻,去等待一个永远不可能再出现的人,去憧憬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人们很多时候注重的都是结果,掺杂了太多的功利,所以忽略了过程。

影片的最后,八公知道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它却在风雪中走向了车站。依旧是那个位置,它趴在那儿,慢慢的,缓缓的,闭上了双眼。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八公心里一只有着一个温暖的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那个飘雪的冬夜,那个梦温暖着八公。梦里,还是那个火车站;梦里,帕克教授冲八公温暖地笑着,慈爱地摸着它的头;梦里,它的主人说:“八公,我们回家……”

记得张爱玲曾经说过:“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以前对这句话不太理解,但看过《忠犬八公的故事》的故事后,我却豁然开朗。

影片中,教授的女儿对八公说:“我们希望你和我们一起生活,如果你一定想走,那么你走吧。”说完打开了门,八公毫不犹豫地往外跑,出了门口再回望一下,然后就头也不回地跑掉,回到车站,继续等待逝去的主人。

自始至终,影片是以一种平淡的方式来叙述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生离死别的场景,有的只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温馨片段;没有好莱坞式的特技炫耀,没有大牌明星的华丽出场,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真谛:所谓的忠诚,就是不要忘记你所有爱过的人。

作为一部翻拍的电影,我也去看了日本原版的作品。

如果说忠犬八公看的我很感动,那阿八则完全看的我心如刀绞。如同大部分的新片儿一样,忠犬八公给我的是轻飘飘的感动。而阿八,是无比沉重的凝固的悲伤。拍同一只狗的故事,关于狗的部分,忠犬八公的情节加入了很多人的痕迹,而阿八的部分则仅仅是一只狗的生活。但是在看的时候,我却无论如何也没法把阿八仅仅当作一只狗来看待。是人不如狗么?不是这样,阿八,只是一个执着于过去无论如何也无法忘怀的人。

“hachi!”第一次见到阿八的教授严肃的面孔无法抑制的柔和了下来,眼里满满的全是宠爱和惊喜。对于教授来说,阿八是孩子,挚友,爱人,是无可替代的心。

“hachi…”教授夫人在教授死后再一次在车站见到阿八的时候,沧桑,悲伤,回忆,愧疚,惊讶,各种感情无比复杂的交织在了一起。阿八所做的,是她内心也想做的。可是在现实里,作为一个需要生活的人,她不能,也做不到。她还不如阿八,她愧疚。阿八能做到她做不到的,她羡慕。阿八就像她内心的一个缩影,她无法抑制的悲伤。

“hachi……”卖丸子的小贩再次看到阿八的时候,阿八已经完全沦落成了流浪狗的样子,毛发稀疏,瘦骨嶙峋,身体孱弱,飘忽不定的眼神,却能感受到他内心毫无动摇的坚定。于是他颤抖着声音叫道,“hachi……”叫了一声,眼泪却不自觉的流下来了。

是什么让一个在森严的世界中艰难求生活的小贩,只为了一句话就和客人打了起来?没有人能够侮辱阿八,了解阿八的人绝对不会让任何人侮辱他,他是每个人心中都残存的一块净土。无论是上天下暴雨暴雪,还是烈日炎炎,又或者世事变迁,改朝换代,没有什么能阻止阿八对教授先生的爱。他的坚持真的有意义吗?没有。那他究竟为什么要坚持?或许阿八从一开始就知道,教授已经死去了,离开了,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但是他依然坚持每天守在车站门前,不为等教授回来,只为了自己内心的那份浓郁的感情。不是为了能再次得到教授的宠爱,只是为了那一段无比美好的过去。

围绕阿八展开的这种种的故事,最后都成了阿八故事的背景。不是因为他的故事很引人注目,而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阿八。

每个有故事的人心中,都有一个骨瘦如柴的阿八。每个无法忘记过去的人都骨瘦如柴。

下载纪念八公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纪念八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忠犬八公观后感

    《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 ——永恒的守候 班 级:公G133 姓 名:曹婧 学 号:132241时光荏苒,总有那么一个故事,在舒缓的音乐中,徐徐开始。一个深秋的夜晚,寒冷的街头,一位教授,抱起了......

    《忠犬八公》观后感

    《忠犬八公》观后感 导语:有一种情感不分界限、不分种族;它存在于你我心间,却又渐渐远去,留恋着风尘却渐渐随风散去,我们本拥有的最美妙的东西在渐渐离去,也许直至它不再存在,我们......

    《忠犬八公》影评[模版]

    《忠犬八公》影评 ——郭志君 大学教授收养了一只小秋田犬,取名“八公”。之后的每天,八公早上将教授送到车站,傍晚等待教授一起回家。不幸的是,教授因病辞世,再也没有回到车站,然......

    《忠犬八公》观后感

    《忠犬八公》观后感 《忠犬八公》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不禁让我们潸然泪下。它讲述了一只狗对于自己主人的忠诚与守候。在整部电影,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两段: 当十......

    忠犬八公读后感

    等还是不等,这是一个问题。 看完《忠犬八公》之后,很多很多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放映,让我不禁一次次的回味着。从一次偶然的机会教授在车站捡到一只来历不明的小狗开始,到教授把......

    《忠犬八公》影评

    《忠犬八公的故事》影评《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编自1935年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1987年拍成日本电影,由仲代达矢主演,该片当年曾在日本引起轰动。该片的中文片名叫《忠犬八公的故......

    忠犬八公观后感

    忠犬八公观后感 忠犬八公观后感1 十年是多久?对于人来说,或许像陈奕迅的歌唱的那样“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而对于一只狗来说,那却是一生,一辈子。帕克在雪夜的车站......

    忠犬八公观后感

    观看电影忠犬八公的观后感 看了忠犬八公的电影,真的是一部很平淡的电影,一位教授,一只八公狗,还有长时间的火车站的场景。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全部了,真的是很平淡,平淡到起初的我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