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山门中学语文组郑增委
“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按照年初的阅读计划,这个月我开始阅读吴非的《不跪着教书》。当时我在确定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网上看到它的名字,觉得有点特别。我本身阅读面比较窄,有人在网上推荐了,我想肯定有其可读的地方。
首先,从书名来看,读了第一辑“永不凋谢的玫瑰”,再拿起书或在新学期走上讲台的时候,我想我会为“不跪着教书”加上一个感叹号!这本书不仅告诉一个教师怎样去从事教育事业,更让读者从中领悟到做人的真谛--一个人胸中应该有爱,应该有博大的爱,应该成为爱的思想者!
我很欣赏本文开头引用的一句话:“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读后感《《不跪着教书》读后感》。”时下我们语文教师或者说我们很多的教师都在“跪着”教书,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教材上有些什么,就教什么;教学参考书上怎么说,就怎么教,甚至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别人定好的。他们教给学生的是什么?他们教的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样教了几十年了,不也是年年考第一吗?”“写好备课笔记了,就能教好书吗?”…这一切的问题会问得我哑口无言,即使这样,我仍然认为,教师得研究,教师得有自己的思想!
教师的研究从哪里开始,教师的研究应该从教材开始,有了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才会有高屋建瓴式的教学设计方案,也才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而随学情因材施教。
如书中所言,现在的一些大学在神圣的学问领域多有一些“功利性”,一些出版商为了满足教师的“需要”,琳琅满目的什么“顶尖教案”、“星级教案”…纷纷出现在教师的案头,为了应付检查,教师们抄得是怨声载道。试问,这些教案对自己的教学真的有用吗?退一步说,在这些教案书里肯定有优秀的教学设计,也肯定有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案,也肯定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的设计是依据他们的学生而设计的,我们有他们那样的学生吗?我们有他们那样的教学技巧吗?参考,本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因为思想的懒惰,那就太不应该了,毕竟我们还常教训学生不要去抄袭。
第二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这是这样的一本书,书的封面和序言写有这样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老师,教育的词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虽然只是这么简短的一段话,但我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纵观现今的教育,有多少老师是“跪着教书的”呢?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教育随笔,收录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其中记录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是作者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其作者吴非,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本书的内容共有七个部分,分别是序、第一辑至第六辑的内容。第一辑是“永不凋谢的玫瑰”,第二辑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第三辑是“爱与敬重的阅读”,第四辑是“往高处飞”,第五辑是“‘实话’怎么说”,第六辑是“在欢乐中沉思”。各辑之间的内容在逻辑上并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内容比较的杂乱,但是主要内容涉及这么五个方面: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制度。
首先是关于教师的问题。很多教师不明白对学生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教育;言行不一;对学生的沟通缺乏技巧;教育方式、教学风格死板单一;教师的仪表与言行不符,随处释放粗鄙;缺乏自尊;;教师缺乏思考和批判精神;丢失了创新精神和学术研究精神;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健全的人格;为了追求名利甘愿丢弃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不择手段。
其次是关于学生的问题。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变得麻木不仁;一部分学生高分低德,不懂得人文关怀;不懂得仁爱;缺乏信仰,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探究创新能力和缺乏批判学习能力。
然后是关于学校的问题。如今学校被名利所充斥,高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权学交易”不穷,真的有辱教育风范和学术尊严;学校首先受到怀疑与压制是造成教学改革长期劳而无功的基本原因,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教育行为与教育口号完全背道而驰;学校的学生守则显得大而空,这和欧美国家相比就可以一目了然;受体制约束,早先教育上很多可行的做法,现在却是奇闻轶事了;学校沦为书店的赚钱阵地,充满缺乏尊严、缺乏平等、近于野蛮的种种现象;学校不明白追求的是什么,一部分学校停留在昨天的光辉上而不思进取;教育被分为三六九等,待人接物也是这样,官场陋习进学校和学堂。
再次关于家长的问题。家长用自己的浅薄伤害孩子,成为孩子日记的“偷看者”;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最后是关于体制的问题。这就包括了学校的教育体制和现行的教育制度的问题,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学校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的体制等等。
“不跪着教书”,只有教师挺直了腰板教书,他们的学生以后也才能成为一个站着的人。这本书中所写的内容很多都是现实中活生生的案例。首先,从教师个人来说起,现在作为教师的人缺乏了很多的精神:唯分数论、缺乏言行一致的精神、以身作则的精神、批判精神、思考与创新的精神等等。
其次,从教师的思想上来说,教师缺乏很多思想性的东西,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思维的培养和引导。教师处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没有功利可图的时候就不会去进行研究和探索,缺乏对于自己所教授知识的探索,也缺乏对新事物的探究。教师的论文沦为一种作业,沦为谋求利益的手段,职称的评得成为一种巧取获利的方式。
然后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现今的教师并不是都合格的教师,就像作者所列举的那样,有的教师穿着整齐的西装,可是嘴里说出的话有时确实不堪入耳,作为学生的榜样,会给学生带来多么坏的影响。教师还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不可言之无物,教育还要从现实出发,学校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料,应该创新教学资源。
再次从教师的教学方式来说,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的运用一种方法。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重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培养。切不可只注重死板的答案,而不实事求是采取灵活的方式,就像学生做填空“天空只能是蓝蓝的”,教学形式主义化。而且在教学中只中重分数而轻视德育,培养出高分低德的学生,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惨剧,“杀母后还能淡然的去上学”,“同学自杀后还能在教室读书声朗朗”,这岂不是对道德的漠视吗?
最后从教师的人格和自尊来说,教师对于自尊没有坚持,从教师的学术研究风气就可以看出,学术气氛浑浊,剽窃行为成风,所有的一切都是带有功利性,教师对于自己的创造没有了坚定的信仰,不爱惜自己的人格。且问,教师都不能拥有完整的人格和自尊,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完整人格和尊严的学生呢?教师应该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意志和思想。教育应该被看做是促使学生具备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对世界的改造能力的一种工具手段,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公民,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教师,为人师表,更应该是一位合格的知识分子,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更应该对知识怀有批判的精神、创新的精神,以及敏锐的思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不应该享受安逸而不思进取,只有在不断批判、质疑和探索中才能更快的进步。
“不跪着教书”,为的是培养优秀的学生,但不是仅是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关于现在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没有感恩的心,漠视道德,一切只为了得高分,甚至是不惜抄袭;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偏激,追求形式华丽的东西而不重实际的东西,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很多问题都是随波逐流;缺乏坚定的信念和信仰,缺少人文精神;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追名逐利而不注重自身的实际提高;很多学生为了高分,不注重全面发展,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沦为了考试的机器、高分低德之人。难道学生只是考分的机器吗?若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又怎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
“不跪着教书”,就是让挺直身板教书的老师让学校成为一片“净土”,成为一个可以有着正义冲动,敢表达自己意见的地方,成为一个真正可以做学术研究的地方。然而,现今的状况却不是这样的,学校教育被各种名利所充斥,职称的评得充满了弄虚作假,高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权学交易”也是形形色色,丢失了教育的风范和学术的尊严。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竟然出现了“读名著也有罪”的说法,所用的东西全都是为了分数,很多学校早已沦为书店赚钱的前沿阵地,打着课标指定阅读的幌子为书店和自身谋取利益,而不能真正的引导学生读实在的书以提高文学素养。
“不跪着教书”,就是让教师在“权贵家长”面前不低头哈腰,卑躬屈膝,而是与家长一起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教师既然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岗位,就不能在世俗权力的面前丢弃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有的家长仗着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在教师面前大摆架子、显威风。不知道这些家长是否想过在孩子面前向老师耍威风会给他们造成很坏的影响,如若老师这个时候也屈服与这些世俗的权力,那么估计这样的老师再也不会的到学生的认可,反而会被学生从心底里鄙视。教育是关乎孩子一生的事情,家长岂可以儿戏对待?
“不跪着教书”,就是在现有的制度中做一个直立者,即在体制之内又灵活应变。我国现今的教育体制确实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作为一个教育者,大的方向应该在教育体制之内,却又不能完全受制于教育体制,而是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方法,应该灵活应对,因材施教。正如作者所提到的,在教学生写作时到了高三阶段就不得不教一些应试性的技巧,但是在此之前则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写作教育;再如,学校的各种规则应该具有人文关怀,而不是一些死板的条条框框,应该多参考一下欧美学校或者是日本的中小学的校规,不要把校规说得很空很大,应该是具体可行的。也许在现行的体制中,想要做到在这些条框之中保持一种直立式不简单的,但是教育者没有了自己的脊梁又怎能挑起培养人才的重担呢?
教书育人不是一件易事,“不跪着”教书育人更是难上加难之事。就像作者在序言里所说的,现在还并没有完全踏入教师行业的我们,还会想愤青一样抱有不平,为学校的堕落二愤怒,自己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认为以后的自己绝不会像现在的有些老师那样自甘堕落,不会为了世俗的名利而卑躬屈膝。作者在踏入烂人教师行业后,沦落到了“为教育写申告状,为教师的尊严而呐喊”的地步,当初心中的信念也被打磨殆尽,只能在现实中靠自己的努力不被最后的堕落所吞噬。我相信,现在的很多师范生会像一个理想主义者那样对未来的教师工作充满憧憬,但是通过《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我想我们应该看到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在教师、学生、学校、家长、体制着五个方面的困境;更应该认真思考:若是我们以后真的踏入了教师行业,我们应该在怎样突破教育困境的五大瓶颈?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体制之下的“直立者”?怎样成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第三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1
这是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的一篇教育随笔,很遗憾我并不熟悉作者,但还是被题目吸引了。我是下载到手机上阅读的,只有42页,并不长但它的内容却意味深长,让我既感动又无奈,既明朗又纠结,读的不是很透彻,以后还要再细细品味才行。
之前几年初当老师的我很有热情,但对于教育似乎并没有什么十分明确的概念,只知道尽力而为,把自己热情、耐心和信心全部放在学生身上就是一名好老师了。所以我的热情也不全是“正”的释放,很多事情在处理上方法不尽得当。虽然毕业的学生依然记得我的好,但正是因为他们越懂事,我才越觉得自己曾经的固执、极端事实上是不合格的表现,那时那刻还以为自己一切为了学生,怎样都是理直气壮的,现在想想很惭愧,但还是肯定自己对教师的职业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而现如今,我已经是个三岁半孩子的母亲,在读这篇随笔的时候,自然流露出不一样的想法和见解。在心里一直嘀咕着。我在担忧,担忧自己没有领会教育的真谛,耽误了我的学生;担忧我自己的孩子面临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我该持有怎样的态度,该怎样处理教育和应试的矛盾。关键是我有能力吗?似乎没信心!
我对文章的不同章节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第一章节“永不凋谢的玫瑰”和第二章节“善良的心是一盏灯”真心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自我思想意识的肯定,读后心里感到很温暖很阳光,不谦虚地说我的教育理念中也有着跟作者相似的态度,这也要感谢书籍的力量,感谢我的孩子。因为育儿是一件很神圣又很艰难的使命,稍稍大意就可能使一个小小的偏差造成大大的后果,并且难以弥补甚至无法弥补。说的是看育儿书籍,但事实上我还是觉得教育幼儿和教育高中生的道理是相通的,就像作者在文章中也列举了很多事例关于家庭教育的伟大力量,那是学校教育无法匹敌更无法替代的力量。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懂得感恩懂得爱,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缺少爱心的人不能称其为健全的人。那也将成为没有灵魂的教育,总有一天会有着接二连三的打击,这种打击一来打击了受教者,更打击了感觉自己付出了一切的教育者。《母亲教我的歌》就是告诉我们良好的家庭教育传承是多么的珍贵和伟大。从我孩子的身上和眼睛里,我看到了人性本来的纯净和真诚,毫无杂念的爱。就在前不久,我和爱人还有几个朋友带着他去长隆野生动物园玩儿,小孩子也跟作者笔下的小女孩儿一样,摘下了一朵小花,然后就让我抱他,旁边的朋友说“妈妈累了,刚刚还抱着你呢!”孩子没说话,坚持让我抱,我就蹲下来把孩子抱起来,小家伙就笑着把手里的话戴在我的眼睛旁边,然后就要求自己走了。这时在场的人都笑了,我很感动。就像之前有学生留了一块小小的巧克力给我……那是她邻居从国外带回来的,楼下遇见随手给她的,她知道我是一个爱吃的人,就特意带来学校给我,看起来是一块融化了的有点扭曲的巧克力,但是足够感动我许久许久。这就是感恩教育的力量,我在想也许是我的教育有作用,但她一定有着让人尊敬懂得教育的父母。
说到善良,我还是回想起自己的孩子。一次我们一起看动物世界,小家伙看到狮子猎物时厮杀的场面不禁跟我说“妈妈,我很生气”,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个小动物都受伤了,狮子还要咬它……”但是小家伙看到两头强壮的狮子搏斗时却没有这样的情绪。也许这能说明人们从小就知道不与弱者为敌的道理吧!就像随笔中写到的关于希特勒的事例,坦迪确实没有错,他当年面对的不是纳粹希特勒而是伤兵希特勒。无论是竞争还是战争,我们只是站在不同的立场而已,绝对不能失去人性的真善美!作者第三章节的标题是“幸福的高三”,我挺喜欢的,我也这样跟学生分享的。高三确实辛苦,甚至心理负担大于身体的劳累,但奋斗就是幸福的,能有机会和平台去奋斗就是幸福的。如果什么都来得轻而易举,那活着将无趣,一切物质也将失去它那吸引人的价值。真的没有什么能比十七八岁时奋斗一场更幸福了!至于后面几个章节的内容我不想多说了,很痛心很实在又很无奈的现状,只是希望通过努力,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教育理念,不要不假思索地跟风,从而偏离教育的轨道吧!引用文章的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按那种逻辑,教师自身的灵魂应当很高尚,才有可能对别人的灵魂设计并施工”。
作者喜欢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我想说,只要是思想正常的人应该都喜欢有感恩之心的孩子吧!我想,无论对于一个做为一个孩子的母亲的我,还是一个做一群学生的老师的我,最大的安慰,就是培养出了人,有感恩之心的人,经常能感受到感恩的心,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最后引用序言里的话结束我的文章,“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为我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2
最近,读了吴非《不跪着教书》一书,读着作者的一个个对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读的过程中像在看一个个教育故事一样,这些故事有的似乎很遥远,有的确离我们很近,有些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书中说了很多我们想说的话,教了我们许多遇到一些教育问题的处理方法,有些问题也有作者的无奈。总之,此书又好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了我们作老师的身份,时时提醒我们肩上担负的责任。
我首先关心的仍是在我看到书名后就想弄懂的几个问题:何谓“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又该怎么教书?
书中并未对此作出系统的论述,但透过那些零零碎碎的感言,不难窥见问题的答案:
“多年来,语文教师屈从于世俗的评价,忧馋畏饥,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教学上也搞‘无一句无来处’,言必称宗师权威。”选自《呼唤风格》——这是一种跪。
“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选自《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这样的跪也是极为可怕的。
“为了岗位抛弃做父亲、做丈夫、做儿子的责任,我以为他的情感虽不健全的,其价值观也是虚伪的。”选自《模范如是说》——被“主流媒体”大肆颂扬的“模范”,也是跪着的人。
再摘录作者另一部分经典语录:
经典是一个时代语文和人文的最高成就,青年时代读这样的书,会给一生的读书打好“底子”。在这种阅读中,培养人文精神,学会独立思考,终身受益。
教师对学生讲“学贵乎疑”,至多停留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这是很不够的。如果教师不敢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未免是叶公好龙。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
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
—— 《不要跪着读》
天下事道理多有相通。换个话题,说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业务素养,可能也该说一句:“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为什么教师的地位仍旧没有高起来,为什么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提高缓慢,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教师本身道德修业意识比较淡薄也是一个方面。这集中反映在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够。
——《只要肯读书》
格即人。
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
没有风格就不会有地位。
—— 《呼唤风格》
每个健全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思想者,因为上苍公平地给了我们大脑,赋予我们感知的器官。然而总是只有很少的人能成为真正的思想者,因为大多数人没能从精神上获得解放,不知道自己可以站起来。匍匐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应当卑微,如果他有思想,站了起来,就会发现太阳每天是从自己脚下升起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当是知识分子的必备要素。
思想者往往是寂寞甚至痛苦的,因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因为他要挣脱“瞒与骗”的禁锢,这种追索的意识会使他突前于时代的潮流,他的思想会像荒原上传来的第一声嚎叫,使大部分习惯于常规的人不寒而栗。
——吴非《思想者》
例如读了“善良的心是一盏灯”、“感恩之心”、“做最出色的教师”、“小睡有何不可”、“跑,还是别跑?”、“教育无小事”……等这些随笔杂感时,感触颇多。
例如,看到“跑,还是别跑?”一文,我也是有同感的,在学校时,经常看到学生在走廊上飞奔。有些学生确实是赶时间,有些学生确实在打闹,我也总会叫学生小心,慢点,我也经常为学生捏一把汗。你想啊,走廊上有时刚拖了地板很滑,人流量又大,有学生和老师拿着实验器材的(尤其是教学器材),有老师拿着笔记本电脑,万一撞着了,万一滑倒了,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我也总叫学生课间文明休息,别疯赶打闹,如需锻炼,则去操场运动,别在教室走廊狂奔。
是的,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不仅仅在课堂,学生在校的全部活动都是接受教育的过程。教育者应当教会学生仁爱,教会学生学习感恩,教会学生好好做人,让学生知道人格尊严、品格往往就在细微处体现出来。教育事关人格修养,校园里生活中无小事,所以我们老师处处要做好学生的表率,认识到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
拉拉杂杂写了些许读后感受,当然书中有些观点与作者也有不同看法,但作者那种真实的深沉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我,让人心生暖意,若我们的教育官员教师队伍都能如此,大概是另一番景象吧!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3
初看《不跪着教书》这题目,不解,教师如何跪着教书。看至一半明白,确实,一个没有思想,只做“传声筒”的教师不就是跪着教书吗,若你跪着教书,没有精神的追求,学生又如何能站起来。吴非老师发出如此的呼喊:不跪着教书,不仅站在了学生的角度,更是从民族,祖国的立场发出这样的呼喊,教师不跪着教书,民族才能不跪着!“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有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
教师如何能不跪着教书,也许有这么几个关键词,“自尊”“精神追求”“读书”“思想”“风格”。终身学习的教师必会教会学生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也许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之一。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学习永无止境。
吴非老师说“不跪着”,我问自己,你是否经常也跪着了,你是否有丧失掉师道的尊严,丧失了独立的思考,丧失了对教育的神圣感?学生是否喜欢你,学生是否因为你喜欢你的课,你任教的学科,你把对语文的热爱传递下去了吗?你的课堂有思想的交流吗?如果没有,是不是该反省自己,问问,今天你看书了吗?今天你思考了吗?今天你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自由的学习氛围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也许我们该反省的是自己是否一味的追求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忽略了以生为本的考虑,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教会他们做一个思考的人,一个有温度的人,一个人。我们也该反省,自己要求学生做到这样那样的要求时,我们也做到了吗,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是教育界永恒的至理,用你去影响学生,你站着,让学生也站着!
犹记得大学时我的导师说过的一句话:也许我们是平凡人,但是我们教出的学生会成就不凡。这也许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荣誉,而非头衔,职称。但凡学生记住过你一言一语,你的教育也是有价值的,因为人生漫漫长河,遇到的人事何其多,而影响你的你记住的又有几何?若等到毕业,学生对你的课毫无印象,对你的人毫无想法,连你的名字也不知道,这真的是悲哀。
而比较这种悲哀,与另一种付出的欢愉相比你选择哪种?当有学生说,我每天睁开眼睛最幸福的事就是能看到老师。听到这样的话为人师者能不感动?或者学生说,每天睁开眼睛最幸福的事是可以到教室。这也值得窝心的事,因为你的凝聚力创建了这么一个温馨的教室。但是能让学生说出这番话,又谈何容易,学生必是尝到了求知的乐趣,受到了崇高精神的熏陶,才能说出此番话,教室里若只是冷冰冰的教学任务,和冷冰冰的老师,是不会感染学生的。
这两种选择,任何一位教师都不会选择第一种,怎么做到,唯有改变。
不能跪对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民主、融洽的,既要抛弃师道尊严,也要直起脊梁做人。对学生的正确态度是:热爱,尊重,不迁就。
不跪对权威。教师首先要自尊、自信、自强,也要保持一颗淡泊宁静之心,无欲则刚,无求品自高。
不跪对社会。教师要做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一个普通人,不要整日忙与社会应酬,不要下跪于名利之中,应固守自己的一方天空。
不跪对家长。教师要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又要彼此在必要的沟通之中平等、理解、信任、支持。避免庸俗化、功利化。
是啊,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是吴老师一篇文章的标题。我想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教师是工作者,教师是劳动者,教师是指导者,而更应该是“思想者”。我国有过不需要思想的年代,所以我们愚昧疯狂。那个时代已经过去,我们除了反省,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去破除内心的封闭意识,要学会思想。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语文学科应该是认知、思想的工具。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知识,照搬教参来传授,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个人智慧,那势必会使这门学科黯然失色,而且我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我觉得,在教师进修问题上,也得用这句话。——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4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不知其意。不跪着教书?平时我们不是站着教书的吗?怎么是“跪着教书”?这“跪着教书”指啥?怎样才不是“跪着教书”?带着疑惑和好奇,我把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所写的这本《跪着教书》一口气读完,胸中涌起了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作者吴非是南京师大附中的语文教师,擅写杂文随笔,这本书就是一本随笔集,这本书收录的,是吴老师平时对于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思考与感悟。此书篇幅很长,分为六辑,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不同问题,吴非先生确是一代大家,把近三百页的内容浓缩为一段话启迪我们,使我感触颇深。
吴非先生所说的跪着教书是说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老师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各种教学比赛的奴隶。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看了书,值得我深思的问题是:教师是什么?要如何才能不跪着教书?
教师是什么?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教师是什么?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如何做到不“跪着教书”
1、思想有深度
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已不再是单维的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人格建构。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语文名师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就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在不断的提问和师生互动中体会的爱生之情让人感动,她那亲切、和善、平等、尊重的言语,无时无刻不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人格上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老师的热爱,从而内在的履行“亲其师信其道”。
2、知识有厚度
吴老师在《只要肯读书》中提到:天下事道理多有相通。换个话题,说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业务素养,可能也该说一句:“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为什么教师的地位仍旧没有高起来,为什么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提高缓慢,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教师本身道德修业意识比较淡薄也是一个方面。这集中反映在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够。
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让自己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厚度,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否则的确会“人云亦云”。
以读书为支撑,教师可以立足课堂,从从容容播种传道,以读书为信仰,教师可以积极坦然而宁静,明朗的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教师可涵养自己的丰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和不竭的创造力,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以读书为己任,可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的润泽学生也悄悄的葱茏自己。
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们要在今后的教育进程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一路前行。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5
起先看到这个书名后,我不由的陷入了思考中,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向谁跪着?老师怎么会跪着教书?带着种种疑问我拜读完了吴非老师的这本随笔集,看完之后才明白,此书写的是吴非教师多年教学工作的实际经验,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这本书强调要想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看完以后我再一次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因为吴非老师的很多思想的确是让我有震撼!
《不跪着教书》——很有骨气,很有个性的书名,透着倔强,透着理性,透着思索!《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等文章显现出一种为人的道理,一种正直、纯洁的气质,深入的剖析、新锐的理念、独特的视角、无畏的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想要教师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吴老师在书中提到“小睡有何不可?”这恐怕和很多老师的想法大相径庭,吴老师在书中说到多年前默许学生课上睡觉的事情,并且怕学生睡觉着凉,还请同桌给他盖了件衣服,并且事后对大家说,以后上课如果谁睡着了,就轻轻地替他盖件衣服,少听几分钟语文课不要紧,万一生病了,损失就大了。他还举了单位开会(包括学校教职工大会)的例子,先到的人都喜欢往后排坐,讲台前都要空出一大片,为的就是坐在后面可以分分神,小声聊聊天嘛!既然如此,为什么对学生那么苛求!对教师而言,要有本领把课上得让学生喜欢,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如果学生能喜欢他的课,只是因为特殊原因偶尔打个瞌睡,老师们实在不必大惊小怪。看到这里,我觉得吴老师是真的在用心去教育他的学生,是真正的人道教育。
在当中我也看到了很多触目惊心的例子,有个大学有女学生跳楼自杀,尸体躺在教学楼前,大楼里的老师还在照常上课,学生正常嬉笑,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还是有个外国留学生看不下去了,给死者献了一朵花,这时候师生才开始对死者有动静。浙江有个高中生杀死了亲生母亲,在监狱里有人问他,如果你能够出去,你最想做什么?他说,我最想好好读书。吴老师气愤地写道:“他杀了自己的妈妈,居然没有一点悔罪的意思,居然想不到人死不能复生,这还是人吗?”这就是冷漠教育的典型作品。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云南大学大学生马嘉爵无端锤杀四个同学,这样的新闻有轰动效应,但是更多人的冷漠一样的可怕。人文教育缺失,必将会有报应。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就是回到常识,他希望学生有感情,有爱,有怜悯,敬畏生命,知耻,知感恩图报,说真话……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
我认为,现在的道德教育应该重视让儿童不断感悟人性美的方面,多给儿童一些真实的东西,如:我们的社会应给学生一些美好的东西,学校应营造人性美的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具备美好的人性;同时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很多发人深省的案例以及吴老师对于如今教育界的一些看法,看完后的震撼和反思是无限的。我想我已经慢慢明白吴老师在书中说的那句话的含义了“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6
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也让我渐渐明白吴非老师说的“不跪着教书”是指的是什么。让我们不由得思索: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书中的教育随笔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作者以几个时代丰富的教育人生体验,以一个教师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审视着当今教育的种种弊端,以一个中国人具有的爱国情怀呼吁每一个教师做一个有思想、有追求,当一盏能够长久地照耀学生一生道路的明灯!
教师究竟是什么?从古至今,教师被太多耀眼的字眼照耀: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还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其实,我觉得,教师就是教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中有一个小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老师说:“课堂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这告诉我们不跪着教书,“老师应当是思想者”。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在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那我们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首先,教师的人性要丰满。教师应成为情感健全的人,应向学生广施仁爱、感恩、善良的人性,使学生具备仁慈善良、互助友爱、节俭朴素、自尊自爱的心灵,只有给下一代留下真善美的种子,我们的学生将来不管身处何等恶劣的环境,都能在心中盛开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都能照亮他前行的人生。
其次,教师应努力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胡适与鲁迅是同时代人,他们的性格与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教育风格也不同。胡适热情,好为人师,循循善诱,他总是教育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鲁迅冷峻,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出路。而毫无疑问,他们不同的风格都影响了一大批后来有成就的学生。
第三,教师要读好书,也要教育学生读好书,要通过文学阅读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作者在书中提到:“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成长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吴非教师谈到“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那真不是什么幸事。”“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教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我们也要尽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让学生有精力去读经典名著,从前人文化中吸取营养,要避免产生有文凭而没文化的学生。
第四,教师的人品应站直。教师要远离权贵,要和家长保持适当距离,要远离粗俗和恶俗,要自觉抵制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保持人品的纯净。
读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教师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传道”,我们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我们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正如吴非老师说的“语文老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深厚底蕴,增长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7
在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拜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最近再次拿起这本书,读到一些贴近我们一线教师各种状况下的劝勉以及指导方法,有了很多和以往不一样的想法,有人说这不就是类似鸡汤吗?把教育放在心上,育人放在首位的人会明白,这“鸡汤”是真材实料,是我们可以“喝”一辈子的。
(一)“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
相信很多青年教师会同我一样,怀揣着一腔热忱从学校毕业,刚踏上岗位之时,把自己的热情挥洒在讲台之上。可是能够保持这样劲头的人可能渐渐地减少。教育是一件良心活,所以我一直保持自己的初心,去爱自己的学生。
感恩教育是老生常谈了,尽管如此,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教师本身如何看待这件事呢?是不放心上?还是时刻渗透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之中?想起我带的第二届学生,他们如今在六年级,我带到他们三年级后就没接着教他们了,离别之时我们都非常地失落。他们熟悉了我,熟悉我的班级管理模式,很喜欢我,舍不得我,我则有种把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拱手让人的感觉,相当难过。回忆起和这些孩子三年来的点滴,从一年级时我就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晨会、班会、单独谈心等方式,开展感恩类型的活动,讲感恩主题的故事,写小日记,制作手抄报,画感恩主题的画等等,最主要的让学生懂得换位思考,让他们懂得父母的心情,或者模拟场景,情景再现,让他来做当时的爸爸或妈妈,学会换位思考,就会减少很多矛盾。还有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开家长会。家长会上必须提及感恩教育,并争取家长们的全力支持,做到在校在家态度保持一致的,家校合作,让孩子成为有感恩中心的人。三年如一日,我班上的每个孩子都非常善良,团结一致,班级氛围良好。从无撒谎之事,待人诚实友善,也无忤逆父母之举,方方面面体现着感恩教育带来的影响。之后的两年我都不在他们的学校工作,偶有事情回来一趟,每回遇见,他们都会像一群小鸡遇到鸡妈妈一样飞奔过来,那情景让我难忘。每当说起这些学生,我会不禁露出微笑,“得意门生”不正是最好的形容吗?他们是我的骄傲,我知道,这份懂得感恩的心,会伴随他们走过人生每一程。
(二)“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而不是争论是非曲直,争输赢。不要训家长,这可能使他们为难。”
和家长沟通方面,我一直秉承这个观点。良好的家校沟通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点之一,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才能全力地教育学生。如果真的为了学生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学科成绩的平均分、优秀率,那么就应该让家长与我们站在同一战线,或者说我们的出发点一致,因此不应该把家长放置于和自己的对立面,那样自己只会孤立无援,与此同时,在家长学生心目中,你也不会是一个负责、工作能力强的老师。
我们班有个孩子,在学习上是没有要学习的意识的,但是也不惹事,上课的时候自己安静地坐着看书,下课后和自己喜欢的一两个同学玩。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学生,觉得他很好欺负,平日里经常和他开开玩笑,有一次两个男生认为这个男生用言语侮辱他们俩,因此伺机找机会“报仇”,在排队的过程中打了这个男生一巴掌。我当时看到后立马跑过去制止,随后分开处理,让被打的学生先去上课,打人者留在教室,结合我自己所见,将事情了解清楚,立马通知两位家长前来学校处理此事。电话中大致告诉他们请他们过来的原因,让他们注意安全。随后在办公室中等待他们的到来,这个过程中,我让两个打人者分开,冷静思考。待家长来后,再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告知,并告诉他们此次要他们过来的意义在于什么?同学之间玩闹可以,若是仗着他人天性软弱进而转为欺负,这样的势头必须立刻阻止,否则火苗蔓延,影响性格、影响未来。出了这样的事,家长肯定首先关心自己的孩子什么原因打架,因此客观陈述事实是他们想听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第一步,他们会觉得你很公平,取得他们的信任后,再进一步进行沟通。如果这里我们不够冷静,不够智慧,质问他们你们怎么在家教育孩子的,想必接下来的谈话都没有任何意义了,甚至无法继续谈下去,原本是过错的一方可能因为这样的批评无地自容而拒绝沟通。因此看到吴老师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有感触,我们只是学生的老师,这点绝对不能逾越界限,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工作顺利进展,怎么能够把学生家长当作学生一样来对待呢?
事后我找到被欺负的这位同学,告诉他遇到这样的事情必须要挺起胸膛,软弱不能给自己安逸,只会带来更多伤害。耐心教他处理此事的方式,愿他能够成长,不再为这样的事犯难。后来我和他的家长用电话进行了一番沟通,将此事悉数告知。这位家长也知道自己的孩子软弱,家长本身人也善良,她认为孩子之间的矛盾,她就不去计较,因此我又把吴老师的这段送给了她,“不要宽容那些以愚弄别人为能事的人,他们不仅仅是在捉弄人,而且亵渎了人世间的善良。”挂电话后,没一会我收到了一条短信:“李老师,你人真好,就像《淘气包马小跳》里的欧阳校长一样让人觉得倍感亲切。我们家长会全力配合您,一起让孩子变得更好!”这是心灵靠近发出的动人的声音,这是家校之间友谊的联结。
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给了我一次思想的洗礼,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要提醒自己身为人师的激情永远不能消退,让自己站直了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8
《不跪着教书》,看到这个书名,心里觉得非常奇怪,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我也像学生看到课题就会质疑一样。这会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和好奇的心态,我打开了这本书,便就放不下了,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
跪着,意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人云亦云,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生存而失去教师的责任。书中阐述了吴非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是:“不跪着教书”。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 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不跪着教书,必须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深记自己做为教师的责任。开启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品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作为教师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也就是说要想拥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须从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来入手,才能不断地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舍此,别无他径可寻。“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那他的学生只能趴着了。”这句话,我想对教任何课的老师都适用。针对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师“跪着教书”的现实,吴老师给出了一个良方:就是读书。“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吴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言简意赅,把握住了现代“师道”的实质。课堂中我们要有激情,这种激情劲儿很重要地来自言辞,不仅仅是将预先准备的内容表达地流畅、有韵味,更多的还是对随机出现的问题能接过话题阐释和借题发挥,有了新意,有了深度,学生怎么会厌学呢,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老师,喜欢有激情的课堂,我们得靠激情感染学生。我们要和学生对话沟通,要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体验老师的妙趣横生。你看,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人兴奋的事,我们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传播,更是创造,传说人本来是泥做的,因为得到一口灵气而开始了生命,也许经后我所做的就是要传承着这股灵气,让更多的生命有新的呼吸。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
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这是吴非的基本观点。因此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也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9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当我开始看《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题目下方的这段话深深地撼动了我。
吴非以高度的责任感把他看到的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腐败、堕落以及种种不人道所表达出的那种愤怒让我感同身受;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祖国教育现状的担忧、以及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和追求,不能不使我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我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地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或无情讥讽…
苏霍姆林斯基、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那朵硕大的玫瑰花,在不停地拷问着我,从教20多年,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一天又一天,到底给了学生什么?
参加四川师范大学的国培示范项目的培训和周丽蓉老师名师工作室以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么多年来,忙着工作,书读少了,思考少了。正如吴非所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是啊,语文老师要读书,读大量的有价值的书。所有的名师都读过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做过像余映潮老师那样的读书笔记。我所接触到的周丽蓉老师、魏光虹老师都是读书不倦的老师。可是在生活的忙忙碌碌中,很多时候我只读一点杂志,看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书,忘记应该读一读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了。我和昆明市教科院、云大附中、昆十中、新迎中学的几位老师成立了“丑小鸭”读书小组,互相鼓励,互相监督,读一点有意义的书。我们每个月读一本书,开展一次活动,检查读书情况,交流读书心得。现在已经开展了两次活动,每次都有一些新的收获,因为发自内心地想读书,因此不觉得是负担,还有一种久违了的幸福。
吴非说:教师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么独立思考的精神来自哪里?我以为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底气。二是不盲从。
先说要有底气。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而不是教参的传声筒。离开大学走上讲台后,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就成了教参、考试的奴隶,不再读书,不再写文章,不再看月亮、嗅花香,失去了自己。可见如果教师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的底气都没有。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还应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理解学科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如何组织、如何同其他领域的知识整合的;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把学科内容传递给学生;形成适于知识的多种途径。也就是说必须具备教学生学习的能力。简单说,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该会读、会写、会教,只有这样,才可能是一个有底气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真正成为吴非认为的一个合格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其次是不盲从。各具特色的著名教师、铺天盖地的教育思想、面面俱到的教学设计、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面对这些,有的选择了跟从,选择了失去自我;清醒的教师则一种审视和思考在前行。教师是劳动者,教师是指导者,而更应该是“思想者”。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语文学科应该是认知、思想的工具。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知识,照搬教参来传授,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个人智慧,那势必会使这门学科黯然失色,而且我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让我们从读书和思考做起,让我们的名师工作室给昆明语文教学带去一缕清新的风。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10
很偶然的,我在上网时看到一个大学同学的QQ签名上写着:不跪着教书,我很诧异,亦很迷惑,更百思不得其解,心想:这人,平时骄傲得很,怎么难道真的有学生给他难堪了?原来,丢脸丢大发了的一直是我,他说他指的是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亡羊补牢,我立马跑到图书馆买下了这本书。
我对这本书的感觉真的可以用贪婪来形容,可能是工作一年以来一直感觉自己很忙,根本就没时间好好的阅读,现在一定要好好恶补一番。正如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也许一直以来教师这个职业的真谛很难捉摸:教师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呢?
常常有人这样形容老师这份职业,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教师不应该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都在奉献的,都在实现自身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冶炼,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但是,一直以来,提倡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吴老师也在书中提到,现在的老师是对课本,对参考书是顶礼膜拜的,记得在我记忆中听过这么一句话:老师是神,放的屁都是香的,意思就是说老师的话都是真的,而老师的话大多来自于书本,今天这个话题有些沉重了。在课堂中,也不乏有一些照本宣科的,缺乏的是教师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一个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才能称得上知识分子。现今课堂上最缺少的通用语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培养驯良的思想奴隶,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自己都丧失了对思考的精神,能靠他去立人吗?作为教师,应当时常提醒学生学会识别皇帝的新衣,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吴老师的认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更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这比喻非常生动形象,现实中,教师就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同时,吴非老师还认为,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简而言之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话虽说简单,做好的还需花一定的功夫。
首先,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我觉得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然学生听了两三年也说不出对这个老师上课的印象。其次,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说实话,语文是最有灵性的学科,让学生喜欢很难,讨厌也很难,毕竟这是最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让学生单纯的照着课本的知识点梳理,机械记忆,这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引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这种思维,理科适用,学习语文同样也合用。从课本出发,学习阅读课外的名著,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想现在的学生家长,包括大部分老师也是持这样的观点的。关键学生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吗?如何做呢?老师要有表率作用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的第二辑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是有一年由吴非老师出的一道作文题,我同样深有感触。现在所谓的美丽,都被外表的光环罩住了,真正的独立的思想者鲜有所闻。而吴非老师就是其中一个充当思想者的角色,他在本书中不仅仅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还开出拯救痼疾的良药。纵观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接受学生礼物,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不跪着教书,不做刻板思想的奴隶,站直了教书,才能教出大写的人。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给了我一次思想的洗礼。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11
假期中读了《不跪着教书》,读了之后就舍不得搁下,索性一口气把它读完,感觉自己内心深处一直以来想一吐为快的想法在书中得到了宣泄。这本书中没有深奥晦涩难懂的教学理论,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简易实在的教学杂感,教学反思和教学随想。读了作者沉甸甸的思考,且不说受益匪浅,有一点对自己日后的教学生涯的帮助,就应当值得去读。
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样是语文教师,吴老师是怎样认为做好语文老师的呢?
吴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言简意赅,把握住了现代“师道”的实质。当然,他也没有回避“应试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学生一粒人文的种子,一是设法帮学生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这是现阶段我们这些“语文匠人”的追求。同时,吴老师又在更高的层次上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使命。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是吴老师一篇文章的标题。我想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教师是工作者,教师是劳动者,教师是指导者,而更应该是“思想者”。我国有过不需要思想的年代,所以我们愚昧疯狂。那个时代已经过去,我们除了反省,更重要的是去实践,去破除内心的封闭意识,要学会思想。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语文学科应该是认知、思想的工具。如果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知识,照搬教参来传授,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个人智慧,那势必会使这门学科黯然失色,而且我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爱因斯坦语)作为青年教师,我要学习和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努力保持的教学个性,要有自己的教学见解和主张。
语文教师要保有职业的激情(精神追求)。吴非老师在书中谈到的上海于漪老师于老师虽已是古稀之人了,但是她依然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她能够在长年从教后依然保持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能对未知领域不停地探索,能始终对教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在灵魂深处永远地有那种“热爱”的禀赋,这是实属不易的事。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而现在许多教师没有任何“精神追求”,就是在那里“混吃等死”,这是十分遗憾可悲的事情。我作为青年教师,前方还有很长的路,心中还有理想。坚持向吴老师和于老师学习,始终保持自己的职业激情,教书的心永远年轻,一辈子学做教师。
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我觉得,在教师进修问题上,也得用这句话。——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然而现实却遇见了尴尬的事情,在中学里学生读书,准确地说是读点小说,甚至名著都是一种罪过。有些教师自认为让一些平时酷爱名著、小说之类的同学改邪归正,从此不再看这等“闲书”,是教育的成功。想起这我心中油然就会产生悲痛之感。我现在已为人师,但是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所以对于这我当然很有感触。说实在的,我如今不爱读书跟以前读书是一种罪过的教育不无关系。刚有点想读书的念头,就被老师扼杀了,拿着收缴的书挥袖而去,这样的背影一次次的出现我的眼前,自然,久而久之读书的兴致没有了,到了大学里有了时间却没有了兴致。不爱读书,这是可悲的。
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的营养,也就不会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了独立思想的精神。我教语文学科,而语文是最有灵性的、最具思想性的学科。我们和学生之间的需要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语文,语文是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为人师表,说的就是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的最初的理想很有可能就是来自学科的基础学习,一个能言善辩、妙语连珠的语文老师很可能“铸造”有成就的学生。于是如何做好这个表率,吴非老师说的好: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只有教师肯读书才能要求学生肯读书。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努力使自己成为最出色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简而言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要有“精神追求”,要多读书。当然这只是我从书中读出的几个观点,要做好神圣有尊严的教师,远不止这些。
第四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龙河初中秦敬原
吴非老师是50年代生人,因此我觉得在书中他是一个以长辈的口吻,教给我许多道理,或者指出了许多我压根就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作为语文教师,身上的担子陡然增加了千斤。书中说道:“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因此,“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我不禁汗颜,对照自身,我是否能称得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好像相差甚远。我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而今天我知道了,我只是“授业、解惑“,我更重要的还要“传道”,我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我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我的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因为“语文老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本书还教给我要追求自己的风格。如果说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还可以在模仿名师、教研室以及老教师的基础上来求得进步,那么随着自己教学年限的加长,就不能满足于在他人身后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否则一辈子都不会有进步和创新。
我想为什么必须追求自己的风格,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证明它的正确性,比如教师有了自己的风格,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扬长避短,可以真正地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而不是随意的机械的模仿。那么怎么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呢?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长项和短处,要将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面展示出来。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精通,什么都做得相当的精彩(当然不排除有特例)。就拿语文教学来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要求有很多,要博古通今,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要有书法家潇洒的字体,要有播音员标准的普通话,要会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果再像演员一样擅长表演就更好了。能全部做到这些的人肯定是人中龙凤,可我们大部分只不过是普通的教师而已。即使我们发奋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倾尽一生,也不一定能全部做得很优秀。那么,我们就要合理的分析自己的特点,在不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它发挥到极致。也许你口才很好,你可以利用你的课堂,天南海北的给你的学生讲很多东西,讲所有对学生有用,而且开阔他们眼界的东西,你的学生会听的津津有味,可能很多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从此会迷恋于这门课程,只要你不要太喧宾夺主,要记得给学生留出很多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许你的字写得很好,很迷恋于书法,你可以挤出很多的课堂时间,开设专门的书法课。你可以将你对书法的研究成果传授给你的学生,让他们成为你衣钵的继承者;如果你性格内向,不善言谈,那么你的课堂可以变成睿智的、思辩的阵地,你开动脑筋、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在无声之中取得繁华与喧闹永远也无法取得的效果``````你总有一技之长,所以你总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你不必抱怨自己不具备做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种种素质——因为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做优秀语文教师的料,但既然我们已经干了这一行,我们就要努力把它做得更好!
写到这儿,我自己也有种豁然开朗之感,那种种压在心头的疑惑与无奈一扫而光。感谢这本书,感谢上天给我这一份富有创造力的工作,让我可以边做边思考,做一个真正有思想的教师。
第五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通用)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通用11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跪着教书》读后感(通用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是《做最出色的教师》。读了很有感触,怎样才能成为最出色的教师呢?我根据作者的观点,总结了一下,大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尊严,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书近十年,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缺乏尊严,没有铁骨。繁琐的工作,使我产生职业倦怠。得过且过,没有个性,缺乏激情,使我见了什么都无所谓。我成了十足的教书匠。我是跪着教书,跪在应试教育的面前,俯首贴耳,惟命是从。
所幸的是,这本书让我彻底清醒,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己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才能教出善于思考的学生。正如书中序言所写:“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二、教师要不断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
“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教师本身就要有让人信服的魅力: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谈吐、较高的业务水平。这些素质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后天慢慢培养出来的。只有不断地进修,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我。所以只有教师自己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让你的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教师还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生活,需要关爱,需要同情,更需要一颗善良的心。善良的心充溢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育也如此,一样需要有仁爱,需要有爱心的教师。爱孩子首先要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理解全班每个孩子的悲哀与欢乐。爱孩子,必须尊重孩子。要尊重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爱孩子,就必须信任孩子,信任孩子的潜在能力。在师生之间,只有架起“爱”的桥梁,才能到达教育的最理想的彼岸。唯有在教育中注入更多的关爱与希望,生命之花才能永不枯竭地绽放,教育之树才能永远长青。
吴非书中说到,好教师的最高追求不是成绩,而是能将学生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互相诱发对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双方都得到很好的升华。但愿我们都能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争取做一名最出色的教师。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2这是吴非老师的一本著作,看到书名《不跪着教书》时,心怦然而动,为什么说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什么意思?等等,这些疑惑堵在心头,要想知道答案,读下去吧!现在我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辑: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虽说是六辑,但是我认为有一个总的理念就是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学生都应该具有审辩式思维,遇事要先思考,再去做。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在“序”中说的:“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话发人深省。
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人而不是神,也不是伟大的蜡烛、园丁。我们与学生应该是共同成长的朋友,在生活中也是相互影响的伙伴,所以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然后想法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平等关系。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就这几点做起来很难,但是如果我们多读书,不让自己“文化贫血”,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要跪着教书,那么就应该做站直了的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和智慧,勇于创新,勇于挑战。同时也要让学生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3在《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中,老师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做教师的职责,身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要做到的:
一、要抛弃学科本位的思想:身为教师,不负责任,那就是老师的悲哀。老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评价观,不以分数为标准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做事的态度,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做人的原则,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他认真,诚信,富有爱心,作为教师,你应该为这样的学生自豪,虽然这样的学生不会给你带来所谓的荣耀,但会让老师的内心变得踏实!
三、要有执着的方向:在当今人心浮躁的社会,老师要耐得住寂寞,不沽名钓誉,要能经受住一些诱惑。我们要明确,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老师的着力点在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站立的人是我们永远努力的方向,身为教师,千万别把心思花在人际关系的内耗上。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展示了老师的气节和气度,它是一本让老师补钙,让老师醒神的好书,值得一读。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4读书是一种放松,读书能让人变得博学,读书使人提升素养,读书能让心灵获得快乐,这是我对读书长期已有的看法,可最近读的这本书让我感觉有些郁闷。
这本书是《大夏书系教育随笔》中的一册,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我耐住性子细细品读起来,本书收入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多采用故事来批判一种观点。在书中“正义”“正气”的旗子随处飘扬,关于“近乎失踪的信任”、“浅薄”、“另类”、“功利”、“流行”、“歪曲的人格”、“虚假的实话”等等的批判更是充斥全书。随着深入的研读压抑感油然而生,更产生疑惑是否因为我没有“站直”,自己的心情才会如此沉重?我不断地反问自己……
合上书我一直在想我从这本书上得到是什么?我是否被作者对教育的悲然之力打倒了工作热情?学生就如一面镜子,在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折射出社会的影子。孩子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但不是课程、教材的主宰者。书中的一篇文章谈到没有给大学生的回信的原由:高中三年,我对你的印象并不深,并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在我的记忆中,你从来没有向我提出过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教什么,你学什么;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你从来不去探究;你总是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任务,哪怕那些问题根本没有什么价值……更使我苦恼的是你并不因此而苦恼。我希望你能考上大学,却不希望你以这样的状态考上大学,然而你竟然就这样考上了你想取得大学!文中吴教授谴责自己没能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学习理念。看看我们周围,我们心中的“好孩子”是不是应该打个问号?可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老师就算能这样想,但又能知道怎样去做么?学生若真的抛却了“应试”,他又能够有机会受到更好的教育么?
我想也正是我们这些老师在这样的竞争社会中,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过重的功利思想让我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对学生讲“学贵乎疑”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质疑精神。“叫干啥就干啥”的人,不想为什么?不想怎样做?不知对和错,就如算盘珠子——不拨不动,教者痛矣学者悲矣。
只有老师不跪着教书,学生才会成为站直的人。老师有了“铁骨”,又怎会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5在《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中,老师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做教师的职责,身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要做到的:
一、要抛弃学科本位的思想:
身为教师,不负责任,那就是老师的悲哀。老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评价观,不以分数为标准把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应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做事的态度,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做人的原则,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他认真,诚信,富有爱心,作为教师,你应该为这样的学生自豪,虽然这样的学生不会给你带来所谓的荣耀,但会让老师的内心变得踏实!
二、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
一个老师不能一味用语言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良好的行为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老师,你希望学生善良,那老师的内心就要柔软和慈悲,你希望学生正直,那老师就要诚信,你希望学生积极向上,你老师就要不畏困难,你希望学生阳光朝气,那教师就要乐观开朗,老师要知道,若干年后,在你的学生身上会折射出老师的影子,我们希望,这些影子是美好的!
三、要有执着的方向:
在当今人心浮躁的社会,老师要耐得住寂寞,不沽名钓誉,要能经受住一些诱惑。我们要明确,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老师的着力点在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站立的“人”是我们永远努力的方向,身为教师,千万别把心思花在人际关系的内耗上。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展示了老师的气节和气度,它是一本让老师补钙,让老师醒神的好书,值得一读。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6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推荐我们看一本书《不跪着教书》。一开始我感到非常好奇,教书和跪着是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份好奇我细心地阅读了吴非先生写的这本书。书中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还没完全内化,但是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原来“跪着”,意为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名利而失去教师的责任,意为随波逐流。书中有一段话一直萦绕在我耳畔——“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我不由得思索: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校长经常提醒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但是,自己却常常以忙、累为借口推脱。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我要多思考,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汲取教育智慧。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思考、教育活力、教育创新,一句话: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一个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该是一个教师终生的姿态。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7最近读了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要站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我想了很多。
第一:情商培养是保证学生静心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学生未来做大事的必须基础能力。不要用一件事情或一个阶段决定人生的全部。从“好人”一词的出处及六尺巷的故事讲起,到做一名好教师应该是怎样的人。让我们再一次受到了心灵的洗礼。“美好是属于自信者的,机会是给予开拓者的,奇迹是属于执着者的。责任就是方向,经历就是资本,性格决定命运。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一个人因为多大的事开始发脾气,他的心胸就那么大。做大事的人不会和小事计较,有能力的人不会和能力小的人计较。包容一切不合理,世界才精彩。做宽容大气的中国人。有大气的老师才有大气的学生。
第二:老师从各个方面详细地分了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要站着教书,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四会”老师,会教书,会带班,会教科研,会协调沟通,并且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要学会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第三:到做一名好教师应该是怎样的人。让我们再一次受到了心灵的洗礼。“美好是属于自信者的,机会是给予开拓者的,奇迹是属于执着者的。责任就是方向,经历就是资本,性格决定命运。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所以我们要有清晰的目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8《不跪着教书》是吴非的一部教育随笔,由于是随笔,闲暇时读的很轻松,在轻松的文笔中,透着作者点点思想和智慧,给我许多启发。作者写道:面对最早接触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总会学习父母的态度。这让我很有感触,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很大作用。
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让人匪夷所思。案例:小A是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小女孩,打扮得却很像一位假小子,非常听话,上课从来不讲话,却也从不发言。可是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竟然接连好几天没做作业,考虑到她性格内向,开始我让她回家补上就行了,老师不批评。可没想到平时那么听话的她竟然只补了一小部分。问她原因,她一句也不回答。我心想:这孩子怎么了,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应该问问家长怎么回事?于是让她请家长来一趟,结果等了三天都没来,而且每一天她都会撒一个在我们成人看来十分可笑的谎。事情更严重了,我于是亲自在放学时到校门口请其家长来谈谈。她妈妈到办公室后,我刚跟她妈妈说了一句:小A这几天作业一直没有完成。我话还没说完,她妈妈就冲上前,啪地使劲打了小A一巴掌,自己马上也红了眼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小A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呢。她犯了错误自然不敢跟妈妈承认,老师要请她妈妈来,她为了逃避,自然要撒谎,而为了圆之前的那个谎,她又不得不编出更多的谎,这无疑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在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这种关系,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达到合谐统一。做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在家表现,针对情况制定措施。作为家长更应该主动到校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工作,限事态于萌芽状态,切实负起家长的职责。可一部分家长往往是临渴才掘井,发现自己的孩子落后很多了才来关心,表现为被动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长。让我们为共同的目的一道担负起对孩子的教育吧!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9《不跪着教书》是教师吴非的一篇教育随笔。这本书很长,分为六个部分,介绍了教育的不同方面。
这本书收录了近年来关于教育问题的杂感随笔,有的记录了对教育的思考,有的记录了教学思想,有的则是与同行或同学的对话。
一看书名,我很惊讶,很困惑,但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揭开它的真面目。
“如果老师想让学生站直,就不能跪着教。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将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两个字深深地打动了我。
吴非老师一字一句里透露的思想和智慧,给我很多启发。在《母亲教我的歌》中,他写道:在面对最早接触生活的矛盾,孩子总是从父母的态度中学习。
这让我很有感触,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教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血亲关系使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们常常能听父母的话做事。
如果父母缺乏理智,脾气暴躁,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当父母在处理紧急情况时,他们表现出恐慌,没有准备,对孩子影响也不好。如果父母是稳定和冷静的,也会使孩子冷静面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父母和孩子彼此日夜相处,可以说是最熟悉的人,即使一个小的举动,就能使父母心领神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教育改正,不让问题过夜,让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学校,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只能共性教育,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能体贴照顾到每个孩子,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
当然,这本书只讲述了一点点,但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让我明白:老师不仅仅是园丁,老师自己更应该是美丽的的花朵,来吸引学生;教师也不仅是春蚕,其生命在每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就应该站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0读《不跪着教书》前是书名的独特吸引了我,读《不跪着教书》后是作者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启迪了我。该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读完耐人寻味。何谓“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又该怎么教书?带着期待与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一边读一边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不跪着教书,教师怎么样做呢?在书中给了我明示: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师德是为师之本,是教师的灵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因此,高尚的师德情操应当成为教师追求的首要目标,而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高尚师德情操的基石。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保持高尚的情操,这才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实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给与学生快乐与幸福的人,一个能够感染学生,给与学生良好品德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想起来就会含笑于心的人……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教研能力。
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难,时代在呼唤师德的同时也在呼唤着师能。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基础,这个教学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语言来向别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会。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1《不跪着教书》中写到的一句话:“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作者吴非老师在这本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语。
在《不跪着教书》一书中,吴非老师又在“呼唤风格”,可见,风格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有多么重要。文中作者提到了对于教过他的很多老师都随着岁月的流逝遗忘了,可是少有的几个教书有风格的老师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他的成长尤其是后来的教育观带来了至深的影响,让他知道了“风格”,也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何谓风格?怎样形成自己的风格?做不了大气磅礴型的就做小桥流水型的,当不成儒雅学者型的就干脆做内秀含蓄型的。风格是需要靠学识和能力来武装的,所以还得学习。要多读名著,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化修养,还得多读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课改风声水起,作为一个有想的教师,不可随波逐流,也不能见风是雨。在吸取他人长处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塑造属于自己的风格。
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某名的台阶、谋利的渠道、谋权的踏板。要像张思明那样用心去营造局部的晴天,要像李镇西那样全身心的践行着自己“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理想,要像窦桂梅那样执著的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要像霍懋征那样用满腔的爱心去唤醒、呵护、雕塑学生的爱心。我们教师的一生可以没有很大的名望,也可以没有很多的财富,但不可以没有快乐的心态和工作的乐趣。我们教师职业性质不会因谁而改变,需要改变的是工作的心情。虽然我们教师许多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至少可以选择快乐的心态。备课、上课、改作业、考试、辅导、补差等这些日常的工作会占去我们很多的时间,甚至有时候连业余时间也要搭上,于是,我们就好象没有时间去思考别的事情了。回望过去,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工作繁杂,家务烦累,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几乎殚精竭虑。吴非老师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令我幡然醒悟。我知道了具备独立思想,是老师的安身之本,是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在他看来:思考着是美丽的。所以,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美丽的老师。
“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读书人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书中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作为老师,要爱读书,在读书的时候,却时常不能静下心来,虽然不似吴老师说的那样带着功利阅读或跪着阅读,却比较浮躁,有走马观花和囫囵吞枣之嫌。所以在空闲的时候,我愿和吴老师那样,就着一杯清茶,选几本喜欢的书,细细读起,去经历别人的生活,去咀嚼别人的思想,去品位别人的人生,让自己的思考更有深度。《不跪着教书》,让我做一个有尊严精神追求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