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教师不能跪着教书(修改稿)
现代教师不能跪着教书
——学习《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心得体会
上海徐教院附中何京尧
“不跪着教书”,我认为传达的是一种现代教师的理想,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因此我冠之于“现代教师”。
提出“不跪着教书”这一口号,最早和著名的是吴非老师(真名:王栋生,《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的主编),他是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不跪着教书”是他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同时,他还把近几年写出的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集,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吴非老师能够在走向耳顺之年时,仍保持“心中的信念不会消逝”,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风范,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学习和敬仰。
在当今有人提出“学生和家长是教师的上帝”,“教师要给孩子跪着教书,才能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的教育形势下,吴非老师提出“不跪着教书”的呐喊,尤其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那么“不跪着教书”代表着一种现代教师的什么理想和人格?
通读《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每一个读者都会深切体会到:现代知识分子或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其核心是什么?我看应该是书中第一篇文章的标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如此文中陈寅恪教授为中国文学大师王国维(即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所题“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为什么是现代教师人文精神的核心?
正如本书中所述:人的社会地位依赖于自身的奋斗,知识分子的地位,需要知识分子通过自身的奋斗去确立,去争取,而不是等待社会或是权利体制的恩赐。《国际歌》不是早就唱过“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解放人类,全靠我们自己!”„„依附在权利体制上的人,只能随波逐流,与他人的荣辱共浮沉;他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敢有个人的情感,当然,他也就完全丧失个性,成为没有个人意志、没有灵魂的泥胎木偶。„„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即使在未经启蒙的时代,人也能有自己的尊严;即使衣食不继,也有不受嗟来之食,宁可隐居山林,不为五斗米折腰;„„“三军可夺 1
帅,匹夫不可夺志”,人的品格是不可毁弃的,知识分子只有具有独立精神,才能走近真理。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公民而不是“臣民”,人只有让自己成为具有独立意志的公民,而不是任人驱使的工具,社会才有可能进步。
我们的教育,毫无疑问首先是“立人”的教育,即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新一代,连我们的教师都不是“站起来的人”,都不具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和批判创新精神的人”,“要跪着或趴着教书”,又侈谈什么“立人”的教育!
那么“不跪着教书”同时又代表着一种现代教师的什么思想和精神?
这正如本书的第二部分《导语》中所写“经过了百万年的进化,人逐渐能直立行走,逐渐有了喜怒哀乐,有了脸部表情,有了思想。而专制文化不可能接受白花齐放、白家争鸣,它一直试图将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为了这种企图它不惜将人的脊梁压弯,教会他们匍匐,教会他们膜拜一切权利。„„真正的知识分子需要有彻底的怀疑精神和批评意识。„„
教育要教会人思想,教育者首先应当是思想者。(当然,这种要求是相当高的,但作为一个教师总可以把它作为我们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吧!)教师如果不能成为思想者,只能靠别人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他就丧失了教育的资格,他的教育行为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同时,他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也就不可能在教育中获得愉快。在这样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就会认为自己的思维没有价值。因而那种教育也就是无用的,那样的学校只会培养精神侏儒,只会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古今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知识分子,无一不具备怀疑和批判精神。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
教师要站直了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只能匍匐在地上。”
“不跪着教书”代表着一种现代教师应该具有的自由和平等的教育理念。即“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分数。
“不跪着教书”代表着一种现代教师应该具有的责任和操守。即“千教万教教人成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不跪着教书”代表着一种现代教师应该具有的精神追求和生命的价值。“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总之,“不跪着教书”我认为代表着一种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
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没有任何必要“谁对谁跪着”!
教师也是一个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应该努力成为是大写的人、正直的人、有思想有内涵的人、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因此,要想教好书,教师就就不能“跪着教书”,必须站直了,别趴下,别唯唯诺诺,更别龌龊猥琐!用自己崇高的精神、丰富的人文的东西给予学生,它必然是高尚的!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勤学而多思”认真地读书,勤奋的学习,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教学智慧;同时要善于分析和思考,即“我思故我在”,“我美丽,因为我有思想”,追求真理,遵循客观规律,形成独立思考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或者教育者。
作为现代教师的你我,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未来社会主人的伟大光荣而艰巨繁杂的职责,需要有奋斗的理想,崇高的精神和现代的思想,好好读读《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相信许多教师会把“不跪着教书”作为他们教书育人最基本的信条。
2007.6.25
第二篇:不跪着教书教师读后感
最近,读了吴非《不跪着教书》一书,读着作者的一个个对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读的过程中像在看一个个教育故事一样,这些故事有的似乎很遥远,有的确离我们很近,有些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书中说了很多我们想说的话,教了我们许多遇到一些教育问题的处理方法,有些问题也有作者的无奈。总之,此书又好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了我们作老师的身份,时时提醒我们肩上担负的责任。
我首先关心的仍是在我看到书名后就想弄懂的几个问题:何谓“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又该怎么教书?
书中并未对此作出系统的论述,但透过那些零零碎碎的感言,不难窥见问题的答案:
“多年来,语文教师屈从于世俗的评价,忧馋畏饥,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教学上也搞‘无一句无来处’,言必称宗师权威。”选自《呼唤风格》——这是一种跪。
“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选自《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这样的跪也是极为可怕的。
“为了岗位抛弃做父亲、做丈夫、做儿子的责任,我以为他的情感虽不健全的,其价值观也是虚伪的。”选自《模范如是说》——被“主流媒体”大肆颂扬的“模范”,也是跪着的人。
再摘录作者另一部分经典语录:
经典是一个时代语文和人文的最高成就,青年时代读这样的书,会给一生的读书打好“底子”。在这种阅读中,培养人文精神,学会独立思考,终身受益。
教师对学生讲“学贵乎疑”,至多停留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这是很不够的。如果教师不敢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未免是叶公好龙。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
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
—— 《不要跪着读》
天下事道理多有相通。换个话题,说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业务素养,可能也该说一句:“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为什么教师的地位仍旧没有高起来,为什么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提高缓慢,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教师本身道德修业意识比较淡薄也是一个方面。这集中反映在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够。
——《只要肯读书》
格即人。
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
没有风格就不会有地位。
—— 《呼唤风格》
每个健全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思想者,因为上苍公平地给了我们大脑,赋予我们感知的器官。然而总是只有很少的人能成为真正的思想者,因为大多数人没能从精神上获得解放,不知道自己可以站起来。匍匐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应当卑微,如果他有思想,站了起来,就会发现太阳每天是从自己脚下升起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当是知识分子的必备要素。
思想者往往是寂寞甚至痛苦的,因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因为他要挣脱“瞒与骗”的禁锢,这种追索的意识会使他突前于时代的潮流,他的思想会像荒原上传来的第一声嚎叫,使大部分习惯于常规的人不寒而栗。
——吴非《思想者》
例如读了“善良的心是一盏灯”、“感恩之心”、“做最出色的教师”、“小睡有何不可”、“跑,还是别跑?”、“教育无小事”……等这些随笔杂感时,感触颇多。
例如,看到“跑,还是别跑?”一文,我也是有同感的,在学校时,经常看到学生在走廊上飞奔。有些学生确实是赶时间,有些学生确实在打闹,我也总会叫学生小心,慢点,我也经常为学生捏一把汗。你想啊,走廊上有时刚拖了地板很滑,人流量又大,有学生和老师拿着实验器材的(尤其是教学器材),有老师拿着笔记本电脑,万一撞着了,万一滑倒了,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也总叫学生课间文明休息,别疯赶打闹,如需锻炼,则去操场运动,别在教室走廊狂奔。
是的,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不仅仅在课堂,学生在校的全部活动都是接受教育的过程。教育者应当教会学生仁爱,教会学生学习感恩,教会学生好好做人,让学生知道人格尊严、品格往往就在细微处体现出来。教育事关人格修养,校园里生活中无小事,所以我们老师处处要做好学生的表率,认识到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
拉拉杂杂写了些许读后感受,当然书中有些观点与作者也有不同看法,但作者那种真实的深沉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我,让人心生暖意,若我们的教育官员教师队伍都能如此,大概是另一番景象吧!
第三篇: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摘要
石 波
1、从青少年成长的实际出发,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是在他们睁开眼看世界的时候,让他们第一眼就看到最美好的东西,接触到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如诚实、友爱、自尊、善良、正直等等,让爱和美充实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崇高和尊严引领青春的目光
2、教育工作者的词典中永远不该有“为时已晚”的 说法,朝闻道而夕死,强于浑浑噩噩地混世。懂得爱,比只知道恨要好;懂得美,比美丑不辨要好;从小就想到要做有尊严的公民,他就会有充实的内心世界
3、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 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地活着
4、一本好书,能激励几代人,当今青少年缺乏的,正是这种以火热的激情唤醒人的理想,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优秀作品.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四日
《不跪着教书》摘要
石 波
1、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成为情感健全的人。在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眼中,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在那样的班级中,学生也懂得了平等和仁爱。
2、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是为他们打好人文“底子”的重要措施。这个任务,只有思想者才能完成。一个优秀的教师,也需要时常地提醒学生学会识别皇帝的新衣。
3、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4、就教师的职业性质而言,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是对职业的亵渎。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职业的激情,才能不断地进德修业,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创造,——自然,才有可能成为高尚的人。
5、我期望年轻一代的语文教师能注意知识积累,向新高度登攀;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二〇一四年五月十日
第四篇: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学校开展了读书活动,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书来读,其实,我是个爱读书的人。我爱读的书也很多。只是一向对专业类的的书籍不大感兴趣,因为说教味太浓,读起来总觉得有些累。当我看到《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它的题目吸引了我,这“跪着”的含义是什么?谁在跪着教书?为什么跪着?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中有没有“跪着”?
拿起书来仔细打量,原来书名旁边还有用小字写的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反复将这段话读了几遍,每读一遍,心情就觉得愈沉重。怀着复杂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
原来,作者吴非是一位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本书收录的是他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教学随想,有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没想到,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我想,我肯定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可能会没收了她的花,当然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然后就会苦口婆心地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从小要爱护花草,因为它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不要损害公物云云。可这不是对美好性灵的戕害吗?我为自己有这些所谓高尚的正义的想法感到羞耻!在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难道就没有真的这样去做过吗?难道只有那么一两次吗?这是不是下跪了,是向谁下跪了?
一个个小故事慢慢读下去,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能打动我,都能触动我心中某一个柔软的地方,让我或感动,或同情,或愤怒„„特别是作者对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腐败、堕落以及种种不人道所表达出的那种愤怒,让我感同身受。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祖国教育现状的担忧、以及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和追求,不能不使我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
怀着对吴老师的敬意,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对于本书封面上的那段话,我不敢说完全理解了,但可以说有点理解了。我觉得用“语重心长”、“发自肺腑”或者说别的什么词都不能表达出作者在写这段话时的心情。回过头来再读这段话,我读到了一个字——爱。
吴非 老师提出的两个主要观点是:多读书,多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是针对学生,更是针对教师自身。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算没有跪着教书。我的体会是:首先,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比如,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立刻匍匐在地,这样怎么能去“立人”呢?如果教师是跪着的,那他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其次,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吴老师认为,一个老师如
果能通过课堂让学生喜欢我们的学科,那他就是成功者。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第三,教师要有人格。特别是在平常与学生家长接触时,应该理智地保持适当的距离,也不要讨好权贵的子女,媚态百出,更不要在学生和家长面前随意释放你的粗鄙。第四,教师要有爱与敬重的阅读。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你的学生热爱阅读。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的活着„„
我不得不承认,吴老师所追求和向往的“不跪着教书”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是一种高尚的教育,也是我们的民族和时代需要的教育。而现实却往往令人失望。悬在每个教师头顶那许多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指挥棒,岂能容你做得了半点主,你能不下跪吗?反思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很惭愧,我不敢说我没有过跪着教书的历史。我也不知道有几位同仁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我从未有过跪着的历史!”
《不跪着教书》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剂补钙的良药。我以为这本书也很适合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阅读。老实说,吴非老师的想法有太多不合时宜的地方,跟苏东坡一样,这个优秀教师也是一肚子不合时宜,比如绝不接受学生家长请吃饭,在今天,99%的老师做不到。但我还是要说,我敬佩吴非老师,这样的人在教育界立住了,是一个奇迹。有这样的人,中国的教育才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想我能够这样来理解这些话的涵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提高自己的修养,传授知识,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坚韧他们的骨气,提高大家的民族气概。
吴非 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说得多么朴实、多么中肯呀。他是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封建主义早已灭亡,可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毒害还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还有人可能还
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举行“书香飘满校园”读书活动,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大激发了广大师生的读书热情。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教育就有智慧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一路前行。
第五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这是这样的一本书,书的封面和序言写有这样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老师,教育的词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虽然只是这么简短的一段话,但我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纵观现今的教育,有多少老师是“跪着教书的”呢?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教育随笔,收录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其中记录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是作者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其作者吴非,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本书的内容共有七个部分,分别是序、第一辑至第六辑的内容。第一辑是“永不凋谢的玫瑰”,第二辑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第三辑是“爱与敬重的阅读”,第四辑是“往高处飞”,第五辑是“‘实话’怎么说”,第六辑是“在欢乐中沉思”。各辑之间的内容在逻辑上并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内容比较的杂乱,但是主要内容涉及这么五个方面: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制度。
首先是关于教师的问题。很多教师不明白对学生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教育;言行不一;对学生的沟通缺乏技巧;教育方式、教学风格死板单一;教师的仪表与言行不符,随处释放粗鄙;缺乏自尊;;教师缺乏思考和批判精神;丢失了创新精神和学术研究精神;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健全的人格;为了追求名利甘愿丢弃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不择手段。
其次是关于学生的问题。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变得麻木不仁;一部分学生高分低德,不懂得人文关怀;不懂得仁爱;缺乏信仰,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探究创新能力和缺乏批判学习能力。
然后是关于学校的问题。如今学校被名利所充斥,高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权学交易”不穷,真的有辱教育风范和学术尊严;学校首先受到怀疑与压制是造成教学改革长期劳而无功的基本原因,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教育行为与教育口号完全背道而驰;学校的学生守则显得大而空,这和欧美国家相比就可以一目了然;受体制约束,早先教育上很多可行的做法,现在却是奇闻轶事了;学校沦为书店的赚钱阵地,充满缺乏尊严、缺乏平等、近于野蛮的种种现象;学校不明白追求的是什么,一部分学校停留在昨天的光辉上而不思进取;教育被分为三六九等,待人接物也是这样,官场陋习进学校和学堂。
再次关于家长的问题。家长用自己的浅薄伤害孩子,成为孩子日记的“偷看者”;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最后是关于体制的问题。这就包括了学校的教育体制和现行的教育制度的问题,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学校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的体制等等。
“不跪着教书”,只有教师挺直了腰板教书,他们的学生以后也才能成为一个站着的人。这本书中所写的内容很多都是现实中活生生的案例。首先,从教师个人来说起,现在作为教师的人缺乏了很多的精神:唯分数论、缺乏言行一致的精神、以身作则的精神、批判精神、思考与创新的精神等等。
其次,从教师的思想上来说,教师缺乏很多思想性的东西,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思维的培养和引导。教师处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没有功利可图的时候就不会去进行研究和探索,缺乏对于自己所教授知识的探索,也缺乏对新事物的探究。教师的论文沦为一种作业,沦为谋求利益的手段,职称的评得成为一种巧取获利的方式。
然后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现今的教师并不是都合格的教师,就像作者所列举的那样,有的教师穿着整齐的西装,可是嘴里说出的话有时确实不堪入耳,作为学生的榜样,会给学生带来多么坏的影响。教师还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不可言之无物,教育还要从现实出发,学校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料,应该创新教学资源。
再次从教师的教学方式来说,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的运用一种方法。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重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培养。切不可只注重死板的答案,而不实事求是采取灵活的方式,就像学生做填空“天空只能是蓝蓝的”,教学形式主义化。而且在教学中只中重分数而轻视德育,培养出高分低德的学生,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惨剧,“杀母后还能淡然的去上学”,“同学自杀后还能在教室读书声朗朗”,这岂不是对道德的漠视吗?
最后从教师的人格和自尊来说,教师对于自尊没有坚持,从教师的学术研究风气就可以看出,学术气氛浑浊,剽窃行为成风,所有的一切都是带有功利性,教师对于自己的创造没有了坚定的信仰,不爱惜自己的人格。且问,教师都不能拥有完整的人格和自尊,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完整人格和尊严的学生呢?教师应该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意志和思想。教育应该被看做是促使学生具备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对世界的改造能力的一种工具手段,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公民,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力。教师,为人师表,更应该是一位合格的知识分子,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更应该对知识怀有批判的精神、创新的精神,以及敏锐的思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不应该享受安逸而不思进取,只有在不断批判、质疑和探索中才能更快的进步。
“不跪着教书”,为的是培养优秀的学生,但不是仅是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关于现在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没有感恩的心,漠视道德,一切只为了得高分,甚至是不惜抄袭;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偏激,追求形式华丽的东西而不重实际的东西,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很多问题都是随波逐流;缺乏坚定的信念和信仰,缺少人文精神;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追名逐利而不注重自身的实际提高;很多学生为了高分,不注重全面发展,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沦为了考试的机器、高分低德之人。难道学生只是考分的机器吗?若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又怎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
“不跪着教书”,就是让挺直身板教书的老师让学校成为一片“净土”,成为一个可以有着正义冲动,敢表达自己意见的地方,成为一个真正可以做学术研究的地方。然而,现今的状况却不是这样的,学校教育被各种名利所充斥,职称的评得充满了弄虚作假,高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权学交易”也是形形色色,丢失了教育的风范和学术的尊严。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竟然出现了“读名著也有罪”的说法,所用的东西全都是为了分数,很多学校早已沦为书店赚钱的前沿阵地,打着课标指定阅读的幌子为书店和自身谋取利益,而不能真正的引导学生读实在的书以提高文学素养。
“不跪着教书”,就是让教师在“权贵家长”面前不低头哈腰,卑躬屈膝,而是与家长一起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教师既然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岗位,就不能在世俗权力的面前丢弃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有的家长仗着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在教师面前大摆架子、显威风。不知道这些家长是否想过在孩子面前向老师耍威风会给他们造成很坏的影响,如若老师这个时候也屈服与这些世俗的权力,那么估计这样的老师再也不会的到学生的认可,反而会被学生从心底里鄙视。教育是关乎孩子一生的事情,家长岂可以儿戏对待?
“不跪着教书”,就是在现有的制度中做一个直立者,即在体制之内又灵活应变。我国现今的教育体制确实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作为一个教育者,大的方向应该在教育体制之内,却又不能完全受制于教育体制,而是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方法,应该灵活应对,因材施教。正如作者所提到的,在教学生写作时到了高三阶段就不得不教一些应试性的技巧,但是在此之前则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写作教育;再如,学校的各种规则应该具有人文关怀,而不是一些死板的条条框框,应该多参考一下欧美学校或者是日本的中小学的校规,不要把校规说得很空很大,应该是具体可行的。也许在现行的体制中,想要做到在这些条框之中保持一种直立式不简单的,但是教育者没有了自己的脊梁又怎能挑起培养人才的重担呢?
教书育人不是一件易事,“不跪着”教书育人更是难上加难之事。就像作者在序言里所说的,现在还并没有完全踏入教师行业的我们,还会想愤青一样抱有不平,为学校的堕落二愤怒,自己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认为以后的自己绝不会像现在的有些老师那样自甘堕落,不会为了世俗的名利而卑躬屈膝。作者在踏入烂人教师行业后,沦落到了“为教育写申告状,为教师的尊严而呐喊”的地步,当初心中的信念也被打磨殆尽,只能在现实中靠自己的努力不被最后的堕落所吞噬。我相信,现在的很多师范生会像一个理想主义者那样对未来的教师工作充满憧憬,但是通过《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我想我们应该看到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在教师、学生、学校、家长、体制着五个方面的困境;更应该认真思考:若是我们以后真的踏入了教师行业,我们应该在怎样突破教育困境的五大瓶颈?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体制之下的“直立者”?怎样成为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